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疗法
1.中成药:清解片、六应丸、六神丸 2.西医治疗: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如有糖尿病者,必
须控制血糖。
预防护理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 4.对未成熟的疖,不应自行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此外,治疗中还要重视患者的精神调摄。饮食宜忌、 日常起居、护理换药等,加强医患配合,争取早日痊 愈。
疮疡·疖
概念: 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以局部红、肿、 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为主要表 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
1.肿势局限< 3cm,突起根浅 2.局部色红灼热疼痛 3.易脓、易溃、易敛 4.四季皆可发生,多发于酷热夏秋季节 5.随处可生,尤以头、面、颈、背、臀等处多见
病机:
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
疮疡初期 (肿疡期) 疮疡中期(脓疡期或成脓期) 疮疡后期(溃疡期) 因此,观察有无脏腑的病理反应,也可作为判别疮疡轻重的一个重要依
据。
诊断
1.局部症状:红、肿、热、痛、溃疡及功 能障碍,这时疮疡共同的局部症状。
①这些症状随受邪性质、病程迟早、病变范围和病 变深浅而异;
预防护理
• 1.预防 • ①注意个人卫生 • ②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忌食鱼腥发物。 • ③多饮清凉饮料。 • ④炎夏季节,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烈日暴晒,注意通风。 • ⑤防治痱子发生,如已发生,可扑痱子粉、青黛散等。
②源自文库理变化造成的特殊形态,或功能障碍产生的特 殊体型对临床诊断 有一定的价值;
③“腐去则肌生”、“肌平皮长”是疮疡疮面愈合 的两个基本阶段。化脓性疮疡后期疮面肉芽的辨别亦 十分重要;
④辨别疮疡有无损伤筋骨和透内膜很重要。疮疡损 伤筋骨多在四肢,疮疡透膜多在躯干。
诊断
2、全身症状:
1.轻症小恙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 结、小便短赤等;
鉴别诊断
1、痈——单发,无头,顶高色赤,范围大,6-9cm 2、颜面疔疮——根脚深,肿势散漫,出脓较疖晚而 有脓栓。 3、有头疽——相背部,多个粟粒样脓头,﹥9cm 4、脂瘤染毒——面颊部,背部,有丘疹或黑头,粉 状物 5、囊肿型粉刺——粉刺
内治
1.暑湿蕴结: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清暑化湿 解毒—清暑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2. 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祛风解毒—防风通圣散合五 味消毒饮加减 3.阴虚内热,体虚毒恋:此愈彼起,伴阴虚内热—益气 养阴清热解毒—生脉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 疮疡 • 广义疮疡:泛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病。 • 狭义疮疡: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
其中多见化脓。 • 本章所论述的是狭义疮疡,是中医外科范围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
致病因素:
外因:1.外感六淫邪毒 2. 感受特殊之毒 3.外来伤害等
内因:1.情志内伤 2.饮食不节 3.房事损伤等
• 西医认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 扩展到皮下组织,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
如伴营养不良、糖尿病,或是局部皮肤擦伤、不清洁等均容易导致疖 的发生。
诊断
一、症状: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小,多在3cm内,可 伴热证。
1.暑疖:发病于夏秋之间,常见于小儿及新产妇,多 发于头面部。
疮疡在病理变化过程中明显表现为初、中、后期 三个不同阶段,无论内治或外治均可按其阶段辩证 施治。较轻或范围较小的浅部疮疡,有时可仅用外 治收功;而疮疡大则需要内治、外治相结合。
辨证论治
内治
1.初期(初起)─宜用消法,以祛邪为主。 清热解 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法),方剂如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 2.中期(成脓)─宜用托法,以扶正祛邪并重。透 托法——透脓散,补托法——托里消毒散; 3.后期(溃后)─宜用补法,以扶正为主。补法—— 四君子汤、四物汤、十全大补汤。
2.严重的发生疮毒内陷时,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 语、四肢发厥等症;
3.病程长的,还可出现气血虚损、脏腑不足的表现, 病情虽然沉重,全身症状却可能并不明显。
4.在疮疡疾病的不同阶段,辨明脉象的有余与不足, 以及脉率的变化,对分析疾病的病因,确定病证的 性质,判断疮疡的转归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治疗
基本治则: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2.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3. 疖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好发于项后发 际、背部、臀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 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检查
1.暑疖:
有头疖:突起根浅,有脓头,脓出即愈。 无头疖:无脓头,化脓快,愈合快。 2.多发性疖病
危险三角区:通俗的说是从鼻根到两口角 。
分类 : 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西医病名 : 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发际疮
蝼 蛄 疖
暑疖
无头疖ᆞ热疖
病因病机
内郁湿火
外感风邪 风邪湿火蕴阻肌肤
夏秋感受暑毒
处理不当,疮口过小 蝼
脓毒潴留,蔓延旁窜
蛄 疖
疖 消渴体虚,习惯便秘 疖
痱子抓破染毒
阴虚内热,脾虚便溏 病
• 外感暑毒 • 热毒蕴结 • 体虚毒恋 • 脓毒旁窜
外治
1、初起——小者:千捶膏、三黄洗剂 大者:金黄散、玉露散,银花露调敷
珠疖:青黛散麻油调敷 2、脓成——切开排脓 3、溃后——九一丹掺太乙膏盖帖;九一丹或八二丹 药线引流;脓尽,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若有袋脓 或相互串通成空壳,宜作十字切开,并将串通的空 壳全部扩开。出血应加压包扎,死骨松动应钳出, 可加垫棉法。
治疗时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按病情变化和发 展,抓住主证、主要病机来立法遣方用药。
辨证论治
外治: 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辨阳证、阴证、半 阴半阳证,然后选择不同的外治剂型、方药和方法辩 证施治。 1膏 阳.初、 和起解玉:凝露箍膏膏毒外等消敷;肿阴 ;。证半阳—阴证—半—回阳—阳证金玉—黄龙—散散冲、或合玉回膏露阳外散玉敷,龙。或膏金、黄 2.成脓:脓熟时应适时作切开排脓术。注意切开时机、 方向、深浅、切口位置、大小等的选择。 3.溃后:先宜提脓去腐,继则生肌收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