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的进化心理学视角1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和经济学解释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和经济学解释引言利他行为是指个体为了他人或整个群体的利益而采取的行为,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利益。
这种行为在生物学和经济学中都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从生物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利他行为的解释,并进一步分析其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生物学解释在生物学中,利他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个体或物种适应环境和生存策略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生物学解释:1. 社会进化理论社会进化理论认为,利他行为可以促进遗传基因的传递和存活。
通过帮助他人,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加自己的繁殖成功率以及保障自己的后代存活。
因此,利他行为在物种中得到保留和传承。
2. 亲属选择理论亲属选择理论认为,个体会更有可能帮助那些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个体,因为通过帮助亲属,个体可以促进自己的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
这种利他行为的出现可以解释为亲属选择的结果。
3. 合作演化理论合作演化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助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并且可以促进群体的整体生存能力。
合作关系可以通过提供互利的资源交换、食物分配和分工合作来实现。
经济学解释除了生物学解释,经济学也提供了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以下是一些经济学解释:1.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关系和信任可以为个体和群体带来经济利益。
利他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积累信任资本,这些资本可以促进经济交易和合作,进而提高群体的整体福利。
2. 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利他行为可以促使个体投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维护。
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但无法排除其他人使用的物品或服务。
个体通常不愿意自愿承担公共物品的成本,因为他们可以免费享受公共物品的好处。
然而,如果每个人都采取自私的行为,公共物品可能无法被提供。
因此,利他行为在确保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个体在决策时会考虑到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对利他行为产生影响并导致其发生。
从社会进化论角度分析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利他行为的生物更可能在进化过程中留下来。
达尔文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进一步深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而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
例如1只雄鸟有6只小鸟,每只小鸟一半的基因来源于其父亲,加起来,6只小鸟是父亲自身基因的3倍。
如果雄鸟牺牲自己来保护小鸟,他特殊的基因库就已经得到了复制。
其他亲属拥有该个体不同比例的基因数,也可以对这些亲属做类似分析。
帮助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可以增加个体自身在子孙后代中的存活率。
这是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则。
社会生物学家特雷沃斯指出,只有相互的或互惠的利他才有生物学基础。
根据他的观点,个体给他人帮助的潜在成本可以从获得他人帮助的可能性中得到补偿。
但是这一相互帮助的系统受到了潜在“欺骗者”的威胁。
他们接受帮助却不回报他人帮助。
为了使欺骗最小化,罪恶感天性以及通过社会规则强化相互帮助的倾向经过自然选择而被保留了下来。
进化理论产生了几个具体的假设。
1、动物最愿意帮助那些基因上与它最接近的个体;比起远亲或陌生个体,它们更愿意帮助家庭成员。
父母对健康的后代比对不太可能存活的不健康后代更无私。
2、母亲通常比父亲更多的给后代以帮助。
其原因是在一些物种中,雄性拥有大量繁殖后代的生物学基础,所以不需要对任何一个后代投入太多,也可以使自己的基因永恒不灭。
雌性则只能繁殖出相对较小数量的后代,所以必须帮助每一个后代以保证自己基因的传递。
3、人类也具有天生利他行为的倾向。
威克斯勒等人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如不到1岁的儿童明显地试图安慰受伤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给坐在旁边的人喂食物,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看到父母痛苦的表情时表现出畏缩和痛苦等,在看到另一个儿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自己受伤时同样的痛苦。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
-有的时候,⼈愿意⽆偿地帮助他⼈,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或者他的助⼈⾏为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他却仍然选择了助⼈的⾏为⽅式,我们把这种⾏为称为利他⾏为。
利他⾏为是⼈类社会中⼀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也有利他⾏为,例如,某些物种的⽼年动物会不惜牺牲⾃⼰来挽救同类中的年轻动物,⽤⾃⼰的⽣命来换取种族繁衍的机会。
然⽽,只要有深⼊的思考,⼈们就会产⽣⼀些疑问:动物的利他⾏为与⼈类的利他⾏为有何不同呢?利他⾏为是不是源于本能呢?⼈类的利他⾏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节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利他⾏为的本质及其发⽣机制。
利他(altruism)是个⼈出于⾃愿⽽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帮助他⼈的⾏为。
利他⾏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牺牲,却能给他⼈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社会⼼理学研究利他⾏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些成果。
研究的基本⽅法是提出理论观点,并⽤实验加以验证,逐渐深⼊分析这⼀现象。
研究包括两个⽅⾯:⼀是⼈们在⼀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为;⼆是⼈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为,即旁观者介⼊⾏为。
⼀、什么是利他⾏为 社会学家和社会⼼理学家对利他⾏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了⼤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本章将利他⾏为定义为对别⼈有好处,没有明显⾃私动机的⾃觉⾃愿的⾏为。
从利他⾏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为有如下⼏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为⽬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个特征是利他⾏为的主要特征。
如果某⼈冒着⽣命危险去救⽕,⽽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为就属于利他⾏为。
然⽽,⼈们利他⾏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的因素。
当⼀个慈善家⼤量捐款帮助穷⼈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为是以利他为⼿段、以利⼰为⽬的,有些⾏为有微妙的利⼰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的幸福⽽助⼈,丝毫没有想到⾃⼰的得失。
利他理论与进化
莫丹丹 10091910122
利他现象
• 在膜翅目(蜜蜂、黄蜂、白蚁) 社会性昆虫中, 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不育者,它们担任筑巢修 巢、采粉采蜜、哺幼护王等工作。 • 不少鸟类在捕食飞禽出现时,为了同伴的安 全发出警叫声让同伴逃离危险,自己因此引 起捕食者的注意而陷入危险境地。 • 汤姆森瞪羚发现入侵者,以跳跃方式向同伴 发出信息,而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
一 亲缘选择论与进化
• 只有当利他者以降低自己的适合度换取其 亲属的适合度大于1/r时,支配利他者行为 的基因在种族基因库中的频率才会增加, 为此利他者才会作出牺牲行为。
• 这种近亲利他行为有助于相同基因在自然 选择中的保存,并使其得以进化。
二 互惠利他与合作进化论
• 1971 年,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 ) 提出 ——解释非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的利他行为。
二 互惠利他与合作进化论
标准囚徒困境模型 • 指令条件:收益值的大小排序为:自己背 叛对手合作> 二者皆合作> 二者皆背叛> 自 己合作对手背叛。 • 反剥削条件:双方合作的收益比双方轮流 合作和背叛的平均收益好。
二 互惠利他与合作进化论
• 局数:多次且不定——大量机会
• 互惠利他行为: 滞后——稳定——进化
利他
• 利他是指个体牺牲自身的适合度而 提高其他个体适合度的行为。
• 适合度是个体存活和生殖成功的一 种尺度,或者说是期望的后代数目。
进化
• 进化是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 变化的他与亲缘选择论
2. 互惠利他与合作进化论 3. 纯粹利他与驯顺性理论
一 亲缘选择论与进化
二 互惠利他与合作进化论
• 互惠利他主义——两个无亲缘关系的个体 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交换适合度的行为。 • 但个体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合作。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孔子、孟子的利他思想
Interpreting the Altruism Ideology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from the Viewpoint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作者: 郭庆科;刘辉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0-8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孔子;孟子;亲缘利他;互惠利他;纯粹利他
摘要:从进化心理学中的利他理论为研究切入点,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利他思想以亲
缘利他为主,同时强调亲缘和群体内成员间利他的互惠性,并通过道德训教和舆论压力强化利他行为。
孔子和孟子虽然也提倡纯粹利他,但纯粹利他不容易被纳入伦理纲常之中。
孔孟式亲缘利他
和互惠利他思想有深刻的进化心理学机制,符合生物学和心理学规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的主导性伦理。
其局限是对亲缘利他过分推崇,且人际间的互惠关系不具备平等性,因而不符合进化上稳定的利他策略。
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中解 决 了 特 定 的 生存 或 繁衍 问题 , 么 这 种 形 式 就 是 心 理 进 那
的。 自然选择 只对 那些 碰巧存 在的变异 起作用 。进 化并不 是有意识 的, 它不能够 洞悉将 来 , 预知今后 很长一 段时 间的
适应问题 的特征 , 不会 有功 能设计 , 它们 所 以伴 随 着有功 能
设计的特征而生是 因为它们刚好伴 随了这些适应 。 比如 , 人
这样 的解释 :任何人最终所能够欲求和寻求 的( F 目的或 “ f为
自身 的) 只能是他 自己的个 人利益 。换 言之 , ” 任何 人 自愿行 动 的动机最终都 只能 是对他 自己个人 利益 的欲求 。人们 一 般认 为 , 利他主义是 一种增 进他人 福祗 的一种动 机 , 同利 他 己主义那种增进 自己福祗 的动机是 完全对 立的。那么 利他 与利 己是否真的是 相互对 立 的呢?本 文试从进 化心理 学的 角度解释利他行为与利己主义 的关 系 , 揭示利 己主义对利他 行为的影响。并从这一观点出发 , 谈谈利他道德 的培养 。
此它们能够更好地生存 下来并 将长脖 子 的基 因遗 传给 下一 代。在物种 的每一代中 , 这种选择 的作 用就像一 张滤 网一样 发挥 着作用 。妨碍成功解决适 应问题的那些 变异被筛选 掉 ,
而对 成 功 解 决 适 应 问 题 有 益 的 那 些 变 异 则 会 通 过 这 张 网 。
2l 0 2年 0 5月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o m a fI n rMo g l i est f t ai e — —— o n e n o i Un v r i r Na in l i — —— u l a yo o ts
动物和人类的利他本性共情的进化
结论:迈向更为丰富的情感理解
总的来说,自爱、他爱、自恋、共情和内隐利他都是人类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这些情感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 为,也有助于我们建立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期待能看 到更多关于这些情感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深入探讨,以帮助我们迈向更为丰 富、全面的情感理解。
2、人类利他本性共情进化的历 程
人类利他本性共情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 需要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去,因此那些愿意为他人付出的人更有可能获得生存 的机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利他本性共情也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道德情感, 成为我们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
四、利他本性共情对动物和人类 行为的影响
关系探讨:共情、内隐利他与自 爱、他爱、自恋的交织关系
自爱、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和影响。自爱与他爱 是情感的基础,它们为个体的行为提供了动力。自恋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扭曲 对他人的认知,导致对他人的冷漠和忽视。共情和内隐利他的发展则有助于改 善这种局面。共情能促使个体更加理解和他人的需求,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对 他人的关爱和支持。内隐利他则是个体在行动上对他人利益的考虑,这种行为 不仅能带来积极的反馈,也有助于加强人际关系。
3、合作
许多动物会通过合作来获取食物、保护领地等。人类在面对挑战时也会采取合 作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三、利他本性共情进化的历程
1、动物利他本性共情进化的历 程
在动物界,利他本性共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些研究表明,这种共情可能 源于动物的亲缘关系,因为动物往往会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成员提供帮助。 此外,动物之间的相互帮助也有助于维护群体稳定,提高生存几率。
二、利他本性共情的表现形式
利他主义浅析
利他主义浅析摘要利他主义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善的标准。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创造这个词的。
一般来说,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
一方面,利他主义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另一方面,利他主义往往还利用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的这种观点来证明利他本能的存在。
关键词:利他主义;利己主义;无私利他;利他行为;集体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真实的反映( 适应) 社会存在,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二是社会意识歪曲反映 ( 背离 ) 社会存在,就会阻碍社会存在的正常发展。
利他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下我国正面临着社会道德退化的风险,青年人利他行为的心理意识开始弱化,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鼓励该行为的涌现。
一、利他主义的涵义及特征1、利他主义的涵义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很早就有利他主义思想的内容,但是,都浓浓地打上封建专制思想的烙印,比如“三从四德”,臣子对君主的利他思想已经上升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程度。
这是很狭隘的利他主义思想。
近代哲学思想对利他主义一词的研究源于孔德。
利他主义一词最早是孔德创造的,他希望用这个词来说明一个人给与他人的无私行为【1】。
后来,社会生物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都对利他主义进行了研究,并且各自从自己的学科对利他主义给与了界定。
下面是几位学者对于利他主义的界定:①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惟一准则的伦理观,便是把无私利他奉为道德总原则的伦理观。
(王海明)②将牺牲个体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的适应性的行为原则视为道德总原则。
(威尔逊)③把在利益的分配中优先考虑的是他人,并努力使他人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使利益天平更倾向于他人的行为原则奉为伦理观。
进化论心理学的利他问题
【内容提要】达尔文进化论立足于个体选择理论,这使它难以解释社会性昆虫等的利他行为;为此,达尔文后来提及群体选择思想。
群体选择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却仍然面临利他行为与适者生存的矛盾。
为此,亲缘选择理论和基因选择理论应运而生。
这两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把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结合起来,但又各自面临新的困境。
索伯—威尔逊模型区分了“群内选择“和“群间选择”,前者以个体选择为主,后者以群体选择为主,并给出利他主义得以进化的条件。
本文在索伯—威尔逊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利他主义对利己主义的随附性关系,亦即群体选择对个体选择的随附性关系;同时指出,这只是适合于人类这种具有独立意志的物种,因而是一种次级关系。
而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来说,更为基本的关系是:个体选择随附于群体选择。
【关键词】达尔文进化论/个体选择/群体选择/随附性一、达尔文进化论及其困境英国科学家、博物学家达尔文(C.Darwin,1809-1882)于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生物进化论的核心观念就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学说包含下列要点:1.变异和遗传:一切生物都有发生变异的特性,许多变异能够遗传。
2.生存竞争: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和其他物种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和斗争,以求生存。
3.适者生存:在生存竞争中,对生物有利的变异得到保留,并遗传给后代;对生物不利的变异则遭到淘汰。
4.新种形成:通过长期、多代的自然选择,变异积累下来,就逐渐形成了新种。
5.不断进化: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生物永远在发展进化之中。
我们看到,达尔文进化论的着眼点是关于生物物种的,物种不仅仅是共时性的生物群体,而且是具有继承关系的历时性群体。
不过,这种继承关系必须通过个体的遗传来实现,这就是说,物种进化依赖于个体进化。
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变异性,不同个体之间和不同物种之间都具有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关系。
进化伦理学的利他理论探析
四 、利 他 理 论 的 现 实 意义
的宗族 主义 、种 族主义等 ,国际性 的合作 与和平也难 以实
现 。在威 尔逊 看来 .人似 乎是很 自私 和善 于计 较得 失 的 , 足 以不 受什 么限制 地实 现更大 的和谐 与社 会 的 自身稳定 。 这 一提法并 不矛盾 .真 正的 自私 .只要服 从哺乳 动物 的生 物性 限制 ,就是 产生几乎完美的社会契约的关键 。 威 尔逊 的思想 面世后受 到 了许 多质疑 和抨击 ,主要是 关 于基 因决 定论 的抨击 和人类意 志 自由的讨 论 。他在后期 又和拉姆斯 登合著了 《 基 因、精神 和文化 》 ,提 出 “ 基 因一
并勾 画出他的进化 伦理学轮 廓 :①一 定程度 的利 己主义是
我们 生存的一个重 要 因素 。不是别 的 ,正是 这些利 己主义
大脑思 维是一种不 可预测 的混沌 现象 ,极其轻微 的扰 动就 会严重 改变系统 未来的走 向 ,而微观 的变化 捉摸不定 ,意 识不 可能脱离物 质孤立 的存 在 ,细胞 随时都会 收到外 界刺 激 的冲击 ,人类 的智 力预先并 不知道 这些刺激 ,与外 界也 存在相 互的影 响 ,以至于精 确的预测 难 以做 到 ,所 以不存 在人类思维决定论 ,这就 为人 的意 志 自由的存在 留下空间 ,
威 尔逊将上述 理论进行 综合 .构建 了社会生 物学 的理 论 体系。并试图把伦理学 “ 生物学化” ,在探究利他行 为发 生 的生 物学 根源 时 ,将 人类 的利他 行为 进一 步分 为两 种 :
一
书本学 习而来 。面对 复杂的世界 ,人 的理 性受 到限制 ,使 人没有机会 和能力 去独立评价大 量事实 和命题 ,当然个体 在评价信念 对其适合 度的潜在正 负作用方 面就不 可避免地 存在困难 。 ” ( 正 当行 为的观念还 可以使 内疚和羞愧促 使人 们接受社会规范 。尽管二者可能在遗传学 上独立于驯顺性 )
利他主义
移情导致的利他行为的优点:
1、更容易产生实际的帮助行为 2、抑制攻击行为 3、增加合作 4、改善对弱势群体的态度
移情导致的利他行为的缺点:
1、偶尔产生伤害性的后果
有时候会因此献身;有时可能产生无意识的 伤害和羞辱
2、容易产生情感的枯竭感 3、引起偏爱、不公正,并对更广泛的 公共利益冷漠
(三)情绪
(二)旁观者效应
危机现场中人数愈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 反而愈少,此现象为旁观者效应。
1、旁观者的数量多会影响个人的注意力。
2、旁观者的数量会影响到个人对事件的解 释。 3、旁观者的数量会影响到目击者对责任的 确定。
4、旁观者中部分人不良行为的示范作用。
5、害怕在群体中丢脸。
闹哄哄的街市,老人摔断腿,无人理会; 车祸现场,数十人围观,无一人报警; 一穿着体面的人,靠在小汽车的车窗外用衣 架往外面够东西,旁边不断有人经过; 《疯狂的石头》里面,借搬家名义入室盗窃 的镜头。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3自愿的4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一按实施情景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二按责任归属职责性利他行为非职责性利他行为三按实施动机求回报性利他行为不求回报性利他行为两种利他主义的行为取向
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即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概述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 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
美国:
一青年男子乘地铁回家时,被歹徒用刀捅伤了腹部, 在歹徒下车后,其他11名乘客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年 轻人因流血过多而致死。 2000年6月,在纽约中央公园,一群酗酒的年轻人 对60名单独出行的妇女进行了性侵犯,旁边数万名 游客、包括警察对此无动于衷。 戴安娜王妃的车祸
1、午夜独自回家,路遇高个男性坐在地上呻吟。
利他主义的进化心理学视角1
利他主义的进化心理学视角摘要:利他行为在我们的世界中随处可见。
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利他行为的形成,介绍了亲缘选择(kinselection)理论、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理论以及驯顺利他(docility altruism)理论。
最后对对利他主义的基因视角作了评价及展望。
关键词:利他行为进化亲缘选择互惠利他驯顺利他一、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概述利他行为在我们的世界中随处可见。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绝大多数心理学家是从行为上对利他主义加以定义的,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而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利他主义的外在表现。
利他行为是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但其与亲社会行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心理学家按照亲社会行为动机的不同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了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酬赏和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在行动上有益于他人,在动机上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巴特森再次根据动机的不同把利他行为进一步细分为:自我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
他认为:利他行为者在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一种是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一种是专注于他人的同情心理。
为了减轻自身的内心焦虑而采取的利他行为,是自我服务性的,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体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这种被称为自我利他主义。
因他人的困境而产生移情,为减轻他人的痛苦而做出的利他行为.这种被称为纯利他主义。
Wilson把利他主义分为两种: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和有条件利他主义。
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亲属,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利他者不求任何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为无私、忘我的行为。
而后者的实质则是自私的“利他者”,其典型反映就是互惠互利,社会中的远亲和不相干的个体之问交往,通过社会契约达到互利互惠,这种利他主义行为完全是有目的的。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社会行为探究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社会行为探究一、引言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进化心理学视角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探究人类社会行为变异的根源与机制。
本文旨在从进化心理学视角出发,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探究,逐步揭示出其本质和演化过程。
二、进化心理学背景和概述进化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分支学科,它的起源和基础在于心理学建立的两大基石:进化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
这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人性本质,以及人类心理行为变异的根源和机制。
进化心理学理论把人类看作是具有进化意义的生物,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情感和认知都是适应性进化的产物,是我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所形成的表现。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人类的大脑是一种特殊功能的适应器,它不仅能够感知环境的变化,也能够对环境发生的各种变化进行复杂的调节。
同时人类还具有一种天赋的意识能力,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情感和认知,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这种人类的自我意识能力,必然会对我们的环境适应和认知产生影响。
三、人类社会行为的进化机制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类社会行为的演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天然选择机制:天然选择机制是指对于一种社会行为特征的天然选择和继承机制。
在人类社会中,一些行为特征比如说合作,人们一起生活,相互扶持,就具有了更高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这种行为特征也会在人类社会中被天然选择和继承下来,成为一种固有的人类社会行为。
2. 超常规心理机制:超常规心理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非自然选择机制。
人类社会中的很多行为特征,比如说礼仪谦拜、信任等等,都是人类社会中的超常规心理机制。
这些机制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社会中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需要,而超常规心理具有比自然选择更加灵活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3. 大规模协作机制:大规模协作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中用来促进合作和协作的一种机制。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并且周期性地对社区中的成员进行选择,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最新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有的时候,人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人,或者他的助人行为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他却仍然选择了助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也有利他行为,例如,某些物种的老年动物会不惜牺牲自己来挽救同类中的年轻动物,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种族繁衍的机会。
然而,只要有深入的思考,人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动物的利他行为与人类的利他行为有何不同呢?利他行为是不是源于本能呢?人类的利他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节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利他行为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
利他(altruism)是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却能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利他行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提出理论观点,并用实验加以验证,逐渐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本章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概述
-利他的字⾯意思 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获得⽅便与利益,⽽不图报的助⼈为乐的⾏为,出于⾃觉⾃愿的⼀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为。
⼈们通过采取某种⾏动,—⽅⾯满⾜了⾃⼰的需要,⼀⽅⾯⼜帮助了别⼈;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们可能会不惜放弃⾃⼰的需要来满⾜别⼈的愿望。
利他⾏为的性质 (1)利他⾏为是⼀种亲社会⾏为。
亲社会⾏为泛指⼀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的⾏为。
(2)利他是⼀种以⼈为对象的亲社会⾏为。
助⼈⾏为与利他⾏为都是以⼈为对象的亲社会⾏为,但利他的层次更⾼,因为这种⾏为不企求回报。
利他者认为帮助别⼈是其出⾃内⼼的义务。
(3)利他⾏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为⽬标。
利他的原因 (1)社会⽣物学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种本能。
(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利他是⼀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我价值的提⾼和焦虑的减⼩。
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
利他⾏为的影响因素 (1)⾃然环境:良好的⽓候及环境使个体⼼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噪⾳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2)社会情境:他⼈在场对利他⾏为往往有负⾯的影响,在场⼈数越多,利他越少,独⾃⼀个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增加。
这是由于他⼈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导致责任扩散。
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为的榜样,会产⽣⽰范效应,增加⼈们的利他⾏为。
(3)时间压⼒:时间紧张时会难于利他。
(4)利他对象的特点:被帮助者与利他者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或更有吸引⼒的⼈,更容易让⼈产⽣利他。
利他者的⼼理特征 (1)⼼境:个体⼼情愉悦时对他⼈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为。
(2)内疚: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补偿,以减少内疚造成的⼼理压⼒。
(3)⼈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为呈正相关,移情能⼒与⾃我监控⼒也与利他呈正相关。
第十二章 利他行为 PPT课件
1.3 移情与利他主义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 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当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 移情,会试图处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 助这个人,无论我们会得到什么。 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们对他人的痛苦体验移 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是存在的。
7
小结
人中无知:因为没有其他人看上去关心这件事,
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假设一切正常。
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帮观者助
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
16
4. 怎样增加助人行为
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 积极心理学与利他行为
17
THE END!
18
3
1.利他行为的基本动机
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 移情与利他主义:助人的纯粹动机
4
1.1 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亲属选择: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亲属的行 为。
互利规范: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们 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
学习社会规范:人们通过自然选择,在基因 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 是利他主义。
11
2.3 利他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在所有文化中的人,更可能帮助他们认为是 内团体成员的人,而较少帮助他人认为是外 团体成员的人。 内团体:个体认同为其成员的群体。
外团体:任何个体不认同的群体。
12
2.4 心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积极心境的影响:“心情好,做好事”效应 消极状态减轻:“心情糟,做好事”效应
9
2.1 个体差异:利他人格
利他人格:在各种情况下使个体帮助他人的 品质。
利他主义行为背后神经机理初探
利他主义行为背后神经机理初探利他主义是指个体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的行为,而不是自私地追求个人的利益。
这种行为可能包括帮助别人、分享资源、关心他人的幸福和福祉等。
尽管利他主义行为在人类社会中非常普遍,但是背后的神经机理仍然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利他主义行为的背后神经机制,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在理解利他主义行为的神经机理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他人利他主义行为”。
他人利他主义行为是指个体在见到他人受到困扰、感到痛苦或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表现出帮助、安慰或支持的行为。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奖赏系统在他人利他主义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奖赏系统包括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脑区,如杏仁核、腹侧前额叶皮质和纹状体等。
在利他主义行为中,这些脑区的活动被认为与产生积极情绪和满足感相关。
例如,研究发现,参与捐赠活动的人们的奖赏系统活动比没有参与的人更加活跃。
此外,一项研究还发现,被认为是利他主义行为的诸如分享金钱等行为时,奖赏系统的活动水平与行为的利他主义程度呈正相关。
此外,利他主义行为还与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
镜像神经元是一类特殊的神经元,当我们执行某项动作时,它们会激发类似的神经元群体,使我们能够模拟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感受。
研究发现,当人们观察到他人受到伤害或需要帮助时,镜像神经元系统会启动,进而促使我们采取相应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另外,一些神经递质也在利他主义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催产素被认为是调节社会行为的重要神经递质之一。
研究表明,催产素与利他主义行为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
一项研究发现,当参与者接受催产素注射后,他们在社会合作实验中更倾向于采取利他主义的行为。
此外,多巴胺也可能在利他主义行为中发挥一定作用,因为多巴胺与奖赏系统密切相关。
除了上述神经机制外,个体的道德判断和社会情境也会对利他主义行为产生影响。
道德判断是指我们对某一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判断和决策。
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社会心理学2010-2-12
摘要:人的原始本能实则上无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之分,利他行为是后天学习、培养的结果,受后天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利他行为的含义、利他行为的类型、利他现象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学依据,并介绍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利他行为含义原因培养人类社会尚未强大到以单个人的力量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境,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因此,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利他行为的缺乏,不断出现一些严重的冷漠行为,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造成了财产、生命损失,为什么利他行为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这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生活需要利他行为,如何能够让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才可以根据它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去培养利他行为,使利他行为能够更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1.利他行为的含义: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无偿的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包括援助、救济、营救落水者、捐赠等,这些行为的表现方式有一个共同之处—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有别于一般的助人行为(助人行为包括要求回报的行为,助人行为不能等同于利他行为)。
2.利他行为的类型:2.1按利他行为的实现方式不同,利他行为分为:①在看到陌生人遇到困难时的利他行为,②人们对犯罪行为的制止和干预,一方面这种行为有利于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使犯罪者不能得逞而得到惩罚,③个人节制自己,以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效果的行为,如戒烟、驾驶员驾前不饮酒等,④偿还行为,回报他人的恩惠,⑤补偿行为,补偿自己曾经使他人蒙受过的损失。
2.2按利他行为发生的情景不同,利他行为分为:①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一般没有生命或财产的威胁,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情,不存在生命或财产的威胁,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帮助他人不需要紧急措施,②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有危害生命或财产的威胁,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危险性,面对紧急的情景,人们缺乏经验,此时的利他行为需要付出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二是情况比较特殊,如落水、触电等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他人;三是不能预见后果,并且无法预先制订计划,往往措手不及,需要当机立断。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人类行为模式解读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人类行为模式解读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我们的行为方式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是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旨在解释人类行为模式的起源和发展。
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下,人类的行为和决策模式可以追溯到我们的进化历史中,这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深入的洞察力。
人类行为模式的解读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社交行为、性行为、亲子关系、食物选择等。
进化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祖先的行为模式,揭示了这些行为模式在我们的基因中的痕迹,并以此来理解现代人类的行为。
下面将对一些典型的行为模式进行解读。
社交行为是人类行为的重要方面之一。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之所以具有复杂的社交行为,是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社交对于我们的幸福和生存至关重要。
社交行为的例子包括友谊、亲属关系和配偶选择等。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友谊和亲属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危险和挑战时获得互助和保护。
同样,配偶选择也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遗传优点和适应环境的行为。
进化心理学进一步指出,男性和女性在配偶选择上有不同的策略,这是因为男性在遗传上倾向于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后代,而女性则更关注资源和安全的保障。
性行为是所有物种都有的行为,人类也不例外。
进化心理学提供了对人类性行为的理解。
例如,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性行为中的一些方面,如对外貌的偏好和性择偶偏好,可以追溯到进化中对生育能力的选择。
男性对年轻漂亮的女性更感兴趣,因为年轻漂亮的女性代表着更高的生育能力。
女性则更关注潜在伴侣的资源和能力,因为这对她们和后代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进化心理学也解释了人类长期配偶关系的形成和维持,这是因为长期配偶关系对于保护和抚养后代有利。
亲子关系也是进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进化心理学认为我们对亲子关系的重视是出于基因的利益。
亲子关系的建立能够帮助父母保护和抚养自己的后代,并可以通过基因遗传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这种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许多文化都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家族价值观和伦理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他主义的进化心理学视角摘要:利他行为在我们的世界中随处可见。
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利他行为的形成,介绍了亲缘选择(kinselection)理论、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理论以及驯顺利他(docility altruism)理论。
最后对对利他主义的基因视角作了评价及展望。
关键词:利他行为进化亲缘选择互惠利他驯顺利他一、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概述利他行为在我们的世界中随处可见。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绝大多数心理学家是从行为上对利他主义加以定义的,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而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利他主义的外在表现。
利他行为是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但其与亲社会行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心理学家按照亲社会行为动机的不同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了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酬赏和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在行动上有益于他人,在动机上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巴特森再次根据动机的不同把利他行为进一步细分为:自我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
他认为:利他行为者在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一种是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一种是专注于他人的同情心理。
为了减轻自身的内心焦虑而采取的利他行为,是自我服务性的,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体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这种被称为自我利他主义。
因他人的困境而产生移情,为减轻他人的痛苦而做出的利他行为.这种被称为纯利他主义。
Wilson把利他主义分为两种: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和有条件利他主义。
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亲属,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利他者不求任何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为无私、忘我的行为。
而后者的实质则是自私的“利他者”,其典型反映就是互惠互利,社会中的远亲和不相干的个体之问交往,通过社会契约达到互利互惠,这种利他主义行为完全是有目的的。
自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大量的证据表明人是由动物经过漫长的阶段不断演变而来的,人其实与某些动物是同源的,只不过发展阶段不同而已。
采取“基因视角”看待行为,并不代表行为即由遗传决定,而是从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理解有机体的行为发展。
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对利他行为相关理论加以说明和阐释,并提出以基因视角研究利他主义的意义及未来展望。
二、利他主义的进化理论2.1亲缘选择(kinselection)理论英国年轻的生物学家威廉·汉密尔顿(william Hamilton)在1963年提出了亲缘选择理论,该理论表明亲体之间有许多的基因是共同的,这种共同性可以通过亲缘关系指数得到说明。
亲缘关系指数是指两个亲属间共有一种基因的几率,一般说来,每一代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为l/2。
利他行为一般出现在亲族之间,并且与亲近程度成正比;亲缘关系越近,威尔逊指出基因其实是自私的,有它的利益,即自我保存、不断地扩大它的传播范围,而个体不过是基因的运载工具。
道金斯在此基础上更加形象地描绘了自私基因的特征,并提出了“复制因子”(replicators)和“运载器”(vehicles)两个概念,复制因子是能够复制自己,并且跨越时间将自身维持下去的东西,即基因;而运载器则是复制因子自行构建的、能保护自己的实体,即躯体,它能提高复制因子的反之能力,并留下尽可能多的子孙后代。
从表面上看,基因的自我保存与利他行为尤其是献身的利他行为是相冲突的,但是从亲缘选择理论出发,当亲缘关系指数大于或等于1时,这种完全的、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符合基因的利益。
虽然自己的生命失去了,但具有共同基因的亲属作为基因的载体继续肩负着传播基因的使命,这种利他行为的基因就在亲属的小群体中不断传播、进而扩大。
可见从基因的利益考虑,牺牲者的基因实际上没有得到任何的损害,因为它已经通过近亲得到了传播。
正如进化所关心的,基因在谁的身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能够传递下去。
从亲缘选择出发的利他行为是基于基因的隐蔽的利益,因此往往表现为一种本能的、不求回报的行动,个体虽然牺牲了自己的适应性但却增加和促使了另一个个体的适应性,所以可以把这种利他行为称为绝对利他性行为。
按照亲缘选择理论,随着亲缘关系的每一步原理,亲缘指数就会降低二分之一,远亲或者非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利他行为。
然而大量观察及研究表明,利他行为不仅存在于近亲个体之间,并且常常发生在非近亲个体之间。
对于这类利他行为,亲缘选择论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2.2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理论为了说明非亲近个体间的利他行为,阿克塞尔罗德与汉密尔顿运用博弈论方法,发展了合作进化理论,来描述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主义及其进化机制。
互惠利他主义是指两个无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交换适度的行为。
一个个体之所以冒着降低自己适合度的风险帮助另一个与己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是因为其可以在日后与受惠者再次相遇时有可能得到回报,以便获益更大。
回报才是互惠利他主义者的真正目的,这次利他是想在下次更益于自己。
需要明确的是个体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合作,互惠利他主义必须满足一下6个条件:第一,个体的每一次施惠行为都必须降低自身的适合度,即损及。
第二,施惠者的施惠要使受惠者的适合度相对于自己来说得到提高,即利他。
第三,施惠者的适合度损失与受惠者的适合度收益这二者之和要大于既无施惠又无受惠的适合度受益,即这是一种非零和博弈。
第四,该行为的完成必须不依赖于受惠者同步提供的回报,否则变成为了讨价还价的“现场交易”了。
第五,必须存在觉察“骗子”的机制,假施惠或者假回报导致利他行为的终止。
第六,必须存在交换帮助的大量机会,因为机会一定会使个体看不到回报的希望,施惠行为难以进行,便无法进行受惠。
其中,前两个条件要求相遇的两个个体的利益必须部分冲突,后两个条件则保证了利他行为的进化。
相较于亲缘选择理论来说,互惠利他较不常见。
因为当通过这种方式交换利益时,在动物付出代价和得到回报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使得一方做出“得了好处却不回报”的诈欺之举。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如果互惠如此不可靠,那么动物在最初的遗传偏好里就不会存在合作行为,利益的交换也因此不会出现。
与亲缘选择相比较,基于互惠利他的行为更难以出现。
2.3驯顺利他(docility altruism)理论西蒙注意到,未成年人特别需要成人的养育、成人的适合度特别需要其他成人的帮助至少是克制。
在养育和帮助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
西蒙把善于社会学习、善于接受社会提供的教育称为驯顺性(docility)。
个体的驯顺性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部分源自遗传学方面,部分源自智力和动机的形成。
驯顺的人由于学到技能和适当行为,就会比非驯顺的人平均产生更多的后代。
而且,驯顺的人在社会中的相对数目将会增长。
然而,由于受限理性的作用,驯顺者在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有可能不考虑或者不能充分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而接受并采取不图回报的纯利他主义行为。
西蒙进一步指出,驯顺性不是个体有意选择的行为,否则与之伴随的利他主义也只能是“开明的自私”。
驯顺性与受限理性一起起作用。
他强调说,“驯顺性(至少其遗传学成分)是贮藏的而不是选择的,而且正是由于这种贮藏。
采取正当行为,包括利他行为的倾向才起作用。
三、三种理论的比较亲缘选择、互惠利他以及驯顺利他的机制成为大多数利他主义进化解释的基础。
这三种理论虽然提出的时间有先后,但并不是新旧理论的相互代替,它们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而且现在都还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
相比而言,亲缘选择论能更好的解释生物的利他现象。
在基因的层次上,利他行为必然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而自私行为必定被保存。
基因为争取生存,直接同它们的等位基因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因为等位基因是争夺在后代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的竞争对手。
可以想象的是,只有那些靠牺牲其等位基因而增加自己生存机会的基因,才能被自然选择所保存。
因此,基因不仅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且也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
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自私性。
所谓进化,即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四、评价及展望虽然心理学界认为人的心理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方而,但对于人的生物性的问题往往重视不够或有意地加以回避,不利于对人的心理进行全面了解。
就利他行为来说,进化心理学把自然选择和适应作为心理起源和作用的重要概念,加深了认识,对于利他主义的理解和探索产生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当然以进化的观点看待心理与行为问题,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不足就是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推论性的。
以亲缘选择理论为例,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者不能使时间倒流去直接检验心理机制形成时的选择压力,缺少详尽的研究资料和记载,只能运用各种标准去推论可能发生的事,这必然会导致某些谬误。
尽管目前进化心理学并不能整合基因、环境和经验因素的关系,但为传统的心理分析方法提供了新的观点,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系统。
从进化的角度研究利他行为,在未来可加入发展动力的观点,通过进一步的修正完善,更好地解释利他行为的心理起源及其本质。
五、参考文献[1]Robin Dunbar, Louise Barrett, John Lycett著. 万美婷译. 进化心理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2]郭永玉.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米满月. 基因与利他行为——道德的生物学解释. 湘南学院学报. 2008,29(1),15-19.[4] 威廉·赖特.郭本禹等,译.基因的力量——人是天生的还是造就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5]洪帆. 利他主义:从社会生物学到社会科学. 医学与哲学. 2005, 26(6), 5-8.[6]理查德·道金斯著. 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 自私的基因[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