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肾排泄

合集下载

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经过代谢和吸收后被释放出来的过程。

药物排泄的主要方式包括肾排泄、肝胆排泄、肠道排泄和呼吸道排泄等。

以下是详细的药物排泄名词解释:
1. 肾排泄:肾排泄是指药物从血液中被肾脏滤出,随后被排泄到尿液中的过程。

肾排泄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排泄方式。

2. 肝胆排泄:肝胆排泄是指药物从肝脏经过代谢后,通过胆汁分泌到肠道中排泄的过程。

3. 肠道排泄:药物在肠道排泄是指药物在肠道中直接排泄出体外的过程。

这种排泄方式通常发生在药物被口服后,进入胃肠道后未被吸收或只被部分吸收的药物。

4. 呼吸道排泄:呼吸道排泄是指药物从肺泡中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空气中的过程。

这种排泄方式通常发生在药物为吸入剂或雾化剂时。

5. 代谢: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改变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和肠道中。

6.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药物被吸收到循环系统中的百分比。

这个指标越高,说明药物越容易被吸收到体内。

总之,药物排泄是药物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了解药物排泄方式和代谢途径对于临床用药和药物研发都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_药物的排泄详解

第六章_药物的排泄详解
胆汁/血浆比率为1:如氯化钠、葡萄糖 胆汁/血浆比率为小于1:如血浆蛋白 胆汁/血浆比率为大于1:如胆红素和胆盐
对于胆汁/血浆浓度高的药物,胆汁排泄是其 重要排泄途径。
药物胆汁排泄特点:
以主动分泌为主,也有被动扩散过程。 药物胆汁排泄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药物是极性物质 分子量超过300,小于5000. 例如: 葡糖醛酸、硫酸或甘氨酸的结合物等,分子中有 强极性基团,且分子量在300以上的物质,胆汁排泄 率较高。
可经肾小球滤过。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不能被滤过。
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数(ml/min),即单 位时间形成的原尿量。 正常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 率约为125ml/min.
反映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
某些疾病状态下或肾功能不全时,GFR常常降低。
二、肾小管主动分泌
指肾在单位时间内完全清除所含药物的血浆体积数 (ml/min) 。
定量描述肾对不同药物的清除能力。
肾清除率的计算
Clr • C= V • U Clr = V • U /C
其中,V为每分钟的尿量,U为尿中药物浓度, C为血浆中药物浓度。
肾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1.肾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 既无肾小管分泌,也无重吸收(如:菊粉125ml/min)。
季铵类药物脂溶性小,几乎不被吸收。
多数药物代谢产物水溶性变大,重吸收减少,利 于排出。
(2) 尿pH值 尿液的pH值会影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从
而影响其吸收。
能使尿液的 pH上升至8
临床对苯巴比妥与水杨酸类药物中毒时给予 NaHCO3,使尿液碱化,加速其排泄;对弱碱性药 物如阿托品、度冷丁等中毒时则选用NH4CL,使 尿液酸化,加速其排泄。

《生物药剂学》课件——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课件——药物排泄

三、肾小管主动分泌—机制
有机弱酸、弱碱性药物分别通过两种不同机制分泌 排泄到尿中。此外,还有药泵蛋白转运。
有机酸:阴离子分泌机 制(磺胺类、马尿酸类 酰胺类、噻嗪类等)
Q: Why?
有机碱:阳离子分泌机 制(有机胺类化合物)
P-糖蛋白等药泵蛋白: 促进药物向小管液中转 运,增加药物排泄量
四、肾清除率(肾脏排泄血浆清除率)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胆汁排泄是肾外排泄中最主要途径。 机体中重要的物质如VitA、D、E、B12、 性激素、甲状腺素以及一些药物经胆汁排 泄。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性
过程: 胆汁由肝实质细胞的分泌颗粒产生 分泌入毛细胆管
汇入胆管 流入胆囊贮存 饭后向十二指肠分泌 。
胆汁排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在肝细胞中的摄取、 贮存、生物转化及向胆汁转运。
1、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 多数药物经体内代谢后,变成极性大的水溶性 代谢物,使肾小管重吸收减少。 例:磺胺类药物
3、尿量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渗透压
水的重吸收 尿量
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升高,肾小管不能将葡萄 糖完全吸收回血,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小管液 渗透压增高,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多尿。
GFR (Uin V ) / Pin
Pin:血浆中菊粉浓度; Uin:尿中菊粉浓度; V:单位时间排出的尿量
菊粉清除率(GFR)
菊粉清除率可作为人和动物GFR的客观 指标,其平均数值有性别和动物种属差异。
正常男性:GFR 125 ml/min 正常女性:GFR较男性约低10%。
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可以推测其他各种物质 通过肾单位的变化。

促进药物肾功能排泄的方法

促进药物肾功能排泄的方法

促进药物肾功能排泄的方法促进药物通过肾功能排泄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之一。

以下是一些可以促进药物通过肾功能排泄的方法:1. 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水分是促进药物通过肾脏排泄的关键因素之一。

适量的水分摄入可以增加尿液的稀释度,促进肾小球滤过,帮助身体排除代谢产物和药物。

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但要避免过量饮水。

2. 进食碱性食物:某些食物可以改善尿液的pH值,从而增加药物通过肾脏的排泄。

碱性食物包括新鲜水果、蔬菜、豆类等。

这些食物可以帮助调节尿液的pH值,使之更接近于碱性,从而提高某些药物的排泄率。

3. 适度运动:适宜的运动可以提高肾脏的血液循环,加速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可以增加肾脏的血供量,并提高药物通过肾脏的速度。

但是在运动时要注意水分的摄入,以维持水平衡。

4.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一些药物对肾脏有潜在的毒副作用,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在使用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或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

5. 合理用药:合理用药也可以促进药物通过肾功能排泄。

在使用药物时,应根据个体的肾功能状态和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对于肾脏功能受损的患者,药物的剂量需要进行调整,以防止药物在体内积累导致毒副作用。

6. 定期监测肾功能:对于那些长期使用药物或存在肾脏疾病的患者,定期监测肾功能十分重要。

通过血尿素氮、肌酐、尿液检查等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肾功能的变化,从而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7. 遵从医生的指示:最后,遵从医生的指示也是促进药物通过肾脏排泄的关键。

只有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药物的排泄,并减少可能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影响。

总之,通过保持水分平衡、进食碱性食物、适度运动、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肾功能以及遵从医生的指示,可以有效地促进药物通过肾功能排泄。

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减轻药物的不良影响,保护肾脏的健康。

药物的肾脏排泄

药物的肾脏排泄

静脉注射菊粉溶液待其分布平衡后,设血浆内菊粉浓度为Pin, 尿中菊粉浓度为Uin,单位时间(min)内尿量为V,清除率计 算的基本公式是:
Pin×GFR=Uin×V
GFR=V/Pin×Uin
在清除率中所用物质应基本具备如下条件: (1)能自由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屏障。 (2)不通过肾小管分泌或被重吸收。 (3)该物质在血及尿中的浓度测定方法较简便 易行,适于常规操作,有较好重复性。 (4)试验过程中该物质血中浓度能保持相对恒定。
肾小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量 肾小球滤过的液体99%会被重吸收
机制 形式
主要与肾小管腔膜具微绒毛——增大重吸收表面积 刷状缘载体蛋白和碳酸酐酶——提供载体和能量
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
葡萄糖,氨 基酸等机体 必需物质和 内源性物质
药物等 外源性 物质
重吸收的影响因素
1,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的非解离型 的药物容易重吸收, 脂溶性差的季铵碱 几乎不被重吸收
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的液体99会被重吸收重吸收量机制主要与肾小管腔膜具微绒毛增大重吸收表面积刷状缘载体蛋白和碳酸酐酶提供载体和能量形式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机体必需物质和内源性物质药物等外源性物质1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的非解离型的药物容易重吸收几乎不被重吸收大多药物代谢后水溶性大重吸收减少有利于机体将其清除
谢 谢 !
1、需能量,可受ATP酶抑制剂二硝基苯酚(DNP) 的抑制
2、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逆向转运 3、存在竞争抑制作用 4、若逐渐增高血浆药物浓度至一定值时,药物的 转运量将饱和而达到恒定值,即为肾小管分泌的饱 和转运量。—Tm
肾小管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物质从肾小管液中重新转运回血液中的过程。

第六章药物的排泄

第六章药物的排泄

肾小管分泌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 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近曲小管中分别具备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输送系统。 这一过程为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能量,有饱和与 竞争抑制现象。
三、肾清除率
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Clr)
定义: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血浆中所含的 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
肾排泄率 = 血浆浓度(C)×肾清除率(Clr)
尿中药物浓度×每分钟尿量
肾清除率(Clr)=
血浆药物浓度
血液透析
又称“人工肾”治疗,用于肾功能衰竭时从病人血液中 人为地将废物透析出来。该过程中血液流经离子溶液环境的 半透膜,含氮废物以及某些药物从血液中透析出来。
该技术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有重要意义:①有较好的 水溶性;②与血浆蛋白结合不紧密;③分子量低(小于500); ④分布容积小。
肝脏
P-gp MRP2 BSEP
肾脏和胆汁排泄彼 此存在互偿现象 肝肠循环 血药浓度双峰现象
高胆汁排泄的药物分子特征:能主动分泌、极性大、分 子量>300。
胆汁排泄多数为主动转运过程; 化学结构、脂溶性、分子量; 动物种属、性别、年龄、蛋白结合率;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25
• Empagliflozin (BI-10773), appro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 Sergliflozin etabonate, discontinued after Phase II trials
• Remogliflozin etabonate, in phase IIb trials
基于SGLT2抑制的糖尿病 • CanagliSfloozdiinu,ma/pGplruocvoesdeincothTeraUnsnpitoerdteSrt2ates 治疗 • Ipragliflozin (ASP-1941), in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s

简述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机理

简述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机理

简述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机理
药物从肾脏排泄是指药物被肾脏滤过,经过运转和排泄而从肾排出体外的过程。

它是药物的最主要的排泄途径,对药物的代谢和消除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药物发挥药效到其从肾脏排泄这一过程的机理做出论述。

药物发挥药效
在体内,药物以某种形态存在,并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以达到疗效。

经过施用,药物会受到体液的浸润,而达到最终的目的,肠道和其他体内的细胞上的酶作用及其辅助作用,会对药物进行分解,使其吸收,而后入血,到达器官,实现药效。

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机理
药物的排泄主要发生在肾脏,其机理可概括为肾滞留机制和过滤机制。

肾滞留机制是指药物进入肾脏,由于该药物在肾脏中受到保留,而排泄减慢,从而在体内延长其作用时间,延长药物的生物有效时间。

过滤机制是指药物在肾脏中通过血液过滤,通过滤过和吸收,形成被称为尿液的排泄物。

尿液从肾脏排出时,有一部分药物也会被排出,从而实现药物的清除。

药物从肾脏排泄的调节机制
肾脏的排泄机制受到激素的调节,这些激素有促肾上腺素(EP)、肾上腺素(AF)等雄性激素类物质。

它们能够影响药物的滞留和过滤,从而影响药物的排泄效率,并可影响药物的作用时间。

此外,体液环境也会影响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机制。

受体液pH、肾脏血流量等因素的影响,药物的吸附和排泄受到影响,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结论
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机理是复杂的,其主要的机制有肾滞留机制和过滤机制,受激素和体液环境影响,药物的吸附和排泄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其发挥药效的时间和效果。

因此,在药物应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择药物,安排合理的用药方案,达到疗效良好、无副作用的效果。

药物肾排泄的过程与特性PPT资料优选版

药物肾排泄的过程与特性PPT资料优选版
药物的脂溶性 尿液pH 尿量
药物的脂溶性
➢ 脂溶性大有利于重
吸收
➢ 大多药物代谢后,
水溶性大,重吸收 减少,有利于机体 将其清除。
尿液pH
➢ 尿液pH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
重吸收。
➢ 主要影响弱酸、弱碱药物的排泄
➢ 通常尿液pH接近,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 依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吗啡、烟酰胺等。
药物肾小管重吸收
脂溶性药物肾小管重吸收
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水分和某些溶质, 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pKa≤的弱碱性非极性药物,非解离部分通透能力强,尿液任何pH均可重吸收;
部分地或全部地转运到血液的过程。 影响药物被动重吸收的因素
脂溶性药物肾小管重吸收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药物的重吸收主要是被动过程。 pKa≤2的弱酸,完全解离,不被重吸收,肾清除率较高且对尿pH变化不敏感; 弱碱性药物: pKa – pH = lg (Ci /Cu ) 6<pKa<12的非极性碱,重吸收pH升高而增加,肾清除率随pH升高而减少。 pKa≤2的弱酸,完全解离,不被重吸收,肾清除率较高且对尿pH变化不敏感; pKa>8的弱酸,基本不解离,肾清除率较低且对尿液pH变化不敏感; 6<pKa<12的非极性碱,重吸收pH升高而增加,肾清除率随pH升高而减少。 依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弱酸性药物: pKa – pH = lg (Cu /Ci )
例:pH对磺胺类清除的影响很显著
• 尿pH值由5上升到8,磺 胺乙噻二唑在人体中生 物半衰期由减少到小时。
• 服用碳酸氢钠后,磺胺 乙噻二唑消除速率是原 来的2倍。

药物的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调整

药物的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调整

药物的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调整药物代谢和药效之间的关系对于药物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而药效则是指药物对人体产生的治疗效果。

药物代谢和药效的关系可以通过调整药物代谢途径、酶系统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式来实现。

一、药物代谢途径的调整药物代谢途径是指药物在体内进行代谢的途径,常见的药物代谢途径包括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和肺脏排泄等。

通过调整药物代谢途径,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从而调整药物的药效。

1. 肝脏代谢调整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大部分药物在体内都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药物的代谢速率和代谢酶系统密切相关,通过调整肝脏中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进而调整药物的药效。

2. 肾脏排泄调整肾脏是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之一,通过增加或减少肾脏对药物的排泄,可以调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进而改变药物的药效。

调整肾脏排泄可以通过改变尿液的pH值、肾小球滤过速率等方式来实现。

3. 肺脏排泄调整肺脏是某些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通过调整肺脏排泄,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调整药物的药效。

例如,通过调整呼吸频率和深度,可以改变药物在肺泡中的停留时间,进而影响药物的排泄速率。

二、酶系统的调整药物代谢酶系统是指参与药物代谢的一系列酶的系统。

药物代谢酶系统的活性和药物的代谢速率密切相关,通过调整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进而调整药物的药效。

1. 酶的诱导与抑制某些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速率。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诱导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加速药物的代谢,从而降低药物的血药浓度和药效。

2. 酶的基因多态性不同人群的药物代谢酶系统可能存在基因多态性,导致药物代谢的差异。

通过了解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可以根据个体的基因型来调整药物的剂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药物相互作用的调整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药效。

2013主管药师考试辅导:药物的排泄途径

2013主管药师考试辅导:药物的排泄途径

页眉内容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以原形和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也是药物在体内的最后过程。

肾脏排泄是主要排泄途径,药物及其代谢物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后随尿排出。

有些药物被肾小管重吸收,其重吸收有主动和被动两种类型。

一些有机酸化合物如丙磺舒、β-内酰胺药物、尿酸及有机碱类如四乙胺等除肾小球滤过之外,还可通过肾小管主动分泌到肾小管内排出。

有两个主动分泌通道,即弱酸性通道和弱碱性通道,分别由两种载体转运,同类药物之间可能有竞争性抑制现象,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的主动分泌,使后者的排泄减慢,药效延长并增强。

大多数药物主要是被动转运,其重吸收程度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酸化尿液则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利用离子障原理阻止药物的再吸收,加速其排泄,这是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

药物经肾排泄受肾功能状态的影响。

肾功能低下时,药物自肾排泄变慢,容易蓄积中毒,此时应该相应降低药物的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尤其对排泄较慢的药物应特别注意。

药物也可自胆汁排泄,虽是原形药物的次要排泄途径,但是很多药物的代谢产物尤其是水溶性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往往是主动过程,有酸性、碱性及中性三个主动排泄通道。

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后的药物,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被重吸收,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circulation),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而在药效学上表现为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

也有些结合型代谢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后,水解释放出原形药物,会再次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洋地黄毒苷肝肠循环较多,与其作用持久有关,吗啡、地西泮、炔雌醇也是如此。

乳汁pH略低于血浆,吗啡、阿托品等弱碱性药物可自乳汁排泄,哺乳婴儿可能受累。

胃液酸度更高,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液扩散,洗胃是治疗和诊断中毒的措施。

药物也可自唾液及汗液排泄。

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排泄

代谢笼
本章掌握的内容:
1. 肝肠循环,肾清除率的定义; 2. 结合转运体分析药物相互作用;
1. 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 A、肾小球过滤 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D、尿量 E、尿液酸碱性 2. 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 A、水杨酸 B、葡萄糖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 E、麻黄碱 3.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A、肝 B、肺 C、脾
复被利用,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持续时间,加强
了药物的作用;
在某些药物中毒时,中断肠肝循环可促进药物排泄,
为解毒措施之一(强心苷中毒口服考来烯胺);
双峰现象
平台假象
尾点反跳现象
滞后现象
药物排泄的研究
物料平衡实验
肝肠循环实验
物料平衡实验
考察:肾排泄,胆汁排泄,粪排泄; 方法:液质联用,同位素标记
2. 未结合药物的比例分数Fu,且仅存在肾小 球滤过;
肾清除率= Fu*肾小球滤过率
3.肾清除率<例如:
尿素的肾清除率为78 ml/min ,肌酐175 ml/min
肾清除率
Clr = U *V / P(ml)
U尿中的药物浓度,V每分尿量;P每毫升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分。此外,还含有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
磷脂和少量蛋白质(包括黏蛋白、血浆蛋白)等有机成分。
胆汁清除率
胆汁清除率=胆汁流量*胆汁药物的浓度
血浆药物的浓度
药物胆汁排泄的转运方式:
1. 主动转运(占主要部分) 2. 被动转运(极少,主要是膜孔转运和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的特点:
被动重吸收
当药物的清除率小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则有 重吸收的过程存在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
药物的肾排泄
肾清除率
清除率的计算 Clr = Ke· Ke:尿药排泄速度常数:V:表观分布容积 V 通过肾清除率可推测药物的排泄机制: 设血浆中未结合药物的比例分数为fu, 则药物肾小球滤 过率为fu · GFR 若Clr = fu · GFR ,仅有肾小球滤过 若Clr > fu ·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分泌 ,或肾小管分泌 > 重吸收 若Clr < fu ·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重吸 收,或肾小管重吸收 > 分泌
汗液 途径 胆汁排泄
肺呼吸 肾排泄
消除=代谢+排泄
唾液
乳汁

药物排泄
药物的肾排泄
一、肾小球滤过 二、肾小管重吸收 三、肾小管主动分泌 四、肾清除率

药物排泄
药物的肾排泄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 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 肾 脏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 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 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肾脏的一侧有一凹陷, 叫做肾门,它是肾静脉、肾动脉出入 肾脏以及输尿管 与肾脏连接的部位。

药物排泄
肾小管主动分泌机制
药物的肾排泄
肾小管主动分泌
有机酸:阴离子分泌机 制(磺胺类、马尿酸类 酰胺类、噻嗪类等) 有机碱:阳离子分泌机制 (有机胺类化合物) P-糖蛋白等药泵蛋白:促 进药物向小管液中转运, 增加药物排泄量


药物排泄
药物的胆汁排泄
药物经胆汁排泄的过程和特点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 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能停留较长间:如卡马西平、氯霉素 引哚美辛、螺内醋等药物口服后都存在肠肝循环。

药物排泄的名词解释

药物排泄的名词解释

药物排泄的名词解释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人体体内经排泄器官(主要包括肾脏、肝脏、肺和肠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代谢和药物排泄是药物在体内经过的两个主要过程,其中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而排泄则是将代谢产物和未代谢的药物从体内排出,从而维持体内药物浓度的平衡。

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完成,也受到肝脏、肺和肠道的影响。

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等过程,药物被排出体外。

在肝脏中,药物主要经过肝细胞内的代谢酶代谢,然后通过胆汁经胆道进入肠道。

一部分药物在肠道中再次被吸收,回到循环系统,形成肠肝循环;而另一部分药物则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肺脏是通过呼吸作用排泄药物的主要途径。

药物排泄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和机体特征等。

药物的极性、脂溶性、分子大小等特征决定了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能力和肾小管重吸收的程度。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往往需要与排泄器官中的转运蛋白结合,才能被有效地排泄出体外。

因此,某些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竞争或抑制转运蛋白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排泄速度,增加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药物排泄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安全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途径有助于预测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特征,从而用于优化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

此外,了解药物排泄机制还有助于预测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从而指导合理用药和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药物排泄异常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滞留和积累,进而增加药物的毒性。

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呼吸功能障碍等疾病会影响药物排泄的速度和途径,使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

因此,在特殊人群中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肾、肝疾病患者等应格外谨慎选择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以避免药物积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结而言,药物排泄是药物在体内受到代谢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脏、肝脏、肺和肠道等,其中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制药工程中的药物排泄机制研究

制药工程中的药物排泄机制研究

制药工程中的药物排泄机制研究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肾脏、肝脏、肠道等途径的排出过程。

了解药物的排泄机制对于制药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优化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本文将探讨制药工程中的药物排泄机制研究及其应用。

一、肾脏排泄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之一,几乎所有水溶性药物都通过肾脏排泄。

肾脏排泄主要通过肾小管的分泌和重吸收过程完成。

药物在肾小管中通过活性转运蛋白的作用,从血液中被排泄到尿液中。

这些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功能状态与个体差异有关,因此对于药物排泄的研究需要考虑药物与这些转运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肝脏排泄肝脏是体内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也是许多药物的主要代谢和排泄场所。

肝脏通过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将药物从血液中排出,这个过程被称为胆汁排泄。

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与其排泄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了解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和胆汁排泄机制,对于优化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非常重要。

三、肠道排泄除了肾脏和肝脏,药物还可以通过肠道排泄。

肠道排泄主要是指药物在肠道中通过肠壁细胞的转运蛋白进入粪便中的过程。

肠道排泄是体内药物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口服给药后的药物浓度、代谢产物的形成以及体内稳态的维持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药物排泄机制研究的应用药物排泄机制研究在制药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对药物排泄机制的研究,可以评估和预测药物的排泄动力学,并为给药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其次,研究药物排泄机制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药物剂量调整策略,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药物排泄机制的研究还可以为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和评估提供依据,这对于多药联合治疗的制定和优化非常重要。

总结药物排泄机制研究是制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药物在肾脏、肝脏和肠道中的排泄机制的研究,可以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排泄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优化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还可以为制药工程师提供指导,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药物的肾排泄
药物排泄(excretion):体内药物以原形 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率
药物排泄与药物作用的强度与时间密切相关
肾排泄(主要消除途径)
药物的排泄
胆汁排泄 Text in here
消化道排泄、肺排泄、乳汁排泄 等
主要内容
种族 Concept
针对女性尤其在 妊娠期,体内各 系统发生一系列 的适应性的生理 变化,是药物在 体内的吸收、分 布、代谢和排泄 过程有不同程度 的改变
研究说明不同种 族在药物的敏感 性和排泄方面存 在差异,此对治 疗和临床研究具 有重要性。如华 人对普萘洛尔的 清除率是白种人 的2倍。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L/O/G/O
Thank You!
1
2 3
. 肾脏的解剖学结构
肾清除的过程 肾清除的生理意义
肾脏的解剖学结构
[ Image information in product ] Title Image - , Note to customers : This image has been licensed to be used within this PowerPoint template only. You may not extract the image for any other use.
应用:采用增加液体摄入,或者并用甘露醇 等利尿剂来作为解毒治疗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对肾脏消除的研究的生理意义
性别 年龄
对于肾功能不良的 老年人,可以调整 给药剂量和给药间 隔时间,开展血药 浓度监测,根据血 药水平,制定合理 的个体给药方案, 减少毒副作用的发 生率。 新生儿的肾小球数 目较成年人低,清 除率低,因此在给 药时应酌情减量
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及其结合的药物等物 质 肾小球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药物以膜孔扩散的方式滤过,滤过率较高,
其他的物质都可以不经选择的滤过毛细血管 ,进入肾小管,形成原尿
肾小球滤过率(GFR: glomeruar filtration rate)
定义: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 为125ml/min左右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用肾小球滤过率(GFR)表示, 一般不能直接测定,可通过测定菊粉的清除率来计算 肾小球滤过率。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10 pH pKa [ A ]% 1 10 pH pKa
1 10 pH pKa [A ] [ HB ]% 10 pH pKa

PH分配理论:酸化的尿液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 碱化尿液,弱酸药物的肾清除率增加
尿量对重吸收的影响 大部分药物的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属被动转运,为 一级速度过程,重吸收速度取决于肾小管内液的 药物浓度。 尿量增加,药物在尿液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 清除率增大
特点 蛋白结合对主要由主动分泌排泄的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影响较小
药物与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 。
肾小管分泌有如下特点
需要能量(主动转运过程),可受 ATP酶抑制剂二硝基苯酚的抑制 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
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有饱和现象:若逐渐增高血浆药物 浓度至一定值,药物的转运量将饱 和而达到恒定值,肾小管的最大分 泌量(Tm)
确定方法:静脉注射菊粉溶液待分布平衡后,设血浆中菊粉的浓度 为P,肾小球每分钟滤过血浆容积为GFR,则每分钟滤过的菊粉含 量为P×GFR,设尿中菊粉浓度和每分钟排尿体积分别为U和V, 每分钟内从尿中排除的菊粉量为U×V 每分钟滤过的菊粉含量=每分钟内从尿中排除的菊粉量 即P×GFR=U×V→GFR=U×V/P 正常值:125~130ml/min
药物肾排 泄的三条 机制
肾小球的滤过 (glomerular filtration)
肾小管的分泌 (tubular secretion)
肾小管的重吸收 (tubular reabsorption)
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吸收率
肾小球的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
肾小管的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概念: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回血液的过程。
机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结构特点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重吸收的机制
微绒毛
近 曲 小 管 上 皮 细 胞 的 结 构
增加重吸收表面积
刷状缘
含有特殊的载体蛋白和碳酸酐酶
主动重吸收: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 肾小管重吸收
被动重吸收(被动扩散):外源性物质如药物
影响药物重吸收的因素
1 • 药物的脂溶性
2 •尿液PH •尿量
3
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有利于重吸收
多数药物经代谢后,成为极 性变大的水溶性代谢物,是 肾小管重吸收减小,有利于 机体清除
尿液PH
大多数弱酸弱碱药物,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 易受尿液PH和药物的PKa影响。
肾小管分泌(tubular secretion)
概念:药物由血管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 内通过刷装缘膜向管腔侧流出的过程。
肾小管主动分泌的药物:主要为有机酸和有机碱

阴离子转运系统,有机弱酸类如马尿酸,仙姬氨基酸等 阳离子转运系统,有机弱碱,如有机按类,吗啡等
机制
菊粉
水溶性果糖聚合物
不被肾小管分泌 不被肾小管重吸收 不与蛋白结合 不被代谢,也不贮积
肾小球滤过率影响因素
性别、种属、生 理状态等
• 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 滤过率常常降低
血浆中游离的药 物浓度
当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 增加时,药物的肾小球 滤过率也增加
对于只通过肾小球滤过 的药物,药物与血浆蛋 白的结合程度会影响药 物的消除半衰期。
一个健康人如果大量食葡萄糖,是否会出现 “糖尿”现象? 一个健康人如果大量食葡萄糖,是可能会出现 “糖尿”现象的。 如果大量进食葡萄糖,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 (160-180)mg/100ml,就会超过肾小管对 葡萄糖重吸收的能力限度,无法冲吸收的葡萄糖 就会在尿中出现。此时血糖浓度被称为“肾糖 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