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讲义病脉证并治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目的要求
了解五脏风寒的概念和热在 三焦以及积、聚、谷气的区别。 掌握肝着、脾约、肾着的证 治。 背诵原文第7、16条。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概说
本篇内容 五脏风寒(包括三焦竭与三焦热)、 积聚、五脏死脉、方证三首
本篇最为难懂 五脏风寒为何与积聚并列
五脏风寒是痼疾,积聚也是痼疾 五脏风寒与积聚有联系,风寒原 其因,积聚论其果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甘姜苓术汤与真武汤比较表
甘姜苓术汤
真武汤
相同 (1)症状:肢体沉重,小便自利(2)病机:阳虚而水
点
寒停滞(3)治法:温阳散寒除水(4)药物:均用白术 云苓与姜
主证
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 钱,身体重,不渴,饮食 如故
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 动,振振欲擗地,少阴病, 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或咳呕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讨论(甘姜苓术汤证)
1.病因病机:“身劳汗出,衣里冷湿, 久久得之”——寒湿之邪留于肾之外府 2.证状:“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 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形 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3.与肾虚腰痛的不同 4.配伍特点:病在下焦,却用中焦药 5.运用:
2.症状解释 3.药物:新绛——茜草汁,或茜草 汁新染之帛。 4.运用: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肝着病因病机
①肝着是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 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 ②所受之邪可能为风寒湿邪
《本义》:肝着者,风寒湿气邪,如 痹病之义也。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症状解释
① 常欲蹈其胸上:瘀血之明征也。 (肝脉络胸布胁) 蹈——不一定是用脚踩,喜重按的意思。 ②但欲饮热:热饮可使气机通利。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1.了解三焦的寒流热病证及积聚、气的鉴别。
2.掌握肝着、肾着的概念及其证治。
【主要内容】本篇论述了五脏为病的证治,用以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
其中既有中风、中寒等邪伤脏,又有气血阴阳不和的病机。
至于五脏的死脉论述,反映了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
篇中还论述了三焦为病与积聚等病。
篇中论述三焦竭部的思想,既有上、中、下三焦一部有病,可影响到其他二部,又有调理有病的一部,可解除其他二部病证的思想方法。
本篇的重点在肝着、脾约、肾着三种病证的辨证论治思想,要看到辨证论治特殊性。
【原文讲解】第一条【原文】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词解】身运:指身体运转头摇。
冒:指头目眩冒。
【释义】风属阳邪,性燥,风燥伤肺,津液被灼,津亏不行,肺气壅滞,气道不利,津不上承,气不下降,故口燥而喘;肺主清肃治节,清肃之令不行,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故时作昏冒。
肺失治节,宗气被伤,气机不利而卫阳不得外达,故身运而重;肺气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气外溢,浸渍肌肤,故身体肿胀。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肺中风的辨证。
【按语】陈言《三因方》云:“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皓然而白,口燥而喘,逆气,肩息,身重背痛,面胀肿,昼差暮甚,诊在鼻,其色白”。
此论对本条可谓有所补充,当互参。
陶葆荪《金匮释按》认为原文“中”字应读平声,因杂病以内因为主,与伤寒外邪中入的“中”字不同。
此说甚有道理。
第二条【原文】肺中寒,吐浊涕。
【释义】肺居上焦为华盖,又为娇脏,肺中寒则胸阳不布,津液不行,凝聚而变生浊涕,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宣则鼻窍不利,故浊涕难从鼻出而转道于口,故可见口吐浊涕。
【中心思想】本条论述肺中寒的辨证。
【按语】陈言《三因方》云:“肺中寒之状,喜吐浊涎,气短,不能极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
”此论可补之不足,宜合参。
对于“浊涕”的理解,有人认为与肺痿之吐浊唾涎沫相似,二者一为肺中寒,一为肺中冷,皆阳气不足、肺中虚寒所致。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PPT资料28页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 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 约,麻子仁丸主之。(原文第15条) 词解:其脾为约 约者,约束也。指脾为胃所约束之意。 讨论: 1.病机、症状、治法: 2.鉴别 3.临床应用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条文大意
趺阳脉候脾胃之气 浮是举之有余,为阳脉,主胃热气盛; 涩按之滞涩而不流利,为阴脉,主脾脏津 液不足 胃气强,脾阴弱,脾的功能为胃热所约束,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四布, 偏渗膀胱,故小便数;肠中失其濡润,所 以大便燥结。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病名解释
五脏风寒:所谓五脏中风或中寒,是借 风寒二字来代表两种性质不同的病因, 非专指外感,即两种性质不同的病因干 及内脏而产生的五脏证候。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经络受邪,入 脏腑,为内所因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 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 者,半死半生也。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目的要求
了解五脏风寒的概念和热在 三焦以及积、聚、谷气的区别。 掌握肝着、脾约、肾着的证 治。 背诵原文第7、16条。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概说
本篇内容 五脏风寒(包括三焦竭与三焦热)、 积聚、五脏死脉、方证三首
本篇最为难懂 五脏风寒为何与积聚并列
五脏风寒是痼疾,积聚也是痼疾 五脏风寒与积聚有联系,风寒原 其因,积聚论其果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运用
用于治疗肝炎、胸膜炎后遗症、冠心病、 妇科病(漏下)等 加减:兼寒饮呕吐:加吴茱萸、生姜汁、半夏、 薤白 气郁化热:加丹参、丹皮、青皮、金铃 子散 吐血者:加仙鹤草、阿胶、三七、白芨 胸痛甚者:加瓜蒌壳、鱼腥草 少腹胀者:加台乌、橘络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肺中风者,口燥(气不布津,故口燥)而喘(气不下行,故喘咳),头运而身重(气伤乏力),(气伤则清阳不升)冒风而肿胀(气伤则水道不行)。
第一个肺中风,中风时,风一吹肺会增热,热会增加,当热增加时嘴巴就会干燥,肺里津液不够时患者就喘。
肺的津液来源是大肠里水升上去;食物入胃,脾脏把食物的营养吸收了后,脾脏再交给肺,所以进入肺时有食物的营养跟食物里的水这两个管道会进去。
食物的营养没办法进去,脾湿没办法进去,脾湿会停在下焦上不去。
(五液在肺为涕)肺中寒,吐浊涕。
当里是寒时,在里津液太多就会浓涕不断地吐出来。
肺[将]死,[脉见真]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天水不交)死。
五脏的脉,肝脏是弦,心脏是洪,脾脏是缓,肺脏是浮,肾脏是沉,这是常脉。
肝中风者,(风动而上行)头目润,两胁痛(风胜而脉急),行常伛(yǔ,弯曲)(风伤筋)令人嗜甘。
风热跑到肝脏里去时,人就弯曲不能动,手臂不能举;人体虚时,风就容易进去。
体质强壮者一般这种病都不会发生。
风在里时头目就会动,自然而然会想去吃甜的。
肝中寒者,(大筋拘急)两臂不举,(肝脉循喉咙之后,肝寒而逼热于上)舌本燥,(胆主善太息,肝病则胆郁)善太息,(肝脉上行,挟胃贯膈)胸中痛,不得转侧,(胃受木克)食则吐而汗出也。
肝里中了寒症,肝会肿起来,肿大后会顶到脾脏,中隔就满满的,这胃就受不了,一吃食物就会吐,呼吸的时候,横膈膜要下降,肝和脾都肿起来,吸气时没办法吸满会造成胸中痛。
肝脾肿都是寒证,即开温药。
肝[将]死,[脉见真]脏浮之弱,按之如索[去而]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无胃气也或屈曲难伸之状),死。
肝气肝脏功能完全消失后就很危险了,像木头一样扭扭曲曲的,这都属于真藏脉。
(气血滞而不行,如物之粘着)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疏通其气,血气郁滞),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寒气为病),旋复花汤主之。
在身上踩一踩,或用力按摩一下,这个肝着也是一种寒症,肝着时肝血没办法进入肺脏时,踩时会产生压力,血就进入肺脏。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金匮 课件
▪ 参考:
▪
(1)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旋覆花汤的发挥:叶氏治胁痛擅
长辛温通络(治阴邪居络)、温柔通补(治络虚有寒)、辛泄通瘀(治络
瘀气滞)诸法。认为络病用药应以辛为主,以润为辅,“酸苦甘腻不能入
络”,补应通补,功应缓攻,用药离不开流动活泼之品。
▪
(2)陶葆荪用通窍活血汤治愈1例“常欲人足蹈其胸”的患者。王清任
▪ 【病因病机】 为邪气侵袭于肝,使肝之经脉气血凝瘀, 着而不行。
▪
肝主藏血,性喜条达疏泄,其脉布胁络胸。若风寒湿
中于肝,肝疏泄失职,气血凝瘀,则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使气机舒展,气血暂通。
▪
本病初期的但欲饮热现象,是邪气初郁气分,饮热亦
能使气机稍通,缓解胸中苦闷。
▪
若其发展,出现肝之经脉气血凝瘀,虽饮热亦难以缓
脾的运化功能受到了胃热的约束,脾又不能为胃行使津液,而津液偏 走膀胱,肠道失之津液濡润,故大便坚硬,小便频数量多。趺阳脉浮 而涩,浮是举之浮而有力,属阳脉,为胃热气盛;涩是按之涩滞而不 流利,属阴脉,为脾脏津液不足,故浮涩之脉既反映了脾约脉症,又 揭示了脾约的病理。
▪ 【治法】 泄热润燥,缓通大便。 【方药】 麻子仁丸
▪ 五脏风寒,即五脏中风、五脏中寒。从其证候看:五脏中风,多 属阳证、热证、实证;五脏中寒,多属阴证、寒证、虚证。故风寒二 字是借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因与病证。五脏风寒的发生,可由外界风 邪或寒邪侵入某脏;也可由五脏本身机能失调或七情不遂,致寒热内 生。
▪ 五脏中风、中寒与《伤寒论》太阳中风、中寒不同。太阳中风、 中寒系风寒束表,营卫失调或经气不利,而五脏风寒寓义广泛。
▪
麻子仁、杏仁——润燥滑肠,杏仁又可通过宣肺,
▪ 方析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精)(1)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脏风寒与积聚的联系
《巢源》:积聚者,由阴阳不和, 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 气所为也。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 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一、方证三首
• 旋覆花汤证 • 麻子仁丸证 • 肾着汤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一)肝着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 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原文第 7条) 讨论: 1.病因病机:
➢肾虚(阳虚) 腰部酸痛,腰膝酸软,足跟痛,全身冷, 得温则舒,与天气变化无关;小便不利 (肾气丸证夜尿多);伴头晕目眩耳鸣、 性功能减退,舌苔薄白,脉弱尺沉。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配伍特点(肾着汤)
其病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府,故 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 水。 重用干姜配甘草——温中散寒 茯苓配白术——健脾除湿 甘、姜、苓、术辛温甘清,本非肾药, 名肾着者,原其病也。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脾约病与胃家实的鉴别
脾约
胃热气盛
小便数
润肠通便
大便
病 脾阴不足 症
作
坚硬
机 邪热陷胃 状 痞满燥 用
胃家实
燥粪搏结
坚实
攻下通腑
脾约病与脾阴虚的鉴别
脾约
便硬,溲数
大便难
症 外见形体消瘦 病
阴液不足
状 内见饮食不化 程
脾阴虚 口干消渴
慢性 作 用
急性
润肠通便 滋养脾阴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病机、症状、治法
病机:胃气强脾阴弱 症状:大便坚,小便数 治法:泄热润燥,缓通大便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课件
一、 五脏风寒 (一)五脏中风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一)
肺主气,气化津,肺中风者,风邪在表,肺气壅阻,是以发喘。 气滞津凝,是以口燥。 风郁勃而外泄,故身体旋运。
气收敛而内闭,故身体迟重。 阳遏不能外达,故昏冒无觉。 气滞不能四达,故肿胀不消。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四)
上四味,以水四升 (一本作“五升”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着者,肾气痹著而凝冱。 水盛阴旺,故身体迟重,腰中寒冷,如坐水中。
水渍经络,故形如水病之状,似乎浮肿。
水旺土湿,故反不渴。 水不在于脏腑,故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其病在肾,属于下焦,原因身劳汗出,衣里沾濡冷湿,冷湿之气,久久入腠理而浸 经络,同气相感,故令肾气痹着,而成此病。 肾位在腰,自腰以下,阴冷痛楚。 土位在腹,水旺侮土,故腹重如带五千钱。
舍魄,邪入使魂魄不安者,肝肺之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以血者自阴而之阳,
水升而化火则生血,气者自阳而之阴,火降而化水则生气,血气皆原于火,故血气 少者,由于心火之虚也。心气虚则肾水胜火,肾之志为恐,缘火盛则神气升达而为 喜,水盛则神气沦陷而为恐,故水胜火者,其人则恐。水寒火败,则火升而水沉, 金逆而木陷,火升水沉,则神飞而精走,金逆木陷,则魄荡而魂驰,故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以水火之不济,金木之不交也。精魄阴也,阴气衰 者,则志迷而为颠。神魂阳也,阳气衰者,则神乱而为狂。
趺阳,胃脉,足趺上之冲阳。
阳盛则脉浮,浮则胃气强壮。 血虚则脉涩,涩则风木疏泄,而小便数。 浮涩相合,土燥水枯,大便则坚,其脾气为之约结不舒,而粪如羊矢。
麻仁、杏仁, 润燥而滑肠
(此热在中焦,则为坚者)。
麻仁丸
《金匮要略》笔记40|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脾肾)
《金匮要略》笔记40|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脾肾)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润润而短气。
中医的观念:脾主湿,主肌肉,主少腹。
如果风进入脾,风就是热,风和湿并结在脾的时候,中焦湿会很盛,“腹中烦重”,心火无法导入小肠便回逆往上,“翕翕发热”,热不断往上冲,人当然会头晕“形如醉人”,精神不济。
“皮目润润而短气”,上眼皮和下眼皮是脾在管,平常眼睛能够开阖就是靠脾胃的功能。
湿在脾臟里,脾主肌肉又主眼皮,这个时候眼皮就会抽筋式的跳动。
脾肿起来会让下方腹部变大,腹腔里都是湿,横膈膜被顶在上面,呼吸时无法下降,就会短气。
遇到湿用利尿法,湿走得很慢,如蜈蚣穿鞋,若用发汗法,津液伤了湿还在。
倪师开脾肿大方:泽泻6钱,白术3钱,白芍1两,茯苓6钱。
少腹是静脉血液循环,加重白芍。
如果湿在中焦,白术茯苓等量,如果湿在下焦(肚子很大),重用茯苓。
光这四味药下去,脾臓就开始缩小了,其它随症加减。
这就是《内经》讲的脾统血,统率动静脉的血,心阳(动脉)会有问题是因为静脉血回流的力量不够,影响到其它(脾肿大)。
现重用白芍把静脉血拉回来,心臟的负担减少了,动脉血(心阳)自然恢复。
肝藏血,开酸枣仁汤把血收进肝臓。
心主血,血是苦味的,用黄芩黄连阿胶去入心补心臟。
脾死脉,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脾臟的真臟脉是浮脉而且脉形大又硬,按下去感觉好像酒杯倒置在那里,摸脉时感觉脉两边是凹下去,中间脉挺在那边,但两边是滑下去的、直直的,有时左右会摇一下,就是脾臟功能将耗尽,很危险了。
如果病人脾臟有问题再摸到这个脉就将死亡了。
一般来说,实、大的脉都是真臟脉。
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麻仁二升芍药半斤大黄一斤去皮枳实半斤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做脂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趺阳脉在胃经上,就是脚上的冲阳脉,这是胃脉,是胃气的根源所在。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脾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脾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古人说脾主肌肉,脾中风者他肌肉不是和了,一定翕翕发热的,这和太阳中风一样,桂枝本为解肌吗?这太阳中风,翕翕发热,也是肌不和嘛,这几段就从那里套出来的。
形如醉人,醉人什么样,就是呕吐、眩晕,这呕吐、眩晕都是停水之像。
腹中烦重也是内有饮的情况,重就是有水了,那么这说明什么问题?脾的功能正常是行津液、运输;脾病了,运输失职了,所以饮聚为水,不运输,可不就是这样,形如醉人,胃里停水他就要吐,胃里有水,脑袋就要晕,形如醉人是这么一种情况。
同时这水在里面,腹中烦重,那么来到外表,水气在外表。
这个皮目,皮是指身上的肉皮,目也是指眼皮,凡是水气在皮肤里面,它要瞤瞤而动的。
这个将来到水气篇里要讲到的,四肢聂聂动那是皮水,皮肤里面有水气,影响到皮目瞤瞤而动。
而水在胃里使人短气,水压着横隔膜,使呼吸不利,人就短气。
脾中风,脾主肌肉,所以它要发热、发烧,就是肌不和。
脾主运输,脾病而运输失职,饮聚为水,水的部位不一样,有的在里,有的在外,所以写的症候都是概括的说法。
另外这章脾就只有中风,没有中寒,所以这一篇很不完全了。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脾死脏,脾脉应该缓,应该弱,如果浮之大坚,轻手按他又大又硬,同时一按就是加力看脉内的情况,就像扣着个茶杯、酒杯似的,它这是形容的,没有这么大。
洁洁,就是中空,洁洁状就是空空无物,光在外面扣着这么个挺硬的东西,而且如摇,光晃荡如摇摆,这样一点胃气不存在了,这是脾之真脏脉见,主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这是阳明篇抄下来的。
趺阳脉是候胃,咱们诊胃的病可以诊足趺阳穴。
这个趺阳脉,浮而涩,浮主热,浮不一定主表的,有时主热,胃热则强,所以浮者胃气强,就是胃里有热;涩,津液虚谓之涩,津虚血少脉就涩,不流利。
底下说呢小便数,小便数导致津液亡失,脉应之涩,所以说涩则小便数,由于小便数造成亡津液,脉才涩,它没当时解释,之后它就接二连三的来了。
金匮要略11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先未苦时”是云疾病初期,尚不觉十分痛苦, 仅有胸中痞结轻证,此时只需饮以热汤,使气机 通利,胸阳得宣,胸中痞结便可缓解。“但欲饮 热”同时也说明寒积是肝着的主要成因之一。
4、本方可否治疗肝着病?
《金鉴》、徐灵胎认为旋复花汤与肝着不合,但 该方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之方义 ,正切合肝着气 血郁滞的病机,叶桂擅用本方加味治胁痛,每获 良效,故此方可治肝着病。
《脏腑经络篇》云:“浊邪居下” “湿伤于下” “湿流关节” “极寒伤经”。若患者脾肾之阳 不足,寒湿之邪下注,留着于肾之外府腰部,即 成“肾着之病”。
“形如水状”是云外形如水气病之浮肿,临床亦可 见足趺浮肿。由于寒湿留着于腰部,阳气痹着不 行,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自 然,上述诸证和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也有关。
2、“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是肝着的主证
肝主藏血,喜条达疏泄,若肝气(肝阳)不足, 风寒湿等易痹阻于肝经,导致气郁血滞。肝脉布 胁络胸,故胸胁满闷,甚则胀满刺痛,捶打或按 揉可使胸胁气机舒展,故喜“蹈其胸上”,(如 生气喜捶胸)。此亦为瘀血证之一,王清任用通 窍活血汤治愈一女,常欲人足蹈其胸,亦可佐证。
【校勘】
“腹重”按照《千金》作“腰重”理解,更符合临 床,
【提示】
肾着病的成因及证治。
【讨论】
本条可分两段(“肾着之病……病属下焦”为第 一段)理解,第一段是论述肾着病的全身证候及 病位,第二段讨论了成因,特征及治法。
1、什么是肾着病?
肾着乃古病名,因寒湿痹着于腰部所引起,以 “身体重,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为主 证。
一、肝着(7) 七、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
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词解】: 1、蹈其胸上:蹈原意为足踏、足踩。此处可理
倪海厦人纪之金匮(20)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倪海厦人纪之金匮(20)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Ø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接下来呢我们要介绍金匮的第十一篇,五藏风寒积聚病脉,哦,这个风寒积聚病脉症呢这一篇里面争议很多,因为少掉最多条辩的就是这一篇哦,那这个当然我们要花时间想办法把它给补回来,我们仅有的现存的呢我们来这个帮它做个解释,包括治疗都在里面,五藏既然讲到五藏的话就会讨论到肝心脾肾肺,对不对哦。
那这里讲肺中风、肺中寒,那是不是有肝中风、肝中寒,对不对哦,应该每个藏都有,可是你们后面会看到常常看到比如说肺有中风、脾有中风而心可能就没有中风,诸如此类的,那少掉一个哦,那会很多,少掉很多条辩,哦,那我们尽量介绍哦现有的东西。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第一个肺中风,肺中风呢病人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这个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这个是阳,哦,在这里。
如果中风的时候,风在这边,一吹肺会增热,哦,热会增加。
当你热增加的时候,嘴巴就会干燥,肺里面津液不够的时候,病人就喘,哦,喘,因为不能纳气嘛,身运而重,哦,冒而肿胀,这个为什么会身运而重,我们正常人里面肺的津液来源呢是肠子里面水升上去,这是第一个;第二个,食物的营养,当我们吃东西到了胃里面消化了以后,脾脏把食物的营养吸收了以后,脾脏再交给肺,所以进入肺的时候有营养,食物的营养跟食物里面的水两个管道这两个管道会进去,当你口燥肺中风的时候,上焦太燥热的时候,津液就没有,津液没有的时候这个脾脏的湿呢,脾脏的湿就是津液,是我们食物的残......食物的营养,那食物的营养进去一定要有水,它才能保持在这个地方,现在水没有,食物的营养没有办法进去,会身运而重,脾湿呢没有办法进去,脾湿会停在下焦上不去。
冒而肿胀,头会昏,因为上焦太燥热了头昏,没有津液在上面,就好像就好像什么,好像大热天上天上的云呢一朵云都没有,太阳直射,人就站在那个底下,热得头昏了就是这个意思。
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精讲一
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精讲一下面我们讲第十一篇,第十一篇的篇名叫做,《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这回篇名多出一个“并”字,没什么特殊意义,就是原文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转抄过来,讲“五脏风寒积聚病”。
如果讲合篇意义的话,是哪些病合篇了呢?五脏的风寒,讲了五脏的中风、五脏的中寒,然后又讲了积、聚、?气鉴别,实际上,他(仲景)讲了五脏病的举例,还讲了五脏的真脏脉,这一篇非常特殊在哪里呢?就是脱简比较多,我首先讲它合篇的意义,讲了这么多的内容,都是因为这些病证比较危重,此类病证,就是指这一系列我点到的病证,属于比较危重而且难治,所以合篇讨论,但是需要指出的,就是它这一篇的特点,着重于以五脏为纲,对疾病进行分类,这也是体现,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一个篇章,第二,它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一个是以五脏为纲,对疾病进行分类。
第二,就是体现,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所说它的不足,就是不知道是在传抄过程中遗漏了,还是原文就不全,现在没有考证。
第一,我们从体例上能发现,首先,他是讲,肺中风、肺中寒、肺的死脏脉,结果在五脏的病例上,缺少肺的什么病,就是说前面的内容全了,但是五脏病的举例没有肺,接下来写肝,有肝中风、肝中寒、肝的死脏,然后,举出了一个肝着病,对肝的描述比较全。
第三,来讲,心中风、心中寒、心的死脏,举了一个是心伤,心伤是五脏病的举例,在心的方面,同时又举出来一个,属于神志方面的、功能性的病变,即邪哭,这就是比别的五脏病举例,多出一个,分开论述,一个是属于器质性的病变,心脏伤。
第二,功能上的改变,提出邪哭,这比较全的。
接下来,它讲脾,有脾中风、缺脾中寒,有脾的死脏,举出脾约证,脾约是在《伤寒论》有重复。
最后谈到肾,首先举了肾的病证举例,肾着病,举了肾的死脏脉,缺肾中风、肾中寒,这就是关于五脏的风寒,以及病证举例,缺肺的症证、脾的中寒,肾的中风和中寒,我向大家推荐,湖南中医学院的老领导、老专家,叫谭日强,他发表的一本著作,就是《金匮要略浅述》(1981.9人民卫生出版社)那本书,在这一篇里面,他在[校勘]上做了一些工作,把缺如的地方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可以作为学习参考。
11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并治第十一
一、五脏风寒
Pathogenic Wind and Cold in the Five Viscera
(一)五脏中风
Accumulation of Pathogenic Wind in the Five Viscera
【原文】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1)
【词解】
①身运:指身体运转动摇。
(五)癫狂
Mania and Mad
【原文】 邪哭①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 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 为癫,阳气衰者为狂。(12)
【词解】
①邪哭:指病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哭泣,如 有邪鬼作祟。
【释义】
本条论述心之血气虚少,发生精神异常的病证。 人之神志于五脏所藏有关,虽肝藏血主魂,肺主气藏魄,气 不足魂不安,气虚少魄不宁,但总隶于心之主神明而统领诸 脏,故气血充足则神志安宁而明晰。血虚气少,常致神志不 宁,精神异常。经文中所列邪哭、畏惧、梦远行而精神离散, 皆为气血衰少而致,严重之时可导致癫狂之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要求】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tudy 1.了解热在三焦和大、小肠有寒有热的病变。 2.熟悉积、聚、谷气三者的区别。 3.掌握肝着、脾约、肾着的概念及其证治。 4.背诵原文第7条、第15条、第16条。
【概述】 General Statements
本篇论述五脏风寒和真脏脉象,三焦各部病变及脏 腑积聚脉症,指出积、聚、谷气三者之鉴别。所述 病证都以脏腑进行分类,故合为一篇讨论。 五脏风寒部分脱简较多,脾中寒、肾中风、肾中寒 和肺、脾、肝、肾四脏“所伤”等均未论述,三焦各 部病证和积聚病证亦略而不详。唯对肝着、脾约、 肾着三种病的证治论述较为具体,在临床上也颇有 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心典》_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_中医世家
《金匮要略心典》_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_中医世家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肺中寒.吐浊涕.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肺中风者.津结而气壅.津结则不上潮而口燥.气壅则不下行而喘也.身运而重者.肺居上焦.治节一身.肺受风邪.大气则伤.故身欲动而弥觉其重也.冒者.清肃失降.浊气反上.为蒙冒也.肿胀者.输化无权.水聚而气停也.肺中寒.吐浊涕者.五液在肺为涕.寒气闭肺窍而蓄脏热.则浊涕从口出也.肺死脏者.肺将死而真脏之脉见也.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者.沈氏所谓有浮上之气.而无下翕之阴是也.内经云.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亦浮虚中空.而下复无根之象尔.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肝为木脏.而风复扰之.以风从风动而上行.为头目也.肝脉布胁肋.风胜则脉急.为两胁痛而行常伛也.嗜甘者.肝苦急.甘能缓之.抑木胜而土负.乃求助于其味也.肝中寒两臂不举者.肝受寒而筋拘急也.徐氏曰.四肢虽属脾.然两臂如枝.木之体也.中寒则木气困.故不举.亦通.肝脉循喉咙之后.中寒者逼热于上.故舌本燥.肝喜疏泄.中寒则气被郁.故喜太息.太息、长息也.肝脉上行者.挟胃贯膈.故胸痛不能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浮之弱.不荣于上也.按之如索不来.有伏而不起.劲而不柔之象.曲如蛇行.谓虽左右奔引.而不能夭矫上行.亦伏而劲之意.按内经云.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与此稍异.而其劲直则一也.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然肝虽着.而气反注于肺.所谓横之病也.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胸者肺之位.蹈之欲使气内鼓而出肝邪.以肺犹橐.抑之则气反出也.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欲着之气.得热则行.迨既着则亦无益矣.旋复花咸温下气散结.新绛和其血.葱叶通其阳.结散阳通.气血以和.而肝着愈.肝愈而肺亦和矣.旋复花汤方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翕翕发热者.心为阳脏.风入而益其热也.不能起者.君主病而百骸皆废也.心中饥.食则呕者.火乱于中.而热格于上也.心中如啖蒜者.寒束于外.火郁于内.似痛非痛.似热非热.懊无奈.甚者心背彻痛也.如虫注者.言其自心而背.自背而心.如虫之往来交注也.若其脉浮.则寒有外出之机.设得吐则邪去而愈.然此亦气机自动而然.非可以药强吐之也.故曰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盖血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下必无气也.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者.心虚失养.而热动于中也.当脐跳者.心虚于上.而肾动于下也.心之平脉.累累如贯珠.如循琅.又胃多微曲曰心平.今脉弦.是变温润圆利之常.而为长直劲强之形矣.故曰此为心脏伤所致也.经云.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与此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均为上下坚紧.而往来无情也.故死.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邪哭者.悲伤哭泣.如邪所凭.此其标有稠痰浊火之殊.而其本则皆心虚而血气少也.于是寤寐恐怖.精神不守.魂魄不居.为颠为狂.势有必至者矣.经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颠.此云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盖必正气虚而后邪气入.经言其为病之故.此言其致病之原也.脾中风.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而短气.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风气中脾.外淫肌肉.为翕翕发热.内乱心意.为形如醉人也.脾脉入腹而其合肉.腹中烦重.邪胜而正不用也.皮目而短气.风淫于外而气阻于中也.李氏曰.风属阳邪.而气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软也.皮目、上下眼胞也.又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浮之大坚.则胃气绝.真脏见矣.按之如覆杯.言其外实而中空无有也.徐氏曰.洁洁状如摇.是不能成至而欲倾圮之象.故其动非活动.转非圆转.非脏气将绝而何.故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浮者阳气多.涩者阴气少.而趺阳见之.是为胃强而脾弱.约、约束也.犹弱者受强之约束而气馁也.又约、小也.胃不输精于脾.脾乃干涩而小也.大黄、枳实、浓朴.所以下令胃弱.麻仁、杏仁、芍药.所以滋令脾浓.用蜜丸者.恐速下而并伤及脾也.麻仁丸方麻仁(二升)芍药(半斤)大黄(去皮)枳实(各一斤)浓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皆冷湿着肾.而阳气不化之征也.不渴.上无热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饮食如故.胃无病也.故曰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盖所谓清湿袭虚.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甘姜苓术汤方(一名肾着汤)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肾脉本石.浮之坚.则不石而外鼓.按之乱如转丸.是变石之体而为躁动.真阳将搏跃而出矣.益下入尺.言按之至尺泽.而脉犹大动也.尺下脉宜伏.今反动.真气不固而将外越.反其封蛰之常.故死.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止.不须治.久则愈.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而受气于中焦.今胃未和.不能消谷.则上焦所受者.非精微之气.而为陈滞之气矣.故为噫.噫、嗳食气也.下焦在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故其气乏竭.即遗溺失便.然上焦气未和.不能约束禁制.亦令遗溺失便.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云不须治者.谓不须治其下焦.俟上焦气和.久当自愈.夫上焦受气于中焦.而下焦复受气于上焦.推而言之.肾中之元阳不正.则脾胃之转运不速.是中焦又复受气于下焦也.盖虽各有分部.而实相助为理如此.此造化自然之妙也.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不通.大肠有寒者.多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热在上焦者.肺受之.肺喜清肃而恶烦热.肺热则咳.咳久则肺伤而痿也.热在中焦者.脾胃受之.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阴阳者也.胃热则实而硬.脾热则燥而.皆为坚也.下焦有热者.大小肠膀胱受之.小肠为心之腑.热则尿血.膀胱为肾之腑.热则癃不通也.溏如之后.水粪杂下.大肠有寒.故泌别不职.其有热者.则肠中之垢.被迫而下也.下重.谓腹中重而下坠.小肠有寒者.能腐而不能化.故下重.阳不化则阴下溜.故便血.其有热者.则下注广肠而为痔.痔、热疾也.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积者、也.病气之属阴者也.脏属阴.两阴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专痛之处而无迁改也.聚则如市中之物.偶聚而已.病气之属阳者也.腑属阳.两阳相比.则非如阴之凝.故寒气感则发.否则已.所谓有时也.既无定着.则痛无常处.故展转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积为可治.谷气者、食气也.食积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病在胁下.按之则气行而愈.复发者.饮食不节.则其气仍聚也.(徐氏)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诸积.该气、血、痰、食而言.脉来细而附骨.谓细而沉之至.诸积皆阴故也.又积而不移之处.其气血营卫.不复上行而外达.则其脉为之沉细而不起.故历举其脉出之所.以决其受积之处.而复益之曰.脉两出.积在中央.以中央有积.其气不能分布左右.故脉之见于两手者.俱沉细而不起也.各以其部处之.谓各随其积所在之处而分治之耳.。
金匮要略注(13)五藏风寒积聚病
金匮要略注(13)五藏风寒积聚病肺13.1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头运而身重,冒风而肿胀。
肺主气,外合皮毛,肺中风邪,上焦以至肌肤之卫气受伤而弱,阳气不足,阴气上逆,故喘,头运而身重;风邪燥湿故口燥;肌表之荣气失去卫气导引,运行不畅而滞留,故冒风而肿胀。
头运,即头晕。
身重,即气伤乏力。
13.2 肺中寒,吐浊涕。
凡外邪袭人,必由皮毛而入。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中寒邪,荣气受之,阴气弱则津液聚而不行,鼻塞涕唾;浊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
13.3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肺中风寒之邪,若脉浮之极虚,按之弱如葱叶,中空而下无根,是肺藏之死脉。
脉浮而极虚,气将尽也,故死。
肝13.4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主筋,其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气伤荣于眼珠,风性动摇,故肝中风邪,头和眼珠瞤动,两胁痛;筋急,故行常伛偻;脾属土,肝属木,肝邪乘脾,甘味益脾,故令人嗜甘。
13.5 肝中寒者,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肝藏血,寒伤荣,荣行脉中,肝中寒则血流滞涩,故胸中痛。
太息,即叹息,叹气。
气为血之帅,气行助血行,太息可助血行而感觉舒服些,故喜太息。
寒邪上逆,食则吐。
两胁经脉受寒邪约束,故不得转侧。
13.6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中风寒之邪,若脉浮极弱,按之如索,但只去不来,或曲如蛇行而去,阳气将尽,故死。
13.7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肝着者,肝气郁而不伸,致胸痞塞难受,常欲人按摩其胸以疏通其气。
未痞塞前,但欲饮热,寒之故也。
旋复花汤方旋复花45克葱14茎新绛少许上3味,以水600毫升,煮200毫升,顿服之。
心13.8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
心属火,主血。
风为阳邪,属热。
心中风者,热随血脉流布,故翕翕发热。
13.9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