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研究的原型图像学方法_评叶舒宪的_千面女神_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文学批评方法,自觉地借鉴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力图寻找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叶舒宪等人的努力下传入中国,一时蔚为大观。
在梳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从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入手,介绍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介绍该派权威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最后介绍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对该理论的整体框架予以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世纪,苏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方法在不同时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20世纪初兴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文坛长达近半个世纪,该方法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学语言,但这种过分琐碎的方法也在后期显示出其不足。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批评的式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并逐渐代替新批评成为主宰文坛的批评方法。
二、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在进入该理论的具体叙述之前,有必要先把“神话”和“原型”的两个概念阐释清楚。
“神话”的概念由来已久,一般泛指关于神或者是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时也包括神话了的人。
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该民族的历史。
这些神话仍然被后人们不断阅读着,并且受其影响。
那么民族神话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其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作为仪式和梦幻的文字表达方式,使仪式获得意义,梦幻具备形式,所以神话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
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者“民话雏形”•近代原型的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是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觉的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最终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文学批评方法。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读后感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读后感
读叶舒宪先生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相关著作,就像是开启了一场超级酷炫又有点烧脑的文化探秘之旅。
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迷宫,里面到处都是从远古时代伸展出的藤蔓,每一根藤蔓上都挂着神话这个闪闪发光的果实。
神话原型批评这个概念,乍一听有点高大上,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叶先生就像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导游,带着我们一点点去拨开迷雾。
而且,这种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文学作品。
以前看小说、诗歌之类的,就只是单纯地看故事、品文字,但现在就像戴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能透过文字看到背后隐藏的那些古老神话的影子。
那些作者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其实是在不自觉地调用这些神话原型。
这就好比我们做菜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祖传的调料配方,这个配方就是从古老的神话那里传承下来的。
不过呢,读叶舒宪先生的著作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有时候就感觉自己的脑子像一台老旧的电脑,在处理这些复杂又深邃的文化概念时,有点转不过弯来。
那些密密麻麻的理论阐述,就像一串串复杂的密码,需要我这个文化小白慢慢地去解读。
但是呢,每解开一个小密码,就有一种超级满足的感觉,就像挖到了宝藏一样。
总的来说,读完叶舒宪先生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论述,我就像是从一个文化的小菜鸟,开始向一个能够看到文化深层奥秘的小探险家转变了。
虽然这个过程有点磕磕绊绊,但收获的乐趣和知识却是无法言喻的。
07神话学原型批评[整理版]
六、神话原型学派批评方法神话原型学派兴起于本世纪初。
这派批评家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弗雷泽的人类学为理论依据,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种族的、以至整个人类的潜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
他们着重分析文学作为所体现的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型的意义。
(一)神话原型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批评原则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ell)在《神的面具:原始神话》一书中表明:一些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于这些作品再现了人类共同的经验,具有激发读者隐藏很深的心理本能的力量。
神话原型学派的批评理论便着重阐明人类共同的经验如何体现在古代的神话和一些原型中以及文学创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诺斯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声称,“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二种文学上的人类学:我们从文学产生以前的东西——如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可以了解到文学的情况。
”“这些范畴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一种单纯的上下相传的关系……事实上,从总的情况来看,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方面,存在着回复到那些范畴的倾向。
”(诺斯洛普·弗莱《文学的若干原型》,引自《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343页)另一位神话原型批评家赫斯凯尔·M.布洛克把这个批评流派的理论要旨阐述得更为明确:“文学(或任何艺术)当作孤立的表现形式来看,是无法了解和正确评价的;……必须把它当作整个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来考虑才行。
”“文学是社会情况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必须首先当作集体的信仰和行为的形式来探讨。
神话和仪式便成为文学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
……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或这些成分的安排可以看作人类经验中一再出现的基本象征的表露。
因此人类经验使原始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共同性质。
”(赫斯凯尔·M·布洛克《文化人模学与当代文学批评》,引自约翰·维克雷选编《神话与文学》,美国那不勒斯加大学出版社,1971,第32页)总之,神话原型学派认为,文学艺术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读后感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读后感
读叶舒宪老师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著作,就像是一场在文化迷宫里的奇妙探险。
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每个概念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神话原型批评这个概念,乍一听挺高大上的,但是叶老师一解释,就像是把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精灵拉到了凡间,变得特别接地气。
叶老师在书里把神话和各种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这让我惊掉了下巴。
我以前觉得神话就是些老掉牙的、哄小孩的故事,什么夸父逐日啦,精卫填海啦。
但是在叶老师的笔下,这些神话可不得了,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种在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某个民族的建筑风格,可能就和他们古老的神话原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希腊的那些神庙,说不定就和古希腊神话里众神居住的宫殿有啥隐秘的关联呢。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些地方真的是让我挠破了头皮,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文化比较,就像是一团乱麻。
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迷路的小蚂蚁,在知识的丛林里乱转。
但是呢,一旦理解了一个点,就又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在黑暗里突然看到了一盏明灯。
总的来说,叶舒宪老师的神话原型批评让我对神话、文化和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文化世界的大门。
我现在看周围的世界都感觉不一样了,仿佛到处都隐藏着神话的影子,就等着我去发现呢。
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上)
作者: 叶舒宪
出版物刊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4-123页
主题词: 加西亚·马尔克斯;原型批评;神话批评;集体无意识;五十年代;文学表现;二十世纪;艾特玛托夫;乔伊斯;现实主义
摘要: <正> 鸟瞰二十世纪艺术史,神话因素不约而同地出现在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叶芝和艾略特的诗歌,乔伊斯、福克纳、加缪、戈尔丁、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艾特玛托夫的小说中,足以显示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在文艺学范围内,对神话的兴趣逐渐升华为一种研究旨趣、批评方法乃至理论体系,便是“神话—原型批评”。
最初,流行的称谓是“神话批评”(myth criticism),加拿大批评家弗莱(N.Frye)在五十年代又确立了“原型批
评”(archetypal criticism)的概念。
此后,神话批评和原型批评成了并行不悖的同义词,于大多数场合并无严格的语义区别。
为了便于统一,我们可将这两个概念统称为“神话—原型批评”,简称则用。
探寻中国文化编码:叶舒宪的神话研究述论
① 具体论著信息如下: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译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叶舒宪:‘英雄与太阳 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叶舒宪:‘太阳女神的沉浮 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 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叶舒宪:‘原型与跨文化阐释“,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叶舒宪:‘千面女神 性别神话的象征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叶舒宪:‘神话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叶舒宪:‘熊图腾 中华祖先神话探源“,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叶舒宪:‘河西走廊 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叶舒宪:‘金枝玉叶 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叶舒宪等主编:‘文化符号学 大小传统新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㊂收稿日期:2014-09-15作者简介:王 倩(1974-)女,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东南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2015年1月探寻中国文化编码:叶舒宪的神话研究述论王 倩1,2(1.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 要:叶舒宪的神话学创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神话原型理论的阐释与重构,并且出于重构本土文化大传统的需要,将神话原型的范畴从文学扩展到文化层面;第二,借用新史学 神话历史 概念,强调神话在历史进程中的塑造性作用,继而倡导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 神话中国 概念;第三,为探寻中华文明发生机制的动力起源,创造性提出 玉石神话 (玉教)概念,以此建构自史前时期到当下的 玉石文化共同体 ㊂上述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为神话如何进入历史,反映了叶舒宪的大神话理念,即将神话从文学中解放出来,恢复其作为文化基因与文化编码的本相㊂关键词:叶舒宪;神话原型;原型编码,神话历史;玉石神话中图分类号:I 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 (2015)01-0045-10目前,神话学在中国现有的学科机制内并不是一门学科,而在西方学术界,神话学却是引领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潮流的显学,它是唯一能够打通文史哲各个学科的一门综合性学问㊂自19世纪诞生以来,神话学就一直扮演了学术前沿阵地的角色,该领域的一些学者对欧美学术界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诸如恩斯特㊃卡西尔(E r n s tC a s s i r e r )㊁列维-斯特劳斯(C l a u d eL év i -S t r a u s s )㊁布劳尼斯拉夫㊃马林诺夫斯基(B r o n i s l a w M a l i n o w s k i)㊁米尔恰㊃伊利亚德(M i r c e aE l i a d e ),等等㊂在联接西方神话学与中国神话学方面,叶舒宪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他对神话学的贡献与开创性工作,值得该领域的学人瞩目㊂一㊁从神话原型到原型编码叶舒宪迄今出版了40余部论著,其中关于神话原型研究的有13部①㊂从20世纪80年代编译的‘神话-原型批评“一书,到近期主编的‘文化符号学 大小传统新视野“论文集来看,其学术生涯始于神话原型,学术创新亦源自神话原型㊂叶舒宪对神话原型的兴趣源自剑桥人类学派的奠基者詹姆斯㊃乔治㊃弗雷泽(J a m e s G e o r ge F r a z e r)㊂叶舒宪童年时曾在北京外国语学校法语班就读,此后在西安第四十一中学读书, 作为 可以改造好的对象 ,中学毕业时分配到一家兵工厂当学徒㊂7年后赶上恢复高考,以24岁的年龄走进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的课堂㊂ [1]15大学毕业后留校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的叶舒宪,因个人求知与工作需要,大量涉猎了文学之外其他领域的书籍,诸如考古学㊁人类学㊁神话学㊁神学等㊂叶舒宪说, 为了弄明白‘圣经“洪水神话的性质,我在北图借到了弗雷泽的大著‘旧约中的民间故事“,这位人类学家俯视全球的学术气魄和详赡的资料收集功夫,给我了很大的震动㊂这也就是促动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醉心于译介原型批评的潜在因素㊂当我看到加拿大批评家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称赞弗雷泽的‘金枝“为伟大的文学批评著作时,一种打通人类学与文学研究的意愿就开始萌发了㊂一部人类学的经典著作,竟然被文学理论家视为本学科的珍宝,这是否可以提示人们,学科的藩篱是人为的,而事物的存在本来是不分学科和专业的㊂从那以后,我就迷上了人类学㊂如今回想起来,她也许是人文㊁社会科学中最能使人心胸开阔㊁眼界开阔的一门学科了㊂文学理论家弗莱之所以能够创立他的原型批评体系,显然同人类学的强烈影响密不可分㊂由于同样出身于文学专业,我对神话学㊁人类学的兴趣使我自然地选择了弗莱的理论取向,从翻译㊁介绍到尝试应用原型批评(以及结构主义㊁精神分析等等)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现象㊂ [2]自序1-2从以上表述可见,叶舒宪对神话原型的兴趣始于个人学术爱好,以弗雷泽为代表的剑桥人类学派看待问题的整体性视角,以及神话原型具有的宏观性㊁系统性特征,深深吸引了他㊂基于对神话原型批评的认同,叶舒宪开始系统介绍神话原型批评㊂他早期系统介绍神话原型批评的著作如‘神话-原型批评“㊁‘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这两部著作重点在于阐释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法㊂这两部著作可谓应运而生,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正是中国学界引入西方理论与方法的高潮时期,加之中国大陆文艺学界出现本体论转向㊂叶舒宪对于以弗雷泽代表的文化人类学派极为推崇,但他早期关于神话原型的译介中并未重点阐释与介绍剑桥学派,而是将其与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派㊁以卡西尔为代表的象征哲学学派置于同等地位,将三者视为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渊源㊂叶舒宪仅用简短的一句话表明了自己对文化人类学的认知: 可以说,来自上述三方面的跨学科动力,及其在文艺学中的重新组合,奠定了原型批评坚实的理论基石㊂其中以人类学的影响渗透最早,也最为重要,因而也有人把原型批评理论称为 文学的人类学 ㊂ [3]43作为一种外来理论,神话原型批评是在总结西方学现象与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其适用度尚待进一步检验㊂方克强早就指出,因弗莱等倡导者自身学养的限制,神话原型批评忽略了东方文学,具有跨文化研究的不彻底性,中国学者在运用神话原型时应特别谨慎,尤其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神话概念与批评对象的选择;第二,原型概念与批评方法的运用;第三,人类集体意识㊁集体潜意识概念与批评目标的达成[4]79㊂关于这一点,叶舒宪其实非常明白,只不过他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兴趣并不在于单纯译介,而是另有目的㊂ 从叶氏原型批评的实践来看,他并非单是倡导原型在中国文学中的应用,也不只是拿中国文学文本来检验原型理论,其首要主旨是利用原型批评来探寻中国文学的发生机制,进而重构中国文学的生成语境㊂ [5]30这里要指出一种现象,即叶氏关于神话原型的应用多半与中国的女神有关㊂早在1987年,叶舒宪主持的课题‘高唐神女与维纳斯 中西文化中的爱欲主题“,获得国家教育部首届青年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资助①㊂他后来的一些论著或译著,诸如‘太阳女神的沉浮 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㊁‘千面女神 性别神话的象征史“㊁‘活着的女神“,不少与女神相关㊂那么,这究竟是神话原型理论所致,还是另有缘由?关于这一点,叶舒宪在‘激情“这部叙述自我体验与学术成长的书中详细讲到了其中的缘由㊂概而言之,大致有两种原因促使他走上了探索爱与美相关的学术探讨,一是大学期间同学的不幸遭遇激起的感慨,二是个人心中的一些情感郁结㊂他的大学同学张久平因在大学谈恋爱而被学校开除,以及另外一位校友康正果毕业论文因探讨晚唐诗人韩偓诗歌而被学校以宣扬色情思想为名被取消答辩资格㊂叶舒宪对此极为痛心,并坦率表明自己的心态: 我自己在大学时代之所以对以上两桩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感触颇深,这可能同12岁那年被外国语学校革除学籍的少年心灵创伤有关,容易引发同病相怜的反应㊂ [1]27同学的不幸际遇给了叶舒宪一种世间无情无爱的感慨,而他自身因为本科毕业论文险些被学校极左思潮终结学术道路的经历,使他对学术之外的机制产生另一种发自内心的反叛心理㊂除此之外,他大学毕业后个人情感上的一些不如意经历,也促使青年时代的叶舒宪在不自觉间将爱情主题列为学术研究的对象㊂关于这一点,叶舒宪并不讳言, 在相遇与寻求的双重希望中进一步体尝爱情的真谛,并在不知不觉地走上研究爱情乃至性爱的学术旅程㊂ 为了从根源上认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爱情观念,和古代文学中性爱主题的表达方式,我进入了比较神话的领地,试图从文学的母胎 神话中去寻觅爱欲女神的足迹㊂ [1]32由爱神至女神,由此出现了‘千面女神“㊁‘活着的女神“这类与神话图像学相关的著述㊂对于神话的痴迷以及对神话原型的研究,使叶舒宪64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月①该书后来完成后定为‘高唐神女与维纳斯 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于199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㊂发现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现象中的一些难题,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些难题无法用神话原型的理论来解决,必须从思维模式或发生机制入手进行探讨㊂利用神话原型重构中国本土文学发生机制,这样的尝试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叶舒宪关于原型的理解依然局限在文学范畴,并未突破弗莱的界定㊂在研究范式上,叶舒宪一方面采用弗莱的整体文学思路,另一方面采用了弗雷泽的比较研究模式,将研究对象置于世界范围内,以此获得阔大的比较效果㊂叶舒宪极为认同弗雷泽的比较研究模式,他甚至在学术回顾中这样写道: 备课阅读中让我受惠最多的不是文学研究家,而是人类学家弗雷泽㊂他的巨著‘<旧约>中的民间传说“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知识全球化的打通式境界㊂回过头来再看那些就一部作品或一位作家而评头品足的文学批评,会显得单调乏味㊂眼界被局限在民族国家这种近代以来 想象的共同体 之内的学人,难以练就一种俯视环宇的学术气魄,也就不易打开知识创新的局面㊂这种意识或许在暗中驱动我逐渐脱离东方文学㊁外国文学和文艺理论的教学,热衷加入比较文学领域㊂ [6]6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弗雷泽的比较视野开阔,但同时存在将同一现象罗列堆积的不足,国外一些学者对此颇有微词㊂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学者E.E.埃文斯-普理查德(E.E.E v a n s-P r i t c h a r d)将这种比较称为 剪刀加浆糊 的方法,他颇为严厉地指出: 这里压根儿就没有比较,有的只是将那些似乎有些共同性的事项拼凑在一起㊂对此,我们确实可以说,它使得作家们能够做初步的分类,而在此种分类中,大量的观察能够被置于数量有限的标题之下,由此导入一些秩序;就此而言,它曾有过价值㊂但是,与其说它是比较研究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描述,差不多就是心理学家过去所说的 猎奇法 (a n e c d o t a lm e t h o d)㊂大量偶然的事例被拼凑在一起,以阐释某种一般性的观念,并支持作者论述那种观念的论文㊂从来不曾有过以未被选择的事例来检验其理论的尝试㊂当从一个任意的猜测推导出另一个任意的猜测(被称作假说)时,连最起码的谨慎也被忽略了,归纳法(求同法㊁求异法和共变法)的最简单的准则也被忽视了㊂ [7]12(按:胡文辉在‘现代学林点将录“一书中谈及闻一多神话考辨 强作解人 这一方法上的危险,同时谈到叶舒宪的神话考论每每流于牵强附会之弊端㊂)这种批评不无道理,叶舒宪当然明白弗雷泽比较方法的不足,但他并非是简单套用,而是欲借助神话原型的理论与弗雷泽的比较模式,研究中国本土文学与文学现象,继而解决中国文学与文化发生机制问题㊂20世纪90年代之后,叶舒宪神话原型的研究从阐释转向了重构,直至创造性地提出原型编码的学说㊂叶舒宪从这种以文学意象和象征形式出现的原型内涵的启发中提出了原型图像学这个术语㊂所谓原型图像学,实为一种跨学科的图像阐释理论,叶舒宪对其阐释特征做出概括: 比较图像学的方法特征有二,即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㊂横向比较指的是不同文化的图像之比较,希望能够达到异中求同的 打通 效果;或者从同中见异,更加明确地把握不同文化的艺术形象特色㊂纵向指的是某一个原型图像与其后代的各种变形图像之间关联的认识㊂ [8]5国外神话学与图像学领域并不存在 原型图像学 或 比较图像学 这样的概念或术语,叶舒宪之所以创造性使用这样的术语,实乃希望借助二者打通原型与图像之间的隔阂,并在理论上加以提升㊂因缺乏足够的理论建构体系,比较图像或原型图像学方法在叶舒宪的图像研究中并未上升到方法论层面,真正富有方法论意义的图像理论建设是 原型编码 概念的提出㊂原型编码 也称 N级编码理论 ,是叶舒宪近期提出的原型概念,其内容指向了文本㊁图像㊁口传等几种表述方式㊂叶舒宪这样界定原型编码的概念: 将文物和图像构成的大传统文化文本编码算作一级编码;将文字小传统的萌生算作二级编码的出现;用文字书写成文本的早期经典,则被确认为三级编码;经典时代以后的所有写作,无非都是再编码,多不胜数,统称N级编码㊂ [9]3此处的概念出现了 大㊁小传统 ,尚需略加解释㊂ 大㊁小传统 这一概念并非是叶氏首创,其名称最初源自美国人类学者罗伯特㊃雷德菲尔德(R o b e r tR e d f i e l d)㊂罗伯特㊃雷德菲尔德一直致力于分析非西方世界原住民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他在‘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大㊁小传统的概念㊂雷氏眼中的大传统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㊁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小传统则指代表乡村的㊁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10]71㊂叶舒宪改造了大小传统的概念与内涵,赋予它们以特定的意义: 由汉字编码的文化传统叫做小传统,将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视为大传统㊂ [11]9就像罗伯特㊃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一样,叶氏的大小传统也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它是针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现状而提出的,有轻文字而重非文字资料的倾向㊂关于这一点,叶舒宪有明确的表述: 我们再造大传统小传统划分742015年第1期王倩:探寻中国文化编码:叶舒宪的神话研究述论的目的,是为了摆脱书本主义知识观㊁历史观的束缚,面对实际的新材料㊁新知识,有效地重建新的中国文化观㊂ [12]4换言之,叶氏对雷氏大小传统的改造服务于重构中国文化观这一现实诉求,即希望借助于文字之外的图像㊁实物㊁符号㊁仪式㊁口传叙事等非文字资料重构中国文化大传统,以此还原被文字叙事遮蔽㊁扭曲乃至颠覆的历史与文化本相㊂原型编码这种主张是针对什么而提出的呢?它与神话原型究竟有何关系?概括地说,原型编码是针对中国长时段前文字时代的大传统与短时段的文字小传统而言的,要解决的是人类如何记忆文化原型的过程问题㊂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强调,人类记忆文化的过程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照某种编码规律进行的㊂史前无文字书写时代的人类的神话与信仰是后世文字时代所有文化编码的源头,即一至N级编码的文化原型㊂明显看出,叶氏的原型编码强调神话信仰时代的叙事对后世文化表述的编码作用,这是叶氏对原型内涵的扩展与改造,与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原型概念有着根本不同㊂ 从理论渊源来看,原型有两种类型:荣格的心理学原型与弗莱的文学原型㊂尽管二者同时被称为原型,但它们之间其实存在很大的差别㊂荣格从心理学视角观照文学,强调原型的非理性因素,其理论模式侧重于描述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及心理动力㊂在这个意义上,荣格的原型其实等同于原始意象㊂另外,荣格的原型批评主要探讨文学创造过程中心理意识的历史,更多带有一种将文学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意图㊂就原型的内涵而言,弗莱的原型批评是一种文学研究模式,原型因而属于文学范畴,它是一种文学的功能性单位,用来揭示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㊂弗莱的意向并非强调原型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而是偏向于考察原型的传统性与历史性,其原型批评的最终旨趣是探索文学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规律,从文学自身去描述文学之本质㊂该批评模式带有鲜明的整体文学史意识㊂ [5]33可以说,叶氏的原型编码已经脱离了荣格与弗莱的范畴而进入文化层面,指向了人类文化表述与记忆的编码问题㊂叶氏的原型编码仅仅具有时间上的指向,对于空间并无具体所指㊂一个突出的特征,原型编码下文化涵盖的空间范围极为宽泛,且不说其他国家,姑且以中国为例,它指向现代中国版图上的所有地域,东西南北中各有所指㊂但这里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同一时间限度下的中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差异,譬如,广汉平原的三星堆文化迥异于同一时期的中原文化,出土文物展现的各种特征已充分表明这一点㊂因此,如何利用各级编码阐释中国版图内不同区域的文化在同一时段内的互动关系,继而重构该时期的文化传统,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原型编码学说建构的关键㊂从理论层面而言,该论题的难度极大,论及内容极为复杂,涉及史学㊁人类学㊁民族学㊁考古学㊁神话学等相关学科㊂因此,原型编码迄今尚不能称之为理论,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学说或假说,因为其理论深度与逻辑框架皆有待于不断完善,其普遍性与适用性尚需在实践中不断验证㊂至此,我们要发问:叶舒宪为何要提出原型编码这种主张?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因为它涉及原型编码的生成语境㊂笔者以为,催生原型编码主张的缘由有三:第一,文学人类学学科理论建构的需要;第二,神话原型自身的不足;第三,神话自身作为文化基因的特征㊂这里重点阐释第一种缘由㊂作为一种跨学科的阐释模式,文学人类学的生成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上半叶,但直到20世纪末叶,它才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学科㊂确切地说,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模式始于20世纪上半叶,凝聚了茅盾㊁闻一多㊁郑振铎㊁鲁迅等早期先行者的努力,他们以西方人类学视角阐释中国本土文学及文学现象的研究,开启了中国文学人类学跨学科阐释模式的先河①㊂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人类学面临学科理论建构的艰巨任务,关于这一点,叶舒宪有明确的表述: 现在大家面临新学科建构的任务,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起码有以下几点基本诉求:一要有学理依据,能够有效解释较为复杂的研究对象;二要有独树一帜的开拓性,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三要有可传播性,便于学习㊁推广和应用㊂不希望搞成玄虚的自娱自乐或纸上谈兵㊂出于传播的考虑,要尽量避免将中㊁西方的东西彼此生硬地翻译,选择采用简明的㊁便于表现和记忆的术语㊂ [9]2在此背景下,叶舒宪建84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月①因缺乏人类学的田野实地考察,所以他们的阐释模式某种程度上是借用人类学的视野观照中国神话,但各有侧重㊂茅盾主要利用人类学的神话仪式学派相关观点解读中国古代神话;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运用了人类学学者芮逸夫收集的苗族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以及人类学关于图腾的相关理论来解读伏羲;郑振铎的‘汤祷篇“直接运用弗雷泽替罪羊理论改写了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商汤祈雨故事,将商汤塑造为一位代民受过的替罪羊形象㊂通过一系列的文学解读工作,这些早期的学者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文学人类学跨学科的阐释模式,它不同于后期学科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本质上为解读中国本土文学及其现象的一种路径㊂设性地提出了 四重证据法 ①与 大小传统 之概念,试图以此建构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学科理论框架㊂当然,这就涉及第二重缘由,即与神话原型理论的缺陷有关㊂荣格等人倡导的神话原型理论限于文学范畴,且不涉及神话图像,在实践中有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叶舒宪改造之后的原型编码主张则能够解释弗莱神话原型无法解释的文化传承问题㊂最后,原型编码的提出与神话自身作为文化基因的特性有关㊂国外神话学因自身为跨学科研究范式,对于神话的界定并未限于文学范畴,神话的文化属性已成为所有神话研究者解读神话的前提㊂但在中国,神话尚属于文学范畴,文学本位主义的研究依然在学界盛行,这也是叶舒宪最后要破除文学范畴神话理念的原因所在㊂一旦意识到神话具有的塑造文化传统与历史叙事的功能,叶舒宪的原型编码学说便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大传统注定发生不可分割的关联㊂原型编码便不仅仅是针对重构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它面对的将是重构中国历史叙事与发生机制的问题,由此出现另外一个概念,那就是 神话历史 ㊂二㊁ 神话历史 与 神话中国从2009年开始,叶舒宪的神话研究中频繁出现了 神话历史 (m y t h i s t o r y)这个词语,与之同时还有 神话中国 这个名词㊂那么,在叶舒宪的学术名词中,究竟什么是 神话历史 ,什么是 神话中国 呢?叶舒宪使用这些学术术语的意图何在?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有必要对 神话历史 一词做简短梳理㊂就 神话历史 一词的来源而言,叶舒宪并不是这个术语的首次使用者,他只不过是这个术语的借用者㊂确切地说, 神话历史 这个词语源自新史学,是新史学反思历史属性的产物㊂ 神话历史 一词首次出现于1985年,美国学者威廉㊃H㊃麦克尼尔(W i l l i a m H㊃M c N e i l l)是这个术语的首创者㊂在1985年的美国历史协会第100届年会上,作为会长的威廉㊃H㊃麦克尼尔发表了题为‘神话历史:真理,神话,历史和历史学家“的演说②㊂当年威廉㊃H㊃麦克尼尔使用 神话历史 一词时,其意图在于反思历史的虚构性, 神话历史 指的是神话般虚构的历史㊂ 在使用神话历史这一术语时,麦克尼尔强调:历史叙述只不过是历史事件的阐释,历史的根本属性是神话性 虚构,作为科学的历史并不存在,只有作为阐释学或诗学的历史㊂在麦克尼尔的神话历史范畴内,神话并非是历史的代名词,而是虚构的同义词,它与真实相去甚远㊂麦克尼尔的立足点是史学的诗学性质或虚构性,他本人并未对神话与历史生成的先后顺序做任何甄别㊂ [13]202时至1990年,新史学理论的另外一名倡导者唐纳德㊃R㊃凯利(D o n a l dR.K e l l e y)再次对 神话历史 做了阐释③㊂唐纳德㊃R㊃凯利眼中的神话历史 指的是具有诗性性质的历史,即强调历史的叙事性㊂与此同时,纳德㊃R㊃凯利又强调神话叙事的真实性㊂ 历史起源于神话并且逐渐摆脱了这种神话特性,直到马基雅维利和奎恰尔迪尼时代,它获得彻底觉悟为止 或者可能是伏尔泰和吉本时代,或者可能是蒙森和兰克时代,或者可能是这个世纪 新 的经济㊁社会和文化史等等㊂ [14]本质上说,新史学研究者眼中的 神话历史 概念与新史学关于历史属性的再界定密切相关,它要破除的是历史作为科学这样一种宏大历史观,强调历史是诗学或阐释学的本质属性㊂对于神话,麦克尼尔与凯利并未做过多阐释,他们至多承认神话在叙述历史层面具有真实性的一面㊂进入21世纪之后,新史学对于 神话历史 有了新的理解㊂身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历史学教授的约瑟夫㊃马里(J o s e p h M a l i),对 神话历史 做了更为深入的阐释㊂马里的 神话历史 概念则以承认神话作为历史性叙述为前提,探寻神话如何进入历史㊂在他看来,神话在历史之前产生,并且942015年第1期王倩:探寻中国文化编码:叶舒宪的神话研究述论①②③所谓 四重证据 ,指的是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资料:一,传世文献及传统文字训诂,谓之第一重证据;二,传世文献中所没有的新出土文字资料,包括甲骨文㊁金文及竹简帛书等书写文献,谓之第二重证据;三,汉语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之外的㊁具有人类学特色的材料,包括民间口传叙事㊁仪式㊁礼俗,民俗学㊁民族学提供的跨文化资料,谓之第三重证据;四,考古出土的和传世的实物及其图像,谓之第四重证据㊂表面看来, 四重证据法 似乎有一种工具论的色彩,从命名上可以看出这一意味,但实际上, 四重证据法 不单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古史重构路径,而是人类学重构本土文学的框架的基本路径,其背后是 文学共同体 这一宏观文学理念㊂参见M c N e i l l,H.W i l l i a m. M y t h i s t o r y o r T r u t h,M y t h, H i s t o r y,a n d H i s t o r i a n s. A m e r i c a n H i s t o r i c a lR e v i e w91( 1986):1-10.该文后被收入麦克尼尔论文集‘神话历史及其他论文“一书(M y t h i s t o r y a n d O t h e rE s s a y s.C h i c a g o: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c a g oP r e s s,1986:3-22.)㊂中文译文曾刊载于‘史学理论“杂志1987年第1期,后被‘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8年第8期全文转载,最后被收入‘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一书㊂见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王建华等译:‘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75-488㊂参见K e l l e y,R D o n a l d. M y t h i s t o r y i nt h e A g e so fR a n k e. L e o p o l dv o nR a n k e a n d t h e S h a p e o f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D i s c i p l i n e.E d s.I g g e r s,G.G,a n dJ.M.P o w e l l.S y r a c u s e&N e w Y o r k: S y r a c u s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90:3-20.。
《神话-原型批评》介绍
作者: 段炼
出版物刊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3-123页
主题词: 分析心理学;原型批评;弗雷泽;叶舒宪;基本主题;代表性;所知;渊源;出版社;神话
摘要: <正> 我国文学批评界对原型批评这一至今在西方颇有影响的批评流派和方法所知不多,自1982年国内开始介绍以来,仅有几篇零星文章。
叶舒宪副教授编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话-原型批评》,较系统地收编了原型批评流派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了解这一流派提供了较全面的中文版原始资料。
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有关原型批评理论的原始文献,下篇是有关原型批评实践的原始文献。
原型批评的两大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弗雷泽的巨著《金枝》是原型批评在神话方面的渊源,《神话-原型批评》收入了该书第四部《阿都尼斯的神话与仪式》,它通过阿都尼神死后再生的神话,阐述了西方文学中“复活”这一基本主题的历史起源、变化形式等。
荣格的《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是对原型问题的权威论述,也被编者翻译收入。
原型批评在有了两大基础之后,终于建起。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读后感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读后感读完叶舒宪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东西,就像打开了一个神秘的文化宝盒,里面各种奇妙的东西在闪闪发光呢。
一开始接触这个概念,感觉就像是在浓雾里摸索。
神话原型批评,这名字听起来就很学术,让人有点望而生畏。
但是叶舒宪就像是一个特别棒的导游,带着咱一步步走进这个神奇的领域。
他讲神话原型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那些古老的神话不只是些哄小孩的故事,背后有着超级深刻的意义。
就像希腊神话里的英雄之旅,这种故事模式在好多好多不同的故事里都能找到影子。
这就好比是一个超级模板,大家都不自觉地按照这个模板来编写故事。
比如说,好多英雄一开始都是在平凡的世界里,然后突然接到一个使命或者挑战,中间经历各种艰难困苦,差点挂掉,最后又绝地反击取得胜利。
这套路怎么到处都是呢?原来是神话原型在作祟啊。
叶舒宪还提到神话和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神话就像是文化的老祖宗,它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啥的。
比如说龙这个神话形象,在中国文化里那可是神圣的象征,代表着威严、吉祥啥的。
这种对龙的喜爱和推崇,就是从古老的神话里流传下来的,然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建筑上的龙雕,到过年时候的舞龙,无处不在。
不过呢,有时候我也觉得这个神话原型批评有点像在玩找不同游戏里的找相同。
是不是所有的相似之处都能归结到神话原型呢?会不会有点太牵强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叶舒宪的这个研究还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再看文学作品、看文化现象的时候,就忍不住去想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古老的神话原型在悄悄起作用。
就像我现在看一个新的电影或者小说,都会琢磨,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英雄原型或者神怪原型呢?这就像是给我戴上了一副特别的眼镜,让我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还挺好玩的。
神话——原型批评解读阿来小说《尘埃落定》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神话——原型批评解读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任今晶 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人文与艺术课程中心摘 要: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以一个傻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藏地的故事。
本文结合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理论,对其小说中的民间故事原型进行阐释,寻找这部作品的“元语言”,展示这部小说独特的文学人类学价值。
鉴于以往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从生殖崇拜、“难题求婚”原型来对《尘埃落定》进行解读。
关键词:原型批评;生殖崇拜;难题求婚作者简介:任今晶(1989.11-),女,籍贯:四川崇州,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38-02以原型批评方法来研究《尘埃落定》,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方法,之前的学者对《尘埃落定》已有此方面的研究,但是《尘埃落定》中的民间故事原型丰富多样,值得我们去更加深入的解读。
一、原型模式的由来及意义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的重要流派,它对现代文学研究方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胡经之在其著作《文艺学美学方法论》中这样讲述原型方法的缘起与发展“人类总是在寻找自己的根,总在对自身的领悟中唤醒一缕远古的记忆……他们开始转向那些曾被理性嘲笑的远古神话、意识、梦和幻觉,试图在意识与无意识的混沌未开之源中重新发现救活现代人类痼疾的希望。
”[1]追根溯源,理论家们虔诚的挖掘着原始文化流传到今天的意义。
关于原型,叶舒宪在其著作《神话——原型批评》的导读中指出其根源是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柏拉图使用这个概念来指事物的理念本源。
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影子,因而理念乃是客观事物的原型。
”[2]此后经过荣格使其重获生命,弗莱的理论思想继承了荣格并将其补充,他指出“往往指在不同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稳定性的象征、神话、意象等,它根源于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之中,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体现出文学传统的力量。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读后感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读后感读完叶舒宪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东西,那感觉就像是在神秘的文化森林里来了一场奇妙的探险。
首先呢,叶舒宪就像是一个超级导游,带着咱走进了神话这个超级神秘又超级迷人的世界。
以前咱看神话,就觉得是些神神怪怪、奇奇怪怪的故事,什么夸父追日啦,女娲补天啦,就当是古人瞎编的好玩的事儿。
可这神话原型批评一出来,就像是给咱戴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一下子让这些神话故事变得深刻又有内涵。
咱就说这神话原型吧,就好比是好多故事背后的“超级模板”。
就像盖房子,这些原型就是地基和框架,不管后来各个民族的神话故事怎么变化,怎么发展,都是在这个大框架上修修补补,添砖加瓦。
比如说龙这个形象,在不同的文化里都有类似的那种强大、神秘的感觉,虽然细节上可能各有不同,但就是有那么个共同的“原型”在那儿。
这就像是大家都从一个源头那儿得到了灵感,然后各自发挥。
还有啊,他讲神话原型批评和文化的关系也特别酷。
神话就像是文化的种子,在一个民族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然后长成了独特的文化大树。
不同的民族因为有着不同的神话原型,所以发展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什么的。
就像西方文化里的一些神话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咱们东方文化的神话有时候更注重集体的力量,像大禹治水,靠的是大家一起努力。
不过呢,读的时候有时候也觉得有点头疼。
毕竟这里面涉及到好多古老的文化、不同的民族,那些名字、故事就像一团乱麻,一开始感觉理不清。
但是随着慢慢读下去,就像在解开一个超级复杂的结,每解开一点就有一种成就感。
总的来说,叶舒宪的神话原型批评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文化宝藏的大门。
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那些古老的神话,还有我们身边的文学、文化现象。
这就好像是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几千年前的神话世界是有一条看不见的线连着的呢。
玄鸟原型的图像学探源_六论_四重证据法_的知识考古范式
3图1红山文化玉鸮,距今6000—5000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一、玄鸟原型研究的困局与突破自从在大学中文课堂上学到《诗经·商颂·玄鸟》篇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近三十年来都想弄明白一个难解之谜:殷商人在问祖归宗时所认同的神秘“玄鸟”,究竟是什么鸟呢?前二十年几乎找不到希望,因为传统的说法流行太久,影响何其深远,对任何一个想提出新说的后人,都会构成无形中的巨大压力。
你不承认小小的燕子和虚构的凤凰是殷商人神话信仰中的祖先由来,那么有什么足以推翻燕子说和凤凰说的新证据呢?燕子说是以汉代毛传为代表的传统经学定论,流行两千年没有受到根本的挑战。
凤凰说是以闻一多等为代表的现代学术观点,如今在知识界取得了几乎和燕子说平分秋色的新正统地位。
然而,近十余年以来,新证据材料慢慢地累积起来,目前已经到了日渐清晰,足够支持一种会让古今人都瞠目结舌的新玄鸟观了,那就是猫头鹰说。
猫头鹰即鸱鸮,持此说的学人一般都不是经学或古典文学专业出身的。
其论据主要来自文物和图像学方面。
胡适有个比喻,说考据如同侦探访案和法官断狱。
推翻旧说重立新说,相当于将冤假错案复审重判,意义自然非同小可。
胡适引用清代刑名学家汪辉祖高见,认为即使是罪犯自己的供词,也不能据以定判,只能当成一种玄鸟原型的图像学探源———六论“四重证据法”的知识考古范式●叶舒宪摘要:本文用四重证据法探究玄鸟原型,依据殷墟出土商代文物的多种猫头鹰造形,还原到史前鸮女神崇拜的大背景中,对玄鸟即鸱鸮的论断做进一步的视觉说服证明。
再发挥第三重证据特有的解释力,根据鬼车、轱辘鸟等民间别名,诠释其得名原因是鸱鸮会三百六十度旋转的头和眼睛,从而落实到玄鸟之“玄”的本义即镟、旋转。
最后揭示鸮女神孕育出龙与凤等神话生物的图像学线索。
关键词:玄鸟原型;鸱鸮;轱辘鸟;四重证据法文章编号:1003-2568(2009)03-0084-10中图分类号:K876文献标识码:A作者:叶舒宪,博士,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读后感
不过呢,这神话原型批评有时候也有点像猜谜。因为要从现代的文学作品或者文化现象里找到那些古老的神话原型,就像是在一个超级大的拼图里找到那些零散的小碎片,然后再把它们拼凑起来还原成最初的模样。而且有时候,这些“碎片”还可能被伪装起来了,不太容易被发现。
但总体来说,叶舒宪的神话原型批评让我对神话和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就好像突然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文化宝藏的大门,里面有无尽的宝贝等着咱去探索。而且啊,这种认识还让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深深扎在神话这片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从那里汲取营养。这神话原型批评可真是个有趣又充满智慧的东西,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理解文化和文学的另一扇大门呢。
从叶舒宪的阐述里,还能感觉到神话原型批评就像是一个文化考古学家手里的小铲子。它能把文学作品层层剥开,一直挖到最底下的神话根源。比如说,有些现代小说表面上写的是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但是深挖下去,可能就会发现里面有古老神话里关于爱情和命运的原型。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小土堆里,突然挖出了一件珍贵的古董。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读后感
读完叶舒宪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那些论述前吧,看神话就觉得是些神神怪怪、天马行空的故事。但叶舒宪这一讲神话原型批评,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好比他给了咱一副特制的眼镜,再去看神话,就能看到神话背后那些隐藏的超级“骨架”。这些骨架可不是一般的骨头架子,那是整个文化、文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呢。
神话研究的原型图像学方法_评叶舒宪的_千面女神_
神话研究的原型图像学方法———评叶舒宪的《千面女神》张丽红(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长春 136000)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6101(2006)0201774 女神文化是整个人类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女神是不同种族最为古老的母亲原型。
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就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母亲形象。
虽然她们千姿百态,然而却有一个惊人的一目了然的统一特征,那就是鼓腹肥臀,她们的孕育、繁殖和哺育功能被特别强调。
人类最古老的母亲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大母神”形象。
先民们为什么创造出一个大母神形象呢?大母神形象为什么要特别突出她的生育和繁殖特征呢?先民们为什么会以粗硕圆大的女神为最美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之后,那种以巨大圆隆为特征的大母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艺术中形形色色风情万种的美女形象。
这是不是说,人类的大母神已经被彻底遗忘了呢?现代艺术中各种“维纳斯”与大母神究竟有没有内在联系呢?人类为什么要创造出那么多“维纳斯”形象呢?人类在进入20世纪以来,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文化寻根思潮和女性主义运动,而文化寻根又常常寻到无限古老的大母神那里。
人类为什么要掀起文化寻根和女性主义运动呢?文化寻根为什么要寻到大母神那里呢?寻找灵魂的现代人为什么要重新把大母神尊奉为文化的偶像呢?这是世界上许多学者正在孜孜以求的新问题大问题。
已经出版的女神研究和女性主义探讨著作都从不同方面回答了这些问题。
在这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著作中,我国学者叶舒宪先生的《千面女神》(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以原型图像学的特点而特别引人注目。
《千面女神》既以原型图像的方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女神原型形象,也以比较图像学的方法展示了女神原型的演变史,还以极其精当简洁的文字对女神形象的象征意义作了阐释,精辟地回答了上面我们所提到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千面女神》在2004年一经问世,就立即引起广泛影响。
八面雅典娜:希腊神话的多元文化编码
八面雅典娜:希腊神话的多元文化编码
叶舒宪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雅典娜女神不是希腊人独自想象出的形象,而是源于更早的地中海文明的女神崇拜传统,融合了多元文化要素后被希腊人再造而成。
其直接原型是迈锡尼和克里特的米诺斯文明的女性主神兼王室守护神,其间接的原型则需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鸟女神和鸮女神。
将雅典娜的复杂性归纳为八副面孔:女战神、处女神、技艺守护神、智慧之神、猫头鹰女神、蛇女神,以及城市守护神和父亲生育的神,分别探讨其文化渊源和流变。
【总页数】12页(P50-61)
【作者】叶舒宪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8
【相关文献】
1.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神起源的语言学浅探 [J], 崔建
2.教育视角下试论希腊神话教学中的“雅典娜” [J], 段晓璐
3.希腊神话的创新观--雅典娜女神的观念意象 [J], 隋竹丽
4.古希腊神话中的人文价值分析——以雅典娜为例 [J], 丛修凡
5.希腊神话人物人体雕塑的艺术审美分析——以雅典娜女神雕塑为例 [J], 付朝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王母神话:女神文明的中国遗产
Mythology of Xi Wang Mu. The Heritage of Goddess
Civilization
作者: 叶舒宪[1,2]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上海200240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出版物刊名: 百色学院学报
页码: 14-2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西王母 昆仑玉山 戴胜 玉版 河图
摘要:以多重证据法发掘神话背后的历史信息,探考西王母神话中两大要素与华夏史前文化大传统的渊源关系,即女神崇拜和美玉崇拜(拜物教),还原欧亚大陆史前“女神文明”大背景,解析夏商周三代以来地域文化兴衰更替的线索,说明玉山与玉胜形象发生的考古实物原型,揭示后起的儒家河图洛书新神话系统如何继承和改造美玉崇拜、排斥和遮蔽女神崇拜,使西王母形象被道教接纳和再造,削弱其独立女神的地位,匹配男性神祗东王公或玉皇大帝。
从汉字到图像--论叶舒宪的原型研究
从汉字到图像--论叶舒宪的原型研究
代云红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4)005
【摘要】以双向汇通的理论视野作观照,叶舒宪在与中国传统考据学的结合中提出了中国视角的原型研究.从汉字到图像的转变,体现出叶舒宪研究理念与论证途径上的新变化.不论是汉字-原型还是图像-原型的研究,叶舒宪依据的都是"三重证据法".由于"三重证据法"的"互文性"内涵,这使得叶舒宪的原型研究在实质上是一种本文人类学的研究.这样,叶舒宪在探究中国文化及文学方面,就难免出现以普同的现象来替代特殊性与多样性的毛病.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代云红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22
【相关文献】
1.从神话—原型理论到人类学“三重证据法”——叶舒宪先生访谈录 [J], 叶舒宪;汪宇;
2.文学人类学方法的“突破”——以闻一多与叶舒宪的研究为例 [J], 苏静;;
3.文学人类学方法的“突破”——以闻一多与叶舒宪的研究为例 [J], 苏静;;
4.探寻中国文化编码:叶舒宪的神话研究述论 [J], 王倩
5.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文化人类学——以叶舒宪的研究为例 [J], 吴广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话研究的原型图像学方法
———评叶舒宪的《千面女神》
张丽红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长春 136000)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6101(2006)0201774
女神文化是整个人类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女神是不同种族最为古老的母亲原型。
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就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母亲形象。
虽然她们千姿百态,然而却有一个惊人的一目了然的统一特征,那就是鼓腹肥臀,她们的孕育、繁殖和哺育功能被特别强调。
人类最古老的母亲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大母神”形象。
先民们为什么创造出一个大母神形象呢?大母神形象为什么要特别突出她的生育和繁殖特征呢?先民们为什么会以粗硕圆大的女神为最美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之后,那种以巨大圆隆为特征的大母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艺术中形形色色风情万种的美女形象。
这是不是说,人类的大母神已经被彻底遗忘了呢?现代艺术中各种“维纳斯”与大母神究竟有没有内在联系呢?人类为什么要创造出那么多“维纳斯”形象呢?人类在进入20世纪以来,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文化寻根思潮和女性主义运动,而文化寻根又常常寻到无限古老的大母神那里。
人类为什么要掀起文化寻根和女性主义运动呢?文化寻根为什么要寻到大母神那里呢?寻找灵魂的现代人为什么要重新把大母神尊奉为文化的偶像呢?这是世界上许多学者正在孜孜以求的新问题大问题。
已经出版的女神研究和女性主义探讨著作都从不同方面回答了这些问题。
在这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著作中,我国学者叶舒宪先生的《千面女神》(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以原型图
像学的特点而特别引人注目。
《千面女神》既以原型图像的方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女神原型形象,也以比较图像学的方法展示了女神原型的演变史,还以极其精当简洁的文字对女神形象的象征意义作了阐释,精辟地回答了上面我们所提到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千面女神》在2004年一经问世,就立即引起广泛影响。
在人类艺术史中,女神形象万万千千,但基本原型却只有一种,那就是大母神。
大母神源于“人类祖先对女性生育现象的神秘化和神圣化想象”;在人类艺术史中,女性形象更是林林总总,但都源于对女神原型的变形。
在《千面女神》中,作者以原型图像学的方法,展示了世界范围内绚丽多彩的女神形象及其象征图像。
全书以女神的进化、母神的变容、天使与飞天、女神的象征、女蛙与女娲、美人鱼传说、美女蛇幻象、斯芬克斯今昔、爱神与美神、从花神到花妖这10个主题来统领600余幅女神图像,可谓匠心独运。
这其间既有丰乳肥臀、鼓腹大阴的原始大母神形象,也有端庄典雅神圣脱俗的圣母形象;既有轻盈灵巧飘逸脱俗的飞天天使,也有容貌艳丽装饰怪异的时髦女郎;既有荒诞怪异奇思妙想的现代绘画作品,也有异想天开花样繁多的现代广告设计;既有古老的神庙雕刻作品,也有后现代的电脑合成之作。
这些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图像,丰富而又典型地展示了女神由原型到变形的历史。
形象直观的图像展示是《千面女神》的最大特色。
这是一部以图像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性著作。
用图像的方式来展示女神文化的千姿百态,这种创作方式既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大母神作为生育神到后现代“维纳斯”形象的演化,也立体地再现了远古女神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历程,使人们既直观了古朴粗犷的原型形象,又领略了怪诞多姿的变形形象,也了解了女神由原型到变形演化的轨迹。
作者在人类艺术的长河中对女神原型和变形形象广泛搜罗,精心挑选,既兼顾东西方文化,又兼顾不同艺术门类,既有纵向的历史探源,又有横向的跨文化比较,这种图像的形象性、直观性,及其对比说明性,是无论以多少文字做
阐说和以怎样生花妙笔的描绘都无法达到,无法替代,也无法企及的。
开阔宏大的理论研究视野是《千面女神》另一重要特色。
作者将600多幅图像以大母神原型及其变形为文化线索组构在一起,全面展示了女神文化的源流和发展脉络及其在东西文化中的变体表现。
作者既用女神的原型图像展示女神的变迁史,又以之探讨女神文化何以会源远流长。
在对图像画龙点睛的解说下,真正向人们展开了女神文化的秘密:先民们之所以创造了一个女神的原型,一方面在于先民对生育的神圣化理解,大地母亲就是一个原始意象,人类的母亲模仿和重复大地母亲生命创造的行为;另一方面,先民又是以模仿大地母亲原始意象的大母神形象为巫术的象征符号,以对大母神特别能够生育特征的“大”的模仿来获得他们自己生命繁育和万物繁荣———“大”的效果;大母神是人类的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大母神的原始意象虽然消失了,但对大母神的愿望思维并未消失,它是以变形的方式体现在现代“维纳斯”的形象中的;人类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人类就越来越想回到古老的大母神的怀抱。
图像以最真实的无可辩驳的历史向人们展现着这一切。
正因为图像是由宏大深邃的理论思维组构在一起的,因而图像本身才向人们显示着女神文化的秘密。
作者还将我们常识意义上认为与女神无关的形象纳入到女神原型与变形的系统之内比较,使原本认为与女神无关的形象符号得到了与女神有内在文化联系的阐释,甚至有些多年未解文化之谜,也在大母神原型的解说下得到了使人信服的破译。
兼顾不同文化层面的接受群体,也是《千面女神》的一大特色。
《千面女神》兼顾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可以达到雅人看雅俗人看俗、雅俗共赏的效果。
作者首先以“女神五问”为引言,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读者深入地阅读下去,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浏览欣赏中增长了相关的专业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然后,作者又以非常专业化的导言,加深了本书的理论深度,使专业研究者也能够从书中获益,在这一部分作者涉及到神话学、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
并以跨学科和跨文化比较的眼光,来审视女神文化的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着重阐明了当代女神文化研究、复兴的时代背景,同时从各个方面展示女神文化研究的现状:既有对享誉世界各地的女性主义巫术实践活动的描述,也有对20世纪女性神话学全面崛起的成就的阐释;既有女神、女巫形象在当代文学艺术领域再造的分析,也有对女神文化的质疑、反驳、批评、补充。
作为书的开篇,作者以两套笔墨兼顾了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需求,既有通俗易懂的阅读指导,也有严谨深邃的理论阐释,使不同的读者都能各取所需,称得上是一部有深厚学术功力的著作。
当然,《千面女神》所搜集到的图像也不可能完全涵盖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女神形象;而女神文化作为一种跨文化现象,也必然有其各民族的不同特色,对不同特色的女神形象也缺少应有的照应。
但是,《千面女神》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特别值得重视的著作,它的出版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女神文化研究的深入展开;并且,也为严谨的学术研究不以常规的文字的方法而采取图像学的方法做了成功的探索。
新书架
刘献彪主编《中学比较文学十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
本书以十讲三十章的篇幅编织了一个普及比较文学的知识网络。
有导语性的提示,有简明流畅、紧扣中学教学实践的通俗讲解,更有高瞻远瞩就比较文学与文化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作出的理论指向。
本书对拓宽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对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