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19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19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的CT诊断价值以及图像特点。
方法:自我院病例中取患者19例,均为我院2011年10月份到2015年1月份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胃间质瘤。
所有患者均实施CT检查,观察胃间质瘤的CT表现。
结果:病灶呈现软组织肿块,且向胃腔内、外或者内外突出,病灶密度均匀或者不均匀,形态大小不一。
增强后显示病灶均匀或者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远处存在转移灶。
良性病灶直径大多在5厘米以下,边界清晰,CT下多均匀强化;恶性病灶直径大多在5厘米以上,边界模糊,CT下强化不均匀,病灶内存在坏死或者转移灶。
结论:胃间质瘤患者应用CT检查,能够呈现病灶的外部形态、内部变化以及周围关系,诊断价值值得认可。
【关键词】胃间质瘤;CT;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048-02CT finding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19 cas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Wu Haiyuan.Guangh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Zhangjiag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633,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stromal tumo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 Methods 1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lf hospital,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1 to January 2015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T examination to observe the CT manifestation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Results The lesions showed a soft tissue mass, and the stomach cavity, external 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minent, the density of the lesion is uniform or uneven, the shape is not a small. After the enhancement, the lesions showed homogeneous or inhomogeneous enhancement, central necrosis, distant metastasis. The diameter of the lesions was 5 cm in diameter, the boundary was clear, the CT was more uniform, the diameter of the malignant lesions was more than 5 cm, the boundary is blurred, the CT is not uniform, and there is necrosis or metastasis.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T in gastric stromal tumor can be used to examine the external shape, internal chan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sions, and the diagnostic value is worthy of recognition.【Key words】 Gastric stromal tumor; CT; Diagnostic value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壁肿瘤,具有非定向分化特点。
《2024年CT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范文
《CT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篇一CT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一、引言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c-kit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其中,c-kit基因的9号和11号外显子突变是GISTs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快速发展,CT影像组学在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CT影像组学分析,初步探讨鉴别GISTs中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可能性。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经病理确诊的GISTs患者,收集其CT影像资料及相应的基因检测结果。
2. CT影像采集与处理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腹部扫描,获取GISTs的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影像。
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噪声抑制、对比度增强等。
3.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通过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预处理后的CT影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特征提取,包括形态学特征、纹理特征、边缘特征等。
4. 统计分析将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与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状态进行关联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评估各特征与突变状态的关联性。
三、结果1. 影像组学特征与c-kit基因突变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某些CT影像组学特征与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存在显著关联。
例如,肿瘤的形状、边缘清晰度、内部密度等特征在突变组与非突变组间存在明显差异。
2. 鉴别诊断效果基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GISTs c-kit基因突变鉴别模型。
该模型在独立测试集上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CT影像组学分析在鉴别GISTs 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确诊:通过内镜穿刺取部分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确认肿瘤是否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2.基因检测:进行基因检测,如发现存在C-kit基因突变或其他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胃肠间质瘤。
3.CT或MRI检查:分析胃肠道的扩张性生长肿瘤,确定是否存在胃肠道间质瘤。
4.免疫组化分析:如果免疫组化符号为CD34、CD117,需要考虑进行分子水平检测,以进一步确诊。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胃肠间质瘤。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研究进展
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研究进展胃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肌层间质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CT成为GIST的常用检查手段之一,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分级信息,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本文将探讨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的研究进展。
1.胃间质瘤CT表现(1)位置:胃间质瘤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体和胃底最常见,约占50%~70%。
胃窦和胃角次之,胃幽门和贲门最为罕见。
(2)形态:胃间质瘤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清晰,有时可呈分叶状。
(3) 大小:胃间质瘤大小差异较大,一般为2cm-20cm,肿瘤较大的情况也有报道。
(4)低密度坏死区:CT图像中可见不规则的低密度坏死区,与肿瘤的变性坏死有关。
(5)强化程度:动态增强CT扫描中,胃间质瘤可呈轻、中、重度不同程度的强化。
根据瘤体的均匀性和增强程度,可将其分为低度、等度和高度不均匀强化。
2.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鉴别胃间质瘤是CT诊断中的关键之一,主要与其他常见肿瘤如胃腺瘤、恶性淋巴瘤、胃平滑肌瘤等进行鉴别。
(1)胃腺瘤:胃腺瘤一般呈分叶状,密度较为均匀,边缘较清晰。
而胃间质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滑。
(2)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表现为胃壁增厚,但增强后不显著强化。
而胃间质瘤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表现。
(3)胃平滑肌瘤:胃平滑肌瘤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滑。
而有时胃间质瘤也呈圆形或椭圆形,需要结合其他CT特征进行鉴别。
此外,还应注意与胃溃疡、胃息肉、胃肿瘤等进行鉴别。
3.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际GIST研究协会(IRSG)和国际耐药性GIST专家小组(SWOG)的研究,将胃间质瘤分为4个危险度等级:(1) 低危: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2cm,不伴有其他高危因素。
(2) 中危:肿瘤直径大于2cm,且伴有其他高危因素,如: 高度不均匀强化、出血、坏死等。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
结果:18例GIST发生于胃11例,小肠6例,大肠1例。
单发15例,多发3例。
所有患者共22个病灶,肿瘤长径为1.5-11cm,增强扫描动脉期14病灶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
8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内部囊变、坏死无强化。
结论: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胃肠间质瘤的大小、密度、形态、边界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标签: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为KIT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过度增殖形成,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异源性肿瘤[1],最常见于胃(50%-70%)和小肠(25%-35%)[2]。
GIST良、恶性的准确界定在临床上依然很难[3]。
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GIST病灶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18例,其中男12 例,女6例,年龄23~81岁。
临床表现:腹痛6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部包块4例,贫血2例。
病程5d-3年不等。
1.2 仪器与方法检查前准备:患者均禁食6 h,检查前口服水1 000 mL。
采用德国Siemens Sensation64层螺旋CT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依据病变范围而定,层厚5mm,间隔5mm,重建层厚及层间隔均为0.75mm,以3ml/s 的流率經肘前静脉注入欧乃派克100ml(35mgI/ml)行三期增强扫描,增强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后25s,60s,300s。
扫描完成后,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MPR及MIP重建。
由2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阅片,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平扫及强化情况、远处转移情况。
胃间质瘤的CT诊断和良恶性分析
系膜 、 具有特殊 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 的肿 瘤。G T是一 S
资料 , 并经 手术病 理证 实 的 G T患 者 l S 9例 , 1 男 3例 , 6 女
例; 年龄 3 4—7 岁 , 均 6. l 平 12岁 。主要 临床症状 为腹痛腹 胀、 腹部包块、 消化道 出血 , 2例在体 检做 C 另 T检查 时被 发 现, 病程 7d一 1 2 个月 。 1 2 检查方法 . 均行 C T检查 , 采用 SE N 6排螺旋 C IME S1 T 机 。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 , 扫描螺距 为 10或 0 7 , . .5 层厚及 层 间距均为 5m m。常规平 扫后 , 高压注射 器经肘 静脉 团 用 注法( . 3mls 注入碘海醇 8 10m , 2 5— / ) 0— 0 l注射开始后分别 于 2 3 ,0—8 行动脉期 、 5— 0s6 0S 静脉期扫描。较小 病灶取 3
认识 。
胃肠道 间质瘤 ( at it t a s m ltm r G T 一 词 gso e i l t a o, S ) r n sn m u
18 9 3年 由 Mau 等 .首次提 出 , zr 2 3 是一 种发生 于 胃肠道 及肠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收集本院 20 ~20 0 1 0 9年有完整 临床 及 C T
2 结 果
2 1 G T性质 . S
或分叶状 , 肿块大小不等 , 性者 < 恶性 > m并与周 良 5 m, c 5a 围脏器粘连。增 强扫描 : 肿瘤 内部 多呈 中等 或 明显 强化 、 坏
・
4 ・ 2
2l 00年 6月 第 4卷 第 1 1期
C i 0 u p lJ n2 1 Vo. No 1 hnJM dDrgA p u 0 0。 14。 . 1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胃肠道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 哈尔(Cajal)细胞的肿瘤,占胃肿瘤的1%-3%。
• 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好发于胃(51%,多发生于胃体、胃底部)、小肠(36%)、结
直肠(12%),食管罕见(1%)。 • 病变好发部位:GIST多发生于胃、小肠。 • 病变形态:典型影像表现是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常与胃壁关系密切。 • 分型:根据病变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和胃肠道外型(发生在胃
肠道外),其中以腔外型最常见。
病理
• GIST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依据梭形和上 皮样细胞的比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 和混合细胞型。 • GIST间质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囊变。 • CD117和DOG-1的高表达被认为是GIST的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 GIST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上腹隐痛,腹胀,黑便。 •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破溃、出血 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 • 发生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 晚而一般呈现瘤体较大。
影像表现
• 肿瘤较小时:平扫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增强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 胃壁均匀弥漫增厚,沿胃壁蔓延生长。 • 坏死少见,常见周围淋巴结肿大。 • 增强呈均匀中等程度强化。 • 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可有动脉瘤样扩张,可 见肠套叠。
谢谢
病理分型
• GIST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粘膜下层、肌壁层、浆膜下或胃肠道外。 • 粘膜下型:表现为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 • 肌壁间型:表现为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 • 浆膜下型:为肿瘤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突出,以宽基与管壁相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2-02胃肠道疾病的CT检查,既有明显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
其显示病变全貌,周围器官改变,指导手术治疗观察疗效作用,逐步成为临床不可缺的手段,但其病变异病同影现象较多,不易鉴别。
现就我们近来临床CT诊断工作中遇到的少见胃肠道病变,及有鉴别意义的相关病变,作一介绍。
一、胃肠道间质瘤(一)病例介绍:病例1,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腹困痛不适2月,不伴返酸、恶心、呕吐,当地B超:左后腹肿物。
手术:胃底体小弯侧外生性肿物约10×10×10cm,侵及脾上极,左侧膈肌,左肾上腺。
病理:恶性间质瘤。
病例2,女性,44岁,左上腹饱胀5月余,伴间断全身不适、无力,无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无黑便。
全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曲扩大,胃小弯移位,考虑腹腔占位性病变。
手术:胃后小网膜囊处实性占位,20×15×12cm,质硬,表面光,有蒂与小网膜相连,压迫胃体部,胃壁完好,断蒂结扎后顺利取出,周围未见淋巴结肿大。
病理:胃小弯小网膜间质瘤(考虑腹腔间质瘤)病例3,男性,61岁。
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1年余,加重1-2个月。
查:左下腹可极8×8 cm,质硬中等肿物,活动,压痛(+)。
手术:剖腹探查,见肿瘤位于距Treiz韧带15.0cm空肠系膜侧,约10.0×7.0×5.0cm大小,连界清,周围脏器及腹腔未见转移灶。
病理:(空肠)间质瘤(低度恶性)免疫组化:CD117(-),CD34(++),CD68(-),5MA(-)病例4,男性,40岁。
便血4天,伴头晕心悸一天。
查:贫血貌,腹软,未触及肿块,无压痛及反跳痛。
RBC2.89×1012/L,HGB:85g/1。
B超示右脐周可见一低回声区。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右中腹局部见异常实质期染色,由空肠动脉分支供血,全消化道造影及肠镜,未见器质性病变,ECT示左下腹高血供团块影。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CT值:38HU、86HU、110HU
• S-100
强阳性
男 54岁 体检发现胃体占位3个月
CT值:32HU、55HU、60HU、65HU
(胃肿瘤及部分胃组织) 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 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 果,符合神经鞘瘤。IHC: B-catenin(-),CD117(),CD34(-),DOG-1(),KI67(3%+),S100(+),SMA(-),desmin(),ALK(-),SOX10(-)。
• 黏膜展平,但无黏膜僵硬、破坏,局部胃壁柔软, 钡剂通过顺畅。
• 如有溃疡或窦道形成,可表现为钡剂外溢至胃轮廓 外。
• 向腔外生长且肿瘤较大时,显示周围肠管受压。
• 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 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出生长。
• 增强: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有坏死囊变者肿瘤周 边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有时可见索条状细小血管影。 肿块表面有时可见强化明显、完整的黏膜面。
男 55岁 反复剑突下疼痛伴腹胀2周余
(近端胃)贲门部胃肠道间质瘤 (GIST),肿瘤最大径7cm,侵犯 粘膜层。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为 主型;瘤细胞异型性:中度异型; 具体位置:粘膜、粘膜下层、肌层 及浆膜下层;核分裂像计数:核分 裂象25个/50HPF; 肿瘤破裂();肿瘤性浸润(+);肿瘤性坏 死(+);脉管内瘤栓(+)。标本 上切端胃壁肌间查见一处胃肠道间 质瘤(最大径0.5cm);标本下切 端未见肿瘤累及。淋巴结:胃周淋 巴结(0/6)未见肿瘤累及。IHC: B-catenin(浆 +),CD117(+),CD34(+),DOG1(+),KI67(30%+),S-100(),SDHB(+),SMA(-),desmin(-), PDGFR(+);1#: CD117(+),SMA(-)。
胃肠间质瘤
小肠GIST可表现为疼痛、便血或肠梗阻。 GIST转移部位依次为:腹膜、肝脏、肺、 骨。腹水不常见。国外报道肝转移发生率 15.9%~17%。国内报道为25.8%~29%。 小肠间质瘤发生肝转移的概率在各原发部 位中最高。因此多认为小肠间质瘤的恶性 程度最高,预后最差。
.
GIST的特殊类型
胃肠道间质瘤
.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长期以来因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 皮样肿瘤被误诊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1983年Mazur和Clark发现这组肿瘤既无神经源性 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是一种非定向分化 的间质瘤,首先提出GIST概念。近年来国内外许 多回顾性研究发现既往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 的病例,经病理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其中许多 属于间质瘤。国内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引入GIST概 念多在1995年以后,而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只是 在近三、四年间。
.
病理学特征 1.大体形态 :肿瘤起源于胃肠壁固有肌层。
大多数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为境界清楚的 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无明显包膜。 偶而呈分叶状或多发性,肿瘤突向腔内呈 息肉状,表面可见溃疡形成。肿物切面灰 白,实性,质韧或松脆;部分肿物呈灰红 色,鱼肉样。部分区域伴出血、囊性变、 坏死见于所有组织类型,包括良性、 恶性及不同部分的GIST(普遍性); CD117在CD34阴性的GIST中也有表达阳性 率,81%~100%(敏感性);胃肠道及其 周围区的真正平滑肌肿瘤,血管平滑肌瘤 和神经鞘瘤,CD117阳性(特异性)。因 此组织学分析可诊断GIST,免疫组化可证 实诊断。
目前认为GISTⅠ型以良性多见,Ⅱ型大多为恶 性,Ⅲ、Ⅳ型主要为恶性或潜在恶性[。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22生国塞旦匿型!Q!!生!旦筮!!鲞筮!翅g塾i望!墼』螋婴坐堕!堕盟塑!丛!堕i!i堡坠苎:!!!Q:!!!:i!:型!:!胃间质瘤的螺旋C T诊断王金周焦俊闰瑞芳熊建国【摘要】目的分析胃问质瘤(G S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 ST患者的C T检查资料,行C T平扫者10例,C T平扫和增强扫描者5例。
结果肿块向腔外生长者较多(6/10),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发生于胃窦部1例,胃体部6例,胃底部1例,贲门2例。
10例G ST中,良性3例,肿块直径多<5am,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均匀强化;恶性7例,肿块直径多>5am,密度多不均匀,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楚,强化不均匀;6例肿块内有坏死。
10例均行手术后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10例C D l l7均为阳性,7例C D34阳性。
结论C T检查对于G ST的定位准确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胃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Spi ral C T di agnos i s of gas t r i c st r om al t um or s W A N G f i n-zhou+,JI A O J un,Y A N R ui扣ng,X I O N G J i an—guo.+D epart m ent of R adi ol ogy,C ent r al H os pi t al of X i nyang,X i nyang464000,C hi na 【A bst r ac t】0bj ec t i ve T o anal yze C T fe a t ur e s of ga st r i c s t r om al t um or s(G ST)and e va l ua t e C Ti n t he di a gnos i s of t he di s ease.M et hods T he C T s canni ng dat as of10c a se s w i t h pat hol ogi c a l l y—pr oved G ST w er e r et rospec t i ve l y anal yzed.A m ong t he10c as e s,f i ve c as es w er e s can ned w i t h c ont r ast e n—ha nce d s canni n g,and t he ot her5c as es w i t hout en hanc ed s cann i ng.R esul t s Pr e dom i na nt ext r al um i nalgr ow t h of t um or s m a d e a l a r ge proport i on i n ou r cases(6of10),w hi c h appea r ed m ai nl y as oval o r m ul t i—l obul ar i n s ha pe.The t um or s ori gi nat ed f r om ga st r i c ant rum(n=1),gas t r i c corpus(n=6),gas t ri cf undus(n=1)or cad i ac or i fi ce(n=2).A m ong t he10cas es,3c a se s w er e beni gn and7c a se s w er em al i gna nt.T he beni gn l e si ons w er e usual l y bel ow5am i n si z e w i t h w el l—def i ned m ar gi n and di spl ay edhom ogeneous densi t y and enhan cem ent,w hi l e t he m al i g nant l e si ons w er e over5am i n si ze and w er ew el l—def i ned o r i11一def i ned,com bi ned w i t h nec ros i s w i t hi n6of7m al i gnant t um or and di spl ay ed het er—ogen eous densi t y and enh ancem en、t.10c as es w er e exa m i n ed by l i g ht m i cr o s copy and i m m unohi s t ochem i s—t r y af t er ope r at i on,a l l10c a se s w er e posi t i ve f or C D l17,7c a se s f or C D34.C onc l us i ons C T can pr e—ci sel y l oca l i z e G ST and is al so ver y hel pf ul i n di f f er e nt i at i ng beni gn f r om m al i g nant G ST.【K ey w or ds】G as t r i c St r o m al t um or;T om ogr aphy;X—r a y com p ut ed;D i agno s i s胃间质瘤(gas t r i c s t r om al t um or,G S T)是最常见的胃间叶细胞肿瘤,占所有胃肠道间质瘤(gast r oi nt est i nal s t r om al t um or,G I ST)的60%一70%。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
2 ~7 5 2岁 , 位 年 龄 4 中 6岁 。所 有 病 例 均 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 并 具有 完 整 的 C 资 料 。病 程 1 月 至 1 T 个 O年 , 中 2例 为 其 恶 性 间质 瘤 术 后 复发 , 发 时 间 分 别 为术 后 9 1 年 。 主 要 复 、0
本组 1 7例 2 2个 病 灶 , 于 小 肠 系 膜 4个 , 网 膜 4 位 大 个 , 结肠系膜 2 , 横 个 胃结 肠 韧 带 1 , 网 膜 及 肝 胃韧 带 个 小 3个 ( 中 1 有 蒂 与 肿 块 相 连 ) 子 宫 直 肠 窝 1个 , 状 结 其 个 , 乙 肠 系膜 1 , 壁 2个 , 膜 后 间 隙 4个 。包 膜 完 整 2个 。 个 腹 蝮
源 学 说 可 以解 释 E S 的 发 生 以及 胃肠 道 内 G S 的 高 GIT IT
发 生 串 , 时 还 可 以 解 释 该 肿 瘤 免 疫 表 型 所 显 示 的 多 种 间 同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详解
患者男性,57岁,腹痛3月 余。贲门外压性改变
(二)CT表现 1、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软组织块影,肿块呈圆形
或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多见坏死、囊变或 钙化,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影。
2、增强扫描肿块多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肿瘤发生溃疡或穿孔、强化程度不能作为判断恶性 的指标) 3、CT分型:腔内型、腔内外型、腔外型
患者,M,55Y,因黑便、呕血2小时就诊。(腔内型)
患 者 , F , 58Y , 上腹部饱胀3月, 加重半月。 (腔内外型)
患者,M,45Y,上腹部痛、膨胀2月余。 胃底恶性间质瘤(腔外型)。
患者,女,61Y,上腹饱胀不 适2月,伴腹痛、腹胀,脐周 及上腹压痛 。
空肠间质瘤
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
谢 谢!
一.概述不足10%发生于食管、结肠及直肠
4
三、临床表现
GIST好发于中老年,平均年龄为50-60岁。最常见的症状是腹 胀和黑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溃破、 出血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发生 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晚而一般呈 现瘤体较大。
二.大体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文先炎
一、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 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哈 尔(Cajal)细胞的肿瘤,为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 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具 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为平滑肌分化型、神经方向分化型、 双向分化型及缺乏分化型4个亚型。
GIST通常是胃肠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 内生长,使粘膜隆起,引起继发性溃疡。
胃肠道问质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方法 , 其敏感性 高, 定位相对清楚 , 并对 定 性及 鉴 别诊 断 有 帮 助 。
关 键 词 胃肠 道 间质 瘤
诊 断
C T表 现
鉴 别
腹水 和肿瘤 转移 : 有 1 例肠系膜恶 性 间质瘤 出现腹水 ; 1例直肠内 、 1例 胃部 间 质瘤发生肝 内多发转移灶 。
讨 论
G I S T可发 生于 任何 年龄 , 4 0~6 0岁 多见 , 男性稍 多于女 性 , 临床 表现 缺乏
特异性 , 最 常见 的症状 为消 化道 出J f 【 L , 其
邻近肿块 的 胃壁增 厚 , 胃周 淋 巴结 可增
大 。③类 癌 : 类 痛 主 要 发生 于 回肠 末 端, 且多引起粘 连改 变 , 极 少 发 生 远 处 转 移, 临床可以产生皮肤潮红 、 腹泻、 腹 痛和 哮 喘等类癌综合征 。④ 淋巴瘤 : 浸润 性 胃
恶 性 淋 巴瘤 表 现 为 粗 大 而 僵 硬 的 黏 膜 皱 襞, 肿块型表 现为 多发 的、 不 规 则 的 充 盈 缺损 , 溃 疡 型 表 现 为 大 而 不 规 则 的 龛 影 伴
本组患者 1 4例 , 男 8例 , 女 6例 , 年
龄 1 0~ 7 5岁 , 平均 5 1 . 4岁 。1 4例 有 完 整
科 C T室
例, 恶性 l 1 例 。其 中肝转移 2例 , 侵犯邻 近脏器 和肌 肉 2例 , 淋 巴结 转 移 1 例, 腹
膜腔转移 1例。 G I S T的部 位 、 形 态、 大 小 和 生 长 方
例肿瘤 边缘 出现分 叶状 改变 。肿 块 密度 为等密度或高 、 等、 低、 混 杂密 度 , 瘤 体 内
G I S T的鉴别 诊断 : G I S T的临 床诊 断 较 困难 , 需与 下列疾 病进 行鉴 别 , ① 胃肠 道癌: 癌起源 黏膜 层 , 表 现 为黏膜 皱 襞 明 显破坏 、 中断 , 局部形成形态不规则肿 块 , 管壁常增厚 、 僵硬 , 与邻近组织分界不 清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评估
胃肠道间质瘤的 CT诊断价值评估【摘要】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8例全部为单发,其中发生于胃21例、十二指肠6例、空回肠8例,食道、直肠及肠系膜各1例。
肿块的CT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大部分有分叶;良性22例、交界性5例、恶性11例;良性者肿块直径多≤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均匀强化;恶性者肿块直径多>5 cm,边界清或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不规则坏死和囊变区域。
本组有24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动脉期、静脉期到实质期呈渐进性强化;5例出现转移灶。
结论 CT可以明确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根据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性CT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间质瘤;胃肠道;体层摄影术;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曾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
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消化道间叶性肿瘤[2]。
本研究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8例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资料,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CT检查在其术前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8例GIST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25~85岁,平均51.6岁。
全部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5例曾行消化道钡餐或碘水造影,其中提示胃肠道肿块1例、阴性4例。
临床表现:腹痛16例、腹胀9例、腹部肿块8例、呕血伴黑便11例、上腹部不适2例、头晕乏力4例,大便性状改变、排便费力及外伤后腹部肿块各1例。
38例均无肠梗阻症状,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患者于检查前禁食4~6 h,检查前30 min口服800 mL温开水以充盈胃肠道,然后在检查前再口服温开水200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