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思想

合集下载

魏晋玄学的主要思想

魏晋玄学的主要思想

魏晋玄学的主要思想
答案: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分析: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

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魏晋玄学的思想内涵

魏晋玄学的思想内涵

魏晋玄学的思想内涵魏晋时期,玄学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史。

魏晋玄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含着三位重要的哲学家王弼、郭象和王恽的思想。

本文将探讨魏晋玄学的思想内涵,其中包括王弼的太极哲学、郭象的“物我一体”观念和王恽的“善恶本末”论。

太极哲学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王弼提出了太极哲学,主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指的是自然的最高原则,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

太极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它不断地转化成两仪、四象和八卦。

两仪是阴阳的根源,四象是两仪的进一步发展,八卦表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性。

太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即从一个基本原则出发,不断地分化,最终达到全面、完备的状态。

“物我一体”观念郭象是魏晋玄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提出了“物我一体”观念,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连续的整体,没有任何真正的实体,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

郭象主张“主客不分”,即主观和客观的界限不存在,物我一体,语言是虚妄的。

他认为,人们的感觉和想象只是一种假象,人类的精神本质是超越了物质的境界,能够认识到虚无和真实之间的边界。

“善恶本末”论王恽是魏晋玄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善恶本末”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末极。

他主张“善”的本质是因果律,因果律是万物处理的基本原则,万物均遵循着因果律的规律。

同时,他也认为“恶”的本质同样是因果律。

王恽认为,通过深刻认识善恶的本末,人们可以达到“至乐”的境界。

总结魏晋玄学思想内涵丰富,具有重大的意义。

太极哲学主张一个基本的原则,不断地分解成各种形态。

物我一体的观念认为,物质是连续不断的整体,不存在客观和主观之分。

而“善恶本末”论则探讨了万物的本质和末极,为人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提供了理论支持。

魏晋玄学的思想为后代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认识世界的途径,其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

郭象“名教即自然”玄学教育思想浅析

郭象“名教即自然”玄学教育思想浅析

郭象“名教即自然”玄学教育思想浅析摘要:魏晋玄学上承两汉经学,下启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而郭象玄学作为魏晋玄学发展的高峰,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郭象当时所面对的问题,与其他魏晋玄学家一样,是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因此,本文通过解读郭象“名教即自然”来浅析他的玄学教育思想。

关键词:郭象;名教;自然;教育思想郭象(公元252-312),字子玄,西晋河南人。

历任黄门侍郎、豫州牧长史、太傅主薄等职。

有才理,好《老》《庄》,善清言,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1]。

致力于把道家哲学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之中。

内圣和外王、自然和名教在他那里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是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

现存的主要著作有《庄子注》,集中反映了他的玄学教育思想。

一、“名教即自然”的教育观“名教即自然”的教育观在魏晋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从正始时期的以王弼为代表的“名教出于自然”,到竹林时期的以嵇康为代表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到元康时期的以郭象为代表的“名教即自然”。

王弼与嵇康是魏晋早期的玄学教育家,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名教”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

郭象则调和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将二者糅合统一起来,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思想[2]。

郭象所处的玄学发展阶段是元康玄学阶段,而这一时期,经过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理论模式对君权和社会的否定,造成了人与社会、自然与名教的对立。

为了化解人和社会以及自然和名教的矛盾,郭象就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内心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他认为:物之生也,莫不块然而自生。

世间万物都是浑然天成,而且万物都把自然作为最高法则,名教作为万事万物中的一小部分,当然也必以“万物”为正。

(1)“物各自造”的“独化”论思想。

“物各自造”即“自生”,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自己生成的。

王弼认为,“无”是事物的根本,“有”是从“无”而来,而郭象则认为,既然“无”是事物的根本,那么“无”怎么能生出有呢?他认为,“无”不能生“有”,万物均是自生的[3]。

名教与自然之辨

名教与自然之辨

名教与自然之辨名教自然之辩摘要:自然名教关系,是魏晋玄学讨论的极其重要的一个命题。

名教自然之辩与有无之辩、才性之辩、言意之辩并列为魏晋玄学中的四对最重要的哲学命题。

名教自然之辩,是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所在。

就整体言,玄学思潮的发展方向,总的趋势是一步一步地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使之合为一体。

具体而言,是沿着王弼(儒道调和)——嵇康(儒道对立)——郭象(儒道合一)这一路向行进的制约这一行程的直接动因是魏晋时期政治上的剧烈变动带来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自然;名教;名教出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独化名教观念与自然观念,不是魏晋时期开始提出的,圣人(孔子)贵名教,老庄明自然,由来久矣。

时至汉代,有其是东汉时期,这两种观点都有了新的发展,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魏晋玄学家的历史使命就是将名教与自然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结合起来,为世人提供伦理价值根据。

探求名教与自然之辩的产生原因、发展进程以及内在实质,不仅对于了解魏晋玄学,而且对于了解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名教自然关系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名教自然关系的产生根源在于汉代后期出现的名教危机。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本来为先秦诸子之一的儒学逐渐意识形态化,成为社会统治思想。

儒学对社会的统治,在当时是以经学的形式出现的。

统治者利用政治权威,导之以利禄之途,大力提倡经学。

至东汉,经学发展到顶峰,政治和学术完全合一,统治者以名教治天下,将经学统治从学术、政治延伸到思想道德伦理的深度。

因此与提倡经学相应的就是大力奖励名节。

儒学道德价值观念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即以名教治天下。

所谓以名教治天下,也就是以儒家伦理纲常立名分,建立官职,设置制度,以为名器。

朝廷以名目取人,实际是用辅之以利禄之途的名誉为手段,从正面引导社会风气,推行教化。

平心而论,这种构想无可厚非。

汉代尊儒之初名教的推行有其深厚的思想学术基础,即经学在社会中广泛深入的研习;也有其价值文化思想,即早期儒学“微言大义”之存在。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学术思想,与时消息。

随着门阀士族的兴起,以玄学为代表的新的哲学思想迅速流行。

在注重章句注疏的两汉经学日趋繁琐的时候,玄学提出的“得意忘言”,将士大夫从繁琐的考据中解放出来,不再拘泥于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是注重文本内在的精神世界;在思想上,玄学通过重新阐释《老子》,《庄子》,《周易》等经典,辨析“有”,“无”等哲学概念,揭露名教礼法的虚伪,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发挥。

玄学,又称“形而上学”,是用纯思辨的方法来阐述对经验之外的各种问题的看法。

玄学的基本特征是“儒道兼综”,其中心议题是通过“有无”,“本末”,“体用”,“一多”等关系的四边推理,来论证自然和名教的统一。

这里的“名教”是指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而“自然”则是指支配自然界变化的那种和谐的自然规律。

玄学从正始年间王弼,何晏调和儒道,到竹林七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发展到东晋,又回归到了名教即自然。

这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文化发展的螺旋上升。

下面就具体来谈谈玄学在不同时期的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研究和思考的主题。

门阀士族地主阶级迫于实践和理论的需要,一方面,他们接过老庄自然无为的思想,用来打破两汉以来封建礼教的拘束,以为他们所代表的门阀士族阶级的放荡纵欲的生活寻找理论根据。

另一方面,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他们对于封建伦理规范,又不能采取完全漠视的态度。

因此,他们不得不对“名教”与“自然”给以新的理解和论证,不得不致力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

从而出现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魏晋时期,第一个力图从理论上说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是夏侯玄。

他说:“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强为之名”(张湛:《列子·仲尼》)。

视“自然”为“道”,为“体”,“名教”为“用”,这种用“体”“用”关系去说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开了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去理解“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先河,标志着对“自然”与“名教”关系探讨的深入。

魏晋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问题研究

魏晋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问题研究

魏晋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问题研究作者:李雪姣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2期摘要: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

玄学家们通过“六经注我”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本体以及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认识。

在玄学所讨论的问题之中,名教与自然问题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研究者将其定为魏晋玄学研究的中心。

但在对待名教与自然的态度上,王弼、嵇康、裴頠、郭象等主要玄学人物都各有所异。

此文将打破以时间贯穿观点的方式,从文献入手,论述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问题的概念范畴、各自的发展状况以及归宿、地位等问题,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把握名教与自然问题。

关键词:魏晋玄学名教自然发展一、引言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1](P498)作为新兴思潮,魏晋玄学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形成。

对于历史上的魏晋时代,是“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的时代,为了明哲保身,人们流于清谈,“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晋书·阮籍传》),成为玄学的前身。

时代动乱在很大程度上又意味着对意识形态束缚的减少,于是人们不再局限于汉代儒家经学研究,道家清淡无为思想因此而被重新发掘。

同时,人们也不再迷信汉代那考证繁琐、甚于谶纬的经学,转而寻找另外一种可以作为精神寄托的思想。

此外,何晏、王弼、阮籍、嵇康、裴頠、郭象等人,关注社会现实,希望通过论著提出提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或为政治原则寻找理论依据。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学独立并进行自觉创造的时代中,产生了魏晋玄学这种后起于经学,具有高度思辨性的哲学。

根据余敦康先生的《魏晋玄学史》,魏晋玄学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正始玄学为第一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论玄学;竹林玄学为第二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自然论玄学;西晋元康玄学为第三期,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玄学和以郭象为代表的独化论玄学;第四个时期为东晋佛玄合流思潮,以张湛和僧肇为代表。

第三编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思想

第三编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思想
第三编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思 想
第一章
魏晋玄学概述 第二章 正始玄学——何晏与王弼 第三章 竹林玄学——嵇康与阮籍 第四章 西晋后期玄学——裴危与郭象
第二章 正始玄学——何晏与王弼
一、正始玄学的形成 二、何晏 (一)何晏生平及其著述 (二)何晏“新学”的“贵无”的思想 三、王弼 (一)王弼生平 (二)宇宙本源“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三)融合儒道的“名教本于自然”说 (四)“政治无为”论的建立 (五)玄学范畴及其思辨术
不仁也。仁者必造物施化,有恩有为。造物 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 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天地不为兽生 芻,而兽食芻;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 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瞻矣。 若慧由已树,未足任也。 《老子•五章注》
“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
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王弼应声回答道: “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 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
(二)“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
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论语释疑•述而篇》

一、正始玄学的形成
(一)玄学的定义及其特征 “玄学”一词,始见于南朝刘宋和萧齐两朝。 元嘉十五年(438),征(雷)次宗至京师,开馆于 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颍川 庚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 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 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 《宋书》卷九十三《雷次宗传》。
“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 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 能昭音响而出气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以 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 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

中华传统文化:魏晋玄学

中华传统文化:魏晋玄学
非;心“贤务 名物,诚不于
谢谢观赏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教、自然之辨
玄学的兴起原因之一是为了挽救名教的危机。 名教,是指儒家注重以名为教、正名守分,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纲常。
王弼提出名教本于自然。他 是第一个从本体论上为名教 寻找根据的思想家。
他认为“始制有名”,纲常名教是道生化为器的过 程中产生的,是以自然之道为本,道与名教的关系 是本末关系。
二、有无问题
玄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无关系。老子曾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提出 “万物出于无有”。
老庄提出了有无问题,并认为无比有更为根本。
无一无由其 。,也致归“ ”一。一一万
可由?也物 谓无由。万
乃于何形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功用为然况通之“语
显极象无之也称道释他
,
。,,体曰无也者疑还
”而必,道不,何》在
无有不。由无?中《
之之可寂也不无说论


魏晋玄学家裴頠提出崇有论 的思想。
所则以而体也始无
谓虚有生有。生以“
遗无为亏,自者能夫
者是已矣则生,生至
也有分。有而自,无
。之,生遗必生故者


郭象针对有无之辨提出了独化论,认 为万事万物是“自生”而“自有”的。
耳块则不有则
。然生能之不“
”而生为未能无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提出越 名教而任自然。他认为名教 是当权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天而自能生也生而者 然然然生物。耳自谁“ 。,矣我,我,生哉然 ”则。,物既非耳?则
谓自则亦不我。块生 之己我不能生自然生
他否定了创世论。进而提出 名教即人性自然的一部分, 按名教行事就是顺应自然, 也就是名教即自然。

从魏晋玄学看魏晋书学思想中的自然观

从魏晋玄学看魏晋书学思想中的自然观

从魏晋玄学看魏晋书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摘要: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烈,并受佛道思想的冲击,儒家思想产生了危机,士人们逐渐加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把魏晋思想引向了玄学。

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主张个性张扬,追求“简约自然”的审美风尚。

这种审美思潮充分反映在当时的书法理论与创作之中。

魏晋书学思想中对书法创作主体虚静之心的重视、书法形态、书法品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自然观念等对后世书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书学;自然;道家一、魏晋书学自然观理论溯源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荒乱之世,政权林立,相互征伐,加之灾荒,因此社会急剧变化,阐发圣人微言大义的儒学思想产生了危机。

其中“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是当时普遍的思想倾向。

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在思想领域宣扬老庄思想。

王弼主张朴素、清净的政治,将名教与自然相统一,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主张。

因此魏晋时期士大夫如嵇康、郭象等人大都崇尚道家自然观思想,并将其作为躲避灾祸、调适心态的工具。

在此思想影响下,士人们重新思考自我,向往一种率性而动、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思想精神获得了空前解放,开始肯定自我的人生价值。

因此,魏晋时代被称为人的意识觉醒的时期。

受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魏晋时期形成了书法艺术自觉的艺术思潮。

近人马宗霍认为:“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

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当时出现了成批的书法家,如蔡邕、张、钟、“二之”(王羲之、王献之)等。

人们对书法的探讨如痴入迷,并且出现了众多的书法理沧著作,如崔瑗的《草书势》、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论》、《九势》等。

其中最能体现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自然思想观念的是魏晋书学理论。

这些书学理论在对书法创作中书家的要求、书法形态的描述、书法品评、书法美学规范的论述中,都以自然思想为宗,对后世的书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然”一词在道家代表作《老子》中共出现五次。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略论魏晋玄学之名教自然

略论魏晋玄学之名教自然
虽然在嵇康与阮籍的言论中充满了攻击当时礼教的言辞,但是也有追慕上古时代仁义教化的话语。阮籍曾指出:“是故圣人以建天下之位,定尊卑之制……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故道不可逆,德不可拂也。”这里圣人所设的“尊卑之制”即属儒家的名教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在这里他不仅认为名教是不可少的,而且主张“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维护名教所规定的秩序。嵇康也在《太师箴》中提到:“先王仁爱,愍世忧时,哀万物之将颓,然后莅之。”在这里,他对先王持有的仁爱之心是给予褒扬和赞赏的。
嵇康在谈到礼法名教的产生时指出,现实社会中的仁义礼法的规范不是从来就有的,他说:“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类族。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为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嵇康的这一思想同王弼所谓的“朴散始为官长之时”的观念是类似的,即认为名教的出现是“大道凌迟”的结果。不过,与王弼不同的是,他强调了名教对自然之道的背离,指出它是统治者制定出来,用以“婴其心”、“检其外”、“神其教”的工具。因此他“以诵讽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则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也。”将虚伪的名教看作是应当被抛弃的。与嵇康同时代的阮籍对名教也是深恶痛绝。他对现实名教的虚伪给予了更加无情的揭露。他借“大人先生”之口说到:“今汝尊闲以相高,競能以相尚,……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他指责以名教为名,而行阴谋之实的人,而他们的所谓“名教”遂有亡国、戮君、溃败等祸乱产生,是残害天下的“残贼、乱危、死亡之术”实不为过。阮籍还把这些伪君子比喻成“裈中之虱”,讥笑其愚蠢短视,预见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竹林时期
“越名教任自然”——从个体意义上对名教的超越。
正始末年,曹氏与司马氏两大集团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在这场斗争中,正始清谈的领袖何晏被杀,王弼病死,正始之音宣告结束。继其之后,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名士登上了玄学舞台。他们开创了“竹林玄学”,代表人物有嵇康和阮籍。

伦理视域下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

伦理视域下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

03
研究还发现,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涉及到多个层面和角度,包括本体论 、认识论、价值论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时间、资源和 能力所限,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魏晋玄学 伦理思想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不够深入,对一些复杂的 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考察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
总结词
嵇康认为人类社会中的名教规范阻碍了自然 的本性,应该超越名教的束缚去追求自然本 性的自由。
详细描述
嵇康主张超越人类社会的名教规范,去追求 自然本性的自由。他认为,名教的存在限制 了人类的自由发展,只有摆脱名教的束缚, 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然本性的自由。嵇康 的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名教的怀疑和
名教与自然的现代启示与思考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 示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道德与自由的矛 盾和冲突仍然存在,通过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和理解,可 以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伦理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
对现代思想的思考
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对现代思想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思想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道德与自由的关 系仍然是重要的议题。通过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和理解, 可以深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06
结论
研究成果与结论
01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门独特的思想体系,在名教与自然之辩中呈现出 独特的伦理视角和思考方式。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 魏晋玄学的伦理内涵和价值取向。
02
研究表明,魏晋玄学强调个体自由与责任,关注人的本质和价值,具有强烈的 现代意义。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伦理难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 讨。

魏晋玄学思想总结

魏晋玄学思想总结

魏晋玄学思想总结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玄学思想以思辨、玄妙、超越现实为特点,对后世的文人士子、思想家和文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魏晋玄学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宇宙观:魏晋玄学思想强调宇宙是一种统一而和谐的整体,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宇宙的本质是玄妙无穷的,并不可思议。

人类应该通过超越现实、思辨探索的方式去揭示宇宙的真相,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

二、人性观:魏晋玄学思想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堕落。

人类的任务就是通过修炼、修养和广泛的学习来恢复自己的本性,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这种人性观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道德观:魏晋玄学思想认为道德是世界的基本规则和价值准则,它不仅是人类之间进行交往的行为规范,更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道德应该是超越功利和私欲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魏晋玄学思想强调“真人”、“圣人”的道德境界,认为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宇宙的真理和本质。

四、知识观:魏晋玄学思想认为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揭示真理的工具,是探索玄妙世界的必要条件。

知识的来源既包括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也包括人类内心的体验和领悟。

魏晋玄学思想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和深奥性,要求人们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境界,以达到通达宇宙之道的境地。

五、修养观:魏晋玄学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涵养是达到超越现实、揭示宇宙真理的必要条件。

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学习修养、心性修养等方面。

修养的目标是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通过自我超越和内心的净化来达到与宇宙的和谐一致。

总之,魏晋玄学思想是一种高度思辨性和超越现实性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魏晋玄学思想以玄妙无穷、修养升华为核心,有力地推动了后世儒学、道学、佛学等思想流派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内容提要名教与自然之辨是玄学思潮的主题。

关于此,汤用彤、陈寅恪、唐长孺、牟宗三、余英时和庞朴等方家均有专题研究。

这里,笔者试图把名教与自然之辨拆解为名实、情礼、古今、天人四个理论层面,逐一解读。

本文除了不可避免地要涉诸儒道关系外,立论的主旨则在于揭示名教与自然之辨的基本论域、内在理路及其所由产生的历史语境。

颠倒的社会塑造了颠倒的人格。

生当魏晋乱世的玄学名士,他们对名教的矛盾心态和人格行为的不统一,有着真切的历史内涵。

我们不应无视而是应该充分揭示这种真实的矛盾——矛盾的真实,并由此来完整地把握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思想意味。

从何晏、王弼到嵇康、阮籍,再到向秀、郭象,这是玄学思想发展的“三部曲”,名教与自然之辨在这三段中也展现为一种逻辑递进关系。

然而,这种逻辑演进并不明显,而玄学家们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讨论又多有重叠之处。

而且,由于名教与自然范畴的歧义性以及名教与自然之辨在玄学思想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实乃涉诸语言、人性、社会和宇宙等诸多方面。

由是,本文选择了共时性的结构性的话语分析,同时尽可能兼顾历史性的说明。

玄学家的名教与自然之辨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议题,多是当代哲学关注的理论问题,玄学家以其对这些问题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人类思想的宝库,给后人以宝贵的启迪。

(一)引言魏晋之际,经学式微,玄风振起。

玄学名士们清谈雅论,旷达风流,煽起了一股颇具异端色彩的思想潮流。

作为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潮,玄学当然不是无主题变奏,或无主题的变相说法所谓多主题。

那么,玄学的思想主题是什么呢?应该说是名教与自然之辨。

名教与自然之辨是玄学对魏晋社会的时代课题的理论解答,是玄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终点,规定与凸显了玄学思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位。

当然,名教与自然概念其来有自,在先秦时代即已形成。

但是,把二者的关系自觉而明确地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议题的,当是魏晋玄学。

与中国传统思想上其他概念术语一样,名教与自然这对范畴也具有模糊性与歧义性。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着深刻思想的文化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被人们称之为“玄学家”。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思想上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一、玄学思想的发展背景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和新文化的诞生。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玄学家们开始思考自然和人类的本质问题,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

玄学家们的思想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思潮,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

二、玄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道家思想的充分发挥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在思想上主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认为道有虚、有实,虚实不相离,道是一切事物的核心。

其中以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最为深刻影响着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

他们深刻理解了道家思想中的人道自然和道统天下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玄学思想中。

2、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与道家思想相比,玄学家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更为明显。

玄学家们认为儒家思想讲究人文之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应该尽量充分发挥出来。

他们认为儒家思想重视人伦,注重社会和中华文化的延续,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玄学家们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正义”等概念,为玄学思想注入了更为深刻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

3、佛教思想的融入魏晋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这对于玄学家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玄学家们将佛教思想中的“空”、“无”融入到玄学思想中,使其更加完善。

此外,在佛教的思想中,“缘起”、“假相”等概念也被玄学家们运用到了玄学思想中。

三、玄学思想的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对个人思想的影响魏晋时期,玄学思想重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超脱,倡导人们追求心灵上的极致和自由。

这些观点不仅对玄学家们自身的成长有所帮助,也为当时的千古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哲学。

2、对社会的影响魏晋时期,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人民生活十分艰难。

玄学家们通过推崇“仁政”、“正义”等概念,提出了许多理论来指导当时社会的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总结

魏晋玄学思想总结

魏晋玄学思想总结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潮之一,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主要由玄思、玄平、玄学三派构成,代表了当时士人对于人生、宇宙、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

玄学思想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境界。

下面将从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等方面对魏晋玄学思想进行总结。

一、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发,社会矛盾丛生,士人们的生活遭受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个背景下,玄学思想应运而生。

玄学起源于老庄思想,发扬了道家的非务实主义和中庸思想,与儒学达到了一种融合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社会为玄学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二、代表人物1. 玄思派代表人物有郭象、班固。

他们主张通过练炼心性,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用心体悟玄妙。

郭象提出“知足常乐”的观念,认为人应当满足于自己的本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2. 玄平派代表人物有王弼、董仲舒。

他们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一体性,认为人应当自觉地融入自然和社会,追求内外统一的境界。

王弼主张“致圣”和“求道”,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3. 玄学派代表人物有王籍、陶渊明。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通过审美体验来表达和体验,艺术创作成为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途径之一。

他们主张“遁逸诗”的创作,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并呼吁回归自然。

三、主要思想1. 达观宽慰魏晋玄学强调,人生自有天定,寒暑饥馑,时常变化,人们应当达观宽慰,对外在世界的种种变化采取平静的态度。

郭象认为,人应当知足常乐,放下对外在物质的过分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2. 内外统一玄平派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认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王弼认为,人应该“致圣”,即通过内心修炼,达到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生的价值。

3. 审美体验玄学派认为,通过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人们可以实现与自然的融合。

他们主张“遁逸诗”的创作,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呼吁回归自然,通过审美体验寻求内心的满足和自由。

魏晋玄学的“自然”与“名教”之辨

魏晋玄学的“自然”与“名教”之辨

对于“自然”与“名教”之辨的评价
该辨析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等问题突出,玄学家们试图通过“自然”与“名教”的探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虽然该辨析是历史的产物,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它提醒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注重名分、秩序和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023-10-27
《魏晋玄学的“自然”与“名教”之辨》
CATALOGUE
目录
魏晋玄学概述“自然”与“名教”之辨的背景“自然”之道的内涵与意义“名教”之道的内涵与意义“自然”与“名教”之辨的核心问题与争议结论
01
魏晋玄学概述
魏晋玄学的起源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开始寻求精神寄托,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玄学应运而生。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对现代的启示
玄学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玄学强调个体自由和精神独立,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
03
魏晋玄学的影响与意义
02
01
02
“自然”与“名教”之辨的背景
汉代名教与自然的冲突
儒家名教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礼仪规范,但与自然之道存在矛盾。
“自然”之道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道家思想对“自然”之道的形成与发展
道家思想对魏晋玄学“自然”之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为“自然”之道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资源。
“自然”之道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魏晋玄学的“自然”之道继承并发展了道家思想,将关注点放在个体生命与精神自由上,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学术思想,与时消息。

随着门阀士族的兴起,以玄学为代表的新的哲学思想迅速流行。

在注重章句注疏的两汉经学日趋繁琐的时候,玄学提出的“得意忘言”,将士大夫从繁琐的考据中解放出来,不再拘泥于文字表面的意思,而就是注重文本内在的精神世界;在思想上,玄学通过重新阐释《老子》,《庄子》,《周易》等经典,辨析“有”,“无”等哲学概念,揭露名教礼法的虚伪,追求思想的自由与个性的发挥。

玄学,又称“形而上学”,就是用纯思辨的方法来阐述对经验之外的各种问题的瞧法。

玄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儒道兼综”,其中心议题就是通过“有无”,“本末”,“体用”,“一多”等关系的四边推理,来论证自然与名教的统一。

这里的“名教”就是指社会秩序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而“自然”则就是指支配自然界变化的那种与谐的自然规律。

玄学从正始年间王弼,何晏调与儒道,到竹林七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发展到东晋,又回归到了名教即自然。

这不就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就是文化发展的螺旋上升。

下面就具体来谈谈玄学在不同时期的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研究与思考的主题。

门阀士族地主阶级迫于实践与理论的需要,一方面,她们接过老庄自然无为的思想,用来打破两汉以来封建礼教的拘束,以为她们所代表的门阀士族阶级的放荡纵欲的生活寻找理论根据。

另一方面,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她们对于封建伦理规范,又不能采取完全漠视的态度。

因此,她们不得不对“名教”与“自然”给以新的理解与论证,不得不致力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

从而出现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魏晋时期,第一个力图从理论上说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就是夏侯玄。

她说:“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强为之名”(张湛:《列子·仲尼》)。

视“自然”为“道”,为“体”,“名教”为“用”,这种用“体”“用”关系去说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开了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去理解“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先河,标志着对“自然”与“名教”关系探讨的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也。形象著分,有生之体也。化感错综,理 迹之原也。夫品而为族,则所禀者偏,偏无自 足,故凭乎外资。是以生而可寻,所谓理也。 理之所体,所谓有也。” 《崇有论》
“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化。
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 有为已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崇有论》
“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
“夫庄老之所以屡称无者,何哉?明生
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 (《在宥注》) “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 化而为无矣。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 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 (《知北游注》)
“万物万情,趣舍不同,若有真宰使之然也。
起索真宰之朕迹,而亦终不得,则明物皆自 然,无使物然也。”(《齐物论注》)
1. 独化
1)、自生
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
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自生耳!自生耳, 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 我自然矣。又说:而或者谓天籁役物使从己也, 夫天且不能自有,况能有物哉?故天也者,万 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故物各 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 《齐物论》注
3. 命、理
“知不可奈何者命也,而安之则无哀乐,
何易施之有哉?故冥然以所遇为命,而不 施心于其间;泯然与至当为一,而无休戚 于其间。”(《人间世注》)

“其理固当,不可逃也。故人之生也,
非误生也。生之所有,非妄有也。天地 虽大,万物虽多,然吾之所遇,适在于 是,则虽天地神明、国家圣贤,绝力至 知,而弗能违也”。(《德充符注》)
可以制事以非事,谓心为无也。匠非 器也,而制器必须于匠,然不可以制 器以非器,谓匠非有也。是以欲收重 泉之鳞,非偃息之所能获也;陨高墉 之禽,非静拱之所能捷也;审投弦饵 之用,非无知之所能览也。由此而观, 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 生哉!”
于无非无,于有非有
老子既著五千之文,表庶秽杂之弊,甄举静一
2.齐物与足性
1)、齐物 “苟各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 而大山不独大其大矣。” (《齐物论注》 )
2)、足性
“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终,愚者抱愚
以至死,岂有能中易其性者也?”(同上)
“夫物未尝以大欲小,而必以小羡大,故举
小大之殊各有定分,非羡欲所及,则羡欲之 累可以绝矣。”(《逍遥游注》)
2). 相因
“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
也。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 至,则天年无缘得终。”(《大宗师注》)
“夫死者独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
生者亦独化而生耳。独化而足,死与生各 自成体。”(《知北游注》)
“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
极,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 “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 (《大宗师注》)
年),字夷甫,为 “竹林七贤”王戎的从弟,小王戎22 岁,是 西晋后期的玄谈领袖。 “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 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王衍传》
《晋书》本传:“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
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 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 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 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 爵而贵矣。’衍甚重之。”
思考


谈谈郭象的独化论思想? 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理论? 性与命在郭象哲学中有什么不同?
二、裴頠“崇有”派
裴頠(公元267—300
年),字逸民,河 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 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 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 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 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以 释其蔽。”
“夫总混群体,宗极之道也。方以族异,庶类之
“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独化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皆以天为父,故昼夜之变、寒暑之节, 犹不敢恶,随天安之,况乎卓尔独化, 至于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既任 之,则死生变化,惟命之从也。” (《大宗师注》)
5. 名教与自然
“夫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恐仁
义非人情而忧之者,真可谓多忧也。 (《骈拇注》) “夫仁义者,人之性也。”(《天运注》) “牛马不辞穿落者(即络马首,穿牛 鼻),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 人事,而本在乎天也。” (《秋水注》)
之义,有以令人释然自夷,合于《易》之 《损》、《谦》、《艮》、《节》之旨。..观 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 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人之 既生,以保生为全,全之所阶,以顺感为 务。..夫有非有,于无非无;于无非无,于有 非有。是以申纵播之累,而著贵无之文。将以 绝所非之盈谬,存大善之中节,收流遁于既过, 反澄正于胸怀。宜其以无为辞,而旨在全有, 故其辞曰“以为文不足”。
4. 玄冥之境
“玄冥”是《庄子》书中原有的一个术
语,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 种不知不觉、不分是非、不分彼此的精 神境界。郭象对“玄冥”的解释与《庄 子》有所不同,他说:“玄冥者,所以名 无而非无也。”(《大宗师注》)
“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影
子外的虚影),未有不独化于玄冥 之境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 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此天地之 正也。” (《齐物论注》)
第三编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思 想
第一章
魏晋玄学概述 第二章 正始玄学——何晏与王弼 第三章 竹林玄学——嵇康与阮籍 第四章 正康玄学——裴頠与郭象
第四章 西晋后期玄学——裴危与 郭象
一、王衍“虚无”派 二、裴頠“崇有”派 三、郭象“独化”派
一、王衍“虚无”派
王衍(公元256—311
(三)郭象“独化”派

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 《老》《庄》,能清言。太尉 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 泻水,注而不竭。”州郡辟召, 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 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 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 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 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 著碑论十二篇。 ——《晋书·郭象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