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给药制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剂学:透皮给药制剂
![药剂学:透皮给药制剂](https://img.taocdn.com/s3/m/d5d31caa52d380eb63946d74.png)
其他3% 透皮制剂10%
缓控释制剂 13%
口服控释制剂 51%
肺部吸入制剂 23%
发展: 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美国 2002年TTS销售量占10% 未来: TTS市场份额将继续上升
现状与未来
由表可见,透皮吸收制剂的销售呈上升幅度较大的一类
经皮给药的优点:
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 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控释膜
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2. 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药物
混悬 介质
混合
药 物 混 悬 液
定 量 注 射 泵
背衬膜 控释膜
成 型 机 械
保护 膜
压敏 胶
包成 装品 机 械
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3. 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流程
亲水胶、 水、
丙二醇等
•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性或亲水性的 聚合物骨架中,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大小及 一定厚度的药膜
4.微贮库型
(microreservoir-type) •兼具膜控释型和骨架扩散型
的特点
二 经皮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年龄、皮肤水合作用、角质层厚度、皮肤
条件、 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2、压敏胶(PSA)
指在轻微的压力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 容易剥离的一类胶粘材料。 常用的压敏胶
聚异丁烯(PIB)类压敏胶 丙烯酸型压敏胶:溶液型、 乳剂型 硅橡胶压敏胶
3、背衬材料、防粘材料与药库材料
背衬材料:多层复合铝箔、PET、高密度PE 防粘材料:PE、PP 药库材料:卡波沫、HPMC、PVA
药剂学 第18章-透皮给药制剂1
![药剂学 第18章-透皮给药制剂1](https://img.taocdn.com/s3/m/4438af49ff00bed5b8f31d33.png)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胶粘层限速型:
将药物分散在胶粘剂中涂于背衬膜上作为储库, 而不含药物具有限速作用的胶粘层再铺在药物储 库上,加保护膜即成。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微储库型:
又称为微封闭型。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中, 将此混悬液分散在通过交联而成的聚硅氧烷骨架 中,骨架中存在无数微小球状储库。药物的释放 是先溶解在水溶性聚合物中,继而向骨架分配, 扩散通过骨架达到皮肤表面。
透皮给药制剂
二、TDDS 的特点
优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 应及胃肠灭活;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 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 作用;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 次数;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 量,减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 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一、TDDS 的特点
表面活性剂 有机溶剂 月桂氮卓酮及同系物(氮酮,Azone) 有机酸 角质保湿与软化剂 帖烯类
四、经皮制剂的研究
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选择经皮给药的最主要因素是临床的合理性。药 物在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道粘膜与肝脏的首 过效应,生物半衰期小和需长期给药等都是应考 虑的主要因素。
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
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不是系统内药物的含量,应 该是药物的给药速率,或是单位面积的给药速率 与给药面积。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动学性质进行可行 性分析; 2、建立药物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研究; 3、设计经皮给药系统,了解药物的经皮透过率, 测定体外药物的透过率与时滞; 4、进行药动学研究; 5、进行临床研究。
(二)药物透过速率的计算
角质层中药物的透过速率(吸收速度)J(dQ/dt): J=dQ/dt=ACsPsc=ACsKD/h 式中,Cs-基质中药物的浓度;Psc-角质层中 药物的透过系数;A-透过有效面积;K-角质层 与基质间的分配系数;D-角质层中药物的扩散 系数;h-角质层厚度。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0ae28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a.png)
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传统方法
如乳化法、凝胶法、溶剂挥发法、熔融法等。
新兴方法
如超临界CO2法、纳米技术制备法等。
透皮给药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
芬太尼贴片
适用于手术前、术后和癌 症病人的镇痛,可连续使 用3天。
糖皮质激素药物
可应用于过敏性皮炎,如 银屑病、荨麻疹等。
利多卡因50贴片
可适用于急性疼痛、慢性 疼痛、神经性疼痛等场合。
按药物分类
如防晒剂、皮肤病药、止痛药等。
常见的透皮给药制剂默病药物、 镇痛药等。
柔软顺滑,适用于酒精类、荷尔蒙类等药物的 透皮给药。
喷雾剂
可方便使用,适用于皮肤干燥的场合,如乳液 类。
药膏剂
质地较稠,适用于较强药效的药物。
透皮给药的应用领域
1
皮肤疾病
如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疾病的药物治疗。
2
止痛镇痛
如亚急性疼痛、术后镇痛等。
3
缓解症状
如晕车药、止吐剂、荷尔蒙替代疗法等。
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趋势
微针透皮技术
利用微针栓剂提升穿透性,提高药效和吸收效率。
纳米技术透皮技术
通过纳米技术包裹药物,提升药物的渗透性和效果。
生物传感透皮技术
将微型生物传感器贴于皮肤表面,检测身体生化指标,如血糖、血压等。
药物透皮给药的原理和优 势
药物透皮给药是利用皮肤渗透性,将药物逐渐地、持续地穿透到血液循环系 统中的给药方法。其优点包括便于使用、舒适性好、躲避首过代谢、减少药 物化学反应等。
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按穿透机理分类
如化学透皮吸收剂、生物透皮吸收剂等。
按性质分类
如水溶性、油溶性、乳化性等。
按剂型分类
第八章透皮给药制剂详解
![第八章透皮给药制剂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db35855a417866fb84a8ebb.png)
5 熔点与热力活度
熔点高的药物和水溶性或亲水性的药物,在角质层 的透过速率较低。 药物透皮吸收的速度依赖于药物热力学活度,其活 度在饱和状态下最大。
20
二、TDDS中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 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的屏障功 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第八章 透皮给药制剂
1
本章内容:
概述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技术 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
2
第一节
概述
一、透皮给药系统的概念
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是指经皮给药的制 剂 , 即 透 皮 制 剂 。 (TDDS: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T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4 .皮下组织:皮下组织是一种脂肪组织,主要成分为 6 种脂 肪酸:肉豆蔻酸、油酸、硬脂酸、亚麻二烯酸和十六碳烯酸。 皮下组织可作为脂溶性药物的贮库。
10
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过程,有两条途径: 表皮途径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 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主要途径 皮肤附属器途径 毛囊、皮脂腺、汗腺—— 次要途径 一些离子型和水溶性大分子药因难于通 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多通过第二条途径 进入。
优点:
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 灭活。 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 肠给药的副作用。 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 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 药。
6
口服给药与透皮贴剂的作用比较
7
透皮给药制剂1
![透皮给药制剂1](https://img.taocdn.com/s3/m/27027dda33687e21af45a9ee.png)
2、扩散液和接收液
(1)扩散液:对于难溶性药物,一般选择其饱和水溶 液;对溶解度较大的药物,应保证扩散液浓度大于 接收液浓度(至少10倍以上)。
(2)接收液:最简单的接收液是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 冲液。
在接收液中药物的溶解性能小,可选用不同浓度的 PEG400、乙醇、甲醇、异丙醇水溶液以及一些表面 活性剂溶液等。
透皮给药制剂
一、概述
经 皮 传 递 系 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又 称 经 皮 治 疗 系 统 (Transdermel therapeatic systems, TTS)系 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 式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 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 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2、快粘力(tacking strength)的测定 系指TDDS系统在较小压力下粘附在皮肤上的能力。 TDDS系统在应用时靠的是手指压力,因此快粘力是
很重要的性质。 测定快粘力的方法有多种: (1) 拇指试验(thumb tack test) ; (2) 滚球试验(roling ball tack test) ; (3) 剥离快粘力试验(peel tack test) 。
(二)药物透过速率的计算
通常其透过速率一定,属于零级反应过程。 经皮给药后到达稳态药物浓度所需时间称为滞 留时间(lag time)。 tlag=h2/6D 通常药物的滞留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四)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1、透皮扩散池
• 扩 散 池 由 供 给 室 (donor cell) 和 接 收 室 (receptor cell)组成,在两室之间可夹持皮肤 样品、TDDS或其他膜材料, 在扩散室一般装入 药物或其裁体,接收室填装接收介质。 • 常用的扩散池有直立式和卧式两种。
芬太尼透皮贴剂临床应用课件
![芬太尼透皮贴剂临床应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509f0783d049649b6658c6.png)
作用时间短,不适用于长期治疗
团结 和谐 健康 快乐
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用药部位在体表, 可随时中断给药, 易被病人接受
药物吸收不受消 化 道 内 PH 、 食 物和药物在肠道 内移动时间等复 杂因素影响
避免药物在肝脏 的首过效应,提 高了生物利用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发展历史
➢1990年、储库型芬太尼透皮贴剂由强生公司上市,上市后,在国际上得到普遍应用 ➢1999年7月、储库型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由西安杨森制药引入中国,批准用于慢 性中重度癌痛的适应症 ➢2005年国产储库型芬太尼透皮贴剂(芬太克)由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上市 ➢2007年8月、骨架型芬太尼透皮皮贴剂(多瑞吉)在中国上市 ➢2002年、SFDA和卫生部批准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慢性非癌痛的适应症 ➢2013年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骨架型芬太尼透皮贴剂(锐枢安® )上市
可持续给药72h 减少给药次数和 数量、避免峰谷 现象,减少药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药代动力学及临床意义
➢ 经皮肤吸收:避免口服,给吞咽困难或严重呕吐患者带来福音;吸收不受胃肠道状态影响 ➢ 不经胃肠道,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极少结合胃肠道阿片受体,降低恶心、呕吐尤其是便秘的发生;
芬太尼透皮贴适用患者类型
芬太尼透皮贴剂 适用患者类型
❖ 口服药物吸收不佳的患者 ❖ 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 ❖ 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 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的患者 ❖ 老年患者
团结 和谐 健康 快乐
团结 和谐 健康 快乐
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用药部位在体表, 可随时中断给药, 易被病人接受
药物吸收不受消 化 道 内 PH 、 食 物和药物在肠道 内移动时间等复 杂因素影响
避免药物在肝脏 的首过效应,提 高了生物利用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发展历史
➢1990年、储库型芬太尼透皮贴剂由强生公司上市,上市后,在国际上得到普遍应用 ➢1999年7月、储库型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由西安杨森制药引入中国,批准用于慢 性中重度癌痛的适应症 ➢2005年国产储库型芬太尼透皮贴剂(芬太克)由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上市 ➢2007年8月、骨架型芬太尼透皮皮贴剂(多瑞吉)在中国上市 ➢2002年、SFDA和卫生部批准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慢性非癌痛的适应症 ➢2013年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骨架型芬太尼透皮贴剂(锐枢安® )上市
可持续给药72h 减少给药次数和 数量、避免峰谷 现象,减少药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药代动力学及临床意义
➢ 经皮肤吸收:避免口服,给吞咽困难或严重呕吐患者带来福音;吸收不受胃肠道状态影响 ➢ 不经胃肠道,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极少结合胃肠道阿片受体,降低恶心、呕吐尤其是便秘的发生;
芬太尼透皮贴适用患者类型
芬太尼透皮贴剂 适用患者类型
❖ 口服药物吸收不佳的患者 ❖ 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 ❖ 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 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的患者 ❖ 老年患者
团结 和谐 健康 快乐
第十八章 透皮给药制剂,第三节 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
![第十八章 透皮给药制剂,第三节 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8a243c6aaf1ffc4ffe47ac18.png)
(三)、透皮给药系统的材料-压敏胶/聚硅氧烷
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硅树脂经缩聚反应而成。 聚硅氧烷压敏胶对基材的润湿能力强,适合各种基材表面 的涂布。 水分及空气容易渗透。 具有优异的生物性能,如无毒、无过敏性、生物相容、对 许多药物有良好的渗透性等。
延边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部
(三)、透皮给药系统的材料-背衬材料与保护膜
聚酯
液体石蜡-微粉 微孔聚丙 硅胶-聚异丁烯 烯膜 羟乙纤维素乙 醇凝胶 乙醇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硅纸
芬太尼
聚酯 膜 聚酯聚乙 烯复 合膜 EVA膜
雌二醇
雌二醇
Vivelle
胶粘分 散
聚异丁烯压敏 胶、EVA
延边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部
雌二醇
Menorest 胶粘分散
睾酮
铝箔
延边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部
(三)、透皮给药系统的材料
高分子材料需满足:
聚合物的分子量、玻璃化转变温度、化学性能必须允许特 定的药物能适当的扩散和释放。 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 聚合物及其分解产物必须无毒或相容性好。 在储藏或使用期间,不应降解。 容易加工和制成所需产品,允许加入大量的活性药物。 廉价
tlag=h2/6D
通常药物的滞留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延边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部
(二)、药物透皮吸收系数的预测 Kp=Km(Dm/h)
Kp:药物的渗透系数 Km:药物的分配系数(一般用辛醇/水分配系数Koct代替) Dm:药物的膜内扩散系数 h:皮肤中的扩散距离
logKp(cm·s-1)= -6.3﹢0.71·logKoct-0.0061Mw
延边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部
(三)、透皮给药系统的材料-压敏胶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d26b9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1c.png)
-透皮给药制剂
33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页。
E-TRANS® 芬太尼透皮贴-患者 自控止痛(zhǐ tònɡ)疗法 (PCA)
静脉PCA: 必须给仪器设置程序,并需通过静 脉导管给药
E-TRANS® (芬太尼): 预置(yùzhì)程序,无 损伤给药
-透皮给药制剂
34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页。
Macroflux® 系统(xìtǒng)用于控释贴剂 的使用和药物输送
2、通过皮肤的附属器产生药物的传递透过通道 在超声波的放射压和超微束作用下形成药物的传递通
道。 影响超声波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因素:超声波的
波长 ;超声波的输出功率;药物的理化性质
-透皮给药制剂
31
第三十二页,共五十页。
(三)无针注射(zhùshè)系统
-透皮给药制剂
32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页。
为脂溶性药物的贮库。
-透皮给药制剂
9
第十页,共五十页。
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过程,有两条途径:
表皮途径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 血管吸收(xīshōu)进入体循环——主要途径
皮肤附属器途径 毛囊、皮脂腺、汗腺—— 次要途径
一些离子型和水溶性大分子药因难于通过 富含类脂的角质层,多通过第二条途径进入。
本章 内容: (běn zhānɡ)
概述
(ɡài shù)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技术
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
-透皮给药制剂
1
第二页,共五十页。
第一节 概述(ɡài shù)
一、透皮给药系统的概念
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是指经皮给药的制剂,即 透皮制剂。(TDDS: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T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药剂学-透皮给药制剂
![药剂学-透皮给药制剂](https://img.taocdn.com/s3/m/f30059a18bd63186bdebbc2f.png)
(1) 扩散液:对于难溶性药物,一般选择其饱和 水溶液;对溶解度较大的药物,应保证扩散液 浓度大于接收液浓度 (至少10 倍以上)。
用于经皮麻醉的SonoPrep的利多卡 因在42病人的临床实验中,使用 SonoPrep的部位的麻醉时间由1小时 减少到5分钟。
(三)、物理方法
3 、 无针注射系统
利用N2超高速流体通 过对固体粒子进行加速 使药物粉末穿透角质层 释放到表皮和真皮表面, 此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无 需在角质层上做功即可 将固体药物粉末通过皮 肤释放到体内。
1、二甲基亚砜 (DMSO)
(1) DMSO ? 吸收促进机理:与皮肤相互作用和对药
物增溶。 ? 缺点:具有皮肤刺激性和恶臭。 (2)癸基甲基亚砜(DCMS ) ? 用量较少,对极性药物的促进能力大于
非极性药物。
2、氮酮类化合物
? 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亲脂 性药物。
3、表面活性剂
?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成分 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三、提高透皮吸收的方法
(一)、化学方法(Chemical method) :
1、透皮吸收促进剂 2、前体药物
(二)、药剂学方法(Pharmaceutical method) :
1、脂质体
2、醇质体 3、传递体
(三)、 物理方法(Physical method) :
1、离子导入 2、超声波 3、无针注射
药物包裹在脂体中。 只能使药物停留在角质层的表面,药物无法深入 透过皮肤,不可用作药物载体。
(二)、药剂学方法
2、 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
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 5个数量级 可穿过自身大小 1/5的小孔 高度亲水,可顺水化梯度穿透皮肤 可转运各种极性及分子量的药物透过皮肤 制备脂质体材料及脂质体本身的稳定性等 仍是这项技术需要面对的问题 维生素C? 维生素C棕榈酸酯 酮洛芬? 酮洛芬异丙酯
用于经皮麻醉的SonoPrep的利多卡 因在42病人的临床实验中,使用 SonoPrep的部位的麻醉时间由1小时 减少到5分钟。
(三)、物理方法
3 、 无针注射系统
利用N2超高速流体通 过对固体粒子进行加速 使药物粉末穿透角质层 释放到表皮和真皮表面, 此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无 需在角质层上做功即可 将固体药物粉末通过皮 肤释放到体内。
1、二甲基亚砜 (DMSO)
(1) DMSO ? 吸收促进机理:与皮肤相互作用和对药
物增溶。 ? 缺点:具有皮肤刺激性和恶臭。 (2)癸基甲基亚砜(DCMS ) ? 用量较少,对极性药物的促进能力大于
非极性药物。
2、氮酮类化合物
? 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亲脂 性药物。
3、表面活性剂
?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成分 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三、提高透皮吸收的方法
(一)、化学方法(Chemical method) :
1、透皮吸收促进剂 2、前体药物
(二)、药剂学方法(Pharmaceutical method) :
1、脂质体
2、醇质体 3、传递体
(三)、 物理方法(Physical method) :
1、离子导入 2、超声波 3、无针注射
药物包裹在脂体中。 只能使药物停留在角质层的表面,药物无法深入 透过皮肤,不可用作药物载体。
(二)、药剂学方法
2、 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
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 5个数量级 可穿过自身大小 1/5的小孔 高度亲水,可顺水化梯度穿透皮肤 可转运各种极性及分子量的药物透过皮肤 制备脂质体材料及脂质体本身的稳定性等 仍是这项技术需要面对的问题 维生素C? 维生素C棕榈酸酯 酮洛芬? 酮洛芬异丙酯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PPT课件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1eed5cc77da26924c5b0b8.png)
第44页/共71页
• 对亲水性3、药氮物的酮吸类收化促合进物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
• 透皮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有效浓度常在1%~6%左右。 • Azone起效较为缓慢,药物透过皮肤的时滞从2小时到10小时
不等,但一旦发生作用,则能持续多日,这可能是Azone自身 在角质层中蓄积的结果。
良好的压敏胶必须满足: 初粘力<粘合力<内聚力<粘 基力。
常用常用的压敏胶材料包括聚硅氧烷压敏胶、丙烯酸类 压敏胶、聚异丁烯压敏胶。
第23页/共71页
保护层
保护层的作用是指防止胶黏层的粘连, 使用前撕去使释放药物。
一般选用自由能低的塑料薄膜。如聚乙 烯(PE)、聚苯乙烯(PS)、硅化聚氧乙烯、 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
用人的皮肤进行体外渗透研究无疑是最佳 选 择,因人的皮肤不易获得,因此常用动物皮肤 或 人工合成膜代替。虽然不同种属的动物皮肤其 渗 透能力有差异,但如作为实验研究,国内大部 分
第27页/共71页
一、体外研究
• 离体皮肤的制备
研究中所用皮肤应尽可能使新鲜解离皮肤, 从尸体上剥离的皮肤应在12h以内进行,如 不立即用于试验,可真空包装后置于-20℃ 以下保存备用。
第1页/共71页
一、TDDS 的特点 优点:
•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第2页/共71页
一、TDDS 的发展与特点 优点:
• 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 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一、体外研究
• 接受液的选择
药物通过皮肤角质层后,一般迅速被真 皮中毛细血管移除,所以使用的接受介质应 保证物质漏槽条件以模拟这一生理现象。
• 对亲水性3、药氮物的酮吸类收化促合进物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
• 透皮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有效浓度常在1%~6%左右。 • Azone起效较为缓慢,药物透过皮肤的时滞从2小时到10小时
不等,但一旦发生作用,则能持续多日,这可能是Azone自身 在角质层中蓄积的结果。
良好的压敏胶必须满足: 初粘力<粘合力<内聚力<粘 基力。
常用常用的压敏胶材料包括聚硅氧烷压敏胶、丙烯酸类 压敏胶、聚异丁烯压敏胶。
第23页/共71页
保护层
保护层的作用是指防止胶黏层的粘连, 使用前撕去使释放药物。
一般选用自由能低的塑料薄膜。如聚乙 烯(PE)、聚苯乙烯(PS)、硅化聚氧乙烯、 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
用人的皮肤进行体外渗透研究无疑是最佳 选 择,因人的皮肤不易获得,因此常用动物皮肤 或 人工合成膜代替。虽然不同种属的动物皮肤其 渗 透能力有差异,但如作为实验研究,国内大部 分
第27页/共71页
一、体外研究
• 离体皮肤的制备
研究中所用皮肤应尽可能使新鲜解离皮肤, 从尸体上剥离的皮肤应在12h以内进行,如 不立即用于试验,可真空包装后置于-20℃ 以下保存备用。
第1页/共71页
一、TDDS 的特点 优点:
•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第2页/共71页
一、TDDS 的发展与特点 优点:
• 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 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一、体外研究
• 接受液的选择
药物通过皮肤角质层后,一般迅速被真 皮中毛细血管移除,所以使用的接受介质应 保证物质漏槽条件以模拟这一生理现象。
透皮吸收制剂-药剂学课件
![透皮吸收制剂-药剂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ae0b5377232f60ddcca1cf.png)
分类
按作用方式分类,靶向制剂大体可分为三类: 1、被动靶向制剂: 也称自然靶向或微粒靶向制剂,载药微粒在体 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摄取,并通过 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 其靶向性主 要取决于其微粒大小。
2、主动靶向制剂 指以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 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第十六章
透皮吸收制剂
Logo
第一节 概述
透皮吸收制剂(TDDS): • 又称透皮给药系统或透皮治疗制剂。 • 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 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 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优点
不经过肝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血药浓度时间图象合理化 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避免了多剂量给药,增加顺应性 释放药物的可撤性,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降低病人个体之间和个体内的差异 可以自己用药
3、皮肤样品 选择人体皮肤作为经皮吸收制剂药物扩散研究 的模型是最为理想的。 其次,选择动物的皮肤。
二、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控制
1、释放速率、透皮速率和释放度 (1)释放速率与透皮速率 释放速率是考察经皮吸收制剂重要的质量指标。 通常,释放速率应小于药物的透皮速率,否则,将会 出现药物的释放量大于皮肤透过量的情况,此时,药物的 吸收则更大程度受到皮肤性质的影响。 (2)释放度 释放度是用于控制生产重现性和质量的重要指标。 《美国药典》23版及FDA针对经皮吸收制剂,提出了供 研究其释放度测定的系列不同方法
第十七章 靶向制剂
Logo
定义
• 靶向制剂: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 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 构的给药系统。 • 理想的靶向制剂应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 定位浓度、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
芬太尼贴的使用ppt课件
![芬太尼贴的使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95f8be3169a4517623a365.png)
精选
使用剂量
• 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个体 情况而决定,并应在给药后定期进行剂量 评估。
精选
不良反应
• 恶心、呕吐、便秘;低血压、心动过缓; 嗜睡;头晕、头痛;精神错乱;幻觉;欣 快;瘙痒;出汗及尿潴留。与所有的强效 阿片类制剂相同,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肺 通气不足。 偶见皮肤反应的报道,如发红,红斑及刺 痒。 这些反应通常在去除贴剂后24小时内消失。
精选
使用方法
• 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前若需清洗应用部位,则需 使用清水,不能使用肥皂、油剂、洗剂或其它制 剂,因其可能会刺激皮肤或改变芬太尼透皮贴剂 的特性。在使用本贴剂前皮肤应完全干燥。 芬太尼透皮贴剂应在打开密封袋后立即使用。在 使用时应用手掌用力按压30秒,以确保贴剂与皮 肤完全接触,尤其应注意其边缘部分。 芬太尼透皮贴剂可以持续贴敷72小时。在更换贴 剂时,应在另一部位使用新的芬太尼透皮贴剂。 几天后才可在相同的部位上重复使用。
精选
• 祝您早日摆脱疼痛的困扰!
精选
精选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前若需清洗应用部位则需使用清水不能使用肥皂油剂洗剂或其它制剂因其可能会刺激皮肤或改变芬太尼透皮贴剂的特性
芬太尼贴的使用
精选
• 药物名称: 芬太尼透皮帖剂 • 药物别名: 多瑞吉 Durogesic • 性状 :本品是一种长方形、透明的透皮贴
剂。
精选适应症本品用于 Nhomakorabea疗需要应用阿片类止痛药 物的重度慢性疼痛。
使用剂量
• 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个体 情况而决定,并应在给药后定期进行剂量 评估。
精选
不良反应
• 恶心、呕吐、便秘;低血压、心动过缓; 嗜睡;头晕、头痛;精神错乱;幻觉;欣 快;瘙痒;出汗及尿潴留。与所有的强效 阿片类制剂相同,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肺 通气不足。 偶见皮肤反应的报道,如发红,红斑及刺 痒。 这些反应通常在去除贴剂后24小时内消失。
精选
使用方法
• 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前若需清洗应用部位,则需 使用清水,不能使用肥皂、油剂、洗剂或其它制 剂,因其可能会刺激皮肤或改变芬太尼透皮贴剂 的特性。在使用本贴剂前皮肤应完全干燥。 芬太尼透皮贴剂应在打开密封袋后立即使用。在 使用时应用手掌用力按压30秒,以确保贴剂与皮 肤完全接触,尤其应注意其边缘部分。 芬太尼透皮贴剂可以持续贴敷72小时。在更换贴 剂时,应在另一部位使用新的芬太尼透皮贴剂。 几天后才可在相同的部位上重复使用。
精选
• 祝您早日摆脱疼痛的困扰!
精选
精选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前若需清洗应用部位则需使用清水不能使用肥皂油剂洗剂或其它制剂因其可能会刺激皮肤或改变芬太尼透皮贴剂的特性
芬太尼贴的使用
精选
• 药物名称: 芬太尼透皮帖剂 • 药物别名: 多瑞吉 Durogesic • 性状 :本品是一种长方形、透明的透皮贴
剂。
精选适应症本品用于 Nhomakorabea疗需要应用阿片类止痛药 物的重度慢性疼痛。
透皮技术PPT课件
![透皮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45926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0.png)
采用透皮技术将药物透过眼睑皮肤, 直接作用于眼球表面,治疗角膜炎、 结膜炎等眼部疾病。
关节炎治疗
通过透皮给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关 节部位,减轻关节疼痛和炎症,如类 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系统治疗应用
心血管系统治疗
通过透皮给药,将药物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达到治疗心 血管疾病的目的,如高血压、心绞痛等。
呼吸系统治疗
利用透皮技术将药物透过皮肤吸收,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肺部,治 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治疗
采用透皮给药方式,使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帕金 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特殊疾病治疗应用
糖尿病治疗
通过透皮技术将胰岛素等 药物直接送达皮肤,降低 血糖水平,治疗糖尿病及 其并发症。
药物在表皮细胞间的转运
药物在表皮细胞间通过细胞间隙进行转运。
03
药物在真皮中的吸收
药物在真皮中被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量、脂溶性、极性等理化性质影 响其在皮肤中的渗透能力。
皮肤状态与疾病
角质层的屏障作用
角质层的厚度、脂质组成和含水量等因素影 响药物的渗透性。
作用
透皮给药系统通过皮肤给药,能够避免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副作用,同 时能够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 果。
透皮技术优缺点分析
优点 避免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副作用;
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
透皮技术优缺点分析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适用于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如婴幼儿、老年人等)。
皮肤的水合状态、角质层完整性及皮肤疾病 等因素会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皮给药制剂
1
第一节 概述
一、透皮给药系统的概念
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是指经皮给药的制 剂 , 即 透 皮 制 剂 。 (TDDS: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T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透皮给药制剂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 由皮肤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 药浓度并转移至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 疾病作用。
11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主要由无渗透性背衬层、药物贮库、 控释膜、粘胶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背衬层通常以软铝塑材料或不透性塑料薄膜,如聚苯 乙烯、聚乙烯、聚酯等制备而成。
膜控释型TDDS示意图
12
(二)粘胶分散型
粘胶分散型TDDS的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成。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压敏胶中成为药物贮库,均匀涂布
2002年为30亿美元,2010年该剂型市场销售额将达到 215亿美元,2015年达到315亿美元,最终形成口服、 注射和“透皮给药”制剂(黏膜)三大给药剂型“三分 天下”的市场态势。透皮释药系统药物市场增长前景非 常乐观。
透皮释药系统新药品种日益增多,目前这类药物市场大 多被心血管系统用药、止痛药、激素类药品等长效治疗 药物所占领 。
水溶性药物透过率非常低,虽可通过扩大给药面积 或多次给药增加透过程度,但容易增加皮肤的刺激。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 对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
7
三、药物透皮吸收过程
皮肤结构和生理 8
1.表皮: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 从基底层发育而成,这层细胞不断分化,由基底层向外推移分 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在不渗透背衬层上。
粘胶骨架扩散型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性或亲水性的聚合物骨架 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大小及一定厚度的药膜, 与压敏胶层、背衬层、及防粘层复合即成为骨架扩散 型TDDS,也可以在复合后再行分割。
14
(四)微贮库型
微贮库型TDDS的兼有膜控释型和骨架扩散型的特点。
4
优点:
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 灭活。
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 肠给药的副作用。
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
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 药。
5
口服给药与透皮贴剂的作用比较
6
缺点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大 多数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小,起效慢,多数 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制备:把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PEG)的水溶液中,将 该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在高切变机械力下,形 成微小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之成为稳 定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的分散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 药膜,置于粘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粘胶层
闭合底盘
微型药库
粘性泡沫层
15
5 熔点与热力活度
❖ 熔点高的药物和水溶性或亲水性的药物,在角质层 的透过速率较低。
❖ 药物透皮吸收的速度依赖于药物热力学活度,其活 度在饱和状态下最大。
19
二、TDDS中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 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的屏障功 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第二节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技术
16
一、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皮肤的水合作用; 角质层的厚度; 皮肤的条件; 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17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1 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
TDDS首选药物: 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 半衰期短需要频繁给予的药物 常规口服或注射给药的药效不可靠或具严重副作用
9
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过程,有两条途径: 表皮途径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
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主要途径 皮肤附属器途径 毛囊、皮脂腺、汗腺——
次要途径 一些离子型和水溶性大分子药因难于通过
富含类脂的角质层,多通过第二条途径进 入。
10
四、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一)膜控释型 (二)粘胶分散型 (三)骨架扩散型 (四)微贮库型
理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刺 激、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稳定、 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反应性、 起效快以及作用时间长。
20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 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激 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于临 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增溶在 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的药物。
2 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分子量大于600的物质较难通过角质层;分子量愈 大,分子体积愈大,扩散系数愈小;油水分配系数。
18
3 pH和pKa
很多药物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分子形式存在时 有较大的透皮透过能力,而离子型一般不易透过角 质层。
4 TDDS中药物浓度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是依赖于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 TDDS中的药量对维持该浓度梯度具有重要作用。
2.真皮: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之间。皮肤附属器 (毛囊、汗腺、皮脂腺)存在于其中。真皮之中还存在着丰富 的毛细血管网,透皮贴剂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真皮。
3.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为透 皮吸收的重要途径。
4.皮下组织:皮下组织是一种脂肪组织,主要成分为6种脂 肪酸:肉豆蔻酸、油酸、硬脂酸、亚麻二烯酸和十六碳烯酸。 皮下组织可作为脂溶性药物的贮库。
2
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 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 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还有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 气雾剂等。
3
二、TDDS 的发展与特点
自1974年美国上市的第一个Transderm-Scop镇晕剂 东莨菪碱和1981年硝酸甘油透皮制剂用于临床以来, 相继有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睾酮、硝酸异山梨酯、 左炔诺酮等透皮制剂。
1
第一节 概述
一、透皮给药系统的概念
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是指经皮给药的制 剂 , 即 透 皮 制 剂 。 (TDDS: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T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透皮给药制剂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 由皮肤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 药浓度并转移至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 疾病作用。
11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主要由无渗透性背衬层、药物贮库、 控释膜、粘胶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背衬层通常以软铝塑材料或不透性塑料薄膜,如聚苯 乙烯、聚乙烯、聚酯等制备而成。
膜控释型TDDS示意图
12
(二)粘胶分散型
粘胶分散型TDDS的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成。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压敏胶中成为药物贮库,均匀涂布
2002年为30亿美元,2010年该剂型市场销售额将达到 215亿美元,2015年达到315亿美元,最终形成口服、 注射和“透皮给药”制剂(黏膜)三大给药剂型“三分 天下”的市场态势。透皮释药系统药物市场增长前景非 常乐观。
透皮释药系统新药品种日益增多,目前这类药物市场大 多被心血管系统用药、止痛药、激素类药品等长效治疗 药物所占领 。
水溶性药物透过率非常低,虽可通过扩大给药面积 或多次给药增加透过程度,但容易增加皮肤的刺激。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 对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
7
三、药物透皮吸收过程
皮肤结构和生理 8
1.表皮: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 从基底层发育而成,这层细胞不断分化,由基底层向外推移分 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在不渗透背衬层上。
粘胶骨架扩散型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性或亲水性的聚合物骨架 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大小及一定厚度的药膜, 与压敏胶层、背衬层、及防粘层复合即成为骨架扩散 型TDDS,也可以在复合后再行分割。
14
(四)微贮库型
微贮库型TDDS的兼有膜控释型和骨架扩散型的特点。
4
优点:
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 灭活。
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 肠给药的副作用。
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
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 药。
5
口服给药与透皮贴剂的作用比较
6
缺点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大 多数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小,起效慢,多数 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制备:把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PEG)的水溶液中,将 该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在高切变机械力下,形 成微小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之成为稳 定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的分散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 药膜,置于粘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粘胶层
闭合底盘
微型药库
粘性泡沫层
15
5 熔点与热力活度
❖ 熔点高的药物和水溶性或亲水性的药物,在角质层 的透过速率较低。
❖ 药物透皮吸收的速度依赖于药物热力学活度,其活 度在饱和状态下最大。
19
二、TDDS中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 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的屏障功 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第二节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技术
16
一、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皮肤的水合作用; 角质层的厚度; 皮肤的条件; 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17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1 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
TDDS首选药物: 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 半衰期短需要频繁给予的药物 常规口服或注射给药的药效不可靠或具严重副作用
9
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过程,有两条途径: 表皮途径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
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主要途径 皮肤附属器途径 毛囊、皮脂腺、汗腺——
次要途径 一些离子型和水溶性大分子药因难于通过
富含类脂的角质层,多通过第二条途径进 入。
10
四、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一)膜控释型 (二)粘胶分散型 (三)骨架扩散型 (四)微贮库型
理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刺 激、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稳定、 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反应性、 起效快以及作用时间长。
20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 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激 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于临 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增溶在 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的药物。
2 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分子量大于600的物质较难通过角质层;分子量愈 大,分子体积愈大,扩散系数愈小;油水分配系数。
18
3 pH和pKa
很多药物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分子形式存在时 有较大的透皮透过能力,而离子型一般不易透过角 质层。
4 TDDS中药物浓度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是依赖于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 TDDS中的药量对维持该浓度梯度具有重要作用。
2.真皮: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之间。皮肤附属器 (毛囊、汗腺、皮脂腺)存在于其中。真皮之中还存在着丰富 的毛细血管网,透皮贴剂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真皮。
3.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为透 皮吸收的重要途径。
4.皮下组织:皮下组织是一种脂肪组织,主要成分为6种脂 肪酸:肉豆蔻酸、油酸、硬脂酸、亚麻二烯酸和十六碳烯酸。 皮下组织可作为脂溶性药物的贮库。
2
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 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 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还有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 气雾剂等。
3
二、TDDS 的发展与特点
自1974年美国上市的第一个Transderm-Scop镇晕剂 东莨菪碱和1981年硝酸甘油透皮制剂用于临床以来, 相继有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睾酮、硝酸异山梨酯、 左炔诺酮等透皮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