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因与烃源岩评价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4-油气成因和烃源岩

4-油气成因和烃源岩

2. 沉积有机质
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 部分有机质。
从前寒武纪到泥盆纪,沉积有机质的唯一来源是海洋 浮游植物(藻类)和细菌,泥盆纪以后,高等植物也 开始变的重要起来,尤其是在成煤作用方面起特别重 要的作用。 地史上高等植物晚于浮游植物;海域面积大于陆地; 浮游植物和细菌具有很高的产率。 从数量上看,沉积有机质的生物物质最重要的是浮游 植物、细菌和高等植物。 15
19
蛋白质
沉 积 有 机 质 的 原 始 生 物 化 学 组 成
20
木质素
木质素仅存在高等植物中,是一种贫氢、富 碳、富氧、富含芳环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 木质素 素 的 的 质, 中芳 的 质 一。 ,是 , 是
沉积有机质的形成
沉积有机质是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生物 残留物质,它主要是生物的遗体也包括其生命过程的 排泄物和分泌物。 进入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部分是新生成的复杂分 子,他们在生物体中找不到对应物。 从生物物质的发源地说,沉积有机质一方面来源于盆 地本身的所谓原地有机质,另一方面来自由河流从周 围陆地携带的异地有机质,其中有少量的是来自剥蚀 更老的沉积层中有机质即再沉积的物质。
24
沉 积 有 机 质 中 的 干 酪 根
干酪根(kerogen) 干酪根(kerogen):沉积岩中不溶于碱、 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沉积
中有机质的分散

25
成分和结构 沉 积 有 机 质 中 的 干 酪 根
干酪根的C:70-90%,H: 3-10% , O : 3-19% , N : 0.4-4%,S:0.2-5%。 含有活的有机体的全套有 机结构,包括萜类、卟啉、 氨基酸、羧酸、酮、醇、 烯烃和醚桥等,说明干酪 根 成。 结构 分 成 桥 有 有 。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2010)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2010)
第四章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
(Petroleum Origin and Source Rock)
• 油气成因概述 • 油气有机成因理论 • 烃源岩及其评价 • 油气地球化学对比
第一节 油气成因概述
• 油气的基本特征:可流动性、源聚异地 • 油气成因争论的核心:起源物质和生成过程
• 油气无机成因说 Theory) (Inorganic Origin Theory) 油气有机成因说 Theory) (organic Origin Theory)
岩浆说(库德里亚夫采夫,1954)
• 油气起源与地球深部的岩浆有关 地球深处的岩浆中不仅存在碳和氢,而且还有氧、 硫、氮及石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 • 它们在岩浆由高温到低温的变化过程中,自会发 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系列石油中的化 合物。 • 然后伴随着岩浆的侵入和喷发,这些石油化合物 在地壳内部的有利部位经运移和聚集而形成油气藏。
粘土和页岩 大陆, 陆棚, 陆坡 碳酸盐岩 砂
粘土和页岩 碳酸盐岩 硅质沉积
沉积有机质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1) 生物物质的产量:主要取决于阳光、温度、湿 度、含盐度和营养。在海洋、温湿带的浅海区有良好 的透光性和营养条件,在大陆以湿热带最重要。 (2)原始有机质的保存条件:指生物死亡后的沉降 、沉积和埋藏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条件。 (3)沉降、沉积速度:有机、无机质点的绝对速度 ;有机、无机质点的相对速度。 (4)沉积物的粒度:粒度越细所含有机质越多。
类脂(Lipids) 类脂
• 狭义:主要是动植物的油脂。 • 广义:包括油脂、固醇类、萜类、烃类和 色素。 • 共同特性:不溶于水,但溶于极低性的有 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乙醚、苯和丙酮。 • 特点: 抗腐能力强; 化学成分和结构 最接近石油。

烃源岩综合评价报告

烃源岩综合评价报告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烃源岩综合评价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5年10月25日前言通过对某坳陷背斜及西部斜坡进行钻探取样,得到的各探井S3顶面深度、泥岩厚度及各项地化指标数据(见表1-1)分析,所得各项结果如下:1、根据各探井数据及取样地化特征得到该坳陷S3暗色泥岩厚度、有机碳含量及镜质体反射率得到等值线分布平面图,再综合分析得到烃源岩综合评价图。

2、根据总烃/有机碳、“A”/有机碳、饱和烃、镜质体反射率、OEP及地温与深度关系,得到该坳陷S3烃源岩演化剖面图,据此将烃源岩演化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高成熟阶段。

由各项结果可知,该地区有利烃源岩分布多集中在背斜的翼部且深度较深的坳陷部位,分布面积较广,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一、烃源岩的演化特征(一)烃源岩生油门限根据绘图烃源岩演化剖面图可以看出,总烃/有机碳、“A”/有机碳和饱和烃随深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见附图1),在深度1400—1900m有较大值,氯仿沥青“A”在1200m处开始大量增加,代表此时的烃源岩开始大量生油。

三者都在1600m处达到最大值。

据各井位镜质体反射率和地温数据拟合镜质体反射率—深度曲线和地温—深度曲线,从曲线上得出Ro=0.5时生油门限为54ºC,对应的深度为1200m,意味着埋深达到1200m时该烃源岩达到成熟开始生烃。

而从OEP曲线也可以看出,生油门限以上,其随深度加深而骤降,生油门限以下下降较缓慢。

在生油门限处OEP约为1.7,当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其值几乎都集中在1.2以下且幅度变化范围小,即奇数碳占优势,代表岩石中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高,这也验证了前面所判断,此时烃源岩已经达到成熟。

(二)烃源岩演化阶段参照镜质体反射率曲线根据有机质成熟度将烃源岩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未成熟阶段:深度<1200m,温度<54ºC,Ro<0.5;成熟阶段:深度1200m—2140m,温度54ºC--85ºC,0.5<Ro<1.2;高成熟阶段:深度>2140m,温度>85 ºC,Ro>1.2。

045第四章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第五节烃源岩)

045第四章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第五节烃源岩)
元素中,碳含量最高、最稳定,因此是最主要的丰度指标。 氯仿沥青“A”是对岩石进行氯仿抽提再进行色层分离可得到总烃含量,
也能反映有机质的丰度。
我国陆相生油层评价标准

生 目

好 层层


岩相
深湖-半
深湖相
干酪根类型
腐泥型
中等生 油层
半深湖浅湖相
中间型
差生油 层
浅湖-滨 海相
腐植型
非生油 层 河流相
萜烷多见于高等植物。
有机质成熟度
有机质成熟度是指在有机质所经历的埋藏时间内,由于增温作用所引起 的各种变化。
评价有机质成熟度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包括:镜质体反射率(R0)法、孢 粉和干酪根的颜色法、岩石热解法和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法。
还要应用多种成熟度标尺和TTI等预测方法来估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熟 度。
<100 <1
有机质的类型
有机质的类型常从不溶有机质(干酪根) 和可溶有机质(沥青)进行分析。
干酪根类型的确定是有机质类型研究的 主体,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元素分析、光 学分析、红外线光谱分析以及岩石热解 分析等。
元素分析
元素分析:是从化学性质和本质上来把握其类型的。 从全球来看,石油主要产生于腐泥型或腐植形过渡的有机质;腐植型主
碳, IO)与干酪根元素组成分析能很好 对比。可利用这两个指数绘制范氏图确 定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类型。
烃源岩中的干酪根分类
煤岩 学分 类
孢粉学分类 显微组分 显微组分细分
元素 分析
岩石 热解 分析
Tissot分类 中国分类 原始H/C原子比 原始O/C原子比 生烃潜力
降解率(%)
藻质
絮质
草质
木质

烃源岩测井评价研究概述

烃源岩测井评价研究概述

烃源岩测井评价研究概述摘要:目前围绕着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从烃源岩测井评价的进展和评价方法两方面入手,系统的介绍了烃源岩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国内常用的评价方法,并指出了目前烃源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烃源岩;测井资料;研究进展;评价方法引言烃源岩是油气藏和输油气系统研究的基础,国内外对于烃源岩的研究一直很重视。

在对烃源岩的研究过程中也取得也一定的成果。

但是,由于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影响,烃源岩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给资源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许多学者对烃源岩的评价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对目前有关于烃源岩的测井评价进行总结分析,希望对今后的烃源岩评价工作有所帮助。

1 烃源岩的评价进展1.1 国外进展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的主要方面是确定烃源岩中的有机碳含量(TOC)。

早期关于烃源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1945年Beer就尝试应用自然伽马曲线识别和定量分析有机质丰度[1]。

Murry等(1968)作区块分析时得出异常大的地层电阻率是由于生油岩中已饱和了不导电的烃类[2]。

Swamson将自然伽马异常归因于与有机质相关的铀,他指出铀与有机质存在一定关系[1]。

在七十年代末期由Fertl(1979)、Leventhal(1981)等人相继找出放射性铀与有机质含量间的经验公式,这期间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1]。

Herron(1986)将C/O 能谱测井信息用于求解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但该方法误差较大并未真正应用到实际评价中[3]。

Schmoker在八十年代做了许多关于烃源岩的研究,他指出高的自然伽马值与烃源岩间的相关性、用密度测井信息来估算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埋藏成岩作用引起的孔隙度减小过程就是一个热成熟过程、碳酸盐岩和砂岩的孔隙度之间呈幂函数等观点[4-6]。

Meyer(1984)等利用自然伽马、密度、声波和电阻率测井结合来评价烃源岩,总结出了测井响应参数与有机碳含量的岩石判别函数[7]。

03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03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②油气、特别是石油的成分是非常复杂 的有机混合物,油气中的不同组分可能 有不同的来历,加之其有机成分对外界 物、化条件的变化较为敏感,在其所经 历的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变数繁多, 难于把握;

③解决油气成因问题要涉及地质、物理、 化学、生物等极其广泛的知识领域,人们 对油气先体(原始母质)与油气之间的过 渡形式至今缺乏明确的认识,因而难于追 寻其形成的踪迹。 为此,最近200年来,不同专家学者曾提出 过各种不同的油气成因假说。在众说纷纭 的油气成因争论中,就其观点都可归属于 有机起源与无机起源两大学派。
实际上这一时期的有机学派大多持早期成油观 点。19世纪末E.Orton(1888)在对当时关于石 油生成、运移和聚集的观点作评述时就表明其 更倾向于石油早期形成,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 油气早期形成观点。
McCoy
& Keyte(1934)、Van Tuyl & Parker(1941)、Levorsen(1954)、 Weeks(1961)和Hedberg(1964)等通过对世 界各种地质资料的研究确信,油气能够在 早期低温条件下形成并聚集在早期形成的 圈闭中。


高等植物—主张石油与煤同源于高等植物, 只是沉积环境不同而已 其中最有生命力的是动植物混成说。

IV、 石 油 的 有 机 成 因 理 论
20世纪上半叶是各种成烃理论论战最为
活跃的时期,特别是有机成因理论,得 到大量实验的支持而获得了空前发展, 有机成油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其 优势日趋明显。
这一时期研究脂肪酸是烃类母质的实验
进一步深入(Eisma & Jurg,1964; Almon ,1974),并对成烃机理进行了探 讨,还对有机化合物醇、酯、酮和醛的 成烃转化以及叶绿素、氨基酸和聚萜烯 的转化作了研究。

2019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

2019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

2019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引言是一篇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开篇部分,通过简洁扼要地介绍研究主题、目的、方法和结果,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2019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文章,引言部分的概述将重点介绍烃源岩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评价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重要。

烃源岩是地球上蕴含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而言,了解和评价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确定勘探区的潜力和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评价,可以揭示烃源岩中油气生成的潜能和资源量,并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对于烃源岩的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可以测定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类型、成熟度、母质类型等重要地质参数,从而判断烃源岩的潜力和优势区。

除了经典的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也应运而生,为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因此,本文将系统地总结和探讨2019年最新的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包括传统的地球化学分析方法以及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并对其优势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推动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概述部分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了解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为后续的文章结构和内容做好铺垫。

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于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兴趣,并期待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于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旨在为烃源岩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内容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关于烃源岩石油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探讨

关于烃源岩石油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探讨

关于烃源岩石油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探讨烃源岩是包含有油源岩、气源岩以及油气源岩的一种岩石种类,又被称为生油岩,这是一种能够产生或者已经产生可移动烃类的岩石。

基于此,本文针对烃源岩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并且从不同的分析评价方法入手了解烃源岩的具体本质,为提升对于烃源岩石油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了解提供有效的参考。

标签:烃源岩;石油;石油地球化学评价在不同的环境下油气生成的机理也会产生差别,主要受到的是沉积相、埋藏史、构造特征等影响。

有关于油气的开采技术不断进步,为油气的勘探以及开发开辟了新的远景区,资源远景区能够帮助石油的开采相关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方向。

1 烃源岩基本要素烃源岩作为一种与尤其生成密切相关的岩石,在物理、生化以及地质等综合过程当中都受到了影响,最终形成的细粒沉积岩当中富含碳、氢等有机质。

受到环境的影响,有机质的含量也并不完全相同,生物生产率、沉积矿物以及水体沉积层的氧化都会成为其含量的重要影响要素。

一些高质量的烃源岩,无论是碳酸盐岩还是夜宴都是在厌氧环境下形成的,呈现出层状的特征,并且TOC呈中高水平,其中蕴含的有机质氢碳比大部分会超过1.2。

随着地壳的变动和沉积作用的积累,埋深不断增加,压力以及温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有机质热变,会产生干酪根,由于起源存在差别,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如图1所示。

目前在石油勘探等操作的基础之上,就勘探公司钻到的深度来说石油生成过程一般还没有完成,因此从地下采集出来的样本的那个中,岩石样本还有一部分的生油能力,故而可以在实验室当中也可以观测到一定的反应。

2 烃源岩分析方法2.1 基本分析方法在烃源岩石油地球化学评价当中使用的方法有很多,通常来说,烃源岩内存在的石油化合物如果存在的温度低于干酪根裂解的温度,就会释放出来,通过温度变化,可以开展释放活动当中化合物的观测。

在地球化学师的工作当中可以由此来确定生成石油相对于烃源岩的总体生油潜力比例数值。

在目前,地学家开展烃源岩的生油能力评估,所涉及到的试验方法主要是针对露头岩样、地层岩屑等开展的,从中得到的数值能够成为判断烃源岩有机质的含量以及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目的与教学思路
掌握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及促使有机质演化 成烃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 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
上节的内容: 油气生成的基本理论 问题的提出: ★ 油气生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 什么地质环境可以生烃?
第三节 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
一、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二、有机质转化成油的影响因素
有机成因气 按其有机质类型——腐植气、腐泥气 按热演化阶段——生物气、热解气、裂解气 腐植型有机质(包括煤)的热解气和裂解气称为煤型气 腐泥型有机质的热解气和裂解气称为油型气
天然气与石油形成条件比较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一、生物成因气
1. 生物成因气的形成
生物成因气是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 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 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 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 N2。有时也混有早期低 温降解形成的烃气。
第四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一、生物成因气
二、油型气 三、煤型气
四、无机成因气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第四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
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 和无机成因气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天然气:广义上,是指自然形成的、在标准状态下呈 气态的单质和化合物。
无机成因气根据来源机制——宇宙气、幔源气、岩浆 岩气、变质岩气、无机盐类分解气
深 海 沟
大陆板块内 部
西太平洋 型大陆边 缘弧沟体 系
大洋板块
大西洋 碰撞山 型张裂 带 大陆边 缘
大陆板块 内部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2.岩相古地理环境
海相环境:
第二章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石油2-5烃源岩评价

石油2-5烃源岩评价
以透射光为基础的干酪根显微组分分类
腐泥组
2、干酪根的分类
(1)根据原始生物和成矿方向的不同,有机质分:
有机质类型 腐泥型有机质 原始生物 富含类脂的孢子和 水生浮游生物 富含木质素、纤维 素的陆生高等植物 主要成矿方向 石油、油页岩、 腐泥煤 甲烷气、 腐殖煤
腐殖型有机质
2、干酪根的分类
(2)根据各显微组分相对含量对干酪根分类
1、有机碳(Toc)Organic carbon
有机碳含量—岩石中所有有机质含有的碳元素的
总和占岩石总重量的百分比。
在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中,碳含量最高、最 稳定,能近似反映有机质数量。 实测Toc:剩余有机碳或残余有机碳。
有机碳≠有机质 剩余有机质含量=转换系数×剩余有机碳含量
1、有机碳(Toc)Organic carbon
目前用于评价烃源岩成熟度的常规地球化学方法:
干酪根的组成特征、可溶抽提物的化学组成、 岩石热解法、 温度指数(TTI)法等
1、利用干酪根组成特征和性质研究有机质成熟度 (1)镜质体反射率(Ro)
镜质体:以芳香环为核,带有不同的烷基支链。 镜质体反射率是指光线垂直入射时,镜质组磨片表面的
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用百分数来表示,光学研究
3、总烃: 饱和烃+芳烃,是从氯仿沥青“A”中分离出来的
泥质烃源岩评价 总烃%

好烃源岩 0.05-0.1
较好烃源岩 0.01-0.05
烃源岩下限 >0.01
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并非愈高,生烃愈大,这 是因为生烃潜力还取决于有机质的类型和成熟度。 而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也明显受这两者的影 响。因此,评价烃源岩还需研究有机质的类型及其 热演化。
热解分析周期和图谱 (Espitalie等,1974)

油气地球化学第八章 烃源岩评价

油气地球化学第八章  烃源岩评价

Ø有机质类型:有机质类型是评价烃源岩生烃潜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常 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有机地球化学与有机岩石学两种方法,主要分析参数 包括H/C、O/C、IH、IO、Tmax、干酪根显微组分、干酪根电镜扫描、 干酪根同位素等
Ø有机质的成熟度:成熟度是判断油气源岩的基本参数
有效油气源岩:指已经达到生油气门限并已生成和排出具有商业性油气 聚集的烃源岩
t T (H ,t)105
TTI 2 10 dt
0
n油气生成量的计算
Q H S Corg K Dorg
思考题:
1、烃源岩评价的主要内容 2、烃源岩评价的主要参数 3、名词解释:有机碳含量;有效烃源岩;氯仿沥青 “A”;总烃。
有机碳含量——有机碳是指岩石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元素含量;常用的 分析方法包括燃烧法和岩石热解色谱;值得注意的是实测的有机碳含量 仅仅表示岩石中剩余的有机碳含量,因此在利用有机碳含量评价烃源岩 时,确定其下限标准必须考虑成熟度的影响 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用氯仿(CHCL3)抽提的可溶有机质, 即岩石中由有机质已经生成的物质,包括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 总烃——指氯仿沥青“A”族组成中饱和烃与芳烃之和(常用ppm为单位)
0.65%≤Ro<1.35% 1.35%≤Ro<2.00%
n烃源岩评价标准
对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标准的确定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经 济状况和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总体来说, 我国各地区确定的有机碳含量下限标准较国外偏低,且尚不 完全统一,仍有较大的争议
不同岩石类型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标准
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参数有:镜质体反射率Ro、孢粉颜色及热变指 数、沥青反射率、甲基菲指数、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等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五章 油气成因理论与烃源岩1

第五章  油气成因理论与烃源岩1

第五章油气成因理论与烃源岩一、有机成因的证据1、世界99%的石油产自沉积岩2、石油在地壳中的出现,与地史上生物的发育和兴衰密切相关3、在油田剖面上,含有层位总与富含有机质的层位有依存关系4、石油中找到了许多鱼异戊间二烯类、萜类和甾醇类有关的化合物5、石油的元素组成包括痕量元素组成,与有机质或有机矿产相近似6、石油具有旋光性7、各种生物物质通过降解可得到或多或少的烃类产物。

二、干酪根1、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2、根据H/C和O/C原子比可分为三种:藻质型、腐泥型、腐殖型三、油气生成的理化条件温度、时间、细菌、催化剂、放射性、压力门限温度:烃源岩到达门限温度时〔50-200〕,干酪根才开场成熟,与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1500-5000〕叫门限深度。

四、成烃演化与模式镜质体反射率〔Ro〕与有机质的成烃作用和成熟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1、未成熟阶段——成岩作用阶段①②物质根底: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木质素等生物聚合物③化学作用过程:有机和无机过程。

生物水解、降解④烃类产物:挥发物、少量未熟——低熟石油。

⑤特点: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⑥终结物:干酪根2、成熟阶段——深成作用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①划分界限:该阶段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场至生成油气和湿气完毕为止,Ro为0.5%~2%②物质根底:干酪根③化学作用过程:当到达门限深度和温度时,在热力作用下,粘土催化作用,干酪根初期热降解生成石油,后期热裂解生成轻质油和湿气。

④烃类物质:湿气、凝析气、成熟石油⑤特点:该阶段按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为油带和轻质油、湿气带,其特点分别为:油带: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正烷烃奇碳数优势逐渐变为成熟油冲淡直至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曲线有双峰变为单峰⑥终结物:干酪根残渣3、过成熟阶段——准变质作用阶段①划分界限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②物质根底:干酪根残渣和已生成的湿气、凝析气、轻质油③化学作用过程:高温热裂解④烃类产物:干气〔甲烷〕⑤特点:趋于向甲烷分子的化学热稳定;干酪根缩聚为富碳剩余物。

油气成因理论和烃源岩

油气成因理论和烃源岩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份完全相同旳两种石油,也没有成份完 全不同旳两种石油;所以,石油旳相同性是主要旳,这恰好阐 明它们旳成因可能大致相同,而它们在成份上旳差别性则可能 同原始生油物质和生成环境旳不尽相同以及油气生成后旳经历 变化有关。 4.油气元素构成与有机物质相近; 5.油层温度极少超出100摄氏度;有些深部油层温度可达141℃。
补充3.石油及大多数天然气旳碳同位素构成与生物物质旳碳 同位素构成接近;
补充4.灰岩晶洞和介壳及封闭旳砂岩透镜体中油气只能源于 沉积有机质;
主张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渐转 化主为张石沉油积和物天埋然深气到,较并大运深移 度到,邻到近了旳成储岩集作层用中晚去期。或
油气有机成因 早期生油说 后生作用早期,沉积物中旳不溶有机质到达成熟, 热降解生成大量液态石油和天然气。 晚期生油说
主要根据:
1.试验室中,从无机物中合成得到了烃类; 2.天体光谱分析:有碳、氢和烃类;
3.火山喷出气体、岩浆岩旳包裹体中含烃; 4.陨石中鉴定出烃类; 5.石油旳旋光性,可由非旋光物质合成,卟 啉也可无机合成(近期有人以为)。
作为石油起源假说,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碳化说(门捷列夫,1876),以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金属 碳化物相互作用,能够产生碳氢化合物;
目前,尤其是我国,基本是以有机成因晚期成油学 说观点进行石油地质学研究和勘探开发旳。既有人提 出,成油旳过程是屡次旳,即早期也有,晚期也有, 宜将两种观点统一起来。
一、油气无机成因说
石油工业发展早期,从纯化学角度出 发,以为石油是无机成因旳。 大致可归为两类:
地深成因说,以为烃类形成于地球深处; 宇宙成因说,以为烃类早在地球形成旳宇 宙阶段即已形成。
四、油气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

2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3)

2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3)

只产甲烷的干气带。
河南理工大学 油气地质学
成熟度和干酪根颜色的关系(以西加拿大盆地八口钻井为例)
河南理工大学 解分析 资料中S1/(S1+S2)和 热解峰温Tmax(℃) 两个参数可确定生 油岩的未成熟带、 成油带和成气带。
河南理工大学
油气地质学
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法
<0.4 <0.25 陆生强氧
海生、湖生
陆生
陆生 以气和腐
化 或再循环
化石燃料
以油、 油页岩、 藻煤和
河南理工大学
油气地质学
残植煤为主
油气
植 煤为主
无油、少 量气
可溶沥青分析
可溶沥青的研究也能反映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类型,较常用的参数:
① 烃源岩氯仿抽提物中组分组成特征如饱和烃/芳烃;
② 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包括主峰碳位臵和峰型等,如正烷烃主峰 碳在C25-C33的后峰型,反映原始有机质为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主峰碳 在C15-C19的前峰型,反映母质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双峰型反映母质 具有低等生物和高等植物的混合来源。还有姥鲛烷/植烷可反映有机 质的形成环境。但这种方法基本不适用具有较高成熟度的母岩; ③ 色谱-质谱分析可鉴定甾类和萜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种类和


絮 壳
质 质 组






镜质组 孢 粉 结构镜质 体 无结构镜 质体 腐植型 (Ⅲ) 腐植型 (Ⅲ) 1.0- 0.70 0.3-0.2 <2 <10 <150 角质体 树脂体 木栓体
情质组 丝质体 微粒体 巩膜体 残余型 (Ⅳ) 煤质型 (Ⅳ) 0.60- 0.50 0.3- 0.25 <2
河南理工大学
油气地质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评价研究综述1 油气成因理论油气成因理论作为石油地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已争论上百年,油气成因的认识可归纳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2大学派,其争论的核心是生成油气的母质和形成过程。

前者认为油气是由地质历史时期分散在沉积物中的动植物有机质发生热解转化而成,后者则提出油气是由地下深处的无机物通过无机合成反应形成的。

1.1 有机成因说认为油气是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生物有机体转化而成[1]。

有人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提出油气是由动物遗体转化而来的;也有人根据煤的形成,提出油气的生成同植物残体的埋藏有关;古勃金则根据多数油藏分布于滨海或海洋沉积层内,或是与海洋有联系的陆相沉积层内(这里动植物非常繁盛且易于埋藏),提出石油的动植物混成说。

史密斯经过对墨西哥湾进行大量现代沉积取样分析研究,提出油气的有机成因早期生成说,认为沉积物中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但其观点与实际地质资料有较大出入:古代沉积岩中液态烃含量要比现代沉积物中大20余倍,现代沉积物中液态烃的组成和性质与石油都有一定的差别,而且要在地下一定深度和温度下才能生成石油。

于是又有人提出有机成因晚期生成说,认为有机质埋入地下,随沉积物不断下沉,有机质转变为干酪根,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干酪根达到成熟热解,开始生成大量油气。

但后来研究表明生物有机质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可以不经干酪根而直接生成油气。

因而有机成因学派在油气生成过程及生成机理上也有分歧。

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主要是建立在油气生成的有机成因上,人们认为所有工业性油气藏和煤矿几乎完全为生物成因的。

油气的有机成因理论已被长期作为油气勘探战略和方法的理论基础,石油有机成因主要依据如下:(1)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田99.9%分布于沉积岩中,而在沉积盖层不发育的地盾和巨大结晶基底隆起区,很少或没有找到油气聚集。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个时代岩层中都找到了石油,但石油天然气在地质时代上的分布很不均衡,似乎与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分布状况相吻合,并且与煤、油页岩等可燃有机矿产的时代分布有一定联系。

(3)在近代海相和湖相沉积中发现了有机物质转化为油气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至今仍在进行。

特别是经过有机质化学分析表明,愈往地下深处,近代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愈接近石油。

(4)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完全不同的石油。

但大多数石油的化学组成十分相似,按重量计算,含C 80%一88%,H 10%一14%,C/H在5.7~8.5之间,这正好说明它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而在成分上的差异性则可能同原始生油物质的生成环境的不尽相同及油气生成后的变化历程有关。

(5)光谱分析表明,煤和石油都可能是有机生成的。

(6)从大量油田测试结果可知,石油是在低温条件下生成的。

(7)石油生成并聚集成油藏所需时间大约不到1Ma。

1.2 无机成因说油气无机(非生物)成因论认为烃是由碳和氢在无生物作用条件下合成的,而不是起源于沉积有机质。

主要论据有:(1)石油和天然气常发现于长的线性或大的弧型构造单元。

这些部位有切割很深的断裂构造。

(2)石油中许多化合物在实验室可以合成。

具有笼状结构的金刚烷可以用双环戊二烯加氢合成,是典型的非生物成因烃。

用电火花轰击甲烷生成了类似石油组分的有机物[],费·托反应生成甲烷。

实验室内已合成石油中普遍存在的甲基戊烷和甲基己烷,证实它们并非一定是正己烷与正戊烷异构化的产物。

(3)一些温度较高的深层发现了石油,这些部位几乎找不到生物成因的证据,有时原油的旋光性与奇一偶碳数分布特征也完全消失。

(4)许多天体中存在碳氢化合物。

在球吸积增生过程中这种碳氢化合物部分被封存于地球内部,地球后期演化过程碳氢化合重新聚集或分散。

(5)一些生命物质可以由无机(非生物)过程合成。

甲烷、水、氨和碳的氧化物可能是蛋白类、氨基酸的起源物。

在950~1050℃,有硅胶催化的条件下,甲烷与氨反应生成典型的氨基酸,而且产率较高。

(6)在许多不存在生物的地方发现了甲烷。

譬如,在无沉积物的大洋中脊、岩浆岩和变质岩裂隙中,以及地球深部、火山喷气中都含有甲烷等含碳挥发份。

1932年苏门答腊MerPai火山喷发期间,喷射的火焰高达500多米。

(7)在一个大区域内原油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常与含油气岩系的地质年代及岩性无关,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倒序是聚合反应造成的,许多烃类聚集中有幔源氦。

按照无机成因油气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划分为早期无机成因油气理论或古典无机成因油气(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 和晚期无机油气生成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今)[2];按照是否发生合成反应分为2个主要理论学派,一是地幔脱气理论,认为烃类在地球形成时期就已存在,在合适的构造环境下从地球内部排出;二是无机反应成烃理论,即认为烃类是在地球内部合适的物理化学环境条件下通过各种无机反应形成的[3]。

1.2.1 地幔脱气说地幔脱气说也叫宇宙成因说。

俄国学者索科洛夫(1889)主张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其中,随着地球冷却碳氢化合物被岩浆吸收,最后凝结于地壳中形成石油;其后,Gold根据太阳系、地球形成演化模型,对宇宙成因说进行了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其认为距今3600-4000Ma前的地球是由含CH4、CO2、H2等成份的星云演化形成的。

在3500星云凝聚固化形成地球的地幔和地壳过程中&星云或原始大气中的CH4、CO2、He等气体被束缚在地壳和地幔中,并在随后的地球演化过程中,部分下地壳和上地幔区域温压条件和氧逸度条件仍适于CH4等气体的保存而未被氧化,在地球分异演化的早期从地球深部被加热而释放出来。

也就是说,大量CH4和其他非烃资源气体在地球形成时就已存在。

王先彬等通过模拟实验证实了在地球深部的高压条件不仅有抑制烃类系列化合物热分解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烃类的环化作用、聚合作用和凝析作用,并向复杂烃类系列演化[4]。

这些烃类及及其他气体经广泛的地幔脱气作用运移至近地表形成油气藏。

1.2.2 无机反应成烃理论无机反应成烃理论主要为CO、CO2、H2和H2O等一些小分子,在合适的地质条件下通过无机合成反应可以形成高分子量的烃类。

该理论主要是基于实验研究,主要学说包括费-托催化合成说、碳化物说、岩浆说、高温生成说和蛇纹石化生油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费-托催化合成说。

费-托合成法是德国化学家弗·费希尔和汉·托罗普希于1923年创立的,是一种以H和CO或CO2为原料,在催化剂(铁)作用下合成烃类的方法。

其化学反应机理为通过CO或CO2的催化加氢作用和还原聚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其反应式如下:CO2+H2→C n H m+H2O+Q该反应的催化剂为Fe、Co、Ni、V等过渡金属,反应温度为300-400℃。

在地质条件下,费-托合成反应中所需的CO、CO2、H2除主要来自地幔脱气作用,还可以通过岩石-流体反应获得,如H2可以通过超镁铁质岩蛇纹石化和高温的碳与水作用;CO可以来源于海水、碳酸盐矿物离解脱碳作用和岩浆脱气作用,该反应的催化剂可以为金属Fe 、离子化(氧化)的Fe,也可以为地壳中常见的磁铁矿、铁硅酸盐。

Abrajano等根据同位素和稀有气体特征研究菲律宾Zambales 蛇绿岩排出的CH4-H2油气苗时,推断富CH4-H2流体很可能是在超基性岩蛇纹石化过程中通过费-托合成方式形成的,并认为这种形成方式在地球内部有较广泛的分布。

1.2.3 地质条件下的无机成因油气模式世界油气的分布与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

首先,大油气田储层主要为中新生代地层,占世界大油气田储层地质时代的77.3%左右,中新生代正是联合古大陆解体、板块构造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其次,目前世界106个主要含油气盆地中的115个特大油田和25个特大气田,除欧洲和北美有些盆地分布在板块内部或与古板块活动有关外,其余均分布在中生代板块活动形成的大陆边缘。

从Klemme 统计出的不同类型构造盆地的油气丰度表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大陆碰撞带最富含石油,稳定区平均含油量明显低于碰撞带和板块边缘。

因此,有的学者将油气成因模式和与板块构造类型联系起来[5,6],认为油气是各种类型板块构造活动带的自然产物,提出了全球油气分布、富集的5种地质模式;也有学者提出无机成因气藏的发育严格受控于深大断裂、构造活动带。

由于以上油气成因分布模式均以构造背景为主要分类依据,而没有涉及油气生成机理,按照其反应的基础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将无机油气生成模式划分为种,即“缺花岗岩型”盆地的无机成因油气模式、板块俯冲带的无机成因油气模式和洋中脊热液的无机成因油气模式(图1、2)。

图1 “缺花岗岩型”盆地的油气成因模式图2 俯冲带的油气成因模式1.3 分析讨论所有无机成因及有机成因的观点都有其局限性,无机成因说的依据是一些特殊的化学和地质现象,对于大多数油气勘探资料,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都不能解释油气成分的复杂性、油气的旋光性及含卟啉化合物等与生物有关的一些特性。

有机成因说则对泥火山大规模重复喷发、油气藏二次形成、变质岩和岩浆岩中的油气显示以及在不可能有油的地盾中发现大型工业油气藏等一些事实不能给出圆满解释。

这些学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在一定时期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它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人们认识局限性所致。

有关油气生成的每一种观点都是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都能对某些地质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而又都有一些事实无法解释。

每一种学说提出的早期,对油气形成的理论研究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些学说对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还发挥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各种勘探开发资料的不断丰富,又都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弱点。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灵活地应用各种理论,从而指导我们进行准确地勘探、预测和开发油气矿藏。

在大力勘探开发沉积岩中的有机成因油气藏时,不应只看到有机质成熟区的高勘探成功率,而对非成熟区不予重视,另外对一些按有机成因说不可能有油气的岩层和地区也可适当进行探索,特别是对天然气的勘探。

2 烃源岩评价最近几十年来,在有关油源岩的评价方面,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根本性的变化则主要是在各种测试技术上和测试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而对于油源岩的识别和评价一直是建立在以下与油气产出有关的岩石特性上,即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类型和成熟度。

下面就以上各点对国内外的有关烃源岩的评价现状作简要的概述。

2.1 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数量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直接决定着烃类的生成量,因此,精确测定岩石中的有机质数量是评价烃源岩的关键。

国内外一直流行的,并且目前仍沿用的测定有机质的数量的方法就是直接测定烃源岩的总有机碳含量,可溶有机质含量和总烃含量并结合烃源岩的其它特征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有机质数量指标评价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