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悸的现状及进展研究
中医药治疗心悸96例临床思路构建
中医药治疗心悸96例临床思路构建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心悸的方法,以及产生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心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通过中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愈率更高。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心悸患者治疗中,采用中医药治疗路径后,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心悸;临床;思路;构建【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296-02研究表明,人体长期处于过度劳累、身体透支的状况下,就会导致惊悸。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悸动、神经紧绷,不能控制情绪等。
心悸具有反复发作性,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并降低了生活质量[1]。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医药治疗心悸产生的效果。
选取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心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
1.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间收治的96心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54例例,女性36例。
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8~70岁。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5~68岁。
所有患者均表现出心悸主证,并伴有其他症状。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年龄、症状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的西药治疗,引导患者服用适量的脑心通胶囊、复方血栓通胶囊、血塞铜片等。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
首先,在养心、安神方面,取适量的茯苓、龙眼、合欢皮、柴胡、桃仁、五味子、阿胶、肉桂,熬制成汤药,让患者服下。
心悸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分析
心悸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分析摘要:心悸指的是患者自觉惊惕不安、悸动,病位在心,与肝肾等其他脏器也有直接相关性,病因包括虚、实两个方面,中医药治疗具有效果显著、副作用小等优势。
本文旨在综述心悸治疗中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观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心悸;中医药;治疗原则心悸指的是患者自觉惊惕不安、悸动,且表现为阵发性,此疾病主要是因为过度劳累或者情志波动诱发,其病位在心,与肝肾等其他脏器也有直接相关性,病因包括虚、实两个方面[1],中医以其独特优势在心悸治疗中获得广泛关注,中医药治疗具有效果显著、副作用小等诸多优势。
本文旨在综述心悸治疗中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以便于为临床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1.病因病机心悸病因病机涉及虚、实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阴阳气血亏虚,后者主要与水饮、痰火上扰、气血不畅等有直接关系。
有研究表明,心悸的病机在于心、肾、脾,患者可见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同时伴有痰凝、血瘀等,导致脉道不畅,进而造成脉迟缓、无力,主要症状为心神不宁[2]。
2.心悸的治疗原则2.1益气养血脉道作为血液运行通道,心气的调控及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关键所在,只有心气充沛,心脏搏动才可有力、节律一致,心阳虚衰、心气不足,则会造成心脏搏动无力、迟缓,故而,在心悸治疗方面,临床以养血补血为主要原则。
有研究发现[3],针对阳虚心悸患者,予以龙骨牡蛎汤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患者可见胸闷、心悸、肢冷等表现。
2.2滋阴润肺肺属于上焦,可推动心行血,作为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临床采取补肺益气、滋阴润肺等治疗方法,可改善肺部功能,进而控制病情发展,常用方剂包括参苓白术散、百合固金丸等。
临床发现[4],二尖瓣脱垂予以参苓白术散治疗,效果较佳,患者基本治愈。
2.3疏肝理气肝主藏血、疏泻,与心的关系主要在于精神情志、血液运行,清心和胃的同时,予以平肝,可达到共同维持血液运行的目的,促使精神情志舒畅,若心、肝功能失调,则会引起面色苍白、失眠、惊悸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心悸的近况
中医药治疗心悸的近况【关键词】心悸;中医药疗法;综述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大多都具有心悸的临床表现。
我国古代已经对心悸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出于左乳下……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
”《医林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法》:“有其惊悸恒发于夜间,每当交睫甫睡之时,其心中即惊悸而醒,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脏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故作惊悸也,宜清痰之药与养心之药并用。
方用二陈汤加当归、石菖蒲、远志煎汤送服朱砂细末三分,有热者加玄参数钱,自能安枕稳睡而无惊悸矣。
”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而副作用小,本文就近年来的中医药诊治状况综述如下。
1 现代临床研究1.1 辨证论治宋氏认为心律失常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
本虚的治疗,阴虚用六味地黄丸、生脉散、补心汤;阳虚用人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桂附八味丸、附子注射液;气虚用养心汤;气阴两虚用炙甘草汤、归脾汤、生脉注射液;阴阳两虚用金匱肾气丸或参附汤加味。
标实的治疗,痰浊用加味温胆汤、栝蒌薤白半夏汤;血瘀用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加味、桃红四物汤、丹参注射液;气滞用四逆散加味;寒凝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或栝蒌薤白桂枝汤;火邪用清心汤。
魏氏将心律失常按心律快慢分为快速型和慢速型。
前者多按气血不足,血脉瘀阻,瘀久化热论治;后者则遵心脾气虚,湿阻心脉用药。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现状与前沿研究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现状与前沿研究心脏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其患病率不断攀升。
这类疾病所引发的病症也越来越严重,给人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病痛。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功效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治疗心脏病上的现状与前沿研究。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现状中医药历来被视为对身体有益的一种医疗手段。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体系,包括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
对于心脏疾病,一些中药的治疗被认为具有很好的疗效。
例如,西洋参,桂附地黄丸和丹参等中药,均被证实可以必然地减少冠状动脉性心脏疾病的发展。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脏疾病的治疗中。
针灸专业的医生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流转,达到治疗心脏疾病的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针刺穴位可以降低心脏的心律失常,降低血压和心率。
此外,推拿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手段,用于治疗心脏疾病也很有效。
推拿可以通过力度的调整和穴位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心脏疾病的效果。
以上几种中医方法,都具有改善身体内部机能,从而减少心脏疾病发展的效果。
很多患者也反应,中医药治疗心脏疾病的效果比西医药明显地好,特别是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来说,中医药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前沿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中医药在治疗心脏病中的作用。
许多心脏病的相关问题,如心律失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成为了中医药研究的重点。
其中,中药成分作为防治心脏病的一种手段正日益受到青睐,例如蒲公英、苦瓜和西洋参等,这些中药含有胡萝卜素、金属元素、多糖、有机酸等多种成分,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另外,作为心脏病的另一种主要原因,炎症已成为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重点之一。
当前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炎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中药可以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心悸是指心脏跳动频率和强度明显增高或不规则的感觉,患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心脏的跳动,甚至可以带来不适或恐慌感。
心悸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
中医内科学将心悸分为虚实两种类型,虚心悸和实心悸。
虚心悸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阳气不旺而引起的心悸,多见于中老年人。
患者往往伴有乏力、气短、容易出汗等症状。
实心悸则是指由于痰火、湿气等引起的心悸,多见于年轻人。
患者在心悸的同时可能还会出现烦躁易怒、口干口渴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来改善心悸症状。
对于虚心悸,中医医生会通过调理心气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补血等药物,例如黄耆、当归、白术等。
此外,中医医生还会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实心悸,中医内科会通过清热化湿来调理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绿豆、黄连、茵陈等。
此外,中医医生还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多喝水以排除体内的湿气。
此外,中医内科学还将心悸与情志因素联系在一起。
中医认为心悸与情绪的波动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烦躁不安的状态下,心悸会更加明显。
因此,患者在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的波动,有利于缓解心悸的症状。
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也被看作一种调理心身健康的机会。
中医强调身心统一,认为身体的每个器官都与情绪、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调理心悸可以调整身体的平衡,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
中医内科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心悸。
中医内科学认为,心悸是人体失去平衡的一种表现。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频率和强度。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重视调理患者的心理健康,通过改善心态缓解心悸。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中医内科学在治疗心悸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内科医生通过辨证施治,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心悸患者进行全面的辅助检查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19心悸
环境改善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适宜的 温度和湿度。
药物调理
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中药或西 药进行调理。
饮食调理
控制盐摄入
多摄入富含钾的食物
减少盐的摄入,降低高血压和心悸的风险 。
如香蕉、土豆等,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功 能。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避免刺激性饮料和食物
如鱼、瘦肉、豆类等,以满足身体的营养 需求。
心悸、胸闷、烦躁、口苦、痰多等症 状。
心悸的治则与治法
治则
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治法
益气养阴、清心化痰、活血化瘀。
03
心悸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以养心安神、补气养血、 滋阴降火等为主,根据个 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中药
如人参、黄芪、白术、茯 苓、远志、酸枣仁等,可 随症加减,制成汤剂或丸 剂。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如改善作息、 调整饮食、加强锻炼等也被 证实对心悸的治疗具有积极 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心悸可由气血亏虚引起, 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 等症状。
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可导致心悸,表 现为心悸、胸闷、烦躁等 症状。
瘀血阻络
瘀血阻络可引起心悸,表 现为心悸、胸痛、气短等 症状。
心悸的辨证分型
气阴两虚型
瘀血阻络型
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口干等症 状。
心悸、胸痛、气短、舌质紫暗或有瘀 斑等症状。
痰火扰心型
中医内科学19心悸
• 心悸概述 •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 心悸的中医治疗 • 心悸的预防与调护 • 心悸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心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主要症状为心跳加速、心律不 齐等心脏不适感。
中医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进展心悸,即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多呈阵发性,常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效果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近几年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些优势。
现将中医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心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1.1心悸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虚实两方面。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严永琴总结经验,认为心悸的基本病机是心、肾、脾的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兼有血瘀、痰凝致使脉道不畅,鼓动无力而致脉来迟缓或结代。
王振涛认为心悸的发生不外乎“虚”、“瘀”、“热”,即气阴亏虚、热毒瘀血、心神失养,同时强调心神不宁为本病的主症。
1.2益气养血心主血脉,脉道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在脉管内的运行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心气充沛,心脏搏动有力,节律一致,心气不足,心阳虚衰,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
因此,治疗心悸大多以补气养血为主。
王付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阳虚心悸证,症见心悸、胸闷、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弱者。
1.3滋阴润肺肺与心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肺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故心为“君主”、肺为“相傅”,因此,在治疗上主要通过滋阴润肺、补肺气,改善肺的功能,来达到治疗心悸的目的。
主要方剂有百合固金丸、参苓白术散、生脉饮等。
陈云云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愈1例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辨证属心气不足、肺脾气虚者。
1.4健脾养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可致心失所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脾在志为思”,而思虑劳神过度,既耗心血,又伤脾气,可出现心脾两虚之证。
常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体倦食少、精神萎靡等症。
治以补养心脾的归脾汤之类。
1.5疏肝理气心主血脉及神明,肝主疏泄及藏血。
中医对于心悸问题的解决方法
中医对于心悸问题的解决方法心悸是一种常见的身体不适感,常伴随心跳加快、不规则或有力过弱的情况。
中医认为心悸多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包括情绪压力、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
在治疗心悸问题时,中医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中药治疗、调理饮食、调节情绪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
一、中医药治疗心悸中医药认为心悸与脾胃虚弱、心肾不交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心悸的治疗,中医常常采用温补心肾、调理脾胃的中药。
比如,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养心安神丸、逍遥丸等,这些方药具有安神补心、调节心肾功能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心悸症状。
另外,一些具有镇静安神效果的中草药也常用于治疗心悸。
例如,柴胡、黄连、黄芩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作用,可用于调节情绪、安抚心神,从而减轻心悸。
二、调理饮食缓解心悸中医认为饮食与心悸密切相关,不当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脾胃虚弱,进而引发心悸症状。
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缓解心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医建议多摄入一些温补性食物,如山药、黄豆、鸡肉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气血,增强体质。
其次,要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容易引起心火上升,加重心悸症状。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不要暴饮暴食,避免过于油腻或过于精细的食物。
三、调节情绪缓解心悸中医强调情绪的影响对于心悸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治疗心悸问题时,调节情绪是十分必要的。
中医认为,喜怒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因素会导致心火上升,引发心悸。
因此,要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激动或过度压抑。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压力,从而改善心悸症状。
此外,中医还推崇中医养生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调节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心悸问题的发生。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心悸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调理饮食、调节情绪等。
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可以有效地缓解心悸症状,改善身体状况。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心悸问题时,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的研究进展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的研究进展
石园园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2024(45)4
【摘要】心悸作为一种临床症状存在,也可独立存在,与心脏活动频率与节律异常变化相关,少数患者可在心脏正常活动下发生[1]。
常规情况下,健康人仅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可自觉心悸表现,此种状态被认为是正常情况,无需特殊处理。
但在病理条件下所引起的心悸需引起重视,如心动过速或过缓、房颤、心脏神经症等引发的心悸症状,应结合实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在中医学中心悸主要因情志失调及过度劳累等因素引发,可通过情志干预及中药汤剂等方法进行治疗。
如炙甘草汤是中医进行多种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对于心悸病也具有显著功效。
【总页数】3页(P937-939)
【作者】石园园
【作者单位】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3
【相关文献】
1.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30例
2.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疗效分析
3.刘德山教授运用炙甘草汤加减择时用药治疗心悸的临证经验
4.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悸患者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5.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的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关于“心悸”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心悸”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一、病因1.体虚劳倦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
《丹溪心法·惊悸忡》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2.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法,突遇惊恐,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发心悸。
《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
此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扰乱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3.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温病、疫毒均可耗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等病,往往伴见心悸4.药食不当嗜食醇酒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则为悸。
清·吴澄《不居集·怔仲惊悸健忘善怒善恐不眠》云:“心者,身之主,神之舍也。
心血不足,多为痰火扰动。
”或因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引起心悸。
中药如附子、乌头、雄黄麻黄等,西药如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过量或使用不当,或补液过快或过多等,均可引起心悸二、病机1.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等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如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滋养,血脉鼓动无力或紊乱,或心阳虚血脉瘀滞,心神失于温养,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阴寒凝滞心脉,或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血失畅,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滞,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热毒犯肺,内舍于心,血运失常,或肺气亏虚,失于治节,心脉不畅,均可引发心悸。
心悸中医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表现为心脏跳动加速、心律不齐或心悸感等。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 为了规范心悸的中医诊疗流程,提高临床疗效,制定心悸中医诊疗指南具有重要 意义。本次演示将对心悸中医诊疗指南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临床实 践提供参考。
2、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在肿瘤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具有较大的潜力。 未来研究可探讨如何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与西医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 果。
3、患者在使用指南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存质量明显改善, 证实了指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评估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除了观察病情变化外,还应患者的生活质量和 预后情况。未来研究可探讨《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如 何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谢谢观看
二、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 的意义
二、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的意义
1、优化临床实践:通过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医务人员 可以了解指南在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的意义
2、提升指南质量:通过评价,可以发现指南的缺陷和不足,为改进和更新指 南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指南的质量。
基本内容
3、技术方法:心悸中医诊疗指南提供了针灸、推拿、中药等多种治疗技术方 法,其中针灸疗法主要选用心经、心包经、心俞等穴位,推拿疗法主要采用点按、 揉捏等手法,中药治疗包括方剂、中成药等。
3、技术方法:心悸中医诊疗指 南提供了针灸、推拿、中药等多 种治疗技术方法
3、技术方法:心悸中医诊疗指南提供了针灸、推拿、中药等多种治 疗技术方法
心悸治疗的传承与发展
三、中西结合,合理用药
——心悸中西医结合临床用药是发展的体现
1.心律失常中成药
稳心颗粒 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主治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胸闷 胸痛;室性早搏、房室早搏见上述证候者。
参松养心胶囊 由人参、麦冬、山茱萸、丹参、酸枣仁(炒)、桑寄生、赤芍 、土鳖虫、甘松、黄连、南五味子、龙骨组成。益气养阴,活 血通络,清心安神。用于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心 络瘀阻证,症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部闷痛, 失眠多梦,盗汗,神倦懒言。
虚性
证型分布
实性
心虚胆怯证 心阳不振证
心血不足证 阴虚火旺证
水饮凌心证
痰火扰心证
瘀阻心脉证
4.总结心悸近代名医经验是传承的重要途径
蒲辅周
蒲辅周认为心悸的病机不 外虚、实、痰、火四端。 虚者,方宗人参养营汤。 实者,治宜小陷胸汤、竹 叶石膏汤。痰者,治宜十 味温胆汤或六君子汤加干 姜、细辛、五味子。火者 ,治宜朱砂安神丸或温胆 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基于“症征—病机—病理—药理” 多层次、全面、综合把握疾病
诊断清晰化,治疗靶向化 预后精确化,经典深入化
心悸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发展的方向
1. 中医脉象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脉象的异常是心悸病证的重要表现。临床常见脉象有:
(1)迟脉,见于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 导阻滞;
(2)结脉,见于II度以上窦房、房室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及多数早搏;
瘀阻心脉证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 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止痛; 生地、当归养血活血;桂枝、甘草以通心阳;龙骨、牡蛎以镇心神。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心悸心慌等症状如何在中医中诊治
心悸心慌等症状如何在中医中诊治心悸心慌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可能经历过。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心悸心慌的病因较为复杂,诊治方法也因人而异。
中医认为,心悸心慌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首先,气血不足是导致心悸心慌的常见原因之一。
心主血脉,若气血亏虚,不能养心,则会出现心悸心慌。
比如,过度劳累、长期久病、失血过多等都可能导致气血不足。
再者,情志失调也会引发心悸心慌。
中医讲“心主神明”,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惊恐等不良情绪,容易扰乱心神,导致心悸心慌。
此外,心阳不振、阴虚火旺、痰浊阻滞、心血瘀阻等也是心悸心慌的常见病因。
在诊断方面,中医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
比如,面色苍白、舌苔淡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面色晦暗、舌有瘀斑则可能是心血瘀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心悸心慌患者的呼吸、语言声音等也能提供一定的诊断线索。
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心悸心慌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比如,心悸心慌在劳累后加重,多为气血不足;在情绪激动时发作,可能与情志有关;伴有失眠多梦、健忘,可能是心脾两虚。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象来诊断。
常见的脉象有心脉虚弱、细数、结代等。
心脉虚弱多为气血不足;细数脉可能是阴虚火旺;结代脉则提示气血瘀滞。
在治疗方面,中医会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气血不足者,治疗以益气养血、养心安神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其中黄芪、白术、人参等补气,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等养血安神。
心阳不振者,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阴虚火旺的患者,治疗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为法,常用天王补心丹。
痰浊阻滞者,以祛痰化浊、宁心安神为治则,可选用温胆汤。
心血瘀阻者,当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血府逐瘀汤是常用方剂。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
比如,针灸治疗可以通过针刺内关、神门、膻中等穴位,调节心经气血,缓解心悸心慌症状。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心悸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心跳加快、节律不齐或者心悸不适。
心悸可以是单独的症状,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将介绍心悸的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一、中医对心悸的认识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心气和血液的运行状况对心脏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心悸的发生往往与气血不足、情志内伤、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临床实施方案1. 辨证施治心悸的治疗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心悸可分为气滞型、心血虚型、痰湿型、肝郁型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悸,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药物治疗对于气滞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丹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心血虚型心悸,可选用当归、黄芪、熟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痰湿型心悸,可选用半夏、陈皮、茯苓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郁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等药物进行治疗。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心悸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多食用具有益气养血、理气化痰的食物,如山药、红枣、鸡肉、鲫鱼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4.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心悸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在治疗心悸时,需要调节患者的情志。
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学会放松身心,可以通过散步、太极拳、针灸等方法进行情志调摄。
5. 中医治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进行心悸的调理。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缓心悸症状;气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平稳心跳。
总之,中医对心悸的治疗是综合的,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又要结合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摄和中医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该注意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预防心悸的发生。
中医治疗心悸的现状及进展研究
中医治疗心悸的现状及进展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心悸的现状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至2018年期间来我院就诊心悸患者8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即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中医干预,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治疗、针灸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结论:对心悸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具有明显效果,提高了治疗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医;心悸;治疗引言:心悸在西医上属于心律失常的范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病症。
心悸主要包括惊悸与怔忡,主要指患者受某些因素影响而出现心跳异常,从而表现出心慌不安、心率不稳定等症状,严重时会不能自主。
患者在出现心悸时,同时还会伴有失眠、健忘、耳鸣、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通过对心悸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痛苦,提升了患者的治疗率,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下文就中医治疗心悸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至2018年期间来我院就诊心悸患者8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即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23 ~76岁,平均年龄(46.8±4.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45.1±4.8)岁,两组患者均签订知情书,自愿参与本项研究,两组患者其他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进行西医诊断和治疗,进行常规的用药。
观察组进行中医治疗,具体如下:综合干预: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让患者多呼吸新鲜空气,并鼓励患者多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饮食需要注意清淡易消化,尽量少食用油腻、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中医心悸病教学查房记录
中医心悸病教学查房记录中医心悸病教学查房记录一、引言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症状,指感到心脏跳动频繁、有力或不规则的感觉。
它可以是生理性的,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引起的暂时性心悸;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引起的持续性心悸。
在中医学中,心悸被归类为心痛症状的一种,与心血虚、心阳虚、心阴亏损等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中医角度探讨心悸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法,并结合我们的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心悸病的病因及证候心悸病的中医病因学认为,心悸病的发生主要与心脏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以及情志不遂等多种因素有关。
具体而言,心脏失调主要包括心脏病变、心律失常等;脏腑功能紊乱主要涉及脾胃失调、肝郁气滞等;情志不遂主要与情绪失调、精神压力过大等有关。
根据中医病证理论,心悸病可分为心脏本质性疾病引起的心悸和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心悸。
心脏本质性疾病引起的心悸证候包括心脏病变、心律失常等,常伴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舌苔薄白等表现。
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心悸证候则包括脾胃失调、肝郁气滞等,常伴有口苦、口干、情绪烦躁等表现。
三、中医治疗心悸病的方法在中医治疗心悸病时,常常综合考虑病因、证候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
根据中医病证理论,可以采用针灸、草药治疗以及辨证施治等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悸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具体而言,可以选择“心脾两地”、“心包三焦”等经络穴位进行调理,以平衡脏腑功能,调和气血,缓解心悸症状。
通过针刺可刺激神经末梢,调节心脏节律,从而改善心悸病情。
2. 草药治疗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心悸病的另一重要方式。
根据中医药理论,可以选择具有安神定志、健脾养心等功效的草药进行配伍调剂。
如甘草、龙眼、当归等药材,能够调和气血,缓解心悸、安抚情绪。
3.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病因、证候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心脏本质性疾病引起的心悸病,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心悸病,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方法进行治疗。
传统中医辩证对心悸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
传统中医辩证对心悸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摘要】目的:研讨中医辩证治疗心悸病患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名心悸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名。
参照组实行传统西医治疗,根据病患的实际病情选用合适的药物予以治疗,常用药物有倍他乐克、可达龙等,全部药物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进行服用,进行为期28天的治疗。
试验组实行中医辨证治疗。
结合病患中医辨证分型实行合理的诊治。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结果: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0.00%,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为10.97±3.63,参照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为17.86±5.22,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的症状消失时间为7.05±1.38天,总治疗时间为9.32±1.15天,参照组的症状消失时间为9.47±1.04天,总治疗时间为13.27±1.53天,试验组的症状消失时间和总治疗时间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心悸病患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运用。
【关键词】心悸;传统疗法;西医治疗;中医辩证;效果心悸的症状主要是病患感到心里不安和烦躁等不适,在发病时,其症状表现为胸闷、睡眠质量差、健忘、眩晕等等[1]。
引起心悸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自觉心跳加速、加强,惊惕不安、恐惧及心律异常等[2]。
现阶段主要是以西医的方法治疗此病,主要依据病患的致病因素对症状治疗,调整病患的生理功能,并对引起心悸发生的相关因素加以抑制等。
心悸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心悸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本文随机抽取在南通市中医院接受治疗且确诊属心悸的病人进行探讨分析。
通过治疗一部分患者痊愈,还有一部分患者明显好转。
利用中医药治疗对心悸在症状好转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具有可行性。
本文主要阐述心悸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行临床辨证分型、治疗及病因病机分析。
标签:心悸;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心悸的主要症状为病人心里烦躁不安,时常因为劳累,生气导致病情加重。
病情轻微的患者主要症状是惊悸,如果每天感觉悸动不安,身体越来越虚弱,身一旦运动症状就会非常明显,且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称作怔忡,通常表现为连续性发作。
1 心悸的中医药治疗资料与方法根据资料分析,随机抽取在医院接受治疗并且确诊的患者进行探讨分析。
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0岁,平均病程为五年,具体辩证分型如下。
(1)证属心脾两虚者,治法:定悸安神,养心健脾,方选当归脾汤加减,兼有纳呆腹胀者,多食用陈皮和山楂,山楂能够起到消化食物的作用。
失眠多梦的病人需要添加合欢皮和五味子益气宁神,滋阴养血;疲惫不堪,加人参和黄芪做到益气养阴;心血和和血气都比较虚弱,加大枣和桂枝进行补气补血,滋阴养神。
(2)证属阴虚火旺者,治法:定悸安神,滋阴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肾阴亏虚者,加熟地和知丹滋阴补肾;阴虚者,加丹皮和知母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并且病情较轻的病人,可以用天王补心丹进行治疗。
(3)证属痰火扰心者,治法:清热祛痰,清心安神,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对同时患有脾虚症状者,白术和谷麦芽可以起到消食健脾的作用。
对于那些心悸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多食用珍珠母和远志,能够安心养神。
有痰热相结,大便秘结症状的患者,多食用大黄,可以清热泻火,延缓病情。
(4)证属痰阻心脉者,治法:活血益气,化痰通脉,方选桃仁红花加减,有气虚状况的病人可以加党参,黄精来补益气血;血虚者加枸杞和熟地滋阴养血;与此同时,如有阴虚可以加入肉桂引火归元已达滋阴之效。
(5)证属水饮凌心者,治法:振奋心阳,行气化水,宁心安神,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减,对有呕吐症状的,加陈皮来舒缓病情;如果患者因心功能问题出现浮肿现象,半夜咳嗽厉害,就要用真武汤加减这种温补的办法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近年来,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而逐年增加,心悸的发病率亦随之升高[1]。
心悸主要包括惊悸与怔忡,是因心失所养或者邪扰心神所致的心跳异常,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出自觉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心率加快或减慢,心搏过重或者搏动频率不一,呈阵发性或者持续性搏动,还常伴有胸闷、乏力等症状,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形成威胁,故受到越来越多医疗研究人员的关注[2]。
西药治疗虽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心脏搏动不适等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因心悸所产生的痛苦,越来越多患者希望通过中药的方式解决心悸的问题[3]。
本研究将对中医治疗心悸的现状与研究进展进行简述,现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心悸的发病原因与患者体质虚弱禀赋不足、药食劳逸不当、内伤七情、感受外邪或者其他疾病引起或与失治误治有关[4]。
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本虚标实两个方面,但以虚证为主,虚者不外乎气血阴阳亏损,而实者则多为痰饮瘀血、心火炽盛,且大部分患者虚实掺杂,正虚、邪实、火热、水饮痰饮以及瘀血等均可以导致心悸;这是由于各种病因均能够引起患者气血阴阳不足或者失调,或者感受外邪、病理产物阻于局部等,从而极容易引起患者心失所养,心脉不顺,终至心悸[5]。
辨证论治第7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在心悸的辨证论治中指出[6]:心虚胆怯型心悸者,需以安神定志丹加减治疗;心血不足型心悸者,需以归脾汤加减治疗;阴虚火旺型心悸者,应以天王补心丹联合朱砂安神丸或者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者,需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联合参附汤治疗;而对于水饮凌心型心悸者,则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瘀阻心脉型心悸者,可用桃仁红花煎联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进行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悸者,则用黄连温胆汤进行加减治疗。
概而言之,心悸在中医治疗上多以补益肝肾、活血潜阳为主,据患者个体特征给予加减治疗[7]。
治疗现状现代人们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心悸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在中医临床治疗工作中,不但需要古方今用,更要与时俱进,努力自裁新方,研制出新的中医治疗方式,为心悸患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便利。
汤剂治疗:顾祥凤参照胆虚寒论[8],在治疗心悸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刘伟爽等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9],提出从肝肾论治心悸,分别为疏肝理气定悸法之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清肝泻火定悸法之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以及养肝滋阴定悸法之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并总中医治疗心悸的现状及进展研究王冬梅1张建平1李良2张珩(通讯作者)2201815上海市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1201800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2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05.002摘要心悸是指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者心慌感,是由于患者心的气血阴阳亏损,并由虚产生的“黏、痰、瘀”等病理产物,使患者心的气血阴阳进一步亏损,形成恶性循环。
而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心悸发病率逐年升高,对患者形成诸多消极影响。
因而,本文将简要分析心悸的病因病机,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简述心悸的中医治疗现状及进展,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血定悸汤;中医治疗;心悸;辨证论治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palpitation trea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ang Dongmei1,Zhang Jianping1,Li Liang2,Zhang Heng(Corresponding author)2Medical Department,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Industrial Area,Shanghai City2018151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Jiading District,Shanghai City 2018002Abstract Palpitation is a feeling of discomfort or a sense of heartbeat,it is due to the deficiency of Qi Xue Yin Yang of the patient's heart,moreover,the pathological products such as"Nian,Tan,Yu"caused by deficiency will lead to further losses of Qi Xue Yin Yang of the patient's heart,forming a vicious circle.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hange of people's lifestyle,the increase of work pressure,the incidence of palpitat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it has many negative effects on patients.Therefore,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alpitations,combined with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 briefly describ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TCM treatment of palpitation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Key words Huo Xue Ding Ji Tang;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Palpit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7综述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5期结了较宝贵的治疗经验。
另外,孙世华等采用炙甘草汤加减对30例心悸患者进行治疗[10],总有效率高达90.0%。
曹云艳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11],定心汤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心悸患者的心悸症状,总有效率高达90.0%,明显高于常规西药治疗,且安全性较高。
还有归脾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黄连温胆汤、血府逐瘀汤加减等均能够用于心悸的治疗。
中成药治疗:中成药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杨苓等在美托洛尔的基础上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悸[12],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美托洛尔单独使用,更明显地减轻了患者24h 早搏次数,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李平等人采用稳心颗粒治疗21例冠心病患者[13],结果显示稳心颗粒的总有效率95.2%,可有效减少患者血脂并缓解患者胸闷、心悸等症状。
亢文生等通过对照研究的方式[14],以服用美托洛尔等常规西药治疗为对照,研究安神定志丸对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35例患者经安神定志丸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1.43%,患者恢复显著。
另外还有慢肺康胶囊、天王补心丹、人参归脾丸、黄芪注射液等均对心悸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专家自拟方治疗:研究汉代张仲景关于心悸的治疗后发现,心阳虚型心悸,发汗偏多,叉手自冒心,可取桂枝甘草汤治之;火逆下之,烧针烦躁者,取桂枝联合龙骨牡蛎汤治之;而对于伤寒、脉结代的阴阳两虚型心悸患者,可取炙甘草汤进行治疗;对于脾阳虚弱、水气内停的心悸者,则应先取茯苓甘草汤治水,待患者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目晕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且身不稳者,取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之;而对于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治之;对于水气凌心者,以真武汤治之;邪引停饮者,小柴胡汤治之。
①方剂治疗:张锡纯称心悸以虚证为主,又以气虚、阴虚居多,且临床上治疗心悸的用药独具特色;治疗心悸的单味药以益气养阴的中药物为主,其中治疗时重在养阴,最常用的单味药分别是山药、山萸肉、白芍、黄芪以及玄参,药物剂型相对灵活多变,且治疗效果均良好。
周端教授在心悸的中医治疗上以虚为本,以痰瘀水饮为标,在治疗时严格把握整体,综合全面,以补虚为根本,同时能兼顾活血化瘀、祛痰逐饮,以祛除标实之邪,再配以养心安神或者重镇定志药物,对心悸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②我中心自拟方治疗:我中心自拟“活血化瘀汤”(内含桃仁6g,红花6g,丹参15g,川芎10g,赤芍10g,当归10g,葛根20g,瓜蒌皮20g,苦参15g,黄连3g,麦冬15g,炙甘草6g),方中方中桃仁可破血行瘀,红花起活血破瘀,川芎能行气活血,赤芍则散瘀活血止痛,四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活血逐瘀、止痛之效;另外,方中丹参起补血活血,当归可养血活血,甘草和中起防祛瘀药之破泄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示,葛根含酮类和苷类,能较好地扩张患者冠状动脉,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并减低外周血管阻力,起到β受体拮抗剂的功效;而丹参能够改善冠脉循环,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明显改善缺氧动物的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苦参则具有非特异性的“奎尼丁样”作用,即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离子传递系统,延长不应期,降低心肌应激性,从而抑制异位起搏点,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另外,黄连素治疗室性早搏是与消除折返,增强细胞内钾离子外流、促进钙离子内流、增强乙酰胆碱和抗肾上腺素的作用有关;瓜蒌皮提取液经离子交换所得物质,具有扩张豚鼠离体心脏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麦冬总皂苷可能作用于心肌细胞的钠和钙通道,减少细胞外Na +和Ca 2+的内流,进而使细胞自律性降低,传导减慢,有利于单向阻滞变成双向阻滞而消除折返激动。
心悸患者经此方治疗的总有效率高,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小结与展望总而言之,中药治疗心悸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样有个别问题仍有待解决:①目前临床上成熟的重要剂型比较单调且数量较少,尚不能较好地满足临床需求,且缺乏速效、急救类品种;②尽管目前临床上对复方制剂、单味药抗心悸药理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由于研究深度较浅、疗效评判标准不统一、客观性指标较少等原因,文献的可信度不高,尚有待以更标准、更客观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③临床上依据缺乏规模性大、前瞻性强、多中心的随机双盲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