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的几点思考
摘要:国家奖助学金制度本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从而保障公平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着重从国家奖助学金体系的构成,评定的标准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引起思考,从而构建我国更和谐、更公平、更有效的奖学金体系。

关键词:挫伤;界定;比穷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膨胀呼吁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

全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也使得家庭的教育经费不断攀升。

然而“由于我国大部分居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他们对教育成本分担承受能力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高校收费的增长速度,因而导致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日益增长,比例不断提高,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和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因素。


为此,2007年5月18日,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指出:
中央继续设立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从《意见》中可以看出,国家切实加大了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这对构建公平教育、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然而此项资助政策在实施落实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容易挫伤家境良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该资助体系以“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为目的,以贫困学生为关注对象,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一些家境良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名额为5万名。

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

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国家助学金资
助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

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生每年1000~31300元范围内确定。

从《意见》中我们可以做个大致的估算,该资助体系对家境贫困学生的资助覆盖率约为23%。

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名额为5万名。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达1738.8万人。

以此计算,国家奖学金覆盖率约为0.287%,也就是说约400名学生中会有1个国家奖学金名额,会有12个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会有80个国家助学金名额。

国家助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定标准就是家庭经济困难。

这让一部分家境良好的学生感到沮丧,一方面国家奖学金名额非常少,要求特别高,竞争非常激烈。

一般不容易获得,因而望而生畏。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无缘于国家奖学金,但学习成绩优异,却家境良好的学生,又不符合国家励志奖学金第五条:“家庭经济困难”的评定标准,使得这一部分优秀学生处在一种尴尬状态。

到目前为止,在其他的奖学金项目中又没有能够与国家奖助学金力度相当的奖学金。

反而导致了学生中不羡“优”而羡“穷”的心理。

二、“家庭经济困难”标准难以界定
以家庭经济是否困难,作为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定标准,是对贫困学生的大力扶持,是我国教育公平的体现。

然而“家庭经济困难”这一标准却很难把握。

在奖助学金的评定时,学生持有的贫困证和学生生源地出具的家庭收入证明会作为重要的评定依据。

然而“要开具这样的证明并不难。

每个地方政府都乐意给‘自己人’多争得点利益,反正也不需要他们出钱,填写多少根本不管。

……填写表格只是‘走过场’而已,那么多份表格,学校根本查不过来。

内容完全由自己去填,想填多穷就填多穷。

”在现实生活中,“开假证明对家里”有能耐“的同学来说根本不成问题。

其实村镇两级对这种事情都管得很松,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有关系开个证明就像吃饭一样平常。

相反对于那些真正家境贫困的学生来讲,他们出于过分的敏感和自尊,反倒不愿意真正将自己的家庭窘境展示给他人。

所以常常会遇到很多贫困证、贫困证明的持有者反而并不是最贫困的学生。

再者,家境经济困难这一标准难以客观化,且难以把握。

通常的做法就是从该生的日常生活方式来判断其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般生活都比较俭朴。

可是,在中国高校,粗略估算,一个辅导员老师通常会管理二百个左右的学生,有的甚至更多。

学生数量的众多使得老师很难深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去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甚至家庭经济情况。

处于群众民意组建的班级学生评定小组,也往往以宿舍为单位,袒护小群体利益,让老师很难正确判断。

而且有些贫困生,在生活中比较好面子,宁可“饿肚子”也要“要面子”。

以上种种因素的存在更导致了评定的困难。

三、出现“比穷”的心理
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资助覆盖率约达23%,资助的人数较多,力度较大,学生们为了争取到更多的资助,反而形成一种”比穷”的心理。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该体系资助人数过多,已达到中等收入家庭阶层。

正如一个社会中,富裕阶层和贫穷阶层总是处在金字塔的两端,毕竟属于较小的部分。

对于一个班级来讲,也是同样的。

一个班非常贫困的学生也为数不多。

但是名额又比较充沛,从学校学生的立场出发。

不用就很可惜,所以学校会尽可能地将名额完全用完。

在名额有限的前提下。

这就必然会引起学生争抢,而一个最有利的条件就是“看谁家穷”。

举个例子来讲,一个50人的班级,它可能会得到近15个奖助学金名额。

50人中,家庭优越的学生约为10个,家庭明显困难学生约为10个,中等收人家庭为30个。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15个奖助学金名额在分给家庭明显困难的10名学生之后还剩5个名额。

这5个名额会从中等收入家庭的30名学生中选出。

而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讲,大家的家庭条件都差不多,谁得到助学金谁就比其他同学生活更宽裕。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便形成一种“比穷”的心态。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助学金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国家助学金被分为一、二、三等,分别为3000元,年、2000元/年、1000元/年。

也就是说,学生家庭的困难程度不同,得到的助学金等级也会不同。

由于以上论述的原因,学生家庭困难程度很准确把握,所以导致很多获得三等助学金的学生认为自己应该获得二等,获得二等助学金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有资格获得一等,不外乎就是看谁更穷。

同学之间甚至出现互相诘责,争吵不休的场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