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诗歌部分 翻译
02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修订版)
[NJU]文学考研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注:1、[xxxx]为历年真题名词解释;【xxxx】为历年真题论述题(涉及)2、【Z】直通车;【Y】阳光版;【S】三十年;【X】新文学史;【B】修订一、基本名词术语1、小说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是1902年梁启超发起的,《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其地位提高到经史、语录、律例之上,打破了千百年来鄙薄小说的传统偏见。
其次,提倡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作纳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轨道,并为小说作出新的分类,为新小说的创作题材揭示了广泛而现实的内容范围第三,揭示了小说具有"浅而易解"、"乐而多趣"的艺术特点,分析了小说具有"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量。
由此发起的“新小说”创作,成绩虽然不大,却对进一步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Z】2、“八事”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
他倡导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Z】3、“三大主义”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勇敢地擎起“文学革命军”之大旗,表明了更加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当你老了》诗中象征意象的解析
《当你⽼了》诗中象征意象的解析2019-06-05摘要:叶芝《当你⽼了》是⼈们熟悉的抒情诗,本⽂拟从象征主义写作⼿法的⾓度,对诗中的意象进⾏解析,从⽽了解诗⼈伟⼤⽽崇⾼的爱情观,爱情不是占有,爱情是祝福是守候是陪伴。
关键词:象征意象爱情《当你⽼了》是爱尔兰诗⼈叶芝1893年为⽑特•岗⽽作。
初读这⾸诗时,感觉是⼀幅素描画,描述了⼀个满头银发的⽼妇⼈在夜晚独⾃惋叹爱情流失,青春⼀去不复返的孤寂。
可是,如果进⼀步分析诗句,就可以了解诗⼈所表达的真实情感。
通过象征主义的⼿法,通过⼀系列的意象的描述,经过意象奇妙地结合,构成了⼀幅奇美的画⾯。
诗⼈透过这幅奇美的画⾯,表达了崇⾼的爱情。
在叶芝的⼼中,爱情是祝福是守候是陪伴,爱情不只是青春的迷恋,⽽且是满头⽩发时孤独寒冷的冬夜的美好温馨的回忆,是化作繁星在天上的守候。
所以,为了能够进⼀步的了解诗⼈的情感,我们尝试对诗中象征意象进⾏解析。
⼀、象征主义的定义及特征如同“romanticism”和“classicism”这些词汇―样,以⼩写字母开头的“sym bo1ism”这个词,具有极其宽泛的含义。
它⽤来描述任何间接地通过媒介物说明⼀种事物⽽避免直接谈到它的表达⽅式。
马拉美把象征主义界定为“⼀点⼀点地引发―种事物以便呈现某种情绪”的艺术,或者相反,是选择⼀种事物并从中提炼⼀种“情绪” 的艺术。
但他⼜补充说,这种情绪将“通过⼀系列的破译”取得。
他曾经谈到“⼀点⼀点”地引发⼀种事物。
这些话都含蓄地指出,不应当坦率和清晰地揭⽰“客观对应物”及其相关的情绪⽽应当仅仅加以暗⽰。
马拉美主张“直接说出⼀个事物便是放逐了从⼀⾸诗中获得的⼤部分快乐,因为,这种快乐存在于⼀个渐渐展⽰出来的过程中。
事物应当仅仅被暗⽰――暗⽰,这就是梦。
”象征主义可以被简述为这样的⼀种艺术,它表达思想和感情不是直按描绘它们,也不是通过与具体意象明显的⽐较来解释它们,⽽是暗⽰这些思想和情感,通过运⽤那些未加解释的象征在读者⼼中重新创造它们。
浪漫主义诗歌选译文
羔羊小羊羔谁创造了你你可知道谁创造了你给你生命,哺育着你在溪流旁,在青草地;给你穿上好看的衣裳,最软的衣裳毛茸茸多漂亮;给你这样温柔的声音,让所有的山谷都开心;小羔羊谁创造了你你可知道谁创造了你;小羔羊我要告诉你,小羔羊我要告诉你;他的名字跟你的一样,他也称他自己是羔羊;他又温顺又和蔼,他变成了一个小小孩,我是个小孩你是羔羊咱俩的名字跟他一样。
小羔羊上帝保佑你。
小羔羊上帝保佑你。
(杨苡译)老虎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又是怎样的膂力,怎样的技巧,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动时,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是怎样的铁砧?怎样的铁臂敢于捉着这可怖的凶神?群星投下了他们的投枪。
用它们的眼泪润湿了穹苍,他是否微笑着欣赏他的作品?他创造了你,也创造了羔羊?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郭沫若译)忽必烈汗在上都,忽必烈汗下令修建一座富丽堂皇的逍遥宫。
在那里,圣河Alph流经深不可测的洞穴,向下注入不见阳光的大海。
城墙与塔楼环绕沃土方圆十里。
几处明媚花园,小河蜿蜒流淌,树木鲜花盛开,散发芬芳;这里,古老如山的森林,环抱葱翠新绿、撒满阳光的空地。
由雪松覆盖的青翠山坡急转直下,竟是神秘奇异的深渊!一片荒凉的景地!那么鬼魅奇异,就好象在残月下,一个哭着寻找阴间情人的妇女常到这里!而且,就好象大地在喘着粗气,一个力量巨大的喷泉不停歇地沸腾着,从这个深渊奔涌出来,一分钟也不停息:它迅疾的、几乎不间断的水柱奔腾而起,溅起庞大的水花形成拱状,如同冰雹落地又再次跳起,或者是打谷机连枷下的谷壳(向上翻飞)。
在这些劲舞不止的石块之间,有时圣河也被高高抛起来。
它迷津般曲折蜿蜒五里,穿过森林和山谷向下流去,然后进入人们无法测量的洞穴,最后翻滚着汇入死寂的大海。
外国文学史简答
1什么是“荷马问题”?答:“荷马问题”的核心是诗史的作者和形成问题。
数千年来一般都认为“荷马史诗”是“荷马”所写,但是自古希腊时期就有人对其作者进行怀疑。
到现在基本否定作者是“荷马”的说法,认为这不书并不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多人完成的。
2. 什么是文艺复兴?答:15、16世纪、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重新被欧洲人重视,出现了一个研究古代文化、复兴古代文化的热潮。
在这种“复古”运动中,欧洲的文化科学发展到一个繁荣的时期,这就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文艺复兴”。
3. 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特点是什么?答: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①人文主义思想与教会的神权统治针锋相对的。
教会以神为最高权威,把封建统治加以神化。
人文主义则推崇“人”,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绝对权威。
②人文主义用人性来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反对教会的神权论,用个性解放、个人幸福来反对禁欲主义,强调幸福在现世的人间而不在来世。
③用理性来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
④从政治上讲,人文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因为强大的王权有利于抑制封建势力,保护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对外掠夺活动。
4. 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答:①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②古典主义文学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它的③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在艺术创作上提倡师法古人,模仿古典,遵循一定的规则。
7. 简述《伪君子》的艺术特点。
答:①在艺术上是按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写成的。
全剧五幕,情节集中单纯,发生在奥尔恭家中,利用室内环境构成了关键性的情节。
②《伪君子》也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剧。
全剧的艺术构思都是为了塑造一个伪善的性格。
③全剧的结构严整紧凑,层次分明:第一、二幕,答丢夫不出场,通过其他人物的活动侧面介绍答丢夫的性格,为他的上场作好准备。
第三、四幕正面揭发答丢夫伪善的罪恶用心。
第五幕进一步揭示他的凶恶目的和危害性。
④戏剧冲突本身也带有许多悲剧性的因素。
波德莱尔诗歌精选(最好的翻译版本加参考分析)
第十五课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波德莱尔诗歌赏析(一)思想热身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法国诗人、散文家、美学评论家。
他的诗集《恶之花》标志着西方文学的思想感情与写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巴黎的忧郁》则将散文诗这一形式推向成熟。
因其思想的复杂与丰富,他成为后世不同流派竞相争夺的精神领袖。
请查询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些诗歌流派的特点以及波德莱尔与这些流派的关系。
1.怎么看待波德莱尔中学时因为拒绝交出同学递来的小纸条而被学校开除的事件?2.“恶之花”这个书名,你觉得矛盾吗?恶之上能否开出花朵?3.波德莱尔说:“诗除了自身之外别无目的;诗不可能有其他目的,纯粹为了写诗的快乐而写下的诗,才是最伟大、最高贵、真正符合崇高的诗名的。
”芥川龙之介说:“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木心则表示:“有时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有时波德莱尔不如一碗馄饨”。
如何看待这三句话?4.如果听觉、嗅觉、触觉相互交融,会产生什么样的神秘体验(参见本课《应和》与《黄昏的和歌》)?最亲密的情侣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隔阂是什么样的体验(参见本课《穷人的眼睛》)?又如何描述这种体验?(二)经典细读陌生人(选自《巴黎的忧郁》)——喂!你这位猜不透的人,你说说你最爱谁呢?父亲还是母亲?姐妹还是兄弟? ——哦……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
——那朋友呢?——这……您说出了一个我至今还一无所知的词儿。
——祖国呢?——我甚至不知道她坐落在什么方位。
——美呢?——这我会倾心地爱,美是女神和不朽的……——金子呢?——我恨它,就象您恨上帝一样。
——哎呀!你究竟爱什么呀?你这个不同寻常的陌生人!——我爱云……过往的浮云……那边……那边……美妙的云! (亚丁译)※ ※ ※不可救药(选自《恶之花》)Ⅰ 从碧空掉进任何天眼 都难透视的那铅色冥河 泥水之中的一个观念、 一个形态、一个存在; 受到对畸形之爱的诱惑, 从事冒冒失失的行旅 在恶梦的惊涛骇浪里 像泅水者一样挣扎、逆着像一群狂人似的 不断歌唱、在黑暗中不断回旋的巨大的漩涡、 凄惨苦战的一个天使;想逃出爬虫群栖之处、寻求光明、寻求钥匙、在徒劳的摸索之中、中魔术的一个不幸者;在张开放磷光的大眼、使黑夜更黑、使其他一切都看不清的、那些粘滑的妖魔鬼怪的监视之下,在地底湿气冲鼻难闻的深渊之旁,没有灯光、走下一座没有扶手的、永劫阶梯的一个亡魂;陷进北极的坚冰之中,像掉进水晶网里,正寻思从何处苦命海峡落进这座狱中的一只航航船;——这都是不可补救的命运的明显的象征,完美的画面,令人想到恶魔的工作常常做得非常出色!Ⅱ变成自己的镜子的心这就是明与暗的相对!摇曳着苍白的星光的、又亮又黑的真想之井,含讥带讽的地狱灯塔,恶魔的恩宠的火炬,唯一的安慰与荣光,——这就是“恶”中的意识!(钱春绮译)※※※应和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章·象征主义)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5.19世纪9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在法国有衰落之势, 但其影响却渐渐越过国界,想直接各地流行和传播。成为 一种国际性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一、概述
(三)象征主义的显著领域 1.诗歌(以上的作家及作品都是诗歌领域) 2.戏剧:象征主义的理念在19世纪90年代进入欧洲的戏剧 领域。比利时的莫里斯· 梅特林克(1862-1949)被认为是第一 位象征主义剧作家。1890年,旅居巴黎的梅特林克发表《闯入 者》,标志着象征主义戏剧的诞生。该剧以抽象的概念“死亡” 为题,没有具体的情节或环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戏剧叙事风格。 但由于象征主义侧重暗示和朦胧之美,适宜于抒情,而不适 宜于描写冲突和具体的人物性格,因此象征主义戏剧的成就十分 有限,且并没有如诗歌一样形成一场国际性运动。 3 .小说、散文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1.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 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 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 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申 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 物品就叫做“象征”。 象征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比喻是一次性的,或者说 是临时性的,其意义只存在于相应的语境当中,而且喻体与本 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单一,易于理解;象征的形象和含义之间往 往是一种整体性对应关系,而不是像比喻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相 似,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衰老的裙裾发出衰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
会刊为《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重要刊物有《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办有《语丝》周刊。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创造的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为“语丝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些意象派诗歌及其翻译
地铁车站庞德人流中这几张脸魔幻般浮现;雨湿蒙蒙花瓣偎在乌黑树干。
原文: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by Ezra Pound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背景资料《关于庞德的一首小诗的讨论》):一、这是庞德(Pound)的一首意象诗(imagist poem). 除了标题,全诗仅两句。
第一意象是apparition,把突然看见的美丽面孔喻作梦境一般,奇妙而神密。
第二意象是petals, 这个词使一张张可爱的脸有了具体的形象,更富魅力。
二、IMAGISTS:A group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ts(c.1909—1917) who rebelled against the exuberance and sentimentality of 19th-cent. verse. Influenced by CLASSICISM, Chinese and Japanese poetry, and the French SYMBOLISTS,they advocated a hard, clear, concentrated poetry, free of artificialities and replete with specific physical analogies. The group included Ezra POUND, Richard ALDINGTON, Amy LOWELL, and Hilda DOOLITTLE.三、1.这首诗据Pound自己记载,是一个下雨的晚上,他走出巴黎的一个地铁站,突然看到许多女人和儿童漂亮的脸庞,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后来却发现可以用色彩表达感情。
开始他写了30行,不满意,半年后改为15行,又过了一年终于成了这首类似于日本俳句的2行诗。
1象征
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三) 意、思想是什么?
1 重视生命的意义。 2 追求无限的价值。瓦里雷,“仅仅对 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四) 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一种感情在找到它的表现形式之前, 是并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不可感知 的,也是没有生气的。”
豹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象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三) 区分
1象征主义的“象征”强调整部作品的象 征性,与作为修辞手法的象征不同。 2 有限到无限,有形到无形。
儿 堰 子 育 了
子 河 。 我 你
; 的 奶 而 长 大 了 的 而 养 育 她 的 家 , 的 奶 而 被 养 育 了
啊 , 我 的 保 姆 。
大 堰 河 , 了 你 : 你 的 被 雪 你 的 关 闭 瓦扉 , 你 的 被 典 你 的 门 前 大 堰 河 , 了 你 。
今 天 我 看 到 雪 使 我 想 起
第一章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文论
一 象征主义诗歌概况
得名于1886年9月,由诗人莫雷阿斯在巴 黎《费加罗报》上提出了象征主义的名 词,要求诗人摆脱自然主义文学着重描 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探求内心的 “最高真实”。 前期象征主义:波德莱尔、魏尔仑、兰 波和马拉美。后期:瓦里雷、叶芝、里 尔克等。
(一) 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的 宪章”——《感应》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重点
常考名词解释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诗界革命:梁启超设想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新语句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这与保留古风格是背离的,于是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因而晚清诗界革命限制在传统诗歌范围内,而向“散文化”方向努力,背离了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极限是:最终止步于宋诗的模仿风气中。
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黑幕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
约在1915~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
中国古典诗词英文翻译之清明【唐】杜牧
All souls’ day(外国的万灵节)
All souls’ festive day The qingming festival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清明》·杜牧
译文一: The mourning da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
语法方面
• 诗法(Poetic grammar)规则。例:第二人称代 词用ye 和thou,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e)st或 (e)th。 • 省略:把诗句中次要的成分删略, 只保留主要的 成分。 • 倒装: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目的主要在于把最 重要的词放在诗中最突出的位置上加以强调。 • 跨行:英诗不论句而论行。当一行诗在句法和诗 意上不完整的时候, 就把剩余部分移到下行, 这 就叫跨行。
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 cow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bloom village faraway.
《清明》·杜牧(为例说明翻译中选词的问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在,牧童遥指杏花村。
标题的翻译 英译文例举有一下几种: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The day of mourning for the dead The mourning day
英语诗歌语言特点
语音
名诗《弃妇》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名诗《弃妇》翻译译文赏析解读《弃妇》李金发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峰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赏析】这是李金发的早期杰作,冠于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之首,是公认的也是他本人自认的代表作。
全诗四节,表面描写了流落在穷困之中的弃妇的悲哀痛苦,其象征含义则写出诗人在这冷漠的世界中感到的凄凉与孤独,他冷寂的内心在这浊世之中体味着被遗弃的悲哀。
第一节,诗人用典型的象征派手法描绘弃妇的悲惨形象,“长发”、“鲜血”、“枯骨”构成形象的主体,环绕在她周围的是黑夜、蚊虫、狂风。
这一切在急流、沉睡、狂呼、怒号等令人恐怖的动态的搅动下着实让人感到战栗,弃妇的形象让我们感到惊异,而她周围的世界则让人憎恶,从这个形象上不难意识到她与世界的隔膜以及世界对她的遗弃。
第二节,描写的弃妇的内心世界更是凄凉,唯一的精神寄托是靠一纤细草与上帝之灵相互交往。
山泉长泻,红叶飘零,弃妇的灵魂在无常的世界中游荡,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互相映证,弃妇的丑恶完全是由遗弃她的世界造成的。
第三、四节,诗人改用第三人称描写弃妇的孤寂之感,“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哀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幕之侧”,这里虚幻的精神内容作者直接用形态动作表现,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产生动感的飞跃,构成了特定的审美世界。
第三人称的写法把诗人的自我分离出来反过去审视这个审美世界,这是象征主义诗歌表现方法的全部精髓。
“弃妇”虽然被遗弃,但还希望理解这个世界,重新被世界所容纳。
“弃妇”渴望“夕阳之火”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尽力抛洒出去,然后留下清灵的“自我”,在一个宁静的属于我的世界中“静听舟子之歌”,“永无热泪”实际上是正话反说,谴责世界的同时表达了对世界的挚爱之情,外冷里热,这是象征派诗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书写研究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书写研究孙晓博【摘要】1957年穆木天被划为右派后,历经十年时间,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研室翻译了一百七十余万字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这批研究资料即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手稿的书写时间:从1957年持续到1966年,集中在1958年-1963年这个区间.手稿的合译情况:手稿共计19类94种2633页,其中86种为穆木天独译、6种为穆木天、彭慧合译;2种为彭慧独译.手稿的质地品相:手稿主要采用钢笔、蘸水钢笔、毛笔三种书写工具以及20x20、40x15、25 x20三种型号的纸张进行书写;手稿的封面主要有稿纸、报纸、俄语文献材料、出版书目内页等四种封面,封面上一般都有穆木天写下的翻译题目、原著作者、文章出处等手稿基本信息;手稿的印章主要有“外国文学组”和“1963查”两种,主要出现在手稿的封面或者手稿的第一页,是当时北师大中文系整理资料的标记.【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4页(P127-130)【关键词】穆木天;手稿;书写时间;合译情况;质地品相【作者】孙晓博【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书写时间集中在1958年—1963年这个区间之内。
手稿共计94种,其中86种为穆木天独译、6种为穆木天、彭慧合译;2种为彭慧独译。
手稿主要采用钢笔、蘸水钢笔、毛笔三种书写工具以及20x20、40x15、25x20三种型号的纸张进行书写。
手稿的封面主要有稿纸、报纸、俄语文献材料、出版书目内页等四种封面。
手稿印章有“外国文学组”和“1963查”两种。
通过对手稿系统的翻阅与整理,笔者在这批近百种达百万字的手稿中只发现了以下五种手稿标注有翻译时间:1.译自《科普讲演录》(1960年第1—8号)的《今天的法国文学》(1957—1959的法国文学),穆木天在手稿的结尾标有“1960年译”的日期。
象征主义之波德莱尔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的先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
他的著名诗集《恶之花》,一反浪漫主义直抒热情和风花雪月式诗歌传统,将社会与人生的种种丑恶现象作为艺术美的描写对象,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极端失望的情绪和感受,加上该诗集在创作手法上,不是现实主义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通过细腻刻画物质的形态质地,来暗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之先声。
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作为文学运动逐渐解体,而作为一股艺术思潮,则于20世纪20年代以更大的规模和声势再度崛起,越出法国国界,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象征”一词,一般是指某一观念或事物的“代表”或符号。
在文艺领域,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象征意象也因之含有模糊性、神秘性和抽象性。
象征主义文学作家认为,现实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充满痛苦,而“另一世界”则是真的、美的。
文艺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现实中外界事物的描写,暗示存在于另一个真实世界的美和神秘,用艰涩多义的语言刺激感觉,产生神秘的联想,形成某种不可捉摸的理想的美和抽象的意象,使“象征”成为沟通两个世界的特殊手段,以此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凭直觉去把握对真理的认识和美的领悟。
例如,艾略特认为,艺术表现情绪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能立即唤起某种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在《普罗弗洛克的情歌》中,他将黄昏的天空比作手术台上服了麻药的病人,把大雾比作一只懒猫,这些意象与天气之间的那种神秘而夸张的联系,所表现出的是人的特定的情绪。
象征主义最先开始了对传统文学艺术的全面反叛。
它反“再现”,倡“表现”,注重形式,追求“创新”,宣扬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文化思潮以及“抽象化”的艺术倾向,已具备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奠定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
沿着象征主义文艺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归纳出它的一些具体特征:一是描写“交感”。
“交感”或称“通感”,是波德莱尔提出的,并成为他的诗歌艺术观念的核心。
波德莱尔的一首象征主义宣言的诗
波德莱尔的一首象征主义宣言的诗摘要:一、波德莱尔简介二、象征主义概述三、诗作《恶之花》简介四、象征主义手法在诗中的应用五、诗作主题及意义六、总结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地位正文:一、波德莱尔简介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法国著名诗人,生于1821年,逝于1867年。
他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密切相关。
波德莱尔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世界观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象征主义概述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思潮,主张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象征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并非直接反映在作品中,而是需要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现。
这种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引发读者思考和探讨。
三、诗作《恶之花》简介《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一部诗歌作品,共包含121首诗。
这部诗集体现了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风格,主题为人生痛苦、死亡、罪恶、爱情等。
诗人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悲观与失望。
四、象征主义手法在诗中的应用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主义手法。
例如,“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而“恶之花”则代表了现实世界的堕落与腐朽。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此外,波德莱尔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诗作主题及意义《恶之花》的主题是对现实世界的绝望与反抗。
波德莱尔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性、社会和宗教的怀疑与批判。
他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罪恶和痛苦,而人们在这种困境中挣扎求生存。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诗人呼吁人们正视现实,勇敢地反抗命运。
六、总结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地位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痛苦与罪恶。
他的诗歌不仅对法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象征主义文学在中国
象征主义文学在中国陈秋红【摘要】我国最早触及象征主义的是陈独秀,但他并没有使用象征主义一词,而只是提到了某些象征主主义戏剧家.象征主义最初总是被译为表象主义,直到1919年象征主义才有了正式的译名.象征主义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的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渗透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的象征主义诗学.【期刊名称】《东方论坛》【年(卷),期】2007(000)005【总页数】6页(P57-62)【关键词】象征主义;表象主义;中国;流变【作者】陈秋红【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象征主义文学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题目,有关的论述已经不少。
但是,以往的论述要么过于简略、模糊,要么过于注重某一作家或作品,全面而又深入地论述象征主义文学在中国接受和流变过程的文章并不多见。
“Symbolism”一词最早是由谁翻译介绍过来的?为什么翻译成“象征”?象征主义如何对中国作家产生了影响,以后又如何形成了中国的象征主义文学和诗学?这些问题仍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思考和探析,有待于我们去发掘象征主义文学在中国接受和流变的轨迹或印痕。
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我国最早涉及象征主义的文章当属陈独秀1915年发表在《青年杂志》上的文章《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文中约略地提到了西方的象征主义文学。
作者将象征主义作家梅特林克、霍普特曼同易卜生放在一起,称他们“皆其国之代表作家,以剧称名于世界者也”。
[1]1918年5月,陶履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比二大文豪之片影》一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比利时之梅特林克,Manrice Maeterlinck 今世文学界表象主义symbolism之第一人也。
”[2]1919年沈雁冰译介了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戏剧《丁泰琪之死》,又在第二年发表了《表象主义戏剧》一文。
1920年茅盾在《小说月报》(2月)上撰文《我们现在可以提倡表象主义的文学吗?》,明确提倡表象主义;1921年1月他又在《时事新报•学灯》上介绍象征主义,撰写了题为《什么是表象主义(Symbolism)?》的文章,而他所说的表象主义就是象征主义。
里尔克诗选《严重的时刻》《秋日》《豹》
Wer jetzt lacht irgendwo in der Nacht,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笑 ohne Grund lacht in der Nacht,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lacht mich aus. 在笑我
本诗的一句评语:“自然的生活空间 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 的一个重要题目。”
《豹》
——在巴黎植物园 冯至 译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DerPanther SeinBlickistvomVorübergehnderStäbe somüdgeworden,dassernichtsmehrhält. Ihmist,alsobestausendStäbegäbe undhintertausendStäbenkeineWelt. DerweicheGanggeschmeidigstarkerSchritte, dersichimallerkleinstenKreisedreht, istwieeinTanzvonKraftumeineMitte, inderbetäubteingroßerWillesteht. NurmanchmalschiebtderVorhangderPupille sichlautlosauf-.DanngehteinBildhinein, gehtdurchderGliederangespannteStilleundhörtimHerzenaufzusein.
传统与革命:曹葆华关于象征主义诗论的译介
提供 参证 。
三 、在诗歌传统发展链条 中的象征主义 1 9 3 3 年5 月,曹葆 华译 出艾略特 的诗论 名篇 《 传 统形 态 与个人才 能》。对于他 的其它译作而 言 ,这篇译 文在某 种程 度上有着纲 领性 ,指 导性的意义 。艾略特在该 文中颠 覆 了前期象征主 义热衷于神秘 不可 知的幻觉表现 的极端倾 向,将 诗歌置于 历史传承 、历史与现在 交互的链条 上,去 考察诗 歌表达 的特殊 经验 ,去强调诗歌 的非个性 因素,为 诗歌 创作与批评注 入 了强 大的知性 因素 。给予追 随浪漫诗 风 的曹葆华 以极大 的冲击 ,也成为他 同时接受和传播瑞 恰
兹知性批评的逻辑起点 。
( 更 多地摹 仿法国前期 象征主义 的诗歌 ),成 为他 当时思
考 的 中 心 问题 。 从1 9 3 3 年 开 始 ,曹 葆 华 全 身 心 地 致 力 于 象 征 主 义 诗 学
的译介 。 《 北平晨报 ・ 诗与批评 》这一重要诗 歌副刊主要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德莱尔感应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鹿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像牧场,——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扬扬,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
(钱春绮译)契合自然是一庙堂,圆柱皆有灵性,从中发出隐隐约约说话的音响。
人漫步行经这片象征之林,它们凝视着人,流露熟识的目光。
仿佛空谷回音来自遥远的天边,混成一片冥冥的深邃的幽暗,漫漫如同黑夜,茫茫如同光明,香味、色彩、声音都相通相感。
有的香味像孩子的肌肤般新鲜,像笛音般甜美,像草原般青翠,有的香味却腐烂、昂扬而丰沛,如同无限的物在弥漫、在扩展,琥珀、麝香、安息香、乳香共竟芳菲,歌唱着心灵的欢欣、感觉的陶醉。
(飞白译)契合大自然正是一座神殿,那充满活力的柱石往往发出朦朦胧胧的喃喃的声音;人漫步穿越这一片象征的森林,森林投出亲切的目光,注视着人的举止。
宛如来自远处的一阵阵悠长的回声,融入深邃而不可思议的统一体中,像光明一样无边无际,又像黑暗一样无穷无尽,香味、色彩、声音纷纷互相呼应。
有的香味鲜嫩如儿童的肌肤,轻柔如双簧管的音调,翠绿如草地,——有的香味则腐朽、浓郁,涵盖了万物,流露出无限的天地万物的心迹,仿佛龙涎香、房香、安息香和乳香,歌唱着精神的振奋与感觉的激昂。
(张秋红)应和自然是一庙堂,那里活的柱石不时地传出模糊隐约的语音……人穿过象征的林从那里经行,树林望着他,投以熟稔的凝视。
正如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合并,归入一个幽黑而渊深的和协——广大有如光明,浩漫有如黑夜——香味,颜色和声音都互相呼应。
有的香味新鲜如儿童的肌肤,柔和有如洞箫,翠绿有如草场,——别的香味呢,腐烂,轩昂而丰富,具有着无极限的品物底扩张,如琥珀香、麝香、安息香,篆烟香,那样歌唱性灵和官感的狂欢。
(戴望舒译)音乐音乐有时候漂我去,象一片大洋!向我苍白的星儿,冒一天云雾或者对无极的穹苍,我扬帆起了程儿;直挺起胸膛,像两顶帆篷在扩张,膨胀起一双肺儿,我在夜色里爬着一重重波浪,一重重波浪的背儿;惊涛骇浪中一叶扁舟的苦痛全涌来把我搅着,无边的洪流上,好风和骚动的暴风又把我抚着,摇着。
有时候,万顷的平波,像个大明镜照着我绝望的魂灵!(卞之琳译)音乐音乐常像大海一样将我卷去!朝着苍白的星,背负多雾的穹顶、浩渺的天宇,我正扬帆启程;我挺起胸膛,像打开所有的帆鼓起我的肺叶,在聚集的波浪的脊背上登攀,眼前一片黑夜;我感到一条受难之船的痛楚在我身上震颤,顺风、暴风和它的一切的抽搐在深渊的上面把我摇晃。
有时候又安详平静如绝望之大镜!(郭宏安译)音乐音乐有时俘获住我,像大海一般!向着我苍白的星,在多雾的苍穹下,茫茫灏气里面,我登上小舟航行;我鼓起像征帆一样的我的肺部,挺起了我的前胸,我攀越过那被黑暗的夜幕罩住,层峦起伏的波峰。
我感到一只受难船的一切痛苦在我的心里震颤。
顺风、暴风以及它们发生的抽搐。
在苍茫深渊上面摇我入睡。
时而又风平浪静,变成我的绝望的大镜!(钱春绮译)音乐音乐时常飘我去,如在大海中!向我苍白的星在浓雾阴下或在浩漫的太空,我扬帆望前进;胸膛向前挺,又鼓起我的两肺,好像张满布帆,我攀登冲波激浪的高高的背——黑夜里分辨难。
我感到苦难的船的一切热情在我心头震颤;顺风,暴风和临着巨涡的时辰,它起来的痉挛摇抚我。
——有时,波平有如大明镜,照我绝望孤影!(戴望舒译)大敌我的青春只是黑暗的暴风雨,到处看到斜射过辉煌的阳光;雷和雨造成如此破坏的惨况,园中剩下的红果已寥寥可数。
如今我已接触到思想的秋天,我应该拿起我的锄锹和耙子,重新翻耕被大水淹过的土地,大水造成的深坑简直像墓园。
谁知道我所梦想的新的花枝,在被冲洗得像沙滩的土壤里,能否找到活命的神秘的营养?——啊,痛苦!啊,痛苦!时间侵蚀生命,隐匿的大敌在蚕食我们的心,用我们失去的鲜血把它养壮!(钱春绮译)仇敌我的青春是一场晦暗的风暴,星星点点,漏下明晃晃的阳光;雷击雨打造成了如此的残凋,园子里,红色的果实稀稀朗朗。
我现在已经触到思想的秋天,我现在必须使用铁铲和铁耙,把被水淹过的泥土重新回填,因为它已洞窟累累坟一般大。
有谁知道我梦寐以求的新花,在冲得像沙滩一样的泥土下,能找到带来生机的神秘食品?——哦痛苦!哦痛苦!时间吃掉生命,吞噬咬我们心的阴险敌人靠我们失去的血生长和强盛!(郭宏安译)浪漫派的落日清新地升起的太阳多么美丽!它爆炸般地像我们问声早安。
——可是,能满怀热爱对那比梦幻更美的落日敬礼的人真福气!我想起!……我见到田野、花和流泉都像心悸一样在日光下晕倒……——向天边奔去吧,时间迟了,快跑,至少要抓住一道斜阳的光线!可是,我徒然追赶隐退的日神;不可抗之夜正建立它的阴森、黑暗、潮湿、充满了战栗的王国;在黑暗中飘荡着坟墓的味道。
我畏怯的脚在沼池边踏坏了想不到的蛤蟆和寒冷的蜗牛。
(钱春绮译)在浪漫主义的夕照中初升的太阳多么新鲜多么美,仿佛爆炸一样射出它的问候!怀着爱情礼赞它的人真幸福,因为它的西沉比梦幻还光辉!我记得!……我见过鲜花,犁沟、清泉,都在它眼下痴迷,像心儿在跳……快朝天边跑呀,天色已晚,快跑,至少能抓住一缕斜斜的光线!但我徒然追赶已离去的上帝;不可阻挡的黑夜建立了统治,黑暗、潮湿、阴郁,到处都在颤抖,一股坟墓味儿在黑暗中飘荡,我两脚战战兢兢,在沼泽地上,不料碰到蛤蟆和冰凉的蜗牛。
(郭宏安译)月亮的哀愁今夜,月亮进入无限慵懒的梦中,像在重叠的垫褥上躺着的美人,在入寐以前,用她的手,漫不经心轻轻将自己乳房的轮廓抚弄,在雪崩似的绵软的缎子背上,月亮奄奄一息地耽于昏厥状态,她的眼睛眺望那如同百花盛开向蓝天里袅袅上升的白色幻象。
有时,当她感到懒洋洋无事可为,给地球上滴下一滴悄悄的眼泪,一位虔诚的诗人,厌恶睡眠之士,就把这一滴像猫眼石碎片一样闪着红光的苍白眼泪收进手掌,放进远离太阳眼睛的他的心里。
(钱春绮译)月之愁今晚,月亮做梦有更多的懒意;像美女躺在许多垫子的上面,一只手漫不经心地、轻柔柔地抚弄乳房的轮廓,在入睡之前。
她的背光滑如缎,雪崩般绵软,弥留之际,陷入了长久的痴愣,她的眼在白色的幻象上流连,那些幻象花开般向蓝天上升。
有时,她闲适无力,就向着地球让一串串眼泪悄悄地流啊流,一位虔诚的诗人,睡眠的仇敌。
把这苍白的泪水捧在手掌上,好像乳白石的碎片虹光闪亮,放进他那太阳看不见的心里。
(郭宏安译)兰波晨曦我拥抱夏之晨曦。
宫殿前一切尚无动静。
池水死寂。
阴影的营地没有离开林间的大道。
我走着,惊醒了温热的浓烈气息,而石块在张望,翅膀摇升,悄无声响。
第一件奇事:在已经充满了清晰的灰暗亮光的小径上,一朵花向我道出它的名字。
我向着金色的瀑布欢笑,它披散着头发穿过丛林:在银光闪闪的顶上我认出了女神。
于是我撩起一层又一层面纱。
在林间道上,挥动着胳膊。
我穿过原野,向公鸡宣告她的到临。
在大城市里,她逃逸于钟楼和拱顶之间,而我像一个乞丐,奔走在大理石码头上,紧追不舍。
大道高处,月桂林旁,我用拢集的面纱将她围困,我稍稍感觉到她那巨大无垠的身躯。
晨曦和孩子跌倒在树林深处。
醒来时已是正午。
(何家炜译)黎明我吻抱夏晨的黎明。
宫殿前的一切依然静寂,流水止息。
绿荫尚未在林路中消失,我走过,唤醒一阵阵生动而温馨的气息,宝石般的睛瞳睁开,轻翅无声地飞起。
第一个相遇,在晨曦洒落的幽径上,一朵花告诉了我它的名字。
我朝金色的瀑布一笑,她的散发飘过松杉林:自那银白的顶端我认出了女神。
于是我一层层揭开轻纱,在小路上我挥动双臂。
在平原上,我向雄鸡举告了她。
在都市里,她在教堂的钟塔与穹顶间逃匿,乞丐般飞跑在大理石的岸上。
我追逐着她。
在路上,在月桂树边,我以层层轻纱将她环抱,隐约地感觉到她无限的玉体,黎明和孩子一起倒在丛中。
醒来,已是正午。
(诗阳译)黎明我拥抱过夏日的黎明。
宫殿的额头上怡然鸦雀无声。
谁是死寂的。
团聚的影子没有离开树林的大道。
我走过去,唤醒活泼、温馨的清晨的呼吸,琼石闪动着晶莹目光,翅翼无声地起飞。
第一桩事:在充满清新、熹微光亮的小径上,一朵花告诉了我它的名字。
我向着金黄的飞瀑笑着,她披散着头发飘过松林,在银光闪烁的梢头,我认出了女神。
于是,我揭开她层层纱幔,在小路上,挥动着臂膊。
在平原上,我把她显示给公鸡。
在大城市,她在钟楼和穹顶间逃跑,我像个乞丐,在大理石的堤岸上追逐着。
在大路高处,桂树林附近,我用她层层的纱披绕住她,微微感到她阔大躯体。
黎明和孩子倒落在树林低处。
醒来的时候,已是中午。
(葛雷译)感觉夏日蓝色的傍晚,我将踏上小径,拨开尖尖的麦芒,穿越青青草地:|梦想家,我从鞋底感觉到梦的清新.我的光头上,凉风习习.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无尽的爱却涌入我的灵魂,我将远去,到很远的地方,就像波希米亚人,与自然相伴--快乐得如同身边有位女郎.(王以培译)黄昏夏日蓝色的黄昏里,我将走上幽径,不顾麦茎刺肤,漫步地踏青;感受那沁凉渗入脚心,我梦幻……长风啊,轻拂我的头顶。
我将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动;无边的爱却自灵魂深处泛滥。
好像波西米亚人,我将走向大自然,欢愉啊,恰似跟女人同在一般。
(程抱一译)感觉在蓝色的夏晚,我将漫步乡间,迎着麦芒儿刺痒,踏着细草儿芊芊,仿佛在做梦,让我的头沐浴晚风,而脚底感觉到清凉和新鲜。
我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说,一任无限的爱从内心引导着我,我越走越远,如漫游的吉卜赛人,穿过大自然,象携着女伴一样快乐。
(飞白译)地狱一季·永恒找到了!什么?永恒。
那是太阳与海交相辉映我永恒的灵魂注视着你的心纵然黑夜孤寂白昼如焚所以你脱弃人类的赞许共同的奋起你任自飞去……(王以培译)元音A黑、E白、I红、U绿、O蓝:元音们,有一天我要泄露你们隐秘的起源:A,苍蝇身上的毛茸茸的黑背心,围着恶臭嗡嗡旋转,阴暗的海湾;E,雾气和帐幕的纯真,冰川的傲峰,白的帝王,繁星似的小白花在微颤;I,殷红的吐出的血,美丽的朱唇边在怒火中或忏悔的醉态中的笑容;U,碧海的周期和神秘的振幅,布满牲畜的牧场的和平,那炼金术刻在勤奋的额上皱纹中的和平;O,至上的号角,充满奇异刺耳的音波,天体和天使们穿越其间的静默:噢,奥美加,她明亮的紫色的眼睛!(飞白译)元音黑A、白E、红I、绿U、蓝O,字母啊,总有一天,我要道出你们隐秘的身世:A是阴翳的港湾,是件黑绒绒的紧身衣,裹着苍蝇的身体,嗡嗡逐臭。
E是雾气和帐篷的纯朴和冰峰的高洁,是白色的国王,是伞形花微弱的颤动;I是怒火中烧时咳出的鲜血殷红,或是朱唇的微笑,来自沉醉的忏悔。
U是涟漪,是碧海深处神奇震颤,是放牧着牛羊的静谧的草原,是安详的皱纹,刻在炼金术士辛勤的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