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的形成发展看武汉在区域格局中的城市定位
试论武汉城市功能定位-兼与中部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比较
试论武汉城市功能定位兼与中部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比较付丽萍舒亚东摘要: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武汉作为中国特大型的中心城市,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认为,武汉的城市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一个特色、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四项功能。
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应该按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四个一体化的目标,加快城市圈内交通、产业、市场、科技四方面对接,促进圈内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和企业重组,形成武汉辐射周边、周边支持武汉,九市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真正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功能定位是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
武汉作为中国特大型的中心城市,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如何制定和完善城市发展战略,如何彰显个性和特色,发挥独特优势,城市功能的准确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通过对武汉自身资源和体系环境的分析,确定自身最优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城市内外的环境和资源,最准确地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最大化占领和控制市场,才能实现最优化的发展,最大化地创造财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本文在解释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中部城市定位的特色,论述武汉城市的功能定位。
一、城市功能定位的一般性解释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就有了一定的功能。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功能也各不相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以及各地城市规划的编制,对城市功能的探讨也日益热烈,城市功能的定位,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2006年4月出台的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就明确要求,把“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对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
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城市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等领域的解释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定义。
如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效能。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武汉作为中国内地重要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水格局。
它的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有长江和汉江两大主要河流贯穿而过。
武汉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给城市布局和风水格局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城市布局充分体现了其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特点。
而在风水理论上,武汉的水、山、地势等因素也对城市风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分析一下武汉的城市布局。
武汉城市的布局可以说是“三镇合一”,即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一,形成了今天的武汉大都市区。
在明清时期,这三镇分别是江南第一军事重镇、江南第一商业重镇和江南第一工业重镇,三镇的布局相互衔接,形成了商业、军事和工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这种布局也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武汉的城市布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更是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是武汉市中心,也是整个市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长江的水运资源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而汉江的汉口港更是成为了武汉的商业重镇。
整个城市布局在历史上都是以江为界、岛为市、江汉交汇的独特特点。
我们来看一下武汉的风水格局。
风水学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而山则是防御的象征。
在武汉的风水格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是武汉的“聚宝盆”,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
而在城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有东湖、西湖、南湖、北湖等自然水体存在,这在风水学上称为“四水归堂”,有收天下之财、聚四方之气的意义。
这些水体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运输便利,也使得城市的风水格局更加完善。
武汉市的山势起伏也为城市的风水格局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武汉市区内,有着诸多的小山丘,如武昌黄鹤楼、汉口龟山、汉阳古德寺等地标建筑,山水交融、山明水秀,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景观和气息。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摘要: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中部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本文从人口分布、经济规模以及城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总结武汉城市圈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其结构特征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Abstract: Wuhan city circle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regions for developing in the middle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Wuhan city circle from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cale of economy and the towns structur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a favorable foundation data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uhan city circle.Key words: Wuhan city circle; spatial structure0 引言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圆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周边城市,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形成的区城经济格局,又称“1+8”城市圈。
该区域以占湖北省33%的土地面积汇集了全省50.4%的人口、59.9%的国内生产总值、53.1%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成为中国内陆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武汉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浅析
武汉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浅析简介:通过介绍武汉市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与特点,分析武汉进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方向,同时揭示笔者所意识到的现阶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问题及弊病。
同时横向比较其他城市在建设规划中的成败,引述有专家的观点,重点在尊重历史及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字:武汉,城市特色,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内陆的特大城市,也是华中地区的最大城市,武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市区一分为三,依托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素有“江城”的美誉。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武汉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勇于突破的人文传统,也在中国当代史上立有一席之地。
可以说,武汉应该并且有能力成为一个颇具个性魅力的城市,换言之,作为城市的外在表象,其建筑与规划也应有体现出这个城市地理、环境、人文等方面的特色,体现出独到之处,令人过目难忘.通过了解世界各地以及国内的其他城市的建筑与景观后发现:城市的气质来自历史与文化的积累、城市的魅力体现于不同时代建筑的有机集合。
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人们用智慧创造了城市这种大的人工环境形态.首先,我们可以从下面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分析一下武汉的客观优势:1.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与地理条件:武汉处于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湖北省腹地,水资源十分丰富,市内江河纵横,河港交织,湖泊星布,以长江为干构成庞大的水网.长江汉水两条大河贯穿整个城市,滋养着两岸居民,而东湖以及其他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则如一块块碧玉与江河遥相呼应,对调节环境小气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们的存在,实际上已经对武汉的城市基本布局从地理学的角度作出了大体的定位.另一方面,武汉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的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京城,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可谓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商贾进行商贸活动的必经之路。
城市生态学——武汉
3开展湿地生态修复 对已受损的湿地要实施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湿地的生境、生物和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退化的 水生植被进行修复,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在促淤、净化水质和增强 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要恢复江湖联系,促进江湖间水生生 物的交流.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湖泊湿地的自净能力。目前.武汉 在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六湖连通、大东湖水网整治、恢复江湖 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湿地修复 提供了经验。 4加强科学研究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 出,湿地被侵占,改造以致消亡,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健康 发展。为此,国内开展了不少城市与湿地关系方面的研究¨引, 许多地区还开展了湿地恢复的应用工程研究和实践,建立了许多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武汉市水环境问题
(二)、武汉市水域概况
武汉全境水域面积2217.60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6.10%, 人均占有地表水11.4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 城市之首,水域面积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中 心。武汉河网水系纵横交错,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 汉江在此交汇,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面面积471.31平 方公里。武汉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66个, 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为803.17平方公里,居中国城市 首位;其中东湖是中国最大最美的城中湖(水域面积达132.37 平方公里),梁子湖是目前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 之一。
二、武汉市生态环境问题
(一)、武汉市城市森林概况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热冬冷,无霜期 长。全年降水量1200-1700mm,集中在6-8月。土壤种类繁多,养分充足。 因此武汉市有着丰富的植物物种。武汉市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长江、汉水以南,以樟树、楠竹、杉木、 茶、女贞、柑桔为代表;长江、汉水以北以马尾松、水杉、法桐、落羽松 等树种为主。此外还有竹类、水生草本植物、野生草本植物以及从南方引 种的含笑、蜜桔和国外引进的油橄榄、湿地松、樱花等优良树种。常绿阔 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武汉市典型的植被类型。
第23讲 城镇化(练习)(解析版)
第23讲城镇化(2023·山西晋中·统考模拟预测)下图是我国312个城市2020年与2010年城镇及乡村人口数据比较得到的变化率,其中横轴为城镇人口的变化比例,纵轴为乡村人口的变化比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A.大多数城市正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B.所有城市的城镇人口增加C.多数城市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D.少数城市的乡村人口减少2.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位于()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答案】1.A 2.C【解析】1.城市常住人口的组成中既包括城镇人口也包括乡村人口(农民工)。
据图文材料可知,与2010年相比,2020年大多数城市表现为城镇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大多数城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过程,A正确;大多数城市(不是所有)城镇人口增加,B错误;无法确定城镇增加的人口数是由乡村人口转变而来的,C错误;大多数城市的乡村人口减少,D错误。
故选A。
2.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就业机会减少,对人口的吸引力减弱,人口外流,对应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数均减小的第三象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本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2023·江苏·模拟预测)半城市化是指城市核心建成区外围的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上逐渐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识别指标有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占比等。
这一现象以特大城市郊区最为典型。
下图为2005~2015年杭州半城市化与城市地区的常住人口、建设用地增长率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杭州半城市化地区()A.建设用地增长低于城市地区B.人口增长全部快于城市地区C.人口增长由中心向边缘递减D.建设用地增长快于人口增长4.杭州部分半城市化地区没有快速转变为完全城市化地区,可能是()A.区域的产业空心化B.农村一二三产融合C.生态环境质量下降D.建设用地严重不足5.长三角地区,最有利于半城市化向城市化转变的措施有()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①加强民营经济发展①政策驱动的重大项目建设①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3.D 4.B 5.C【解析】3.半城市化地区的建设用地增长率显者高于城市地区,但人口增长却明显不及建设用地增长速度。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作者:陈秉元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历史证明,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态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
本文分析了大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圈发展的特点,对武汉城市圈的定位、发展和空间政策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从区域发展角度,构建中部大三角,强化武汉核心城市的建设,优化、扁平化城镇群的空间网络,重点发展门户交通枢纽,打破产业的同质性布局,实施生态可持续战略,协调区域管理机制,才能立足武汉,崛起中部,放眼世界,促进武汉城市圈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中部大三角0前言自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城市群和城市圈的概念以后,很多人认为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自于城市圈,世界发展的单元将由更大地域内的分工明确、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群集合体构成。
步入新世纪,面临严峻的中部塌陷现象,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国家战略直接促进了大武汉城市圈计划的实施。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包含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共9个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但是集中了全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
现在,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推动湖北经济的发展和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实现都有重大意义。
1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武汉城市圈在我国15个主要城市群中竞争力排名第9,已落在长株潭之后,处于中下水平,难以实现中部支撑的作用。
目前,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城际联系、产业发展与城市群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从圈层体系来看,武汉城市圈内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仅有武汉一个,并且60%以上武汉人口居住在主城区内,其他城市城市化水平普遍处于中期阶段,呈现低密度蔓延式的空间扩张。
加快建设并形成武汉主体功能区
加快建设并形成武汉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报告有两处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直接论述。
一是在论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出,“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二是在论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强调,“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面对国家这一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部署,武汉应该加强研究,积极应对,努力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
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背景、意义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国务院2007年7月下发的《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要求: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好未来全国人口和经济的基本格局,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国发21号文从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布局的配套政策取向。
2007年8月形成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纲(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主体功能区规划提纲》)指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实现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相协调,基本实现人口和经济的分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活条件同质化。
《主体功能区规划提纲》对四类主体功能区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优化开发区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是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是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
《区域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思考题晋元第一部分王君超出题1、建国后中国区域划分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答:⑴一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中央政府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
企业大量内迁反而降低了一些沿海工业省份的发展水平。
二是,80年代初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
三是,90年代初,中央政府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
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使沿海的新兴工业省份(如广东和福建)成为最大的政策受惠者。
四是,沿海新兴工业省份的经济崛起缩小了东部地区内部省际之间的发展差异的同时,也扩大了地带之间的发展差异。
五是,2000至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启动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旨在平衡区域发展的一系列发展战略。
⑵经济区域的划分一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
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在传统的“两分法”的基础上,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
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政府又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由此就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
2、为什么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着不平衡问题?答:⑴主要表现为: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⑵原因:一是,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实际实施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即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致富。
四个特区,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再到内陆。
武汉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与对策思考
沿海扩展到世界经济体系 中, 汉所启 的“ , 西” 由长江上游延伸 到西部 。以沿海、 长江 、 西部三大区域板 块为构造的 H型战略格局 中; 武汉的趋 中性与边缘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 体现出东西互动发展的态势。发 挥好 武 汉 的作 用 。 中部 崛起 的意 义也 就 体现 出来 了 。
优势所取代。但随着我 国区域政策的调整及经济全球化 的深人 , 武汉 区位特征 的重要性又会显现出来。 2随着经济全球化 性将 有助于推动 中部崛起 从上世 . 武 纪8 0年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看 , 经历 了由东 向西 , 由沿海向内地 , 大体分 四步逐次推进 的过程。在 8 0 年代 的前两个 步 骤 中 , 海是 主角 。 沿 内地 是 配 角 , 汉 的 内 陆 区位 特 点 比不 上 沿 海 的边 缘 区位优 势 , 武 武汉 的居 中区位反而成 为一种束缚 从第三 步战略开始 .长江开放开发使武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逐步显
从 近 几年 关 于我 国区域 经 济发 展 战 略 的研 究 看 . 武汉 是 全 国一 盘 棋 中不 可 或缺 的一枚 重 要 棋子 。如 以北京 、 上海 、 汉 或 以香 港 、 海 、 汉 为 三 大 发展 极 的 “ 三 角 ” : 武 上 武 金 说 以京 、 、 、 作 为 四个 极 点 , 沪 港 渝 武 汉 为这 四个 极 点 的“ ” 型 区 域经 济 的支 撑 点 说 : 十 字 以上 海 、 汉 构 建 中 国经 济 地理 横 轴 的 “ 武 双核 心 ” ; 说
起 而言的 . 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仍是 中西部的经济发展高地 。 近年来国内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武汉城市发展.pptx
6
Second~~~
武汉城市发展 Past Now
Future
7
武汉城市发展——Past
一、武汉发展历史;(视频)
二、黄鹤楼发展史;
三、1990 年代以来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的特征; 四、1990 年代以来武汉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律
8
二、黄鹤楼发展史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是战争的 望楼,晋灭东吴后,黄鹤楼变为登临休憩的场所;至唐代,黄鹤 楼成为吟诗作画、宴客送友的胜地。
5
武汉介绍——行政区划
武汉市现行县级行 政区划分13市辖区,分 别是: 江岸、江汉、硚口、汉 阳、武昌、青山、洪山7 个城区; 蔡甸、江夏、黄陂、新 洲、东西湖、汉南6个远 城区; 3个由武汉市政府直接管 理的国家级开发区:武 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俗 称沌口开发区)、东湖 新技术开发区(属洪山区 区划)、吴家山台商投资 区。
19
一、武汉城市规划
武汉城市规划提出的武汉城市发展内涵: 具有中等城市以上的规模,交通便捷, 职住相对平衡,功能相对独立,公共服务设 施良好,基础建设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 美的“自足、活力、可持续”的现代化综合 新城。
20
二、武汉城市化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 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 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 市。
32
四、武汉交通
(一)、城市轨道交通
(二)、城际铁路
(三)、武汉-中国桥都 (四)、武汉港口
33
(一)、城市轨道交通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是第一条线路,于2004年7月28日开通运营 ,使武汉 成为中国大陆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后第五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运营里程95.6公里。4号线一期的开通,标志着武汉形成“工”字形的地铁网, 使武汉三大火车站可由地铁无缝转乘。 至2017年,将会开通7条中心城区线路及2条新城区线路.。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
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演变及发展趋向分析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大武汉战略》课题组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家战略东移的格局尚不明显,武汉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老工业基地“余威”尚存,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仍居于前列。
但由于对外开放力度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与沿海地区拉开差距。
这一时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呈现以下特点:(一)武汉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居第二梯队城市前列,但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很大,而且增长率也居第二梯队城市后列。
(二)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增长率排名均居中,但与排在前几位的城市相比却差距较大。
(三)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与其老工业基地的身分比较相符。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个时期,武汉市经济增长较快,但又不及沿海中心城市。
可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来分析:1981年~1985年中,武汉的投资增长率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城市,居第14位,消费增长率也明显低于广州、青岛、西安、上海等城市,位居第7,这是造成武汉这几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另外9个城市、位居第10的主要原因。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全国实施沿海战略,位于内地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显着拉大。
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呈现为以下特点:(一)在多数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武汉在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放慢了,武汉的位次继续下降。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就自身而言虽然是不断增强的,但其增长速度在整个80年代不断下降,其财政能力与排在前几位城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在沿江城市中居于中游,在中西部地区居首位。
(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化水平与中西部以外的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5个沿江城市中,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层次是较低的。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21世纪全球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数以百万计的生机勃发的城市增长,国家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城市和城市的竞争以及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包括周边一百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八市。
该区域2021年已占湖北全省33%的国土面积,50.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59.1%的国内生产总值,61.8%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武汉城市圈的近期目标是到2021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个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城市圈内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可以清楚可观的认识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为科学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湖北统计年鉴200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以及各相关城市历年地方统计年鉴所收集的相关原始指标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在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五个方面选择了14个原始指标组成了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
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
指标体系解释如下:1.综合经济实力综合经济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包括指标如下: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X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的幅度X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组指标中,X1综合体现经济发展水平,X2从速度上反映经济增长潜力,X3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
2.资金实力X4: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X5人均居民储蓄余额=城市地区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城市地区总人口X6人均财政预算内支出=城市地区政府财政预算内支出/城市地区总人口X4表明一年内城市投资增量,其大小影响到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武汉都市圈
蕲春县、嘉鱼县等13 个城市,其中通山县的中心性指数0.097,是武汉城市圈
中中心性最低的城市。
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分析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将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 ( 1) 交通方式 ( 2) 信息技术
( 3) 政策体制变革
( 4) 新型“网络化”系统结构
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1)“1+8”产业分工
◆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龙头,发挥其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 础等方面比较优势,建成为中部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 究及产业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现 代服务业基地。
◆黄石、鄂州:依托邻近武汉、沿长江和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位及交通优 势,重点建成以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为主的原材料生产 基地,与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产业对接、互补,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 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
4、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
(2)国内融合
首先是与中部融合,中部正在出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 与中部城市群融合发展,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圈,不仅可以拓展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空间,更能提升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其次是 参与国内经济竞争,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战略视野上,应该眼睛 向东和向南,承接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和产业梯度转 移。
武汉都市圈
1 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 2 武汉都市圈各城市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3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4
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1)“1+8”产业分工 城 市 职 能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杭州 长江下游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特别提醒 大城市不等于大都市。大都市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 带动能力。而大城市往往具有集聚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知识链接 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区域中心城市在成长期,由于其强大的集聚作用,周边 中小城市经济要素大量流向大城市,导致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的现象。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思维拓展 上海港的发展 由图可看出,随着上海的发展,上海港由支流港、 干流港向门户港、深海港演变,说明洋山深海港建 设对上海的作用。 试答: _提__升__上__海__的__国__际__航__运__中__心__地__位__。___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图解地理 “一核五圈四带”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4. 湘江新区对湖南省各地级市辐射力差异的影响因素有( A )
①竞争关系 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③交通的发展 ④文化差异 ⑤政治因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湘江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对同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长沙市辐射带动作用
较弱,故城市之间的竞争会影响辐射带动作用的强弱,①正确;湖南省地形较为复杂,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1. 影响河南省郑州市对其周边省辖地级市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D )
A.气候条件
B.海拔
C.城市等级
D.空间距离
[解析] 河南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各个地级市与郑州市一样,气候条件相差不大,
A错误;河南省各个地级市所在地区虽然海拔东西相差较大,但城市多位于山区河谷
平原,海拔相差不太悬殊,B错误;各个地级市的行政等级相同,C错误;受郑州市辐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武汉市历史街区的特征及开发定位
的历史街区, 本文在分析了武汉历史街区的特 色 基础上针对各历史街区的特征尝试提出了 自的旅游开发定位。 各
【 关键词】 历史街 区; 武汉; 特征 ; 开发 ; 定位 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 ,人们逐渐 清楚 的意识 到文化 的多样 方公里 。() 昌旧城风貌 区, 4武 包括 中山环路 以内的武 昌旧城及
的特 征进 行 合 适 的 开发 定 位 显 得 举足的界 定
历史街 区足历史 留传下来的因社会、 文化 因素集 结在一起 的有一定空间界限的城市 ( 地域 , 镇) 它以整 个的环境风貌 体现
着它 的历 史文化价值 , 展示着某个历 史时期城市 的典型风貌特
色 , 映 了城 市历 史 发 展 的脉 络 。 反
武汉 是我 国拥有近代历史文化遗产较多、 价值较 高的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19 年 , 9 6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9 6 0 0 中 19 ~2 2 )
公布 了中心城 区的 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 , 究以上 历史街区的 研
定 义 , 考 历 史 街 区 的一 般 特 征 , 合 武 汉 历 史 文 化 风 貌 区 的 参 结
的特殊见证 , 以激起广 大 民众 的感情 和思念 , 可 继承优 良的文 化传 统。可以说历史街 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 其独特 的建 大的吸引力 , 成为一种独特 的城市旅游资源
二、 武汉 历 史 街 区 特 征分 析
通过相关 资料 的研读辅 以实地调研 , 可以分析得 出武汉 市 ( 集 中于内环线沿江分布 一) 运用 E DASI R MAG NE技 术对武汉历史街区进行矢量 成 I 布于武汉 三镇 ,但又相对集 中于长江与汉江交汇 的两江 四岸 ,
另外以武昌旧城风貌区的昙华林历史街区为例这条仅数千米的僻街小巷中竞集中了几十处百年以上的老建筑其中有教堂医院学校民居公寓领事馆等这些建筑风格各异的中式西式或中外合壁的老房子爬满苔藓的斑驳墙体让人叹为观止感受到的是一部武汉近代百年的革命史卫生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建筑史全然是一部武昌城邑百年文明史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是中部最大的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武汉西与仙桃市相接,东与鄂州市、黄石市接壤,南与咸宁市相连,北与孝感市相接,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形状。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13 个区、 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万人。
武汉其行政区划沿革非常具有历史特色,可以说是从明代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的一个缩影。
武汉可以看作两市(汉口、武昌)一县(汉阳)的合并(故有“武汉三镇”之说)。
其中汉口和武昌从明朝后期起就分别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市。
在1927年到1949年,这三地分别对应着汉口特别市(过去的直辖市)、武昌市(湖北省省会)和汉阳县。
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
因此,武汉可以说是一个直辖市、一个省会城市和一个县的紧密联合体。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汉口是武汉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区,也是华中地区商品集散的中心;武昌是武汉高等学府集中的文化区,是武汉现代城市文化的体现;汉阳则是市政府重点发展的开发区,凸现着武汉的未来。
武汉的绝大部分景点都集中在武昌和汉阳,向中外游客展现“江城”风情万种的迷人风采和魅力。
武汉地理
武汉地理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位于中国腹地的中心,江汉平原东部,是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
武汉市国土总面积8467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为东经113度41分——115度05分,北纬29度58分——31度22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武汉东西最大横距为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55公里。
要是从地图上看的话,整个武汉市自西向东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
武汉市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总体属于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黄陂和新洲北部属于中低丘陵地区,为大别山的绵延部分。
江汉平原湖泊众多,“有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说法,这些地方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就厚达30——50米,是非常好的农耕用地。
武汉地区的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最后注入长江。
武汉交通在我国的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市处于非常优越的中心位置,内与湖北省的荆州、宜昌、十堰、襄樊、孝感、黄石等城市相距300公里左右,中层与邻省的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中大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外层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西安等特大城市相距仅1200公里左右,可以这么说,如果以武汉为中心,画个半径1000公里左右的圆,那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就基本都在里面了。
因自古水路交通都发达,又与河南、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相邻,所以武汉市又号称“九省通衢”,去哪里都方便。
武汉行政区划武汉市自古被长江和最大的支流汉水穿越而过,天然的分成了武昌、汉阳和汉口三个基本部分,所以武汉又有“武汉三镇”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现在的行政划分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等13个区,其中前7个为中心城区,后6个为郊区,北部的黄陂就是其中之一。
三镇历史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这条河密切相关。
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所以叫汉阳。
汉阳地区最早出现城市;武昌地区发展历史最长,发展了几千年,几乎承载了武汉所有的历史,其实武昌历史最丰富;汉口从明末1635年筑堤到清康熙年间,不过发展了几十年,可是汉口很快一举超越汉阳和武昌成为举国闻名的名镇,成为与朱仙镇、佛山镇和景德镇齐名的四大名镇之一。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摘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市场等规模优势,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建立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必须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开始。
本文在介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根据产业结构上存在的明显缺点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优化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pooling of scale advan-tages about resources,factors and market,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nd also build basal platform of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mpetition,besides it will put effort to build the fourth grad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But the goals of the premise is must be started from the optimiz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article,on the basic of introduc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eply,according to the obvious shortcoming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Keywords: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volvement;optimization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武汉城市圈由1个副省级市(武汉)、5个地级市(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3个省管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城市区域集合体,圈内总人口约3141万,国土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提供了全省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62%的财政收入,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