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研究

合集下载

中共四大期间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论争

中共四大期间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论争

中共四大期间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论争作者:潘秦保来源:《湘潮(理论版)》2013年第02期摘要:从五四运动到中共一大,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初步形成。

在五四运动以前,陈独秀就已经认识到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罗斯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

陈独秀力主使得中共在国共合作中获得一定的政治空间,但是又想保持自身对国民党的独立性。

关键词:陈独秀;领导权;论争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2-0004-02一、中共四大前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论争(一)思想的萌芽:“劳工神圣”从五四运动到中共一大,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初步形成。

在五四运动以前,陈独秀就已经认识到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罗斯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

[1]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方面,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同情工农大众,赞同“劳工神圣”的口号,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另一方面陈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实践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他认为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将工人阶级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看成社会的“台柱子”[2]。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但是共产国际已经开始对中国革命产生影响。

早在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来自旅俄华工联合会的负责人刘泽荣就在大会发言中说:“共产国际已宣布为反对世界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而斗争”。

“本国际是俄国共产党创立的。

这个党领导的政府,为世界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各国人民的自由而对世界帝国主义宣战。

因此,这个党获得了中国人民最真诚的感情”[3]。

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首次来华,并在上海会见了陈独秀等人。

在会谈中,维经斯基向陈独秀介绍了共产国际和俄共(布)的情况,并就中国革命问题交换了意见。

近十年来国内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述评
出版,该文集为近年来陈独秀研究集大成之作。
2.举办大型的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陈独秀研究的进展。1997年
4月由陈独秀研究会举办的全国第四次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
次会议有几大亮点:其一,由简单片面的翻案转向深度辩诬。会议提交的
论文,如《陈独秀是否“取消主义”之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是如何
界和史学界都指斥陈从无产阶级民主立场退回到五四时期的旧资产阶级
民主阵地下去”的传统定论。[10]250-256
2.各类陈独秀思想研讨会和学术论坛,对陈晚年思想研究日益重视
和深入。2001年以来,学者们加强了交流,就他晚年一些思想进行了广泛
的探讨,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唐宝林先生在《陈独秀晚年与托派的论
综述
116 2008.10
陈独秀是近代中国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
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做出了重大的贡
献, 但在后期褒贬不一。陈独秀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但是科
学、客观的研究其晚年思想和活动, 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是在改革开
放以后。
1985年, 《党史通讯》(第7期) 发表了《关于陈独秀一生7-1998年, 过去封闭的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档案被翻译到我国,
于是,在学界立即引起了对陈独秀与大革命的研究,同时也推动了对其它
方面研究的深入。1997年5月,《陈独秀研究动态》编辑出版了“纪念陈独秀
逝世55周年专辑”。文章认为陈独秀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国
贡献、两大杰出成就,是可堪与孙中山、毛泽东比肩的伟大历史人物。”特
别指出,他晚年的民主思想,是“近现代历史上对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诱因新探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诱因新探
往及模仿 , 陈独秀对俄 国革命模式 理论 的错误理解 , 以及共
主要受其个人早期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观 、 唯心史观 和改 良 主义的影响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 但 如果把所有原 因都归
于思想根源 , 从主观与客观 、 理论与实践 的辩 证统一角度来 可能离开实践而在脑海 中凭空设计 出一套酷似 俄国革命模
级在革命中的努力至何种程度及世界的形 势而决定。 一九一 七年俄罗斯 的革命就是一个好例 。 ” l 3 】 ” 彳 艮 明显 , 陈独秀虽然 如果无产阶级在革命 中发展很快 , “ 也许有新 的变化 ” 。俄 国 二月革命成功后 出现 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 面, 其中一个 就是
湖北社会科学 2 01 3年 第 1 0期
陈独秀“ 二次革 命论" 的诱 因新探
赵秀华
(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 1 0 0 8 7 2 )
摘要 : 陈独秀“ 二次革命论 ” 的形成原 因一直都是 学术界 的关注 焦点 。对 比俄 国革命模式并 结合 陈独 秀的“ 二次 革命论 ” 的形成背景可知 , 陈氏“ 二 次革命论” 源于对俄 国革命模式的不准确模仿 , 是 内外 因共同作 用的结果。 俄 国革 命 模式是其直接的 实践依据 、 陈独秀对俄 国革命模式不准确 的理解是其理论根 源, 此 为内因; 共产 国际以俄 国革命
模 式指导 中国革命对 陈独 秀的影响则催 化 了其“ 二次革命 论” 的形成 , 此 乃外 因。 内外 因共 同构成 陈独 秀“ 二次革命
论” 的影 响 因素 统 一 体 。
关键词 : 陈独秀; 二次革命论 ; 俄 国革命 模式
中 图分 类 号 : D 6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4 7 7 ( 2 0 1 3 ) 1 0 — 0 0 1 5 — 0 4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探析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探析

2 、陈独秀 “ 二次革命论 ”思想的发 展演变过程
2 . 1 从萌芽到初步形成 ( 1 9 2 0 - 1 9 2 3 ) 陈独秀的 “ 二次革命论 ”的思想在 1 9 2 0 年 就有 了萌芽之势 。在 《 革 命与作乱 》一文
中,“ 政 治革 命是要 出 于有知 识有 职业 的市 民,社会 革命是要出于有组织的生产劳动者 ,
社 科 论 坛
陈独秀 “ 二次革命论”探析
杨 亚洁
西 南交通大 学政治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1 7 5 6
摘要 : 陈独 秀的 “ 二次革命论 ”是 对 中国民主革命 分 “ 两步走”的大胆 而错误的设想,这一错误思想有一个认识上反复 的过程 ,而并非一 以贯之。 在这一思想 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共产 国际的指 导和 国共两党实力的对比对陈独秀的判断产 生 了 很大 的影响。 关键 词: 陈独秀 二次革命论
然后 才有效 ” [ 1 】 一句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和社 会 主义革命 从阶级基础 上进行 了分工 。他 还 谈 到 ,工人 阶级 “ 除出版 、结社两大 自由及 工厂 劳动保护 的立法 外,别无希望 。 ”f 1 但 他 对 工人阶 级的看法 ,却不是 一贯如此 。1 9 2 0 年 5月,他在 《 劳动 者的觉悟》一文中指出, “ 社 会上各 项人 ,只有 做工 的是台柱 子,因 为有 他们的力量才 能把社会撑住 ” 。口 】 陈独 秀 对工 人阶级 看法 的摇摆 不定 ,说明他对其 缺
想初步形成 。 2 . 2从 曲折反 复到 发展成 熟( 1 9 2 3 -1 9 2 6 ) 陈独 秀这种右 倾机会 主义观 点出现 时, 邓中夏对其批判道 :“ 中国将来 的社会 革命 的
3 、陈独秀 “ 二次革命论 ”思想形成 的客观原 因

评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评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
:

革命的共和
,


在这个联
派没有专政底毅力和远见 急于和反革命的帝制携 手
,
合战线中 共产党的任务是 比其他党更要首先挺 身出来为劳动界的利益而奋 斗 而牺牲 ; 监督他党 不使有利用劳动运动而做官而发财的机会 ( 《 共产 党在 目前劳动运动中应取的态度》
, 。 、
:
遂致 自杀了


,
( 《 国庆纪念的价值 》 19 2 0 年
正是 由于陈独秀对无
,

无产 阶轰的社 会革命

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
, .
产阶级领导地位的明确态度
所以党成立后不久

,
政权

二次革 命论
,

的理论基础 至此宣告奠定

便掀起 了中国工 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
有人认为 陈独秀的这两篇文章不能说明存在 二
,
第二 阶段 从西湖会议 到广东商 团叛乱 即从
19 2 2年 9
,

陈独秀放弃了

二次革命论
首先 度


西 湖会议 改变了陈独秀对 国民党 的态 共产 国际代表马林带来 了国际的意见
, 。 , ,
首先 再次强调 了无产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和领 导权地位 广东革命政府镇压了商 团的叛乱 显示 了工农群众的力量 这给陈独 秀以极大 的震 动和鼓 舞 他 总结说 二十余年 来国民运动给我们的总教 训是 丁阶 件 令 备 阶 零中 早 有 吞 拳 最 后 零 下 乖 老 阶 零曝 最 不 孚 诊 的 阶 攀 不 但 夸 擎
,
。 ,

斡 国主义国家的社会革命他是 主力军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教材上是这样回答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拥有一个新的救国阵营,有一场新的、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民主革命,这样,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以上这一些是引用教材上的资料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进行的回答。

但真的只是新在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吗?不,作为当时同为无产阶级的陈独秀,对于所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而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而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这就是革命的领导权的区别吗?不是。

两者的本质区别应该是在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以及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的宏观分析上。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是他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比较系统的思想,主要反映在1923年他写的《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的社会各阶级》两本小册子中。

当时,中共仅成立两年多时间。

人们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尚处于探索阶段。

尽管文章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错误和不成熟之处,但终归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初步联系中国特殊国情,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以及革命问题的分析和探索,也是中共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认识的较早见解。

因此对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具有先导意义。

(一)、关于革命领导权问题(1)、对资产阶级力量与作用的夸大,并不等于承认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2)、承认国民党的领袖地位,并不等于承认资产阶级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

(3)、指出革命资产阶级拥有政权,并不等于承认民主革命的结果就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制度而陈独秀产生“二次革命论”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对马列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二)对特殊中国国情的茫然(三)、幼年时期中共党内的普遍认识(四)、共产国际及联共(布)的错误指导(二)、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两步走”的关系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第一次规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阶段依次进行。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最早出现在北洋政府文献中是1912年11月26日袁世凯发布的《严惩倡言二次革命党徒》通令,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选举前后,孙中山亲信控制的江西、江苏、上海、广东等地爆发武装革命,意图推翻北洋政府。

中国国民党称二次革命的原因是善后大借款及宋教仁被刺案,这些说法遭到外界质疑。

二次革命最后以北洋政府击败国民党告终。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诏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同盟会在南北和谈之际,早于隆裕太后的诏书成立临时政府。

南方独立各省最终选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

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陈其美势力称搜出与国务赵秉钧的通讯。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孙中山散布消息称袁世凯是暗杀背后的筹划者。

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在收到租界会审公堂移交的证据后,把罪犯应桂馨和国务兼内务总长赵秉钧、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之间来往的秘密电报和函件的要点以通电的形式向海内外公布,迫使赵秉钧不得不发出公开电报为自己辩白。

上海地方检察厅也公开传讯在位的国务赵秉钧。

赵氏拒绝到上海应讯,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袁世凯批准他辞去,由段祺瑞代理。

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

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局部领导人(如黄兴)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

二次革命造句欣赏1.高科技、新技术带来电影的第二次革命。

2.促成瓷砖印花技术第二次革命的是辊筒印花。

3.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超级市场的产生被称为零售商业的第二次革命。

5.次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革命失败,逃到日本。

6.这在当地,被称为第二次革命,比喻难度之大。

7.总设计师所指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中共早期为什么不断出现‘左’右倾错误

中共早期为什么不断出现‘左’右倾错误

7
中共早期错误举例
2020/2/29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右倾”的陈独秀肯定地认为中国工 人阶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很幼稚,而此时和国民党争夺领 导权就是“左倾”; 显然陈独秀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中 国革命的性质还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但他却忽略了中 国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而导致的软弱性、妥协性,后来中国 革命的实践证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 得胜利。建国后的大跃进时期,“左倾”的毛泽东本能地认为 加快速度“超英赶美”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任何怀疑和否定 “三面红旗”就是“右倾”。毛泽东显然看到了中国落后的现实, 也相信人定胜天,但他忽略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夸大了主 观能动性,最终导致三年困难。可见,抽象的“左”右倾争论 只能产生无休止的理论博弈,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 终得出结论。
17
中共早期成员
2020/2/29
18
王明的错误
2020/2/29
[6]王明在抗战初期,从过去的“左”倾又发展到右倾,放弃 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起点就是在1937年“十二月会议”上 的报告。他批评洛川会议过分地强调了独立自主和无产阶 级领导权,提出应该实行国共两党“共同负责,共同领导”。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讲话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对当时党内 统一战线策略不够灵活的现状是一次有力的冲击,它推动 了国共进一步合作的步伐”[7]。毛泽东对蒋介石和国民党保 持高度的阶级警觉性,主要是基于过去国共关系的教训, 但如何能够在不影响抗日大局和国共统一战线的情况下确 保自身利益和革命前途,严格地说,就是毛泽东也还缺乏 经验。在“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处于少数甚至孤立的地 位,一方面因为王明是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代言人”,另 一方面也说明王明报告中的合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其 他领导人的认同。

刍议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刍议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刍议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作者:考秀坤吕嘉成来源:《祖国》2017年第16期摘要:陈独秀思想理论中的“二次革命论”问题是陈独秀革命理论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角度剖析陈独秀在中国革命中思想的变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石,运用实事求是和矛盾分析法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在中国革命当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历史评价进行分析和认识。

关键词: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中国革命外敌入侵迫使中华民族重新思考国家未来之路。

在中国人的不断斗争和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扛起了这个重任,其中陈独秀所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一、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来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分为两步走即是“二次革命论”的核心思想。

“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在我国最早提出的,而这一思想核心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论”。

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的道德》中,针对德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断革命论”,即是无产阶级首先同资产阶级一起完成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提出“当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之间的决战还在后面,但共产主义者不能指望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以前就和资产阶级进行决战,那么共产主义者为了本身的利益就得帮助资产阶级尽快地取得统治权,以便随后能尽快地把它推翻。

因此,在自由派资产阶级同政府的斗争中,共产主义者始终应当支持自由派资产阶级,但也应当随着他们。

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的胜利中得到的好处只能是以下这些:1.得到各种让步,使共产主义者易于捍卫、讨论和传播自己的原则,从而使无产阶级易于联结成一个紧密团结的、准备战斗的和有组织的阶级;2.使它们确信,从专制政府垮台的那一天起,就轮到资产者和无产者斗争了。

”这即是最早“不断革命”的核心内容。

此后,陈独秀将“二次革命论”思想带入中国,以期解决中国的复杂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问题。

他所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即是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论”的观点在中国的最初运用。

陈独秀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

陈独秀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

《传承》2008年第6期陈独秀是中共党史、思想文化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有关他的生平、活动、思想的研究和评价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学术研究中的重大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史学界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陈独秀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3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学术界在对于陈独秀晚年思想特别是其对社会主义认识这一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着缺陷,具体表现在:对以前的研究成果吸收不足,未能形成一些专门的著作;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对其思想进行简单罗列,孤立研究的多,对比研究的比较少;翻案研究的多,进行思想深层次系统研究的少,尤其缺乏把陈独秀早期思想与晚期思想进行对比研究,从而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研究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从陈独秀个人丰富的阅历、综合的知识结构、富含哲学思辩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个性气质方面系统考察这种思想产生的深刻原因。

除此之外,对于晚年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关系的把握以及晚年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的不确定性也是造成其研究薄弱的关键因素。

一、晚年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对于陈独秀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以新的眼光把陈独秀“晚年”开辟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着重研究他晚年的思想及评价问题。

与此同时也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陈独秀的著作,虽然没有关于陈独秀晚年社会主义观的专门著作,但涉及其社会主义观的著作和研究专著却不少:(1)著作类主要有:张永通、刘传学编的《后期的陈独秀及其文章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陈独秀文章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的《独秀文存》;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唐宝林、林茂生编《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胡明编《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的《陈独秀著作选》,任建树等编。

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

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

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爱聚网址导航/[摘要]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中共党史上最具争议的领袖人物之一。

“陈独秀主义”是陈独秀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任务、主要动力以及与国民党关系等方面的错误观点和见解的总称。

因此,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其中以蔡和森的批判最为独特、精到。

而蔡和森对陈独秀错误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论陈独秀主义》[1]一文。

[关键词]陈独秀;蔡和森;“陈独秀主义”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引用陈独秀的文章与讲话内容,针对其中的错误观点进行逐条批判,从而阐述自己对于中国无产阶级的作用与地位、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以及中国革命道路等问题的认识,同时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对中国革命动力的错误认识的批判首先,对中国革命动力错误认识的批判蔡和森指出,陈独秀最初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时,就没有真正认识无产阶级的力量。

《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对工人阶级的各种偏见,诸如“产业幼稚的中国,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大多数还沉睡在宗法社会里”、“不感政治的需要,并不脱神权,帝王之迷信”。

对于陈独秀的这些认识,蔡和森指出:“固然中国工人阶级不是没有缺点的,可是陈独秀经常的乐于从缺点方面来看中国工人阶级。

他在三次大会的演说中,简直把中国工人阶级咒骂得不成东西。

”[2]因此,蔡和森总结说:“可见在陈独秀的心目中‘对于革命动力的估量不正确,忽视无产阶级的领导,忽视农民的重要,而偏向于与资产阶级联盟’。

”[3]陈独秀本质上是拥护资产阶级的,其最初之所以转向无产阶级甚至发起创办中国共产党,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发展寻找一个依靠,只是追随时髦。

在京汉铁路罢工失败,无产阶级运动遇到挫折时,陈独秀马上暴露其本性,立即转向资产阶级,贬低无产阶级,强调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动力。

二、对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错误认识的批判如上所述,陈独秀认为:”半殖民地的经济大权大部分操诸外人之手,政治权形式上大部分尚操诸本国贵族军阀之手,全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在外国帝国主义者及本国贵族军阀压迫之下,有产无产阶级共同起来,对外谋经济的独立,对内谋政治的自由,这是半殖民地国民革命的特有性质”。

近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动态及成果

近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动态及成果

近年中共党史研究的动态及成果(上)这一选题分为两个阶段,我主要讲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动态及其成果。

所谓的近年也主要是10年以内的成果。

在以后的介绍过程中,我将主要内容,尤其是新的进展、观点进行阐释,这个过程中主要讲述观点性的内容,不可能完全展开,也许会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如果有不对的地方,首先请大家原谅。

一、革命时期中共党史研究的总体概况(一)史料编辑出版情况史料是中共党史研究的根本,如果没有资料,研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资料情况来看,主要有:关于长征方面的有:刘统:《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陈宇:《准最早口述了长征: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史珍本解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郭德宏主编:《长征档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黄宏主编:《亲历长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费侃如:《红一方面军长征日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朱林:《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关于党的代表大会资料:中共二大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名录》、《七大代表在七大》、《七大代表忆七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人物文集资料: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集体编:《左权军事文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震著:《张震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编辑组:《罗瑞卿军事文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高振亚主编:《周逸群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其他方面: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五卅运动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姚金果、陈胜华编著:《共产国际与朱毛红军:1927-1934》,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思想探析

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思想探析

034当代思潮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思想探析周 悦(暨南大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摘 要: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论和列宁的革命分阶段论,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指明中国革命须实行“两步走”战略,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待革命胜利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过渡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强有力的驳斥了当时党内盛行的“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等错误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走向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关键词:毛泽东;革命“两步走”;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关于革命道路何去何从的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党带领人民的革命也曾走过弯路,错误的革命道路选择不仅会使革命走向失败,更有可能葬送革命事业。

毛泽东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深刻剖析了中国革命运动,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最终走向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国内不少学者对毛泽东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做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但时间较为久远,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浅谈对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解。

党内流传的错误思想“二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内涵。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二次革命论”者主张中国革命应分为两个阶段,先进行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民主革命胜利后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待经过一段时期的过渡后再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变革。

因为陈独秀认为社会组织的进化经历了渔猎时代-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时代的历程,所以中国革命也应顺应发展规律严格遵循这一社会进化历程,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不能马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两次革命间应存在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过渡阶段。

“二次革命论”的错误所在。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二次革命论”者对列宁的革命理论做了向右的发展,在紧密联系的两个革命中穿插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发展阶段,其实质是一种错误的右倾投降主义思想。

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正确的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只看到了自身的弱小,过度的强调“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设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认为反帝反封必须依靠资产阶级的领导,只有资产阶级才有领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和资格,预备将政权拱手让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 复习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 复习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重点】1、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社会性质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同时,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代史的起点。

2、为什么洋务运动不是一场由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社会变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官僚发动的以拯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种尝试。

洋务运动发生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尚未产生,中国资产阶级也未诞生,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起了一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3、戊戌维新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而且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维新派在民族危亡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维新派提出了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虽未能成功,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维新思想家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对封建主义传统进行了全面的冲击,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中国文化从此进入了近代文化的领域。

4、为什么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小,设备落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束缚。

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也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

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

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缺乏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概念的由来及其表述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概念的由来及其表述

q e t n i heme tn ft e P f c r a fCe tri a u r 9 7.LaeCa u s o n t eig o h o t a Bu e u o n e n J n ay 1 2 i i l i t iHe— s e g。LiL hn i— s r,Hu n t as d aI a Ga g ecr ie
扣 历 史文 献 也 没 有 使 用过 。 12 97年 1月 召开 的 中央 政 治局 会 议 在 对共 产 国 际 第 七 次 扩 大 会 议 中 国 问题 决 议 案 的 解 释 中 最早 提 出“ 次 革命 论 ” 念 , 二 概 以后 蔡 扣 森 、 立 三 、 岗等提 出并使 用 过 这 个 概 念 。但 这 李 华 个 概 念 提 出后 只 在 极 小 的 范 围 扣 时 限 内使 用 , 直到 建 国 后 , 乔 木 在 《 国共 产 党 三 十 年 》 将 陈 独 秀 的 胡 中 中 理 论 概 括 为 “ 次 革命 论 ” 何 干 之 、 华 、 新 等 学者 相 继 采 用这 一 说 法 , 一 概 念 才 被 学 术 界 广 泛 使 用 。 二 , 胡 李 这 因此 ,二 次 革 命 论 ” 念 的 提 出与 共 产 国 际指 导 中 国革 命 有 关 , 与 当时 “ ” 情 绪 有 关 ; 一概 念 的 使 “ 概 也 左 倾 这 用只含有学术意味 , 不带有政治意味 。 并 关 键 词 : 独 秀 ;二 次 革 命 论 ” 表 述 陈 “ ;
( h e ac e  ̄ f a e o g o g t X a g n esy Xa g n 1 10 C ia T eR s rh C n eo M oz —d n u h, i t u i r t , i t 4 10 ・ h ) e h T na n v i na n

二次革命论 反对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一种错误理论

二次革命论 反对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一种错误理论

二次革命论反对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一种错误理论。

由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提出的。

他们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在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也照搬这种理论。

他们认为,民主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就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并掌握政权,资产阶级力量雄厚,也有能力领导,因而应当一切权力归国民党;中国无产阶级没有成为独立的革命力量,只能充当资产阶级的助手,“获得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只有在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无产阶级比较成熟的时候,才可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二次革命。

这种错误理论,否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革命作用,否定了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其实质是引导无产阶级适应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投降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对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害。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1956-1976)毛泽东于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统一战线的主题。

1957年3月,中央统战部以学习贯彻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召开了第八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研究讨论了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矛盾的问题。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由此,“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发动起来。

中央统战部的工作陷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1966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对李宗仁说:“红卫兵把全国政协、民主党派封了,但政协还是要的,民主党派还是要的。

中国近现代史习题材料题

中国近现代史习题材料题

上编习题材料题答案1.材料一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请根据材料二、三级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入侵最中国的影响?答:不符合历史事实。

寻求借口为侵华开脱,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

影响: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客观上促使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中国产生资本主义因素是客观效果。

绝不是主观愿望;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

2.上述材料的观点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那些政治力量?各举2个代表人物?与上述材料相关的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从作用和影响上简要说明以上材料的观点是怎样推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的答:材料一,洋务派;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材料二,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材料三,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材料四,改良派,代表人物有胡适,李大钊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影响:材料一推动了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材料二:促成了戊戌变法的产生,对中国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材料三: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3.根据上述材料。

概括晚清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解饿所学知识,费脑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答: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乐于接受洋货,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妇女开始走出社会,争取男女平等,崇尚平等礼仪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对华商品输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工商立国政策逐渐取代农业立国的政策;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深入,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4.材料一所指的中国爆发了一场革命是一场什么革命?如何评价这场革命。

简述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的主要贡献1894年在檀香山首创兴中会,解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1905年在日本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联盟,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1911年号召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为维护民主共和同北洋军阀对抗1924年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出反帝反封建主张,奠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随后有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发表北上宣言,号召国民会议运动总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

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上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

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

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

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二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

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其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

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国风》多里巷猥辞,《楚辞》盛用土语方物,非不斐然可观。

承其流者,两汉赋家,颂声大作,雕琢阿谀,词多而意寡,此贵族之文古典之文之始作俑也。

魏、晋以下之五言,抒情写事,一变前代板滞堆砌之风,在当时可谓为文学一大革命,即文学一大进化,然希托高古,言简意晦,社会现象,非所取材,是犹贵族之风,未足以语通俗的国民文学也。

齐、梁以来,风尚对偶,演至有唐,遂成律体。

无韵之文,亦尚对偶。

《尚书》《周易》以来,即是如此。

古人行文,不但风尚对偶,且多韵语,故骈文家颇主张骈体为中国文章正宗之说。

——亡友王先生即主张此说之一人——不知古书传抄不易,韵与对偶,以利传诵而已。

后之作者,乌可泥此?东晋而后,即细事陈启,亦尚骈丽。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邢和明
【期刊名称】《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卷),期】2003()3
【摘要】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它的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

受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陈独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论”,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 ,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发展 ,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所在。

陈独秀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论述 ,而且在党内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总页数】4页(P24-27)
【关键词】“二次革命论”;新经济政策;认识;影响
【作者】邢和明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1
【相关文献】
1.陈独秀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J], 邢和明
2.陈独秀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J], 邢和明
3.试析中俄两国的“新经济政策”——列宁“新经济政策”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之比较 [J], 王丽荣
4.略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谨以此文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J], 毛世开;赵骞
5.简论新经济政策——重新学习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 [J], 贾文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研究摘要:本文结合内外因关系的观点,通过一些史实系统的论述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产生的过程及其成因,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方面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试图从另一些角度对“二次革命论”的产生及发展做一个粗浅的再探讨。

关键词:二次革命论;思想;再认识一.二次革命论的提出、发展在党史研究里,陈独秀与“二次革命论”这一主题素来是个研究热点,陈独秀是我们较为熟知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以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二次革命论”的概念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源于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论”的片面理解所产生的。

学界中有的人认为陈独秀既是这种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人。

大体上把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分为三个阶段。

1922年到1923年12月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

陈独秀在接受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对中国当时的国情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于1922年的6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的文章。

他在文中明确的讲到:“中国这样的经济及政治状况,遂使中国的阶级争斗不得不分为两段路程:第一段是大的和小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军阀之民主主义的争斗,第二阶段是新起的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之社会主义的争斗。

”据此学界认为中国的“二次革命论”思想是由陈独秀最早提出的。

在1923年“二七大罢工”的影响下,陈独秀分别于当年4月及12月发表了题为《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正式使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观点浮出水面。

1924年1月到1926年9月《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的发表,是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陈独秀经历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阶级等势力对革命的猖狂反击,思想认识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认为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将革命的领导权让给了国民党,他的“二次革命论”最终的确立和发展。

1926年到1929年是陈独秀“二次革命论”走向被批判时期。

由于他实际上否定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导致了右倾投降主义。

共产国际执委会在第七次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

这一结论实质上给陈独秀的观点加以否定,由此“二次革命论”随着陈独秀在领导中国革命中持续犯下右倾错误下走向了被批判的下场。

二.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成因探析进一步研究相关方面的史料,我认为陈独秀二次革命论能够在当时的环境下提出并得以推行,不能简单的加以分析,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方面的原因,进行探究。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观点。

不可否认,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早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中国革命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尚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革命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仔细分析一下当时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就不难发现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的前途分析判断和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之间存在着很重要的关联关系。

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各阶级的分析以及中国革命前途的分析首先出现了失误。

共产国际认为中国工人运动还很“年轻”,“工人运动尚不强大”,“而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

至于中国农民,“他们虽然很穷,但差不多都有少量土地”,“象过去俄国农民中和现在印度农民中所发生的阶级斗争,在中国农民中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听说过象印度和朝鲜人民必须交付的那种高额租税。

所以,农民群众对于革命完全漠不关心,并且尚未表现出政治上的重要性”。

【1】其次在中国革命前途的认识上,共产国际认为“无论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间题,还是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问题,在中国都没有提上日程。

遗憾的是,在中国甚至连全国统一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共和国问题,都还没有提上历史的日程”【2】。

共产国际的代表越飞甚至和孙中山发表联合宣言,完全赞成孙中山提出的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观点。

从而否认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实际上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观点鸣锣开道。

中国共产党不断接收到共产国际的这些指示和错误观点,并且被强迫执行,作为党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自然不能不受其影响。

其次,让我们分析一下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

(一)各种救国理论缤纷繁杂当时的中国思想界,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还有封建专制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当然还有包括资产阶级革命的三民主义,这些理论在除了封建专制主义之外,都具有对社会进行改良的愿望,因此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而且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工人阶级发育尚不成熟,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占据思想界的领导地位,对其他的各种思想没有形成彻底批判的影响,因此各种社会改良思想对陈独秀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史料的记载,对陈独秀影响最深的就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和三民主义理论。

基尔特社会主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因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发育不健全,产业工人队伍不成熟,因此中国发展的首先是完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形成完整的产业工人队伍。

基尔特社会主义当时的代言者是梁启超和孙东荪,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除了少数的交通码头以及工业发达地区存在少量工人阶级之外,其他地方的工人简直就没有,并且这仅存少数的工人阶级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有效的工人意识,当他们的阶级意识没有完全被发掘出来之前,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阶级力量,因此当时的中国只有通过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法才能实现国民素质的迅速增强,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因此基尔特社会主义认为只有提倡并发展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注释【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第161、159页(二)中国当时的情况以及工人阶级的特殊情况对于当时情况下的中国现状以及工人阶级的特殊情况,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却是都很幼稚,在革命中的作用很微弱,中国农民虽然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但农民居住散漫不易集中,文化程度低而且趋于保守,很难被组织起来参加革命。

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也很幼稚,但力量较农民而言易于集中,比较工人而言力量也来得雄厚。

而且当时中国经济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十分薄弱,到1920年不及日本的百分之六十,不及美国的百分之五,中国工人数量只有二百万左右,不及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五,力量的确薄弱,情况特殊。

(三)中国共产党马列主义水平不高,革命经验不足中国共产党虽然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短短两年之内就成立了,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严重不足,而且党成立后立刻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去了,没有坐下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否符合中国国际没有弄清楚,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比较低,党的一大党纲中,只是确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以及领导权问题和同盟军问题都没有确定下来,更谈不上制定相关正确的方针路线。

二大通过的宣言中是这样说的,我们无产阶级有我们自己的阶级利益,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无产阶级不过得到一些自由和权利,但还不是完全解放,民主革命成功以后,幼稚的资产阶级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状态,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困农民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专政。

党的三大认为中国的工人阶级不够强大,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中国现在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党,很难造就一个比国民党更强大更革命的党,这些都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三、关于二次革命论的重新认识笔者认为任何一种观点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二次革命论也不例外,现在有很多观点认为大革命的失败归根是由陈独秀的以二次革命论为理论基础的右倾投降主义所导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尽然,把所有的责任推给陈独秀一人承担有失偏颇。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中共关系十分密切,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可以用中间差,两头好来形容。

过去有些人认为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中国第一次大革命的指导没有错误,只是由于陈独秀和彭述之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且他们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违反了共产国际的指示。

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共产国际是当时各国共产党的总部,它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所犯的错误,共产国际是应该负主要责任的。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认识集中在首先,过高估计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力量,对无产阶级和中共的作用认识不足。

只讲联合,不讲斗争,极力扶持国民党右派掌握第一次大革命的领导权,是共产国际及其驻华代表一贯的指导思想,认为国民党是执政党,把共产党摆在在野党的地位。

其次,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消灭封建所有制,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在这方面,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原则上时赞成开展土地革命的,并为此作出过多次指示。

但是,在实行土地革命的方法上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是企图通过国民政府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他们既想开展土地革命,又要维护统一战线,并把后者摆到了首位,从而使土地革命成为一句空话。

最后,在军事问题上,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的估计了国民党军队的作用,忽视由共产党人掌握军队的领导权和建立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的重要性。

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在中国革命的几个重大问题上,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均有错误,虽然陈独秀有时拒绝执行共产国际的某些指示,但其最终跳不出其囿于的圈子。

最后,笔者认为,关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虽然在现在看来,其认为中国革命两步走,大革命初期过度依赖国共合作并且对国民党认识不清国民党对共产党举起屠刀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但其对中国革命当时的情况分析以及中国工人阶级当时的情况分析却是属实,站在现在的角度看待二次革命论却是有不妥之处,但在当时革命前途极端不明朗的情况下,二次革命路确实代表着早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而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中不断进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不能静止的看待问题,任何实践的成功最终都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代价的付出,因此,笔者认为二次革命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由于斗争经验严重不足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国情况的不了解而做的盲目干预这两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产生和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不能将其笼统的归于一个人的责任,这不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事件的研判标准,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二次革命论,树立正确的唯物历史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