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栽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 兼性寄生真菌,其菌丝既能靠 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取死树的营养 而生存。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 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 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 来源。
温度 菌丝生长温度为18 ℃ -35℃,以25 ℃ -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 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 以下处于休眠状态。 子实体则在24 ℃ -26℃时发育最迅速, 并能产生大量孢子;20℃以下,子实体 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
母种分离与培养 可从菌核组织、子实体、孢子分离。 按无菌操作得到的黄豆大的苓肉,置于含 PDA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置培养箱中培 养,可获斜面菌种。
原种制备
培养基(培养基配方)配制好以后,装入原 种瓶内(750ml),灭菌后接种斜面菌种,每 支斜面可接5瓶原种,于24℃ ~26℃的温 室中培养25d~30d,菌丝可布满全瓶。
茯苓的栽培方法很多,有段木栽培、 松树桩栽培、活树栽培、松枝栽培、松 毛栽培、代用料栽培等,下面主要介绍 段木栽培方法。
菌种制备
母种
原种
栽培种
准备栽培场 接菌 植入场晒场
挖窖排厢
商品 准备培养料
加工
采收
伐树
剔枝
锯筒
码晒
图25-3 茯苓栽培工艺流程图
(1)选苓场
三、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菌丝体 有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之分。 双核菌丝呈淡灰色绒毛状,有锁状联合, 在PDA培养基上,,在平板上早期可形成 同心环纹菌落。在自然界中茯苓菌丝常生 长在松科植物的死亡根部或附近土壤中, 菌丝直径约2~5um。
菌核 是一种休眠的菌丝组织,形状大小不 一,小的约几十克,大的有几十千克,其 形状有近似球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 新鲜时较软,干燥后外部坚硬,粗糙多皱, 呈黄褐色至褐色,老熟后黑褐色,内部疏 松,白色或淡棕色茯苓肉。 图片
5.采收
当茯苓外呈黄褐色时即可采挖,如色黄 白则未成熟,如发黑则已过熟图片。选晴 天采挖,刷去泥沙,堆在室内分层排好, 底层及面上各加一层稻草,使之发汗,每 隔3天翻动1次。
参考书
杨新美主编.食用菌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秦俊哲,吕嘉枥编著.食用菌栽培学.西北农林 . . 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002
背风向阳、土质偏沙、中性及微酸性、 排水良好、海拔600m-900m的山坡,坡 高15 °-30°。清除草根、树根、石块等 杂物,然后顺坡挖窖,窖深60cm一80cm, 长和宽据木段多少及长短而定,一般长 90cm,窖间距为20cm-30cm。苓场四周 开好排水沟。
(2)备料
于头年秋冬,砍伐马尾松,砍后剃枝 并依松木大小将树皮相间纵削3-10条,削 面宽3cm,深入木质部0.5cm,削好的松木 就地架起,使其充分干燥,然后锯成65cm -80cm长的木段,置通风透光处备用。约 至6月份把木段排入窖内,每窖排三到数段, 粗细搭配,分层放置,准备接种。
水分 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树根或 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 量以25%-30%时为最好。 空气 好氧性真菌,生长时,必须要有充 足的氧气。栽培时应选用含70%沙砾的酸 性土壤,小窖后要浅覆土,使茯苓菌丝生 长过程中有足够的空气。
光照 强光直射对菌丝、菌核、子实体生 长均不利,菌核生长在地表下,因此,无 需光照,子实体只需弱散射光。 酸碱度 喜偏酸性环境,pH值3~7范围内, 菌丝能正常生长,最适pH值为3~5。
市场概况
湖北省罗田、英山等县有栽培茯苓的经验,产量约 占全国的50%以上。大别山区各县及云南姚安、楚 雄等县所出产的茯苓质量最好。 我国茯苓的年总产估计至少为5000t。1990年,广 东省的内销与出口总量为765t。 据商业部报道,广东省正常年份的需求量为1600t。 由于信息失灵及产、供、销脱节,我国茯苓的生产 及商品价格波幅较大。
回总目录
原种培养基配方: (1)松木屑76%,麸皮20%,糖2%,石膏粉 1%,过磷酸钙1%,含水量50%~55%, pH5.5~6.5 (2)松木块(1 cm× 1 cm × 1 cm )75%, 麸皮22%,糖1%,石膏粉1%,钙镁磷1%, 含水量50%~55% ,pH5.5~6.5back
3.接种
(1)菌丝引接种 选晴天,将窖内中、 细木段的上端削尖,然后将栽培种瓶或 袋倒插在尖端。接种后及时覆土3cm。 也可把栽培种从瓶中或袋中倒出,集中 接在木段上端锯口处,加盖1层木片及树 叶,覆土。
(2)肉引接种 据木段粗细采取上二 下三或上一下二分层放置。接种时用干 净刀剖开冬种,将苓肉面紧贴木段,苓 皮朝外,边接边剖。接种量另据地区、 气候等条件而定,一般50kg木段用 250g-l000g种苓。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1)松木屑70%,麸皮25%, 钙镁磷1%, 过磷酸钙 1%, 糖1%,石膏粉1%,尿素0.1%,pH5.5~6.5, 料水比1:1.2。 (2)松木片(2cm × 10cm×0.3cm)65%,松木屑 10%,麸皮20%,石膏粉1%,糖2%,过磷酸钙1%, 尿素0.2%,料水比1:1.2。back
二、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1.化学成分 菌核中含二萜羧酸,有茯苓酸、土 莫酸、齿孔菌、松苓酸、松苓新酸、7,9(11)— 去氢茯苓酸,7,9(11)—去氢土莫酸及多孔菌酸 C。 2.药用价值 据研究,天然的茯苓聚糖没有抗 肿瘤的活性,如将其无药效的侧链去掉,就可得 到有很强抗肿瘤活性的茯苓多糖,并经制备成缩 甲基茯苓多糖,则对肿瘤的抑制率可达96%。
子实体 大小不一,由菌核或菌丝体 发育而来,平卧于菌核表面或菌丝体 表面,形如蜂巢,无柄,幼为白色, 老后呈黄白色或褐色,大小不等,厚 3mm~20mm。子实体孔管密集呈蜂 巢状,管的长度2mm~3mm,管壁薄, 管孔直径0.5mm~2mm,孔口呈多角 形,至不规则形。老时变成齿状。孔 内壁表面发育着子实层。
茯苓是中医常用的八大中药之一,具有利 尿、渗湿、补脾、安神等功能。 茯苓营养丰富,味甘滋补,我国清代将其 制成一种宫廷副食品,名为“茯苓糕”, 广传民间,至今仍较普遍。
分布
茯苓分布于世界温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 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南、湖北、 江西、安徽、云南、贵州、四川、江苏、 浙江、福建以及广东、广西等省(区)都 有出产。其中以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 别山区茯苓尤为闻名。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制备
先将干松木片用糖水浸煮2~3min,立即 捞起,木片内含水量不得超过55%,和培养 基其他成分拌匀后,装入12cm×18cm的塑 料菌袋中,灭菌后接种。每瓶原种可接50瓶 栽培种。置28℃~32℃温室内培养25d~28d, 待长满并深入至木片内时,方可作为菌种使 用。
(二)栽培方法
(3)木引接种 将选作种用的木段挖出 锯成2节,一般窖用木引l-2节。接种时 把木引和木段头对头接拢即可。气温高 的地区4月上旬进行,气温低则可于5月 上旬一6月接种。接菌后3-5d菌丝萌发 生长,蔓延开要10d,接种后3-4个月 可结苓。
4.管理
接种后,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如有被雨水冲刷使 筒木外露要及时培土。接种后7天,检查菌种成活 情况,没有成活的要及时补种,经常清除苓场的杂 草,灌木,并做好防蚁工作,还要防止禽兽践踏。 结苓期间要做好苓窖培土工作,茯苓长到一定程度, 场上就会出现裂缝,应及时培土,覆土要做到少量 多次,一次覆土过厚,会使窖内温度降低,使茯苓 生长速度减慢。用来覆土的 土壤要干净,不能有含 杂菌的肥土。
3.生活史
四、栽培技术
依据茯苓生长比较喜温的特点,一般 在清明前后至夏至期间均可栽培。长江以 南地区每年可栽两季,除了春栽外还可夏伐 秋栽。长江以北地区当播种后连续三个月 超过20 ℃的均可栽培一季。
(一)菌种制备
种苓的选择 要选择品质好,生活力强,生长周期短, 产量高,无病虫害的茯苓菌核作为种苓,一 般个体大,质地坚,皮红,肉白,浆汁多 为上品。
茯 苓
茯苓
概述 主要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一、概述
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 ,属 于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 科,卧孔菌属,别名松腴 。它是一种典型 的木腐菌,其菌丝在地下扭结成较大的菌 核,较小的状如拳,较大的如葡萄柚,重 达1—2kg。
茯苓多糖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 用,还可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茯苓醇浸剂对鼠、家兔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水或醇浸膏对家兔有降血糖作用,茯苓次 聚糖对小鼠肉瘤有抑制作用;
茯苓对四化碳所致大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对大鼠应激性的实验性胃溃疡有抑制作用, 还具有增强离体心脏心缩的作用, 茯神煎剂对动物有镇静作用,茯苓体外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有 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图25-1 茯苓子实体 左图为在菌丝上生长的子实体,右图为 在菌核上生长的子实体
孢子 是在子实层担子上产生的担孢子, 担子棍棒形,长约19~22um×5~7um, 上着生四个小梗,每个小梗上各生一个 孢子,孢子长方形或近椭圆形,光滑无 色,大小为7.5~8.2um×3~3.5um。
2.生活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