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教案

合集下载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幕遮·怀旧》,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宋代词人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苏幕遮·怀旧》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怀旧》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苏幕遮·怀旧》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幕遮·怀旧》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宋代的政治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

2. 初读诗词: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怀旧》,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字词解释:针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翻译诗句:让学生翻译诗词,理解其意思。

5.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理解其寓意。

6. 意境解析:讨论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通过意象营造的氛围。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对仗、用典等。

8. 情感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理解诗人的情感。

10.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赏析其他范仲淹的诗词,提高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组织学生探讨《苏幕遮·怀旧》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怀旧”为主题的短诗或小令,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苏幕遮·怀旧》中的意象和意境,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进行分享。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这是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第1篇周邦彦——《苏幕遮》【年代】:宋【作者】:周邦彦——《苏幕遮》【内容】: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杭州)人。

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

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

有《片玉词》。

【注释】:燎:燃。

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

溽暑:盛夏湿热天气。

侵晓:破晓,天刚亮。

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

长安:借指北宋汴京。

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

【赏析】:此词写异地乡思。

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

夏雨初晴,风荷飘举,清新宜人。

下片由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消失于芙蓉浦中。

末句“芙蓉”,与上片“风荷”呼应,点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驰由来,具见经营之妙。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叶上”三句,笔力清挺,极体物浏亮之致。

胡云翼《宋词选》:周邦彦的词向以“富艳精工”著称;这首词前段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后段写小楫舟的归梦,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第3篇:苏幕遮的诗汇总雪茫茫,纷落地,天地苍苍,坡上炊烟会。

春告家乡松畔水,游子心情,倒海翻*汇。

暗伤神,移步退,月下离分。

母爱难安慰。

明月高悬丝柳翠,痛断肝肠,留下伤心泪。

夜难眠,明月照。

风卷残云,楼上孤灯廖。

明月西斜人早觉。

相思难聊,惆怅情长绕。

月朦胧,浓雾罩。

月*幽明离梦谁能料。

小赋难书相思调。

酒入愁肠,愁绪谁能告?雪花飘,找玩伴,堆雪人来,伙伴都参战。

回忆儿时多少愿,历历屏前,欢笑眸前现。

雪花飞,人不见,两鬓霜银,分外思朋见。

昔日娃娃今日难,岁月蹉跎,永做今生盼。

话残阳、斟满酒。

谁诉离愁,凛冽寒风就。

《苏幕遮怀旧》最终版

《苏幕遮怀旧》最终版

苏幕遮怀旧【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地炼字进行鉴赏.2.能够展开联想和想像,撰写文笔隽永地诗词意境想像文.3.进一步了解范仲淹词风,赏析词中地意境.【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地赏析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三、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地前两句引用地原文及该词地词牌名.四、一读诗歌,整体感知: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地?抒写了羁旅乡思地情怀.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五、再读诗歌,评品赏析.1、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碧云浮空,黄叶满地,一高一低,一俯一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展现了际天极地地苍莽秋景.《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地千古名句.云为什么是碧地?秋天地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地云彩飘荡在蓝天上,在碧蓝天幕地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地了.2、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明确:指“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3深)..4.56“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地思乡情思.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地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欲遣相思,反而相思之情更加浓重.六、三读诗歌,总结归纳.【思考】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地?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地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地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地思乡怀人之情.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地芳草斜阳引发出地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地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思考】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地深重地?1、从芳草天涯地景物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2、“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漂泊离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之重.3、从斜阳到明月,显示时间之推移,而主人公所处地地方仍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4、从“酒入愁肠”看出主人公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思考】写乡思离愁地词,往往借萧瑟地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云----叶----波----烟----••••。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___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范文正公。

他的代表作有《岳阳楼记》和《渔家傲》等。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他的一首词《苏幕遮》。

在导入部分,老师通过引导同学们回忆离家的经历,引出了___的《苏幕遮》。

同时,老师也介绍了___的生平事迹,为后续的分析做好铺垫。

在分析词的意象时,老师通过板书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碧云、黄叶、波、烟、山、水、斜阳、芳草等意象。

对于“芳草”这一意象,老师还特别进行了解释,让同学们明白它代表的是故乡。

在讨论词的思想感情时,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

同学们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认为作者表达了思乡之情。

特别是在“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一句中,暗示了思乡之苦。

老师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秋色”这一意象的含义,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词的意境。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方法较为多样化,既有讲授法,也有讨论法和诵读法。

通过板书、提问等方式,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词的意境,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1.了解___的《苏幕遮-碧云天》一词的背景和文学价值;2.掌握词语的运用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___的《苏幕遮-碧云天》的文学价值和修辞手法;2.理解词语的运用和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分析法;3.讨论法;4.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秋景图,引导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并引出___的《苏幕遮-碧云天》一词。

2.讲解上阕:通过讲解词语的运用和修辞手法,分析词人的视角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上阕的文学价值。

3.讲解下阕:通过分析词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下阕的文学价值和修辞手法。

4.讨论与思考: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人的情感表达和文学价值。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怀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诗句的含义。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了解宋词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幕遮·怀旧》的原文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介绍词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筝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词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词(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苏幕遮·怀旧》,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词的韵味。

3. 讲解词意(1)教师解释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

(2)教师指出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感受词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词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朗读和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

7. 课堂小结(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教案

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教案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 碧蓝的天空, 枯黄的落叶, 绵长的水波, 苍茫的远山, 西下的夕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 境界开阔。
④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烘托作者的伤感之情。
【提问2】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 作者是想如何排遣的?
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寄希望于“好梦”( 梦中好景及现实虚空形成强烈对比, 带给作者更大的心理落差, 惆怅之情倍增)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范仲淹,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 为北宋名臣, 政治家, 文学家, 吴县(今属江苏)人, 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 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 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 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 以龙图阁直学士及夏竦经略陕西, 号令严明, 夏人不敢犯, 羌人称为龙图老子, 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从「斜阳」到「明月」 , 显示时间推移, 可见凝望已久, 离愁深重。
从「斜阳」到「明月」 ,显示时间推移,可见凝望已久,离愁深重。
二读诗歌, 评品赏析
【鉴赏1】“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运用了哪些特殊的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手法:“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 而“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是虚景, 即想象之景, 实虚结合, 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 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单元
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课题
《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能够展开联想, 驱驰想像, 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一步了解范仲淹词风, 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苏幕遮怀旧(教师版导学案)

苏幕遮怀旧(教师版导学案)

苏幕遮怀旧(教师版)学习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内容:一、课堂准备1、熟读本词2、本词的题材是。

这种题材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哪些?3、名句默写碧云天,黄花地,,。

(王实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二、诗词鉴赏1、在熟读本词的基础上,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想一想,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上片写出秋天的寥廓苍茫,再把视野放开,和水波相连,天、山、水融成一体,由芳草触发别情,下片承接“情”字,强化了思乡之情。

柔情中别绕沉雄清刚之气。

2、“碧云天,黄叶地”一句被后来元曲家王实甫引用到《西厢记》中,王的词是哪一句?3、“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用了哪些手法?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虚实结合。

“山映斜阳天接水”是远观的实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

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邈远的故乡,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借景抒情,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4、下片,词人是如何排遣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的一是寄希望于好梦二是登高望远,但又不能独倚三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化作相思泪【当堂检测】1、这首词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哪些特点?(4分)a描写视角颇具匠心。

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b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c虚实结合。

d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

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苏幕遮》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二、教学重点1.朗读指导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四、教学设想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五、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余光中的《乡愁》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一)诵读初步感知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a、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二)细读理解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三)美读体会情感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明确:第三幅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明确:沉闷欢快欣喜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三、延伸拓展《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四、作业:背诵《苏幕遮》五、板书设计:苏上片:写景 (风荷) 幕见景生情遮下片:抒情 (思乡) 内容仅供参考。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等奖2篇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等奖2篇

4、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等奖一、三维目标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同学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同学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1.这一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

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同学鉴赏词作一个示例。

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同学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

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同学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同学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一)诵读初步感知请同学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

(老师提示朗读要求)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是一篇经典作品,下面就是为您收集的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人二、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老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范仲淹《苏幕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想一想,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上片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及远,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下片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主要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

2、分析这首词的写作技巧答:写作技巧①借景抒情,情境交融。

借“黄叶”“秋色”“寒烟”“斜阳”“芳草”等意象组成了深秋特有的景色,寄托情感,抒发的思乡年亲之情和愁肠悲伤之感。

②反衬手法:通过描写景物,表现词人胸怀开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反衬忧愁伤神的离情。

3、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做具体赏析。

答: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词人本来想借酒排遣思乡之苦,结果反而更加增加了苦痛。

该句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浓浓的乡愁和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答案:①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

②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那么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

这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5、“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苏幕遮》的诗意和主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苏幕遮》,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意的理解:《苏幕遮》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2. 修辞手法的分析:比喻、拟人等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2.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包含诗的全文、生僻字词的解释、修辞手法的例证等。

2. 与《苏幕遮》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范仲淹的生平、宋代文学特点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苏幕遮》这首诗。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修辞手法:讲解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山映斜阳天接水”中的拟人,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翻译诗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对比《苏幕遮》与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其不同之处。

2. 讨论《苏幕遮》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将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书写《苏幕遮》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意、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悟。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创作尝试。

八、课程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朗读、讨论、提问等情况。

2. 作业完成质量:读后感和古诗词鉴赏分析。

3. 知识掌握程度:对《苏幕遮》的诗意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课设计【篇一:苏幕遮教课设计】选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朗读第十篇课题:《苏幕遮》教课目的: 1)、整体掌握词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教课要点:学会剖析本首诗词教课难点:意象的剖析课型:新讲课课时:一课时教课方法:解说法,议论法,朗读法教课过程: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否都有离家的经历,当你们久离家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当你们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呢?是的,在现在社会,通信便利,交通发达,选择的方式有好多,而在古代却不尽然。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范仲淹的一首词《苏幕遮》,共同感觉词人笔下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 同学们都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老师在那边要点介绍了范仲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往返想一下,范仲淹有哪些平生事迹?(同学说)同学们说的特别好,说明老师从前讲的没有白讲。

但又不是很全面,老师再来增补一下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代表作《岳阳楼记》,《渔家傲》。

接下来给同学们 1 分钟时间,读两遍这首词,感觉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1 分钟后)好!就读到这里,下边我们一同来剖析一下这首词。

碧云、黄叶、波、烟、山、水、夕阳、芳草(板书)。

我们找完了上阕的这些意象,不论是云、山、仍是水,同学们都可以很好的理解。

这里不好理解的就是“芳草”这一意象,老师就给大家解说一下。

“芳草”化用了《楚辞》中间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说啊,王孙远游不归,而家乡的芳草却丰茂的生长,所以“芳草”指的是“故土”。

那么这几个意象又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感情呢?生答(近似思乡)同学们说是思乡,必定是依据老师解说的“芳草”这一意象,那么请同学们思虑一下,除了“芳草”能够看出思乡,上阕中的那一句也体现了思乡之情?给大家 1 分钟的时间议论一下,而后推选一个人回答。

好!就到这里,哪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位同学说是“山映夕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这一句。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抒情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手法的运用;2. 诗歌韵律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诗歌原文及注释;3. 相关背景资料;4. 课堂活动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苏幕遮·怀旧》,提问:“怀旧”指的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等;(3)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抒情特点;(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怀旧”、“乡关”、“断肠”等;(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3)讨论诗歌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总结教学要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范仲淹的政治家身份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背景的理解。

(2)范仲淹政治家身份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和政治成就。

(2)引出《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

(2)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 拓展延伸(1)探讨范仲淹政治家身份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举例其他古代诗人的政治家身份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苏幕遮·怀旧》。

2. 写一篇关于范仲淹诗歌创作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通过作业检查,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情况。

2. 终结性评价:(1)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诗歌鉴赏测试,检验学生对《苏幕遮·怀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苏幕遮》优秀教案

《苏幕遮》优秀教案

《苏幕遮》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特点,感受其意境之美。

3、学习并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4、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词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思乡之情,你们会想到哪些诗句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词——范仲淹的《苏幕遮》。

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思乡之苦。

2、作者及背景介绍范仲淹(989 年 8 月 29 日-1052 年 5 月 20 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期间所作。

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亲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研读词句,理解内容(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想象蓝天白云、黄叶满地、秋波荡漾、烟雾迷蒙的画面)“碧云天,黄叶地”这一对比鲜明的色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营造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氛围)(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几句中“山映斜阳天接水”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夕阳映照着山峦,水天相接,一望无际)“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中,“芳草”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着词人的思乡之情,它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斜阳之外的远方)(3)“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鉴赏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
高楼赏析:
酒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
相思泪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休独倚”表达了词人夜里因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于是想登楼远眺,排遣愁怀;但空中的圆月更反衬出了词人的忧愁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明月楼高休独倚」——登高望远,但不能独倚(写月下登楼,原可倚楼怀想。此夜难眠,颇欲登楼远眺,以遣愁怀)
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浇愁愁更愁,化作相思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至此,作者思乡之情达到极致。)
【思考3】这首词中还有哪一点能看出作者思乡之久,思乡之深的,试分析.
从「斜阳」到「明月」,显示时间推移,可见凝望已久,离愁深重。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运用了哪些特殊的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手法:“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三)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思考】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西下的夕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
④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烘托作者的伤感之情。
【提问2】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的?
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寄希望于“好梦”(梦中好景与现实虚空形成强烈对比,带给作者更大的心理落差,惆怅之情倍增)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2.背景介绍: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的。
【思考2】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旷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这首词的特殊性于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课后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鉴赏2】下片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1)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
另一说法是: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
2)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
单元
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课题
《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一步了解范仲淹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人穷则返本”、“落叶归根”等熟语说明中国人烙印在骨子里的就有思乡情结。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范仲淹的《苏幕遮》,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三、诵读
(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
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提问1】这首词的上阕被誉为“写景之典范”,你能说说它好在那里吗?
①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