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姆学院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是英国19世纪下半叶形成的一场设计运动。
它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而在设计领域内开展的一项改革运动。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是现代设计的先导。
说它是一次运动,是因其影响波及面大,具有国际意义。
2: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领域的设计运动,其发展时间约为1895—1910年。
它由1895年的法国起源,之后蔓延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中欧各国,乃至俄国并越过大西洋波及美国,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国际设计运动。
新艺术运动一直持续到1910年前后,后逐步为现代主义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所取代。
新艺术运动时知识分子中的部分精英,在工业化来势汹汹,过分装饰的贵族风格泛滥双重前提下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设计的企图。
但该运动中产生的大量生活日用品,建筑和室内设计用品,纺织品,工艺美术品等,则为20世纪伊始的设计开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新阶段,成为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3:现代主义运动:是20世纪初在欧美与装饰艺术运动同时兴起的新兴设计运动。
这是一场真正的设计革命,通过这个运动,设计才第一次成为为广大民众服务的,为人工业化,批量化的生产服务活动。
现代主义运动的特点:1:为社会总体服务,而不再是单独为权贵阶级服务。
2:设计是经由大批量机械化生产而转化成产品的,是与大工业化密切相连的,而不再是依附于手工艺生产的活动。
3:带有浓郁的民主主义色彩和高度的理想化特征。
4:包豪斯:全称“国立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包豪斯由于其锐意探索,大胆革新,而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直接的影响,从而以“包豪斯”风格闻名于世,已成为现代主义发展和现代艺术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
包豪斯的基本原则:1:主张艺术与设计的新统一。
工业设计史 第十章(5~9节)
发展历程: (1)1950年由爱歇.舒尔创立,原址在乌尔姆,1953年学院开始艺术设计教学, 1955年由包豪斯毕业生马克思.比尔担任校长。 特点:教学中注重探讨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及技术间的和谐关系,设计中强调形式 服从功能,要求产品设计要有真实性,提倡功能的同时,提倡产品设计形式的简 约化。
柳宗理1956设计的"蝴蝶"凳
特点:采用弯曲胶合板和金 属配件制作,是功能主义和 传统手工艺的结合。
四、设计生活化时期(80年代以后)
特点:家用电器等产品的设计开始 转向“生活型”,强调色彩和外观 上的趣味性,以满足人们的个性需 求。产品形式也开始更多的运用塑 料材料,使用鲜艳的色彩。
松下公司1988年设计的小型电视机
设计原则: (1)“美是有用的“,好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日本的美学和伦理学,表现出日本的 特色。 (2)“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的使命是创造出比过去更为优越的产品,模仿 不是真正的设计。 (3)“传统本身即来自创造“,好的设计如脱离传统是不可想象的。 (4)“真正的设计要面对现实,迎接时尚,潮流的挑战。
日产公司的"达特桑"小汽车
索尼公司的"G"型录音机
二、成长期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小型化时期1953-1960)
设计特点:产品小型化,这是造型设计与技术紧密合作的结果,即利于出口增加 批量,又适应日本国内较小的则: (1)产品必须有良好的功能 (2)产品设计要美观大方 (3)优质 (4)产品设计要具有独创性 (5)产品设计要讲究合理性,以便于批量生产 (6)本企业产品必须具有独立特征的同时,又有设计特征上的内部关联性。 (7)坚固、耐用 (8)产品对社会大环境应具有和谐性、美化的作用
06设计史_乌尔姆与博朗公司的设计
一、德国现代设计特点
重功能、重理性,善于运用科学技术, 重视产品质量,强调秩序感、逻辑性、 系统性和标准化的设计特点。 20世纪50年代,德国设计委员会和乌 尔姆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德国理性主 义设计的黄金时代;布劳恩公司的系统 设计将理性主义设计向国际传播,使德 国成为理性设计的一统天下。
二、乌尔姆设计学院
奠基:马克斯·比尔(Max Bill)
主张通过设计使个人创造性和美学价值与现代工业达 成某种平衡。在他的观念中,艺术与设计都基于理性的 原则之上,逻辑思维和艺术家式的工作是马克斯·比尔 所代表的理论支柱。 乌尔姆学院的教学实质成为包豪斯的继续,教学中注 重探讨产品的形式与功能、技术之间的和谐关系;设计 中强调形式服从功能,要求产品设计要有真实性,提倡 功能的同时,提倡产品设计形式的简约化。显然,乌尔 姆学院在为艺术与设计的结合方面,较包豪斯又大大推 进了一步。——笛卡尔修道院
第七讲 乌尔姆与布劳恩(博朗) 公司的设计
一、德国现代设计特点 二、乌尔姆设计学院 (乌尔姆造型学院)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Ulm) 三、著名设计师 四、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布劳恩公司 系统设计
纳粹在 1933 年对包豪斯的封杀导致的大 量设计人员的逃移德国,以及第二次世 界大战盟军对德国的毁灭性打击,使德 国的设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倒退。一 时间,由于工业生产的凋敝,使设计处 于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地步。因 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德国设计经 历了一个艰难的恢复过程。
在这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设计师是古戈洛特和兰姆斯。兰姆 斯是古戈洛特的学生。 兰姆斯认为“设计用以澄清‘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嘈杂混乱’, 因而产品中的‘视觉混乱’应通过设计得以减少,这就是意 味着设计、形式将降至毫无掩饰的基本形态,呈现光滑白色 的外表,消除所有关于色彩和质感的表现。”而要实现简约 设计,他认为系统设计是最有效的办法。因为在他看来,系 统设计就是以有高度秩序的设计来整顿混乱的人造环境,使 杂乱无章的环境变得比较具有关联和系统。在实际的设计中, 以兰姆斯为代表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师所倡导的系统设 计理论,不是停留在对工业化制造方式的考虑上,而是对功 能主义的扩充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产品功能单元的组合,以 实现产品功能的灵活性和组合性。
乌尔姆设计学院终结之后的国际性影响力
170 乌尔姆设计学院终结之后的国际性影响力乌尔姆设计学院终结之后的国际性影响力①季 鹏(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成立于1953年的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HfG Ulm)是一所非同寻常的设计学校,被誉为德国设计教育史上继包豪斯学院(Bauhaus)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乌尔姆设计学院在1968年因种种原因无奈落幕后,集中体现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乌尔姆模式”却在欧洲以外的美洲、印度、日本,特别是拉丁美洲等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与发展,成就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神话般的光环。
经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实践证明,建立在工业化国家需要基础上的“乌尔姆模式”在非工业化国家同样可行。
[ 关键词 ]乌尔姆设计学院;乌尔姆模式;基础课;包豪斯[ 中图分类号 ]J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2-0170-03收稿日期:2021-01-27作者简介:季 鹏(197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基础。
①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18SJA0362)。
②乌尔姆设计学院校址所在地,学院关闭后校舍被乌尔姆大学医学院长期占用,目前医学院已迁出,校舍改造为乌尔姆设计学院档案馆。
曾就读于德绍时期包豪斯学院的瑞士人马克斯·比尔(Max Bill,1908-1994)在担任乌尔姆设计学院首任校长时,雄心勃勃地提出“由汤匙到都市,参与新文化的建设”的目标,继承了包豪斯强调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理念。
然而,在乌尔姆设计学院内部,学院创始人之一的奥托·艾舍(Otto Aicher,1922-1991)和1954年加入的阿根廷人托马斯·马尔多纳多(Tomás Maldonado)率先向包豪斯传统提出了质疑。
设计史考研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乌尔姆高等造型学院:乌尔姆造型学院由奥托•艾舍和马克斯•比尔等于1953年在乌尔姆创立。
因为其强调从技术方面培养设计师与其对系统设计的推崇,使乌尔姆造型学院成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设计学院。
乌尔姆造型学院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设计学校,是继包豪斯之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它奠定了艺术设计更多的和科学相联系的基础,为艺术设计广泛地介入工业生产开辟了道路。
2.功能主义: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
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
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
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3.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
到20世纪60、70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
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
形式变成了第一性,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4.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芬兰、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形成,以斯堪的纳维亚最为突出。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通过适当的运用现有技术,尽可能的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通过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集理性与浪漫于一身。
以保罗•汉宁森、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
5.波普风格: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二战以后新生一代希望有新的设计风格来体现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于是在英国青年设计家中出现了波普设计运动。
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
乌尔姆设计学院对我国设计教学的启示
乌尔姆设计学院对我国设计教学的启示谭杰张晓峰霍元琳关键词: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学结构;设计教学;启示1乌尔姆设计学院概述乌尔姆设计学院依然遵循着功能主义的美学原理,强调美产生于逻辑结构,而结构明晰地反映着功能关系。
乌尔姆设计学院继承了包豪斯“教授”和“工匠师傅”角色授课的形式,课堂教学通常以讲课或研讨会形式进行,另外一部分时间则是学生动手进行设计实践。
学生除了要学习和练习设计技能之外,还要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够适应未来工业发展需要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与培训方法上改变了传统艺术家个体手工劳动的工作方式,把艺术设计与工业企业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和研究部门、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结成同盟来完成设计项目,形成了现代的团队合作工作方式[3]。
2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结构分析2.1教学理念乌尔姆设计学院遵循功能主义的美学原则,强调美产生于逻辑结构。
除了学习和实践设计技能,学生也要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学习适应未来的行业开发所需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和培训方法上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创作方式,强调艺术设计与工业企业相结合。
2.2专业学制乌尔姆设计学院为四年制本科,第一年是预科,不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进行预科学习,接受基础课程训练,二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开始分专业学习。
乌尔姆设计学院始终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建立了领域宽广的基础课程体系。
学习持续四年,包括一年的基础课,毕业后获得设计学院的毕业证书[4](如图1)2.3教学模式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的技术训练。
教学和研究、个人实验与团队合作相互补充。
设计学院致力于将年轻人强烈的进取心引向行动,教育年轻人融入社会并承担起社会责任,执行与社会相关的设计任务,塑造我们技术时代的生活方式。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以现实生活中具体项目的处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学生们要团队合作并且和老师随时沟通,以确保单独教学。
学生要不断评判自己的作品,以便培养系统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设计学院乌尔姆教育理念
设计学院乌尔姆教育理念设计学院乌尔姆(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lm)是德国的一所著名的设计学院,成立于1953年,由英国设计师马克斯·比尔和英国建筑师彼特·伯恩斯设计。
乌尔姆教育理念是该学院的核心理念,以下是对该理念的描述。
乌尔姆教育理念是基于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专业人才。
该理念主张将设计与科技、科学和人文艺术相结合,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提供有意义、实用和可持续的设计解决方案。
乌尔姆教育理念强调实践与理论的密切结合。
学生们在学习设计理论的同时,还要参与各种实践项目,与真实的客户和社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实践教育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本质,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乌尔姆教育理念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设计不仅仅是美学和艺术的问题,还涉及科学、技术、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因此,学生们除了学习设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学、社会学等,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设计的综合能力。
乌尔姆教育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设计不只是追求创新和美感,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学生们在学习设计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使设计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又不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乌尔姆教育理念注重社会责任感。
设计师不仅仅是技术专家,还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生们被鼓励去思考设计的社会影响和责任,并将这种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
总之,乌尔姆教育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核心、将技术、科学、艺术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设计教育理念。
该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专业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需求,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
2023-11-10
目录
• 乌尔姆设计学院简介 • 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 • 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学方法 •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影响与贡献 •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乌尔姆设计学院简介
学院发展历程
1953年,乌尔姆设计学院在德国乌尔姆 成立。
1990年代至今,学院不断适应时代变化 ,持续调整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
跨学科合作教学
学科交叉
乌尔姆设计学院鼓励不同学科之 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传统的设 计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具备跨学
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合作项目
学院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的 合作项目,与不同领域的企业或 机构合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
识应用于实际场景。
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 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讲 座和研讨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
04
CATALOGUE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影响与贡献
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
1 2 3
建立科学的设计教育体系
乌尔姆设计学院引入了科学方法,将设计教育从 传统艺术和工艺中分离出来,建立了更加系统和 科学的设计教育体系。
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
乌尔姆设计学院培养了大量的优秀设计人才,这 些人才在后来的设计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 动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减少主义设计思想
要点一
总结词
简约、简洁,追求最小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减少主义设计思想追求简约、简洁 的设计风格,强调在设计中追求最小化的元素和形式 。这种设计思想认为设计应该尽可能地简单,去除多 余的装饰和不必要的元素,以突出产品的本质和核心 价值。通过简约的设计,减少主义追求提高产品的易 用性和效率,同时让产品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德国乌尔姆大学详细介绍
德国乌尔姆大学详细介绍学校名称:德国乌尔姆大学Universität Ulm所在位置:德国录取率:0.606乌尔姆大学,是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的一所国立大学,在该州拥有一批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
就和一起看看德国乌尔姆大学详细介绍。
一、概述乌尔姆大学,是巴登-符腾堡州的第9所大学,创建于1967年,最初为一所医学和自然科学大学。
乌尔姆大学约有注册学生7200人(2017年)。
虽然规模并不庞大,但是乌尔姆大学在自然科学等国内的排名位于前列。
在光电,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等学科,乌尔姆大学被认为是世界最好的几个大学之一,其亦在电子工程和计算机领域位于德国大学前5位。
在由德国研究联合会(DeutscheForschungsgemeinschaft,简称DFG)与联邦教育和研究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简称BMBF)举办的“精英大学倡议”(Elite-Uni/Exzellenzinitiative)第二轮评比中:乌尔姆分子医学国际研究院(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in Molecular Medicine Ulm)是获得“精英大学”资助的研究生院之一。
乌尔姆大学作为国际科研人员选择最佳科研地之一,排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之后,其他几所大学分别是海德堡大学、拜罗伊特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大学。
乌尔姆大学目前已和国内不少一流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如南京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等。
与东南大学的合作,从最初的医学专业(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后并入东南大学)的交流,逐步扩展到先进材料、金融、能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交流学习。
每年东南大学都会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乌尔姆大学相关的英文硕士项目学习交流。
山东大学的合作始于2002年,如今交流广泛在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化学与化工学院开展。
乌尔姆大学目前有先进材料,金融,,通讯技术,以及2008年新开设的能源科学与技术英语项目。
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布劳恩公司
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布劳恩公司20 世纪50到60年代,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人才的培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与此同时,学院关于设计思想的原则精神,也通过与布劳恩公司的合作而得到实现和反映,并由此产生出所谓“布劳恩原则”,真正实现了设计艺术教育服务于工业生产的教育宗旨,成为德国高度几何化、理性化、功能化、高质量设计的典型。
布劳恩公司(Braun)作为德国最著名的大型家电公司之一,由马克斯•布劳恩(Max Braun)于1921年创建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最初生产收音机、留声机的部件及其整个产品。
1945年重建后,把资金投入到生产家用电器上。
1951年马克斯•布劳思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阿特•布劳恩和尔文•布劳恩(Artur Braun,Erwin Braun)接管了公司的管理工作。
他们二人接受了大量的现代主义设计艺术思想,促使公司向新的设计生产方向转变,在产品的种类和形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1954年,布劳恩公司聘请了乌尔姆学院的教师弗雷泽•埃歇尔(Frit Fichler)为董事会员,正式开始了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合作。
埃歇尔为布劳恩公司设计了一系列无线电收音机和音响。
后来乌尔姆设计学院工业产品设计系主任汉斯•古戈洛特(Hans Gugelot,1920,1965),以及奥托•艾舍和迪特•兰姆斯( Dieter Rams,1932,)等都成为布劳恩公司的设计师,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由此逐渐进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之中,形成布劳恩公司自己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与美国战后商业社会追求设计形式的“样式主义”设计原则不同,布劳恩公司不是在产品的形式上下功夫,而是以产品的实际质量水平来赢得市场,反对任何为商业目的而采取的形式主义做法,坚持依靠先进技术达到产品功能的完美,“设计是人体工学、功能和美学的等值”,设计的根本是如何使技术转化成产品以及如何使产品造型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在这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设计师是古戈洛特和兰姆斯。
乌尔姆学院
•
乌 尔 姆 学 院 的 设 计 教 育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影响
•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影响十分广泛,他所培养的大 批的设计人才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促进了乌尔姆设计方法的普及与实施,其成果就 是前联邦德国的设计有了合理的、统一的表现, 他真实的反映了德国发达的技术文化。
• 联邦德国设计史上的另一里程碑是系统设计方法 的传播和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功于乌尔 姆学院所开创的设计科学。
乌 尔 姆 模 式
• 乌尔姆学院不仅继承了包豪斯的精髓,而且形成了自己 的特色。 从1956至1958年,乌尔姆教学中尝试在造型、 科学与技术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密切关系,为“乌尔姆模 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或者说一种设计艺术教育的新 模式初见端倪。 • 在设计的专业造型课程日见成效时,认识到必须大幅将 人文科学、人类工效学(人因工程学)、技术科学、方法 学及工业技术引入教学中来,新设计方法学、规划方法 学、习作与设计案例分析等受到很大重视。在艾舍和马 尔多纳多的引导下,尝试着“在理论与实务之间,在科 学研究与造型行为之间寻求新平衡”,设计教学的一些 学科在合乎其实用工具性的基础上被重新加以认识,设 计师的自我意识同样被重新定义。在教学上理论所占的 比重大大增加了,设计生态学的课题也被关注,尤其是 基础教学的观念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所谓的 “乌尔姆模式” 。
乌尔姆设计学院
• 在 历 史 上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
简 介
建 探学 术是 在 乌 立 索院 的二 尔 起 致 国战 姆 了 力 际后 年 设 “ 于 性德 关 计 系 理 学国 闭 学 统 性 院成 院 设 主 立 是 计 义 的 ” 和 一 功 所 年 能 专 成 主 门 立 义 的 于 的 设 德 设 计 国 计 艺 1968 1953
Bauhaus (1) :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学院
Bauhaus (1) :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学院说到Bauhaus,我以前只能连系到简约实用、形随功能一类关键词。
直到大前年,趁着包豪斯设计学院建校100周年在即,我半公半私地到访了乌尔姆(Ulm)和斯图加特(Stuttgart)等几个与包豪斯甚有渊源的德国西南部城市,对此风格的当代筑迹和设计多了几分认识,而且理解到Bauhaus不止是一所学校、一种风格,其发展史也值得我们细味深思。
回港后我写过几篇文章来赚点水脚,今次再修订和整理相关资料如下。
生于忧患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一战过后,装饰美学在内忧外患的德国变得不合时宜。
倾向社会主义的建筑师Walter Gropius认为,艺术设计应该重视简约实用,以改善大众生活。
他于1919年合并两所旧校,成立包豪斯设计学院(Staatliches Bauhaus),校名是德文“Hausbau”的倒装,意指「房屋建筑」。
学院主张艺术与工艺的结合,采用独特的师徒架构,让学生跟随艺术家和工匠双轨学习。
学生修读为期半年的跨科目基础课程后,方可自选领域进行深造。
课程包括艺术理论、绘画、木工等,提倡形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和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
Gropius对包豪斯的期望,并不止是成立一所学校,而是通过设计和教育推行社会运动。
学院重视自由开放,容纳女性、犹太裔和不同政见的师生。
在此立场下,学院的未来注定不会是一片坦途。
Walter Gropius设计的Dessau教学大楼(By Aufbacksalami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w/index.php?curid=73392906)1925年,学院在政治压力下由威玛(Weimar)迁至德绍(Dessau)。
1928年成为新校长的Hannes Meyers,重实用多于美学,加上极左派的立场,惹来部分师生和德绍政府不满。
1930年,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下火棒成为第三任校长。
乌尔姆造型学院
乌尔姆造型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lm档案馆网址:http://www.hfg-archiv.ulm.deView of the HfG Ulm building from the west, 1956乌尔姆HFG校舍马克思比尔,1955The Ulm School of Design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was a college of design based in Ulm, Germany.Founded in 1953 by Inge Aicher-Scholl, Otl Aicher and Max Bill, the latter being first Rector of the school and a former student at the Bauhaus. The HfG quickly gain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and is now viewed as being second only to the Bauhaus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 of design. During its operation from 1953-1968, new approaches to the design process were implemented within the departments of Product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Industrialized Building, Information and Filmmaking.The HfG building was designed by Max Bill and remains intact today as a historically important and functional building under the auspices of Foundation Ulm. The HfG was one of the most progressiv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design in the decades of the 50s and 60s and a pioneer in the study of semiotics.The history of HfG evolved through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line with their own self-image of the school as an experimental institution. This resulted in numerous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rganization of classes and continuing internal conflicts that influenced the final decision of closing the HfG in 1968. Although the school cea sed operation after fifteen years, the ′Ulm Model′ continues to have a major influence on international design education. curriculum学程设置:The curriculum lasted 4 years. The first year was devoted to the basic design course (Vorkurs) that was intended to offset the defici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erms of creative project activity.The second and third years were for elective specialization: Product Design, Industrialized Building,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with Filmmaking being added later.The last year of study was intended for thesis. The plan was subject to investigations that were made in regard to new approaches to design and which were then implemented in each department of the specialties.Basic Course 基础课程Students of all programs shared the same basic design course, which lasted a year. This course was mandatory before proceeding to one of the five specialization programs offered by the institution. The course content was: •Visual experiments: two and three dimensional studies based on the perceptions and teachings of symmetry and topology.•Workshops: wood, metal, plastics, photography, etc..•Presentation: constructive drawing, writing, language, freehand, etc.•Methodology: introduction to logic, mathematics, combinatorics and topology.课程设置:Schematic teaching of HFG Ulm. The school design was characterized by formulating ascheme based education in art and science. NOTE:此图标从西班牙语版本翻译并重新排列Department of Product Design 产品设计系The product design department was the one who had more achievements and that radically changed the vis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thods of mass productio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mplored the designer to stop focusing primarily on the artistic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fession. Therefore, HfG teaching put increased emphasi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iderations, more in keeping with the times, and on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es that determine the final product quality and affect the product aesthetic form.•Instruction in manufacturing: product design, operational organization, processes, procedures, calculations.•Technologies: Ferrous metals, nonferrous metals, wood, plastics and forming technologies.•Construction techniques.•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operations: Group theory, statistics, standardization.•Scientific theories.•Ergonomics: Human-machine systems.•Theories of Perception, especially social•Mechanics: Kinematic, dynamic and static.•Copyright and miscellaneous产品设计系二年级学生的课程设计摩托车Michael Conrad等三位同学合作的作业Departmen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视觉传达系At first the department was called Visual Design, but it quickly became clear their goal was to solve design problems in the area of mass media, so that in the 1956/56 academic year the name changed to Visual 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The curriculum included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visual reports, news systems and transmission media. Emphasis included the field of planning and analysis of moder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a clear focus on the illustrative arts. Maldonado also introduced the study of semiotics. This department worked closely with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lthough HfG distanced itself from an affiliation with the mass media advertising industry.The HfG worked primarily in the area of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in areas such as vehicular and pedistrian traffic sign systems, plans for technical equipment, visual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content to be readily understood and unity of company communications materials.Teaching Approach教学风格In the early years of operation, and with the direction of Max Bill, the teaching of the school was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the Bauhaus, where the designer had a profile of being much more artistic than analytic. Based on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Bill's approach and that of other teachers, including the systems principles of Tomas Maldonado, the school shifted its ideology to a more methodological and structured field of study, but one that also strongly embraced aesthetics as a primary factor. This resulted in an academic program with a common basic course and an introduction to consolidated theoretical disciplines. The new design teaching approach became known as the "Ulm Model" whic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worldwide design education, especially industrial design, as the HfG reputation spread and many HfG graduates established Ulm-influenced education programs around the globe. Collaboration with Braun与博朗的合作Midway through the decade of the 50s, the HfG and Braun, began a phase of cooperation. Braun needed to stand out from the competition and asked Otl Aicher, Hans Gugelot, and students to work on new designs for the company. Dieter Rams, who was a newly hired Braun designer, collaborated with HfG on developing the forward-looking Braun product design approach. With this partnership the "Braun style" was developed, and according to Thomas Maldonado, "the style differed from Olivetti who sought unity in variety, whilethe style of Braun sought unity in the product and its coherence with other products. Because of this, the Braun-HfG collaboration was a formidable test bench for the design of "honest" form and coherent identity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random "styling" of individual objects.Legacy影响Until the founding of the Ulm HfG in 1953, there was no systematic approach of design education. HfG pioneered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art, thereby creating a teaching of design based on a structured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reflections on the problems of use by people, knowledge of materials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synthesis, choice and founded projective alternatives, the emphasis o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isciplines, the consideration of ergonomics,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s, the understanding of semiotics and a close academic relationship with industry.作品和资料:Surface study 曲面造型练习Poster designed by Margarete HfG Kögler in the class of Otl AicherClock designed by Max Bill for Junghans during his time at the HfGCorporate Identity Design for Lufthansa 汉莎目前使用的CIwork during 1958 and 1959Vehicle designed by Klaus Krippendorff for the final graduation project of Product Design Poster, Stefan May 1963–64Poster, Gerhard Kolberger 1965–66 Poster, Dieter Wagner 1963–64 教学和日常活动:Exhibition of work by students and lecturers in the refectory and lecture hall of the HfG, 1958Class held on the terrace, 1956Meeting of lecturers in the library, 1955 Students in the Foundation Course, 1955Max Bill teaching, 1955 Max Bill and Charles Eames in Ulm, 1955Hans Gugelot, 1958 Herbert Ohl teaching in the Building Department, 1959 Tomás Maldonado with architects and designers from Italy, 1959 Walter Zeischegg with students, 1962 Tomás Maldonado, 1966 Horst Rittel, 1958Plenary session of HfG members on February 2, 1968, which called for autonomy of the HfGHfG,Ulm年表Prehistory | 1945–52Inge Scholl, Otl Aicher, Max Bill, and Inge Scholl, Otl Aicher and well-known persons develop work on the concept, financing, and structure for a new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School of design: Its range of activity consists of those areas of design which largely determine the way of life of our technical and industrial age. The form of the instruments we use, our dwellings, the plan of a housing development, city, or region, the printed and spoken word in the press and radio, the effect of images in publications, advertising, exhibitions, and film constitute crucial foundations for the mentality of our society.»Abstract of the Geschwister-Scholl-Stiftung, 1951Inge Aicher-Scholl and Otl Aicher, 1955Beginnings | 1953–55The Ulm School of Design, with Max Bill as its director, begins classes in provisional rooms at the adult education center. On October 2, 1955 the school, and the first exhibition, are officially opened in the new building at the Oberer Kuhberg. The school establishes itself as academically competent and truly international right from the start.The program started with the one-year Foundation Course. Students were subsequently able to decide which major to take: Information, Visual Design (later Visual Communication), Product Design, Architecture, or Town Planning. These departments all overlapped and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in their work, together forming a closed circle. The theoretical subjects sociology, economics, politics,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supplemented the main program.Lecturers in the first few years of the HfG include Aicher, Albers, Bense, Bellmann, Bill, Curjel, Gugelot, Maldonado, Nonné-Schmidt, Peterhans, Pfeil, Portmann, Vordemberge-Gildewart, and Zeischegg.Max Bense, 1953 Max Bill teaching, 1953 Walter Peterhans, 1953Visitors to the HfG at this time include:Mies van der Rohe, Hugo Häring, Herbert Bayer, Konrad Wachsmann, Charles and Ray Eames. Technological design | 1956–58The younger lecturers initiate a new phase at the HfG, striving for a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theory, and science. The Ulm model is already appearing on the horizo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development groups and the central role of cooperation with scienc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both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results produced.Between 1956 and 1958 lecturers include Aicher, Bense, Bill, Frøshaug, Gugelot, Kesting, Leowald, Maldonado, Pfeil, Scheidegger, Staub, Vordemberge-Gildewart, Wachsmann, and Zeischegg.Hans Gugelot, 1956 Tomás Maldonado, 1955 Friedrich Vordemberge-Gildewart, 1955Among the commissioning companies and products resul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groups were: Junghans: kitchen clock (Bill, Möckl) Max Braun AG: lounge lighting (Zeischegg) Gralglas: ashtray (Schild) Max Braun AG: audio equipment (Gugelot) Grünzig: toy furniture for children (Gugelot) Wohnbedarf AG Zurich and Bofinger Stuttgart: furniture kit system M125 (Gugelot).Visitors to the HfG at this time include:Reyner Banham, Buckminster Fuller, Theodor Heuss, Mia Seeger and Norbert Wiener.Cybernetic design and positivism* | 1959–61(*Quoted from Otl Aicher's «phase model,» archithese 15, 1975)Developments in the classroom lead to rigid working hypotheses and pragmatic work on detail. Scientific positivism, and an «over-emphasis on science in teaching,» pervade the school and take precedence over the activity of design.Students from the Information Department, 1958Lecturers in the time from 1959 to 1962 include Aicher, Doernach, Frøshaug, Gugelot, Kalow, Kesting, Leowald, Lindinger, Maldonado, Ohl, Rittel, Siol, Staub, Uittenhout, Vordemberge-Gildewart, and Zeischegg.Value-driven design and program design* | 1962–66(*Quotation from Otl Aicher's «phase model,» archithese 15, 1975)The aim is a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desig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subjects of instruction include mass transportation, electronics, and ecology.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becomes critical.Life at the HfG, around 1964Lecturers between 1962 and 1966 includeAicher, Bonsiepe, Doernach, Gugelot, Huff, Kalow, Lindinger, Maldonado, Ohl, Rittel, Schnaidt, Staub, Sugiura, Vordemberge-Gildewart and Zeischegg.Herbert Ohl, 1963Claude Schnaidt, 1963Gui Bonsiepe, 1963Kohei Sugiura, 1964William S. Huff, 1963The End | 1967–68Rescue attempts and new programs seek to preserve the HfG. Pressure from outside grows. Following a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both classes and lecturers, the remaining faculty members refuse to continue working, for financial and personal reasons. In October 1968 the state legislature resolves to no longer support the HfG.Demonstration in front of the Stuttgart regional parliament building, 1968The legacy of the HfG«There was a hope for democrac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Ulm School… Max Bill created the space for this, and it was probably the sudden end to the pedagogical experiment that ensured the worldwide dissemination of ideas, in a similar way to the Bauhaus. Young men and women flowed in from Europe,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Great Britain, and Japan to the Swabian province, to the fount of a presumed knowledge which was there to be gained. All of them took this program back with them to their own countries.»(Margit Weinberg Staber, former HfG student)HfG大事记1945–1952Teaching structure for the Ulm School of Design, 1951Foundation CourseTown planning,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Product form, Visual designSociology, Economics, Politics, Psychology, Philosophy1953April 1. Max Bill becomes the first rector of the HfG Ulm.April 29. The state budget for Baden-Württemberg is passed by a plenum of the regional parliament. It approves 800,000 Deutschmarks for the HfG’s running costs for the next three years.August 03. Classes begin with a basic course taught by Walter Peterhans.September 08. Building work begins on the grounds at the Oberer Kuhberg.1954Poster, 1954July 5. Topping-out ceremony for the new buildingJuly 31. Celebrations for the 1,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city of Ulm. Otl Aicher and HfG students design posters and printed material.«spiel gut» exhibition at Ulm Museum1955HfG building, 1955First classes take place in the building at the Oberer Kuhberg.July. Baden-Württemberg state exhibition in Stuttgart. The Pavilion of the City of Ulm is designed by Max Bill, Otl Aicher, and Friedrich Vordemberge-Gildewart.August. German Radio, Television, and Phonographic Fair in Düsseldorf: the Braun company causes a sensation w ith its modern phonographic equipment, especially the «Snow White’s coffin» model. These were designed at the HfG under the direction of Hans Gugelot.October 2. Official dedication of HfG building on the Oberer Kuhberg. Walter Gropius holds the inaugural address. Exhibition of HfG products in the new building.1956March. Max Bill resigns as rector of the HfG. The board of governors, consisting of Otl Aicher, Tomás Maldonado, Hans Gugelot, and Friedrich Vordemberge-Gildewart, takes over the running of the school.Ulm stool, 19551957Max Bill leaves the HfG as a result of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of opinion regarding the pedagogical structure and teaching program.July 6. Interbau opens in Berlin. The HfG furnishes two show apartments in Berlin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Hans Gugelot.SK 4, 1956July. Braun wins the Grand prix at the XI Milan Triennale for eight products; Hans Gugelot and Otl Aicher are significantly involved in the design.October. Werkbund conference of the SWB and DWB Baden-Württemberg.1958October. First issue of the HfG magazine ulm.Internal exhibition, held in the refectory of the HfG building, to mark the school’s fifth anniversary.A brochure appears, Presenting the HfG.1958. Exhibition1959First radio and TV programs about the HfG.1960July.HfG exhibition at the Milan Triennale.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Film Section within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HfG lecturers give talks at the World Congress for Design in Tokyo.Roughly 12% of students are women.Roughly 40% of students are non-German.First issue of the student magazine «output.»Specialization of the Foundation Course.The Culture Prize of the Federation of German Industries is awarded to Hans Roericht for his final-year project, «hotel tableware design.»TC 100, 19591962A new HfG constitution comes into effect. The board of governors is replaced by a single rector, Otl Aicher.Students' housing, 19611963Exhibition poster, 1963HfG touring exhibition held in Stuttgart and Ulm.Catalogue of a Touring Exhibition is published.The film/television sector is extended.March. Vehement attacks on the school in the press. The state legislature presents a 10-point ultimatum threatening to cut the school’s subsidies. The school complies with the stipulations.The brochure Information 63 is published.1964The touring exhibition opens in the Neue Sammlung Munich.Posters «paix et amitie,» 1964The HfG touring exhibition opens in the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Nappe surfaces orientated on a grid Walter Zeischegg 1963-651966Two former HfG students present a new type of automobile, the «autonova fam,» at the IAA in Frankfurt, 1966. The Geschwister-Scholl-Stiftung is deeply in debt.«Autonova fam,» 19661967Otl Aicher relocates his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o Munich. Work begins on the corporate identity for the 1972 Munich Olympics.The Film Department becomes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for Film Design.The regional parliament demands that the HfG is integrated into the engineering school. National subsidies are abolished.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becomes untenable.Stackable ashtray, 19671968October. The HfG lecturers refuse to work their regular timetables, claiming that financial and personnel preconditions have not been fulfilled. The rector announces that there are insufficient staff and resources to allow teaching to begi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November. The cabinet of the state legislature decides to end all subsidies to the HfG. The school consequently ceases to operate.。
现代设计简史02-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_16
同包豪斯一样,学院受到了各界名流的关注:格罗皮乌斯也前来参加其成立仪式;总统西奥多·胡斯(Theodor Heuss)、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贝格(Werner Heisenberg)、设计师瓦根菲尔德、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Gabriel Marcel)、社会学家霍客海默(Horkheimer)、历史学家戈洛·曼(Golo Mann)还有作家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ll)和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都赞同肖尔的教育改革,而他们的关注也使乌尔姆很快就成为国际政治思想和民主文化的中心。
当然,在二战之后的德国建立这样一所学校并非易事:一方面,校方不想迎合美国对德国的再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德国精神"而不是盟国计划才可以培养杰出青年;但另一方面,为了强调与纳粹的不同,又不得不考虑如何才能有效地融入西方世界。
为此,创建者提出了包括媒体学习(政治、杂志、收音机和电影)和艺术教导(摄影、广告、绘画和工业设计)在内的"普世教育"计划。
为了进一步体现学院国际化精神,肖尔和埃舍尔决定物色一位国际知名又无政治污点的人士出任校长,经考虑,来自中立国瑞士的设计师兼雕塑家、画家,时任瑞士制造联盟主席的马克斯·比尔(Max Bill,1908~1994)成为最合适的人选(图6-17)。
比尔1924年到1927年在苏黎世艺术与手工艺学校学习银器制作工艺,这段时间的设计受立体派和达达派的影响。
他对苏黎世的生活并不满意,加上受柯布西耶影响,1927~1929年到包豪斯学习建筑,起初他对包豪斯有些失望,但很快其人文主义和功能主义思想深深吸引着他。
在包豪斯,当人们问起他对科技与艺术的看法时,他说: "…… 从社会角度看,个人最大的需要在于个人自由……因此科技就成为重中之重。
科技意在解放人,但是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却使得人受到更多的奴役,或许某一天个人的自由会变成现实,每一个人都将是他自己的艺术家,当然有好坏之分(这一点和现在相同),人们则或是创作艺术,或是享受艺术……"[101] 比尔在包豪斯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比起外面复杂的环境,比尔更喜欢留在包豪斯,因为这个容纳了毕加索、雅戈比、肖邦、艾菲尔、弗洛伊德、沙文斯基和爱迪生在内的"包豪斯俱乐部"非常符合比尔的精神追求。
乌尔姆设计学院——继包豪斯的又一次崛起
[服装与设计j93乌尔姆设计学院——继包豪斯的又一次崛起蔡鹏程(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234)摘要:纵观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德国设计总是以功能至上,理性主义,技术美学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在世界现代设计中 占据极其重要,且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
尤其是在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这段时间内的发展。
在继承前人对设计理论探索的 基础上,通过教育结合实践的探索方式,真正地实现设计教育为社会生产服务的教学宗旨。
为包豪斯时期的理想主义观念明确 了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乌尔姆设计学院;理性主义;系统设计一、乌尔姆设计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是德国继包豪斯之后又一所对世界现代 设计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设计院校。
在包豪斯的基础上,继 承了德国设计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感。
并建立了设计以“解 决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它的最大贡献在于确立了面向 职业化工业设计师的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代表欧洲设计界 不同于美国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设计原则,以高度的社会优 先性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建立了系统化设计体系,影响深远。
1. 学院的发展背景正值工业革命迫切发展的大环境下,席卷了整个世界,此前在世界各地所展开的各式各样的艺术运动,似乎都在探 讨设计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不分伯仲的是非局 面。
同时在德国本土所开展的“新青年”风格运动,凡德维 尔德、穆特修斯等人,对于是否赞成“标准化”设计的激烈 探讨,以及对于设计是为大众服务还是为小众的上等阶级服 务的热烈争论,为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艺术在设计中的地位逐渐趋 于劣势,而科学技术的地位逐渐占据主导。
因而结合德国所 建立的优秀传统,和迫切重建的需要,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渴望,一场以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民主性、标准化、机 器美学为指导原则的社会复兴开始了,至此,一所对德国工 业设计乃至整个欧洲设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院校诞生 了一乌尔姆设计学院。
乌尔姆设计学院
乌尔姆设计学院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模式是完全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把现代设计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从以前似是而非的艺术与技术之间摆动的立场完全地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成为单纯的工科学科。
乌尔姆在工业方面的设计观念和方法很快扩展到平面设计和其他视觉设计范畴中,创立了视觉传达设计,一种完全崭新的视觉系统,包括字体、图形、色彩计划等被发展出来,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仿效的模式。
学院坚定地从科学技术方向来培养设计人员,基本抛弃艺术课程,代之以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课程,包括心理学、机械原理、材料学、人机工程学等等,(基础课着重学生的理性视觉思维模式)强调设计的企业性格、工业性格、批量生产的特点。
目的是培养工业产品设计师和其他现代设计师,提高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总体水平。
这种模式由于过于强调技术因素、工业化特征、科学的设计程序,因而没有考虑、甚至是忽视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设计风格冷漠、缺乏人格、缺乏个性、单调。
但是具有非常合理的内容,为世界各国的工业设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观念和理论依据,对于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功不可没。
乌尔姆
乌尔姆设计学院1955年正式招生的乌尔姆造型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Ulm)在德国设计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被称为“新包豪斯”,这暗示了其高贵的文化出身。
为了恢复包豪斯现代主义遗产,抵抗战后粗鲁的商业主义社会,使其成为西德文化指南,美国最高指挥部与西德政府签署了乌尔姆计划。
学院通过建立一个基于社会学、符号学和政治参与的新设计科学来弘扬包豪斯人道主义精神,从根本上反思现代工业社会中美学和设计的社会意义。
如此,乌尔姆历史便展现了冷战时期更广泛的美学与政治、功能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
此外,拟订的乌尔姆教师名单也迅速将名不见经传的乌尔姆推到国际民主政治和文化的前沿。
乌尔姆学院的酝酿过程要比包豪斯长得多。
1946年,为了纪念在二战中被纳粹杀害的兄妹,英格·肖尔(Inge Scholl)和奥托·埃舍尔(Olt Aicher)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建立了一所学院。
两人想通过这种方式反思德国在二战中的表现,调解德国由来已久的文化与文明的矛盾。
战后包豪斯——乌尔姆战后德国人开始重新振作自己的设计事业和设计教育事业,这种提议的背景是复杂的,一方面德国人希望能够通过严格的设计教育来提高德国产品设计水平,为振兴德国战后凋敝的国民经济服务,使德国产品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新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有感于德国发动的现代主义设计在美国的发展与初衷相违背,开始向商业主义、实用主义转化。
德国人一向把设计看作是社会工程的工具,设计应该首先考虑为国家、国民的利益服务,而不仅仅是商业利益。
何况现代主义在德国开始时,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明确提出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方向和目的,这个设计宗旨到美国以后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单纯的商业推广工具。
他们希望能够重新建立包豪斯式的试验中心,把设计作为一种为国为民的学科进行严肃、认真的研究和讨论,从而达到提高德意志民族和联邦德国物质文明总体水平的目的。
德国乌尔姆大学留学体验如何
德国乌尔姆大学留学体验如何学校名称:德国乌尔姆大学Universität Ulm所在位置:德国录取率:0.606在德国一向都是公立大学比较多,在该国的公立大学当中,乌尔姆大学有许多的优势专业,且在德国也是非常好的大学,具体来说在该院校留学怎么样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德国乌尔姆大学留学体验如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现状该院校成立到现在就只有60年左右的时间,在该国算的上是非常年轻的大学,可以说是该国年轻大学当中的TOP1,而且在QS榜对世界比较年轻的大学做了排名,该院校排在世界TOP8。
此外,该院校在综合榜上,其实也是非常亮眼的,如此年轻的历史就能够在QS榜上排TOP280,这排名可谓是非常之高了。
该院校师生比例是非常好的,老师跟学生是3:1关系,就是说学生在上课方面,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课程学习。
院校从建立的时候就是以研究型为主,此外,该院校每年拨款也非常多,可以提供给学生丰厚的奖学金。
二、优势专业该院校的下设了四个学院,不过该院校提供给学生的可选专业,其实还算比较多。
该院校在当时是成立的时候,就是挂着精英大学的头衔,当时该院校最早设立是,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和医学,而这五类专业,该院校在该国也能排得上TOP10-20,而且该院校这些专业课程上非常鼓励学生们创新,课程方面为学生们提供的基础设施完善,该院校还特别为学生们提供培训语言中心。
三、院校环境该院校本身是在乌尔姆城市,所在而这个城市,是该国算得上是交通方面的关键点,这对学生来说,平时的日常生活还是非常便利的。
此外,该院校所在这个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文化和商业点。
而且周围的大城市比较多,比如距离比较近的有慕尼黑、斯图加特,这对学生们来说,毕业后或者是在大学的第4年找实习,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此外,该院校本身是在伊朗河和多瑙河附近,这周围青山绿水的,学生平时生活环境是很不错的。
气候方面,该院校所在这里,本身气候方面是偏向于温带,通常来说夏季都是平均在25度左右,冬季平均在4度左右,这其实跟我国的气候相差不大,对我国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适应。
最强理工科之一乌尔姆大学专业选择要看自己
最强理工科之一乌尔姆大学专业选择要看自己在2015年QS的30个专业排名中,乌尔姆大学(University ofUlm)共有1个专业进入世界前200名,即:医学专业,排名世界第151-200区间,是德国19所上榜的学校之一;此外,乌尔姆大学的医科同样也进入了2014年上交大的世界前200名,也是乌尔姆大学唯一上榜的专业。
除医科外,乌尔姆大学的光电、集成电路、微电子科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亦比较强大。
乌尔姆大学现设有四个学院,分别是:医学院,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数学与经济学学院。
乌尔姆大学开设的英语授课课程非常多,但都属于硕士课程,包括:高等材料、生物学、生物物理、通信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分子医学(硕士+博士)、物理。
乌尔姆大学的专业设置及其评分:专业名称专业英文名对应阶段评分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本科3.7化学Chemistry本科3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本科3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本科2.7牙医Dentistry本科2.7人类医学Human Medicine本科2.7生物学Biology本科2.5数学Mathematics本科2.5物理Physics本科2.2心理学Psychology本科2.2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本科2.2职业与组织心理学Occupational and Organisational Psychology 本科2.2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本科1.2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 本科。
最新设计史考研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乌尔姆高等造型学院:乌尔姆造型学院由奥托•艾舍和马克斯•比尔等于1953年在乌尔姆创立。
因为其强调从技术方面培养设计师与其对系统设计的推崇,使乌尔姆造型学院成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设计学院。
乌尔姆造型学院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设计学校,是继包豪斯之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它奠定了艺术设计更多的和科学相联系的基础,为艺术设计广泛地介入工业生产开辟了道路。
2.功能主义: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
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
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
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3.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
到20世纪60、70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
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
形式变成了第一性,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4.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芬兰、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形成,以斯堪的纳维亚最为突出。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通过适当的运用现有技术,尽可能的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通过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集理性与浪漫于一身。
以保罗•汉宁森、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
5.波普风格: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二战以后新生一代希望有新的设计风格来体现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于是在英国青年设计家中出现了波普设计运动。
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乌 尔 姆 学 院 的 设 计 教 育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影响
•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影响十分广泛,他所培养的大 批的设计人才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促进了乌尔姆设计方法的普及与实施,其成果就 是前联邦德国的设计有了合理的、统一的表现, 他真实的反映了德国发达的技术文化。
• 联邦德国设计史上的另一里程碑是系统设计方法 的传播和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功于乌尔 姆学院所开创的设计科学。
乌 尔 姆 模 式
• 乌尔姆学院不仅继承了包豪斯的精髓,而且形成了自己 的特色。 从1956至1958年,乌尔姆教学中尝试在造型、 科学与技术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密切关系,为“乌尔姆模 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或者说一种设计艺术教育的新 模式初见端倪。 • 在设计的专业造型课程日见成效时,认识到必须大幅将 人文科学、人类工效学(人因工程学)、技术科学、方法 学及工业技术引入教学中来,新设计方法学、规划方法 学、习作与设计案例分析等受到很大重视。在艾舍和马 尔多纳多的引导下,尝试着“在理论与实务之间,在科 学研究与造型行为之间寻求新平衡”,设计教学的一些 学科在合乎其实用工具性的基础上被重新加以认识,设 计师的自我意识同样被重新定义。在教学上理论所占的 比重大大增加了,设计生态学的课题也被关注,尤其是 基础教学的观念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所谓的 “乌尔姆模式” 。
乌尔姆设计学院
• 在 历 史 上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
简 介
建 探学 术是 在 乌 立 索院 的二 尔 起 致 国战 姆 了 力 际后 年 设 “ 于 性德 关 计 系 理 学国 闭 学 统 性 院成 院 设 主 立 是 计 义 的 ” 和 一 功 所 年 能 专 成 主 门 立 义 的 于 的 设 德 设 计 国 计 艺 1968 1953
的型 “ 学 代 乌 行 计 性 乌 社工 这 知 性 尔 的 教 的 尔 会作 不 识 , 姆 强 育 、 姆 与者 只 、 其 强 调 建 开 学 文, 是 方 课 调 感 立 放 院 化也 为 法 程 的 性 了 式 的 意是 了 包 的 是 的 一 的 设 识为 培 括 一 理 设 个 教 计 。了 育 人 半 性 计 座 育 教 发出文是、造标,育 展高学关科型。它是 出素科于学教与为一 批质内新性育当现种 判的容的和不时代现 性造的科现同通设代 , ,
•
• • •
战后的包豪斯
• 被称为战后包豪斯的德国乌尔姆(ULM)艺 术学院由平面设计的重要人物马克斯· 比尔 (MAX BILL)担任第一任校长。 • 在他和教员的努力下,这个学院逐步成为德 国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设计哲 学的中心,虽然学院已经关闭多年,但是它 所形成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设计观念直 到现在,依然是德国设计理论、教学和设计 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 乌尔姆致力于设计理性主义研究,几乎全盘 采用包豪斯的办学模式,它的最大贡献是完 全把现代设计——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建筑 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从以前似是 而非的艺术、技术之间的摆动立场坚决地、 完全地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坚定地从 科学技术方向来培养设计人员。
最 后 的 乌 尔 姆
• 虽然乌尔姆最后问题重 重,但是,经过两代人 前赴后继的努力,他们 终于将现代设计从以前 似是而非的艺术、技术 之间的摆动坚决地移到 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 虽然高尚的道德理想阻 碍了设计与商业的结合, 作为继承和超越包豪斯 传统的பைடு நூலகம்志之一,符号 学和社会学的引入确为 以后商业化社会下设计 的发展保留了最后一份 难得的文化理想。继包 豪斯之后,乌尔姆也终 于成为设计教育最后的 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