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邓玉娇事件_网络舆论风暴的生成及其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性表现。”③邓玉娇事件从报纸上一则普通社会新闻演化为 网络舆论焦点不是偶然的,事件中的若干要素集合是关键, 这些要素包括:死者邓贵大是官员身份、公款吃喝玩乐的典 型形象;邓玉娇是“守贞操的弱女子”杀死“炫富好色的坏干 部”形象;当地政府机构存在的司法不公现象。所有这些都唤 起人们对一些官员贪污腐化、欺压底层民众的历史记忆,“邓 玉娇事件”的出现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它成为焦点舆论的 客体是在所难免的。
第
响力小。”⑥传统媒体介入该事件的报道,将会大大加快对事 “邓贵大该死”的言论,凡是对邓女有利的说法,网民不加思
十
期
件真相的披露进程,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媒体是专业的新闻生 考地一律采信;凡是对邓女不利的信息,网民一概不信。这种
产机构,专业信誉和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得它们有能力对有关 观点的群体极化一方面能够产生直接、快递的群体“呼声”效
“屠夫这次成功地掌握邓玉娇案件的网络民间发言权,而且 播学者看来,人有寻求支持,害怕孤立的心理,当发现自己属
很多都是独家”。
于优势意见时,他们更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可
二是媒介间的议程设置 有学者提出网络新闻传播产生 能形成以占上风观点为主的舆论场。很多学者认为群体极化
47
社会影响力是一个“二级传播”模式,即网络引起关注的程度 存在“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情况。但在“邓玉娇事件”上,却
网络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累积了 会》,2004 年第 1 期
心理压力又无处宣泄的人来说,网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释放 ⑦[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 —网络社
出口。这种情绪性宣泄表现在发表侮辱他人人格的言语或公 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出版集团,2003 年,第 47 页
谐
为公众设置了议题。传统媒体的声音、网络媒体的声音、公众 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道德真空乃至需要道德重建的问题。在
的声音都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网络舆论在不同意见的冲 邓玉娇事件中,网民把它解读为“守贞操的弱女子杀死好色
突Hale Waihona Puke Baidu融合统一,网络舆论风暴愈刮愈烈。
的坏官员”的英雄之举图式。基于此,网民特别是知识精英主
初以故意杀人罪拘捕邓玉娇,这导致网路板砖横飞,后来,警 ①刘建明《: 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 年,第 5 页
方改为认定邓是“防卫过当”,而网民“一边倒”地不依不饶, ②[英]威廉·葛德文著,何幕李译:《政治正义论》,商务印书
认为邓是正当防卫并要求对其无罪释放。在这种压力下,最 馆,1980 年,第 64 页
2009 年第 10 期 (总第 62 期)
46
一是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指在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小 将长期以来或者在由特定议题引发的愤怒,迁怒于一个具体
部分人,他们能向身边的公众群体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并对 的对象身上。对“邓贵大”和巴方政府的的网络批判和审判,
此做出相应的解释。网络舆论领袖引爆舆论,普通网民则以 就成为一种不良情绪的宣泄仪式。这种宣泄仪式就充当了社
关键词:网络舆论风暴 邓玉娇事件
一、“邓玉娇事件”网络舆论风暴概述 传播学者刘建明在《社会舆论原理》中指出:“(舆论)是一 定范围内多数人的集合意识及共同意见。”①与此对应,网络 舆论指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互联网在我国拥有越来 越广泛的群众基础,网民在论坛、新闻跟帖等发表自己的言 论,形成了一个社会讨论的公共领域。网络舆论风暴是相对 于渐进式网络舆论而言的,对于它的理解,我们可以借用刘 建明关于爆米花模式舆论的阐述:“某一事件一旦发生,立刻 作用于人们的情绪,加剧了人们的思想变化,突然形成巨大 的舆论浪。有时还可能发生暴力表意,即以武力表达意见。” 由此可见,网络舆论风暴具有迅速性、激烈性和动荡性等特 点,能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自 2009 年的 5 月起,“邓玉娇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一 股强劲的舆论风暴。新浪网首先从报媒上转载了关于此事件 的报道,这是该事件第一次与网友照面。短短几天时间后,该 报道在新浪留言评论的数量高居第一位,其他各大网站也陆 续跟进,把关注焦点让给此报道,网络世界全面涌动起关于 此事件的舆论狂潮。到 5 月 25 日,局势发生了变化,各主要 网站陆续收紧报道并关闭新闻跟帖,这时的网民不甘心丧失 话语权,继续在一些网络论坛(如凯迪、中华社区、百度巴东 吧等)发言跟帖,“营救邓玉娇”的呼声有增无减,网络舆论风 暴愈演愈烈,并导致现实中行为舆论出现,形成了强大的社 会效应。在此影响下,至 6 月 16 日,邓玉娇被判处免除刑罚 后,这股强势的网络舆论风暴才渐趋衰退。 二、“邓玉娇事件”网络舆论风暴的生成 1、网络舆论风暴生成的关键过程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文以邓玉娇事件 为例,分析这场网络舆论风暴经历的三个关键过程。 (1)公共事务刺激信息的出现 威廉·葛德文说:“我们的一切知识,我们的一切观念,我 们作为有理性的动物所具有的一切,都是从刺激产生的。”网 络舆论风暴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公共事务的强信息刺激。② “这样的外界信息一旦与公众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 益、心理因素等发生碰撞,便会激起种种议论或产生多种情
栏 —
事件乃至舆论的走向。邓玉娇案由报纸的一篇报道而引发公
4、道德审判性
传
众的关心,将案件推入公众视线,随后其他媒体大量跟进报
在网络舆论风暴中,大多数网民喜欢以“弘扬正义、惩奸
媒 与
道,网络也迅速汇集相关报道,整合而成讨论的话题。从议程 罚恶”的出发点来审判对象。其实,网络上的任何道德都只不
和
设置的角度说,报纸为网络设置了议题,而网络与报纸一起 过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在网络中的折射,这反映出我国社会
三、“邓玉娇事件”网络舆论风暴形成过程中的特点
动扛起“正义”的大旗。在此案发生后的第六天,署名多为学
在“邓玉娇事件”中,网络舆论风暴的形成呈现以下几个 者、作家、教授的“社会各界”发表《立即无罪开释邓玉娇—— —
特点:
社会各界致公安部的公开信》,这封言辞果决的信,并没有对
1、冲突性
现有材料做逻辑分析,以此发现缺失的正义,而是从“正义”
“舆论的产生首先是由分散的、彼此没有发生联系或很 少联系的个人意见开始的,表现为个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 在这个阶段,个人意见以自发形式出现,呈现出个人意志和 观念的单独活动方式。”④最初网民的评论只是针对邓玉娇案 一些个人的意见,甚至是一些情绪的表达。
(2)激烈冲突下的社会意见“舆论场”出现 当网络议题引起网络社会广泛关注时,网民们就会通过 BBS 论坛、新闻跟帖、博客、QQ 群等网络传播途径,参与到 群组讨论当中。“个人意见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个人意见的交 融,造成某种意见赞同人数骤增趋势,这是舆论由个人意见 向社会意见转化的起点,是无数个人意志融合的过程”。⑤网 络舆论风暴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对某一事件的众多意 见的集纳状态。各种意见和观点在这里彼此交锋和沟通,相 互融合,从而形成一个“舆论场”。在“场”的作用下,无数个人 意见经过多方交流、协调、扬弃,会以比一般环境下快得多的 速度形成舆论,并有加速蔓延的趋势。在邓玉娇事件上,各主 要网络媒体(如新浪网)的新闻跟帖区和知名网络论坛(如强 国论坛、“凯迪社区”)集中了大量的报道与评论,形成了一个 个小舆论场,持不同的专家、律师、网友在其中交锋、沟通,意 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方是普通网友发出的基本一致的言论; 一方是某些法学专家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3)支配性舆论形成并扩散 网络讨论中一旦出现了引起大家共鸣的意见和观点,经 过反复的跟帖与发帖,逐渐成为一个主导性意见,从而产生 有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并且会像崩玉米花一样 很快扩散开来。邓玉娇案中,网民之间、专家之间的意见这两 方声音在交流碰撞中,后者很快被网友摒弃而显得越来越 小,网络舆论的主流迅速明确,形成了“支配性舆论氛围”:邓 玉娇无罪,邓贵大该死,地方政府的言论不可信,提出异议的 法学家是“五毛党”。这种“支配性舆论氛围”就成为网络世界 中权威的评判标准,其它的观点成为边缘境地或保持沉默。 2、影响网络舆论风暴生成的两个主要因素 在邓玉娇事件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其网络舆论风暴 的形成:
点击率、回帖数量等形式跟进。在邓玉娇事件走向扑朔迷离 会冲突论学者科瑟尔所说的“社会安全阀”,它将保障社会运
时,这时 BBS 中的“舆论领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议程设置 行安全,为堵塞的河流开凿了一个河道,及时排泄累积的不
与舆论中介作用。在事件初期,“屠夫”作为网民代表亲自到 满情绪,以避免灾难性冲突的发生。
果基本满意,所以冲突性大大降低,网络舆论风暴因网民凯 ⑤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28
旋而迅速消退。
页
2、情绪性
⑥樊亚平:《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一种特殊模
社会在不断运动,其间会产生并积聚各式的矛盾。由于 式—— —兼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科学、经济、社
与传统媒体的反应存在直接关系,模式表示如下:“网络媒体 是“群内群际的同质”。无论是在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上还是
2009
报道— ——传统媒体积极应和— ——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 论坛上,几乎没有要求巴东乃至湖北公安政法机关查清事实
年
网络媒体报道—— —传统媒体没有应和—— —社会关注度低,影 真相,酌情公正判决的言论。铺天盖地的是“邓玉娇无罪”、
布他人的隐私等方面。在邓玉娇案时,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暴
力语言。这种谩骂的背后隐藏着官民对立的社会生态,网民
(作者:井冈山大学信息科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2009 年第 10 期 (总第 62 期)
事件进行深入的挖掘、跟踪和较全面的采访;另一方面鉴于 应,尽快地朝着人们满意的方向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从社会
主 题
传统媒体对社会公众的巨大影响力,使得其介入后,常常导 层面说,通过“极化”使一类思想占据唯一的位置,而那将不
专
致社会强力机构如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关注和干预,从而影响 利于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发展。
推进创新理论 探索创新实践
DONGNAN CHUANBO 主题专栏 ———传媒与和谐
“邓玉娇事件”网络舆论风暴的生成 及其特点分析
李瑞芳
( 井冈山大学信息科学与传媒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摘 要:网络舆论风暴是网上民意最为明显、集中的反 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言论的走向。本文以“邓玉娇事 件”为例,分析了这场网络舆论风暴生成的关键过程、影响要 素,以及生成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对此认识清楚,有助于我 们认识和引导网络舆论风暴发展的方向,从而为构建和谐社 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达巴东,在天涯、猫扑、凯迪等论坛上,不断发回与巴东警方
3、群体极化性
不一样的图文并茂的现场直播消息。这导致营救邓玉娇的呼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凯斯·桑斯坦提出。“群体极化
声排山倒海,他也因此被网民看作是“中国公民的脊梁”,其 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
揭露的消息获得了话语解释的霸权地位。就如他自己所说 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⑦在传
一个网络舆论从产生到引人关注必然存在强烈的矛盾 的理想出发来构想事实,这种道德审判性往往会忽视法律程
冲突。其中包括事件本身的冲突性和事件发展与大众心理的 序的合理性。
冲突。这其中尤以事件发展与受众心理冲突最为多见。由于
网络无穷链接和自由抒发的特质,以及冲突性表现的强烈
性,舆论风暴逐渐酝酿成形。在邓玉娇事件中,巴方县警方起 注 释:
高法院发表了对此案“要坚决公正处理,绝对不能以个人的 ③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第
意志和感情来代替法律”的立场,最后巴东县法院对此案做 51-52 页
出邓玉娇防卫过当但对其免除刑罚的判决。尽管这时还有网 ④刘建明:《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
民对“防卫过当”颇有微词,但是大部分的网民表示对判案结 第 9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