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报告的写法
心理课程教学实验报告(3篇)
![心理课程教学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f9cff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e.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为了探讨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本实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
2.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 分析实验效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某大学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以下教学方法:a.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b.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理困惑,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c. 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问题,学会应对策略。
d. 心理测评:定期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后作业等。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2. 实验期间,实验组按照上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评,比较两组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实验组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2)实验组学生的心理测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2. 实验分析(1)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2)讨论法有助于学生分享心理困惑,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3)模拟法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心理问题,学会应对策略。
(4)心理测评有助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六、结论与建议1.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过程实验报告(3篇)
![心理咨询过程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41b80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7.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及其效果,为心理咨询实践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2. 探讨心理咨询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3. 分析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模式。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实验对象:选取10名自愿参与实验的个体,其中男性5名,女性5名,年龄在20-40岁之间。
实验方法:1. 咨询设置:采用一对一的面对面咨询形式,每次咨询时长为50分钟,共计5次。
2. 咨询内容: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设定针对性的咨询主题,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等。
3. 咨询技巧:咨询师采用倾听、共情、引导、反馈等心理咨询基本技巧。
四、实验过程1. 第一次咨询:- 来访者自我介绍,表达咨询需求。
- 咨询师进行初步评估,了解来访者心理状况。
- 确定咨询目标和具体计划。
2. 第二次咨询:- 来访者分享近期的心理困扰和感受。
- 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分析问题根源。
- 共同探讨应对策略。
3. 第三次咨询:- 来访者回顾上一次咨询的内容,分享实施情况。
-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进步给予肯定,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 优化应对策略。
4. 第四次咨询:- 来访者分享在咨询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 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总结经验,提高心理素质。
- 确定下一步咨询目标。
5. 第五次咨询:- 来访者回顾整个咨询过程,分享成长和收获。
- 咨询师对来访者给予鼓励和肯定,强调持续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五、实验结果1. 来访者心理状态改善:- 通过5次咨询,大部分来访者在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 来访者对自身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2. 咨询师与来访者互动模式:- 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为咨询过程提供了保障。
参加心理测试实验报告(3篇)
![参加心理测试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d6ec4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05.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
心理测试作为一种了解个体心理状况的有效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教育、科研等领域。
为了探究心理测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组织了一次心理测试实验。
以下是本次实验的详细报告。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究心理测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 分析心理测试结果,为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建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100名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志愿者,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工具:采用某知名心理测试平台提供的在线心理测试工具,包括人格测试、情绪测试、压力测试等。
3. 实验步骤:(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和意义,确保其知情同意。
(2)指导实验对象进行在线心理测试,确保测试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收集实验数据,包括测试结果和实验对象的基本信息。
(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1. 实验对象在人格测试、情绪测试、压力测试等方面的得分情况。
2. 实验对象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等。
3. 心理测试结果与实验对象基本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五、实验分析1. 心理测试结果分析(1)人格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在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特点。
(2)情绪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在情绪稳定性、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3)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在应对压力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2. 心理测试结果与实验对象基本信息的相关性分析(1)年龄与心理测试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实验对象在情绪稳定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得分有所提高。
(2)性别与心理测试结果:女性在情绪稳定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得分高于男性,而男性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得分略高于女性。
(3)职业与心理测试结果:不同职业的实验对象在心理测试结果上存在一定差异,如教师、医护人员等职业在情绪稳定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得分较高。
心理需要小实验报告(3篇)
![心理需要小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20a37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7.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心理需要是指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需求,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
心理需要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行为表现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讨心理需要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一项小实验,旨在了解不同心理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心理需要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2. 分析不同心理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为心理需求满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心理需求问卷、实验场景模拟材料、实验指导语等。
3. 实验程序:(1)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2)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和流程,要求他们填写心理需求问卷。
(3)根据问卷结果,将实验对象分为低需求组、中需求组和高需求组。
(4)分别对三组实验对象进行以下实验场景模拟:a. 低需求组:模拟一个轻松愉快的社交场合,如朋友聚会。
b. 中需求组:模拟一个充满竞争压力的工作场合,如职场竞争。
c. 高需求组:模拟一个紧张刺激的生存挑战,如野外求生。
(5)观察并记录实验对象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表现。
(6)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心理需求问卷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的需求程度存在差异。
2. 在轻松愉快的社交场合中,低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较为积极,如主动交流、分享快乐等;中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介于低需求组和高需求组之间;高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较为消极,如沉默寡言、不愿参与等。
3. 在充满竞争压力的工作场合中,低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较为稳定,能保持良好心态;中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受压力影响较大,如焦虑、紧张等;高需求组实验对象的行为表现最为消极,如情绪失控、工作效率低下等。
4. 在紧张刺激的生存挑战中,低需求组实验对象能保持冷静,迅速适应环境;中需求组实验对象在压力下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恐慌;高需求组实验对象在压力下出现严重恐慌,甚至放弃挑战。
心理作业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心理作业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a7db4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b.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探究心理健康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项心理作业实验,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水平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健康水平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 探讨心理健康水平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3. 为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5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心理健康量表、行为观察记录表。
3. 实验程序:(1)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程序和要求。
(2)对实验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量,采用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评估。
(3)观察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并记录在行为观察记录表中。
(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实验对象心理健康水平与个体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体行为表现越好。
2. 在实验过程中,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实验对象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更高的自信心、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3. 相比之下,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实验对象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心、消极情绪和逃避行为。
五、实验结论1. 心理健康水平对个体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体行为表现越好。
2.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提升个体行为表现,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关注个体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行为表现。
3.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实验对象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心、消极情绪和逃避行为。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关注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七、实验局限性1. 实验对象仅限于大学生群体,实验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其他年龄段的个体。
心理压力实验报告(3篇)
![心理压力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6cd38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2.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了探讨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模拟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压力,观察和分析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影响程度。
2. 分析不同心理压力水平对个体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
3. 为减轻心理压力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分组法,将3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三组分别为:(1)低压力组:模拟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实验对象观看动画片、听轻音乐等。
(2)中压力组:模拟具有一定压力的情境,如实验对象需完成一定的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高压力组:模拟高度紧张、焦虑的情境,如实验对象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任务,并面临失败的威胁。
3. 实验步骤(1)实验对象在实验前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指标。
(2)实验对象分别进入低压力、中压力、高压力情境,每组实验持续30分钟。
(3)实验结束后,再次对实验对象进行认知功能测试。
4. 数据收集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
四、实验结果1. 低压力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不显著(p>0.05)。
2. 中压力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指标有所下降。
3. 高压力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认知功能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指标明显下降。
五、实验结论1. 心理压力对个体认知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压力越大,认知功能下降越明显。
2. 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个体应学会调整心态,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以减轻心理压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个体心理行为实验报告(3篇)
![个体心理行为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03560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2.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行为表现,分析个体心理特征对行为决策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行为规律,提高管理效率,本实验选取了30名志愿者进行个体心理行为实验。
三、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30名志愿者,年龄在18-35岁之间,性别不限,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史。
2. 实验环境:实验场地为一个宽敞的会议室,环境安静,光线适宜。
3.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随机分配的30个任务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任务描述,包括任务难度、完成时间、奖励金额等。
4. 实验步骤:(1)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人。
(2)每组志愿者依次抽取任务卡片,并按照卡片上的描述完成任务。
(3)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记录志愿者的心理状态、决策过程以及最终完成任务的情况。
(4)实验结束后,对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心理特征、价值观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任务完成情况:各组志愿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实际完成时间、奖励金额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心理状态:在实验过程中,志愿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如焦虑、兴奋、紧张等。
(3)决策过程:志愿者在完成任务时,决策过程存在差异,部分志愿者倾向于选择高难度任务,部分志愿者倾向于选择低难度任务。
2. 实验分析(1)个体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心理特征、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影响。
(2)环境因素:实验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如安静的环境有助于志愿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心理状态与决策:实验过程中,志愿者的心理状态对其决策过程产生影响。
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而兴奋、自信等正面情绪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
五、结论1. 个体心理行为受遗传、环境、心理特征等因素影响。
2. 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安静、适宜的环境有助于志愿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实验心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心理实验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c5e3e4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9.png)
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2. 实验材料3. 实验对象4. 实验程序五、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2. 实验结果分析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2. 实验结果的意义3.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的比较4. 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七、结论八、参考文献实验名称: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__________(实验目的),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对象)进行__________(实验方法)实验,以验证__________(实验假设)。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主要基于__________(相关理论或模型),通过对__________(实验变量)的影响,来观察__________(观察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实验假设。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__________(实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实验材料,如: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实验材料等)。
3.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__________(实验对象,如:大学生、儿童、成人等)。
4.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如下:(1)__________(实验步骤一)(2)__________(实验步骤二)(3)__________(实验步骤三)(4)__________(实验步骤四)(5)__________(实验步骤五)(6)__________(实验步骤六)四、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记录(1)实验数据表格(2)实验数据图形2.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得出实验结果。
五、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关系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基本一致,说明__________(实验假设)成立。
2. 实验结果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实验结果的意义),为__________(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我评析心理实验报告(3篇)
![自我评析心理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15f87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d.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自我评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评估方法,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自我评析,了解自己的心理特质、情感倾向和行为习惯,从而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工具:采用《自我评析量表》(Self-Assessment Inventory,简称SAI)进行自我评析。
该量表包含多个维度,如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自我控制等,通过评分了解自己在各个维度的表现。
2. 实验过程:在安静的环境下,独立完成自我评析量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进行评分。
3. 数据处理:将评分结果输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1. 情绪稳定性:结果显示,我的情绪稳定性处于中等水平。
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我能够保持相对冷静,但有时也会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
2. 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我表现出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能够与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但有时过于敏感,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3.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有时会做出冲动行为。
4. 性格特点:根据结果分析,我属于外向型性格,善于与人交往,但有时过于情绪化。
同时,我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
四、分析与讨论1. 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我的情绪稳定性处于中等水平,说明我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相对冷静,但仍有提升空间。
建议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2. 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我表现出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优势。
但过于敏感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学会调整情绪,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3.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建议通过制定计划和目标,提高自律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冲动行为。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058d0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d.png)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一:实验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在不同时间、地点,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观察情绪的发展变化,以期探究自身情绪发展的规律。
意义掌握了情绪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和调节情绪。
实验内容人格的分裂是指主体的精神活动能力完整统一,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构特征。
人格既包括先天的本能活动方式(即气质),也包括后天习得的、经过系统教育训练形成的各种活动方式(即个性)。
前者称为内倾型,后者称为外倾型。
实验步骤1.实验假设和被试:设被试为两组。
一组为A,另一组为B,两组受测者无任何关系。
2.实验方法: A、被试( n=25)。
被试坐于一张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保持适度紧张,头部固定,闭目,用手指捏紧拳头,其余肌肉放松,置于桌面中央。
B、实验条件( 1) A组被试在椅子上采取轻松坐位,不做任何任务或作业。
桌面高度与被试身高相当。
B组被试端坐于椅子上,手臂下垂。
手里拿一个记录表,边观察周围情况边记录。
( 2)A、 B组被试在每天晚饭后至次日清晨起床之前( n=16)、起床后( n=20)、清晨( n=13)各进行一次测量,每次由8位被试共同完成。
要求在6种情境下均记录完成的时间。
( 3) A、 B组被试在测量的同时完成有关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与情绪相关的心理活动( 5个项目)。
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组被试在情绪的产生过程中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规律。
(2)外向性格的被试感情体验早于内向性格的被试,但两者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速度大致相当。
(3)先快后慢的情绪变化规律使两组被试在人格分裂状态时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外倾型性格的被试表现为冲动型和激情型,外向型的被试表现为安静型和思考型。
四.讨论1.两组被试情绪产生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对被试的情绪研究,提出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五。
心理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186a5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d.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 掌握心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心理学实验:视觉错觉三、实验背景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由于受到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视觉现象。
视觉错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视觉错觉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视觉错觉实验装置(如视错觉图片、视错觉视频等);2. 实验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表、计时器等。
五、实验对象某高校心理系学生,共30人,男女各半。
六、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 实验过程:(1)第一组进行图片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2)第二组进行视频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3)两组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讨论,分析视觉错觉产生的原因;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及产生原因。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第一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月亮错觉、埃拉斯托勒斯错觉、潘佐错觉等;(2)第二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倾斜的直线错觉、运动错觉、颜色错觉等;2. 实验分析:(1)月亮错觉:由于月亮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差异较大,使得月亮看起来比实际大;(2)埃拉斯托勒斯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曲线;(3)潘佐错觉:由于视觉对比,使得观察者将相同长度的线段视为不同长度;(4)倾斜的直线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倾斜;(5)运动错觉:由于视觉信息的不稳定,使得观察者将静止的物体视为运动;(6)颜色错觉:由于颜色对比,使得观察者对颜色产生误解。
八、实验讨论1. 视错觉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2. 视错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建筑、广告、艺术等领域;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心理测验实验报告格式(3篇)
![心理测验实验报告格式(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0ecb7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d.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心理测验作为一种研究心理现象的重要工具,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实验旨在探讨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验证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探讨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有效性;3. 验证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高校学生10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材料:采用某知名心理测验量表,如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人格类型量表。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向实验组发放心理测验量表,要求受试者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心理测验,仅作为实验对比;(3)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心理测验结果分析:(1)MBTI人格类型分布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组受试者的MBTI人格类型分布情况;(2)心理测验结果与实际性格特征的相关性:将实验组受试者的MBTI人格类型与他们的实际性格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心理测验结果与实际性格特征的相关性。
2. 对照组心理测验结果分析:(1)对照组未进行心理测验,因此无法分析其心理测验结果;(2)对照组实际性格特征分析:通过其他方式收集对照组受试者的实际性格特征,并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五、实验讨论1. 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通过MBTI人格类型量表,可以较好地揭示受试者的性格特征。
2. 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受试者的心理测验结果与实际性格特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六、实验结论1. 心理测验在了解个体心理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2. 心理测验结果的可靠性较高;3. 心理测验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学生心理实验报告范文(3篇)
![学生心理实验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c3dfe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1.png)
第1篇实验名称:学生压力应对策略研究实验目的:探讨不同压力应对策略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对象:某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共300名学生实验时间: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0名学生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人,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压力应对策略:积极应对组、消极应对组、中立应对组。
2. 实验材料:采用《学生压力应对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施测,问卷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中立应对三个维度。
3. 实验过程:(1)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
(3)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1. 描述性统计(1)积极应对组:平均压力应对得分(X±SD)为21.3±3.2。
(2)消极应对组:平均压力应对得分(X±SD)为12.5±4.1。
(3)中立应对组:平均压力应对得分(X±SD)为15.8±3.8。
2. 相关分析(1)积极应对组与消极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呈显著负相关(r=-0.36,P<0.05)。
(2)积极应对组与中立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5)。
(3)消极应对组与中立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无显著相关性(r=0.07,P>0.05)。
3. 方差分析(1)积极应对组、消极应对组和中立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6.24,P<0.05)。
(2)积极应对组与消极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4.89,P<0.05)。
(3)积极应对组与中立应对组在压力应对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3.12,P<0.05)。
实验结论:1. 在面对压力时,积极应对策略对学生心理状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消极应对策略对学生心理状态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3. 中立应对策略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不显著。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真实验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82d86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c.png)
第1篇一、实验名称心理学真实验研究: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假设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2.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四、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某高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五、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基本信息。
2. 情绪调节训练教材:包括情绪调节理论、技巧和方法等。
六、实验方法1. 问卷调查: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2.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每周2次,每次1小时。
3.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七、实验程序1. 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2. 问卷调查: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收集实验数据。
3. 情绪调节训练:对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的情绪调节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4. 重复问卷调查:在情绪调节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情绪调节问卷的施测,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
八、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
2. 对照组在情绪调节训练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
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九、讨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与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情绪调节训练对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 本实验结果为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结论1.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得到提高。
心理实验报告示例(3篇)
![心理实验报告示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300f6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d.png)
第1篇实验名称:情绪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在其中的作用。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某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对象:随机抽取的3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
实验材料:情绪调节问卷、购买决策问卷、实验场景模拟材料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被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在实验前均需完成情绪调节问卷和购买决策问卷,以了解其情绪调节能力和购买倾向。
2. 情绪诱导:- 积极情绪组:通过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展示美景图片等方式诱导被试进入积极情绪状态。
- 消极情绪组:通过播放悲伤音乐、展示恐怖图片等方式诱导被试进入消极情绪状态。
- 中性情绪组:通过播放普通音乐、展示日常生活图片等方式保持被试中性情绪状态。
3. 购买决策模拟:- 每组被试在情绪诱导后,均需参与一个购买决策模拟实验。
实验中,被试将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商品,分别代表高价值、中等价值和低价值商品。
- 被试需在限定时间内,根据自身情绪状态和商品信息,选择购买意愿最强的商品。
4. 数据收集:- 记录每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情绪状态、购买决策结果以及情绪调节策略。
实验结果:1. 情绪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积极情绪组被试在购买决策中倾向于选择高价值商品,且购买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 消极情绪组被试在购买决策中倾向于选择低价值商品,且购买意愿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 中性情绪组被试的购买决策结果与积极情绪组相似,但购买意愿略低于积极情绪组。
2. 情绪调节在其中的作用:- 积极情绪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更多的情绪调节策略,如积极思考、转移注意力等。
- 消极情绪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情绪调节能力较弱,情绪调节策略运用较少。
- 中性情绪组被试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积极情绪组相似,但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频率略低。
讨论:1. 情绪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消极情绪则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心理作业实验报告总结(3篇)
![心理作业实验报告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e5555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8.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为了验证心理学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效果,我们设计了一项心理作业实验,旨在探究特定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学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效果。
2. 探究特定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为实际工作中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心理作业,包括一系列心理学理论题、心理测试题和实际案例分析题。
3. 实验步骤:a. 实验组:首先进行心理测试,了解个体心理特点,然后进行心理作业练习,包括心理学理论题、心理测试题和实际案例分析题。
b. 对照组:仅进行心理测试,不进行心理作业练习。
4.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在心理测试、心理作业练习和实际案例分析方面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心理测试、心理作业练习和实际案例分析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实验组在心理作业练习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优于对照组。
3. 在实际案例分析方面,实验组能够更好地运用心理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对照组则相对困难。
五、实验结论1. 心理学理论在实际问题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心理作业练习对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 实际案例分析有助于个体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心理作业练习在提高个体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设计针对性的心理作业,以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心理测试有助于了解个体心理特点,为心理作业设计和实际案例分析提供依据。
自我心理实验报告总结(3篇)
![自我心理实验报告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47cda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d.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我于近期进行了一系列自我心理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不同的心理测试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情绪状态和应对机制,为今后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二、实验方法与过程1. 心理测试- 我参加了多个在线心理测试,包括人格测试、情绪状态评估、压力承受能力测试等。
- 在测试过程中,我严格按照指导语进行作答,力求真实反映自己的心理状态。
2. 自我反思- 结合心理测试结果,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包括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
3. 记录与分析- 我将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格特征- 通过人格测试,我发现自己具有以下特征:外向、开放、随和、谨慎。
这表明我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好奇心和适应能力。
2. 情绪状态- 在情绪状态评估中,我发现自己情绪较为稳定,但有时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这可能与近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有关。
3. 压力承受能力- 压力承受能力测试结果显示,我的压力承受能力一般。
在面对压力时,我倾向于通过倾诉、运动和调整心态等方式来缓解。
4. 应对机制- 在自我反思中,我发现自己在面对问题时,存在以下应对机制:- 合理化: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我会寻找客观原因,避免过度自责。
- 倾诉:遇到困扰时,我会向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倾诉,寻求帮助。
- 运动: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四、实验结论与启示1. 结论- 本次实验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为今后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提供了参考。
- 通过实验,我认识到自己在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启示- 关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和应对。
- 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参加心理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1dd93258fb770bf78a556c.png)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心理测验目的实验报告(3篇)
![心理测验目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fcbd4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6.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测验作为一种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医学、教育、法律等领域。
心理测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个体的心理特征,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量化数据,从而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讨心理测验的目的,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分析心理测验的目的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3. 评估心理测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4. 探讨心理测验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心理测验的定义、分类、目的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测验案例,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3. 专家访谈:邀请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医学、教育、法律等领域的专家,探讨心理测验的目的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心理测验是一种用于测量个体心理特征的方法,主要包括认知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
认知测验主要测量个体的认知能力,如智力、记忆力、注意力等;人格测验主要测量个体的性格特征,如外向、内向、情绪稳定等;心理健康测验主要测量个体的心理状况,如焦虑、抑郁、强迫等。
2. 心理测验的目的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1)心理学领域:心理测验用于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心理现象的规律,以及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例如,智力测验用于研究个体智力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测验用于诊断心理疾病。
(2)医学领域:心理测验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教育领域:心理测验用于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征,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
例如,智力测验用于选拔优秀学生,性格测验用于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
(4)法律领域:心理测验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状况,为法庭判决提供参考。
例如,测谎仪用于检测犯罪嫌疑人是否说谎。
思维心理实验报告模板(3篇)
![思维心理实验报告模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a1b45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d.png)
第1篇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背景与理论基础四、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2. 实验材料3. 实验设计4. 实验步骤五、实验结果1. 数据统计与分析2. 结果呈现六、讨论1. 结果分析2. 与已有研究的比较3. 实验结果的局限性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七、结论八、参考文献思维心理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思维心理实验:认知偏差对判断力的影响二、实验目的探究认知偏差对个体判断力的影响,验证认知偏差在判断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背景与理论基础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信息产生错误解读和判断的现象。
认知偏差可能源于认知负荷、情绪、社会文化等因素。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认知偏差对判断力的影响。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5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设计一组判断任务,包括认知负荷任务、情绪调节任务和社会文化任务。
3. 实验设计:采用2(认知负荷:高负荷 vs. 低负荷)× 2(情绪调节:积极情绪 vs. 消极情绪)× 2(社会文化:中国文化 vs. 西方文化)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a. 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四组,分别进行不同类型的判断任务。
b. 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软件记录实验对象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c. 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呈现:a. 认知负荷对判断力的影响:高负荷组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低于低负荷组。
b. 情绪调节对判断力的影响:积极情绪组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高于消极情绪组。
c. 社会文化对判断力的影响:中国文化组在判断任务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高于西方文化组。
六、讨论1. 结果分析:认知负荷、情绪调节和社会文化均对判断力产生显著影响,验证了认知偏差在判断过程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本形式和要求
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 结论和参考文献或附录 。 一般摘要,参考文献不要注明第几,而引言等 若需要可注明第几,如1引言, 2方法…… 若再要分段可分别标为1.1,1.2及2.1,2.2……
题目
文章主要内容的浓缩,要言简意赅,最多不超过20个字.说明所 研究的具体问题,最典型的题目就是指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 量。 概括文章要点的短段。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摘要一般不超过 150个字。好的摘要应该包含以下信息:要研究的问题是什 么;前人对该问题的争论;本研究的被试、方法、结果、结 论以及研究发现的价值和启示。摘要中最后还要写出3到5个 关键词。 在引言中一般要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意义,然后,应指出 该问题的背景材料,最好能指出这类实验的来龙去脉。最后, 应指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假设。或者说明本实验做什么,试图 证明什么。
2、教学实验报告的常见问题
Leabharlann 忽视题目和摘要 引言过于简单 结果部分常出现原始数据 结果多是描述统计,缺乏推断统计 讨论缺乏自己的见解 没有参考文献
并不是学生忘了写参考文献,而是除了相应的教科 书,他们确实没有参考什么其他的资料。
肤觉两点阈的测定
引言 能感觉到两个刺激间的最小距离称作两点阈 (two point threshold)。两点阈是肤觉定位 的一种方式,也是皮肤触觉的敏锐性指标。人 身上的不同部位的肤觉两点阈的大小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皮肤的暴露部分,如手指头、面部 的两点阈最小,身体的掩盖部分:如肩、背、 大小腿等处的两点阈较大。
讨论
实验者可以对结果部分的有关数据作出自己的解释, 指出事先的实验假设是否可靠。如果结果不能充分 说明问题或各部分有矛盾,实验者要进行分析,找 出原因:如果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实验 者可以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如果实验得 到意外的结果,实验者也要进行分析;如果理论预 测将要发生什么,但事实上却什么也没发生时,也 应在这一部分一并进行讨论。另外,这一部分还可 以对本实验的程序(实验设计)、使用的仪器以及 进一步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实验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
结果分析
分别求出不同区域的两点阈
问题与讨论 文后应注明
主试: 被试: 观察记录核对:
结果
结果部分主要说明实验者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处 理情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部分无需列出实 验的原始数据。实验者必须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 加工,然后在这一部分以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的 形式将结果表示出来。不管是描述性统计还是推断 统计,除了用数据加言语来表示外,还可以用图或 表来说明。作者还可以对统计结果及图或表进行简 要说明。
期刊:作者、文章名字、刊名、期号,页码。 著作:著者、书名、版次(初版码),出版社、出版年、起 止页码
附录
附录一般包括了实验的原始数据和记录,以及实验 的具体材料(如果材料较长的话)。对学生来说附 录一定不能少,因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形式, 原始数据等作检查。但在正式的心理学刊物上,由 于篇幅所限,实验者往往无需列出这一部分。
实验目的
1、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测量方法。 2、探索身体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的差别以及练习与疲劳因 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和前臂背面为测量区,从手背至 肘部分别为A、C区 。测量前做好标记,测量工具为游标卡 尺。 2、在实验之前,主试发出指导语:‚注意,当你的感觉为 两点时就报告为‘二’,感觉为一点时就报告为‘一’,如 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 3、采用恒定刺激法来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 起点,可以按照预备测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为 7-15mm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步变化1mm。每种间距可做20 次,按随机顺序进行排列。 4、每隔50次,休息几分钟。被试有时候会产生一种相对持 久的两点后像(即只有一点或相距很近的两点,也报告为两 点),此时应让被试适当休息。每隔10次,插入一个一点刺 激,看看被试是否出现了两点后像。
摘要
引言
方法
方法部分主要说明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它必须详 细,以便其他实验者能够参照实验的研究条件,复 核该实验结果。方法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被试、 仪器或材料、实验程序。
被试。主要说明选择被试的方式,被试的年龄、性别和文 化层次等情况,以及被试的数目和怎样分组等(对实验组 不必罗列个人名单和个人情况,只要对该组有所说明即 可)。 仪器或材料。包括用来测试被试的所有设备和问卷、词组 表等材料。要标明设备的型号等细节,有时由于型号不同, 同类仪器作出的结果也不同。如果材料过长,可以在附录 中详细列出。 实验程序。即实验具体是怎么进行的,研究者对被试做了 什么,包括实验的原则、方法步骤、指导语、控制的变量 等。这部分要写清楚、确切,以便他人随时重复验证。
结论
这部分说明本实验结果证实了或否定了什么问题, 一般用简洁的条文形式来表述。实验者必须注意, 结论应以实验所得的结果为依据,确切地反应整个 实验的收获。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写在文章的最后,心理学的期刊杂志要求 实验者列出所有参考文章的题目、出处、作者、发 表日期等。要注意的是,实验论文不同于学术著作。 著作的参考文献要包括尽可能多的引用材料,而在 实验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只有实验引用过的文章才 能被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