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学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
疾病分类 感冒 头痛 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分型 风寒、风热、风湿等 升降失调、气血不足等 脾胃虚弱、湿热积滞等
治疗方法 汤药、针灸、拔罐 穴位按摩、草药 调理饮食、中药调理
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1 全面治疗
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 重要性,以及它在治 疗疾病时提供的全面 治疗方法。
2 个体化医疗
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 个体化特点,为病人 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 务。
3 文化传承
强调学习中医辨证论 治对于中医药文化传 承的重要性,以保护 和发展传统医学。
中医辨证论治的误区和挑战
科学验证
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 性与主观性的平衡,以及 对现代科学验证的需求。
医学教育
讨论在医学教育中如何更 好地传授和推广中医辨证 论治的知识和技能。
多元医疗
研究中医辨证论治与其他 医疗模式的结合,以提升 综合医疗服务的效果。
总结和展望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展望未来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和挑 战。
《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辨别病人的病因和病机,来确 定治疗方法,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的概述
传统疗法
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气血调和
解释中医辨证论治的目标是通过调整气血 平衡来达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整体观念
强调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之处,以整体 观念对待疾病和健康。
辨证分型
4
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详细阐述了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分型 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诊断
技术。
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诊所
了解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诊 所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传统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证3、辨证治疗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6、阴阳7、阴平阳秘8、阴血9、阳气10、阳胜则热11、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17、重阳必阴18、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21、寒者热之22、阳病治阴23、阴病治阳24、五行25、五气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体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盗母气41、虚则补其母42、实则泻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补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泻南补北问答题(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

以下同)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

以下同)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接洽。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名词解释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脏5、六腑6、奇恒之府7、神8、血府9、汗血同源10、津血同源11、1肺朝百脉12、肺主治节13、肺主行水14、通调水道15、肺为水之上源16、气门7、肺为娇脏18、肺主宣发和肃降19、脾主运化20、脾胃为后天之本21、肾为先天之本22、先天之精23、后天之精24、天癸25、元阴26、元阳27、肾者,胃之关也28、髓海29、七冲门30、中精之府31、水谷之海32、三焦气化33、心肾相交34、心肾不交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7、精血同源38、水气凌心。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是一种临床医学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辨证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辨证,即辨别疾病的特点、病因及表现,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方式来获取与疾病有关的信息,进而辨证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治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核心内容。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在整体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同时,辨证论治也注重个体差异,认为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
1. 回顾病史: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收集疾病发展的过程,为后续的辨证提供线索。

2. 观察症状: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如面色、舌苔、脉象等,分析身体的表现,找出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3.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形态、姿态、便便等,闻其气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感受,以及切诊(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

4. 辩证施治:根据对疾病的全面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进行治疗,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总而言之,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方法,其旨在通过全面的辨证过程,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采用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差异,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通过辨识疾病的特点和病情变化,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辨证和论治两个方面,对中医学辨证论治进行解释说明。

辨证。

辨证是指中医师通过观察和与患者交流,准确地辨别疾病的本质特点和病情表现。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在内外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下的结果,反映了人体阴阳失衡或气血运行异常的状态。

因此,通过辨证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机理,并进一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其中,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等外部表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闻诊则通过听取患者咳嗽声音、呼吸声音、腹鸣等,了解疾病的症状和表现。

问诊则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病程、病史以及疾病的感受和症状。

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经络、穴位的按摩、触诊等手法,辨识患者脉搏的变化,获取有关疾病的信息。

辨证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几个症状判断疾病,而是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环境、病程等多方面因素,以获得全面准确的辨证结论。

辨证的目的在于找出病因,识别病症,为下一步的论治提供基础。

论治。

论治是指中医师根据辨证结果,根据综合辨证分析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中,治疗的核心在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动。

因此,论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进行调理。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配制成煎剂、丸剂、散剂等剂型,以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中药大致可以分为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味和功效,可以根据病情进行选用。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气血流动。

针灸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常用的针灸方法有刺入、温针、电针等。

除了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还常常使用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如推拿按摩、中药包热敷、吸痧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要治病,先求人体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2.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证施治、辨证施药。

3.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对立而统一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

5.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贯穿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影响。

6.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主动,血主静,二者密切相互关联。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7.中医的病因病理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外因内因。

疾病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8.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中医强调辩证论治,注重从整体、动态、直观的角度进行诊断,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

9.中医的药物学:中医药物学包括草药学和中药制剂学两个方面。

草药学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等;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备工艺和配伍规律。

10.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的预防保健包括养生、食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的汇总。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中医学和应用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及应用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及应用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及应用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及其应用。

一、辨证论治的基本原理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是基于中医学理论体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脉象等生理特征,辨明病证的病性、病位、病机和病势,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治则、用药等内容。

其基本原理包括辨证施治、辨证用药、辨证取穴、辨证调理等。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病证的表里虚实、寒热、气血等特点,确定治疗方法的主要原则。

比如,对于寒热错杂的证候,应取温热疏散法治疗;对于虚实夹杂的证候,可采用益气扶正法施治等。

2. 辨证用药:中药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药物进行搭配应用。

比如,对于湿热瘀滞证,可选用燥湿清热类药物;对于气血不足证,可选用补益气血类药物等。

3. 辨证取穴:在针灸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

比如,对于气滞瘀阻证,可选用气穴进行刺激以促进气血畅通;对于寒湿困滞证,可选用温阳化湿的穴位进行治疗等。

4. 辨证调理:在辨证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调养,包括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适等方面。

这些方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二、辨证论治的应用范围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涉及多个疾病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其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科疾病:包括感冒、胃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等。

通过对病证的辨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2. 外科疾病:包括创伤、骨折、扭伤、疮疡等。

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创伤后疼痛、肿胀、红肿等症状可以通过针灸、艾灸等方法得到有效缓解。

3. 妇产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经痛、不孕症、产后恢复等。

中医药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通过辨证论治方法可以有效调理女性疾病,提高生育能力,促进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7-20
5.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3
6.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0,18-21
2. 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
?

?
?

?
?
容பைடு நூலகம்
1. 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约20分钟)
(2)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 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约15分钟)
② 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约10分钟)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并记载了药名247个,药方283个,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
很大提高。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 想提供了思维方法,故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
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类疾病发作时,
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
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 有关。在治疗时,又观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 有较特异的疗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 得出了“五脏分证”的规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
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既事物是一个整体,
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
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 发,在认识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时,即重视人体自 身的完整性,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这种全面认 识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就称整体观念。
由于石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对体表的刺激和创伤,
人们在这些偶然的机会中逐渐发现了体表刺激 能解除某些症状的作用,从而获得了使用锐利 的石器治疗病症的经验,这就是最早针术的起 源。
(4)理疗的起源: 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 伤中,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 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了经验,这就是最早的热熨、 艾灸、拔火罐等理疗法的起源。

中医辨证论治学

中医辨证论治学

中医辨证论治学中医辨证论治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

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辨证施治原则,通过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辨明病机,然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恢复和调节人体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方法与流程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中医辨证论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理论和辨证施治原则。

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它以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等为核心,形成了中医的独特体系。

辨证施治原则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包括辨证论治、辨病机、辨证施治等,它强调因病因人因时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流程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流程主要包括四诊合参和辨证施治两个方面。

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它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并切诊患者的脉搏情况,从而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病机。

在辨证施治方面,中医辨证论治注重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辨证辨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汤剂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适当的中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患者的气血流通。

中药汤剂治疗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药煎煮和配方调配来治疗疾病。

三、中医辨证论治的应用案例(这里给出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例如:)患者小明,男性,35岁,因咳嗽、咳痰、气促、胸闷等症状前来就诊。

经过四诊合参的观察、听诊、问诊和切诊,辨证为痰湿壅肺证。

根据病机,采用辨证施治方法,方药采用小青龙汤加减,针灸选择足三里、太渊、关元等穴位。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咳嗽、咳痰减少,气促、胸闷缓解。

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逐渐康复,症状完全消失。

四、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以中医理论和辨证施治原则为基础,通过四诊合参和辨证施治等方法,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针对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笔录(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整体观点,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归纳。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采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经过剖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由、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归纳、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因为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响性不一样,或处于不一样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一样,因此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一样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为出现了同样的证,因此就采纳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经过经络纵横宽泛地散布,以贯穿内外上下,运转气血津液,滋润并调理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互相关系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峙双方属性的归纳,并含有对峙一致的内涵。

阴和阳,既能够代表两种互相对峙的事物和权力,又能够代表和用以剖析同一事物内部互相对峙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峙限制: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失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笔录(2)李本强11.阴阳的转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含:①阴阳的对峙限制;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变;⑥阴阳的自和与均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中医学 基础理论

中医学 基础理论
• 阴虚证---见虚热证,结合脏腑辨证 • 阳虚证---见虚寒证,结合脏腑辨证 • 亡阴证---汗多黏腻如油加热象 • 亡阳证---汗特多质稀不黏加寒象
43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气虚证---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气陷证---气虚表现及脏器下垂并见 气脱证---气随血脱或阳气虚脱而神志昏迷 气滞证---局部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 气闭证---邪气闭阻脑、脏器、官窍而神志昏迷
5
藏象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五脏总的生理功能:化生和储藏精气 三、心肝脾肺肾各自功能 四、六腑总的生理功能:传化物 五、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6
经络
一、十二经脉名称 二、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三、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四、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五、任督二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7
病因病机
一、病因、六淫的概念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三、病机的概念 四、邪正盛衰及虚实变化 五、阴阳失调: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 疼痛的部位:头痛---头项太阳经,川芎 前额眉棱阳明经,白芷 两侧少阳经,柴胡 颠顶厥阴经,吴萸 头痛连齿少阴经,细辛
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背痛、周身痛 四肢痛---风痹、寒痹、湿痹 、热痹
26
4.问头身胸腹
• 头晕---痰湿、肝阳、瘀血、精气血亏虚 • 胸闷---心、肺气机不畅,虚证、实证 • 心悸---心悸及怔忡的鉴别 • 胁胀---肝胆病变 • 脘痞---食滞、湿困、饮停;脾气虚、胃阴亏
• 皮肤的颜色及光泽两方面 • 常色:明润含蓄,我国人民红黄隐隐 • 主色及客色 • 病色:晦暗暴露,无光泽
11
五色主病
• 青色-肝:寒、痛、瘀血、惊风 • 赤色-心:热、戴阳证(面色时红时白,

中医学

中医学

1、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3、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包括:升、降、出、入4、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6、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抑制和制约的作用,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7、藏象: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即征象,形象,一是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8、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9、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0、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

11、恶寒:指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12、畏寒:指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

13、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14、辨证:就是分析、辨证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15、治病求本:指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16、正治:是逆其疾病症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临床上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

1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18、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①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②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考虑治疗用药原则③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确定治疗。

中医学的辨证与治则

中医学的辨证与治则
❖2. 气血津液辨证 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 ❖3. 脏腑辨证 是各种辨证的基础,主要
应用于杂病。 ❖4. 六经辨证 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
辨证方法 ❖5. 卫气营血辨证 ❖6. 三焦辨证 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
证方法
1
1.八纲辨证
❖何、为八纲: 阴阳 表里 虚实 寒热 ❖ 实际是二纲六辨 ❖ 阳(表、实、热)阴(里、虚、寒) ❖ 表里辨病位深浅,虚实辨病证邪正盛 ❖ 衰,寒热辨病证性质,阴阳辨证候类别 ❖ 八纲证候之间并不孤立,互相联系而不
❖ 太阴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
❖ 少阴病 “脉微细、但欲寐” ❖ 厥阴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1
5.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中运用 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弥补了六经辨证的 不足。
❖ 温热病卫气营血传变是由卫开始,渐次内传入 气,后入营,再入血.
肾 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 以温肾水、使
不 红少津、脉细数
肾水不寒、肾

水上济于心使
心火不亢则水
火既济心肾相
1

脏腑兼病
证别 临床表现
心肾 形寒肢厥、朦胧欲 阳虚 睡、小便不利下肢
浮肿舌紫暗苔白滑 ‘脉沉微
肝火 胸胁灼痛、急躁易 犯肺 怒、目赤、口苦、
咳嗽阵作、色黄粘 舌红苔薄黄、脉弦 数
1
证候分析
心阳为气血运行、津 液流注动力、肾藏命 火、为一身阳气之本、 能气化水液温蕴四肢
肝气升发、肺主肃降、 若升发太过、气火上 逆、循经犯肺,肺失 肃降(木火刑金)
脏腑兼病
肝肾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 肝肾同源、互相滋助、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整体观: 即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 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

(客观的临床表现是体征)病: 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市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

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

阴阳制约: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阴阳互根互用: 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转化: 指事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辨证和论治的含义及其关系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辨证和论治的含义及其关系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辨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所谓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合而言之,辨证论治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据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临床的诊疗特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中医学在注重辨病论治,对症治疗的同时,更注重辨证论治。

辨证的关键是“辨”,即审辨、甄别的意思。

要明白证的概念,就要把“病”、“症”和“证”作一比较。

“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所谓“证”,即“证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因而,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全面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并加以实施。

治疗的效果,又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论治是否得当。

辨证论治的过程,也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二者密切相连,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也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融会贯通。

辨证论治要求辨证精当,抓住本质,运作中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例如临床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就是其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辨证论治还强调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差异;侧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

针对疾病过程中不同情况,随机应变,抓住主要矛盾,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力求做到每方、每药都有针对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另一方面,注重证候的时空变化,证变方药变,方药随证转,表现为灵活应变的随机模式。

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实质与精髓。

小贴士(几个名词)
1.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有生命的人体。

形,形体;神,心理,精神,生命现象。

2.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表现的“证候”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不同。

3.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由于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或相似的病理变化,表现出相同的或相似的“征候”,所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4.宏观辨证症、证、病,它们都是疾病外在的宏观表现。

5.微观辨证辨证的对象正在走向微观,如尿蛋白、尿潜血、血清病毒标志物、酶系统、血液检验等等,并且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