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因与烃源岩评价研究综述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评价研究综述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评价研究综述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评价研究综述

1 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成因理论作为石油地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已争论上百年,油气成因的认识可归纳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2大学派,其争论的核心是生成油气的母质和形成过程。前者认为油气是由地质历史时期分散在沉积物中的动植物有机质发生热解转化而成,后者则提出油气是由地下深处的无机物通过无机合成反应形成的。

1.1 有机成因说

认为油气是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生物有机体转化而成[1]。有人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提出油气是由动物遗体转化而来的;也有人根据煤的形成,提出油气的生成同植物残体的埋藏有关;古勃金则根据多数油藏分布于滨海或海洋沉积层内,或是与海洋有联系的陆相沉积层内(这里动植物非常繁盛且易于埋藏),提出石油的动植物混成说。

史密斯经过对墨西哥湾进行大量现代沉积取样分析研究,提出油气的有机成因早期生成说,认为沉积物中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但其观点与实际地质资料有较大出入:古代沉积岩中液态烃含量要比现代沉积物中大20余倍,现代沉积物中液态烃的组成和性质与石油都有一定的差别,而且要在地下一定深度和温度下才能生成石油。于是又有人提出有机成因晚期生成说,认为有机质埋入地下,随沉积物不断下沉,有机质转变为干酪根,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干酪根达到成熟热解,开始生成大量油气。但后来研究表明生物有机质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可以不经干酪根而直接生成油气。因而有机成因学派在油气生成过程及生成机理上也有分歧。

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主要是建立在油气生成的有机成因上,人们认为所有工业性油气藏和煤矿几乎完全为生物成因的。油气的有机成因理论已被长期作为油气勘探战略和方法的理论基础,石油有机成因主要依据如下:

(1)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田99.9%分布于沉积岩中,而在沉积盖层不发育的地盾和巨大结晶基底隆起区,很少或没有找到油气聚集。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个时代岩层中都找到了石油,但石油天然气在地质时代上的分布很不均衡,似乎与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分布状况相吻合,

并且与煤、油页岩等可燃有机矿产的时代分布有一定联系。

(3)在近代海相和湖相沉积中发现了有机物质转化为油气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特别是经过有机质化学分析表明,愈往地下深处,近代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愈接近石油。

(4)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完全不同的石油。但大多数石油的化学组成十分相似,按重量计算,含C 80%一88%,H 10%一14%,C/H在5.7~8.5之间,这正好说明它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而在成分上的差异性则可能同原始生油物质的生成环境的不尽相同及油气生成后的变化历程有关。

(5)光谱分析表明,煤和石油都可能是有机生成的。

(6)从大量油田测试结果可知,石油是在低温条件下生成的。

(7)石油生成并聚集成油藏所需时间大约不到1Ma。

1.2 无机成因说

油气无机(非生物)成因论认为烃是由碳和氢在无生物作用条件下合成的,而不是起源于沉积有机质。主要论据有:

(1)石油和天然气常发现于长的线性或大的弧型构造单元。这些部位有切割很深的断裂构造。

(2)石油中许多化合物在实验室可以合成。具有笼状结构的金刚烷可以用双环戊二烯加氢合成,是典型的非生物成因烃。用电火花轰击甲烷生成了类似石油组分的有机物[],费·托反应生成甲烷。实验室内已合成石油中普遍存在的甲基戊烷和甲基己烷,证实它们并非一定是正己烷与正戊烷异构化的产物。

(3)一些温度较高的深层发现了石油,这些部位几乎找不到生物成因的证据,有时原油的旋光性与奇一偶碳数分布特征也完全消失。

(4)许多天体中存在碳氢化合物。在球吸积增生过程中这种碳氢化合物部分被封存于地球内部,地球后期演化过程碳氢化合重新聚集或分散。

(5)一些生命物质可以由无机(非生物)过程合成。甲烷、水、氨和碳的氧化物可能是蛋白类、氨基酸的起源物。在950~1050℃,有硅胶催化的条件下,甲烷与氨反应生成典型的氨基酸,而且产率较高。

(6)在许多不存在生物的地方发现了甲烷。譬如,在无沉积物的大洋中脊、岩

浆岩和变质岩裂隙中,以及地球深部、火山喷气中都含有甲烷等含碳挥发份。1932年苏门答腊MerPai火山喷发期间,喷射的火焰高达500多米。

(7)在一个大区域内原油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常与含油气岩系的地质年代及岩性无关,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倒序是聚合反应造成的,许多烃类聚集中有幔源氦。

按照无机成因油气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划分为早期无机成因油气理论或古典无机成因油气(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 和晚期无机油气生成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今)[2];按照是否发生合成反应分为2个主要理论学派,一是地幔脱气理论,认为烃类在地球形成时期就已存在,在合适的构造环境下从地球内部排出;二是无机反应成烃理论,即认为烃类是在地球内部合适的物理化学环境条件下通过各种无机反应形成的[3]。

1.2.1 地幔脱气说

地幔脱气说也叫宇宙成因说。俄国学者索科洛夫(1889)主张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其中,随着地球冷却碳氢化合物被岩浆吸收,最后凝结于地壳中形成石油;其后,Gold根据太阳系、地球形成演化模型,对宇宙成因说进行了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其认为距今3600-4000Ma前的地球是由含CH4、CO2、H2等成份的星云演化形成的。在3500星云凝聚固化形成地球的地幔和地壳过程中&星云或原始大气中的CH4、CO2、He等气体被束缚在地壳和地幔中,并在随后的地球演化过程中,部分下地壳和上地幔区域温压条件和氧逸度条件仍适于CH4等气体的保存而未被氧化,在地球分异演化的早期从地球深部被加热而释放出来。也就是说,大量CH4和其他非烃资源气体在地球形成时就已存在。王先彬等通过模拟实验证实了在地球深部的高压条件不仅有抑制烃类系列化合物热分解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烃类的环化作用、聚合作用和凝析作用,并向复杂烃类系列演化[4]。这些烃类及及其他气体经广泛的地幔脱气作用运移至近地表形成油气藏。

1.2.2 无机反应成烃理论

无机反应成烃理论主要为CO、CO2、H2和H2O等一些小分子,在合适的地质条件下通过无机合成反应可以形成高分子量的烃类。该理论主要是基于实验研究,主要学说包括费-托催化合成说、碳化物说、岩浆说、高温生成说和蛇纹石

化生油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费-托催化合成说。

费-托合成法是德国化学家弗·费希尔和汉·托罗普希于1923年创立的,是一种以H和CO或CO2为原料,在催化剂(铁)作用下合成烃类的方法。其化学反应机理为通过CO或CO2的催化加氢作用和还原聚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其反应式如下:

CO2+H2→C n H m+H2O+Q

该反应的催化剂为Fe、Co、Ni、V等过渡金属,反应温度为300-400℃。在地质条件下,费-托合成反应中所需的CO、CO2、H2除主要来自地幔脱气作用,还可以通过岩石-流体反应获得,如H2可以通过超镁铁质岩蛇纹石化和高温的碳与水作用;CO可以来源于海水、碳酸盐矿物离解脱碳作用和岩浆脱气作用,该反应的催化剂可以为金属Fe 、离子化(氧化)的Fe,也可以为地壳中常见的磁铁矿、铁硅酸盐。Abrajano等根据同位素和稀有气体特征研究菲律宾Zambales 蛇绿岩排出的CH4-H2油气苗时,推断富CH4-H2流体很可能是在超基性岩蛇纹石化过程中通过费-托合成方式形成的,并认为这种形成方式在地球内部有较广泛的分布。

1.2.3 地质条件下的无机成因油气模式

世界油气的分布与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首先,大油气田储层主要为中新生代地层,占世界大油气田储层地质时代的77.3%左右,中新生代正是联合古大陆解体、板块构造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其次,目前世界106个主要含油气盆地中的115个特大油田和25个特大气田,除欧洲和北美有些盆地分布在板块内部或与古板块活动有关外,其余均分布在中生代板块活动形成的大陆边缘。从Klemme 统计出的不同类型构造盆地的油气丰度表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大陆碰撞带最富

含石油,稳定区平均含油量明显低于碰撞带和板块边缘。因此,有的学者将油气成因模式和与板块构造类型联系起来[5,6],认为油气是各种类型板块构造活动带的自然产物,提出了全球油气分布、富集的5种地质模式;也有学者提出无机成因气藏的发育严格受控于深大断裂、构造活动带。由于以上油气成因分布模式均以构造背景为主要分类依据,而没有涉及油气生成机理,按照其反应的基础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将无机油气生成模式划分为种,即“缺花岗岩型”盆地的无机成因油气模式、板块俯冲带的无机成因油气模式和洋中脊热液的无机

成因油气模式(图1、2)。

图1 “缺花岗岩型”盆地的油气成因模式

图2 俯冲带的油气成因模式

1.3 分析讨论

所有无机成因及有机成因的观点都有其局限性,无机成因说的依据是一些特殊的化学和地质现象,对于大多数油气勘探资料,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都不能解释油气成分的复杂性、油气的旋光性及含卟啉化合物等与生物有关的一些特性。

有机成因说则对泥火山大规模重复喷发、油气藏二次形成、变质岩和岩浆岩中的油气显示以及在不可能有油的地盾中发现大型工业油气藏等一些事实不能给出圆满解释。这些学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在一定时期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它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人们认识局限性所致。

有关油气生成的每一种观点都是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都能对某些地质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而又都有一些事实无法解释。每一种学说提出的早期,对油气形成的理论研究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些学说对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还发挥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各种勘探开发资料的不断丰富,又都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弱点。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灵活地应用各种理论,从而指导我们进行准确地勘探、预测和开发油气矿藏。在大力勘探开发沉积岩中的有机成因油气藏时,不应只看到有机质成熟区的高勘探成功率,而对非成熟区不予重视,另外对一些按有机成因说不可能有油气的岩层和地区也可适当进行探索,特别是对天然气的勘探。

2 烃源岩评价

最近几十年来,在有关油源岩的评价方面,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根本性的变化则主要是在各种测试技术上和测试方法的改进和提高。而对于油源岩的识别和评价一直是建立在以下与油气产出有关的岩石特性上,即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类型和成熟度。下面就以上各点对国内外的有关烃源岩的评价现状作简要的概述。

2.1 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数量

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直接决定着烃类的生成量,因此,精确测定岩石中的有机质数量是评价烃源岩的关键。国内外一直流行的,并且目前仍沿用的测定有机质的数量的方法就是直接测定烃源岩的总有机碳含量,可溶有机质含量和总烃含量并结合烃源岩的其它特征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有机质数量指标评价体系。对于一套已生成和释放出足够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烃源岩来说,所测定出来的有机质含量实际上只是其残余有机质含量,但考虑到转化成烃类的有机质与岩石中的原始有机质相比只是很少的一部分(3%±),所以一般均

用岩石中的残余有机质数量近似地代表烃源岩的有机质数量。作为烃源岩,其有机碳含量的下限值是颇为重要的。中国石油天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将中国陆相泥质生油岩的有机碳含量的下限值定为0.4%(如表1)。国外各石油公司也都根据生油岩中的烃含量建立了自己的生油岩级别评价体系(表2)。许多石油地球化学家认为,有机碳最小值为0.4%的细粒页岩能够产生足以形成工业性聚集的石油,而对于碳酸盐岩,该有机碳最小值可低至0.3%甚至0.1%。此外,对咸化环境形成的泥质生油岩和泥灰岩其有机碳含量标准也应适当降低至0.25%左右,为此,部分学者还提出了分别适用于泥质岩和碳酸盐岩生油岩的有机碳评价体系(表3)。

表1 陆相生油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表2 不同级别生油岩的烃含量(mg/L)

表3 泥质岩、碳酸盐岩生油岩级别的有机碳含量比较(%)

但是目前所使用的有关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含量实际上都是残余有机质含量。

因此,对于那些烃转化率比较高、排烃效率比较好的烃源岩,用残余有机质含量代替其原始有机质含量,必然会造成烃源岩评价中的失误,所以在实际的地质工作中,还应针对具体情况,对有关的指标作一些必要的调整,以使评价工作更接近地质实际。

2.2 烃源岩中的有机质类型

虽然国内外目前用来进行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划分的方法很多,但都是通过分析岩石中可溶有机质的组成和不溶有机质(干酪根)的结构和组成来实现的,常见的分析方法及其特点如下:

(1)用RockEval;(2)用元素分析测定干酪根的元素组成,计算出干酪根的H/C原子比和O/C原子比;(3)用有机岩石学方法在显微镜下直观地鉴别源岩中有机质的显微组成特征;(4)根据岩石中可溶有机质的组成特征来划分有机质类型;(5)根据特征的具有成因标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来确定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表4)

表4 常用干酪根类型与指标间的对应关系

2.3 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

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研究是现代烃源岩研究的三大要素之一,尽管近几年来未熟油理论和低熟油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的“石油深成说”提出了挑战。但许多研究表明,在影响烃类生成的诸因素中,有机质的成熟作用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近几年来国外勘探成功率的统计结果来看,在有机质成熟带找油的成功率可达25%一50%,在不成熟带则为2.5%一5%,而在过成熟带找到的主要是气。在石油勘探中,用以研究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及其使用的参数和指标很多。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o)、抱粉颜色、结构和荧光特性、干酪根ERS“自由基”浓度、流体包裹体以及裂变径迹等手段来确定烃源

岩有机质的成熟度(表5)。

表5 常用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万选,张厚福等编.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

[2] 戴金星, 石昕, 卫延召. 无机成因油气论和无机成因的气田(藏)概略[J]. 石油学报. 2001, 22 (06): 5-10.

[3] 肖万生. 地球内部成烃新机制探索[D]. 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1

[4] 王先彬, 李春园,陈践发,等. 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J]. 科学通报, 1988,43(23): 2541-2544

[5] 张恺.论地球演化的板块构造阶段与全球油气分布[J].新疆石油地质,1985,6(3):1-7.

[6] 张恺.论地球演化的板块构造阶段与油气起源的演化及其全球分布、富集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18(1):1-6.

[7] 张景廉. 论石油的无机成因[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8] 李华东. 油气历史成因假说[J]. 石油实验地质,2004,26(4):404-408.

[9] 朱光有,金强.烃源岩的非均质性研究:以东营凹陷牛38井为例[J]. 石油学报,2002,23(5):34-39.

[10] 朱光有,金强,王锐.有效烃源岩的识别方法[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2):6-10.

[11] 程顶胜.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方法综述[J]. 新疆石油地质, 1998,19(5):428-432.

[12] 李志明,徐旭辉,秦建中,等.镜质体反射率抑制与烃源岩质量关系———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烃源岩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3):276-280.

[13] 张美珍,李志明,秦建中,等.东营凹陷有效烃源岩成熟度评价[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3):12-16.

[14] 夏新宇,戴金星.碳酸盐岩生烃指标及生烃量评价的新认识[J]. 石油学报,2000,21(4):36-41.

[15] 吴光兴,王正璞,孙建波,王三健,陆相生油岩评价中存在问题探讨以东濮凹陷为例[J]. 断块油气田,2003.10(3):28-31.

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评价方法

天然气勘探 收稿日期:2012-08-08;修回日期:2012-09- 29.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编号:2009CB219406);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08ZX05025- 004)联合资助.作者简介:杨涛涛(1981-),男,陕西西安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海域油气勘探与综合评价工作.E-mail:yang tt_hz@petrochina.com.cn.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评价方法 杨涛涛1,2,范国章1,2,吕福亮1,2,王 彬1,2,吴敬武1,2,鲁银涛1, 2 (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 2.中国石油集团杭州地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烃源岩识别评价是油气地质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常规的岩心样品分析虽能提供准确的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但受样品来源和分析化验经费的限制,单口井往往很难获得连续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要。测井信息纵向分辨率高、资料连续准确,且烃源岩在测井曲线上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通过对前人烃源岩测井识别评价研究成果的充分调研,详细地阐述了烃源岩在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时差、密度和中子等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基于此开展烃源岩测井识别评价。为不断提高烃源岩测井评价精度,国内外学者研究了测井信息与烃源岩定量化学指标的对应关系。系统介绍了多种基于测井资料的烃源岩定量评价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可直接获取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等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关键词: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定性识别;ΔLg R法;定量评价中图分类号:TE122.1+ 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13)02-0414- 09引用格式:Yang Taotao,Fan Guozhang,LüFuliang,et al.The logging features and identificationmethods of source rock[J].Natural Gas Geoscience,2013,24(2):414- 422.[杨涛涛,范国章,吕福亮,等.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评价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24(2):414- 422.]0 引言 烃源岩控制着油气分布,对其识别评价是油气地质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烃源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岩心样品分析虽能提供准确的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但受样品来源和分析化验经费的限制,单井往往难以获得连续的分析数据,常以有限分析数据的平均值来代表烃源岩品质,并以此评估 某层段烃源岩的生烃潜力[ 1 ]。由于有机质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2- 3],实验分析方法不但研究周期长,分析 费用昂贵, 而且评价结果受分析样品代表性影响较大,掩盖了局部高(或低)丰度对烃源岩评价的影响,特别是当缺少取心样品或岩屑受到污染时,评价结果将受到严重影响,难以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 测井资料具有纵向分辨率高、资料连续准确等特点,可反映地层岩性及流体等特征,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探讨烃源岩与测井资料之间的关系。前人 利用对烃源岩敏感的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时差和密度等测井曲线,提出多种烃源岩定性识别方 法[3- 22];依据测井信息与烃源岩定量化学指标的对 应关系,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可直接获取烃源岩 各项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 32]。经分析资料刻度后,烃源岩测井识别评价获得纵向连续数据,可弥补分析资料不足而造成烃源岩识别评价的困难, 也具有经济、快捷的特点。本文在对烃源岩测井识别评价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系统介绍了烃源岩测井定性识别及定量评价方法,以期对深化测井资料在烃源岩研究应用方面有所裨益。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概况 国外学者[3- 9]从20世纪40年代起探索烃源岩 测井识别评价。早在1945年Beers等就开始使用 第24卷第2期2013年4月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URAL GAS GEOSCIENCEVol.24No.2 Ap r. 2013

烃源岩报告

有效烃源岩的识别与控制因素 摘要:有效烃源岩的研究是油气勘探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目前烃源岩识别及其生烃潜力估算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正确对盆地或凹陷的有效烃源岩进行识别,本文从有效烃源岩的定义出发,介绍了有效烃源岩的识别方法,阐述了它的发育环境和保存条件,探讨了有效烃源岩在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方面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有效烃源岩;识别标志;控制因素 1、有效烃源岩的定义 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石油勘探过程中首先必须研究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石油地质学家在烃源岩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出了有效烃源岩。有效烃源岩是指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除的岩石,它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盆地内油气藏的分布[1]。必须强调的是,它们生成和排出的烃类应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2],否则有效烃源岩的定义将难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可见,有效烃源岩的评价标准必须与勘探实践相结合。 2、有效烃源岩的识别 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烃源岩是否为有效烃源岩,或者如何让从大范围的烃源岩中识别出有效烃源岩,通过多年的研究地质学家总结了一些具体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地质手段和数值模拟,具体研究时是这两种手段的结合。有效烃源岩的识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2.1、烃源岩发育的规模 烃源岩发育规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面上的烃源岩展布情况,一是剖面上烃源岩厚度。这两方面受当时沉积期水体发育的控制。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包括断陷和拗陷两类。断陷以渤海湾盆地为主,拗陷以松辽盆地为主。渤海湾盆地在断陷时期,湖盆大多为不对称箕状。陡坡一侧水体深,沉积厚度达,是有效烃源岩发育部位;缓坡区域水体相对浅,烃源岩一般发育规模小。松辽盆地是典型大型拗陷盆地,湖盆面积大,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一致。在沉积期内烃源岩大规模发育,面积广,厚度大,构成了大庆油田巨大的物质基础。总的来说,水体的发育影响着烃源岩的发育规模。 2.2烃源岩的排烃能力 在确定了有效烃源岩的规模后,还必须考虑它的排烃能力。一个地区的烃源岩规模大,

元宝山凹陷烃源岩综合评价

元宝山凹陷烃源岩综合评价 元宝山凹陷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九佛堂组下段、九佛堂组上段和沙海组,本文从烃源岩沉积时的古气候古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对烃源岩进行分析,并从有机相带划分、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丰度四个方面对该区烃源岩进行了评价。认为九佛堂组湖相暗色泥岩主要为一套低成熟烃源岩,是主要烃源岩段,沙海组湖相暗色泥岩为未熟~低熟生油岩,为一套次要的烃源岩。 标签:元宝山凹陷;烃源岩;有机质;有机相带 1 区域地质概况 元宝山凹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属赤峰市元宝山区、松山区所辖。构造属于赤峰盆地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构造走向北东向,凹陷面积650km2。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近于平川。 2 烃源岩特征 2.1 烃源岩的分布 根据本区钻井揭示,元宝山凹陷在九佛堂组下段、九佛堂组上段和沙海组发育有湖相泥岩沉积,可作为本区的烃源岩系。九佛堂组下段(K1jf下):为盆地早期发育的产物,湖盆基底凹凸不平,暗色泥岩分布受沉积中心控制,主要分布在凹陷的中央偏北西部;九佛堂组上段(K1jf上):为湖盆扩大生长发育阶段,暗色泥岩分布广,厚度较大,一般150~250m。单层厚度变化大,最厚125m,一般10~20m,分布与地层展布基本一致。呈白云质泥岩与深灰色泥岩互层;沙海组(K1sh):为湖盆发育鼎盛阶段,沙海组湖相暗色泥岩特别发育,厚度在160~437.5m之间,单层厚度一般20~30m,分布与地层基本一致。暗色泥岩厚度大,分布稳定。 2.2 烃源岩沉积时的古气候、古环境 根据元参1、宝地2井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元宝山凹陷在早白垩世处于潮湿、半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古气候条件下,古湖盆水介质属半咸水—淡水环境,有利于水生生物和陆源植物繁殖,利于烃源岩的形成。九佛堂期至阜新期,地化环境由弱氧化—弱还原—还原—氧化渐次过渡。其中九上段和沙海组处于淡水、弱还原-还原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和向烃类转化非常有利。 2.3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2.3.1 烃源岩中生成油气的母质显微组份

烃源岩测井评价研究

烃源岩测井评价研究概述 摘要:目前围绕着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从烃源岩测井评价的进展和评价方法两方面入手,系统的介绍了烃源岩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国内常用的评价方法,并指出了目前烃源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关键词:烃源岩;测井资料;研究进展;评价方法 引言 烃源岩是油气藏和输油气系统研究的基础,国内外对于烃源岩的研究一直很重视。在对烃源岩的研究过程中也取得也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影响,烃源岩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给资源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许多学者对烃源岩的评价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目前有关于烃源岩的测井评价进行总结分析,希望对今后的烃源岩评价工作有所帮助。 1 烃源岩的评价进展 1.1 国外进展 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的主要方面是确定烃源岩中的有机碳含量(toc)。早期关于烃源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1945年beer就尝试应用自然伽马曲线识别和定量分析有机质丰度[1]。murry等(1968)作区块分析时得出异常大的地层电阻率是由于生油岩中已饱和了不导电的烃类[2]。swamson将自然伽马异常归因于与有机质相关的铀,他指出铀与有机质存在一定关系[1]。在七十

年代末期由fertl(1979)、leventhal(1981)等人相继找出放射性铀与有机质含量间的经验公式,这期间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1]。herron(1986)将c/o能谱测井信息用于求解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但该方法误差较大并未真正应用到实际评价中[3]。schmoker在八十年代做了许多关于烃源岩的研究,他指出高的自然伽马值与烃源岩间的相关性、用密度测井信息来估算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埋藏成岩作用引起的孔隙度减小过程就是一个热成熟过程、碳酸盐岩和砂岩的孔隙度之间呈幂函数等观点[4-6]。meyer(1984)等利用自然伽马、密度、声波和电阻率测井结合来评价烃源岩,总结出了测井响应参数与有机碳含量的岩石判别函数[7]。上面这些国外学者虽然提出了一些计算有机碳含量的经验公式,但是并没有建立定量的数学模型。直到1990年,passey研究出了对碳酸盐岩烃源岩和碎屑岩烃源岩都适用的方法,能够计算出不同成熟度条件下的有机碳含量值[8]。目前该方法依然被很多学者作为研究烃源岩的基础模型。lang等(1994)研究认为在泥页岩正常压实带,实测镜质体、反射率与声波时差间存在很好的半对数关系[9]。但是,由于反射率与声波时差的关系受许多地质因素影响,阻碍其普遍应用。mallick(1995)将实测的有机碳含量与地层密度用最小二乘拟合发现它们呈反比关系[10]。 1.2 国内进展 鉴于烃源岩研究的重要性,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烃源岩综合评价报告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烃源岩综合评价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年10月25日

前言 通过对某坳陷背斜及西部斜坡进行钻探取样,得到的各探井S3顶面深度、泥岩厚度及各项地化指标数据(见表1-1)分析,所得各项结果如下: 1、根据各探井数据及取样地化特征得到该坳陷S3暗色泥岩厚度、有机碳含量及镜质体反射率得到等值线分布平面图,再综合分析得到烃源岩综合评价图。 2、根据总烃/有机碳、“A”/有机碳、饱和烃、镜质体反射率、OEP及地温与深度关系,得到该坳陷S3烃源岩演化剖面图,据此将烃源岩演化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高成熟阶段。 由各项结果可知,该地区有利烃源岩分布多集中在背斜的翼部且深度较深的坳陷部位,分布面积较广,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一、烃源岩的演化特征 (一)烃源岩生油门限 根据绘图烃源岩演化剖面图可以看出,总烃/有机碳、“A”/有机碳和饱和烃随深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见附图1),在深度1400—1900m有较大值,氯仿沥青“A”在1200m处开始大量增加,代表此时的烃源岩开始大量生油。三者都在1600m处达到最大值。 据各井位镜质体反射率和地温数据拟合镜质体反射率—深度曲线和地温—深度曲线,从曲线上得出Ro=0.5时生油门限为54oC,对应的深度为1200m,意味着埋深达到1200m时该烃源岩达到成熟开始生烃。 而从OEP曲线也可以看出,生油门限以上,其随深度加深而骤降,生油门限以下下降较缓慢。在生油门限处OEP约为1.7,当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其值几乎都集中在1.2以下且幅度变化范围小,即奇数碳占优势,代表岩石中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高,这也验证了前面所判断,此时烃源岩已经达到成熟。 (二)烃源岩演化阶段 参照镜质体反射率曲线根据有机质成熟度将烃源岩演化分为三个阶段: 未成熟阶段:深度<1200m,温度<54oC,Ro<0.5; 成熟阶段:深度1200m—2140m,温度54oC--85oC,0.52140m,温度>85 oC,Ro>1.2。

圈闭及油气藏分析

1、下图为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上覆有良好盖层,在图中标出圈闭溢出点的位置,勾绘出最大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确定圈闭类型。 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 A B D C E F 溢出点a 溢出点b 溢出点c 溢出点f 溢出点d 溢出点e

2、下图为某油田H层油层顶面构造图,H油层为一巨厚砂岩层,在图中找出各圈闭的溢出点,圈出最大闭合范围,分别求出各圈闭的闭合高度;1号至7号油井底水距油层顶面高度分别为100米,40米,50米,450米,200米,300米,50米,确定油藏数目及油藏类型,圈出各油藏含油边界,求出各油藏最大含油高度;分析NE、NW两组断裂开启与封闭的性质并简述其理由。

1 A B D C E 溢出点d 溢出点a 溢出点b 溢出点e 溢出点c 溢出点f 1号油气藏含油边界 2号油气藏含油边界

1、根据以上两表格分析,图中共有2个油气藏(1号与2号)。 分析如下:由表格3可得,1、2号油井的油水界面海拔高度相等,均为-850m,拥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故1、2号油井所在的圈闭A形成的油气藏为同一油气藏,属于断块油气藏,最大含油高度为300m;油井3、4、5、6、7的油水界面海拔高度相等,均为-950m,拥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它们构成的4个圈闭B、C、D、E、均属于同一油气藏,属于断块油气藏,最大含油高度为100m; 2、分析NE、与NW两组断裂开启与封闭的性质 根据以上分析,断层圈闭B、C、D、E、均属于同一油气藏,故NE此组断裂处于开启状态,油气能在它们之间运移。断层圈闭A的NW此组断裂处于封闭状态,因为断层圈闭A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单独成藏,故与相邻的油气藏不具有连通性。

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方法及其进展 t

[收稿日期]2009205220  [作者简介]袁东山(19752),男,1998年江汉石油学院毕业,博士,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和油气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方法及其进展 袁东山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 王国斌 (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汤泽宁 (新疆油田分公司风城油田作业区,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李 刚 (新疆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摘要]在经典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中,一般都是对所取烃源岩样品进行分析测试,通过得到的各种实验 数据判断烃源岩性质,有效的指导了油气勘探与评价。但是烃源岩具有的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使得分析 样品一般只具有特殊性,解决该问题的理想方法是连续的取心及无间隔的样品分析,这从实际操作和研 究经费上来说都是不现实的。随着测井技术提高,利用测井资料分析烃源岩成为可能,并能克服取样有 限的缺点,使得烃源岩在纵向上能够得到连续性的分析,因此利用测井资料的解释成果并结合经典地球 化学分析测试数据,能够更有效的预测和评价烃源岩的性质。 [关键词]测井;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TE1221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52(2009)0420192203 石油地球化学因其在研究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性质以及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直是为油气勘探提供有利地区和资源评价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常规烃源岩性质的研究中,一般通过对有针对性采集的烃源岩样品(岩心、岩屑和露头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采用一系列系统的参数来评价有机质的丰度、类型以及成熟度,为油气勘探部署和资源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在研究过程中,烃源岩地球化学研究的缺点也逐渐显现:①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需要,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项目和样品数逐渐增多,但钻井取心井段和岩心(泥岩)样品有限而且分析费用昂贵、分析周期长;②岩屑样品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分析所得数据可能存在较大误差;③某些研究区探井取心样品因研究和保存等方面的原因,样品基本不存在或已经无法准确使用;④某些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没有很好的井下岩心样品供于研究;⑤露头样品因长期曝露于地表,已经不能准确反映烃源岩的原始面貌;⑥烃源岩因多种因素使之存在明显的宏观和微观上的非均质性[1]。测井技术的发展使烃源岩纵向上的连续性、准确的研究得到可能,因此常规地球化学研究与测井技术的结合,能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更科学的评价烃源岩。 1 测井评价烃源岩的理论依据 烃源岩的测井研究工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主要涉及于烃源岩层段的识别[2]以及有机质丰度的预测,目前利用测井资料研究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3~17]、类型[18]和成熟度[15,18~23]的研究均可见,但是烃源岩岩性的复杂性(泥页岩烃源岩、碳酸盐岩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以及烃源岩的成熟程度都对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提出挑战,但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测井资料用来评价烃源岩的理论依据是烃源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使其具有不同于其他岩石特征的地球物理属性。理论假设烃源岩由岩石骨架、固体有机质和充填孔隙的流体3部分组成,而非烃源岩?291?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9年8月 第31卷 第4期Journal of Oil and G as T echnology (J 1J PI ) Aug 12009 Vol 131 No 14

烃源岩综合评价

作业一烃源岩综合评价 1、根据所给某钻井地层剖面(图1),确定烃源岩的层位(段); 自然伽马测井原理:曲线是测量地层放射性的测井曲线,地层中的泥质含量越高曲线的值越高,岩石的颗粒越细,说明沉积时水体的环境就越安静,水体动荡幅度小,有机质就越容易保存;而在砂岩中,由于水体动荡水中含氧量高,有机质会被氧化,保存下来的就少。 据钻井剖面图在一、三、五段中自然伽马相对呈高值,视电阻率呈低值,因此烃源岩层主要位于一、三、五段,其它层段含有很少的烃源岩,可以忽略不计。 2、统计各层段烃源岩的厚度; 第一层的烃源岩厚度约为12m,第三层的烃源岩厚度约为30m,第五段烃源岩厚度约为30m。 3、根据所给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表1),确定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

C:有机质成熟度:通过镜质体反射率Ro求得

4、根据已有资料,计算各层段烃源岩的生烃强度; 由于题中未给出烃源岩的面积和厚度因此只能计算单位体积的烃源岩生烃

5、烃源岩综合评价 由以上可知有机质为Ⅲ型干酪根,为腐殖型有机质。Ⅲ型干酪根在生成烃类时主要是产气。干酪根成熟度大都在成熟阶段,只有一个在高成熟阶段,说明此烃源岩已经生成过原油,但还有一定的生油潜力。单位体积生烃强度以须一段、须三段、须五段较大,而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的单位体积生烃强度较前面三段小,说明在生油潜力方面前面三段较好,后面两段的生烃潜力较前面三段更差一些。据岩性柱状图可知一、三、五段的烃源岩的厚度较大,而二、四、六段的厚度较小,说明一、三、五段的总的有机质含量更高,最后生成的烃类也更多。 二、四、六段烃源岩的生烃量要比一、三、五段少得多,但还是有一定的烃类生成。 总体来说须一段、须三段、须五段是较好的烃源岩,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较差一些。

烃源岩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2)0420050203 烃源岩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 王贵文1,朱振宇2,朱广宇3 (1.石油大学(北京);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3.东南大学) 摘要:烃源岩测井评价通过纵向连续的高分辨率测井信息估算地层的有机碳含量,弥补了因取心不足而造成的在区域范围内识别与评价烃源岩的困难,为资源量估算及油气勘探决策提供地质依据。研究了用Δlg R 、多元统计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根据测井信息识别与评价烃源岩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21口井寒武2奥陶系进行烃源岩层段识别与评价,将测井资料处理成果与岩心的有机地化、地质录井资料相互检验,证实所用方法基本满足烃源岩评价的需要。图6参7(朱振宇摘) 关键词: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多元统计;人工神经网络;测井信息;识别中图分类号:P631.811 文献标识码:B 有机碳含量(TOC )是反映岩石有机质丰度最主要的指标。对岩心、岩屑样品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可获得有机质丰度和转化率等系列参数。然而,岩心样品有限,分析费用昂贵且费时,特别是岩屑分析结果可能不准确。利用测井曲线估算地层有机碳含量,既可以克服以上缺点,同时容易得到区域范围的地层有机碳含量数据,为资源量估算及油气勘探决策提供地质依据。笔者在充分考察前人有关烃源岩测井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与对比Δlg R 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127]的特点,并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2奥陶系烃源岩的测井分析与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烃源岩的测井响应 富含有机碳的烃源岩具有密度低和吸附性强等特征。假设富含有机碳的烃源岩由岩石骨架、固体有机质和孔隙流体组成,非烃源岩仅由岩石骨架和孔隙流体组成(见图1a ),未成熟烃源岩中的孔隙空间仅被地层水充填(见图1b ),而成熟烃源岩的部分有机质转化为液态烃进入孔隙,其孔隙空间被地层水和液态烃共同充填(见图1c )。测井曲线对岩层有机碳含量和充填孔隙的流体物理性质差异的响应,是利用测井曲线识别和评价烃源岩的基础 。 图1 岩石组成示意图 正常情况下,有机碳含量越高的岩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异常越大,测定异常值就能反算出有机碳含量。测井曲线对烃源岩的响应主要有:①在自然伽马曲线和能谱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异常,原因是烃源岩层一般富含放射性元素,如吸咐特殊元素U 。②烃源岩层密度低于其它岩层,在密度曲线上表现为低密度异常,在声波时差曲线上表现为高时差异常。③成熟烃源岩层在电阻率曲线上表现为高异常,原因是其孔隙流体中有液态烃,不易导电,利用这一响应可识别烃源岩成熟与否。 2识别烃源岩的Δlg R 技术 将声波时差曲线(专门刻度孔隙度的测井曲线)叠合在电阻率曲线上(最好是探测仪器所测曲线),两条曲线的幅度差(以每个深度增量来确定)即为Δlg R 。幅度差用相对刻度表示,即每两个对数电阻率循环为 -328μs/m (100μs/δt ),相对于1个电阻率单位的比率为-164μs/m (50μs/δt )。以细粒的非烃源岩为基线,基 线定义在两条曲线“轨迹”一致或在一个有意义的深度段正好重叠处。 Δlg R 与TOC 呈线性关系,并且是成熟度的函数。如果成熟度可以确定,可以将Δlg R 转换为TOC 。Passey 等(1990)经过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经验公式: TOC =Δlg R ×10 a 其中a =2.297-0.1688LOM LOM 是热变指数,反映有机质成熟度,可以根据大量样品分析(如镜质体反射率分析)得到,或从埋藏史和热史评价中得到。 5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2002年8月 PETRO LE UM EXP LORATI ON AND DE VE LOP ME NT V ol.29 N o.4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读书报告 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空间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及其预测。 从其发展过程及所能解决的问题,油藏描述可分为对油气田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两个阶段。静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动态描述则是静态描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1 静态描述 静态描述主要包括:对油田地质构造、储集层几何形态的研究,岩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分布与油气地质储量计算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任务:综合运用测井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地质资料等研究和确定油田地质构造(包括对断层情况的分析研究)及储集层几何形态;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研究油田及盆地的沉积相;准确的计算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并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编制等厚度图、等空隙度图、等渗透率图、等含有饱和度图等;计算油气地质储量;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预测地层压力等。 1.2 动态描述 动态描述主要是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产液剖面和注入剖面,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对油气藏的静态描述,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研究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估计油气压力、相对渗透率、油气饱和度,确定生产井的产液剖面、注入井的吸水剖面、监视油气边界的移动,对油气田进行动态描述;进行单井或整个油藏的动态模拟,为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依据。 1油藏描述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油藏描述综合了近代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最新成果,从而大大地提高和丰富了这一技术揭示油藏原貌的能力。同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油藏评价模式:以三维地震、高分辨率地震做为建立油藏估计宏观结构的主要手段,以现代测井技术为主体组成关键井评价系列,做为评价油藏内幕结构的主要的主要手段,进一步高清资源分布,建立储量。这样就能保证在钻探少量探井和关键井的情况下,不仅发现油藏,而且迅速地搞清油藏的特征、规模、和大小,从而减小勘探的风险性,提高早期发现、早期预测和早期评价的能力和精度。 1.1技术要点 强调地震和测井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取心和测试工作的针对性;强

烃源岩演化特征与烃源岩评价

习题一烃源岩演化特征与烃源岩评价 一、目的 1、复习巩固现代油气成因理论,用以讨论沉积盆地的生油气情况。 2、学会综合应用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烃源岩的演化特征,评价烃源岩的优劣,预测有利的烃源岩分布区。 二、要求 1、根据表1-1中的数据作出某坳陷Es3烃源岩演化剖面图,在演化剖面上确定出生油门限深度,划分出有机质的演化阶段; 2、绘制暗色泥岩厚度、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平面图,根据丰度指标和演化指标对烃源岩进行评价,预测出有利烃源岩分布区。 三、具体步骤 某坳陷背斜及西部斜坡上所钻各探井Es3顶面深度、泥岩厚度及各项地化指标数据已列入表1-1。 1.根据深度、总烃/C、氯仿沥青“A”/C、饱和烃、镜质体反射率、正烷烃OEP等数据绘制该坳陷Es3烃源岩演化剖面图,在演化剖面上标出生油门限深度,划分出有机质的演化阶段(图1—1)。 2.绘制Es3暗色泥岩厚度等值线平面图(图1—2) 3.绘制Es3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平面图(图1—3); 4.以Ro=0.5%,1.2% 勾出Es3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并以此为界限用不同的颜色划分出有机质演化和成熟程度不同的区域(未成熟区、成熟区、高成熟区)(图1—4); 5.综合分析暗色泥岩厚度、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平面图,把上述三张图的信息叠合,绘制该坳陷Es3烃源岩综合评价图,预测出有利烃源岩分布区(图1—5); 6.根据该坳陷Es3烃源岩演化剖面图和综合评价图,编写简单的烃源岩综合评价报告。 表1-1 某坳陷各探井Es3泥岩厚度及其各项地化指标数据表

图1-1 某坳陷Es3烃源岩演化剖面图 图1-2 某坳陷Es3暗色泥岩厚度等值线平面图 图1-3 某坳陷Es3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平面图

油藏评价技术规范

油气藏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气藏评价的涵义、任务、程序、内容、方法及应提交的成果。 本标准适用于大庆探区的油气藏评价及其成果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492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 SY/T 5367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 5615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 SY/T 5842砂岩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开发地质油藏工程部分 SY/T 5970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总体方案设计技术要求 SY/T 6021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规范 SY/T 6041石油天然气勘探效益评价方法 SY/T 6098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 6109石油天然气储量报告图表格式 SY/T 6510稠油油田注蒸汽开发方案设计技术要求 SY/T 6583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编制细则 DZ/T 0217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Q/SY 179石油天然气控制储量计算方法 Q/SY DQ XX盆地评价技术规范

Q/SY DQ XX区带评价技术规范 Q/SY DQ XX圈闭评价技术规范 3 油气藏评价涵义 油气藏评价是从圈闭预探获工业油气流开始,直到探明整个油气田的全过程。它以现代油气藏地质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地震、井筒、试油、试采、分析化验和试验区开发动态等资料,对油气藏的构造、储层岩性、物性、微观特征,以及油气水分布等三维空间形态进行精细描述,查明油气藏类型、驱动类型、产能,完成油气探明(或控制)储量计算,论证油气藏开发的可行性,进行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4 油气藏评价任务 4.1 描述油气藏特征,揭示油气藏内部结构和油气分布状况,建立油气藏静态地质模型。 4.2 准确落实油气储量计算参数,计算油气探明(或控制)储量。 4.3 研究合理的开发层系和井网、开发技术界限,预测开发指标,编制油气田初步开发方案。 5 油气藏评价程序 5.1 按SY/T 6021规定执行,优选油气藏评价区块,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部署必要的三维地震、评价井(开发首钻井)。 5.2 建立油气藏静态地质模型,落实油气藏参数。 5.3 对油气藏进行经济评价。对具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藏,计算油气藏探明(或控制)储量,编制油气田 开发方案;对于暂不具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藏,进行油气藏评价总结。 5.4 油气藏评价阶段应始终按照本标准所规定的评价内容与方法执行。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化,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油气藏评价应滚动地进行,直到探明整个油气田。 6 油气藏评价所需资料

油藏评价

何为油藏评价?尚尔杰教授定义:在石油预探提交的控制储量基础之上,用必要的工艺技术 手段,将其转化为可经济有效开发动用储量的过程。也就是将资源(储量)转变为产量的过 程。 油藏评价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而建立的一个管理体系是油气勘探开发4个工作阶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8O年代初期,我国的石油行业已经出现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提法,90年代在东部地区率先开展的滚动勘探开发工作是对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的探索。199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制定了“石油天然气滚动勘探开发条例”之后,滚动勘探开发每年提交9000×10%左右的可动用探明储量,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增储建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2年,股份公司明确提出要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将原油的勘探开发业务划分为预探、评价、产能建设和油田生产4个工作阶段,第一次将油藏评价与预探和产能建设并列,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作阶段划分出来,实现了投资单列和项目管理。 所以,油藏评价是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一个与预探和产能建设紧密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崭新的管理体系;是勘探开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的重要承载者;是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目标的重要环节。 可以理解为将石油控制储量,经体现开发性质的油藏评价之后,上升到可供开发的探明储量。也可以理解为,油藏评价就是进一步将储量探明,为编制开发方案准备一切条件。油藏评价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进一步落实储量,把石油控制储量上升到探明储量,达到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动用的程度。其目标动用程度要达到90%以上。落实储量必须符合新的储量规范,其核心是井控程度,比如岩性油藏井控程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1口井。落实储量必须是被井 证实的可采储量,而可采储量与当时的油价挂钩,达到经济可采储量的条件。二是开发要先期介入。只有一体化才能真正做到。先期介入主要做如下工作:认识油藏评估产能选择主体 技术,包括开发方式、井网、井距、井型、工艺流程、能量补充、技术政策、开发试验等。 而上述这些工作都要建立在基础资料和数据之上。三是编制开发方案,是油藏评价的根本目的。油藏评价的过程就是开发方案编制的过程,油藏评价的结束意味着开发方案的结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