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合集下载

6-科学与人文:冲突与融合

6-科学与人文:冲突与融合
科学主义的局限性
➢ 科学主义只是一般地提出科学化的要求,不考虑非自 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在这些领域应用自然科学的概念 和方法的条件。
➢ 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原则加以不适当地推 广和转换,将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 搬用并规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违背科学精神 的,凡是严肃的科学家都不会赞同。
➢“人文”在中国古代意指那些不是以自然为对象 的文明文化现象,如诗、书、礼、乐等。
贲卦:亨,小利有攸往。
▪ 离下艮上 ----------- --- 艮上(山) --- ------------- --- 离下(火) ---------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 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 斯诺的批评重点在于指出对科学文化的不 了解,这种不了解“给整个‘传统’文化带 来的非科学气氛,而这种非科学气氛又往往 转化为反科学”
2、科学与人文的论争: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潮
1、科学主义:自然科学是知识的范型,文化的其他 领域必须按照这个范型加以衡量。
I. “科学主义”的概念辨析
“科学主义”,译自英文“Scientism”,亦译“唯科学主义”。
2、“反科学”思潮:
I. 概念辨析
➢ 所谓“反科学”思潮,系指由于科学的社会控 制失当并导致一定的负面效应而引发的“反科 学”(anti-science)倾向。这种倾向的一个 显著的特征就是认定科学在本质上同人类的追 求相冲突。
➢ “反科学”思潮对科学的抵制并不具有明确 的认识论基础,尚未提升为系统的哲理、建构 严密的逻辑形态,也未组织成一个围绕共同的、 概念明确的社会共同体。
望——论科学研究的实在》(1999); ➢ 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编辑了《作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人文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人文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人文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一、科学与人文各自的目标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是“是什么”;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就越真。

所以,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是独立于人的情感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是“应该是什么”;人文是带有强烈的"终极关怀"的感情色彩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

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还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

20世纪科技的高度与迅速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以,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

同时人文虽是求善,但人文却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了,《四书·大学》早已指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8者间的关系,前者为后者奠基,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而"格物"是研究客观世界,"致知"是认识客观世界,"格致"就是科学,故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这就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交集"。

此即,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方向及其结果的应用应该有利于社会、国家、民族与人民,求真也应求善。

求善也须求真。

二、科学与人文的不同作用科学给人类以力量,并有助于我们去掌握方法,把握工具并改造世界创造历史;而人文则决定这一目的和探索人类的终极目标。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摘要:一、引言: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背景介绍二、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表现1.价值观的差异2.方法论的矛盾3.利益冲突三、医学领域中的冲突案例分析1.基因编辑技术争议2.人工智能在医疗决策中的应用争议四、协调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策略1.强化跨学科沟通与协作2.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五、结论:医学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结合正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科学技术文化与传统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并以医学领域为例进行分析。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观、方法论和利益方面。

在价值观上,科学技术文化强调理性、客观和实证,而人文文化则关注人性、情感和道德。

这种差异使得双方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往往产生分歧。

方法论上的矛盾表现在科学技术文化追求科学实证,而人文文化则强调思辨和哲学思考。

此外,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不容忽视,如资源分配、知识产权等问题。

在医学领域,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尤为明显。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治愈遗传疾病的希望,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和道德底线的争议。

人工智能在医疗决策中的应用也引发了关注,尽管其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但同时也让人担忧是否会削弱医生的责任心和人文关怀。

要协调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强化跨学科沟通与协作,促使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了解、尊重和支持。

其次,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人们对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科学技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人文关怀和道德原则。

总之,医学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结合。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与冲突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与冲突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与冲突科学与人文是两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知识追求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然而,科学与人文之间既有结合又存在冲突。

本文将探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冲突,并分析如何促进两者的有机发展。

一、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科学与人文之间并非互相对立,而是可以相互结合的。

首先,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探索人类自身的重要手段。

科学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和实验方法,揭示了自然现象的规律和本质,帮助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

而人文关注人的本质、人类的情感、价值观以及人类文化的演绎等,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社会。

其次,科学和人文也可以相互补充。

科学强调客观性、理性以及实证主义,而人文则注重主观性、感性以及解释主义。

科学的进步为人文提供了更多的事实基础和技术支持,而人文则帮助科学赋予实证数据更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还可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基础和生存条件,而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的思考则使社会更加和谐、公正。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综合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与人文的冲突尽管科学与人文可以相互结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

首先,科学和人文的方法论存在差异。

科学追求客观性、可重复性,强调实证和证伪,而人文则注重主观性、独特性和情感价值。

科学强调严谨的实证研究,而人文则更注重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理解。

这种方法论的差异可能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认知冲突。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与人文关怀和道德思考形成了冲突。

例如,生物技术的进步可能带来伦理问题的考虑,比如基因编辑和克隆等,这就需要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的思考来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限制和引导。

最后,科学和人文的知识体系存在不对称性。

科学的知识更为系统和精确,而人文的知识则更加抽象和多元。

这种不对称性可能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障碍。

三、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有机发展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有机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学科研究。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

自然辩证法作业——浅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我国着名的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过,“从表面上看,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人文是求善,解决的是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但从两者内在的关系来看,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不可分割;”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左膀右臂,两者在浩瀚的文明发展史上相爱相杀,纠葛不止;可以说世界范围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文文化的发展状况要远比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繁荣;在那个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里,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受到了歧视和打压,被视作一种与固有人文、宗教精神格格不入的“异者”,是一种可怕的需要打压的冲突,是荒谬而又可笑的“外乡人”;15世纪至17世纪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发现和发展了“日心说”,这个本可以让人类对宇宙星空的认识进一个大步的新发现,却因为与天主教所遵从的“地心说”相悖而得到罗马教廷的封杀和禁锢;以至于,在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极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寥寥无几;在中国古代,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一步步成为统治思想;朝廷里一些迂腐的儒士片面理解儒家典籍中孔子对待技术的思想,将科学技术视为“艺成而下”的“小道”;头脑灵光的年轻人都秉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鲜有人涉足民用工具或军事器械的革新创造;有发明被采纳,无非也是因为辅助了人文文化的发展而得已延存,如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等;从文艺复兴开始,科学技术逐渐赶上人文文化的发展步伐,两者开始有了一些新鲜而有趣的交融;达芬奇的着名素描维特鲁威人就是一部科学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达芬奇将生物学基础形体和比例和几何学知识方形和圆形都运用到这幅人体素描之中,使维特鲁威人在他的妙笔下既展现出精妙的比例又有了艺术的美感;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号召下,各级政府、大中专院校、研究所都将推动各自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定为最重要的工作;一大批知识青年投身于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曾被长期冷落的科学技术终于在知识体系中翻身,成为先进和富强的代名词;国家对科技的重视造就了科学技术文化的繁荣,也成就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此时,已没有人再说科技使无关紧要的东西,更没有人用排斥的眼光看待它;科技一跃成为了无比重要的一个工具,甚至一度超越“人文”在人们内心中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发展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与国际社会接轨;除了获得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一好处外,我们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竞争,而文化竞争就是一方面;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群众的实惠就是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这不能不说是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强国战略的硕果;然而,这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文文化发展的滞后;广大群众普遍拥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但却没有相对丰富的精神生活;于是,外国的文化产品趁着国内市场的空缺而迅速涌入;进口的文化产品带来的是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造成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和人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这两者的后果就是国人道德观念的沦丧与一系列有悖社会公德的违法活动的出现;如食品生产中“毒豆芽”、“地沟油”、“激素奶”等有毒食品的层出不穷以及拐卖妇女儿童、建造“豆腐渣”工程、在景区乱写乱画等违法行为的屡禁不止;面对如此多棘手的社会矛盾,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意识到,人文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一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两者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看似是两面对立的墙,一为理性,一为感性;无论是历史偏向感性导致的错误,抑或当代人注重理性忽略感性而带来的困扰,都使我们明白,两者固然不同,我们也该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自此,人文文化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应的人力物力也投入到了人文文化建设事业中来;借此契机,人文文化如春天的桃花一般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恣意绽放,吐露芬芳,为科技的进步增添了许多灵动的元素;同时,科技的创新也为人文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媒介;举个简单例子,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繁衍而变得丰富多彩,从图画符号开始,逐渐衍生出篆、隶、楷、行、草等形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书法不仅作为汉字的载体而促进了知识传承和文化传播,它还作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个瑰宝在各国文明交流中独放异彩;但是,科技让我们拥有了许多不需要纸笔就可以编辑和传送信息的工具,再加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无暇领略书法的刚柔之美,只得以呆板僵硬的印刷字体来承载我对于万千世界的种种想法;此时书法在与印刷字的较量中因为书写速度的劣势而败下阵来;但渐渐地,“千人一体”的印刷字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极度枯燥、乏味,我们迫切地想要找到曾经书法艺术带给我们的惊喜和舒畅的感觉;于是,书法再一次回归到我们的创作过程中,它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呈现出“和”的简约;也出现在上海世博会的会徽上,展示出“世”的活泼;书法本身所具有的曼妙、生动的特性为科技创新注入了鲜活的血液,让科技发明具有了生命力;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予书法以更多展示空间;回过头来我们才发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任何一个时期出现过科学技术文化或人文文化独立存在的情况,有的只是因为当权者偏袒而造成的一种文化相比于另一种文化更具优势的发展状况;一个文明能够经久不息、源远流长,除了有科学技术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冲突,必然少不了两者的协调;我们正在竭力地让人文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完美而富有个性地交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重现的活字印刷术表演、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数字化清明上河图,都是智慧的现代中国人将科技融入人文而创造出的伟大艺术;我们只有辩证看待科技与人文的关系,让两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科学技术展现人文艺术之柔美,用人文艺术装点科学技术之高深,而非完全割裂、只重一方,才能创造长远留存且精彩纷呈的人类遗产;。

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

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

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人文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

虽然它们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交错、互相渗透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既是冲突、又是融合。

一些人认为,科学和人文之间存在冲突,是因为科学是客观的,人文是主观的;科学是一种逻辑思维,人文则是一种情感交流。

但是,科学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人文的主观性;人文的情感交流也并不排斥科学的逻辑思维。

两者不该是对立的,而是应该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让我们来看看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交集,探索它们之间的关联及其对我们的意义。

一、科学和人文的共性科学和人文二者有许多共同点,比如:都是通过长期积累和经验来获取知识;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试验;都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

而所谓的问题,不仅仅是科学上的实验和结果,也包括人文领域中的感情、思想、文化等方面。

可以说,科学和人文都试图探求真理,这是它们共同的目标。

二、科学与人文的冲突虽然科学和人文有共性,但是它们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一些人认为,科学是严谨的,而人文是主观的,它们之间缺乏对话。

此外,科学倾向于剥夺事物的人文性,人文则倾向于降低科学的可靠性。

比如,虚拟现实的应用已经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用它来学习、沟通、购物,甚至是感官享受。

但是,当科学家意识到这种技术的潜在危险时,他们提出了质疑。

虚拟现实的应用可能会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这个问题是科学上的,但它也是人文上的。

这种危险不仅是虚拟现实技术本身,更是人类如何利用这种技术的问题。

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科技发展在不断地重构人类的生活,这涉及到我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以及政策制定的问题。

这就需要科学界与人文界进行深度对话。

三、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虽然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冲突可能会阻碍彼此的发展,但是这两者的融合将可以创造新的领域。

在这方面,艺术和科学相结合便是典型的例子。

科学家们不仅需要靠逻辑思维来推导各种结论,同时需要激发灵感、开拓想象力。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统一科学与人文主义是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概念,一个关注客观事实,另一个强调个体情感和主观价值。

然而,正是这种对立与统一,促进了人类思维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力量在于其严谨的方法论和无限的探索精神。

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从微观到宏观,不断解密自然界的奥秘。

科学家们以智慧和耐心,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

科学是客观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可实证的,并且建立了一套严谨的知识体系。

然而,科学也有其局限性。

它无法回答一些哲学、道德和伦理问题。

这时,就需要人文主义的力量来弥补。

人文主义关注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类文化的传承。

人文主义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弘扬人类的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等,帮助整合科学知识并赋予它们更多的意义。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就像是两个水波纹在互相碰撞,形成了一种叠加效应。

科学的进步为人文主义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而人文主义则赋予科学以深度和意义。

例如,科学发现了人类的基因序列,而人文主义则引发了对基因技术的道德讨论。

科学告诉我们如何去做,而人文主义则引导我们明智地选择为什么去做。

在当今社会,科学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人工智能、环境保护和全球化等。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

首先,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科学技术在快速进步,但如果只是追求技术发展而忽略人文素养,将导致技术被滥用和人类价值被忽视。

只有将科学与人文主义相结合,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关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其次,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至关重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机会和福利,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

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是推动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摘要: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乔治与尼克关于历史系和生物系的对话,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二者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初期,一直都是紧密联系、和谐发展的状态;十七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开始变化,期间虽然存在着不少矛盾,但仍然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们崇拜科学万能,一些年轻人甚至产生了敌对情绪。

科学与人文不断分离直至对立。

关键词:科学与人文对立发展历程《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戏剧界的著名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著名的一出戏剧,剧中四个人物乔治和玛莎,尼克和哈尼是两对夫妻,阿尔比通过这四个人物在凌晨两点到日出这段时间里混乱的场面,歇斯里地的对骂等等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与精神苦闷。

国内对这部剧的研究有从社会批评的角度出发,认为阿尔比所要表达的是自己对美国社会政治的不满;有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着手,认为玛莎作为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身份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奈与反抗;有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出发,分析此剧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对话中狂欢色彩;有从精神生态角度入手,分析现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心灵的拜物化、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存在的疏离化。

一、科学与人文文化对立的表现首先,《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于1962年,剧中许多细节都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紧张关系。

乔治,历史系博士,沉迷历史,“陷到历史里去了”;尼克,生物系毕业,生物学家。

剧中二人反复提到“历史系”“生物系”,“我是历史系的”,“我是生物系的,你才是历史系的”等等,表明这两系是冲突的、不合的,相互排斥的。

乔治问到“你们在帕尔纳索斯喝的哪种酒?”尼克一脸迷惑,问“在哪儿?”“我听不明白”。

帕尔纳索斯,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诗人的居住之所,这个基本的知识,尼克根本就不明白,说明了他不关心人类历史,他更喜欢与科学打交道。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旨在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关系。

科学文化以实证、逻辑、量化为核心,追求客观真理和实用性;而人文文化则强调价值、意义、情感,追求主观体验和人文精神。

这两种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既存在冲突,又有交融的可能,共同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aims to explore the mutual influ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in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culture focuses on empirical,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aspects, pursuing objective truth and practicality; Humanistic culture emphasizes value, meaning, and emotions, pursuing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ese two cultures have both conflict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blending in modern society, jointly shaping our worldview and values.本文将首先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阐述两者在知识体系、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差异。

接着,通过历史与现实案例,揭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实践中的冲突表现,如科技发展与道德伦理的冲突、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失衡等。

从“科学”与“人文”的对立看萨顿的科学人性化理想-论文

从“科学”与“人文”的对立看萨顿的科学人性化理想-论文

从“科学”与“人文”的对立看萨顿的科学人性化理想摘要: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是现今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之一。

萨顿有着调和这种矛盾的理想,对此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提出了“新人文主义”,并提出了他的科学人性化的理想。

现实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依然有着重重矛盾,然而科学人性化的理想有着深刻的必然性,我们有理由期待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美好明天。

关键词:科学;人文;新人文主义;科学人性化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发展和对立当代具最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应该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社会的很多基本矛盾,如人与自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教育改革、人的自我完善等等都与此有关。

两种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有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存方式决定的。

自从有了人和人类文明,就开始有人文文化,而系统的科学文化的形成,则在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后。

人文文化历史远比科学文化源远流长。

“科学”和“人文”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即英国学者斯诺所谓的“两种文化”。

“两种文化”的大致含义,按斯诺的指认: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

他认为两种文化隔离、分裂、对立的状况十分严重,“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他们互不理解、厌恶对方,很难对社会问题达成共识,且造成个人、社会、智力创造力和实际应用的损失。

他认为,很多知识分子其实只是“半个文盲”。

[1]当二者相对而言时,科学作为人们在认知意义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体现着价值中立的理性精神,从而属于知识论范畴,人文则是指以信仰为特征的意义世界及其终极指向,它以超越理性认知为其特征,从而属于价值论论域。

从陈述形式看,科学与人文体现了事实判断(是)与价值判断(应当)的分野。

[2]科学与人文的演变过程,中科学同人文的分裂、冲突和对峙,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相反,在人类早期的文化母体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全是内在地融为一体的。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两种文化的提出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C.P.Snow,1905-1980)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

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方是科学家,并犹以物理学家最有代表性。

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属于这种文化的科学家们彼此之间尽管也有许多互不理解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约束力甚至比宗教、政治和阶级的模式更强。

科学文化可比喻为日神阿波罗文化,人文文化又称为酒神文化。

人文文化“人文”一词的英文humanity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性、教养),有这样一些含义: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

人道指对人和人类福利的关心;博爱指对人和人类的广泛的爱;人本主义指与神本主义相对立,主张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人文文化是以人道、博爱和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与科学文化追求真实理性至上不同,追求首先是美与善。

并对理性之外的意志、信仰、情感和潜意识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两种文化的对立从历史上讲,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立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反对至高无上的神权。

与神学不同,这两种文化都推崇人,认为人和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性。

理性是人的本质。

要冲破神学的束缚就要唤醒人的理性。

显然近代科学是在人文主义的帮助下诞生的。

只是在科学主义把理性推崇至极,而人文主义对非理性或反理性顶礼膜拜时,两种文化的鸿沟才越来越深。

斯诺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最主要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的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

我们总是希望一个人能很快地在某个领域达到深入的境界,而且认为专业化教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捷径。

我们也是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我们现存的社会模式永久不变,力图使它固定下来,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而这却是一种保守僵化的倾向。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简述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概念与关系二、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1.价值观的冲突2.方法论的冲突3.知识体系的冲突三、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1.医学发展的需求2.社会伦理和法律的约束3.科技与人文的互动与融合四、结论: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存与互促正文一、引言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文化以理性、实证和客观为特点,关注对自然界的探索与利用;而人文文化则以感性、想象和主观为特点,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表达与传承。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文化形态既存在冲突,也有协调。

本文将从医学这一特定领域,探讨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二、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1.价值观的冲突科学技术文化以客观、实用和效率为价值观,追求真理和实际应用。

而人文文化则强调情感、审美和人文关怀,关注个体的精神需求。

在医学领域,这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表现在医学实践中对患者需求的关注上。

2.方法论的冲突科学技术文化倡导实证主义,强调数据和实验,追求精确和可重复性。

而人文文化则倡导解释学,关注个体经验和情感,追求理解和意义。

在医学领域,这两种方法论的冲突体现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如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差异。

3.知识体系的冲突科学技术文化关注的知识体系是科学知识,强调逻辑性、系统性和普遍性。

而人文文化关注的知识体系是文化知识,强调历史性、地域性和特殊性。

在医学领域,这两种知识体系的冲突体现在医学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上,如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平衡。

三、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1.医学发展的需求医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科学技术文化的推动。

同时,医学作为一门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学科,也需要关注人文文化的价值。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否能交融、如何交融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否能交融、如何交融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否能交融、如何交融?人文文化:在汉语中,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与以自然为对象的那些文明文化现象相对应。

在西方,人文一词来源于拉丁词humanitas,强调是与人有关的人文现象或人文世界。

现在我们通常说的人文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体认和追求的结晶,它关注对象是“人”,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强烈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特征。

科学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成果与财富的总和,它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规范、精神三个基本层次。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科学文化的外层和硬件;科学的规范文化是科学文化的中介和软件部分,包括科学的伦理规范、科学的法律规范和科学的政治、组织规范;科学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

从伦理的角度来考察科学文化,主要是从精神文化的层次来考查。

正如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学者斯诺,他在《两种文化》一书中指出:当今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观念认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具有本质的区别,互不相干,互不融合,彼此之间是分离的。

但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离是人为的。

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杨叔子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中指出的“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前者主要为后者导向,后者主要为前者奠基;文化蕴涵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共生、互通、不可分割。

”两者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因而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是可以交融的。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是需要相互融合的这表现在:首先,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一样,都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即求真。

那么人文文化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就必须一方面要有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要求对理想事业的无畏献身,即要具有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要使人们克服传统思维的随意性、模糊性,也必须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纳入人文文化中。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论文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论文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论文关于《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科学已经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

这些胜利也催生了唯科学主义的观点。

但是随着科学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也逐渐产生了。

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科学;人文;唯科学主义;两种文化Science & Humanities: The Meaning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Abstract: The glorious victories that science has already achieved has never been done by any other knowledge system before. These victories has also produced the viewpoints of Scientism. However, with the more and more authority science obtains, suspicions on this kind of authority begins to appear as well.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which are science and humanity, has great impact and significance.Key words: Science; humanities; Scientism; Two Cultures近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身边的机械、电力、飞机、火车、电视、手机、电脑……,无不形成对现代科学最有力、最直观的证明。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摘要:一、引言1.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2.医学作为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结合的领域二、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1.价值观的差异2.方法论的不同3.应用场景的矛盾三、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1.促进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相互理解2.注重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关怀3.发挥医学在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协调中的作用四、医学在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协调中的实践1.以人为本,关注病患需求2.跨学科合作,促进全面发展3.培养兼具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五、结论1.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2.医学在促进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协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倡导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正文: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实际上,这两种文化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以医学为例,医学既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也是人文文化的体现。

本文将结合实际,探讨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并论述医学在其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观的差异、方法论的不同以及应用场景的矛盾。

首先,科学技术文化追求客观、理性、精确,强调实证和逻辑推理;而人文文化则注重主观、感性、独特性,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情感体验。

这两种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

其次,科学技术文化侧重于实证研究、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方法,而人文文化则更注重历史、哲学、文学等思辨性方法。

这使得两者在研究方法上难以达成一致。

最后,在应用场景上,科学技术文化倾向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等,而人文文化则关注人的精神性需求、文化传承、道德伦理等。

这可能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冲突。

然而,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

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两种文化的互补性,开始寻求相互理解、促进协调发展的途径。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文化是物的文化,人文文化是精神文化;相对而言,科学文化的对象主要是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关注事实、规律和物质层面;而人文文化则以人性、终极关怀为其核心,关注价值观和善恶美丑。

科学文化的主体主要是科学家,以及广义的科技工作者;人文文化的主体主要是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广义的文艺工作者、人文学者。

英国学者斯诺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间存在分歧与冲突,从事科学文化的人(如科学家)和从事人文文化的人(如文学家)之间存在冲突。

正如林德宏教授所指出的,在自然生存中,系统的科技文化尚未形成,人文文化占主导地位。

在技术生存中,科技文化成为极其强势的主导文化,人文文化受到“挤压”。

我们需要承认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差异,更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冲突,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技术文化的核心是技术理性,是追求发展的物的意义,有可能遮蔽人的意义。

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类已逐渐进入高科技时代,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管理方式、作战方式、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技术的发展高速、强势,并渗透到文化的许多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技术理性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扩张,为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也使得人的意义被遮蔽。

要走出技术文化的困境,必须以先进的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当前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出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忽视人文文化的发展,任由技术理性异化人为技术的奴隶和物的奴隶,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近代自然科学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诞生的。

但丁、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这些人文主义的文学艺术大师所倡导的人文文化,掀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自然科学从中世纪神学中解放出来,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哈维等科学大师,宣告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共3篇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共3篇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共3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对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人们的看法不同,但无疑的是,两者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表现在一些具体的方面。

科学文化追求的是真实、客观、可证实的事实和规律,而人文文化关注的则是人性、道德、情感、艺术等方面。

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发生过一些不同观点的冲突,比如科学家们因为技术上的进步而挑战了许多传统信仰,这也引发了一些文化上的分歧和矛盾。

但是,仔细审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全面的,因为两者交融的方面也很多。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科学和人文文化的发展对彼此相互促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人文文化的蓬勃发展。

其次,人文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精神也在推动科学的发展,譬如人道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等,这些都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科学的发展也需要受这些价值观的约束,比如科学研究必须以人类的福祉为中心,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等等。

在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文化的交融变得越来越普遍。

人们已经认识到,科学和人文文化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的合理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推动。

比如,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已经被纳入了科学研究的范畴,许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艺术和文化的重要部分。

还有更多的学者和文化人士积极探索科学和人文文化的交融之处,并尝试把二者融合在一起。

对于我们来说,既要看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要看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交融。

我们应该提倡把两者结合起来,推动人文科学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保持和传承,维护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更加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发扬,推进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让科学和人文文化共同推动人类进步。

综上所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是一个双向的、复杂的过程。

浅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立与融合

浅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立与融合
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两个重要侧面,二者各具特点 , 互对立 ,但又在根本上相互融通,尤其是作为 两种文化之核心的科 学耩神 相 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的高度和谐与统一。现代社会文化建设应 当是科 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唯有如 此,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社会才 能健全 地、可持续地发展。 【 关键词 】科学主义;人 文主义;两种文化;文化融合


革命 所带 来 的弊端 束缚 了人 们 的思维 方式 ,形而 上学 的机 械观 使人 们不 去考 虑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相处 ,而 是认 为 自然是有 待 去认识 并可 以征 服 的 ,与 人无 关 的客观 对象 ,把 自然 放在 了人 的对 立面上 来思 考 ,引发 了一 系列 的 生态危 机等 全球 性 问题 ,这个 意义上 说 ,l 世 7 纪科学 革命是今 日 “两种文化对 立 ”的思潮渊源 。 1 世 纪 末 期 到 1 世 纪 中 期 ,浪 漫 主 义 开始 了对 科 学 的 反动 和 8 9 批 判 ,浪 漫 主 义者 本 身 同个 性 、主 观 、 非理 性 、 想象 共 为 一体 , 追 求 的 是对 自然 的感 情 、 向往 以及 生 命 和运 动 。因此 对 浪 漫主 义 来 说 ,现 实 的 主题 太 平 凡 乏 味 了 ,尤其 是对 1 世 纪法 国唯 物主 义 8 哲 学 家拉 美 克 利特 在 《 是机 器 》著 作 中 ,把 人 家是 为 机械 ,这 人 些 引起 了人们 对 科学 的极 大不 满 ,并 逐渐 形成 了反 科学 的思潮 。 两 种文 化 的分离 和对 立不 只是 由科 学革 命造 成的 ,还与 科学 的 逐渐 分离及 目益独 立等 问题相联 系 。大致有 以下几 种原 因:1 、两种 文化 的分 化是 科 学、文 艺等 发展 到一 定 时期 的结 果,这 时 ,各 门学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实用版】目录一、引言: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二、科学技术文化在医学领域的体现三、人文文化在医学领域的体现四、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冲突五、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协调六、结论:医学领域中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存发展正文一、引言: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和人文文化的传承在许多领域产生了冲突与协调。

科学技术文化以理性、实证和客观为核心,追求人类生活的便利与高效;而人文文化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追求真善美,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医学领域,这两种文化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有时产生冲突,有时互相协调。

二、科学技术文化在医学领域的体现科学技术文化在医学领域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普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诊疗方法和药物,为病患带来福音。

同时,医学知识的普及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提高防病意识。

科学技术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使得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治能力逐步增强。

三、人文文化在医学领域的体现人文文化在医学领域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医学伦理和医患关系上。

医学伦理关注患者的权益和尊严,强调医生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

在人文文化的熏陶下,医生不仅要追求医学技术的精湛,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此外,医患关系也是人文文化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

在医患关系中,医生要关注患者的需求,倾听患者的声音,以患者为中心,实现医疗服务的人性化。

四、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冲突在医学领域,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在科学技术文化的影响下,医疗资源往往向高端医疗技术倾斜,导致基层医疗服务资源匮乏。

这违背了人文文化强调的公平、公正原则,使得医疗服务难以惠及全体民众。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论述医学与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论述医学与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文化与传统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这一冲突在医学领域的表现及其协调策略。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在医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科学技术文化强调实证、客观、精确,追求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另一方面,人文文化关注人的精神、情感和道德,强调医疗决策过程中的关怀和尊重。

这两种文化在价值观、方法论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引发冲突。

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例,这项技术为人类带来了治愈遗传疾病的希望,但也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基因隐私和遗传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争议。

这些争议反映出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的冲突。

此外,在医疗决策过程中,科学技术文化往往侧重于依据医学证据进行判断,而忽视了患者及其家庭的人文关怀。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冷漠和无助,进而引发医患关系紧张。

为解决医学领域的冲突,我们需要探讨冲突协调策略。

首先,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通过科普宣传,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文化,从而降低因误解和恐慌而引发的冲突。

其次,倡导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科技工作者应关注技术创新对社会伦理和人文价值观的影响,并在实践中融入人文关怀。

最后,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科技应用。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科技应用在符合伦理和法律底线的前提下进行。

总之,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摘要: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乔治与尼克关于历史系和生物系的对话,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二者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初期,一直都是紧密联系、和谐发展的状态;十七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开始变化,期间虽然存在着不少矛盾,但仍然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们崇拜科学万能,一些年轻人甚至产生了敌对情绪。

科学与人文不断分离直至对立。

关键词:科学与人文对立发展历程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戏剧界的著名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著名的一出戏剧,剧中四个人物乔治和玛莎,尼克和哈尼是两对夫妻,阿尔比通过这四个人物在凌晨两点到日出这段时间里混乱的场面,歇斯里地的对骂等等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与精神苦闷。

国内对这部剧的研究有从社会批评的角度出发,认为阿尔比所要表达的是自己对美国社会政治的不满;有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着手,认为玛莎作为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身份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奈与反抗;有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出发,分析此剧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对话中狂欢色彩;有从精神生态角度入手,分析现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心灵的拜物化、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存在的疏离化。

一、科学与人文文化对立的表现
首先,《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于1962年,剧中许多细节都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紧张关系。

乔治,历史系博士,沉迷历史,“陷到历史里去了”;尼克,生物系毕业,生物学家。

剧中二人反复提到“历史系”“生物系”,“我是历史系的”,“我是生物系的,你才是历史系的”等等,表明这两系是冲突的、不合的,相互排斥的。

乔治问到“你们在帕尔纳索斯喝的哪种酒?”尼克一脸迷惑,问“在哪儿?”“我听不明白”。

帕尔纳索斯,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诗人的居住之所,这个基本的知识,尼克根本就不明白,说明了他不关心人类历史,他更喜欢与科学打交道。

而当乔治知道尼克是生物系的之后,他叫到“就是你!你就是那个要惹乱子的人……把每个人都变成一样,重新排列染色底什么的,是不是?”乔治居然把染色体说成是染色底,引起了尼克的一阵冷笑,嘲笑乔治对生物的无知。

乔治与尼克两人的冲突不仅代表着人文学者与科学家的冲突,更代表着科学与人文文化的对立。

1959年,斯诺发表《两种文化》,最早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即“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

其中有个有趣的比喻,“从柏灵顿馆(英国皇家学会等机构所在地)或南肯辛顿到切尔西(艺术家聚居的伦敦文化区)就像是横渡了一个海洋”,以此来说明“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处在两极,难以融合的状态。

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互
相憎恨厌恶,形成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一些科学家认为除了科学,其他的一切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奥古斯特·孔德为代表的提出的实证主义,它将科学的方法归结为实证的方法,将科学精神归结为实证精神;将科学推崇为真正知识的唯一来源,将科学方法看做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并将其推广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等一切领域;而人文学者又立足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机器泛滥,战争威胁,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自由的丧失,极权主义等等,指责科学反人性,损害了人类的本质存在。

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一文中说到,“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

不错,在整个近代,具有生产性和破坏性的国家机器的技术结构及效率,一直是使人们服从已确立的社会分工的主要手段。

而且,这种结合往往伴随着更为明显的强制形式:生计的丧失,法庭、警察、武装力量的管辖。

”在科学技术的全面包围下,人类已经失去了否定与批判的能力,失去了超越与想象的能力,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在一种对任何事情(不包括反对现实的精神)都进行辩护和开脱的现实中,这里说话的不再是想象,而是理性。

想象正在让位给现实,现实正在追赶和压倒想象”。

二、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历程
虽然20世纪科学与人文关系紧张,但二者并不一直都呈现出对立之势,也曾有过和谐发展、相互影响之态。

古希腊时期,哲学和
科学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不少哲学家在潜心研究哲学之外,仍然致力于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的本质”,把万物的本原解释成数,一切由数组成。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数学家;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演绎法推理和三段论形式,确立了论证的规则;哲学家阿基米德提出了杠杆原理,后来在机械上得到了广泛运用。

而后文艺复兴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也是科学与人文紧密联系的有力证据。

文艺复兴不仅表现为文学与艺术的复兴,同时也表现为科学的高涨。

人文主义的出现与传播使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目的,并开始颂扬人的尊严,激发了诗人、画家和其他人成为“巨人”的热情。

最著名的例子当然要数达·芬奇,他不仅是伟大的画家,同时还是伟大的科学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

然而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比如说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等等,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自然的观念,促使科学开始变得比较独立,并在社会发展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在科学革命的影响下,近代哲学诞生。

笛卡尔主张二元论,在强调物质实体的存在的同时又强调精神实体的独立性,世界被一分为二,自然世界和心灵世界。

而伽利略又认为几何形式与物质是同质的,自然是数学化的,笛卡尔
提出唯理论和“普遍数学”的理念,人类文化就被划分成了这样两个世界:在数学基础上得到的理性世界和非理性世界。

而培根却轻视数学,而且还看不起演绎法,他重视观察和实验,并且大声疾呼知识就是力量,要借助科学发现与发明使人类能驾驭自然力量。

数学的推理演绎与实验的实用主义个,构成了近代科学的形象。

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高举“科学和理性”的旗帜,人们在推崇科学的氛围中不断前进,但也没有与人文主义发生激烈的冲突。

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经济发展变得异常迅猛,并使得西方在世界上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巨大影响。

人们的生活已经时刻离不开科技所带来的方便快捷,他们崇拜科学万能。

胡塞尔在其《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一书中在谈到欧洲的科学危机时说到“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对科学的总估价出现了转变……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

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

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

公众的价值判断的转变,特别是在战后,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我们知道,这种转变在年轻一代中简直发展成为一种敌对情绪。


三、科学与人文对立的根源
科学与人文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是二者对立的根源之一。

科学侧重于事实,强调用理性、逻辑和精确的实证看待世界;而人文侧重
于价值,强调世界的多样性,人的情感的丰富性。

二者并不是一种世界观上的对立,而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方法上的对立,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说,自然和人文,一种是事物的感知,一种是表达的感知。

教育的高度专业化和专门化也是二者对立的重要根源。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得到了巨大的变革和飞速的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使物理学由牛顿力学发展到了一个更加专业的高度,这使得不少对物理学有兴趣的人望而却步。

这在当代中国表现得特别明显。

文科和理科基本上对对方的专业知识、方法甚至是价值评判标准采取一种无视、排斥甚至否认的态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科学与人文的距离。

(2)结语
总的说来,科学与人文文化的对立,呈现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

当然,对立的状态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势必会割裂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破坏人类文化的统一性,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不少人开始反思,科学家对人文或者说人文学者对科学的看法是不是有失偏颇?如何才能加强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交流,缓和二者的矛盾?怀海特认为笛卡尔把肉体和精神分为两个互不干涉的独立体,赋予了躯体以独立性,因而使这种实体完全脱离了价值的领域,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

怀海特作为一名科学家能够客观地指出科学观念的不足,的确是很有进步性的,但事实上这却没
有引起科学界足够的重视,人文学者们对于科学的认识也远没有达到深刻的程度。

由此看来,想要扭转科学与人文对立的状态,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黄晋凯主编荒诞派戏剧,北京:中国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埃德加·斯诺纪树立译两种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94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英]罗素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张庆熊译欧洲现代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德]恩斯特·卡西尔沉晖等译人文科学的逻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英]a.n.怀海特何钦译科学与现代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