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历程

祖国医学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第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第二阴阳是生命之源

-第三精气是生命的核心

第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所谓“四时之法成”,是说人们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正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即是说人体的五脏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认为生命产生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具体地说,“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切生物,归根到底,依靠于太阳的光能和热能。光和热是地球上生命的能源,如果缺乏足够的光和热,生命就不能发生和存在。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的地球本身也只是由于有太阳热才得以

生存下去……如果没有太阳所放射到我们这里的排斥运动,地球上的一切运动都一定会停止。”我们日常吃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用的燃料也来源于植物,来源于其光合作用,其能量都来自太阳。所以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不仅如此,万物生长还要依赖于地球,因为这是生物活动的基地。地球必须散热降温,形成地壳;必须质量足够,吸引空气;必须形成大量的水蒸汽,降为雨水,才有可能造成生命发生的条件。有机体必须与周围环境进行代谢,而构成有机体或原生质的元素,无论占百分之九十几的四种常用元素,即碳(C)、氧(O)、氮(N),或占百分之几的多种元素,都是来自自然界,主要来自地球。

祖国医学又认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这就是说,即使有太阳之阳,地球之阴,但二者不相交转化,任何生命现象也是不可能的。对此,《黄帝内经》里高度概括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里的德流气薄,就是天地气交。只有如此,事物才有生化的可能。这样也就清楚了别的行星上为什么没有生命的现象。原来生命机体的生存,起码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适当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可能有生物存在。行星距太阳太近则太热,太远则太冷,而中医认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第二,是必要的水分,因为生物体绝大部分蛋白质存在于水溶液里,如果缺水就会使生物机能停止或者死亡。第三,要有成分适当的大气。氧和二氧化碳,是生命活动必需的气体,而行星,大小不足以吸引空气,大

而无水亦无从化生。只有地球与太阳处于现在这样的动态关系,绝大部分地面比较适中而均匀地接受太阳能,造成一种“阴阳相错”、“天地气交”的局面,于是在适当的光热、水汽、空气等条件下,生命就由此变生出来了。

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对生命起源的学说,从其根本观点来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这是由于它认为,天地水火是生命发生发展的物质根源,人虽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从万物群生分化出来,都来自“天地合气”。自古以来,在生命的本质和起源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祖国医学不但没有“神创论”、“天命论”,而且正是站在唯物主义方面,在与疾病作斗争,与巫神迷信作斗争,与“天命论”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又说“四时之法成”呢?这是由于春、夏、秋、冬四时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着的两方,人体就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否则,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或不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故《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本句的意思是四时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运动,是万物生命的根本,若不注意养生,违逆了春生之气,则少阳之气不能生发,

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则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就会发生心脏方面的疾病;违逆了秋收之气,则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就要发生肺热胀满喘息的病变;违逆了冬藏之气,则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就要发生肾气虚惫不足的病变。可见,由于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递变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中医养生学把适应四时阴阳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所谓“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体生命活动既然与自然界运动变化密切相关,那么,掌握宇宙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在这个自然王国里获得自由。即是说,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第二,阴阳是生命之源。

所谓阴阳,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正如《黄帝内经》里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正因为阴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所以,它既可代表事物所固有的两种相互对立属性的统一体,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任何事物不但具有阴阳对立的两方,而且在其中的任何一方,又有其阴阳相对的两个方面。

事物相互对立的阴阳属性,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机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都属阳;与它相反的一面,凡沉静的、下降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机能衰减的,或属于器质方面的,都属于阴。从事物属性来看,“天为阳、地为阴”,天在上而清故属阳,地在下而浊故属阴;“水为阴、火为阳”,水性寒而下走故属阴,火性热而上炎故属阳。再从事物的运动变化来看,静属阴而动属阳,当事物处于沉静状态时便属阴,处于躁动状态时便属阳。

《黄帝内经》里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体的阳气就是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的,所以生命的本源,本于天地阴阳的变化。生命之源之所以在于阴阳,是由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而事物之所以能够运动发展变化,根源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正如《黄帝内经》里又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非常清楚地回答了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都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因为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万类生物生成变化的总纲领,生命一切变化的根源,生死转化的本质和动力,也是人的精神、认识活动产生的地方。可见,阴阳是生命之源,不管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好,还是人体也好,必须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