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历史基础中国古代史 精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适用于考研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适用于考研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适用于考研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第一章先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开端时期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①夏朝的建立建:前2070年禹建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家天下”局面.约前1600年夏亡:根因:夏桀暴虐无道,奴隶不断反抗;直因:商汤灭夏.②商朝的兴衰约前1600年商汤建国,定都亳.盘庚迁殷,政局稳定.商朝又称殷朝.纣王的暴政③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亡.周武王建周朝,都稿京.武王伐纣成因:商纣暴虐无道;周经文王改革强盛;武王的作用.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④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公元前184年国人暴动;原因:周厉王的暴政.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西周灭亡原因.⑤井田制和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奴隶统治2.井田制:性质:奴隶社会国有土地制度.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3.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国:鲁、晋、燕、卫、齐、宋;义务:政治上服从周王命令,经济上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上要随从作战;影响: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消极——王室衰微、诸侯分立分封制和井田制关系: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上层建筑.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①农业和畜牧业1.农业发展:原因:夏商周统治者对农业重视;采取奴隶集体耕作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产量增加.表现:农作物品种增多稻粟——“五谷”;耕作技术的提高集体耕作、木石农具;作物产量增加酿酒业出现;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2.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1.青铜制造业主要部门原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和兵器;特点:生产规模大,官府垄断、产品供王室贵族使用;品种多,数量大礼器、兵器、食器、酒器;产品质量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周铸有文字铭文;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2.玉器加工和纺织业:安阳妇好幕出土的玉器七百多件;西周的丝织除平织外,出现了斜织,还出现了刺绣.3.陶瓷业:商和西周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4.制漆业:我国是上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遗迹,就出土过红漆碗.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车身、车蓬都用漆来装饰.③商业交通和城市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民善于经商;商朝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商周道路沿途设有旅社,并建立了邮驿制度.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基本特征:A.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C.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我国始进入封建社会.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1.春秋争霸背景:王室衰微;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狄人南来,楚人北来.目的:取得土地和人民以及对它国的控制权.性质:奴隶主贵族间非正义的争霸战争春秋无义战概况:齐桓公称霸:条件—地理位置优;管仲改革;策略正确“尊王攘夷”标志—葵丘会盟BC651晋楚争霸:城濮大战BC632——文公成为中原霸主退避三舍,楚庄王称霸中原问鼎中原吴越争霸时期:吴国称霸——吴王阖闾、夫差;越国称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2.战国兼并公元前475-前221背景: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卿大夫取代国君,实质上是封建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性质:封建兼并战争.概况:桂陵之役和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属于非正义战争;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大融合.②民族融合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作用: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1.农业:铁器的使用:表现:铁器的使用最早西周晚期,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牛耕技术的推广: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牛耕并逐步推广.意义:耕犁的出现,是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灌溉事业发展:桔槔;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芍陂孙叔敖;西门豹渠西门豹;邗沟夫差2.手工业冶铸业——冶铁铸铁柔化技术;铸造金银错技术;漆工艺——夹纻技术;酿酒业——用曲造酒;煮盐业——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和四川井盐;手工业工艺专着考工记3.商业和城市商业发展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中原市场形成;繁华商业中心出现;大商人势力崛起范蠡、吕不韦封建城市特点:既是商业中心又是政治中心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根本原因:生活力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2.过程:私田不断增多;私田主人为增加收入,改变剥削方式,这样改变了双方的身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3.意义: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的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进步,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越来越难于维持.目的:增加赋税收入,实现富国强兵,争做霸主. 内容:改革赋税制度,发展生产.表现: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土地私有,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属于奴隶制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2.战国时期的变法原因: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学说;政治基础—兼并战争激烈,诸侯需要改革增强国力表现: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影响、成功原因影响:经过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起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性质:地主阶级改革,用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5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①老子和孔子1.老子:春秋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源为“道”客观唯心主义;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①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②教育至今受尊重的主因:“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③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 即后来的儒家“五经”.④影响:他的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②百家争鸣1.历史条件: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与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思想的自由;文化基础—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有思想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2.概况:儒、墨、道、法;儒墨最有实力,道家次之墨家:鲁墨翟创.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平民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儒家: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荀子:“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道家庄子: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主观唯心主义;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现象;敌视社会进步,反对任何作为绝望消极法家韩非子: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文学和艺术:诗经;屈原和离骚;“诸子散文”;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青铜艺术;音乐④天文和物理:1.天文学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着作甘石星经.2.物理学成就与战国期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关系;墨子中的墨经记载的大量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⑤扁鹊:战国时期最着名医生;奉为“脉学之宗”;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传统诊病法第二章: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①秦朝的统一1.统一的历史条件: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加强;政治基础—局部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理论基础—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人心导向——人民厌战渴望统一;民族关系—融合加强,华夏族形成巩固民族共同体主观: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远交近攻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经过:灭六国;南征越族修灵渠;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北击匈奴修长城3.秦朝疆域略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目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作用26-28面③秦末农民战争:原因、主要经过、历史意义2两汉政治经济制度②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地方行政制度背景:历史原因——楚汉战争,分封异姓诸侯王击败项羽;主观目的——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统治稳固.影响: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王国问题形成,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推恩令削减王国封地;附益法限制诸王活动③察举制:含义: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科最重要.目的:扩大政权阶级基础,巩固专制统治.演变:东汉中后期:德才——选拔有用之才门第族望——世家地主形成九品中正制④编户齐民:1.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2.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3.农民的主要负担: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①匈奴的兴衰:1、西汉初年的“和亲”原因: 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外因——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薄弱休养生息内容: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奉送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 评价:目的——换取边境安宁,巩固新政权特点——屈辱性不得已而为之策略性羁縻政策作用——汉匈边境相对安定,贸易往来有所发展,未能解除匈奴威胁2、汉武帝的军事反攻条件:政治:中央集权加强,政权巩固;经济:经济繁荣,粮丰财足;军事:战马多士卒训练有素经过: 两将军卫青霍去病,三战役BC129——119;汉取河套地与河西走廊,匈奴被迫北迁评:阻止了匈奴南下掠夺的正义战争,解除了边患,有利北部边疆开发,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3、汉元帝的“和亲”——昭君出塞BC33背景: 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归汉;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意义:密切了汉匈关系,推动了互市兴旺,促进文化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4、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匈奴、北匈奴;南匈奴内迁河套、陕西、山西;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瓦解、西迁②张骞通西域 1、概念: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狭义2、张骞通西域BC138——119目的:第一次—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BC138,第二次—联络乌孙共同反击匈奴BC119结果:第一次—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凿空第二次——各国遣使回访,建立友好关系.密切了中原与西域联系西域都护意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铸铁技术、井渠法义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农作物、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打通了中西交往陆上要道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背景: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被北匈奴控制经过:窦固击败北匈奴公元73年,班超经营西域,重建西域都护公元74年作用: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奴役,密切西域和内地联系.③西南夷与百越1.西南地区:西南夷:设立郡县册封王侯——夜郎王、滇王2.华南地区:东越、南越南海九郡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①与朝鲜的关系:政治上——人口迁徙;三韩谴使赴汉汉武帝、光武帝,文化上——引进先进文化秦韩,经济上——贸易往来频繁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朝鲜:檀弓、果下马②与日本的关系秦朝:徐福东渡秦始皇西汉:“使译通于汉”汉武帝东汉:政治——委奴国谴使赴汉光武赐印,经济——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与越南的关系:经济上—铁犁牛耕与水利工程技术③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汉朝与西亚安息的交往:丝绸转手贸易2.汉朝与欧洲大秦罗马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97年;大秦安敦王朝谴使来华166年——直接往来最早记载④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时条件:张骞通西域打通中西交往陆上通道;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丝织业;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设置西域都护,保证中西交通畅通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天山南北→葱岭→中亚→西亚安息、欧洲大秦↘南亚四川----云南----缅甸-----印度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意义:推动与中亚大宛、西亚安息、南亚身毒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经济——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技术等西传;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公元前后2.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条件:汉武帝灭南越,设南海九郡;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印支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诸国——印度半岛南端意义: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沟通中西联系5秦汉时期的文化①科学技术1.天文历法:“太初历”;太阳黑子;张衡科学解释月食,发明地动仪早1700多年.2.数学:九章算术最先进应用数学,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3.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麻沸散;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4.造纸术发明与改进:西汉前期已有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地图纸世界已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得造价低廉便于普及推广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造纸术的外传4世纪东传朝鲜、7世纪东传日本、8世纪西传中亚、阿拉伯②哲学与宗教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皇帝依天意办事;儒学独尊;儒学教育.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作品:天人三策.意义:确立儒家统治地位;儒学官学化并具有神学倾向;光大儒学;加强文化专制.2.王充及其论衡的唯物思想:主张: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作品:论衡3.佛教的传入: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西域求佛法白马寺4.道教的形成:东汉道家学说和神仙方术结合,道教产生.太平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③史学与文学1.司马迁与史记:从黄帝到汉武帝.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班固与汉书:叙述西汉历史.第一部断代史3.赋的兴起: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两都赋.赋讲究排比,散韵并用,辞藻华丽4.乐府:战城南、十五从军行、东门行、陌上桑.乐府诗形式朴素、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民间文学,具有现实主义精神.④雕塑与绘画1.雕塑:秦朝兵马俑:气势雄伟,形象传神;东汉说唱俑和杂记俑:造型生动活泼;秦砖汉瓦:极具艺术价值2.绘画:长沙马王堆彩绘帛画:汉代艺术的精品;画像石、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①江南经济的发展1.原因:北民南迁——劳动力工具技术;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统治政策;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政治前提江南地区优越自然条件——自然条件2.表现:地域广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品种多;产量高;不平衡三吴两湖成都3.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表现:技术创新翻车、犁耕;兴修水利曹魏、北魏;开发边疆河西、辽东特点:屡受破坏;发展相对缓慢.③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蜀锦;冶炼业—相州灌钢法;制瓷业—青瓷与白瓷;造纸业—书写材料与造纸中心④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商业:北方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荆州、扬州、益州;社会生活:民族交融,胡汉互化胡饼胡服饮茶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①科学技术1.数学:刘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着缀术领先近1000年2.农学:贾思勰北朝——着齐民要术总结性最早最完整农书3.地理:裴秀西晋——着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郦道元北魏——着水经注地理名着与文学作品②道教与佛教1.佛教兴盛:原因:思想基础—欺骗性与诱惑力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社会基础—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困苦;政治基础—统治者的推崇与提倡梁武帝表现:僧尼增多,佛寺遍布;;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佛教相关艺术的发展石窟建筑绘画影响: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法显佛国记;促进艺术发展——石窟云冈龙门绘画佛像画;促进反佛斗争与唯物思想发展——范缜神灭论消极:消磨斗志,使人安于现状;耗费财物,加重经济负担;影响封建国家赋役来源——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朝武宗2.道教改造:葛洪东晋——儒道结合,服务封建统治;抱朴子;陶弘景南朝——佛道结合,建立神仙体系③唯物论思想家范缜,针对的是佛教.神灭论内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失④文学和艺术1.承上启下的文学建安文学三曹、建安七子—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富有生气田园诗陶渊明—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山水诗谢灵运—登池上楼新乐府民歌:南朝—缠绵婉转采桑度;北朝—慷慨激昂敕勒歌木兰辞2.多姿多彩的艺术:书法:东汉末蔡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钟繇——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二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书圣”北魏——碑志艺术与“魏碑”体龙门二十品绘画:曹不兴三国——佛像画的始祖;顾恺之东晋——擅长人物画石窟:云冈石窟大同——古印度艺术;龙门石窟洛阳——中原文化音乐: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传入;舞蹈:大面与城舞第四章: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①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隋的建立:时间:581年;都城:长安;人物:杨坚;年号:开皇;方式:外戚2.隋统一的原因、意义67-68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1.建两都:大兴城隋文帝;东都洛阳隋炀帝;影响: 为唐朝商业繁荣和对外交往创造条件2.开运河目的:政治——控制南方,巩固统一最主要;经济——加强南北交通,榨取江南财富;军事——远征高丽,运输军事物资;个人——巡游江南江都概况:三点:南起余杭,中经洛阳,北到涿郡;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影响:积极——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城市兴起商业繁荣洛阳消极——滥用民力,激化矛盾,隋亡原因之一.③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暴政表现:滥用民力,征伐高丽,严刑酷法,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天灾严重;农民起义时间、人物的打击. 2.灭亡的时间和标志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定都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隋朝的建设与开创的制度创造条件;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唐太宗的政治才干个人因素;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3.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政治: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革新政治,完善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经济:轻摇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力倡节俭;文化:兴办科举,崇尚儒学4.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百姓安居乐业⑤武则天的统治1.掌权原因:外因——高宗懦弱多病,难理朝政;内因——武则天政治才干与野心2.主要功绩:创立“自荐求官”制;发展科举狄仁杰、姚崇;重视农业生产3.过失: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尚佛教,奢侈腐化⑥“开元之治”1.原因: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的奠基;结束政局动荡局面;唐玄宗改革2.功绩: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姚崇宋瑾;经济: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军事:实行募兵制;文化:大兴文治,发展科举;3.表现: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4.地位:继西汉前期出现第二盛世局面文景之治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①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1.背景:综合汉魏官制,加强君主专制.2.沿革:确立——隋朝隋文帝;完善——唐朝唐太宗3.职能:4.特点: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5.意义:②科举制--选官制度1.背景: 士族势力衰弱,庶族势力日渐兴起联系魏晋门阀政治.2.沿革: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抑制士族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③府兵制与募兵制——军事制度开创:西魏宇文泰——军民异籍;胡汉分治。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9(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9(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金瓶掣签】2007年历史学统考真题;北京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中国边疆史基础真题;云南大学2015年中国史基础真题;山西大学2017年中国历史真题;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中国通史真题正确答案:清政府于西藏等地实施的活佛转世制度。

乾隆帝特创金本巴瓶制度,在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规定达赖、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开中法】浙江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正确答案:明初为解决边地军粮不足问题而采取的一项经济措施。

政府利用食盐国家专卖制度,规定盐商运粮到边地充实军粮,可以换取政府的盐引,然后持盐引到指定的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地区贩卖,是为“开中”。

后商人为免去运粮的费用,便在边地雇人屯田,就地征粮,换取盐引。

此法对于供应军粮及开垦边地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更名田】厦门大学2014年历史学基础真题;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通史真题;湘潭大学2016年中国史真题正确答案:清初政府将明代宗室藩王所遗田产改归原耕种佃农所有的土地。

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下令,将明藩王庄田免价给予原来佃农耕种。

佃农改为民户,田地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

更名田散布在许多省份,数目约为十六万顷,对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及开荒是有积极作用的。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4.【账房】正确答案:清代丝织业中的一种经营形式。

江南等地出现的包买商开设“账房”或“行号”,以从事资本主义的经营。

这种“账房”或“行号”拥有大量的织机和原料,或自行设机督织,或将织机、原料分给小机户为其生产。

在这种账房的周围有众多的小机户及织工受其支配,从账房到小机户到织工,结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考研史纲知识点总结

考研史纲知识点总结

考研史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1. 史前时期史前时期是指人类还未创造文字,但已经有了石器、陶器等物质文明的时期。

中国史前时期可以追溯到约800万年前的“元谋人”,以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骨山遗址等。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人类居住地点主要在洞穴、山洞中,食物以野味为主。

2. 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最早的朝代,古代历史书记载了夏、商、西周三代。

夏代为三皇五帝之一颛顼所建,商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商王在西周时被推翻,由武王所建立西周,正式确立封建制度。

3.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华夏族的分裂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很多,其中以孔子的活动、孟子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经》、鬼谷子的兵法、韩非子的法家学派、庄子的思想等为代表。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开始转变,农耕生产和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商业贸易也开始起步。

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两汉时期分别指秦朝和汉朝。

秦朝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初步建立,统一国家,确立法家学派,秦始皇推行统一文字、形状、车轮等制度,统一货币。

5.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古代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古代历史知识点总结对于提高我们的历史知识水平,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功绩、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近现代史1. 清朝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清朝时期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也有一些先进的改革措施。

例如,康熙、乾隆两位圣贤皇帝进行了屯田制度的推行和加强,推行了新政,对统治区域进行了改制。

2.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事件,也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新阶段。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铁甲舰轰炸了中国的捕鱼屿,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打败,于1842年在南京签订了《南京条约》,而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不幸事件。

313历史学考研笔记

313历史学考研笔记

313历史学考研笔记以下是313历史学考研笔记的样例,供您参考:一、中国古代史1. 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由大禹建立。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由汤建立。

3.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

4.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5.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由秦始皇建立。

6. 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2.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至1864年,由洪秀全领导。

3. 义和团运动:1900年至1901年,反对西方列强侵略。

4. 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5. 五四运动:1919年,反对北洋军阀政府,提倡民主、科学和新文化。

6.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

7. 新中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世界史1. 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0年,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2. 古希腊文明: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146年,爱琴海地区的文明。

3. 古罗马文明:约公元前753年至公元476年,地中海地区的文明。

4. 中世纪欧洲: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封建制度时期。

5. 文艺复兴:公元14世纪至公元17世纪,欧洲的文化和艺术复兴。

6. 工业革命:公元18世纪末至公元19世纪初,欧洲的工业生产变革。

北京市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与现代史重点整理

北京市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与现代史重点整理

北京市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与现代史重点整理北京市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与现代史重点整理中国古代史重点整理: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中的重要学科,以中国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文将重点整理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内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准备北京市考研历史学考试。

一、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中国古代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历史时期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文明的起始阶段,出现了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人们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业生产。

奴隶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高级社会形态,代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古代史上,奴隶社会核心的历史事件之一是夏朝的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出现。

二、封建社会和封建帝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它的代表是封建帝国。

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演变而来,特点是社会关系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王朝和帝国,如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

秦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实行了中央集权政治,史称“秦统一六国”。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封建帝国,有东汉和西汉两个时期,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近代史和现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是中国古代史的延续和发展,以清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历史的开启为界。

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产生的影响仍然深远。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近代史向现代史过渡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

总结: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和重要事件,对于考研历史学的学生来说,熟悉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的重点内容非常重要。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保甲法】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通史真题;扬州大学2016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正确答案:北宋王安石变法措施之一。

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规定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做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流派保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其目的是逐步实现民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以民兵取代冗兵,增强各地的武装力量。

哲宗元事占年间被废除。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三经新义》】正确答案: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经义的重新训示。

熙宁六年(1073年),神宗任命王安石提举经义局,由吕惠卿等兼修撰,重新解释《诗》《书》《周礼》等书。

熙宁八年(1075年),《诗经新义》《书经新义》《周礼新义》完成,合称《三经新义》,作为托古改制的变法理论依据。

后《三经新义》被颁赐给宗室、大学及诸州府学。

《三经新义》开宋代义理之学,代替汉唐传注经学之风,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荆公新学;同时这种训释经义中阐明义理、反对章句传注的新学,对理学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元丰改制】北京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河北大学2018年中国史真题正确答案: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宋初名为沿袭唐代中央官制,但官称与实际职务脱离,实行差遣制度,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从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宋神宗着手改革官制,史称“元丰改制”。

主要内容有: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确定官员俸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改革铨选制度;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

元丰改制,基本上只限于中央机构,而且许多地方不彻底,但与宋初比较,原有的机构体系做了一定的整顿、调整,并且确立起一套较为集中统一的行政体系,职司也趋于归位。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5(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5(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驱口】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中国史复试真题;江苏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通史真题;湖南大学2018年中国史真题正确答案:元代存在的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佃户。

最初驱口是来源于蒙古对金的战争中俘获的人口,也有良人被掠买、罪人被籍没等。

驱口属于主人的私人财产,可以和货物一样被买卖;驱口与主人的地位也极不平等。

驱口的大量存在,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政府曾下令释放一部分驱口作为国家编民,但终元一代,驱口是一直存在的。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探马赤军】北京大学2005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正确答案:蒙元时期军队的一种。

探马赤意为“探马官”。

蒙古国时期,从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挑选士兵,组成精锐部队,在野战和攻打城堡时充当先锋,战事结束后镇戍于被征服地区,称为探马赤军。

与蒙古军由各千户的士兵编成不同,探马赤军是由各部挑选的士兵混合组成。

有元一代,始终保持探马赤军的建制。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站赤】兰州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正确答案: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的驿站。

站赤,蒙古语,意为管理驿站的人。

中原地区的驿站由兵部管辖,蒙古地区的驿站由通政院管辖。

站赤分为陆站和水站,据《元史兵志》记载,全国共有站赤一千四百处。

元代是我国古代驿站最发达的时期,驿站的普遍设置,加强了全国的政治联系,也便利了全国的交通。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4.【草市】清华大学2014年历史学基础真题正确答案:古代乡村的定期集市。

东晋时已出现,设于州县城郊附近。

唐代草市增多,一般设在州县城外。

中唐以后,农村商业发展,渐兴起于水陆交通要道、关津驿传所在之地。

交易以渔盐酒茶或日用百货等生活必需品为主。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许多邻接州县城墙的草市逐渐扩展为新的商业居民区,有的还相当繁华,甚至超过原城区。

中国史的主要内容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史的主要内容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史的主要内容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史是考研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全部历史,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中国史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以帮助考研学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是中国史的起源时期,主要内容包括人类起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

其中,人类起源是人类学的研究范畴,涉及到早期人类的起源、进化和分布情况。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则是考研历史学的内容范畴,主要讲述了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二、古代王朝古代王朝时期是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夏、商、周等多个王朝。

这些王朝的兴衰更替、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都是考研历史学的重点。

另外,还要关注社会阶级的演变、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故事。

三、战国秦汉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权力分散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国、小国之间的战争和割据,最终统一了中国的秦朝和汉朝。

关于秦朝的内容可以包括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事迹;而汉朝的内容则涉及到前汉和后汉两个时期,如汉武帝的开创性改革、西汉崩溃后的王莽新政等。

四、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也是文化传统发展的重要时期。

其中包括了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和北朝等多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权不断更迭,经济、文化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

要注意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五、隋唐宋元明清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阶段。

其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政治、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涉及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等重要内容。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视文化传承、科技发展的时期,包括了两个朝代:北宋和南宋。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明朝是农民起义领袖建立的王朝,清朝则是满洲人建立的王朝。

六、近代时期近代时期是中国史的最后一个考研知识点,主要涉及到清朝末年和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牧野之战】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扬州大学2017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历史学真题正确答案: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

又称武王伐纣。

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

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

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

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汤武革命】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中国通史真题正确答案: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

汤武指商朝成汤、周朝武王。

古人认为:帝王受命于天,实施变革以应天命,进行朝代更替,是为革命。

汤武革命,指以武装起兵,诛除暴君,建立新朝,应天命而顺人心,成为朝代更替的模式之一。

《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后人把夏商周之间的两场革命称为汤武革命。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三监】正确答案:周武王灭商后为监视殷商遗民而设置的统治制度。

为笼络殷商贵族的残余势力,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都故地,统率殷商遗民,同时派同姓宗室前往监视,史称“三监”。

三监之说,观点不一,一般认为武王以殷都之东为卫、西为鄢、北为邶,分别命管叔、蔡叔、霍叔统治,共同监视武庚。

周成王继位后,三监不满周公摄政,联合武庚,发动叛乱,结果被周公东征讨平,三监局面即告结束。

周初设置三监,削弱了殷商遗民的反抗力量,对于稳定当时的局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4.【周公旦】2014年历史学统考真题;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中国史综合真题正确答案:西周初期的政治家。

【精编版】2020考研大纲-历史学基础【精编版】.pdf

【精编版】2020考研大纲-历史学基础【精编版】.pdf

4.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古代希腊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6.古代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 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罗马帝国的危机 古代罗马文化 7.中世纪的西欧 法兰克王国 封君封臣制度和农奴制 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
三、试卷考查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约 30% 中国近现代史约 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 20% 世界近现代史约 3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 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名词解释 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 史料分析题 2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论述题 3 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 120 分 Ⅳ、考查内容 全部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1992 年)和世界史(上古——1991 年) 两大范围。 一、中国古代史 1.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古史传说 2.夏商西周 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9.中世纪的东欧 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 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 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 俄罗斯帝国的兴起 10.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 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 中日文化交流 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 11.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中美洲文明 印加文明 四、世界近现代史 1.近代初期的欧洲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6(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6(题后含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南戏】正确答案:宋元及明初流行于南方的戏曲艺术。

在南方,以南曲腔调演唱的温州杂剧等地方戏发展成为南戏,亦称传奇、戏文。

著名的“四大传奇”,是《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和《白兔记》。

而元末温州高明的《琵琶记》,则被推崇为“南戏之祖”。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参军戏】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正确答案:唐宋流行的一种滑稽戏,源于秦汉的俳优。

关于参军戏的具体形成时期有东汉说、后赵说、唐说等观点。

参军戏有一定的角色。

由参军(被戏弄者)和苍鹘(执行戏弄职务者)两个角色做滑稽的对话或动作,见于李商隐《骄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参军戏表演时主要是引人发笑,借此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

参军戏本是仅有科白的戏剧表演,但后来在民间也渐渐结合了歌唱,到中唐时参军戏已由纯科白的滑稽表演,发展成为有白有曲的戏曲了。

宋时参军戏也称杂剧,角色亦有所增加。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清明上河图》】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历史学基础真题正确答案:宋代名画。

作者张择端。

作于北宋晚期。

描绘了当时汴京城(今河南开封市)清明时节人们前往汴河沿岸进行种种活动的热闹场面。

画作从郊外一排驮运队在小道上向城市行进为开端,一直到城郊、街市。

虹桥附近是全图最热闹的部分。

图中所画各阶层人物、楼阁、街市、店铺、车船、树木、河流、桥梁,生动逼真。

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杰作,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的珍贵资料。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4.【活字印刷术】正确答案:北宋毕昇发明的一种活字版印刷技术。

据《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异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这种方法比雕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所以很快得到推广。

至元代,又改进为用木制活字。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5.【郭守敬】厦门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南京大学2014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正确答案:元代科学家。

考研历史学考研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历史学考研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历史学考研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考研历史学考研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一、文章类型及关键词概述本文将针对考研历史学考研总复习中的中国古代史知识点进行总结。

关键词包括:考研历史学、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文章类型为学术论文,旨在为准备考研历史学的考生提供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复习指南。

二、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我们将按照时间顺序,对各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梳理。

1、夏商周时期(1)大禹治水:大禹是夏朝的建立者,因治水有功而获得崇高地位。

(2)商汤灭夏:商汤在夏朝末期领导商族崛起,最终灭夏。

(3)周武王克商: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

(4)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以及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大国争霸的局面。

2、秦汉时期(1)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选拔人才;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征战匈奴,维护国家安全。

(3)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4)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刘秀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家逐渐恢复元气。

3、魏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鼎立,出现了诸葛亮、曹操、刘备等著名人物。

(2)两晋时期:西晋统一中国,出现“竹林七贤”等文化名人;东晋时期有王羲之等书法家。

(3)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宋、齐、梁、陈四朝,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这一时期出现了《木兰辞》等著名文学作品。

4、隋唐五代时期(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

(2)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实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3)安史之乱:唐代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9,分数:58.00)1.名词解释21-28小题。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合纵与连横】兰州大学2002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南京大学2015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真题;南京大学2018年中国古代史真题;苏州科技大学2018年中国通史真题;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历史学真题;湘潭大学2018年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战国中后期秦与关东六国间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

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从事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洛阳人苏秦,从事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

合纵政策并没有削弱秦国,秦国通过连横政策增强了实力。

)解析:3.【远交近攻】(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战国时秦相范雎提出的兼并战争的策略。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用范雎为相,采纳了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

范雎认为,如此“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这样既能破坏东方各国的合纵,又能巩固所攻占的土地。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9,分数:58.00)1.名词解释21-28小题。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唐蕃会盟碑】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南京大学2004年中国古代史真题;黑龙江大学2015年历史学基础真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823年为纪念唐与吐蕃的长庆会盟而建立的会盟碑。

821年,吐蕃遣使请求会盟,双方在长安会盟,约定各守境土,不相侵犯。

822年,唐穆宗遣使到吐蕃,与之会盟逻些。

823年,吐蕃赞普为纪念这次会盟,建立唐蕃会盟碑。

此碑至今尚存于拉萨大昭寺前,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解析:3.【南诏】(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唐代乌蛮、白蛮等族在西南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

7世纪后期,乌蛮征服洱海一带的白蛮,在那里建立了六个不相统属的政权,史称“六诏”。

其中的蒙舍诏在最南边,又称“南诏”。

到南诏王皮逻阁时,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南)。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进入全盛时期。

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执政大臣郑买嗣推翻蒙氏王朝,建立大长和国(902—928年),南诏灭亡。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9,分数:58.00)1.名词解释21-28小题。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冯道】北京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五代大臣。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五代时瀛州景城(河北交河)人。

唐末,从李克用,为掌书记。

后唐、后晋时均任宰相。

契丹灭后晋,又朝见耶律德光,任太傅。

后汉、后周时为太师。

历事四朝、十帝,身居高位,明哲保身。

晚年作《长乐老自序》,列叙官爵。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他曾提议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召集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世称“五代监本”,为官府大规模刻书之始。

)解析:3.【燕云十六州】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中国史综合真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个州。

936年,石敬瑭为获得契丹的军事支持,割幽州、蓟州、云州共十六州之地与契丹。

之后契丹人洛阳,灭后唐。

不久石敬瑭人开封,建后晋。

契丹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即以幽州为陪都,称南京。

此地的割让,使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的重要屏障,契丹兵马从此可以长驱直人,中原王朝在同契丹的战争中开始处于不利的地位。

)解析:4.【周世宗改革】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五代时后周皇帝柴荣实行的改革。

历史学考研学习资料中国历史

历史学考研学习资料中国历史

夏商西周和东周东周前期是春秋后期战国乱悠悠秦朝西汉和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速记口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民国再共和,代代往下传。

补充五胡十六国口诀: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简介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

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

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手中。

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对稳定时期。

自少康以后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到夏代的第十三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