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资料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七讲: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共5则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七讲: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共5则范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七讲: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共)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七讲: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一、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从内容上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表现为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首先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表现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
社会基本矛盾是我们党新时期确立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因为经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改革开放,是因为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同样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状况的必然要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我们必须从社会基本矛盾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基本路线这条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1、为什么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_图文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 第一、性质不同: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 第二、互相制约: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社会 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制约功能。
阶级
“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 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 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 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 阶级。
阶级
汤普森
“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 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 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 的),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 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 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 时,阶级就产生了。”
阶层
阶层是基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 和收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
一是阶级中有阶层。 二是在不同阶级中从事相同活动的人 形成的群体。
阶层
阶级分成为阶层,阶层从属于阶级,这是 阶级与阶层的联系;
阶级和阶层的划分标准不同,所指人群不 同,这是阶级与阶层的区别。
不能混淆划分阶级和阶层的标准,用阶层的 划分替代阶级的划分,进而用阶层替代阶级, 否认资本主义国家阶级仍然存在的事实。
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 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 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阶级斗争的作用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 形态自身的发展。
陈胜、吴广起义
黄巢起义
李自成起义
阶级斗争的作用
其次,在阶级社会中推动一种社会 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即质变。
武昌起义
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
阶级斗争的作用
最后,推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 会的过渡。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秋收起义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革命形式:地主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马哲资料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案例分析
马哲资料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案例分析第一篇:马哲资料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案例分析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在性质和程度方面有两个方面,其实,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
案例一乌托邦主义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
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
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
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
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
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人口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数量多,老龄化趋势和出生婴儿男女比例失调。
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案例分析马原原理
案例分析马原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探讨并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案例背景:某国一直以来都面临贫富差距大、城乡差距大、社会不公平等问题,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政府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案例分析:1. 社会阶级分化问题:贫富差距大、城乡差距大的问题反映了社会阶级分化问题的存在。
这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阶级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而控制着社会财富,而其他人则只能依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生存。
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强化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教育医疗条件等措施,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
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问题:社会不公平问题部分是由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往往会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会产生营利追求、无序竞争等问题,扭曲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市场、加强监管等手段,克服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确保公正公平的资源分配。
3. 生态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某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工业和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这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不公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倡导绿色发展等,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解决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府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政府可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完善社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使得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2. 优化经济体制,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矛盾组成的。
这些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分析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也是驱动社会运动的矛盾。
它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的冲突和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运动的动力,推动着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种类社会基本矛盾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阶级与阶级矛盾、国际关系中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不仅存在于社会的整体层面,也存在于个体的生活中。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组合。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体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与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过了现有的生产关系制约,就会出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就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组织形式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时,就会导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3. 阶级与阶级矛盾阶级是指社会中由于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群体。
阶级矛盾是各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社会的阶级矛盾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运动的主要推动力。
4. 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国际关系中的矛盾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由于利益、意识形态、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
国际关系的矛盾是全球社会发展和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会基本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马哲原理和实例结合的例子
马哲原理和实例结合的例子马哲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一般原理。
马哲原理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探讨马哲原理的应用。
1. 辩证法的矛盾统一原理:在社会发展中,各个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同时也存在着各个阶级之间的统一。
例如,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但在市场经济中,资本家和工人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资本家需要工人创造利润,而工人也需要资本家提供工作机会。
2.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每一次否定都是对之前否定的肯定。
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否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最终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
每一次否定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也是对前一阶段的肯定。
3.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例如,社会的进步往往是通过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来推动的。
只有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4. 唯物辩证法的量变与质变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逐渐积累,最终达到质变的结果。
例如,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最终达到一个质变的结果。
5. 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原理: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来推动的。
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来实现的。
6.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生产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7. 历史唯物主义的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原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秩序而存在的。
8. 唯物辩证法的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原理:事物的形式是通过内容的变化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案例分析2
1狼养大的裸体的女孩问题: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
后来人们发现这两个“怪物”是两个被人类遗弃而由狼养大的裸体的女孩。
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
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
怕火怕光,也怕水。
不吃素食而吃肉食,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狼似的引颈长嚎。
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
据研究,七、八岁的“狼孩”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
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
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
请问:这一故事中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用这一原理分析说明狼孩与人的本质区别?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切都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成的.离开了社会关系,人就不可能成其为人.2.人的意识和语言也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成的.在劳动中,由于劳动和实践的需要,人们需要进行相互交流,需要改造自然,就生成了人类意识和语言.3.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成的.题中的印度狼孩由于一出生就与人类相脱离而与狼生活在一起,故不可能形成人的本质,就没有人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就不可能有语言及人类特有的意识.这就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2合适的社会政治制度问题: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合适的社会政治制度主要取决于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在寒冷的气候下,人们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勇气;相反,闷热的气候,使人精神萎靡、懒惰,使人丝毫没有进取心。
在这样的国家里合适的政治制度是奴隶制,因为把懒惰当幸福的人,只有惩罚和恐怖,才能强迫他们去履行艰苦的义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LOGO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唯心史观主要观点: 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
最基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决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定
产品分配关系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
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 碍生产力的发展
适合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促进 作用
阻碍 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 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
——马克思
1. 生产力
(1)定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
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 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 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 力量。
(2)生产力构成要素
劳动者
实
体
劳动对象
性
要
生产力
劳动资料
素
科学技术
智
能
性
科学管理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加具体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本文将从社会阶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选取典型案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阶级案例分析社会阶级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选取当代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对比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清晰地展现阶级的存在与发展。
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社会经济差距。
在城市,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而农村地区由于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分配等问题,人们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就业和收入问题也普遍存在。
这种城乡差距恰恰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存在和差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阶级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权限所形成的,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分配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
在城乡差距案例中,城市居民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市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从而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福利。
而农村居民则作为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农民阶级,相对较少地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因此在城乡差距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历史唯物主义案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阶段性。
我们选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作为案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可以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计划安排。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和局限性,经济增长面临瓶颈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哲》第六章--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精选全文
据统计,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 长只有5-20%靠科技进步取得,而70年代其比 率上升为60-80%,现阶段其比率更高。
2、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 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 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 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 新教的工具。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铁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是活跃的,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
生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
产
力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产 关
的 发
青铜器
奴隶社会
科学和技术 彼此密切相联, 二者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
科学
是什么 为什么
理论基础 技术
手段
做什么 怎么做
可能
现实
从个别到一般 知识形态
从一般到个别 物质形态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2、科学技术的特征
创造性 探索性 连续性
创造性
基础研究 发现新事实 创造新概念 提出新理论 揭示新规律
创造新工艺 寻找新方法 制造新产品 应用和开发研究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 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 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 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 去支配人们的行动。
③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马哲矛盾分析法》PPT课件
趋势。
ppt课件
12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 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 在。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 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ppt课件
13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美国的这场风暴,导火索应该归结到次贷危机。 买房者向房屋贷款机构借钱买房,房屋贷款机构 再向投资银行发放债券借款,投资银行寻找基金公司 转手。而当买房者无力按时还款时,后三者皆无法获 得利息,其中投资银行最为危险,手持众多债券,面 临亏损。投资银行告急,给投资银行提供保险的保险 公司不得不替其偿还债务,亏损也是指日可待。 美国就这样一步步陷入了自己一手制造的经济深 渊。美国政府挺身救市,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只得有 保有放,救贝尔斯登不救雷曼。
从马克思主义矛盾论
到
社会经济现象
ppt课件
1
矛盾分析方法?
ppt课件
2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 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 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 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 法。
ppt课件
3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 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ppt课件
22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 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 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 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 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 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马哲矛盾分析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
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从各国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时,是社会矛盾最突出、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说,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基尼系数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贫富差距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马哲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和矛盾运动规律PPT学习教案
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我国在 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既有与经济基 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 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是:党政不分,既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又影响党对大政方 针的领导和自身的建设;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 办事效率低;干部制度不健全,在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 奖惩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能促使干部尽职尽 责地为社会服务;法制不完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 不严的现象严重存在;权务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 够充分,人民群众不能对政府各部门及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等 等。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 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 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任何 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 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经济基础的性 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 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 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欧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印度从殖民地统治中独立出来后政治体制采用了高级印度从殖民地统治中独立出来后政治体制采用了高级的民主自由的选举制度等等资本主义的体制但经济还的民主自由的选举制度等等资本主义的体制但经济还处在很不发达的封建主义或者说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离处在很不发达的封建主义或者说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离市场经济还差的很远特别严重的是他的多民族矛盾问市场经济还差的很远特别严重的是他的多民族矛盾问题非常激化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5篇模版)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5篇模版)第一篇: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形态更替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解;易考选择题)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对应,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考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承认社会存在的第一性,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物质和经济的因素;唯心史观则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某种精神要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往往坚持唯心史观,有两大主要缺陷:第一,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否定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坚持英雄史观。
【考点: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考点:社会存在的内容】其中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惟一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但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既要反对夸大人口因素的人口决定论,又要反对夸大地理环境作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考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案例及分析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案例: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
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
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 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
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2月4日,全国的宪章派在伦敦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并通过致议会请愿书。
到1839年5月,在请愿书上签字的达125万人以上。
1840年7月,全国宪章协会成立,F.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工人政党”。
1842年的经济危机促使第二次宪章运动高潮的到来。
2月宪章派向议会递交了新请愿书,签名人数达 300多万。
除要求普选权外,还提出废除新济贫法,限制工时和实行政教分离等要求。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出现第三次高潮,约 197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名。
这三次运动都被政府镇压。
1848年后,运动逐渐衰落。
案例分析解说:恩格斯说:“这三大阶级(包括英国宪章运动)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化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在历史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根本的体现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英国的宪章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阶级运动之一,也是当时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动之一。
当时应该的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英国的阶级矛盾也是最突出的。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本主义社会越发展矛盾就是会越突出,最终资本主义社会是会被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在性质和程度方面有两个方面,其实,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
案例一乌托邦主义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
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
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
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
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
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案例二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支。
东方支派以巴格达为中心,于9~12世纪最为活跃,代表人物有肯迪、法拉比、伊本·西那和拉齐;西方支派以科尔多瓦为中心,活跃于11世纪以后,以伊本·巴哲、伊本·图菲利、伊本·路世德和伊本·赫勒敦为代表。
该派的哲学家一般都精通各门自然科学,谙熟伊斯兰教义,多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在本体论上,一方面承认安拉是宇宙万物的第一因和目的因,安拉是无始的、最高的精神存在;世界万物是安拉通过理性、灵魂一系列精神实体而流出的,安拉从总体上主宰世界,但不直接干预具体事物的活动。
另一方面,又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永恒的,质量和形式构成了,具体事物,运动和变化是物质的特性,事物之间有着普通的因果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便是宇宙的规律。
在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上,推崇理性和知识。
他们认为,在“美德城邦”社会里,君主应是贤明、睿智和完美的人,公民应具有文化素质和教养。
人们之间平等、公正占有财产,和睦相处,社会(国家)的职责是为了满足公民的福利。
他们的哲学思想不但恢复了被新柏拉图主义曲解了的亚里士多德学说本来面目,且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在自然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尔后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2世纪,该派学者的大量论著,通过西班牙等途径传入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给西欧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以深远影响。
伊本·路世德的哲学著作西传后,在意大利和法国形成了阿威罗伊主义学派,在欧洲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
案例三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和邓小平作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
这是一项重要而影响深远的决策,但在当时,这又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决策。
办经济特区在中国乃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先例,没有经验可循,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必须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精神,敢于“试验”。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国内外的反应非常强烈。
典故孟母三迁(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释文)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分析从案例一可知:虽然这种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它反映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它相应的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它对社会存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案例二可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从案例三可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性。
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总结上图可知,虽然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而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方面的,但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通常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与物质交往当中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社会与人们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但是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它与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先进的思想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是预见和推断未来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的就阻碍社会的发展,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而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人们对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案例一空想社会主义1825年英国罗伯特·欧文在印第安纳的纽哈蒙尼建立了“新和谐村”移民区,企图通过合作社使富人和穷人一起和平过渡到新社会。
欧文的“新协和”共同体位于印第安那州的瓦巴什河畔,占地2万英亩,其中2000英亩是正在耕种的土地,其余是荒地。
于1826年7月4日举行了落成式,还发表了个精神独立——不受私有财产、无理性的宗教和婚姻的拘束——的宣言,然后为它起了个表示愿望的美称,叫作“新的协调”。
共同体初创时共有900名男女成员,其中包括作家、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
这些人员大都来自美国的各个地区,也有少部分来自欧洲国家;他们基本上是应欧文的邀请而来的。
在共同体创建的头几个月内,欧文与其二子威廉。
欧文建立起代议制式的政府,幷实行财产公有和合作劳动制度。
但是,为时不久,共同体在组织上就发生严重冲突,幷因此分裂成几个独立的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
同体的分裂给其倡导者欧文以沉重打击。
他从中得出这样的教训:如果群众未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在完全新的环境下,共同体是没有希望获得成功的。
当欧文看到共同体不可能达到他的目的时,就返回了英国,共同体也于1827年以失败而告终。
他在许多地方进行过类似的实验,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尽管村内有欧文本人的投资,还有村内的各种实业,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实践注定与成功无缘。
案例二各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奴隶制社会的“奴隶的生产力”,用奴隶制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奴隶的劳动是被迫的,是没有什么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到封建社会,这种生产方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产生了,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农民自主耕种,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发挥出来了。
新的“土地的生产力”和新的租种土地的生产方式成对产生出来。
地主和农民阶级成对产生出来,于是产生了新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机器的采用,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就不能适应机器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大量雇佣工人的工厂生产方式就产生了,实际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在交换领域,工人不是奴隶,有“平等”“自由”的地位,但在生产领域,雇佣工人就是现代奴隶,除了维持必要生活的工资外,他的劳动象奴隶一样被资本家占有,这是社会运动在现代水平上向奴隶制的一种“复归”。
“工业经济生产力”与雇佣劳动生产方式成对出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对出现。
案例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