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1课《核舟记》教案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雕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核舟的制作工艺、课文中的细腻描绘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上,我尝试运用了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古代雕刻艺术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描绘核舟的细腻笔触,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强化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到日常交流与写作中,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描绘练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方面还需加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能够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他们在探讨古代雕刻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描绘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雕刻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核舟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了解我国古代核舟工艺的历史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2)学会欣赏古代核舟艺术,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质量;(3)学会珍惜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核舟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了解我国古代核舟工艺的历史和发展。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古代核舟艺术的价值和审美特点;(3)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简介核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介绍作者魏学洢及其作品《核舟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核舟工艺的特点和审美价值;(2)分析文中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美之情;(3)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2)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3)教师根据观察和评价,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核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3)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五、课后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回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后续教学计划和辅导措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第一篇: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核舟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正音:罔贻黍糁褶篆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三、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
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四、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译(方法同上)。
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五、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六、情境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七、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翻译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八、全文总结九、作业布置1.词语积累。
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2023年《核舟记》课堂教学反思(精选篇)
2023年《核舟记》课堂教学反思(精选篇)《核舟记》课堂教学反思篇1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须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细心打算。
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在这次自录课的过程中,我仔细打算了《核舟记》这一课书。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详细可触。
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超群的技艺感到敬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自录的这节课,学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根据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详细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②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相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及卓越技艺。
要想达到上述的学习目的,就要清晰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说明依次。
先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然后以空间为序详细加以说明;(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背。
)最终概括总结。
第三段是重点段落,应抓住人物的神情,隐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两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等细微环节,来体会雕刻品的精细及雕刻家的超群技艺。
进而领悟本文的精确、简明的语言。
这课书的教学我觉得胜利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思路、环节较清楚这节课是本课书的第三节课,前两节主要是读熟课文、疏通文意;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理解,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 读书环节;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基本功。
因为学习文言文必需驾驭肯定数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这些语言感性材料只有通过诵读,逐步积累文言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材料,培育文言语感,才能很好的落实。
朗读文言文,应读准音,生字字音要通过书上的注释,查阅工具书读准。
读多音字,应先弄清读什么音时是什么意思,确定了词义,才能读准字音;也可以结合句意,确定读音。
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读音应是“jī”;在后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读音是“qí”。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 核舟记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11 核舟记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过程与方法1.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难点理解文章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
有关核舟的图片。
2课时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艘小船,船上有5个人,8扇窗,船篷、船桨、炉子、水壶、书籍、画卷、念珠各一件,还刻有对联、题名和篆字图章,一共有34个字。
而这艘内容如此丰富的小船,竟然是由一枚核桃雕刻而成的,你们说神奇不神奇?这就是微雕艺术。
《核舟记》就是介绍这件工艺美术品的文章,属于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选自《虞初新志》。
文中详细地记述了王叔远这位民间微雕艺术家的精湛技艺。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
他好学善文,一生没做官。
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官史,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入狱,遭暗害。
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
著有《茅檐集》。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
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1.重点词语的理解。
(1)径.寸之木(径:直径)(2)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3)尝贻.余核舟一(贻:赠)(4)八分有奇.(奇:零数、余数)(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兴:起)(6)如有所语.(语:说话)(7)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8)绝类.弥勒(类:像)。
《核舟记》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教案:核舟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精湛和核舟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核舟雕刻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雕刻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内容理解2. 核舟雕刻技艺的分析教学难点:1. 核舟记中的专业术语解释2. 学生对雕刻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教学准备:1. 教材《核舟记》2. 相关核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核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核舟的外观和特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核舟的雕刻主题和技艺。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核舟记中的专业术语,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核舟雕刻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讨论核舟的艺术价值。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欣赏与创作(10分钟)1. 学生欣赏核舟的图片或视频,感受核舟的美感。
2. 学生尝试创作一幅核舟的简笔画或描述核舟的特点,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可以参观雕刻艺术展览,欣赏不同的雕刻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引导学生对核舟产生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让学生深入了解核舟的雕刻技艺和艺术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研究范围,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核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实录:教案:核舟记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学生进一步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八下《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核舟记》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
本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本单元的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字词,但由于知识与阅历的限制,在体会文言文中的情感与思想方面还有很大的障碍。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而本文以介绍核舟为主,只有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情趣,这正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预习,疏通文章大意。
2.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核舟之奇。
3.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和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梳理内容,理解核舟之奇,训练学生的提炼和概括能力。
2.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
教学难点:品鉴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01 激趣导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中国从不缺失把技术做到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
大家知道形容技艺高超的成语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魏学洢走进《核舟记》,一睹微雕界的杰作。
【设计意图:形容技艺高超的成语有精益求精、妙手回春、心灵手巧、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引入话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刻万物于一核思考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魏学洢对核舟技艺的评价。
课文《核舟记》的教案设计
《核舟记》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核舟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魏学洢的写作意图。
(2)学会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3)了解核舟制作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核舟制作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设计属于自己的核舟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引导学生珍惜资源,提倡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核舟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魏学洢的写作意图。
(2)学会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3)了解核舟制作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核舟制作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简要介绍核舟的历史背景和制作技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核舟制作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核舟制作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核舟记》,加强文言文记忆。
2. 设计一份关于核舟制作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的手抄报。
3. 写一篇关于核舟的作文,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核舟记》的理解程度,包括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
2. 学生对核舟制作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讨论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1《核舟记》教案与教学反思
11 核舟记杭信一中何逸冬杭信一中何逸冬青海一中李清杭信一中何逸冬大地二中张清泉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抓住文本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微雕欣赏》视频。
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
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
没关系,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jī)箬.篷(ruò) 石青糁.之(sǎn) 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rén xū)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2)一词多义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③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④之:径寸之木(助词,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⑤其:其两膝相比者(他们)其人视端容寂(那)(3)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③舟尾横卧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桨”。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是一篇科幻小说,是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著,在科幻小说领域具有权威地位。
对于初中学生,阅读这样一篇科幻小说不仅有趣,还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本文将对《核舟记》这一篇优秀的教案进行分析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分析《核舟记》这篇文本很长,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科技术语,而且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科技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的内容,教师要提供仔细而系统的教学指导。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一)翻译词汇由于小说涉及到大量的科技术语,教师需要解释意义,领学生详细学习。
词汇翻译包括对一些重点词汇的解释和例句分析,例如:“动力级”、“阳电子”、“瓦特级”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术语。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科技素养。
(二)分析文本教师利用沙发式的讨论技巧,推动学生一起阅读小说,共同感受细节和身临其境。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让学生对小说的整体内容能够很好的把握。
(三)主题讨论教师将核舟的启示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并让学生就这个主题开展一场津津有味的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们审视主人公的行为,分析故事中的意义,并进行诸如“你会怎么做”之类的互动,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作用。
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培养了同学们创造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一定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科幻小说的精神和知识价值。
二、教学反思对于这种长篇科幻小说,授课的时间需要相对充足,同时,教师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准备教案和辅助材料。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相应的指导,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
此外,教师还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事件的复杂性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因此,教师必须保证课堂氛围轻松愉悦、互动性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核舟记》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一、教案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艺术特色,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重点(1)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2)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3. 教学难点(1)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2)文中难句的翻译及理解4. 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介绍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核舟的主要内容,标记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交流心得。
(4)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难句,阐述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置身于核舟之中,感受其美妙之处,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核舟的艺术价值。
二、说课稿1. 说课目标(1)说清楚核舟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说透彻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分析、欣赏。
(3)说明确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 说课重难点(1)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2)文中难句的翻译及理解3. 说课过程(1)说课导入: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介绍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说课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核舟的主要内容,标记生字词。
(3)说课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交流心得。
(4)说课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难句,阐述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
(5)说课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置身于核舟之中,感受其美妙之处,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6)说课小结:总结本节课的说课内容,强调核舟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核舟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1、教材根据《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
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
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
11《核舟记》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核舟记》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反思《核舟记》是我本学期的一节公开课,因此我的国培作业也就选择了它。
核舟属于我国的微雕艺术作品,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借此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核舟的形象设计来解读我国传统美学的部分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外本文作为说明文学习更是一篇佳作,无论是它的说明顺序的安排,还是说明语言的运用都极具特点,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为我构建教学三维目标的基本想法。
事实证明,我的目标确立是正确的,教学也达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多媒体的展示导入成为我本节课最大亮点,几乎所有人在屏气凝神的观看,学生对微雕艺术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课文疏通与实词掌握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舞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合作探究,登台展示,集体纠错,把整节课的知识目标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
事后我觉得,唯一欠缺之处在于,我没有及时的对文中的实词,活用词,通假字,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进行总结,并在媒体上呈现,缺失了巩固这一环节。
在自习上,我及时做好了补救。
在实施第二板块的环节中,我的讲析似乎少了点。
学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顺序安排,但对核舟本身的艺术形象构建的美学特质,并不能自我获得,这一点,我没有进行放开的态度去处理,更没有把类似的艺术作品带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学生获得的印象比较肤浅,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设计讲究意趣美,对比美,色彩美,和谐美。
但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后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课文的美学知识渗透,我处理的时候淡化了,这也是从全局出发的一种考虑。
相对来说,第三版块的教学罗列的内容较多,提问思考较为充分,学生对核舟艺术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细小的问题有了触及,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个存在的问题在于,媒体的使用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我没有在第二课时使用。
我的想法是:媒体的使用不需要重复,更要讲究成本。
《核舟记》教学反思
《核舟记》教学反思《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说明文,通过对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细致描述,展现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
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1. 激发兴趣在导入环节,我展示了一些精美的微雕作品图片,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对微雕艺术的神奇之处感到惊叹,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注重诵读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朗读,包括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们逐渐熟悉了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培养了文言语感,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3. 方法得当在讲解课文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法,对于一些重点字词和疑难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核舟上人物的神情姿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核舟的构造和艺术特色,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微雕艺术的魅力。
4. 拓展延伸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我展示了更多的微雕作品,并让学生谈谈对微雕艺术的感受和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认识。
这一环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不足之处1. 朗读指导不够虽然在教学中组织了多次朗读,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
没有针对不同的朗读要求进行具体的指导,如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
这使得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2. 时间分配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例如,在讲解说明顺序时,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时间紧张,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不够充分。
3.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觉得教学内容不够深入;而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又觉得理解起来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核舟记》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3.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核舟记》一文说到明代人王叔远曾经雕刻了一个核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却“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一只核舟是否真能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数字对比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1.文常简介(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散文家。
魏大中(“东林六君子”之一)长子。
魏学洢一生未仕,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2)文体知识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2.课文朗读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听读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yī mǐn wǎng yí jī ruò sǎn guān魏学洢器皿罔不因势象形贻有奇箬篷石青糁之峨冠rán jiǎo qū chuí rén xū zhuàn髯矫首昂视诎椎髻壬戌篆章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任务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
(2)有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和前后文,试着猜测意思。
(3)逐句翻译,翻译完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3.成果展示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吴敬梓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能够分析并欣赏《核舟记》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核舟记》,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从《核舟记》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介绍《核舟记》的作者吴敬梓,以及其创作背景。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相关知识拓展:介绍与《核舟记》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资源1. 教材:《核舟记》原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资源: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评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引起学生对《核舟记》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3. 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教学反思《核舟记》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一课,主要讲述了一个船长携带核反应堆环游世界,并且遭遇海怪、生命危险等故事。
这篇文章主要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阅读这篇科幻小说,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阅读技巧;二是通过这篇小说,让学生了解核反应堆和核能,了解核能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用核能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教学流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导入活动、阅读与讨论、拓展活动。
一、导入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核”,这一既陌生又熟悉的词语,进行关键词联想,提高学生对核能知识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这个环节,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核反应堆的外形和基本原理。
二、阅读与讨论:这个环节是教学的主体,当然,具体的教学流程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同。
一般来说,可以将这个环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分组阅读:将故事分为若干部分,分组让学生阅读和讨论,最后交换不同组的思考和理解。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发挥想象力,理解故事人物的心理和行动。
3.讨论分析:通过教师提问角色扮演和阅读之后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活动:这个环节是对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选择以下一些活动:1.核能知识科普:通过多媒体或资料,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和应用领域等方面。
2.核能利弊分析: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核能的优缺点,分析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作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核能的文章,发挥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资源:这个方面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包括故事原文、多媒体设备、核能资料等等。
具体的教学资源还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而定。
总之,《核舟记》是一篇非常好的科幻小说,其教学目标清晰、教学流程合理、教学资源丰富。
《核舟记》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核舟记》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优秀教案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教学重点:生僻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作者写作手法的研究。
3.教学难点:作者写作手法的研究,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4.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5.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二、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关于《核舟记》的语文教案。
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描绘核舟的制作过程,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翻阅注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我采用了探究学习法,让学生通过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课文深层含义。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了课堂练习和拓展延伸。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可以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深入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和技艺。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核舟记》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哲学和艺术。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文言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文言文难以理解,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问题,我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尽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入了古代工匠制作核舟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核舟的美丽和工匠的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反思
《核舟记》是我本学期的一节公开课,因此我的国培作业也就选择了它。
核舟属于我国的微雕艺术作品,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借此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核舟的形象设计来解读我国传统美学的部分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外本文作为说明文学习更是一篇佳作,无论是它的说明顺序的安排,还是说明语言的运用都极具特点,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为我构建教学三维目标的基本想法。
事实证明,我的目标确立是正确的,教学也达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多媒体的展示导入成为我本节课最大亮点,几乎所有人在屏气凝神的观看,学生对微雕艺术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课文疏通与实词掌握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舞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合作探究,登台展示,集体纠错,把整节课的知识目标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
事后我觉得,唯一欠缺之处在于,我没有及时的对文中的实词,活用词,通假字,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进行总结,并在媒体上呈现,缺失了巩固这一环节。
在自习上,我及时做好了补救。
在实施第二板块的环节中,我的讲析似乎少了点。
学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顺序安排,但对核舟本身的艺术形象构建的美学特质,并不能自我获得,这一点,我没有进行放开的态度去处理,更没有把类似的艺术作品带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学生获得的印象比较肤浅,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设计讲究意趣美,对比美,色彩美,和谐美。
但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后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课文的美学知识渗透,我处理的时候淡化了,这也是从全局出发的一种考虑。
相对来说,第三版块的教学罗列的内容较多,提问思考较为充分,学生对核舟艺术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细小的问题有了触及,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个存在的问题在于,媒体的使用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我没有在第二课时使用。
我的想法是:媒体的使用不需要重复,更要讲究成本。
至于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都不错。
课后的作业,练习册的拓展作业,学生完成的都比较顺利。
我想一节半课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这节课还算成功。
当然教学的方式及方法无止境,我会在自己的不断反思中,对每一课进行精心的准备,力求达到最佳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