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教育

教育,向来就是教书育人为主,教材书籍会因不同时代、场合而有所变化,教育的方法更会因时因人而异。但归根结蒂,教育始终以人为中心,教育的对象才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关健所在。本文就以教育对象为基础探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并对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理论作相应的分析、求证。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理念研究人的思想、行为。以人为主,首先就要分析考虑人——作为社会性多级动物——的基本属性及需求。我们经常提到的人性本善、人的理性情感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人生而为社会所“包围”,在社会中一步步成长并成熟,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部个人教育与受教育的历史:婴儿时的家庭教育,孩提时的幼儿教育,童年时的小学教育,少年时的中学教育,青年时的高等教育;成家立业后的再学习、再深造;再往后的自主学习、教育孩子,或在某一行业从事“教育”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教育都在努力实现因材施教。这个“材”就是教育对象了。比如小时候要教育人怎样做人;长大后要教育人陶冶情操、养成优良美德和行为习惯;成人后要教给人谋生手段,教育人认同遵守社会秩序并融入社会之中,人的基本需要在教育中一步步得到满足。

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而且,在教与学的过程,老师与学生相互学习,老师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是眼下急需的,哪些是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向老师说出成长的烦恼,获得老师的谅解、认同,最终解决生活中学习上的困惑和难题。

将人的需求看成一个集体就是社会需求,现今的社会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同,出现细分的行业学习,交叉边缘的学科适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升到理念层次,这就需要“传道授业解惑者”掌握更广博、更精深的知识,需要他们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强化现有的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储备,而且对其它类的理论有所涉及(常识性的甚至是较为深奥的),只有这样,我们在遇到新问题新难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

比如现在社会上缺乏高级计算机人才,缺高层次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些缺口,不是在高校开设新专业、在社会开办培训进修班就可以弥补得了的,换句话说,一切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放长眼光,了解掌握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社会的需求和人才的需要,从现在做起,从孩子身上抓起,这样不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吗?”

从人本主义到人的需求,到社会需要,再具体到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都要求以教育对象为中心,如何做呢?

中学教授基本的常识,高校教授专业知识,而我们——面对一群孩子——应该教授什么呢?

六、七岁的小孩走进小学,首先学习拼音拼写,学习数字加减乘除,这些都是孩子与他人与周围环境交流的基本手段,一年又一年,儿童一级、一级往上跳,学习写字组词造句作文,学习基本运算,学习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以及思想品德等知识,高年级的又有英语和计算机课程,要让这最基本的常识和交流手段在孩子脑中生根,老师需要有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深重内外之分,因此教育的方法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说。就正式的教学来说,有些东西孩

穿堂入室过林风子必须掌握,孩子不能因为不喜欢语文课就拒绝学习汉语,也不能因为讨厌数字、符号就不学算术。就非正式教学来说,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老师就应培养发掘孩子这方面的特长。

有时课堂上枯燥沉闷,作为老师也要照顾孩子的情绪,这是,老师可以换种方法将讲与学继续下去,比如将单向的讲授变成双向的交流,让孩子积极发言,与孩子们讨论某一件小事,或者做一些智力游戏,这样不仅老师有了继续讲课的兴头,而且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整个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教学的质量也有了大的提高。

在课外,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游戏,参加公益、实践活动,参观历史、人文景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名“四有新人”。

因此,教育作为一种互动的交流方式,需要双方的投入。

作为受教育的学生,应该准备一下“明天的课程”。近的来讲,第二天老师要讲哪一课,学生应熟悉课文,提前做几道练习,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在理解上就能做到先入为主,长远一点,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加强哪一方面的学习,自己在心里有个计划,例如学习安排、读书计划,这样可以避免无谓浪费时间、精力和物力,使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的有意义。

而老师的要求应该更高些。俗话说,要想给人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学生的问题可能稀奇古怪,也可能会超出书本范围,老师在面对一系列的提问时,自己尽量给予正确、全面的解释回答。做到这一关,就要求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对周围、对社会有一定深度的了解。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做人的一些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捕鱼才是关键,这样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时才不会不知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解决。培养了独立性,塑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不会一直是学生,而老师也不用每时每刻教学生怎么做。

知识是可以累积的,不会像苹果一样给你了我就没有了,尤其是大众在普及性教育,老师有一个苹果,但通过教授,每个学生都可以收获一个苹果。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的苹果都是一样大一样好吃,但至少:学生得到的这个苹果不是腐烂的,而是新鲜的;不是酸涩难以下咽的,而是可口能吃的。有的学生的需要不是苹果,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法让其得到梨、得到桃子。总之,我们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时,不仅要有一些基本的、相似相近的内容,而且应有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而这个性化就是一个人的需求,这个基本内容则是社会需求(广泛意义上的)。

我们常说,因材施教。在推行普及化教育的同时尊重个性,个别辅导也是不可能缺少的。如家访,就是老师主动了解学生的一个过程;如提问、发言、参加活动,就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几种手段。倡导人本教育,满足个性需求,满足社会需求,作为教师,既要了解天下大事、熟悉周围环境,又要通晓行内行外、洞察学生心理世界。我们希望学生具备流水线上汽车的基本性能,又希望教出来的学生个性鲜明、与众不同。毕竟,推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就是那一个个新颖独到的见解、主张、理论和方法。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