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O基线解算详细过程
TGO静态解算操作流程

TGO静态解算操作流程1、新建项目在左侧项目栏中,点击新建项目快捷方式.在显示的对话框中输入项目名,并选择模板.确认后将自动弹出项目属性对话框,可对项目属性进行编辑.2、导入数据从项目栏选择导入,显示的对话框列出了可导入的文件格式和仪器类别.此次操作中导入GPS数据文件.dat.输入点信息:在数据导入检查对话框中,选定使用复选框,名称中输入测站的名称,如果需要高程则要在天线高中输入天线高度,天线类型选Micro-centered L1/L2,测量要选槽口底部.确认后,如果没有选定坐标系统,软件自动弹出缺省投影定义对话框点击确认即可.若选择了坐标系统,将不出现该对话框.点标记:完成数据的导入后,系统将观测情况用图形方式显示出来.在视图中的点标记中选择名称,可在图中显示点的名称.3、基线解算选择基线:点击选择中的全部,或用鼠标器将全部基线画框选中,即选中所有的基线进行基线解算.处理形式设定:如果需要,在测量中选定GPS处理形式可设定进行GPS基线处理时的一些控制参数.主要是设置卫星高度角限制、星历类型、解算类型.点击高级的按钮,编辑质量验收标准、对流层天顶延迟等.处理基线:在测量中选择处理GPS基线.处理完毕可以看到基线长度,解算类型固定才可,否则要重新处理星历,比率,参考变量,均方根等因子.“使用”复选框选定,说明根据验收标准基线处理结果为“通过”或“标记”;若复选框为空,则处理结果为“失败”.按下保存,仅将选定了“使用”的解保存到项目中.查看报告:在报告中点击GPS基线处理报告,查看基线处理报告.通过基线报告分析,记录有关残差较大的卫星和时段,点击视图中的timeline,可对卫星和时段进行取舍.从报告工具条下查看GPS环闭合差报告,可以获得有关闭合环的闭合差信息.同时在设置里可以设置要显示的项目.4、无约束平差基准选择:在平差菜单下选基准/ WGS-84坐标系.平差形式选择:在平差菜单下可选平差形式进行平差形式的设定,一般选择95%的置信界限.执行平差:点击平差.查看报告:在报告中看网平差报告,如果通过则继续进行约束平差,失败则要进行加权平差.加权平差:在平差中选加权策略设定观测值的加权策略.将纯量类型改为“交替的”.再次进行平差,查看报告,直到通过为止.保存校正坐标:选择平差菜单下的校正坐标,保存,可将点在WGS-84基准下的坐标储存下来.在没有其他测量数据的情况下,这些坐标只用于决定点的位置,保存它们仅是为了校正.5、GPS点校正完成GPS网的无约束平差后,如果各项质量指标达到要求,即可开始进行GPS网的约束平差.龙泉山GPS控制网采用地方独立坐标系,已知点资料所属坐标系的椭球参数以及投影中央子午线未知,因此采用点校正的方法.点校正:选择测量菜单下的GPS点校正.出现GPS点校正对话框,选择校正组成.三参数转换法是计算从WGS-84椭球的中心到地方投影椭球的中心沿X、Y、Z轴的平移量,一般用于小范围的基准转换80km x 80km.在此默认三参数.本次只进行二维处理,所以不进行“垂直平差”,选择“更新缺省投影起点”和“水平平差”.不选“设置比例尺为”,通常不将比例因子设为1,以检查计算的比例因子是否接近于1.点列表:点击点列表.在弹出的点列表对话框中,用鼠标选择GPS点,输入点名,网格点中输入当地坐标.确认后回到界面.点击计算,计算GPS校正参数.点击点另存为,取名称.此时就可以得到WGS84和地方独立坐标系统的参数关系.单击报告,浏览校正计算的详细报告.此报告显示计算的所有参数及当前计算的控制点坐标与其已知位置和各残差值的比较.最后点击确认退出.查看报告:选择报告菜单下的附加报告,选择“点”然后确认.就可以看到计算后的各点坐标.第五章数据处理GPS测量的外业实施GPS点位选埋1、选点GPS外业测量选点时,测站点之间不要求一定通视,图形结构也比较灵活,因此,点位选择比较方便.但考虑GPS测量的特殊性,并顾及后续测量,选点时应着重考虑:1每点最好与某一点通视,以便后续测量工作的使用.2点周围高度角15°以上不要有障碍物,以免信号被遮挡或吸收.测站上应便于安置GPS接收机和天线,可方便地进行观测.3点位要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电线等,以免电磁场对信号的干扰.4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交通方便、有利扩展、易于保存的地方,以便观测和日后使用.2、标志埋设GPS网点一般应埋设具有中心标志的标石,以精确标志点位,点的标石和标志必须稳定、坚固以利长久保存和利用.在基岩露头地区,也可直接在基岩上嵌入金属标志.资料有:①点之记;② GPS网的选点网图;③土地占用批准文件与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④选点与埋石工作技术总结.外业观测目前接收机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人员只需作好以下工作即可:1各测站的观测员应按计划规定的时间作业,确保同步观测.2确保接收机存储器有足够存储空间.3开始观测后,正确输入高度角,天线高及天线高量取方式.4观测过程中应注意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到的卫星数量、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的结果及其变化和存储介质记录等情况. 5同一观测时段中,接收机不得关闭或重启;将每测段信息如实记录在GPS 测量手簿上.6进行长距离高等级GPS测量时,要将气象元素,空气湿度等如实记录,每隔一小时或两小时记录一次.GPS基线处理GPS基线处理分析TGO进行基线处理后,龙泉山控制网的网形图如下:图5-1 龙泉山GPS控制网点击每条基线,可以查看基线解算报告,主要查看内容:1 基线解算质量的三个恒量标准,即基线的比率、参考方差、RMS等是否超过设置标准.2卫星的连续动态跟踪:良好的观测情况应该是连续跟踪和观测,而不应经常中断.3残差图:残差绝对值大小应该在载波相位波长的1/10之内.如果系统发现处理结果中存在异常,将显示提示信息.出现的重新计算报告,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判断基线是否合格的依据.GPS基线处理报告见表5-1:表5-1 基线处理报告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基线比率均大于标记值3,达到“通过”状态;各基线参考变量小于标记值10,达到“通过”状态.各基线RMS均小于标记值,达到“通过”状态.查看各基线的卫星相位跟踪总结和残差图,没有残差过大的卫星和时段.因此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GPS环闭合差报告GPS环闭合差报告见表5-2:表5-2 GPS环闭合差报告从报告的这一部分可以看出,各项均符合有关规定.无约束平差查看网平差报告,在平差报告的“平差后的观测值”部分,给出了基线向量观测值的残差和精度,根据这些数值,可以判断基线向量观测值质量的优劣.查看平差报告中有关基线向量精度的部分,确定未超出规范的相应要求.在平差报告的“协方差项”这一部分,给出了基线向量观测值的精度,其中的距离中误差和相对距离中误差是判定网是否达到规范中对相应等级网的要求的指标.表5-3 无约束平差协方差项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其中最弱边的相对中误差是1:29837.GPS点校正固定不同两点对精度的影响为了研究固定不同的两个点对精度的影响,下面按其分布分为三类,代表性的选其中两个点进行分析.1 固定点均匀分布的数据处理结果固定I26、I28两点,经过GPS校正后的点坐标和已知坐标间的残差差异:表5-4 检核点平差值与已知值比较表按中误差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m=2 固定点分布于一侧的数据处理结果固定I26、I32两点,经过GPS校正后的点坐标和已知坐标间的残差差异:表5-5 检核点平差值与已知值比较表按中误差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3 固定点分布于中间的数据处理结果固定I36、I32两点,经过GPS校正后的点坐标和已知坐标间的残差差异:表5-6 检核点平差值与已知值比较表按中误差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由以上三种固定不同分布的两点得出的中误差大小,可以看出,固定均匀分布的两点I26、I28后得出的中误差最小,精度最高;固定一侧分布的两点I26、I32后得出的中误差最大,精度最低.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进行约束平差时,控制点均匀分布所得到的成果精度最高.固定点的个数对精度的影响均匀分布.由于龙泉山控制网较小,测点数量有限,在研究固定点的个数对精度的影响时,只代表性的选择分别固定2个点、3个点、4个点时对网精度的影响.由上面结论得知固定均匀分布的两点进行GPS网约束平差的精度最高,所以所选点均为均匀分布,以减少分布差异造成的误差.1 固定两个点进行约束平差的数据处理结果在中已经分析并得出固定均匀分布的两点I26、I28的中误差,在此直接应用其结果,不再计算.2 固定三个点进行约束平差的数据处理结果固定I26、I36、I28三点,经过GPS校正后的点坐标和已知坐标间的残差差异:表5-7 检核点平差值与已知值比较表按中误差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在固定三个点的约束平差中,由于这三个点的坐标有一定的误差,会出现固定点坐标平差前后发生变化,但相差不大,对整个网的精度影响不大,可以忽略.3 固定四个点进行约束平差的数据处理结果固定I26、I36、I28、I32四点,经过GPS校正后的点坐标和已知坐标间的残差差异:表5-8 检核点平差值与已知值比较表按中误差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在固定四个点的约束平差中,由于这四个点的坐标有一定的误差,会出现固定点坐标平差前后发生变化,但相差不大,对整个网的精度影响不大,可以忽略.由以上三种固定不同分布的两点得出的中误差大小,可以看出,固定三个点I26、I36、I28后得出的中误差最小,精度最高;固定两个点I26、I28后得出的中误差最大,精度最低.从而得出结论,固定均匀分布的三个点时龙泉山GPS控制网的精度较高.第六章结论1、TGO软件功能强大、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结果可靠.但是在数据检核部分只按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W 与W 合在一起进行环闭合差的检验,平差计算后输出网的信息与现行规范要求也不一致,这使大多用户很难掌握其精度指标.2、对龙泉山GPS网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分别研究固定不同分布的两点和固定点的个数对精度的影响,得出结论:固定相同个数的点时,选择均匀分布的点时GPS网精度较高;相同的分布状况下,固定均匀分布的三个点时GPS 网的精度较高.3、在研究固定点个数对GPS网精度的影响时,固定三个点和固定四个点时的中误差非常相近,可能是由于本次龙泉山GPS控制网测点数量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固定点个数对网精度影响的分析结果.参考文献1 刘小春. GPS 技术简介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举例. 高校理科研2 徐绍铨, 张海.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 .武汉: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3 马耀昌, 辛国. GPS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 地理空间信息. 第2 期4 黄劲松.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5 李征行,黄劲松.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6 吴俐明. GPS网数据的质量控制J .测绘通报, 2000 9 : 18~207 张述清. 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处理系统——TGO功能扩展应用. 测绘通报. 2006. 第10期8 魏二虎,黄劲松. GPS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9 李全信. TGO软件中环闭合差的检核问题. 工程勘察. 2006. 第7期10 王文彬.新疆东天山地区C级GPS网的布设和精度分析. 地矿测绘. 2006. 第2 期11 陈中新, 奚长元. 吴江市D级地籍GPS控制网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 期。
LGO后处理软件静态解算及坐标转换

LGO后处理软件处理及坐标转换新建项目与原始数据输入打开LGO软件,打开项目图标,右击项目新建一个项目输入项目名称,按确定。
点击输入,输入原始数据在电脑上找到您所存放的原是数据,打开文件夹,输入选择你所需要的原是数据文件(即您在手薄中建立的作业名称),输入检查数据点名,观测时段及天线高是否输入正确,如果有错误,可直接进行修改点名和天线高。
(见无手薄修改)通过调阅/编辑查看图中的点信息,无手薄数据此时不显示点。
然后输入其他数据将您所需要的点用√选中,无手薄数据此处只能修改点名,修改结束后分配数据到项目。
点击GPS处理即可看到无手薄数据的信息。
继续输入其他数据,如下图。
以上为点输入,以下为基线处理过程。
数据全部输入结束后,点击GPS处理即可看所有点的信息,如果要对基线进行分析及处理,请参见基线分析及处理部分点击右键,选择自动处理模式点击右键,全部选择,条状图全部变绿,再点击处理,进行基线解算,解算状态见下图解算完毕之后,检查模糊度状态,都为是,点击右键进行存储。
点击结果查看基线等信息,见下图点击无手薄观测的点,再点击箭头所指图标,显示下图所示状态。
到此为止基线处理结束。
以下为网平差处理过程。
输入天线高,确定点击平差图标,在空白处点击右键选择网平差计算,进行平差计算。
平差结束后,点击右键在结果中选择网,查看平差报告,平差报告见下图如果需要WGS84的点成果,点击点图标,然后在空白处击右键选择另存为即可。
F 检验与F 检验临界值越接近越好。
到此为止平差过程结束。
以下是坐标转换操作流程。
输入文件名,如果需要标题,将包含标题打勾即可,然后保存。
在坐标转换之前,我们需要新建一个项目,用来存放已知点当地坐标。
输入项目名称,确定,项目建立完毕。
给已知点当地建一个坐标系统投影,选择坐标系统图标,右击投影,新建。
输入名称,类型选择TM,出现下图显示输入伪东坐标常数,中央子午线,带宽,然后确定。
投影建立完毕。
右击坐标系统,选择新建投影类型,确定。
LGO的功能及应用

LGO的功能及应用概述Leica Geo Office(LGO)内业处理软件包支持Leica所有仪器类型,以统一的方式管理TPS、GPS和水准数据,功能强大,易于使用,是适合用户自定义和智能向导的工具。
图1 LGO内业处理软机包LGO包括标准软件、其它选项以及工具三大部分,不同的安装和配置选项支持用户的不同需求。
标准软件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项目管理和查看、报表、编码列表管理等功能;其它选项主要包括水准处理、GPS处理、网平差以及GIS/CAD输出等功能;常用工具则包括数据管理器、软件上传以及格式编辑器。
功能GPS处理LGO中的GPS处理基于SKI-Pro V3.0处理核心,基线解算能力更强,同时以图形方式直观快速地进行成果分析,并生成基于HTML和XML 报表概念的可视化成果。
GPS处理的一般操作包括:1)导入数据选择管理-项目后,右键“新建”创建项目后导入GPS观测数据,导入后可检查数据点名、观测时段等属性是否正确,可即时编辑修改,然后按“分配”即完成数据导入。
图2 GPS导入数据2)基线处理在LGO中基线处理分为两种模式:手工和自动。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处理模式。
在自动模式下,系统将从选择的时段中自动处理一组约束条件组合而成的所有合理基线,此模式下LGO自动选择合适的参考站,用户仅能选择流动站;手工模式下,可以设置基线处理的各种参数从而进行解算。
解算完成后,检查模糊度状态并保存基线,保存后即可在“查看/编辑”中调阅GPS网图。
图3 基线处理在“结果”中选择基线按右键打开基线报告:图4 基线报告3)网平差选择“平差”页面,在平差前可进行平差参数的配置,包括平差方式以及平差结果的表现形式。
完成设置后,右键按“网平差计算”,平差后在“结果-网”查看平差报告。
图5 网平差4)坐标转换在LGO中可以将WGS84坐标系转换到地方坐标系,也可在两个地方坐标系中进行转换。
坐标转换的方法包括经典2D、经典3D、内插法、一步法、逐步法和两步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转换方法。
GPS测量知识总结

1.截止高度角Elevation mask angle &&采样间隔在GPS测量中,为了屏蔽遮挡物(如建筑物、树木等)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所设定的蔽遮高度角,低于此角视空域的卫星不予跟踪。
GPS测量中默认为15度。
理论和实践表明:随着卫星高度角的降低,卫星信号的信噪比也随之减小。
小于30度时,信噪比随高度角降低而急剧下降,特别是在L2频率上更加明显。
另外,高度角越小,容易获得较小的PDOP,但是对流层影响显著,测量误差随之增大。
在外业观测时,高度角设为15度,保证观测的数量;在内业数据处理时,改变高度角为18度,提高卫星信号的质量。
一般GPS静态数据采样间隔默认为60,所谓历元间隔为基线处理时,软件从原始观测数据中抽取数据的间隔。
接收机在静态测量观测时,设置为5S的频率,但在内业处理时,高密度的观测数据通常不能显著提高基线的质量。
为提高基线处理的速度,可以增大数据处理的采样间隔。
通常对于短边,且观测时间较短,可适当缩小采样间隔;对于长边则要增大采样间隔!2.改善基线质量的方法1)使用较为准确的坐标作为起算点,如与已知的IGS跟踪点联测,获得分米级以上的地心坐标。
2)删卫星、截时段、改变截止高度角3)改变其他控制参数,如对流层电离层模型等3.GPS网平差观测值:基线向量及精度误差信息结果:待定点坐标、其他待定参数、各类精度指标如误差椭圆等作用:发现剔除粗差,确定待定点坐标及参数无约束平差是在一个控制网中不引入外部基准,不产生控制网非观测引起的变形和改正,可检查是否存在粗差以及网平差的自身精度;约束平差是设定已知点,将平差结果进行强制性符合。
4.GPS周GPS周(GPS Week)是GPS系统内部所采用的时间系统,表示方法:从1980年1月6日0时开始起算的周数加上周内时间的秒数。
2004年5月1日10时5分15秒的GPS周:第1268周,第554715秒,GPS周记数(GPS Week Number)为1268 6,第554715秒。
LGO处理GPS静态数据的方法与基线超限时的处理方法

LGO 里F 检验超限怎么办 笼统的来说,此时可以重新处理基线,看看是浮点解还是固定解,如果还是超限那么改为手动处理基线,查看基线残差图,剔除残差较大的卫星或时段,然后再平差,看看是否通过。
详细来讲的话。
可一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导入数据后基线处理时,进行自动处理,处理完保存结果;2,找到误差超限的点,删除与之相关的基线进行重新处理,这时,改为手动处理,观测时间长的作为参考点,短的作为流动站,进行逐个处理,并保存结果;3,如误差还是超限,则找到对应的点观测值,开窗进行卫星的时间处理,剔除掉信号不好的卫星时段,但也要注意观测时间必须保证不低于规范规定的时间;然后进行手动处理基线,并保存结果;4,处理完所有的基线后,误差不超限,就进行网平差,再输出报告,查看是否F检验超限,若仍旧超限,则重复第三步。
注意:在查看F 检验时,值太大(100以上)应该是点的初始坐标不对,在处理基线前,先进行单点定位;若值小于100,应该是卫星的时段不好,通过剔除不好的卫星或者卫星时段,即可,但需要有耐心,得反复的进行卫星处理。
同时也可以在网平差的结果中查看残差,对着残差信息进行处理会更直观些!LGO 的功能及应用概述Leica Geo Office (LGO )内业处理软件包支持Leica所有仪器类型,以统一的方式管理TPS 、GPS 和水准数据,功能强大,易于使用,是适合用户自定义和智能向导的工具。
图1 LGO内业处理软机包LGO包括标准软件、其它选项以及工具三大部分,不同的安装和配置选项支持用户的不同需求。
标准软件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项目管理和查看、报表、编码列表管理等功能;其它选项主要包括水准处理、GPS处理、网平差以及GIS/CAD输出等功能;常用工具则包括数据管理器、软件上传以及格式编辑器。
功能GPS处理LGO中的GPS处理基于SKI-Pro V3.0处理核心,基线解算能力更强,同时以图形方式直观快速地进行成果分析,并生成基于HTML和XML报表概念的可视化成果。
几款商用GPS数据处理软件基线解算结果比较分析

几款商用GPS数据处理软件基线解算结果比较分析刘紫平;余代俊;惠海鹏【摘要】文中从不同长度的GPS基线解算结果及精度入手,比较国内外几款主流GPS数据处理软件在解算结果方面的差异,证实了国产软件的可靠性,为国内GPS用户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参考实例,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期刊名称】《矿山测量》【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4页(P18-20,42)【关键词】商用软件;基线解算;比较分析【作者】刘紫平;余代俊;惠海鹏【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卓达测绘服务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9随着GPS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种GPS数据处理软件也随之出现。
按应用领域来分,GPS数据处理软件可以分为科研软件和商用软件两类。
科研软件主要针对高校、科研机构和高精度的国家测绘机构等用户而研发,用于研究新理论、新方法等,如BERNESE软件、GAM IT/GLOBK软件和GIPSY[1]。
而商用软件则是针对工程应用而研发,如TGO、LGO、Pinnacle以及国产的一些商用软件。
由于各商用软件采用的数学模型有所不同,因而处理结果也有所差异。
在工程应用中,如何选择软件,使之既满足精度要求又方便快捷,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GPS网的基线解算精度是全网质量的根本,本文从基线解算入手,讨论国内外几款主流GPS数据处理软件在基线解算结果方面的差异,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TGO是美国天宝公司开发的后处理软件,是一个纯windows界面的GPS数据处理软件。
它具有基线处理、网平差、道路设计数据上下载、测量数据上下载、生成DT M模型、生成等高线、GIS数据采集和传输、生成项目报告、测量项目的管理和维护等功能[2]。
LGO是为瑞士徕卡公司GPS接收机配备的后处理软件,目前的版本为V7.0,其主要功能有GPS基线处理、网平差、TPS数据处理、水准数据处理。
LGO基线解算详细过程

1、一共观测6个时段,两个已知WGS8点,其余为新点,基线长度在4-25km,平均长度11km2、LGO基线解算设置全部默认,导入数据为由LGC生成的RINEX数据,和直接导入DBX 效果一样,包含天线相位偏差。
解出的基线全是固定解。
环路报告为默认设置。
平差方案中约束两已知WGS8点,自定义先验方差。
3、TGC基线解算设置除阀值由3.5改为2.5,其余全部默认,导入数据为LGC生成的RINEX 数据(0文件的天线高手工+0.0644m,即加了一个L1的相位偏差),对卫星进行了个别观测段的删除,解出的基线全是固定解。
环路报告为默认设置。
平差方案中约束两已知WGS8点,加权方案自动。
4、对比结果:4.1基线LGO的解算速度明显高于TGO且使用LEICA的静态数据,LGO的基线结果和TGO的基线结果基本符合相应等级的复测基线标准,但是基本上TGO勺基线长度要长过LGO的结果,精度上TGO比LGO差很多。
4.2闭合环路LGO直接默认输出,仅生成6个最小独立环,相对闭合差在0-1ppm之间。
TGC也默认输出,生成96个三边环,包换同步环和异步环。
如果按照《规范》检核,TGC有9个同步环闭合差超限(超限很小,因为本身同步环闭合限差就很小,极易超限),而LGO则无法进行检验,但是我并没有对TGC中环路闭合差超限的相关基线进行删除,而是依照规范的要求对“全部基线”进行了平差。
4.3无约束平差在WGS8系统下进行,LGO平差结果和TGO平差结果对比如下:两种软件解算精度相当,中误差差值在0-3mm但是TGC还是略逊TGQ由于无约束平差中起算点的不同,两套结果的绝对值无法进行比较,但是如果起算点相同,平差结果的差值应当在1cm以内。
这里要提到的一点时,无论使用哪种软件,如果工区内没有WGS8起算点,如果又是使用无约束平差的结果来求取转换参数的话,那么整个网,包括以后的RTK工序,都必须基于同一个WGS8起算点,而如果一切默认,那么使用LGQ和TGQ求出的转换参数就会不同,且点位差值会有一系统偏差,以此为例,贝V纬度和纬度差值0.03秒也就是0.9m,大地高差值2.5m,这是比较可怕的局面。
LGO简明操作流程

LGO 简明操作流程---基于LGO3.0版本Leica Geo Office可以使用于当前所有徕卡测量仪器,全站仪、水准仪、GPS仪器的数据处理和软件上下载,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软件。
为方便学习和培训,在这里对LGO中一些常用的操作流程简单作个介绍。
一、数据下载:我们用全站仪或GPS从外业采集回数据后,需要通过软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
所以,首先我们来看看数据是怎么通过LGO传输的。
1、启动LGO软件,我们可以看到LGO的主界面。
2、在“Tools”下选择“Data Exchage Manager”启动数据交换管理器,如图此窗口分为左右两边,连接好后左边将显示仪器或CF卡的内容,右边是我们电脑的驱动器和文件夹。
3、如果我们要传输的是GPS数据,即CF卡已经插入电脑的CF卡插槽,我们可以在如图CF卡下将DBX目录下的数据直接拖动到我们需要存放原始数据的文件夹。
我们也可以直接从“我的电脑”里找到CF卡的驱动器,将里面的“DBX”文件拷贝下来。
4、如果我们使用的不是1200系列的仪器,而是400/800的全站仪,我们就需要通过COM口将仪器和计算机连接。
此时,在Data Exchage Manager窗口下的“Serial Ports”下将显示已有的COM口。
鼠标在“Serial Ports”上右键,选择“Settings…”,将弹出设置窗口。
在“COM Settings”下对端口、仪器型号、波特率等进行设置,这些设置和全站仪里的通讯参数要设置一致。
设置好后,在“Serial Ports”下选择相应的端口,在其目录下就能显示仪器的数据,我们同样用拖动的方式就可以将数据传到电脑里了。
二、GPS静态数据处理及平差1、新建项目。
在“Files”----“New Projct...”在“Project Name”后输入项目名,在“Location”后选择项目存放路径,“确定”。
2、导入原始数据。
“Import”---“Raw Data”,找到原始数据存放的文件夹,在文件类型下选择“System1200 raw dat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共观测6个时段,两个已知WGS84点,其余为新点,基线长度在4-25km,平均长度11km。
2、LGO基线解算设置全部默认,导入数据为由LGO生成的RINEX数据,和直接导入DBX 效果一样,包含天线相位偏差。
解出的基线全是固定解。
环路报告为默认设置。
平差方案中约束两已知WGS84点,自定义先验方差。
3、TGO基线解算设置除阀值由3.5改为2.5,其余全部默认,导入数据为LGO生成的RINEX 数据(O文件的天线高手工+0.0644m,即加了一个L1的相位偏差),对卫星进行了个别观测段的删除,解出的基线全是固定解。
环路报告为默认设置。
平差方案中约束两已知WGS84点,加权方案自动。
4、对比结果:4.1 基线LGO的解算速度明显高于TGO,且使用LEICA的静态数据,LGO的基线结果和TGO的基线结果基本符合相应等级的复测基线标准,但是基本上TGO的基线长度要长过LGO的结果,精度上TGO比LGO差很多。
4.2 闭合环路LGO直接默认输出,仅生成6个最小独立环,相对闭合差在0-1ppm之间。
TGO也默认输出,生成96个三边环,包换同步环和异步环。
如果按照《规范》检核,TGO有9个同步环闭合差超限(超限很小,因为本身同步环闭合限差就很小,极易超限),而LGO则无法进行检验,但是我并没有对TGO中环路闭合差超限的相关基线进行删除,而是依照规范的要求对“全部基线”进行了平差。
4.3 无约束平差在WGS84系统下进行,LGO平差结果和TGO平差结果对比如下:两种软件解算精度相当,中误差差值在0-3mm,但是TGO还是略逊TGO,由于无约束平差中起算点的不同,两套结果的绝对值无法进行比较,但是如果起算点相同,平差结果的差值应当在1cm以内。
这里要提到的一点时,无论使用哪种软件,如果工区内没有WGS84起算点,如果又是使用无约束平差的结果来求取转换参数的话,那么整个网,包括以后的RTK工序,都必须基于同一个WGS84起算点,而如果一切默认,那么使用LGO 和TGO求出的转换参数就会不同,且点位差值会有一系统偏差,以此为例,则纬度和纬度差值0.03秒也就是0.9m,大地高差值2.5m,这是比较可怕的局面。
必须加以注意。
而如果无约束平差的结果没有用途,仅用来检核粗差,那么就可以不用顾忌软件自己选取那一个点作为其算,直接默认即可,在约束平差的时候,加上必要的位置约束以后,相当于一个系统的平移,不会影响最终的平差结果。
4.4 约束平差约束平差方案一致,都约束已知84点PCM016和PCM023,绝对约束,默认中误差为0。
平差结果对比如下:为了便于对比,平差结果按照UTM49S投影显示,可以看出:两种软件平差点位北东坐标差值在0-4cm之间,高程差较小,1cm左右。
但是这样的结果是不具备对比性和统计性的。
平面坐标的较大差值,在前面的基线长度较差已经有所反应。
因为不可能做到LGO 和TGO进入平差阶段的基线解完全一样,所以就无法保证最终平差的极度吻合。
但是,这样的差值在物探测量控制网阶段,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同时佐证了前面的莱卡天线在TGO中的改正方案的正确性。
不单单是物探规范,几乎所有的行业规范,对基线同步环闭合差的检核都过于严格,而异步环却又过于松懈,在这一点上,或许LGO是做的更加合理的:不严格区分同步环异步环,只是统计最小独立环的闭合差。
我也坚信,莱卡的经验要优于制定规范的专家们,所以:在监理或者甲方对闭合环路要求不完全照搬规范的话,少量极小的同步环超限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且很多时候是必须的,但是异步环是绝对不能够超限的。
期待我们的GPS控制测量规范能做出更加合理的调整。
经过近期对TTC、Pinnacle、Waypoint三个软件的摸索,感觉真的没有再做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因为界面太丑,更新太慢,操作繁琐。
我喜欢简单严谨。
还是返回头重新拾起尘封的LGO。
这次重新开始LGO,秉承的原则是:不急不躁,稳扎稳打,不浅尝辄止,主要是深入帮助文件里面去,解决以前遇到的仍不明晰的细节问题。
ok, let's go!1、练习内容:GPS静态后处理2、软件版本:7.0中文特别版,全部模块可用。
3、样本数据:LGO自带的static数据。
4、地方坐标系统:UTM32N,白赛尔1841椭球。
5、新建项目:learn-gps static,坐标系统WGS84。
6、导入原始的DBX观测数据。
发现由于是样本数据,所以各点观测比较随意,最短时间有9min,最长时间有60min,且各观测段犬牙交错,基线解算决定采用手工方法。
因为是练习,所以这次很详细的阅读了相关的帮助文件。
LGO郑重的两个重要提醒。
值得仔细揣摩:如果在外业作业中,在同一个作业(JOB)内,对同一个测量点的不同测量时段的静态数据采用同一点号作为点名进行保存,则在使用LGO进行数据处理时,要特别注意正确选择所需要的测量时段的数据。
否则,可能会导致出现严重的数据处理误差。
如果在外业作业中,在同一台接收机的同一个作业(JOB)内,对在不同测量点上所采集的静态数据采用同一点名进行保存,则在使用LGO进行数据处理时,要特别注意首先使用“单点定位解(SPP)”功能区分出不同测量点的数据,再正确选择所需要的测量点及测量时段的数据。
否则,可能会导致出现严重的数据处理误差。
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基线解算中,我们应当根据预先的计划来合理的选取可能出现的基线,由于野外调度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往往会在我们不希望两个测站形成同步观测的时候出现了同步观测,这时候,就应当采用手工模式或者设置形成基线的最小时间间隔,来达到想要的结果。
7、GPS处理参数的设置GPS处理由两个主要的部分组成:选择观测时段和选择处理参数、处理本身。
用户需要干预的是选择时段和选择处理参数。
因为处理本身无需任何干涉A、LGO的基线处理模式分手工和自动两种。
手工处理模式可以根据用户结合实际情况及需要进行设计如何计算数据。
自动处理模式是从选择的时段中自动处理根据一组约束条件组合而成的所有的合理的基线。
它只能选择流动站,不能选择参考站。
LGO会自动选择合适的参考站。
处理顺序依赖于“自动处理参数”中定义的参数。
AAAA,自动处理参数选项卡:a、只有当处理模式设置成自动时,才可以使用自动处理参数。
自动处理参数实际上是协助用户在自动处理的模式下进行基线计算的选取。
“公共时间数据的最短时间”:同步观测时间的最短时间。
同步时间短于300s,不予解算。
这在剔除个别较短重叠时段时十分有用。
“最大基线长度”:解算基线的最大长度。
此选项,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批量处理个别较长基线时用到,如长度超过200km的个别基线使用精密星历。
批处理比较有用。
另外:此项可输入的最大值是1000,我曾尝试解算超过1000km的基线,结果宣告失败,改成手工模式,可以没有限制。
“处理方式”:选择“全部基线”的话,LGO按照基线最短时间和最大基线长度为前提处理所有可能的相关基线。
选择“独立设置”的话,LGO只处理一组独立的基线集合。
在N个点的网中中有N-1条独立基线。
但是线性相关的基线也可以视为独立基线(例如三角形的三个边),前提是:三条边没有同时观测。
“坐标选择策略”:选择“距离”,第一个参考点的最短的基线首先被计算,然后计算次短基线。
选择“时间”,具有最长公共时间的基线首先被计算,然后计算次长基线。
如果“按时段”勾选,则在满足处理模式和选择策略的两个条件下,选最长时段的点做为第一个参考站。
这个选项似乎意义不大,但是如果有一点的一个观测时段巨长,可以考虑勾选,如长时间长距离连测的点。
“使用浮点解基准”,如果一个项目仅仅只有浮点解存在,则允许使用该点作为参考站做进一步处理。
这个是极端情况。
遇到的可能性不大。
“重算已处理基线”,如果勾选,则原来已经计算了并且存储过的基线将再次被计算。
这个选项比较任性,特别对于基线比较多需要多次设置才能完成最终所有基线的解算,一次只能出来几条合格的基线,不勾选此项,可以保证已经成功处理的基线不丢失解算。
那什么时候才勾选呢?一般不勾选,但是应该也有勾选的时候,那就是闭合环路出了很大问题,不过那个时候似乎可以直接删除结果了,更直接。
呵呵。
“计算控制点间的基线”,此项似乎一般不使用。
似乎。
但是似乎第二第三时段复测基线的时候为了和第一时段统一基准的时候。
BBBB、“策略”选项卡确实应该把策略先进行阐述,LGO似乎设置的不合理。
-——-。
“频率”:默认设置是“自动”,LGO会自动为最终的解算选择最好的频率或者频率组合。
软件自动处理的理论背景如下:由于L1和L2频率不同,在电离层中产生的信号延迟也不同,利用这两种频率的线形组合可以计算消除电离层影响。
然而,L3的解算也同样破坏了整周模糊度。
当模糊度还未固定时,采用浮点解计算。
对于长基线来说(例如,长度大于80M),使用浮点解是不可靠的(除非模糊度值固定)。
如果观测时间足够长,则根据系统说明,L3浮点解是足够准确的。
如果可以事先解算L1和L2的模糊度,在无电离层影响的线形组合中采用L1和L2的整周模糊度进行第二次处理。
在使用固定模糊度时可以消除电离层扰动。
在可以解算模糊度但无法消除电离层影响时(如,大于15M的基线)通常更优先采用这种策略。
对于短基线来说,使用无电离层影响的线形组合会增加噪声,反而不好。
最好采用标准的L1+L2解算。
在自动频率下,双频数据基线长度超过15KM,使用L3(消除电离层)解算,根据情况可以有L3浮点解和L3固定解。
如果基线长度小于15KM,将处理L1+L2。
LGO的这一点和规范是一致的,或许是规范参考这个而制定的。
就是基线长度小于15KM无条件必须是固定解,不然必须补测。
选择L1或者L2将强制使用特定的一种频率计算一个解。
选择L1+L2将强制使用L1和L2进行计算,而不再限制基线的长度。
似乎在长于15KM 的基线,可以用L1+L2弄出模糊度,但是又没有办法消除电离层影响的时候,这样设置是不合理的。
而应当使用L3。
选择L3使系统不限制基线长度使用L3解。
“模糊度固定到:”:这个数值规定了解算模糊度的最长的基线距离,默认80KM,可以设置更高。
在这里,LEICA技术人员似乎转圈子了,如果频率是自动,那么距离小于15KM没有问题,必须是固定解。
长度超过15KM的基线将使用L3解,距离再长的,会出现L3浮点解,他们又说长度较长的基线的模糊度固定是没有意义的,对于长基线,如果保证了观测时间够长,L3浮点解是没有问题的。
L3浮点解足以满足系统的标称精度。
那为何他们还要设置成80KM呢?或许是一个经验值吧。
或许浮点更好,在环路的检验中可以看出来。
“采样率”:可以有1 2 3 4 5 6 10 12 15 20 30 60秒,直接设置成全部使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