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简释(常竑恩遗作)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简释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简释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简释常竑恩译作编者按:今年是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建院60周年。

12月1日,是联大师院即今云南师大校庆日,届时,附中校友合唱团将与师大“师之声”合唱团同台演唱《西南联大校歌》。

为此,我们特向广大校友介绍何予先生新编的联大坟歌合唱曲谱(见第二版),并发表刘琨校友根据常竑恩老师1992年6月28日在附中校友合唱团的演讲整理的《〈西南联大坟歌〉歌词简释》及陈天权校友编写的《关于〈西南联大校歌〉的史料》。

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5月4日在昆明正式上课,8月6日便成立了校歌校训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诸名师为委员进行创作。

最后由罗庸教授完成校歌歌词,由联大中文系张清常教授谱曲(张先生亦是联大附中校歌的曲作者和联大附小校歌的词曲作者)。

1939年7月11日,《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正式公布,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记录了西南联大从卢沟桥事变到抗战胜利的奋斗历程,歌词悲壮激昂,曲谱悠扬曲折,师生传唱,催人奋进。

一、校歌产生的历史背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衅燃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火。

当时,我是北大二年级学生;正与几位同学在京郊活动,就听到这罪恶的枪声,有位同学的腿上还中了日本强盗的子弹。

至此,华北沦亡已为期不远。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奉命南迁长沙,合组新校,取名“长沙临时大学”,分理、工、文、法商4个学院,于11月1日分别在长沙和南岳(今衡阳)上课。

年底,南京、上海相继失陷,武汉岌岌可危,长沙动荡。

1938年2月20日,经教育部批准,三校师生千余人又告别长沙,奔赴云南继续办学,这便是歌词所云:“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于质”:…”其中,有几百名体魄较好,思想坚定的师生是徒步长征的(其间也搭乘过便车),他们终于在4月20日胜利进入昆明,学校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祖国的这批栋梁之材(桢干)于5月4日在遥远的边疆(绝徽)昆明(理工学院)和蒙自(文法学院)开始上课了。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试卷(含解析)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试卷(含解析)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西周分封的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片森林草原,故各诸侯国之间没有明确的疆界。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土地开发,各诸侯国逐步树立了明确的疆界观念。

这一变化A. 导致了周天子权势的下移B. 标志着地方割据的形成C. 为“大一统”提供了条件D.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没有国界概念,春秋战国时,明确的疆界观念形成,表明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大一统”格局形成,C正确;A不符合国家意识概念;春秋争霸战争不是地方割据,B错误;小农经济属于经济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2. 西汉时,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缴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

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予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最后依然按律轻罚。

这反映了A. 西汉初期法家思想盛行B. 民贵君轻思想影响较深C. 皇权受到官僚机构制约D. 法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分析能力。

据材料“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

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故B正确。

依法治国,是现代的法制概念,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C排除。

皇帝也要受规章制度的约束,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官僚集团【名师点睛】儒学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动摇。

在此,学生要了解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对儒家所构建的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道教和佛教盛行,巨大冲击和威胁。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进一步发展,世家大族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政治,“九品中正法”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已成为世胄高门子弟不问学业,仅靠门第“坐致公卿”的工具。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第一单元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4、培养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重点、难点:1、重点:对文中三个比喻的理解和把握。

2、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对家的认识和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阅读思考完成题1、作者为何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

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具比喻的基点。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前两个比喻的承接,又是对前面两个比喻的升华。

)2、船是渔民的家,找出第一部分最能体现“家”特点的词语。

(船上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孩子的嬉笑声;食住器具,一一俱全。

)3、“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揣摩一下,说说句中“好”的含义。

(表示理解,关爱,互敬互爱,同甘共苦)4、“家是温暖的港湾”,你如何理解“港湾”一词的含义?(对于岁月之河中漂泊的人来说家是船,对于航行在人生河道上的船而言港湾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家是为船提供停泊、休憩躲避风浪的港湾。

)5、“家是温暖的港湾”开头援引了尼采的话,接着又说“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那么,尼采的话放在这里协调吗?为什么?(协调。

作者援引尼采的话,自然与上文“点点帆影”句勾连,既引出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

作者借用尼采对女人的讥评,指出家是平凡的、充满俗物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但是,对人和人生来说,就如久航海上的船见到海平线上港湾。

点出“家中琐屑的噪音”是“人间乐曲”,使自已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黑龙江省虎林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虎林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2.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

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

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3.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朝代统治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隋唐326 32 29 61两宋319 152 122 274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A.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B.隋唐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C.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4.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与之最接近的思想是()A.程朱理学思想主张B.陆九渊的心学思想C.王阳明的心学主张D.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5.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

材料反映出元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A.政教合一B.因俗而治C.严密控制D.羁縻册封6.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而辽朝史官在修撰的《实录》《国史》中,则认为契丹族出于黄帝之后。

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推荐五篇)

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推荐五篇)

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推荐五篇)第一篇: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2010-04-16 09:52:10| 分类:石油勘探 | 标签:无 |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赣西之子(曾锋)《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引用赣西之子(曾锋)的中国名校的校歌歌词集锦1复旦大学校歌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

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

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

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

2.南京大学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歌词译文:诚实之德多么伟大,整个世界都为之鼓动;象鼎之三足支撑着它的,是智慧、仁爱和奋勇。

集大成的圣人是孔子,是众圣汇聚归依的正宗;直到千秋万代,旁及四面八方,我们的目标都相同。

随着海潮沿江西上,就是富饶的江东;巍峨的北极阁啊,耸立在雄伟的南京城中。

上天开启了教育的恩泽,我们的事业永无穷;衷心祝愿事业无穷,像初升的太阳照耀长空。

3.上海交通大学校歌歌词相聚在东海之滨,吸取知识的甘泉。

交大,交大,学府庄严,师生切搓共涉艰险。

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

同学们,同学们!振兴中华,振兴中华。

宏图在胸,重任在肩。

迎向那真理之光,扬起青春的风帆。

交大,交大,群英汇聚,同舟共济远航彼岸。

为自强而奋发,为人类多贡献。

同学们,同学们!饮水思源,饮水思源。

母校的光荣,长存心田。

4.南开大学校歌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清华大学老校歌1=bE4/4(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

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

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一、校歌产生的历史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被迫流亡。

南迁长沙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芩组成校常委会,主持学校工作。

12月13日南京陷落,震动武汉,学校被迫于1938年初再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正式开课。

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命令,要求全国各高校制订校歌和校训呈报教育部。

7月20日,西南联大以“因学校创业未久,俟编成后再呈报”回电教育部。

而教育部再次以“训令”催促,并限一个月内呈报。

于是,学校常委会于10月6日开会决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等教授组成了校歌校训制作委员会,指定冯友兰为召集人。

制作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讨论和广泛征集,征得了冯友兰、罗庸先生各写的校歌歌词一份,马约翰、沈友鼎、张清常先生的曲谱三份。

校训拟为“刚健笃实”一并呈报学校常委会。

经常委会讨论研究,校歌采用了罗庸教授《满江红》词,张清常先生谱写的曲。

校训改订为“刚毅坚卓”,向教育部呈报。

1938年12月12日,学校常委会将“刚毅坚卓”的校训在学校正式公布。

校歌也开始在学生中演唱,全校各院系组成“联大校歌队”,由张清常先生指导,在全校性集会上做示范性演唱。

《满江红》词: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称:“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

”新生入校,首先要学唱的就是这首《满江红》校歌。

1945年5月4日,西南联大的全体师生在学校图书馆前广场上唱起最后一次校歌。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现在仇寇已经驱除,马上就要复神京,还燕碣了!师生们唱得特别带劲,唱得荡气回肠,余音袅袅,曲终时,几乎所有的人眼里都充满了泪水。

西南联大校歌词作者究竟是谁

西南联大校歌词作者究竟是谁

SHISHIBIANXI史实辨析西南联亦核騙词作者究竟是i隹◎刘志渝国有国歌,军有军歌,厂有厂歌,自然学校也有校歌。

校歌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

国内外著名大学都有其传唱不衰的校歌,比如,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创作于1938年),展示了学校求是求真的办学宗旨,很有特色,被网友评为国内校歌之首。

这首校歌的词作者为当代学者、诗人、书法家马一浮先生,其歌词读来让人荡气回肠,一咏三叹。

那么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校歌的词作者是谁呢?西南联大校歌在战火中诞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点块钢,在最凶恶的敌人皮鞭下,在任何权贵者的狞笑声中,在伪装成为真理的真理面前....你是春风里最温柔不过的一池水,在无边芳草的绿雾弥漫间,在枝头嫩蕊的细语商量中,在可爱的孩子们的笑隔里边....你一生追随真理的脚步,但要审视一下这真理有多少真多少假,你无有一点媚骨和奴颜,绝不为五斗米哪怕只是稍稍把腰一弯〉所以你只会历尽坎坷,在滚油与冰窟里忍受熬煎,燃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火,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沦陷,北大、清华和私立南开大学先后南迁至长沙,数月后长沙也岌岌可危。

1938年,三校又相继南迁至云南昆明,并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教学和科研。

三校共同选举产生了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决策机构是联大常委会。

遵照当时教育部要求各校编制校歌校训的命令,同时为了激励学子们不忘国耻的爱国热情,联大常委会决定成立编制校歌校训委员会,郑重聘请联大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冯友兰为主席,朱自清、罗常培、罗庸和闻一多等4人为委员。

委员会成立不久,中文系教授罗庸就写了一首调寄《满江红》,纵然是街头卖艺混吃混喝,也未曾动播你对未来的信念。

历史终于作出大声的宣告:鲁迅精神你真诚在继承,逝去的只是肉体的萧军,你的灵魂,依然屹立如山!我读了方冰的这首诗,感到很震撼!他无愧是我们新时代的伟大诗人。

如今斯人已去,愿方冰的灵魂依然屹立如山!(方朔根据作者口述整理)责任编辑赵晓帆邮箱zxf2014@2019.06.±/文史精华I 57史实辨析SHISHIBIANXI联大常委们认为形式太旧,不适宜作联大校 歌歌词,于是委员会主席冯友兰写了一首白话体诗《西山苍苍》。

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田文军(),男,湖北鹤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第25卷第2期2009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 AL OF SH ANG Q I U TEACHERS C OLLEGE Vol .25 No .2Februa r y .2009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田 文 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冯友兰是当年参与西南联大建设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不仅长期主持联大文学院工作,参与西南联大的管理与建设,而且在西南联大期间写成“贞元六书”,建构了自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为国家的学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冯友兰先生还为西南联大填写了气势恢宏的校歌歌词,并在西南联大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经验,为人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无论是歌词、碑文,还是“贞元六书”,都已成为西南联大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成为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关键词:西南联大;冯友兰;校歌歌词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2-0007-06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曾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集聚中国的学术精英,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人才,创造出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冯友兰即是当年参与西南联大建设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不仅因为胡适不能到校履职而代理文学院院长职务,长期主持联大文学院工作,参与西南联大的管理与建设;而且在西南联大期间,写成“贞元六书”,建构自己的“新理学”思想系统,探求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道路,为国家的学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经验,为人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史诗”意蕴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史诗”意蕴

叙事? 方面 , ” 校歌写作 者有深切 的生活体验 , 并用 心灵拥 抱 峥嵘 岁月 。故 在 创作 中能 游 刃有余 。
诗 词 从 具 体 的 生命 情 境 出发 , 到个 人 记 忆 的 找 重心 , 将其 带入 特殊 意 义上 的表 达平 台 , 入 历史 的 走
深 层 。诗 人 将 个 体 生 命 的遭 际 总 结 成 特 殊 的 “ 限
些 正在 成长 的国家 的栋 梁 之 材 , 栽 到边 远 的地 方 移
校 歌就 诞 生在 这样 的峥 嵘 岁 月 , 它把 学 人 迁 徙 西 南
西南 联 大 校歌 诞 生 于 抗 日战争 时期 , 今 已有 至
7 0多年 。它 记 录 了 西 南 联 大 从 卢 沟 桥 事 变 到 抗 1 3 战争胜 利 的奋 斗 历 程 。这 首 《 江 红 》 词 悲 壮 激 满 歌 昂, 曲谱悠 扬 曲折 , 师生传 唱 , 催人 奋 进 :

5・
江汉大 凸 现 诗 人 主 体 性 的 内 在 穿 透 在
大 学人 奋斗 的轨 迹 。
力, 在经 纬纵 横之 间 , 人 敏 锐 地 与 历 史 交感 对 话 , 诗 故诗 人 书写 的历 史 记 忆 和 现 代 历 程 , 挣 脱 时 空羁 能 绊 , 达历 史 的纵 深 。 “ 徼 移 栽 桢 干 质 ” 的 “ 抵 绝 中 绝 徼 ”指 荒 僻 的边 土 , 桢 干 质 ” 指 大 树 良材 。把 那 , “ ,
万 里 长 征 , 却 了五 朝 宫 阙 , 辞
暂 驻 足衡 山湘 水 , 成 离别 。 又
的征程 , 为 “ 里 长 征 ” 把 诗 歌 抒 情 功 能 转 换 为 称 万 ,
叙事 , 而定下 了一种“ 从 史诗” 格调。尽管《 满江红》

09 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PPT课件

09 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PPT课件
14
绘画作品中的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15
彩陶瓶上描绘的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16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17
《俄狄浦斯王》描写了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在亚里 士多德以前,关于悲剧的起源希腊人认可的是“命运 说”,他们习惯用命运来解释悲剧的根源,认为命运 是超越于人之外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抛 弃了命运说,提出“过失说”作为悲剧的根源,不是 在外在的力量中,而是在人自身内部寻求悲剧的原因, 这比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深刻揭示悲剧的社会 本质和社会根源:那就是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 突的结果。
第九讲
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
1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西南联大的校歌
西南联大的校歌是在其成立之初,由冯友兰先生所作。校歌是一首词,开头部分感 叹南迁流离之辛苦,中间部分歌颂师生不屈的壮志,结尾部分寄托对最后胜利的期盼 之情。 冯先生所作之校歌与南宋岳飞抗金时所作的《满江红》有照应之处。校歌第一阙开头 几句说:“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三校从 平津迁到长沙,可是很快又告别衡山湘水。《满江红》的第二阙开头四句是:“靖康 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冯先生在校歌中把这四句改为“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需人杰。”
•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应该描写“与我们相似”的人, 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只是一般的人, 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 他犯了过失。悲剧主角在道德上是一个好人,但他的 悲剧过失是良好愿望意想不到的结果,不是蓄意的, 而是意外的。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过失 说”。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6.下表为 1889~1926 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表格中数据 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机器脚 踏车
汽车
“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辛丑条约》
4.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 年秋,武汉新军 15 000 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 2 000 人, 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 4 000 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 1 000 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 ()
1928~1949 年
国民党政府在“振兴实业”的旗号下制定了铁道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 筑路政策,浙赣铁路、粤汉铁路、陇海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和钱塘江 大桥、南京铁路轮渡等重要铁路工程相继建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 间,一方面在中国东北和台湾擅自修筑大量铁路,另一方面又在中国 关内大肆破坏铁路和利用铁路扩大侵华战争,至(全面)抗战初期,关内 铁路 23%被毁
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2.(2018·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 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
5
2019 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乘着音乐的翅膀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乘着音乐的翅膀

相关知识《名校校歌》
(1)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歌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亡关头,为树立民族自信心,振奋全体师生的精神,在几经讨论、遴选的基础上确定的。

最终入选的是中文系教授罗膺中(罗庸)用《满江红》词牌所填写的歌词,由联大教师张清常谱曲。

全词如下: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2)南京大学校歌歌词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峨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上)

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上)

2018年第9期总第282期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上)潘际銮收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在1944年,那年他16周岁。

这位老人如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

作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现任会长,潘际銮在许多场合回忆起西南联大。

他还记得母校的样子。

泥土板筑成的围墙里,是120亩的校园,校舍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

校门并不大,黑底白字的匾额悬在大门上方,进门就是一条稍宽的土路。

教室的屋顶是铁皮的,宿舍的屋顶是草搭的,夏天漏雨,冬天灌风。

战争年代,一间宿舍里,挨挨挤挤地摆着20张双层床,住满40个学生,没有多余的地方摆书桌。

宿舍里没有灯,天一擦黑,就没法看书了。

“那时候,我们这些学生总爱唱三首歌。

”潘际銮轻声哼唱起《松花江上》的第一句:“每个人都在想,总有一天要打回去。

”第二首是《毕业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第三首,就是西南联大的校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

潘际銮慢慢陷入回忆,低声念着校歌最后几句:“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念着念着,他又微笑起来,眼睛里像是闪着光,“那是罗庸和冯友兰写的歌词,非常悲壮。

歌词里的这些愿望,最后都实现了。

”百年陈酒昆明,这座西南边陲安静的山城,猛然迎来了一大群“有大学问”的人。

这些人是当时最具名望的大学者,其中许多位,“蒋介石见了都要礼让三分”。

那时候,大学校长也没有什么行政级别,学者的身份才是第一位的。

“梅贻琦就不是什么‘官’,但没有人不尊重他。

”潘际銮说。

学者为昆明的市民演讲,“闻一多讲诗,刘文典讲《红楼梦》,吴晗讲形势”,直讲得“台上失声痛哭,台下群情激奋”。

“九叶”诗派中唯一的女性诗人郑敏,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

在她的眼中,西南联大的老师,都像是“几百年的陈酒”。

当时,哲学系没有月考和期中考试,只需要写期末论文。

课程都是“启发式”的,没有课本,但老师“本身就像一本本教科书”。

校歌歌词写作

校歌歌词写作

校歌歌词写作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是一个学校对内的号召和激励,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办学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长心声。

国有国歌,军有军歌……校有校歌。

校歌是反映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优良传统,是学校优良校风及教风、学风的高度概括,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

它在激励学生成长、凝聚学校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校歌犹如学校的精神图腾,与校徽、校训等相得益彰。

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诗与乐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弦歌不辍就成为形容学校生活的一句传统用语。

我国自近代新式学校出现以后,就有创作校歌的传统,从著名学校到乡村小学,大多都有自己的校歌。

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校歌对丰富校园思想文化,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很有益的贡献。

校歌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

它以艺术形式表达了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意志和精神风貌。

一首好的校歌,一般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同时反映着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起着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

这种作用甚至让人一生都铭记在心。

一首好的校歌,可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树立形象,远播声名。

校歌总体要求具有独特性、时代性、艺术性。

歌词要体现学校地域、文化环境、学校特色、办学思想与时代特色。

应具有青少年特点,简洁明快、寓意深远、朗朗上口。

1、歌词要具有文化底蕴,体现学校历史、文化和特色。

具有校史传承性和学校现实发展的前瞻性。

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当代学生特有的文化气息,反映学校学子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2、歌词要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

能充分体现学校的风格和特色,要与校训精神一致。

歌词能够体现学校的地域和文化特点,以及校址的自然环境特点。

内容方面能够具有激发教师善教,学生勤学的感情化流露。

我们的歌——时代的歌

我们的歌——时代的歌

我们的歌——时代的歌1949届孙传胜姚曼华现在五十岁上下的的知识分子,知道西南联合大学这所著名学校的人大概不少,但是知道联大校歌的恐就寥寥了。

西南联大校歌是距今五十年前,由该校中文系教授罗庸先写出歌词《满江红》后,再请张清常先生谱曲完成的(张先生后来还为联大附中、附小作了校歌)。

这两位作者都博学多才,为我国大学语言文学教育辛劳了一生。

西南联大结束,三校北迁,给云南留下了师范学院(即今云南师大)。

罗先生留任该校中文系主任,1950年在重庆勉仁学院讲学期间病逝,年仅51岁。

张先生今年年初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病逝,终年83岁。

1937年9月,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于平津失守后南下长沙,成立临时大学,上课未满三月,又因日寇南侵于1938年初再度西迁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

在千难万苦中,师长们满怀抗战必胜的信念,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

联大校歌便是以艺术的形式,高度浓缩了中外教育史上这一罕见的壮举。

它激扬悲壮,是史诗,也是战歌,充分的抒发了联大师生员工与中华民族同兴亡共命运的决心,集悲愤、坚毅、乐观和战斗精神于一体。

它不仅是一首出类拔萃的校歌,更是一首庄严优美的抗日歌曲;既属于联大,也属于全体人民——属于那个伟大的时代!1943年秋,我们考进联大附中,很快就学会了联大及附中的校歌,并时常咏唱。

当时,我们所处的环境正象校歌所述“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春城,情弥切。

”附中的许多师长和同学都是由北方流亡到滇的,因而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那阵子,敌机仍不时来轰炸,校长黄钰生号召大家要坚定沉着,不惧敌暴。

他说:“即使下石头下刀子也要上课”。

因此,警报一响,师生就撤到城郊的小树林中上课,黑板则挂在树上……在这样的条件下,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刻苦学习,师生间和同学间的感情十分亲密,——那是一段多么难忘的充实而愉快的岁月啊!我们的同学闻立雕是闻一多先生的次子,他很爱唱联大校歌,唱得也很有感情,立雕曾给我们讲过他们赴昆的一些经历:闻先生是接到校方的快信后,于1937年10月丢下一家老小奔赴长沙临时大学任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