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科建设目标、研究方向与学科带头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科建设目标、 研究方向与学科带头人
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
1
学科是科学的分支,学科建设是科学 发展进步的基础
进入21世纪的学科建设,已呈现出大学 科、广兼容的发展趋势,突出了前沿学科的 辐射作用,并逐步形成多学科的渗透交融, 推动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进步,以适应经济 建设的重大需求。
2
1 学科建设的目标
• 当今对于一所高校、研究院所、医疗中心 整体水平的评估,在评价标准的多项指标 中,最重要的是水平层次高稳定性强的研 究方向。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应有3个以上 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必需有1个是全国 之冠。还要重视弱势学科的研究方向的培 植。 • 通常说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 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17
3.2 人才梯队的层次与职能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人才梯队的组织者与 领导者。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指导者, 多数是学科某一研究方向的奠基人。学术骨 干是实施学科科研教学的主要成员,可以是 项目与课题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可推荐遴 选某位学术骨干做后备学科带头人。
18
• 对于学术骨干主要要求,一级学科的知识 与信息,二级学科的基本功,三级学科的 专攻,课题与成果落实在三级学科的研究 方向上面。
13
2.3 研究方向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该研究方向有10—15年的经历,建 设成就突出,属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地位,具有鲜 明的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标志性成果:承担国家级 与省部级高级别重大研究计划或国际合作项目;获 得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高级别的科学技术与学术成 就奖励;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论文专著的发表。再 者是培养出一批博士,有的已成长为著名学者,该 研究方向的3代学术带头人均有重大的学术成就和 较高的学术造诣,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的 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2008年中国慢病患病人数为2.1亿;
2003~2010年中国突发新发传染病SARS 、甲流H1N1、手足口病仍是健康的重大 威胁。
10
2 学科研究方向
2.1 研究方向的界定 学科建设有层次,研究方向是关键环节 又是核心内容。学科发展目标是确定构建研 究方向的指导思想,学术梯队建设是实施研 究方向的保障。
11
研究方向是学科设置的研究领域,一般 说研究方向在二级学科之下设置,依据中医 学、中药学与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自 身学科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有多个二级学科 在1个共同领域内构建研究方向,譬如“证 候与疾病、方剂相关性研究”;“中药材道 地性与药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研究方向 隶属于学科,但又不同于课题、项目,它是 学科中的研究领域。
12
2.2 研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向的遴选与培植
• 围绕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遴选、确立研究方向 • 承担国家与省部级重大研究计划的课题项目带动学科建设, 培植学科新生长点,形成研究方向。 • 重视学科起步的前沿构建研究方向 • 新的研究方向可来自原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是原有研究方向 的延伸、拓展和分化。 • 国家、社会急需的领域构建研究方向 • 从高校、研究院所、医院总体业务建设出发,选择共同的领 域如证候学、防治病毒病、老年病等汇聚基础、临床、中药 、针灸多学科参与建设的研究方向,以提高整体水平。
14
关注研究方向的漂移
近10年出现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漂移现 象。所谓的“漂移”实际是滑坡,由于老 一代学术带头人的退出,学科带头人双肩 挑行政管理工作繁重以及后备学科带头人 的不稳定等因素致使学科建设停滞不前学 术萎缩。还有因急功近利缺乏求真务实的 措施以及严重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研究方向 的漂移。
15
—WHO《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
4
随着科学大格局的变化,中医药学学 科建设目标需要调整、变革与创新。所谓 大格局包括:概念更新,思维模式,理论框 架与实践行动。
5
1.3 创新是学科建设的动力 中医药学学科建设坚持我主人随,弘扬 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重视传承,在传承 的基础上创新,置于大科学背景下,适应 大环境的变迁,服务大卫生的需求,科学 人文融合互动,东学西学兼收并蓄,构建 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为人类健康事业 培育人才。
16
3. 学科带头人
3.1 人才梯队培养是学科建设三要素之一
• 学科发展目标,稳定学科研究方向与构建学科人 才梯队是学科建设相互关联的三要素。 • 将学科发展目标的实现落在研究方向上,坚持研 究方向的稳定性,与时俱进,扶植培育新兴研究 方向,关键是人才梯队的建设。 •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骨干的中坚,是学科建设的组 织者和领导者,依照国情应实行学科带头人与科 室主任单轨制。
1.1 对中医学学科属性的认识 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 叉渗透,与人文哲学相互融合,具有丰厚中国 文化底蕴的古代医学科学。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形神统一是自身学科的特色与优 势,也是具有属性特征的科学内涵。
3
1.2 学科优势的凸显与时代赋予的使命 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 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为 主要研究方向。
● Preemptive(预防医学)
● Predictive (预测医学)
● Personalized (个体化医学) ● Participatory(参与医学)
NIH2006年起实施临床与科研成果转化奖励 计划——CTSAS。
9
转化医学要求:
重点前移—预防;
重心下移—社区、乡村。
慢病与传染病防控:
• 建议将进站的博士后工作人员与在读的博 士、硕士纳入学科培养计划之内。 • 多学习源的人才培养对中医药学科与多学 科渗透融合,培植新兴研究方向至关重要
19
3.3学科带头人的素质与培养途径
专家群体的带头人必须在研究方向上有 杰出的学术成就;宽广的胸怀,善于做“人 ”的工作;具备大学科广兼容的理念,敢于 求真求异;注意克服“大一统、均贫富”在 科技教育界的弊端,鼓励年青一代脱颖而出 ;方法学研究注重科学与人文和而不同互补 互动;鼓励肯于吃苦持之以恒,具备锲而不 舍的爱国激情。
6
自然哲学引领下实施健康医学行动,针 对优势病种以辨证论治为主体,更新评价方 法体系,获取共识疗效,提高社会可及性与 国际学术影响力。
7
由以治病为主转向以人类健康为 主要研究方向,转化医学成为重点。 凸显个体化医学优势,参与全球卫生 信息化,重视高概念的导向,推动医 学发展。
8
4 P医学模式:
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
1
学科是科学的分支,学科建设是科学 发展进步的基础
进入21世纪的学科建设,已呈现出大学 科、广兼容的发展趋势,突出了前沿学科的 辐射作用,并逐步形成多学科的渗透交融, 推动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进步,以适应经济 建设的重大需求。
2
1 学科建设的目标
• 当今对于一所高校、研究院所、医疗中心 整体水平的评估,在评价标准的多项指标 中,最重要的是水平层次高稳定性强的研 究方向。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应有3个以上 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必需有1个是全国 之冠。还要重视弱势学科的研究方向的培 植。 • 通常说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 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17
3.2 人才梯队的层次与职能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人才梯队的组织者与 领导者。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指导者, 多数是学科某一研究方向的奠基人。学术骨 干是实施学科科研教学的主要成员,可以是 项目与课题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可推荐遴 选某位学术骨干做后备学科带头人。
18
• 对于学术骨干主要要求,一级学科的知识 与信息,二级学科的基本功,三级学科的 专攻,课题与成果落实在三级学科的研究 方向上面。
13
2.3 研究方向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该研究方向有10—15年的经历,建 设成就突出,属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地位,具有鲜 明的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标志性成果:承担国家级 与省部级高级别重大研究计划或国际合作项目;获 得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高级别的科学技术与学术成 就奖励;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论文专著的发表。再 者是培养出一批博士,有的已成长为著名学者,该 研究方向的3代学术带头人均有重大的学术成就和 较高的学术造诣,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的 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2008年中国慢病患病人数为2.1亿;
2003~2010年中国突发新发传染病SARS 、甲流H1N1、手足口病仍是健康的重大 威胁。
10
2 学科研究方向
2.1 研究方向的界定 学科建设有层次,研究方向是关键环节 又是核心内容。学科发展目标是确定构建研 究方向的指导思想,学术梯队建设是实施研 究方向的保障。
11
研究方向是学科设置的研究领域,一般 说研究方向在二级学科之下设置,依据中医 学、中药学与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自 身学科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有多个二级学科 在1个共同领域内构建研究方向,譬如“证 候与疾病、方剂相关性研究”;“中药材道 地性与药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研究方向 隶属于学科,但又不同于课题、项目,它是 学科中的研究领域。
12
2.2 研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向的遴选与培植
• 围绕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遴选、确立研究方向 • 承担国家与省部级重大研究计划的课题项目带动学科建设, 培植学科新生长点,形成研究方向。 • 重视学科起步的前沿构建研究方向 • 新的研究方向可来自原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是原有研究方向 的延伸、拓展和分化。 • 国家、社会急需的领域构建研究方向 • 从高校、研究院所、医院总体业务建设出发,选择共同的领 域如证候学、防治病毒病、老年病等汇聚基础、临床、中药 、针灸多学科参与建设的研究方向,以提高整体水平。
14
关注研究方向的漂移
近10年出现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漂移现 象。所谓的“漂移”实际是滑坡,由于老 一代学术带头人的退出,学科带头人双肩 挑行政管理工作繁重以及后备学科带头人 的不稳定等因素致使学科建设停滞不前学 术萎缩。还有因急功近利缺乏求真务实的 措施以及严重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研究方向 的漂移。
15
—WHO《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
4
随着科学大格局的变化,中医药学学 科建设目标需要调整、变革与创新。所谓 大格局包括:概念更新,思维模式,理论框 架与实践行动。
5
1.3 创新是学科建设的动力 中医药学学科建设坚持我主人随,弘扬 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重视传承,在传承 的基础上创新,置于大科学背景下,适应 大环境的变迁,服务大卫生的需求,科学 人文融合互动,东学西学兼收并蓄,构建 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为人类健康事业 培育人才。
16
3. 学科带头人
3.1 人才梯队培养是学科建设三要素之一
• 学科发展目标,稳定学科研究方向与构建学科人 才梯队是学科建设相互关联的三要素。 • 将学科发展目标的实现落在研究方向上,坚持研 究方向的稳定性,与时俱进,扶植培育新兴研究 方向,关键是人才梯队的建设。 •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骨干的中坚,是学科建设的组 织者和领导者,依照国情应实行学科带头人与科 室主任单轨制。
1.1 对中医学学科属性的认识 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 叉渗透,与人文哲学相互融合,具有丰厚中国 文化底蕴的古代医学科学。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形神统一是自身学科的特色与优 势,也是具有属性特征的科学内涵。
3
1.2 学科优势的凸显与时代赋予的使命 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 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为 主要研究方向。
● Preemptive(预防医学)
● Predictive (预测医学)
● Personalized (个体化医学) ● Participatory(参与医学)
NIH2006年起实施临床与科研成果转化奖励 计划——CTSAS。
9
转化医学要求:
重点前移—预防;
重心下移—社区、乡村。
慢病与传染病防控:
• 建议将进站的博士后工作人员与在读的博 士、硕士纳入学科培养计划之内。 • 多学习源的人才培养对中医药学科与多学 科渗透融合,培植新兴研究方向至关重要
19
3.3学科带头人的素质与培养途径
专家群体的带头人必须在研究方向上有 杰出的学术成就;宽广的胸怀,善于做“人 ”的工作;具备大学科广兼容的理念,敢于 求真求异;注意克服“大一统、均贫富”在 科技教育界的弊端,鼓励年青一代脱颖而出 ;方法学研究注重科学与人文和而不同互补 互动;鼓励肯于吃苦持之以恒,具备锲而不 舍的爱国激情。
6
自然哲学引领下实施健康医学行动,针 对优势病种以辨证论治为主体,更新评价方 法体系,获取共识疗效,提高社会可及性与 国际学术影响力。
7
由以治病为主转向以人类健康为 主要研究方向,转化医学成为重点。 凸显个体化医学优势,参与全球卫生 信息化,重视高概念的导向,推动医 学发展。
8
4 P医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