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全解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ce7f3a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3.png)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一、工作范围1.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药剂师、医技人员等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人员。
2. 医务人员在从事与病人接触的工作时,必须遵守本规章。
二、健康防护1. 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 对于有传染病史或症状的病人,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3. 医务人员应接受规定的疫苗接种,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三、职业保护1.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穿着符合要求的工作服和工作鞋。
2. 医务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受伤或感染。
3. 医务人员在处理病人时,应避免暴力行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四、医疗废物管理1. 医务人员应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分类存放并送至指定的处理单位。
2. 医务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应佩戴防护用具,避免受到伤害或感染。
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1. 医务人员应参加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和程序。
2.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医务人员应遵循领导指挥,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六、诚信守法1. 医务人员应遵守医德、医风,敬业爱岗,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医务人员不得滥用职权,接受贿赂或参与医疗诈骗等违法活动。
七、监督与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和督导。
2.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进行纠正或处罚。
八、其他规定1. 医务人员在职业上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 医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
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调整或补充,将另行通知。
希望广大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医疗工作环境,为人民健康服务。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3b5f54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3.png)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第一条总则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维护医疗秩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从事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
第二条基本原则1.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应坚持防备为主、综合施策、科学管理、偏重实效的原则。
2.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应依法依规、科学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负有组织和实施职业道德规范培训的责任。
3.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应与医院的日常管理相结合,形成管理协同、相互支持、共同推动的局面。
第三条职责和管理1.医院将配备专业化的职业安全防护小组,负责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和评估。
2.医护人员应遵守本院相关的职业安全防护规定,搭配职业安全防护小组的工作,乐观参加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理本领。
第四条职业安全教育培训1.医护人员入职前应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包含职业危害认知、遵守职业防护规范和操作规程等内容。
2.定期开展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包含危害防范知识、职业病防备知识、急救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3.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发生。
第五条工作环境管理1.医院要建立健康、安全、干净的工作环境,确保医护人员的工作场合符合卫生要求。
2.医院要配备充分的个人防护设施和装备,确保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和舒适。
3.医院要建立和完善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制度,减少废物对医护人员的危害。
第六条职业暴露防范1.医院要建立和完善各类传染病的防掌控度,包含疫情监测、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隔离措施的执行等。
2.医护人员应按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3.对于高风险岗位的医护人员,应加强职业暴露防范培训,确保其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和应急处理措施。
第七条职业损害应急处理1.医院要建立和完善医护人员职业损害应急处理制度,包含处理流程、应急预案和应急设备的调配等。
2.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如受到职业损害,应立刻向所在科室或管理部门报告,并按规定进行损害处理和报备。
医院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医院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408b84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4.png)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
第三条医院应建立健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加强职业防护工作,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第二章职业防护工作组织与管理第四条医院设立职业防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职业防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职业防护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一)制定和修订职业防护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二)组织职业防护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三)监督、检查职业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确保职业防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四)处理职业危害事故,保障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职业防护措施第六条医院应采取以下职业防护措施:(一)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确保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二)为工作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正确使用;(三)对接触有害物质的岗位,设置警示标志和警示标识,告知工作人员职业病危害及其防护措施;(四)对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岗位,进行放射性物质检测,确保符合国家放射卫生标准;(五)对接触生物性危害的岗位,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六)对接触化学性危害的岗位,提供相应的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七)对接触物理性危害的岗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七条医院应定期对职业防护措施进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职业防护培训与宣传教育第八条医院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九条医院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职业防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第五章职业危害事故处理第十条医院应建立健全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妥善处理职业危害事故。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88e3d4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4.png)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二、职业暴露的定义和分类1.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实验室检测、放射性工作等过程中,意外接触或暴露于患者或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放射性物质等危险因素,可能引起的感染或健康损害。
2.职业暴露可分为以下几类:(1)血液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2)呼吸道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飞沫等。
(3)皮肤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皮肤、粘膜等。
(4)消化道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排泄物、食物等。
(5)注射器暴露: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器具。
(6)放射性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放射性物质,如X 光、CT等。
三、职业安全防护措施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2.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制定职业安全防护规程和应急预案。
3.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和消毒,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4.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设备,如手套、口罩、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面屏、安全注射装置等。
5.对高风险科室和岗位实施严格的防护措施,如手术室、产房、ICU等。
6.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引起的健康问题。
7.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及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四、职业安全防护培训1.对新入职的医务人员进行岗前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确保其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2.定期对在岗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更新其防护知识和技能。
3.对高风险科室和岗位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针对性的防护能力。
4.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各类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其防护意识和技能。
五、职业安全防护监督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监督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92367b9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8.png)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医务人员是一项高风险职业,职业卫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健康。
一、制度的基本内容1.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医院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必需严格执行,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要始终贯穿于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中。
2.建立与实施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医院应当有明确的责任制,成立职业卫生安全领导小组和职业卫生安全委员会,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3.医院必需有卫生技术人员及医院内部职业卫生防护宣扬教育工作人员,做好医院职业卫生防护教育宣扬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
4.医院应严格落实医务人员健康监测体检,并建立档案,记录职业卫生安全问题,为后续管理供给数据支撑。
5.医院应当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网络平台,记录医务人员受伤以及职业性病理变化等信息,并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讨论,为订立相关防护措施供给依据。
二、医院内部实施细则1.对医院内进行装修、改修、维护和修理、保养、清扫等相关工作前,必需对环境进行检测,防止职业危害的产生。
2.医院应当对污水、垃圾、医废等进行分类处理,禁止使用毒性、剧毒、易燃等不安全物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医疗废弃物必需进行处置,防止对环境和医务人员造成危害。
3.医院应当落实手术室、诊疗室等操作间的通风、换气、消毒等卫生保障工作,防止医务人员被感染。
4.对于接触药物和危化品的医务人员,应当做好防护措施,最小化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
5.对于有抑郁等心理障碍医务人员,医院应当进行心理疏导,保障其身体心理健康。
三、防备措施1.医务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觉健康问题要切实解决,同时要摆脱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情绪等不良因素,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防备本领。
2.医务人员接触药物、危化品时,应当穿戴好严密的防护服、口罩、安全眼镜等相关防护道具,避开直接接触药品、危化品对身体产生危害。
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b75cfb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4.png)
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保证他们能够有效地开展医疗工作,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
这个制度应该包括从个人防护措施到全院感染控制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和风险等级进行选择和佩戴。
2. 进行正确的手卫生:医务人员需要经常进行手部消毒或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接触污染物品或从事医疗操作前后需要进行手卫生。
二、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1. 建立全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和推行感染控制方案和措施。
2. 制定感染控制制度和程序:包括感染防控的标准操作流程、卫生医疗废物处理、患者隔离管理等。
3. 进行感染控制的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三、医院环境和设备的管理1. 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对医疗设施、工作区域和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和封存,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安全处置。
四、应急响应和管理1. 建立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的处理应急预案:对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的处理进行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处理。
2. 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在应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以上是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确保自身健康和安全,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保护。
医疗机构也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防护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共同维护医疗秩序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
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
![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5b8d89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f.png)
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职业风险。
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防护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职业防护制度概述1. 职业防护制度的定义职业防护制度是指为保障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免受职业病、职业伤害及其他职业风险的制度。
它包括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培训、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消毒隔离、生物安全等方面的规定。
2. 职业防护制度的目的(1)保障医护人员职业健康和安全。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
(3)促进医疗机构和谐稳定发展。
三、职业防护制度的内容1. 职业健康检查(1)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其符合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身体条件。
(2)定期对在职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和职业伤害。
(3)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定期追踪和监测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
2. 职业培训(1)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
(2)开展传染病、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各类疾病的防控能力。
(3)加强医疗安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 个人防护装备配备(1)根据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和风险程度,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
(2)定期检查和维护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其完好有效。
(3)教育医护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提高其防护意识。
4. 消毒隔离(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2)定期对医疗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
(3)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感染防控水平。
5. 生物安全(1)加强生物安全防护,防止病原体泄露。
(2)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实验操作安全。
(3)加强医护人员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
6. 职业伤害赔偿(1)建立职业伤害赔偿制度,为受伤医护人员提供经济补偿。
(2)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医务人员医院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医院防护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de66f3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5.png)
一、医院为医务人员提高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可靠的防护用品。
二、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将职业暴露防护纳入新员工、实习生、进修生岗前培训内容,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和防止职业暴露作为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落实。
三、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服务流程和防护措施,防止因违规操作或者防护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科主任护士长认真进行日常安全工作督导,及时发现、纠正各种违规现象。
对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职业暴露者,赋予处罚。
四、院感办制定严格、规范和可行性强的职业暴露保护制度以及处理流程。
五、院感办负责职工职业暴露登记表的汇总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院领导和各级质量控制中心。
一、工作人员发现职业伤害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办公室.二、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
三、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烧伤或者灼伤.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采用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采用气体化学消毒时应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泄露 ,时常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4)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5)处理锋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割伤害.四、各科为医务人员备齐并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
五、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者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
六、医护人员预防艾滋病等经血传播性疾病的职业防护见流程。
七、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见流程.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者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医护人员分级防护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01965f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b.png)
一、目的为保障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免受感染,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务人员及工作人员。
三、分级防护原则1. 一级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防护要求: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认真执行手卫生。
(2)防护用品:医用职业服装、工作裤、内层圆领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
2. 二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病人留观室和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病人的隔离病房从事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
(1)防护要求: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和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2)防护用品:一次性工作帽、护目镜(屏)、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穿一次性鞋套。
3.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病人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的医务人员。
(1)防护要求:应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护目镜(屏)、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穿一次性鞋套。
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卸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鼻腔黏膜及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四、防护措施1. 医务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掌握分级防护原则及措施。
2.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分级防护原则,正确穿戴和卸防护用品。
3.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污染物或进行有创操作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医务人员在发生医院感染事件、锐器伤、化学烧伤等职业暴露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5.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用品的检查、补充和更新,确保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充足。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71c575e6294dd88d1d26b80.png)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科。
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和医务处。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
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
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 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对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
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
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6f521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2.png)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细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第三条各科室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防护工作。
第二章预防第四条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第七条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第三章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效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6704f3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4.png)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标准预防的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二、标准预防的原则: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三、具体措施包括:⒈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⒉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⒊一旦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⒋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⒌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⒍对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四、职业暴露后处置方案(一)现场处理:职业暴露一旦发生,应做好暴露部位紧急处理。
完整的或有破损的皮肤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清水充分清洗;粘膜暴露用大量流水冲洗;扎伤或割伤,应及时挤出污血,同时流动水下清洗伤口后涂上消毒药水如0.5%碘伏或75%酒精。
(二)报告:对暴露部位紧急处理后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报告院感办和保健科,院感办详细了解暴露的发生过程,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等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备案。
班外时间由科室负责人报总值班,由总值班报告院感办及保健科。
(三)预防性治疗(Post—Exsposure Prophylaxis,PEP):由专家评估决定是否实行。
一旦决定实施PEP,原则上越早越好,最好在1~2小时内开始,尽量不超过24小时。
感染危险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时间已达1-2周,也应考虑预防性用药。
(四)血清学监测:血清学监测统一由保健科开具化验单,血样送检验科。
根据情况开具具体监测相关内容:⒈ 暴露当时: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HIV 抗体,CD4细胞。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7e6105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7.png)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应掌握和遵循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控制及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
医护人员入血透室工作前进行健康体检,体检合格者方可进入血透室工作。
对于乙肝阴性的工作人员建议注射乙肝疫苗,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
2、工作人员从专门的工作人员通道入室更衣。
3、进入工作区,先洗手,按工作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罩、工作服等。
4、医务人员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要求,处理医疗污物或医疗废物时戴手套,处理后洗手。
5、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如不慎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或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局部消毒。
6、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尽量避免被锐器划伤刺破皮肤,如不慎被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禁止进行伤的局部挤压。
7、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
8、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不慎被乙肝、丙肝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h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270cee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9.png)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是指为保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防护装备: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等,以防止感染和受伤。
2. 工作环境管理:要求医疗机构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包括通风设备、消毒措施、废物处理等,减少职业危害的风险。
3. 感染控制措施:要求医务人员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医疗废物分类处理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4. 职业健康监测:要求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体检、职业病筛查等,及时发现和预防职业病。
5. 培训与教育:要求医务人员接受相关的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教育,包括职业危害认识、防护措施操作等,提高职业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6. 应急预案:要求医疗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人员转移安排、物资储备等,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救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以上就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措施和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1f8483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4.png)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众多医务人员承担着治疗患者的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往往会接触到各种传染病和化学物质,也会面临各种意外伤害的风险。
因此,建立完善的职业防护制度,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事情。
职业防护制度是指为保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避免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疾病,确保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防护措施。
这些制度和措施旨在减少医务人员接触传染病的风险,减少事故伤害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首先,建立科学的职业防护知识体系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通过培训,医务人员可以了解各类危害因素的属性、特点以及危害的程度,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及其使用方法,掌握职业性病害的防治知识,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其次,建立健全的个人防护装备供应体系。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需接触各类传染病和化学物质,为了防止受到感染和其他危害,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充足、适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效地预防危害。
再次,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诊断机制。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患上职业相关疾病,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诊断机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检测相关指标,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另外,建立医疗机构内部职业卫生防护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内部职业卫生防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档案和危害因素监测记录,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危害因素的监测和防范。
此外,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紧急处置措施。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各种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医疗机构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紧急处置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能力,有效减少事故伤害的发生。
最后,建立健全的职业康复和治理机制。
对于已经患有职业相关疾病或受到职业危害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康复和治理机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康复治疗和关怀,帮助他们早日康复,重新投入工作。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d6bc4e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8.png)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医务人员是保障国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力量,为了保护他们的职业安全,建立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背景、目的、范围、职责、措施等方面介绍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背景随着医疗服务的发展,医务人员的职业危险性不断上升,医疗事故、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威胁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迫在眉睫。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一)明确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二)规范医疗服务流程。
(三)加强安全管理。
(四)提高医疗质量。
(五)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三、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等。
同时,也适用于医院的管理层、患者及其家属等。
四、职责1、医务人员的职责(一)认真执行制度。
(二)履行医疗职责,尽职尽责。
(三)接受制度规定的培训和考核。
(四)积极配合安全管理工作。
2、管理层的职责(一)制定制度,确保其科学可行。
(二)组织职业健康培训和考核。
(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及时处理职业安全事件。
(四)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
3、患者及其家属的职责(一)遵守医院规定,不干扰医疗秩序。
(二)尊重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和人格尊严。
(三)合理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工作。
五、措施1、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通过举办安全教育培训班、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增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并执行医疗服务程序,分类标准化管理,确保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各项操作符合规范,程序正确。
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安全巡查、风险评估等工作,审核职业安全事件处理结果,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4、加强医患沟通在医院内架设沟通网,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利用在线方式实现医患互动,患者和家属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医务人员可以及时为患者提供合适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
结语:通过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运作效率,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医护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护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8caefe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5.png)
医护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doc 医护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1.前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他们的健康与安全,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建议和应急预案。
2.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要求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卫生法规和制度。
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卫生培训,了解相关职业病防护知识和技能。
医护人员应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前后应进行手卫生,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医院应提供清洁和卫生的工作环境,保证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所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医院应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检查和设备维护,确保无害化处理并消除污染风险。
3.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建议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及时识别和处理职业卫生问题。
加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相关辅导和咨询服务。
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其质量和供应充足。
增加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直接接触。
加强医护人员的卫生教育,提高其对感染病原体传播和预防的认识。
建立紧急响应和卫生事件管理机制,确保在危机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4.应急预案制定医护人员在突发事件或传染病暴发时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行动流程。
做好感染病例的隔离和治疗,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药物。
加大对患者和访客的监测力度,避免传播风险。
定期组织演练,提升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5.结论医护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所有相关人员应积极遵守相关要求和建议,并不断改进与完善职业卫生防护工作,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
注意:以上内容仅作为参考,具体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完善。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9c9301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c.png)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随着现代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护理人员已经成为医疗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存在各种工作风险,如感染、暴力、伤害等。
为了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医院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定合理的制度1.1 医院要成立职业安全委员会,负责统筹安排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同时加强防疫、消毒等工作的管理。
1.2 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以确保职业安全。
如明确护理人员的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由于疲劳导致的安全隐患。
1.3 保证医护人员的隐私和安全,为医护人员提供安全的休息空间。
1.4 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安全培训以及防护用品。
二、加强感染控制2.1 消毒操作规范。
为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医院应制定严格的消毒操作规范。
对消毒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2.2 加强个人防护。
护理人员应正确佩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定期更换、清洗,以防止感染交叉。
三、加强劳作保护3.1 合理安排工作。
对工作量过大的护理人员要进行正确的安排和指导,加强听从自身身体反应的意识。
3.2 关爱职工身心健康。
医院要注重职工身心健康问题,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心理辅导等服务,提高职工安全防护的自我保护能力。
3.3 防范暴力伤害。
医务人员常常会遭遇病人或家属的暴力伤害,医院应该建立一系列防范措施,如严格监控医院安保人员工作,实行身份登记及身份识别制度等措施。
四、建立职业伦理4.1 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尊严。
在护理患者时,通过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谐的态度和爱心引导和鼓励患者,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隐私。
4.2 保护医学机密。
护理人员要尊重医生的诊疗权,保护患者的隐私性,妥善保管个人档案,不泄露诊断和治疗的机密信息。
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应包括感染控制、劳动保护、职业伦理等多个方面,涉及医院领导、医护工作者、病人及其家属等多方面的责任。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389d96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c.png)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承担的职业卫生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
为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建立并完善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势在必行。
二、培训和宣传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卫生安全的认识和意识,首先需要通过培训和宣传的方式向医务人员传达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培训班、制作宣传资料等途径,向医务人员普及职业卫生安全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三、设备和器材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医疗设备和器材,因此,确保设备和器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至关重要。
应对医疗设备和器材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修,及时更新和更换老化和损坏的设备,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工作环境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职业卫生安全。
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医院和诊所的环境卫生条件。
包括加强空气净化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加强噪音和振动的防治措施,降低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加强对化学物品的管理和使用,防止对医务人员造成伤害;加强对放射线和电离辐射的安全管理,防止对医务人员的辐射伤害等。
五、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进行各种操作和接触患者,因此,个人防护是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
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护目镜、手套、防护服等,防止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损害。
同时,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这些防护装备,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防护功能的有效性。
六、事故应急处理即使在完善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下,事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建立健全的事故应急处理机制至关重要。
应制定并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医务人员在事故发生时的分工和职责,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应对措施,减少事故对医务人员的伤害。
七、监督和评估为保证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23ec3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f.png)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在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众多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传播风险、化学物质的暴露、身体疲劳等。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防护制度对于保护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职业防护制度需要明确工作场所的安全要求。
医疗机构应该按照相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科学布局、合理划分工作区域、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等,以确保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受伤害。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其次,职业防护制度需要明确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要求。
医护人员应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医用口罩、护目镜、手套、防护服等。
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可能存在不同的防护要求,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需制定不同的个人防护规范。
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再次,职业防护制度需要明确医护人员在患者感染疾病期间的防护要求。
对于处于传染病患者感染风险较高的科室,需设立专门岗位、加强防护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此外,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手卫生、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等操作规范,减少接触感染的风险。
在疫情流行期间,还需加强医护人员的排菌要求和防护措施,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最后,职业防护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职业防护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职业防护制度,并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工作。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职业防护制度的行为,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是一个全面的、有机的体系,需要从工作场所、个人防护、患者感染防护、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制定相关规定和措施。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防护制度,才能保护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共同努力,加强制度的宣传、培训和管理,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随访
(一)追踪和随访:
• 防保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 • 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 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 ( 二)医院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 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 (三)锐器伤处理过程中,医院感染管理科要为职业暴露当 事人提供咨询,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二、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 一、应急处理(一)锐器伤处理:立即从近心 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旁端),使部分血 液排出,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15分钟以上, 后用碘酒、酒精(碘复)消毒受伤部位。 (二)眼、口、鼻喷溅入体液,立即用生理盐水 进行冲洗,抗菌眼药水滴眼。
三、报告
• 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2小时 内上报院感办,暴露源为 HIV 阳性或疑似病人,在暴 露发生后立即上报。 • 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 任或护士长 • 按照《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医务人员其他职业 暴露登记表》进行登记,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由职 • 业暴露当事人尽快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通知医务处、 防保科.
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一、基本预防控制措施
• 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 感染的基本保证, • 明确自身的免疫状况和暴露源的感染情况将为 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
(一)标准预防
•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 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 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 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 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 病的传播;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 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根据疾 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 • 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 隔离。 •
(二)安全操作
• 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须戴手 套,有可能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 衣或防水围裙等。 2.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光线,尽量 减少创口出血。 • 3.科室设置锐器盒应以方便随时丢弃为原则,禁止将锐 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 头、禁止折毁锐利器具、禁止使用过的头皮针插入瓶 盖等。 • 4.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应参加血源性传播 疾病病人的直接护理工作。
(三)建立职工建康档案
• 医务人员健康体检时应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如 乙肝三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等作为必检项目, 同时重视自身的预防接种。
(四)重视对高危险人群的传染 病筛查
• 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需经过初筛、确证等检验程 序,所需时 间较长,因此在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下,应对 以下高危人群尽早进行艾滋病项目检查: • (1)静脉毒瘾者。(2)同性恋、双性恋或异性性乱者。(3) 性病患者。 (4)暗娼、嫖客,尤其与境外人员有过性关系者。(5)艾滋 病患者的配偶、亲属或其他性伴侣。(6)入境的外国人 和港澳台人员。(7)艾滋病门诊、咨询部门的医务人员, 以及与 HIV 有关的检验人员。 (8) 涉外部门,如旅游部务科立即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指导治疗。 • 首先确定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乙肝、丙肝、 HIV、 梅毒等及职业暴露当事人免疫情况,如未进行检测须 立即抽取患者及职业暴露当事人血液进行检查,但抽 取患者血液应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 • • 根据暴露源及职业暴露当事人情况,医务科应 在 24 个小时内提出处置建议,其他疾病的处置建议参照 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