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 第七讲 穆旦

合集下载

穆旦诗歌分析

穆旦诗歌分析

穆旦诗歌分析————————————————————————————————作者: ————————————————————————————————日期:寒冬里不屈的灵魂——试析穆旦的《冬》摘要:《冬》是穆旦晚年的绝唱,是诗人穆旦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总结和回顾。

也堪称穆旦诗意的最高境界。

《冬》有两个版本,本文对两个版本就感情基调、诗的内在联系、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原稿本更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建国之后,穆旦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时代的重压之下,诗人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独立而高贵的人格对抗着苦难,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穆旦;人生轨迹;两个版本;《冬》;赏析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歌群体。

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穆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

他在诗艺的探索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人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

他的受难历程与新中国的历史过程正好可以相互印证。

《冬》是诗人在人生最后一个冬天里写下的,是诗人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虽然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好转,但诗人的生命状态依然是“寒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了解作家,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

接下来,笔者将对作者的人生轨迹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穆旦人生轨迹所造就的人格及思想主题穆旦作为一个早慧的诗人,他小学二年级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一文就发表在邓颖超/刘清扬主编的《妇女日报·儿童乐园》上,当时诗人尚未满7周岁。

而作为明清两代的江南望族之后,祖父一代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因记忆力差而没有体面的工作,使他们一家人在封建大家族里处处受到排斥和冷眼,他小小年纪就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贫富的对立使他呈现出早熟和坚韧的品性。

分析穆旦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

分析穆旦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

分析穆旦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

(以《劝友人》到《蛇的诱惑》为例)。

①穆旦诗歌中的对照手法及反讽生存语境。

穆旦诗歌中善于使用对照手法,通过内容、句式、文体结构等方面的对照,在强烈的对比中揭露社会现实。

此外,作者大量在诗中还大量使用矛盾词汇。

在诗歌《从空虚到充实》和《蛇的诱惑》中,这种对照的手法尤为明显。

“只有你是我的兄弟,我的朋友,/多久了,我们曾经沿着无形的墙/一块走路。

暗暗地,温柔地,(为了生活也为了幸福,)/再让我们交换冷笑,阴谋和残酷。

”(《从空虚到充实》)“在妒羡的目光交错里,垃圾堆,/脏水洼,死耗子,从二房东租来的/人同骡马的破烂旅居旁,在/哭喊,叫骂,粗野的笑的大海里,(听!喋喋的海浪在拍击着岸沿)”。

“老爷和太太站在玻璃柜旁/挑选着珠子,这颗配得上吗?/才二千元。

无数年青的先生/和小姐,在玻璃夹道里,/穿来,穿去,和英勇的宝宝/带领着飞机,大炮,和一队骑兵。

”(《蛇的诱惑》)通过一前一后,底层民众嘈杂脏乱的生活与资产阶级奢侈的生活的鲜明对照,讽刺当时黑暗的社会以及上流社会精神上的极度空虚。

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矛盾词汇也是穆旦诗歌的显著特点。

如在《从空虚到充实》中,“一些影子,愉快又恐惧,/在无形的墙里等待着福音。

”又如在《蛇的诱惑》中作者说“痛楚的微笑”,愉快-恐惧以及痛楚-微笑,这两组表示相反情感色彩的词汇,作者却将他们组合在一起,让人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煎熬和挣扎。

②穆旦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穆旦的早期诗歌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在语言中也呈现了显著的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通常以大自然为背景或直接把它作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把大自然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丑进行对比。

这种对比也大量的渗透在穆旦诗歌中。

在《童年》中,作者写道“从地心里不断涌出来的/火热的熔岩,蕴藏着多少野力,/多少跳动着的雏形的山川,/这就是美丽的化石。

而今那野兽/绝迹了,火山口经时日折磨/也冷涸了,空留下暗黄的一页,/等待十年前的友人和我讲说。

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赏析现代诗歌鉴赏

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赏析现代诗歌鉴赏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辛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 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困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 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 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
第1页 共6页
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盼望,他抓住了这个 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颂,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 人民的酷爱。关注社会现实,关怀劳苦群众,酷爱苦难的祖国, 热忱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 歌各节,必需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 贫困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 连,生死相依的酷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 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 6 句〕 来描绘祖国,充溢着既爱又怨的困难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 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漂亮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好听的鸡 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枯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哽咽;还 有荒芜而贫脊的土地,愁闷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头。这 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宽阔,人民的 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 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 句〕来描 绘“我”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 生,灾难遮天蔽日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 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 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困难而缓慢地行
第2页 共6页
进在现代。他们用“枯槁的眼睛期盼着泉涌的热泪”,在期盼中 灰心,在灰心中期盼,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 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缄默的〕是枯槁的眼睛期盼着泉 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如同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 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枯槁?是因灾难 苦痛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 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仍 旧期盼?“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设出现,它能够抚慰那 颗疲倦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盼温饱,还是动乱期盼和平? 是黑暗期盼光明,还是苦难期盼华蜜?……一双枯槁的眼睛和一 份执着的期盼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隐隐隐 约之中,我们清楚感受到了一种力气,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 的力气,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气。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 活了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伟力。最终,诗歌以一系列沉痛 悲壮的意象〔12---18 句〕来描写“我要以一切拥抱你,我到处 望见的人民”。荒芜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阴雨的 天气,骡子车和槽子船跟“带血的手”一样,说明“我”与“人 民”是一体的,同甘共苦,休戚相关,都在过去的苦难,今日的 血污和明天的盼望中生活。尽管人民苦难深重,屈辱重重,尽管 “我”艰辛坎坷,流血负伤,但是“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 久的感情”,我仍要“和你们一一拥抱”,拥抱里有同甘共苦和

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第七讲-穆旦分析

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第七讲-穆旦分析
——穆旦《<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
我们可以说这对于任何人想在二十五岁以上还要连续作诗人的差不 多是不行缺少的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 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 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整个的文 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这个历史的意识是对于永 久的意识也是对于临时的意识也是对于永久和临时的合起来的意识。就 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成为传统性的。同时也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 员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去吧,去吧,O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2〕清华大学:浪漫主义 O,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O!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和平顶石墓的传播; 昨天是在日照的土地上测量阴影。 昨天是用纸牌对保险作出估计, 是水的占卜;昨天是车轮和时钟的
发明,是对马的驯服; 昨天是航海家的忙碌的世界。
此外还有一类使诗戏剧化的手法是干脆写诗剧……我们一再说过现 代诗的主潮是追求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而诗剧正协作这 个要求,一方面由于现代诗人的综合意识内涵猛烈的社会意义,而诗剧 形式赐予作者在处理题材时,空间、时间、广度、深度诸方面的自由与 弹性都远比其他诗的体裁为多,以诗剧为媒介,现代诗人的社会意识才 可得到充分表现,而争取现实倾向的效果;另一方面诗剧又利用历史做 背景,使作者面对现实时有一不行或缺的透视或距离,使他有象征的功 用,不至粘于现实世界,而产生过渡现实的写法。

[穆旦赞美赏析]穆旦赞美

[穆旦赞美赏析]穆旦赞美

[穆旦赞美赏析]穆旦赞美(1) [穆旦赞美]七七事变观后感汇总(2)《七七事变》观后感700字73年前的七七,日本鬼子的炮火向我卢沟桥的守兵猛扑,天地玄黄。

哪个时候还没有我的母亲,我的外公还是一个被抓的壮丁,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敌人是谁,并不重要。

我的母亲也许不会想到,在日本鬼子扑向卢沟桥的42年之后,这个日子令她比日本侵华更难忘。

疼痛可以令人刻骨铭心,我想她永生不能忘记这个日子,尽管她不知道这一天的42年前是卢沟桥事变——她只知道这一天是农历6月14。

我也不知道我出生的这一天是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日子,我还不知道42年前的这一天直到后来的每一个这一天多少人刻骨铭心,直到有一天朋友问我的星座,我才开始翻阅万年历知道7月7日。

我直觉这一天是农历的七夕——中国的情人节,我的朋友也是这个直觉并因此记住了我的生日,但当我理性的思考我知道这一天已不是农历,是阳历的七月七日,是七七事变爆发的这一天。

这一天日本鬼子发了多少发炮弹,开了多少枪这一天中国守军开了多少发炮弹,回击了多少枪中国守军牺牲了多少,日本鬼子又牺牲了多少这一天,中国人是群情激愤还是满心悲哀我无从知晓。

我只知道这一天如果是农历是中国的七夕,如果是阳历就是卢沟桥事变,也称为七七事变。

我就是这样的肤浅。

我后来知道,在1937年的七月七日之后,中国的文艺界团结一心,集体创作出《保卫卢沟桥》,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上演,创造了中国出版演出上的奇迹;我后来知道,有个叫穆旦的诗人写出了《赞美》的诗歌,他说: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我后来知道,在这个日子的前一天,艾青已准确的预测了这一天的到来。

穆旦的《赞美》鉴赏

穆旦的《赞美》鉴赏

穆旦的《赞美》鉴赏穆旦的《赞美》鉴赏鉴赏,汉语词语,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穆旦的《赞美》鉴赏,希望能帮到大家!解释:《赞美》是穆旦创作于1941年12月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以“赞美”为题,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为全诗的抒情基调,在中华民族抵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最艰苦的年代,唱出了一曲高昂的民族精神的赞歌,流露出诗人对历史耻辱的悲悯,对民族灾难与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力量的崇拜赞美原文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的身上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穆旦 智慧之树赏析

穆旦  智慧之树赏析

《智慧之歌》赏析1976年1月19日晚,穆旦骑自行车在南开大学昏暗的学生宿舍楼区摔伤,次年2月26日因突发心脏病病逝。

穆旦生命最后一年多的时间,也是他的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爆发期。

在停止写诗近二十年后突然的喷发,这里面,当然有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成分——这些诗作中有很大成分是对已往生命的总结,似乎在病中,穆旦有了更充分的时间来冷静地反思自己的历程。

目前存留的穆旦1976年的诗作中,写作时间最早的《智慧之歌》,具有某种原型性的意义。

《智慧之歌》基本的构思,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反讽:人生到了“幻想底尽头”,“这是一片落叶飘零底树林”,所有的过去的“欢喜”——“青春”、“友谊”、“理想”,等等,“现在都枯黄地堆积在内心”,“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然而这智慧之树的长青,却是以“我的苦汁”为营养的,亦因此,“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

如果连痛苦中滋生的智慧也是要“咒诅”的,那么这种智慧也就没有什么可自傲的,而作为其基调的痛苦也就绝对不是、也容不得任何浮泛、感伤的情绪的装饰。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透露出穆旦对自己生命短暂的感慨,生命就像树林中的叶子,总要枯黄、飘落,回归到大地的怀抱中。

曾经的友谊、青春、欢喜、爱情、理想,那都是青春的生命所能拥有的象征,而这些曾经的美好也开始逐渐离自己远去,感叹岁月不待人,感叹自己的年老力衰。

欢喜的叶子,青春的爱情,灿烂的流星,腾喧的友情,迷人的理想,那曾经的美好,都被无情的破坏了:叶子总不免枯黄;流星总不免消失;友情总不免被社会磨蚀,理想终成为笑谈,一切都不免消逝。

只有那智慧之树不会凋零,以苦难为汁液,极力汲取其中的营养,越发碧青的叶子,只会形成更为强烈的对比。

此诗有着复杂的内心情感,凸现了几种并置的相反情形,但并置的目的却不是用辩证法将之装饰得滑溜顺畅,而是呈现、突出其中的两难,把困难、悖谬赤裸裸呈现到人面前。

“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

穆旦诗歌分析

穆旦诗歌分析

寒冬里不屈的灵魂——试析穆旦的《冬》摘要:《冬》是穆旦晚年的绝唱,是诗人穆旦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总结和回顾。

也堪称穆旦诗意的最高境界。

《冬》有两个版本,本文对两个版本就感情基调、诗的内在联系、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原稿本更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建国之后,穆旦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时代的重压之下,诗人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独立而高贵的人格对抗着苦难,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穆旦;人生轨迹;两个版本;《冬》;赏析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歌群体。

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穆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

他在诗艺的探索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人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

他的受难历程与新中国的历史过程正好可以相互印证。

《冬》是诗人在人生最后一个冬天里写下的,是诗人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虽然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好转,但诗人的生命状态依然是“寒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了解作家,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

接下来,笔者将对作者的人生轨迹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穆旦人生轨迹所造就的人格及思想主题穆旦作为一个早慧的诗人,他小学二年级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一文就发表在邓颖超/刘清扬主编的《妇女日报·儿童乐园》上,当时诗人尚未满7周岁。

而作为明清两代的江南望族之后,祖父一代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因记忆力差而没有体面的工作,使他们一家人在封建大家族里处处受到排斥和冷眼,他小小年纪就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贫富的对立使他呈现出早熟和坚韧的品性。

在南开中学,品学兼优的穆旦发表了各种散文随笔以及大量诗歌,并第一次使用穆旦这一笔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头》
2、穆旦创作历程
(1)南开中学:感时忧国
冬夜
更声仿佛带来了夜的严肃, 寂寞笼罩在墙上凝静着的影子, 默然对着面前的一本书,疲倦了 树,也许正在凛风中瑟缩,
夜,不知在什么时候现出了死静, 风沙在院子里卷起来了; 脑中模糊地映过一片阴暗的往事, 远处,有凄恻而尖锐的叫卖声。
(2)清华大学:浪漫主义
——袁可嘉《新诗戏剧化》
一、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 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感情:戏剧 效果的第一个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与 间接性,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一出好戏是依 赖某些主要角色的冗长而带暴露性的独白而 获得成功的。
二、诗的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
有一类比较内向的作者,努力探索自己的内心,而 把思想感觉的波动借对于客观事物的精神的认识而得到 表现的。这类作者可以里尔克为代表。
第二类的戏剧化常被比较外向的诗人所采用,奥登 是杰出的例子。他的习惯的方法是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 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诗人的机智,聪明及愚弄文字 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处理对象的同 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必须得着部分的表 现,而从不裸露。
西班牙 奥登 著 查良铮 译
昨天是陈迹,是度量衡的语言 沿着通商的途径传到中国,是算盘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O,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O!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我看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穆旦《隐现》
——艾略特《玄学派诗人》
(2)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
这个新倾向纯粹出自内发的心理需求,最后必是现实、 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 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 情感、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
——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
(3)新诗的戏剧化
在我们目前读到的多数诗作,大致不出两大类型:一类是说 明自己强烈的意志或信仰,……另一类是表现自己某一种狂热的 感情……而诗的唯一的致命的重要处却正在过程!……由于这个 转化过程的欠缺,新诗的毛病表现为平行的二种:说明意志的最 后都化为说教的,表现情感的则沦为感伤的。
6、穆旦的文学史地位
“走在汉语写作的最前沿”(曹元 勇语)
1994年,在王一川、张同道站在这个荒凉的世界上, 我们是廿世纪的众生骚动在它的黑暗 里, 我们有机器和制度却没有文明 我们有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 我们有很多的声音而没有真理 我们来自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杜运燮《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学写诗》
我们都喜欢艾略特──除了《荒原》等诗,他的文论和他所主编的《标 准》季刊也对我们有影响。
——王佐良《穆旦:由来与归宿》
(1)反浪漫主义,主张“理性”、“机智”
30年代后期,在昆明西南联大,一群文学青年醉心于西方现代主义, 对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则颇有反感。我们甚至于相约不去上一位教授讲 司格特的课。回想起来,这当中七分是追随文学时尚,三分是无知。当 时我们不过通过若干选本读了一些浪漫派的抒情诗,觉得他们写得平常, 缺乏刺激……当时我们当中不少人也写诗,而一写就觉得非写艾略特和 奥登那路的诗不可,只有他们才有现代敏感和与之相应的现代手法。
和平顶石墓的传播; 昨天是在日照的土地上测量阴影。 昨天是用纸牌对保险作出估计, 是水的占卜;昨天是车轮和时钟的
发明,是对马的驯服; 昨天是航海家的忙碌的世界。
此外还有一类使诗戏剧化的手法是干脆写诗剧……我们一再说过现 代诗的主潮是追求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而诗剧正配合这 个要求,一方面因为现代诗人的综合意识内涵强烈的社会意义,而诗剧 形式给予作者在处理题材时,空间、时间、广度、深度诸方面的自由与 弹性都远比其他诗的体裁为多,以诗剧为媒介,现代诗人的社会意识才 可得到充分表现,而争取现实倾向的效果;另一方面诗剧又利用历史做 背景,使作者面对现实时有一不可或缺的透视或距离,使他有象征的功 用,不至粘于现实世界,而产生过渡现实的写法。
——穆旦《<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
我们可以说这对于任何人想在二十五岁以上还要继续作诗人的差不 多是不可缺少的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 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 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整个的文 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这个历史的意识是对于永 久的意识也是对于暂时的意识也是对于永久和暂时的合起来的意识。就 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成为传统性的。同时也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 员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这些诗行(卞之琳《慰劳信集》)是太平静了,它们缺 乏伴着那内容所应有的情绪的节奏……诗人善于把“机智” 放在诗里,也许有时候恰恰是麻木了情绪的节奏的,然而也 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如此……这些诗句是动人的,虽然我们 要用一点思索后才能被感动,因为这里是渗进了情感的“机 智”。
穆旦《春》
一、战争年代新诗坛概况
1、战争年代的新诗地图
•朗诵诗运动:鼓动抗战 •艾青、七月派:革命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西南联大诗人群(九叶派):现代主义 •沦陷区诗人:现代主义
2、基本趋向:“抒情的放逐”
也许在逃亡道上,前所未有的山水风景使你叫绝, 可是这次战争的范围与程度之广大而猛烈,再三再四地 逼死了我们的抒情的兴致。你总是觉得山水虽如此富于 抒情意味,然而这一切是毫没有道理的;所以轰炸区炸 死了许多人,又炸死了抒情,而炸不死的诗,她负的责 任是要描写我们的炸不死的精神的。
——穆旦《<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
这种能力(机智)……表现在对相反的或不协调的性质 能够加以平衡或使其相互和谐上面:使同和异,概念和意象, 个别和典型,新奇与新颖感和古老与常见的事物,不平常的 感情状态和高度的规律与秩序,永远清醒的判断力与稳定的 冷静沉着和热情与深沉或强烈的感情……使以上这些对立面 统一起来 。
三、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歌戏剧化, 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 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你 必须融和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 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 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
——袁可嘉《新诗戏剧化》
5、《春》解读
《春》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去吧,去吧,O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O,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3)西南联大:现代主义;九叶派(曹辛之、辛笛、 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 嘉)
3、主要作品:
创作:《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 (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 《穆旦诗全集》(1996)。
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欧根·奥涅金》 (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 (1985)、《穆旦译文集》(2005)。
4、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 (1)影响:奥登、燕卜荪、艾略特
记得当时昆明“文学青年”们读得最多的还是几首名诗:艾略特的 《荒原》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里尔克的《豹》和奥登的《在战时》。
——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序》
一方面,如果我们是生活在城市里,关心着或从事着斗争,当然旧 的抒情(自然风景加牧歌情绪)是仍该放逐着;但另一方面……我们需 要“新的抒情”。这“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 那光明的一种东西。我着重强调“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 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 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 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
——徐迟《抒情的放逐》
二、穆旦与《春》
1、穆旦简介
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诗人,翻译家, 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 海宁 。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南 开大学外文系教授。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