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研究进展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研究进展
散加减 。 各个医家对该病 的认 识各 有侧 重 ,但 均是在 整体 观念
症, 结果显示所 有患 者全部 手术 成功 , 术 前黑 嚎晕 厥等 症 状 消失 ;主要并 发 症 为 电极 脱 位 、囊袋 血 肿 、胸膜 反 应 、 起搏器 突然失灵 ,说 明人 工心 脏起搏 是 治疗缓 慢性 心律 失 常安全有效 的方 法。但 该手 术为 有创 操作 ,要 考虑 患者 手
性心 动过缓 、窦房 传导阻滞 、房室传 导阻滞 、病态 窦房结 、 室上性和室性逸 博等 一大类 疾病 ,严重 的缓慢 性心 律失 常 导致心脏泵血 功能 低下 ,不 能满 足机 体需要 ,使患 者 出现
严重不适症状 甚则 昏厥 、猝 死 。近年来 ,中、西 医对 该 病
足 ,则可归 于 “ 心悸 ” 、“ 胸痹 ” 、“ 头晕 ” 范畴 。若病 情严 重 ,引起阿——斯综合 征 ,则 可归 于 “ 厥 证 ” 范畴 。中医 对该病病 因病机及治疗法 则的认识是多方面 的,《 心血 管专 科 中医临床诊治 》 。 提 出外邪侵 袭 、七 情刺激 、饮食 不节 、 体质虚弱等病 因作 用 于心 ,使 心之气 血 、阴阳亏 虚 ,或 心 之 血脉痹 阻、心失 濡 养 而发 为 此病 ;病机 不 外 虚 实两 端 , 虚证多见心气 不 足 、心 血 不 足 、心气 阴两 虚 、心 阳不 足 、 心 阳虚脱 、心神不宁等 ,实证 多见 痰扰心 脉 、心脉 淤阻等 。 各证 型间可发展转化或相兼 。 现代 医家在传统理论 的指导下 ,结合 自己的临床 实践 , 对该病见解 独到。北 京 中医药 大学郭 维琴 教授 认为 本病 的主要病机 为 阳气虚 损 ,阴寒 内盛 ;其病位 在 心 ,涉及 脾 肾,以虚为本 ,表现 为心 阳不足 、心 肾阳虚或兼脾 阳不 足 ; 在虚 的基础 上可 有血瘀 、寒凝 、痰湿 等实侯 。郭文 勤【 8 认 为缓慢性心律 失 常的病 机是 以虚 为本 ,心 肾 阳虚为 主。其 病位在心 ,病本在 肾 。心 得 肾 阳温煦 、激发 、推 动 ,才 能 心气充沛 ,血脉鼓动有力 ,心 、肾阳虚又 可导致脾 阳不足 , 脾 虚失运 ,进而 痰湿 内生 ;心 阳不 振 ,血 行无 力 ,久 而形 成瘀 血。痰瘀交 阻更 进一步 阻碍 血脉 运行 。因此 ,心 肾阳

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4月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将其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后效。

结果研究组痊愈35例(81.40%),有效5例(11.63%),总有效40例(93.02%);对照组痊愈32例(74.42%),有效4例(9.30%),总有效36例(83.72%),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缓慢性心律失常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心率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心律跳动缓慢,心律跳动次数少于60次/min,病情严重的患者心律跳动次数甚至少于40次/min。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头晕、失眠、行动迟缓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本文为了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选取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4月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标准。

将其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

研究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49.4±2.6)岁,病程0.6~11年,平均病程(5.8±1.3)年;对照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16~8 3岁,平均年龄(52.1±1.9)岁,病程0.9~12年,平均病程(6.7±1.5)年。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I伊艳清.董朝光.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0例.辽宁中医
杂志,2002,29(2):93. 2杨尊彝.温阳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6例疗效观察.河
北中医,2005.27(8):583. 3汪秀娟.温阳定悸饮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0例临床观察.中
国中医药科技,2005,12(3):138. 4张治祥.益气温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0例.陕西中医。
翠萍n钉用党参、生黄芪、桂枝、炮附子、仙灵脾、荜茇、丹参、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在阳虚的基础上兼夹血淤、痰浊使脉
当归、麦冬、五味子、桃仁、红花、干松、炙甘草组成益气温阳
道不畅。张毅¨]认为本病虚损为本,本虚标实。虚损涉及
复脉汤治疗本病,总有效率87.5%,认为心肾两虚是本病
气、血、阳、心、脾、肾。标实指血瘀、气滞、寒凝为患。赵明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 取得了一些成绩,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 对本病的中成药运用及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 发展。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辨证 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其疗效判定尚缺乏严谨的、科学 的统一规范。目前国内对本病的研究缺乏前瞻性、大样本 的观察,对药物作用的研究停留在药理实验水平。以后有 待于将中医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的电生理检查等方法有机 结合起来研究,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潜力。
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
范化做出了贡献。
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主要临床表
3治疗
现为心悸、疲劳及虚弱,活动后气短胸闷。严重者可引起昏
3.1中药治疗:本病的中药治疗今年报道较多。王永炎、
厥、抽搐、紫绀等。本病属中医“迟脉证”、“心悸”、“怔忡”、

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王世 成 , 樊 瑞 红
( 1 . 天 津 中医药 大学 , 天津 摘 3 0 0 1 9 3 ; 2 . 天津 中药研 究 院附属 医 院 , 天津 3 0 0 0 2 0 )
要: 心律 失 常是 临床上 的 常见 病 , 在 中 医学上 属 心悸 范畴 。近年 来 中医药治 疗心律 失 常在 多方 面取
2 0 1 3年第 3 0卷第 5期
Vo 1 . 3 0, No . 5, 2 01 3






I n f o r ma t i o n o n r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e i n e
心 律 失 常 中医 药治 疗研 究进 展
汤, 组方 : 制 附子 9 g , 肉桂 9 g , 黄芪 3 0 g , 炙草 1 5 g , 黄 精 3 0 g , 麦 门冬 2 0 g , 参三七 6 g ( 冲) , 川芎 2 0 g , 当归 1 5 g , 枳实 1 0 g , 治疗 缓慢性 心律失 常 ( 病缓 、 病窦 、 传 导 阻 滞、 冠心 病等 ) 5 6例 , 研究 显示 , 远 期 观察 好 于 西药 组 。
心律 失常 是指 心 律起 源部 位 、 心搏 频率 与节 律 以
周均 等 拟 益 气 活 血 化 痰 汤 , 组方; 黄芪 1 5 g , 党 参
及冲动传导等任 一项异 常。“ 心律紊乱 ” 或“ 心律不 齐” 等 词 的含 义 偏 重 于 表示 节 律 的 失 常 , 心 律 失 常 既 包 括节 律 又包 括频 率 的异 常 , 更 为 确 切 和 恰 当。主 要 临床 表现 为心 慌 、 乏力及虚弱 , 气短胸 闷, 严 重 者 可 引 起 昏厥 等 。 属 中 医 学 “ 心 悸” 、 “ 怔 忡” 、 “ 眩 晕” 、 “ 胸 痹” 等 证范 畴 。 由于西 药抗 心律 失 常 药 物 主要 是 钠 通 道 阻滞 剂 、 B受 体 阻滞 剂 、 钙 离 子通 道 阻滞 剂 、 延 长 动 作 电位 时程 的药 物 等 , 现 将 近 年 中 医药 治 疗 心 律 失 常 的研究 综述 如 下 。多数 依赖性 强 , 副作 用 大 , 有 较强 的 肝 肾毒 性 。 中医药 则 不 然 , 具 有 明显 优 势 。现 将 近 年 中医药 治疗 心律 失 常 的研 究综 述 如下 。 1 自拟方 治疗 心律 失常 在 长期 临床 实践 及理 论 总结 基础 上 , 创 新继 承 , 不 断 完善 , 自拟方 治疗 心律 失 常 , 取 得 了很大 成效 。沈 海 萍等 … 自拟参 仙 汤 , 组方 : 太子参 1 2 g , 仙鹤草 1 2 g , 黄 芪1 0 g , 苦参 1 0 g , 黄连 1 0 g , 龙骨 1 5 g , 百合 1 0 g , 联合心 律平 治 疗室 性 心律失 常 5 O例 , 并 与单纯 应 用心律 平 治 疗5 0例 对 照 观 察 。结 果 , 治疗 组 改 善 心 悸 、 气短 、 胸 闷、 胸痛 、 眩晕较 明显 , 相 比单 纯应 用心 律平 疗效 满 意 。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展2023-11-02•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研目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的展望与挑战录01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最主要死因之一,而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尽管目前存在一些西药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副作用和依赖性。

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且副作用较小,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和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通过对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制剂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

同时,研究还发现,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多样,包括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善心肌缺血、减轻氧化应激等。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问题与展望展望未来,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最后,中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给药方案。

其次,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尽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其作用机制。

02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总结词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有效成分种类繁多,通过分离和鉴定技术可以明确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后续的药理和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详细描述中药的有效成分通常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有机酸等多种物质,这些成分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

分离与鉴定技术包括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等,可以精确地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总结词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是阐明其抗心律失常机制的关键环节,通过药理学实验可以揭示其作用靶点、效果及副作用等。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申琳;甘井山【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中医药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上有独到之处,且效果良好,中药治疗包括经方、经验方和中成药等方式。

本文从病因病机、中药治疗及其他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年来中医对于本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展望。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ibits an exclus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slow arrhythmi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progres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in recent years,and put for-ward the prospects.【总页数】3页(P51-53)【作者】申琳;甘井山【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2【相关文献】1.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J], 赵厚熙2.浅析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证治特点 [J], 赵晓敏;李夏;贾波;马维琪3.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的varclus聚类分析 [J], 庞庆荣;陈守强;徐亮;毕文霞;侯建辉4.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J], 于瑶5.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J], 李晓娜;史晓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1 4 1 4・
光 明中医 2 0 1 3年 7月 第 2 8卷 第 7期
C J G MC M J u l y 2 0 1 3 . V o l 2 8 . 7
经科杂志 , 2 0 l 0 , 4 3 : 1 4 6 — 1 5 3 .
进行 缺血性 脑 卒 中二级 预 防 基 础 上 , 应用 中西 药 结 合
缓慢性 心 律失 常是 临 床 常 见 的心 脏 病 之 一 , 轻 者 心悸 , 乏力, 胸闷 , 头晕 , 重 者 则 可 见 阿斯 综 合 征 , 甚 至
例, 男 5 2例 , 女3 8例 ; 年 龄 3个 月 ~5 8岁 , 平均 ( 4 8 . 8
±3 . 1 0 ) 岁; 病 程 2天 ~ 2 4个 月 , 平均 ( 1 4 . 2±6 . 2 4 ) 个
最慢心率、 平均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变化( P< 0 . 0 5 ) , 治疗组变化更明显( P< 0 . 0 5 ) 。两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治
疗组的改善情况更明显( P< 0 . 0 5 ) 。结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毒副作用少, 值得推
[ 4] 美 国心 脏 协 会 / 美 国卒 中协 会 . 卒 中或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患 者 的
卒 中预 防指 南 f J ] . 国 际 脑血 管病 杂 志 . 2 0 1 1 , 1 9 : 1 - 4 9 .
[ 5 ] 小 剂量 阿 司 匹林 在 2 1 8 0例 高 血压 病 患者 心 脑 血 管 事 件 一 级 预 防 中 的作 用 [ J ] . 中 国动 脉 硬化 杂 志 . 湖南 省 心 脑 血 管 病 防 治 网 络 协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王宝宝1,曹宇1,崔爱超1,王晓峰2*(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以有效心搏低于每分钟60次为特征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

西医治疗本病以安装起搏器为主要手段,其费用昂贵,不利于普及应用。

西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率,但副作用大,不能长期服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防治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就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cardiac Arrhythmia,BA)是由于心脏起搏和(或)传导功能异常导致的以心率低于60次/min为特征的心律失常。

BA病因复杂,例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脏手术相关并发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本病发生,且本病能诱发其他系统疾病,重者可危及生命[2]。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上注册资料统计数据可知,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BA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类疾病负担日渐加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3]。

最新公布的《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专家共识》[4]指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以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多以阿托品、肾上腺素、氨茶碱等为主,这些西药仅在紧急情况下或无起搏条件时使用,且存在副作用大、不能长期应用等不足之处。

对于临床症状严重且达到起搏器安装指征的病人可通过安装起搏器进行治疗,对于临床有胸闷、头晕症状、心率偏慢、尚无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患者而言,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其疗效可观且不良反应小,彰显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独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5]。

现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等角度,进行如下综述。

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1 发 病 机 制
1 . 2 中医病 因病 机 : 《 素 问 ・阴 阳别 论 篇》日: “ 迟 者 为 阴”; 元・ 滑寿在《 诊 家枢要 》 述“ 迟 为阴胜 阳亏之候 , 为寒 为不足” 。《 素问 ・ 痹论篇》 又 日“ 心痹者 , 脉不通” 。可 见 , 皆因阳不胜 阴 , 气 虚 血瘀 所致 。临床 以虚证 为 主 , 常 见脾 肾阳虚 的证候 。心 阳的主要作 用是鼓动 心脏搏 动 , 温 运血 脉循 行 ; 。 肾阳为诸 阳之本 , 对 人体各 个脏 腑 的生理活 动起 着温 煦推 动的作 用 , 因此 心 肾阳气 的盛衰 , 直 接影响 心率 的快慢 、 血 脉 的盈 亏 和脉 象 的虚 实 。心 。 肾阳虚 可 出 现心 悸、 胸痛 、 神疲 、 昏晕 、 面色无华 、 四肢不温等 肾阳不升 、 心阳 不 振的病证 。迟脉是 病态 窦房 结综 合征 常有 的脉 象 , 《 濒 湖 脉学 》 云“ 迟来一息至惟三 , 阳不胜 阴气血寒 ” , 指 出迟 脉
是 由阳虚阴盛 , 气 血虚 寒所 致 。心 阳不 足导致 心 脉瘀 阻; 肾 阳虚衰 , 损及 肾阴而 成 阴阳两 虚 ; 心 肾阳虚 , 损及脾阳,
1 . 1 现代 医学研究 : 近年来 主要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缓慢 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 。
1 . 1 . 1 缝 隙连接蛋 白 C x : 哺乳动 物 的工作 心肌 和特 殊传
保护基 因; 而 T等位基 因可能是一种 S S S 发 病的易患基因 。
谭琛等 也研 究了 S S S与 S C N 5 A基 因单核苷 酸多态性相 关性 , 发现中国汉族 人群 中 S C N 5 A基 因 中的 4 2 9 9+5 3 T> C与 C 5 4 5 7 T ( D I 8 1 9 D) 多态 位点 可能 与 S S S发生 相关 , 两 多态位点组成 的 T—C单体 型对 于 S S S 可 能有保 护作用 。 1 . 1 . 3 G蛋 白基 因表 达 障碍 : 曹 震 等 通 过 电针 异搏定 所致 的缓慢性心 律失 常模 型大 鼠双侧 “ 内关 ” 穴, 观察 针刺 前后心律 ( 率) 变化 ; 用半定量 逆转 录聚合酶链 反应 ( R T—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机制可概括为冲动形成异常、传导异常或冲动形成和传导异常同时存在,其既有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异常,也有自主神经的作用。

抗心律失常西药的基本生理作用是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通过改变离子流而影响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速度,消除折返,抑制自律性和触发活动,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同时又可能制造新的触发活动、新的折返和新的心律失常,因此抗心律失常西药是把双刃剑。

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普罗帕酮、胺碘酮、美西律等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寻求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长期使用不增加死亡率的理想抗心律失常药物是研究的重点。

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出现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有了一定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1 历代中医文献论述祖国医学并无心律失常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头晕、失眠等症状,归属于中医“心悸”“惊悸”“怔忡”等范畴。

《内经》中虽未正式提出“惊悸”病名,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心澹澹大动的描述和现代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相吻合。

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正式提出“心悸”之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成为后世治疗心悸的经典名方。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曰:“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对惊和悸进行了明确的区别。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惊悸候中曰:“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称;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

风邪搏于心,则惊不安。

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其状,目精不转,而不能呼。

”阐述了惊悸的病因由风邪引起。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首次提出怔忡的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提出怔忡是由心血不足引起。

《济生方》对惊悸也有描述,如“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药辩治23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药辩治23例
参 考 文献
1 治疗 方法 全部病例均服用参桂益心汤 , . 2 方剂组成 : 人参 1g桂枝 1g 制附子 1g 干姜 1g 炙甘草 1g 白术 0, 5, 0, 5, 5, 1g薤 白 1g 瓜蒌 3 g 当归 1 g 白芍 1g川 芎 1g 熟地 5, 0, 0, 5, 5, 0, 3 g 丹参 2 g 枳实 1g 0, 0, 0 。每 日 1 , 煎 2次 , 2次服 剂 水 分
[] 黄 春 林 . 血 管 科 专 病 中 医 临 床 诊 治 [ . 京 : 民 卫 4 心 M】 北 人
生 出版 社 ,001 l 18 2 0 :9 一 9 .
脉” 等范畴。 黄帝 内经 》 “ 《 日:迟者为阴, 数者为阳” 《 。医宗金
的疾病 。 治疗宜 当温补心 肾, 益气养血。 人参大补元气 , 通血 脉 。《 神农本草经》 : 载 人参 “ 五脏 , 补 安精 神 , 定魂 魄 , 止惊 悸, 除邪气 , 目开心益智 ”应用桂枝温通经脉 , 明 。 助阳化气 , 如“ 照当空 , 离 阴霾 自散” 附子温里祛寒 , 。 通行十二经 。 干姜 辛热 , 中散寒 , 温 去脏腑沉寒痼 冷 , 通心助 阳而补心气。桂 枝、 附子 、 干姜合用可温补心。 肾阳气 , 驱散阴寒之气 。 炙甘草 益气复脉。白术健脾益气 。 熟地 、 当归 、 白芍 、 川芎构成 四物 汤, 是补血 、 养血 、 活血 的圣方 , 主治心悸 、 眩晕 等营血虚滞 之证 , 旨在阴 中求 阳 , 又 丹参营血荣心 。 枳实行气利胸膈 , 瓜 蒌 、 白通 阳散结 , 薤 祛痰宽胸。 诸药合用可达到温补阳气 , 养 血复脉提高心率的目的, 同时也改善了临床症状 , 效果较佳。
心 阳不 振 。肾 为 先天 之 本 , 阳之 根 , 诸 五脏 之 阳 皆赖 肾 阳 的 温 煦 而 得 以 始 生 , 果 肾 亏则 无 力 温 煦 心 阳 。 如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 以虚为本 , 寒为 因, 肾阳气虚为 主 心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杨令;李东洋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7(026)004
【摘要】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以心率减慢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病,一般起病隐匿,病程进展较缓慢.近年来,中医药针对此类病症中心病理环节,审证求因,病证结合,整体论治,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且毒副作用小,长期依从性好,表现出一定优势.根据相关文献报道,笔者从本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古方应用、自拟方及中成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杨令;李东洋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 450008;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J], 金莲子;侯平
2.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J], 蒋祥林;邹飞;方应权
3.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J], 高克斌
4.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J], 左英;杨思进
5.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J], 左英;杨思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律失常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胆汤加减 ; 与用西药治疗 的 6 并 0例患者进行对 比观察 , 结果其 治愈率明显高于西 药组 , 复发率 明显低于西药组。宋青 等 且
辨证 治 疗 快 速 心 律 失 常 3 例 ,其 中 心 血 不 足 、瘀 血 阻 络 证 l 0 0
例, 药用党参 、 丹参 、 苦参 、 酸枣仁 、 炙甘草 、 当归 、 麦冬 、 制乳香 、 制没药、 五昧子 、 干松 、 珀末 等; 琥 阴虚火 旺、 肾不交证 l 心 2例 ,
对照 , 其方用 自拟正心汤为基本方 , 由天麻 、 当归 、 生地黄 、 制何 首乌 、 丹参 、 蝉蜕 、 全蝎 、 珍珠母 、 远志 、 葛根 、 苦参 、 炙甘草等组 成, 并随证加减 , 结果 临床痊愈率 4 . 0 、 7 6 % 总有 效率 9 .0 , 76% 均高于对照组 。冯 大干 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 7 例 , 中 8 其
交藤 、 龙齿 、 远志等 ; 阳亏虚 、 心 水饮凌心证 4 , 例 药用桂枝 、 炙甘
草 、 骨 、 蛎 、 附子 、 龙 牡 炮 白术 、 苓 、 苓 、 药 、 猪 茯 山 生姜 、 苈 子 葶
风, 忤犯心宫等六方面具体 阐释。
缓 慢 性 心 律 失 常 的 病 因 病 机 目前 多 认 为 是 心 脾 肾 阳 气 亏 虚, 湿、 寒 痰饮 、 血 之 邪 阻 滞 心 脉 , 脉 瘀 阻 流 通 不 畅 。 如 严永 瘀 心 琴 总结 李松 林 经 验 , 为缓 慢性 心 律 失 常 的基 本病 机 是心 、 、 认 肾
快速心律失常 5 8例 ( A组 ) 缓 慢 心律 失 常 2 , 0例 ( ) 结 果 A B组 , 组 总 有 效 率 8 . 7 、 为 8 .0 , 组 疗 效 无 显 著 差异 。 7 9 % B组 50 % 两 梁 君 昭 采 用 养 心 定 悸 法 ( 子 参 、 冬 、 寄 生 、 根 、 太 麦 桑 葛 合欢 皮 、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脉 血 流 量 , 制 了 心 肌 K 一N 一A P 抑 a T 酶 的 活性 , 善 了心 脏 生 理 功 能 , 而 增 改 从 加 了 心 肌 生 物 电 的 稳 定 性 。刘 仲 用 黄 芪
22 0 6 70山 东省 寿光 市 中 医院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9 o:0 3 6/.s . 07 s 1x 20
化瘀 中药 治 疗 后 使 血 液 黏 稠 度 得 到 了 改 善 , 而 使 心 率 明显 提 高 。 从
治 疗
中药 复方 治疗 : 辨证 分 型论治 : ① 对 缓慢性心 律失常的治疗 , 大多 医家 以其病 因或病理 机 制为 立 法依 据 , 着 辨 证求 本
因 、 因论 治 的原 则 组 方 。心 肾 阳虚 者 以 审 温 阳 益 气 、 血 通 络 为 法 , 用 麻 黄 附 子 活 方 细辛 汤合 四君 子 汤 加减 ; 虚 血 瘀 者 以益 气 气 活 血 、 经 活 络 为 法 , 用 麻 黄 附 子 细 温 方 辛 汤 合 四 君 子 、 府 逐 瘀 汤 加 减 ; 阴两 血 气
阳不 振 可 致 心 脉 阻 ; 阳 亏 虚 损 及 脾 肾
有 效 7 例、无 效 4 例 , 有 效 率 为 总 9 .4 。高嵩 山等 以心率升汤治 疗缓慢 07% 性 心律失 常 4 3例 , 药用 红参 粉、 炙附 子、 桂枝 、 葛根 、 茯苓 、 五味 子 、 细辛 、 三七 粉 、 赤芍、 当归、 芎 、 茅 , 川 仙 显效 2 2例 、 效 有 1 、 5例 无效 6例 , 总有效率为 8 % 。杨艳 6 华等以益气通心 汤治疗 缓慢性 心律失 常 6 O例 , 药用黄芪 、 党参 、 白术 、 当归 、 桂枝 、 丹参 、 石 、 药 、 磁 赤 炙甘 草 , 效 1 显 5例 、 有 效3 5例 、 无效 l O例 , 总有效率为 8. %。 83 中成 药治疗 : 注 射剂 : 床常用 的 ① 临 中药注射剂有参 附注射 液 、 参麦 注射液 、 生脉 注射 液、 黄芪注射液。苏大宇等运 用 参附注射 液治疗 老年缓慢性 心律失 常 6 2 例, 分析发现参附注射液可以改善缓慢 性 心律 失常症状 、 明显提 高心率 、 善心 电 改 图。蒋 家祥用 参麦 注射液 治疗 缓慢性 心 律失 常 7 2例 , 中窦性心 动过缓 3 其 8例 , 房室传 导阻 滞 3 4例 , 有效 率 为 8 % 。 总 6 其中窦缓 及 I度 、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疗 效 较好 ,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疗效欠佳 。黄新 梅 以 生 脉 注 射 液 治 疗 缓 慢 性 心 律 失 常 8 0 例, 取得 了较好疗效。并 提出生脉 注射 液 抗 心律失 常作用 在于改 善心肌 缺血后 冠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效果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效果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效果参松养心胶囊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调节心律、强心健脾的功效,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症状、原因和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进行介绍,然后重点讲述参松养心胶囊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

一、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症状和原因缓慢型心律失常是指心率过缓,一般指心率<60次/分钟。

常见表现有头晕、乏力、易激动、记忆力减退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晕厥和心绞痛等症状。

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原因非常多样,包括生理性原因、心脏病、代谢性疾病、药物因素等。

老年人可因窦房结功能减退而引起心率减慢,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还有一些心脏疾病如房室传导阻滞等也可引起心率过缓。

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首先需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针对心脏病、代谢性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调整药物使用方案;进行起博器植入等。

对于症状明显或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心脏起博器植入或药物治疗。

参松养心胶囊是采用参松脑、香菇、茯苓等多种中药材为主要配方,选用贝母、山楂等辅料精制而成的中药制剂。

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调节心律:参松养心胶囊可以调理心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进而有效地调节心律。

其中的参松脑具有抗心律失常、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2. 强心健脾:参松养心胶囊具有益气健脾、温中止泻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缓解心脏疲劳,提高心脏耐受缺氧能力,从而有效改善心脏功能,达到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效果。

3. 减轻症状:参松养心胶囊不仅可以调节心律,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减少头晕、乏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安全无副作用:参松养心胶囊是中药制剂,主要由中药材提炼而成,对于患者的心脏和其他重要器官没有明显的损害,不会引起药物依赖性和明显的不良反应。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效果显著,可以调节心律,强心健脾,减轻症状,且安全无副作用。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探讨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探讨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中 医 中 药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症之一,是有效心搏低于60次/min的心率失常,可见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为常见。

按照中医学理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心悸、胸痹、昏厥、怔忡、眩晕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隐痛、头晕乏力动则加重,伴畏寒肢冷、失眠等,严重者出现反复晕厥史。

西医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只能以肾上腺素、β受体兴奋剂、抗胆碱能药物等对症处理为主,但这些药物副作用多,不能长期服用。

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费用昂贵,且为有创治疗,多数患者难于接受。

因此,探索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胸痹、昏厥、怔忡、眩晕等范畴。

临床上以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甚至昏厥等症状为主,常还同时伴有面白畏寒、眩晕昏厥、腰膝酸软,其脉证均见迟缓,属于迟脉、结脉等,故大多学者认为心肾阳虚是本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其主要病机是由于心肾阳虚,气虚血滞,心气虚弱,血滞运行无力。

从脏腑辨证角度看,主要责之于心、脾、肾,但以心、肾阳气虚弱为关键因素。

该病的中医临床辨证以虚证为主,常见心脾肾阳虚的证候。

杨尊彝临床观察36例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主要病机为心肾阳虚[1]。

王守满认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病理过程以阳虚为本,瘀痰水是其主要病理产物[2]。

郭龙清认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病机为阳气虚弱,心血瘀阻,部分病例兼有痰浊阻痹胸阳或水气凌心等,多属本虚标实之证[3]。

张治祥等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心气亏虚、心阳不振。

而脾气亏虚、肾阳不足又是导致心阳不振的主要原因[4]。

梁军昭等认为该病病机以阳虚瘀阻为主,涉及心、脾、肾脏,属本虚标实之证,但病位实质在心之络脉[5]。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药研究进展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 因病 机
阳虚 、 阳虚欲 脱 、 痰浊内阻、 心血( 脉) 瘀 滞 等㈣。
3 治 疗
中 医学 认 为本 病发 病 既 有 体质 因素 ,饮 食 劳 倦 或情 志所 伤, 亦 有 因感 受 外邪 或 药 物 中毒所 致 。 大 多认 为 其 主要 病 机是 心 脾 肾 阳气 亏 虚 , 寒湿 、 痰 饮 之邪 阻滞 心 脉 , 心 失 所养 。 陕西 省名 老 中医杨 颐 主 任 医师认 为心 肾 阳虚 、血 脉 瘀 阻是 本 病 的 主要 病 理 基础。 病 位 在心 , 根本在肾。 心 气 旺盛 , 血 脉 充盈 , 则 脉 搏 和缓 有 囊 , 与复方丹参片对照, 观察 3 个月后 , 治疗组 心率 提高 幅度较 力, 面 色红 润 , 精 神振 奋 。心 阳不 足 , 鼓动无力 , 心 脉 瘀 阻则 心 悸 对 照组 高 ,早 搏及 阵 发性 房 颤 再发 次 数 较 对 照组 少 ,且 安全 有 怔忡 、 面 色苍 白 , 脉 虚弱 迟 缓或 结 代 。 肾 阳为诸 阳之 本 , 心 阳得 肾 效 。赵 伟平 ㈣对 临床 4 J 6 例 急性 心肌 梗 死并 发 不 同类 型缓 慢性 心 中 真火 之 助 , 方 可 发挥 其 主 血 脉 之 功 , 肾 阳衰 败 不 能 上 济 心 阳 , 律失 常患 者 常 规 应 用 阿 司 匹林 、 氯 吡 格雷 、 低分子肝素钙 、 阿 托 心 阳不 振 , 鼓 动无 力 , 血行不畅, 1 3 久 则 导致 血 瘀 , 故 脉来 迟 涩 无 伐他 汀 , 同 时 应用 参 附注 射 液 静 脉 输 注 , 与 只 是 西 药 常 规 治疗 , 力日 。李 春 认 为痰 浊 、 瘀 血 在 缓 慢 性 心律 失 常发 病 中起 着 不 容 1 4 d 后 发 现 参 附 注射 液 组 患 者 缓 慢 心 律 失 常 的持 续 时 间缩 短 , 忽视 的作用 。人们 生 活方 式 改 变 , 体力 活 动 越来 越 少 , 久 坐 少 动 心室 率 明显 提 高 。 此外 还有 关 于 生 脉 、 参 麦 注 射 液治 疗 本病 疗 效 导致 了气 血 运 行 迟滞 ; 冰箱 、 空调 可 致 肝 脏 疏 泄 功 能失 常 , 肝 气 著 的报 道 [ 3 4 1 。 郁结 , 气滞 血 瘀 ; 肥甘 厚 味 , 辛辣 刺激 之 品摄 入 增 多 , 损伤脾 胃, 3 . 1 . 2 成方 : 张辰浩l 1 l 对冠心病 P C I 术 后缓 慢 心 律 失 常 患 者 在 常 久 则 运 化失 健 , 痰 湿 内生 。 痰 浊瘀 血 阻滞 心 脉 , 络 脉 不通 , 气 血不 规 西 药基 础 上 ,治疗 组 给 予炙 甘 草 汤 加减 ,与 常规 治疗 对 比发 荣, 心失 所 养 。导 致气 血 运行 不 畅 , 心 之传 导 被扰 , 则 发 为心 悸 、 现, 加用 炙甘 草 汤 加 减 治疗 组 , 治 疗 后 平 均 心 率 明显 提 高 , 临 床 胸 闷、 脉 迟 缓或 结 代 等症 。梁 君 昭 认 为 本病 病 位实 质 在 心 之 络 症状明显改善。顾仁樾老师【 认 为本病 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 , 脉, “ 久 病人 络 ” 、 “ 久 虚人 络 ” 、 “ 久瘀 入 络 ” 。 病程 1 3久 , 由“ 经 脉继 本 虚 以心 气 虚 、 心脾 肾 阳虚 、 气 阴两 虚 为 主 , 标 实 以血瘀 为 主 , 大 及络脉” 。络 脉 易滞 易 瘀 , 日久化 浊 生毒 , 形 成 脏 络并 病 , 滞、 瘀、 多数患者同时夹痰 、 或痰瘀互结。应采用标本兼治原则 , 分两个 浊、 毒 互 结 的病 象 。 刘 淑 娟等 【 结 合 黄 春林 教 授 的 临床 经 验 , 认 为 类 型进 行 治疗 。对 于 心肾 阳虚 , 心气 不 足 , 兼有 痰 瘀 互 结 的病 态 肾阳 虚弱 乃 是本 病 的病 理 基 础 和 中心 环节 。肾 中真 阳不 足 则心 窦 房 结综 合 征 , 运 用 温 阳益 气 , 活 血 化瘀 的治 法 , 常 用麻 黄 附子 阳虚 微 , 不 能 温 运 血脉 而呈 迟 、 结之 脉 , 气滞、 瘀血 、 痰 浊是 在 此 细辛 汤 、 参 附 细辛 桂 枝 汤 、 温 阳 回脉 汤加 减 ; 对 于 心 气虚 弱 , 心 肾 基 础 上形 成 的病 理 产 物 。 周智 恩 【 为 本 病 的病 机 特点 可 归 纳为 阴 虚 , 夹 痰 夹 瘀 的 房 室传 导 阻滞 和 窦 缓 等 疾病 , 运 用 温 阳育 阴 、 虚、 痰、 瘀 三个 字 。 虚 为心 肾阳虚 , 瘀 为 瘀血 内阻 , 血脉不 畅 , 痰 为 益气 活 血 的 治法 , 四逆 汤 、 生脉 散 温 阳育 阴益气 活血 汤 加 减 。刘 痰浊阻脉, 与 瘀胶 结难 解 , 痰 瘀 同病 、 心 肾 阳虚是 本病 的共 同病 玉 洁教 授 l 】 治疗 本 病 多 用 经方 , 除 用麻 黄 附 子 细辛 汤 , 炙甘 草 汤 理基础 肾阳衰惫 , 心 阳不振 , 气虚痰瘀互阻 , 血行迟滞则心悸 、 胸 外 , 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用于心阳虚损、 肝郁气滞 型, 茯苓桂枝 痹; 闭 塞神 窍 , 可 见 黑蒙 , 昏厥 其 临床 表 现 , 不仅 具 有 痰瘀 各 自的 白术 甘 草 汤 , 用 于 中医辨 证 属脾 虚 心 阳不 振 , 水 饮 凌 心 型缓 慢 性 证候, 还 具 有 两者 在 病机 上 互 为 因果 反 映在 全 身 的综 合 征象 , 如 心律 失 常患 者 , 刘 老 还 以真 武 汤 , 用于 肾阳 虚水 饮 上 泛 于心 所 引 目光呆滞 , 反应迟钝或躁扰不宁, 甚则精神错乱 ; 形体肥胖 ; 面色 起 缓 慢 性 心律 失 常患 者 。刘 老 在 治疗 本病 时在 运 用 经方 基 础 j - 油光 多 脂或 面 色 晦 暗青 紫 ; V l 唇紫 黯 ; 皮肤 油垢 , 色 素沉 着 等 。 多配伍养血安神、 解郁安神、 补气安神 、 化痰定悸 、 活血化瘀等药

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迟来 一 息 至 惟 三 , 不 胜 阴气 血寒 。 虚阳衰 , 阳 ” 气血生化乏源 , 则心 肾气 阳愈 故治疗 尚需谨察 阴阳气血 之所在 , 寒 另 有 《 匮要 略 》 金 中立 有专 篇 论 述 : 寸 虚。本虚 为气 血阴 阳亏虚 , “ 标本 同治。治本 以温 心脉 不荣 , 湿痰瘀 之兼 证 ,
口脉 动 而 弱 , 动则 为惊 , 则 为 悸 。 血脉不得充盈 , 弱 ” 鼓动无 力 , 气失于连 阳为 主, 以益 气 ; 脉 辅 治标 则 活血 行气 , 《 济生方 ・ 怔忡 论 治》 出“ 指 夫怔忡 者 , 续 ; 实 多为 血瘀 、 有 标 气滞 、 寒湿 、 浊 , 化 痰 宣 痹 。然 而 二 者 常 相 互 影 响 , 痰
此心 血 不 足 也 … … 真 血 虚 耗 , 帝 失 脉 道痹 阻不 畅 , 脉 涩 滞 , 动循 行 因 虚 致 实 , 有 因实 致 虚 , 常 虚 实 夹 心 中医治疗 失 常 。
缓慢 性 一 律 失 常 的 研 究 进 展 综 述 2 辨 证 分 型 及 治 疗 原 则 t k ,
心律 失 常 属 中 医 学 心 悸 、 痹 、 代 、 脉 学 》 “ 来 一 息 至 惟 三 , 不 胜 阴 成 阴 阳 两 虚 ; 肾 阳 虚 , 及 脾 阳 , 胸 结 云 迟 阳 心 损 脾
昏厥 、 忡 、 怔 眩晕 等 范畴 。以心悸 、 气 气血寒 ” 指 出迟 脉是 由 阳虚 阴盛 , , 气 失健运 , 聚痰 阻, 血瘀 滞 ; 为后 湿 气 脾
伤、 伤 、 烧 中毒等 。《 问 ・ 素 阴阳别 论》 专病 中医临床诊 治》 中指 出 , … 缓慢性 细辛汤 , 方集 中体 现了温 阳益气 的 此 日“ 迟者为阴” 元 ・ 寿在《 ; 滑 诊家枢要》 心 律 失 常 , 冠 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性 心 治疗大法 。然而益气 温 阳用药 亦轻重 因 述“ 迟为阴胜阳亏之候 , 为寒 为不足” 脏病引起者常表现为心脉瘀 阻证及 心 有 别 。 心 气 不 足 , 见 胸 憋 气 短 , 悸 。 证 心 《 素问 ・ 痹论 》 日“ 又 心痹 者 , 脉不 通” 血不足证 , 宜活 血 通脉 、 心 养血 ; 怔忡 , 。 活动 加剧 , 头晕 乏力 , 自汗 , 神疲 治 补 可见 , 皆因阳不 胜阴 , 气虚 、 血瘀所 致。 因肺 源 性 心 脏 病 引 起 者 多 为 痰 扰 心 脉 体倦 , 脉迟缓无力 , 甚则迟细无力 。治 临床 以虚证 为 主, 见脾 肾阳虚 的证 证 ,证 治汇 补 》 : 痰 迷 于 心 , 心 宜 补 益 心 气 为 主 , 阳 法 次 之 。 心 阳 常 温 《 谓 “ 为 候。心 阳 的主 要 作 用 是鼓 动 心脏 搏 痛 、 悸 、 惊 怔忡 、 惚。 故 痰浊 阻遏 胸 亏虚 , 见心 悸怔 忡 , 昏眩 晕 , 恍 ” 证 头 甚则 动, 温运 血脉循 行 ; 阳为诸 阳 之本 , 阳, 肾 心脉 失煦 之 证 , 床 除 见 心悸 怔 晕厥 , 临 胸憋心 痛气 短 , 倦 乏力 , 神 四肢 对人体各个脏腑的生 理活动起着 温煦 忡 , 心痛 闷胀 外 , 伴 有 纳呆 、 恶欲 逆冷 , 还 泛 舌质黯淡 , 脉迟微问有结代 。治 吐、 苔厚腻等痰湿 中阻之象 , 治宜行气 宜温 补 心 阳为 主 。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 关键词 】 心律失常
中医药 治疗
研究进展
元 伟 等 [研 究 步 长稳 心 颗 粒 中甘 松 提 取 物对 急 性 分 离 的成 年 大 6 1 鼠心 室 肌 细 胞 Ia I 激 活 动 力学 的影 响 , 果 甘 松 提取 物对 二 N 、t o 结 者抑 制 率 分 别达 3 . % 和 5 .% , 可 能是 稳 心 颗 粒抗 心律 失 82 79 这 常 的 电生 理 基础 。 绪 屏 等 川运 用 健 心平 律 丸 ( 何 由制 半 夏 、 竹茹 、 麦冬 、 红 、 橘 枳壳 、 酸枣 仁 、 志 等 组 成 ) 用 于大 鼠心 肌 缺血 一 远 作
等“ 用 黄 连 素 与 美西 律 治疗 室 性 期 前 收缩 的疗 效 比较 , 果显 结
v , 高 大 鼠心脏 电生 理稳 定 性 。王 腾等 研 究 黄 芩 苷对 大 鼠 … 提 心 室 肌细 胞 触 发性 心 律 失 常 的影 响 及 机 制 ,酶解 法 分 离大 鼠心

2】 ・ l0
中国 中 医急 症 2 1 00年 l 2月第 l 9卷 第 1 2期 J T M. e.0 0 V 11 N . 2 E C D e2 1 , o.9,o 1 来自・综述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魏 潇 娄 彬 徐 重 白
中 图分类 号 : 5 17 文 献 标 志码 : 文 章编 号 :0 4— 4 X(0 0 1 R 4 . A 10 7 5 2 1)2—2 1 ~0 10 2
心 律 失常 是 指 心脏 冲动 的 频率 、 律 、 源部 位 、 导 速度 节 起 传
或激动顺序的异常 , 是临床常见 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 见于部分器
质性 心 脏病 患 者 及 少数 健 康 人 。 临床 表 现 轻重 不 一 , 者 对 健康 轻 无 害 , 者产 生 血 流 动力 学 异 常 , 重 甚则 引起 猝死 , 急 性 心 肌梗 是 死 、 力 衰 竭 等 心血 管危 重 症 的重 要 死 亡 原 因 。 目前 西 药 抗 心 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进展
【关键词】中医药缓慢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证
之一,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本病多发于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

其临床特点为心率缓慢和血液动力学改变,能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甚至出现阿斯综合征、心源性猝死。

目前西医治疗此类心律失常主要是对症处理,以抗胆碱能药物、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为主。

常用药物为阿托品、654-2、异丙肾上腺素等,这些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短,停药后易复发,且不良反应大,不宜长期服用。

严重者需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但因其费用昂贵,且为有创治疗,限制了临床应用。

因此,探索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有重
要意义。

近年来,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胸痹、眩晕、迟脉症范畴,是以持久的脉博缓慢为主,伴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甚至晕厥等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已较系统,如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五·悸》中云:“自悸之由,不越两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

气虚者阳气内虚,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

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故为悸也。

”认为上焦阳气不足,心阳不振,鼓动无力;下焦阳气亏虚,肾阳不足,温煦无权,不能蒸化水液,停聚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

明确提出心肾阳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多年来,许多医家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提出了不同的病机学说,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

江苏无锡已故名医吴雅恺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病本于肾。

盖因肾阳为诸阳之本,心脉循行也自然“资始于肾”;肾中真阳不足则心阳式微,不能
温运血脉而呈迟结之脉。

心肾阳虚是本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心阳不振可致心脉瘀阻;肾阳亏虚损及脾阳,脾失健运,易成痰饮湿滞,因虚致实,故以温阳补肾、活血通脉之法治疗本病,取得良效。

何红涛通过对100例病人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中医辨症为阳气虚弱、心血瘀阻,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陈一清指出,虚损涉及气、血、阴、阳,其中以心气虚最为常见。

且心气虚发展有四种趋势:一是伤及心阳导致心阳虚衰,进一步发展为心肾阳虚;二是心气不能化气生血,导致心的气阴两虚;三是阳损日久及阴,后期出现阴阳两虚;四是导致瘀血、痰浊、气滞、水停等实邪丛生,进而又因实致虚、形成恶性循环。

其中,痰湿阻络是本病又一重要病机。

杨达等已从血液动力学检测中得到证据,并指出本病经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后使血液
黏稠度得到了改善,从而使心率明显提高。

治疗
中药复方治疗:①辨证分型论治: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大多医家以其病因或病
理机制为立法依据,本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组方。

心肾阳虚者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为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气虚血瘀者以益气活血、温经活络为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君子、血府逐瘀汤加减;气阴两虚者以益气滋阴、养血和营为法,方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②经方加减治疗:以一首经典方剂为基础,结合辨证或辨病加减化裁是临床组方的重
要形式之一,临床中应用广泛,效果显着。

治疗本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脉散、参附汤、补阳还五汤、炙甘草汤等使用较多。

其中最常用的首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方集中体现了温阳益气的治疗大法。

③自拟方治疗。

张捷以升率汤治疗该病30例,药用制附子、五味子、人参、当归、麦冬、玉竹、黄芪、丹参、细辛、炙甘草,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

胡水勋等以
通阳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2例,药
用红参、熟附子、黄芪、桂枝、三七、毛冬青,治愈13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高嵩山等以心率升
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3例,药用红参粉、炙附子、桂枝、葛根、茯苓、五味子、细辛、三七粉、赤芍、当归、川芎、仙茅,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

杨艳华等以益气通心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
常60例,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桂枝、丹参、磁石、赤药、炙甘草,显效15例、有效3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

中成药治疗:①注射剂:临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有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

苏大宇等运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62例,分析发现参附注射液可以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症状、明显提高心率、改善心电图。

蒋家祥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72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38例,房室传导阻滞34例,总有效率为86%。

其中窦缓及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疗效较好,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疗效欠佳。

黄新梅以生脉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8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并提出生脉注射液抗心律失常作用在于改善心肌缺
血后冠脉血流量,抑制了心肌K+-Na+-ATP
酶的活性,改善了心脏生理功能,从而增加了心肌生物电的稳定性。

刘仲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2例,发现其通过
对缺血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调整血压血流,控制动脉硬化,保证了窦房结及其周围神经和心肌正常电活动,使窦房结的功能得以恢复。

②口服药:廖林峰用心宝丸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观察表明该药可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氧耗,加快心率,并有抗心律失常及改善微循环之作用。

陈建忠应用升率合剂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5例,证实升率合剂能改善窦房结及
房室交界区功能,提高窦性心率或交界区逸搏心率,加快窦房及房室传导,使临床症状改善率在80%以上。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广大中医学者对缓慢性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做了大量有益
的工作,整理挖掘并筛选出了不少方药、成药、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显示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巨大
的优势及潜力。

中医治疗本病注重整体调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采用扶正固本,标本兼治的方法进行论治,在提高心率的同时,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治疗本病的温阳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等药物,大多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提高窦房结自律性、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与西药相比,抗心律失常中药价格低廉、天然、无或低毒不良反应,便于长期服用,且停药后疗效持久,很少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极大丰富了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和价值,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对该病的中医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譬如: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许多疗效判定标准的严紧性、科学性缺乏客观指标,国内的临床研究普遍缺乏前瞻性、大样本的观察,对药物的作用部位也不十分明确,有待于将中医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的电生理检查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制定统一的疗效指标。

再者受剂型的限制,
中医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急症、危症、重症治疗方面的研究极其有限,需进一步深入临床研究和探索。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开拓思路,以中医
理论为基础,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完整系统地阐述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
证论治标准;制定既有西医学客观指标,又有中医学客观指标的中医证侯诊断标准和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随机、对照、双盲法的基本原则设计研究,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注意对有效方药进行较大规模的多中心试验,并长时期随访,并注意观察中药应用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

以便筛选出高效、低毒、重复性高、针对性强的中药。

中医药治疗虽以辨证论治为主,但应注意改进剂型,并将中药有效成分制成针剂、片剂、滴丸、控释片、口服液、气雾剂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以便于患者服用和救治心律失常的急症、重症。

【参考文献】
1 吴雅恺.补心通脉汤治疗心悸、心动过缓.古今名医临证金鉴,200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