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活动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课堂活动化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充满生命力的历程。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环境让学生主动地从观察、猜测、实验、操作、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长知识,长智慧,陶冶情操,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动化。
经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数学课堂活动化。
因为数学课堂活动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来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数学课堂活动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数学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数学世界里探索,在探索中激起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
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通过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滚一滚、摸一摸等多种活动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看的见、摸的着、并且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在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获得直观的认知。
二、数学课堂活动化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心里,这种需要更强烈。
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在学生认识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活动的环境,让他们通过摆一摆、做一做、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
在“研究球的截面形状的大小”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学生操作:将削成球状的萝卜、土豆、苹果等用刀任意切一刀(提醒注意安全),然后把切开的截面印在白纸上,说一说你有什么发
现?
学生交流:
生:我发现切开后的截面印在纸上是一个圆。
(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
师追问:观察每次切开后的截面的大小相等吗?
生1:我发现切开的两个截面都是圆,而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边说边用土豆演示重合,示意相等。
)
生2:我切开的截面的面积都不相等。
(边说边用苹果演示从不同地方切开后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截面。
)
师诱问:怎样切得到的圆的面积最大?能用你自己的球形物体切一切,试试吗?(学生分组操作,验证后汇报,)
在学生汇报达成共识的同时,用课件演示将球从不同地方切开形成截面大小不同的立体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并体验到球与圆的关系。
在这个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沉浸在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知并体验到球与圆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数学课堂活动化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把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
来,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的方式生活化,用动手实践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
在教学“认识线段”这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画比4厘米短的线段”、“画比4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画比4厘米长得多的线段”,整个过程中,大家非常兴奋,学习的兴趣很浓。
展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活了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的操作空间,内化了新知。
四、数学课堂活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需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积极的有利于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情境,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无拘无束地思维,敢想、敢说、敢做,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思维深入地发展。
因此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并非直接给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是从学生猜测和设疑入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
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第一册“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将带来的物品(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葱、蒜、苹果、香蕉、雪梨、葡萄等)分类,想怎么分就怎么分。
大部分学生按水果和蔬菜分成两类,其中有的学生将西红柿分到水果类,他们认为西红柿可以当水果吃。
少数学生还能按这些物品长在哪里为标准来分类: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葱、蒜是长在地里的,苹果、香蕉、雪梨、葡萄是长在树上或茎上的等,分类方法多样,这就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增设些实践活动,例如:可增设“随意拼”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
这样不但挖掘了学生智力潜能,体现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