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1af47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3.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a3483275901020207409cf8.png)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4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命题表征1 引言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 实验2.1 被试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2.2.1 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 计时记数器单元, 手键一个。
2.2.2测试卡片12张,每张上面有正向或反向的“R”一个。
两种字母的倾斜角度有六种: 0°、60°、120°、180°、240°、300°。
注视卡片一张。
2.3程序2.3.1卡片随机排好顺序并列表,将顺序号写在卡片的背面(用铅笔写),将作出的正确反应填入表中的相应位置,此列表只是样例,详细见后:2.3.2接上电源;将导线的一端接速视仪的“反应时检处”,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计时计数器的碑石侧“手键”插口上。
2.3.3速视仪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讨论(3篇)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讨论(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3738f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11.png)
第1篇一、引言心理旋转实验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实验,它揭示了人类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的心理过程。
该实验由库帕和谢帕德于1963年提出,旨在研究人类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的能力。
本文将基于实验报告,对心理旋转实验进行讨论。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中使用了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作为实验材料,共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0°、30°、60°、90°、120°和150°。
2. 实验流程: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练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练习阶段,被试需对R字符进行旋转,使其恢复到正像;在测试阶段,被试需判断呈现的R字符是正像还是镜像。
3.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9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人。
4. 实验设备: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通过屏幕呈现R字符,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三、实验结果1. 心理旋转存在: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下,均能正确判断出正像或镜像,说明心理旋转是存在的。
2. 反应时差异:实验结果表明,R字符的旋转角度对被试的反应时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R字符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之增加。
3. 性别差异:实验结果显示,男女被试在心理旋转实验中的表现无显著差异。
4. 年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被试在心理旋转实验中的表现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1. 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心理旋转实验揭示了人类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的心理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大脑能够对视觉形象进行心理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觉经验。
这一过程可能与大脑的神经网络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心理旋转的应用价值:心理旋转实验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揭示人类大脑的认知机制;其次,心理旋转实验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最后,心理旋转实验在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3. 实验结果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受R字符旋转角度的影响。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_2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_2](https://img.taocdn.com/s3/m/34630a0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8.png)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17名不同性别的被试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或反的反应时,结果表明:心理旋转存在,字母材料对心理旋转存在影响。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1.引言: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
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研究方法2.1 被试:随机从某年级某班抽取17人作为被试,且能够清晰的分辨主试所呈现的刺激,此前未做过类似实验。
2.2 实验材料: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网络实验系统,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图片:0〫,60〫,120〫,180〫,240〫,300〫,选择和计时系统。
2.3 实验程序:采用完全随机析因设计,探求正反“R”在0〫,60〫,120〫,180〫,240〫,300〫角度下的反应时的大小,证明字母材料对心理旋转影响以及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实验中必须对额外变量性别采取控制。
(1)打开实验系统,选择“心理旋转实验”,进行实验,将选择器准备好(2)指导语:认真阅读屏幕上的指导语,请你判断屏幕上的字母是正像的“R”还是镜像的“R”。
若你认为是正像,则按红键,若你认为是镜像,按绿键。
要求判断和按键准确迅速。
实验须进行多次。
(3)实验过程:每一个被试要接受不同角度的2种字母材料的处理,屏幕每显示一种角度的字母材料,计算机自动开始计时,直到被试按键为止。
实验报告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心理旋转](https://img.taocdn.com/s3/m/471a52b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01.png)
一、实验目的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对物体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的物体空间关系的认知过程。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旋转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并验证心理旋转理论。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本研究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作为实验材料,分为正像和镜像两种类型。
正像R字符为垂直方向,镜像R字符为水平方向。
2. 实验被试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男女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被试进行简单的心理旋转能力测试,以筛选出心理旋转能力较弱的被试。
(2)实验开始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
(3)实验过程中,被试面对电脑屏幕,随机呈现正像和镜像R字符,要求被试判断字符的正像或镜像,并按下相应键。
(4)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心理旋转能力测试,以评估实验效果。
三、实验结果1. 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在判断正像R字符时,反应时明显短于判断镜像R字符,说明被试在进行心理旋转操作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2. 心理旋转能力测试结果在心理旋转能力测试中,被试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实验前,说明实验对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讨论1. 心理旋转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旋转在认知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被试在判断R字符的正像和镜像时,需要通过心理旋转来获得正确的物体空间关系,从而完成判断任务。
这表明,心理旋转是认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心理旋转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方面,个体在实验前的心理旋转能力会影响实验结果;另一方面,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实验材料等因素也会对心理旋转能力产生影响。
3. 心理旋转训练的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心理旋转实验,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这提示我们,心理旋转训练对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理论,并探讨了心理旋转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格式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37fd7ff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3.png)
---一、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2. 探讨心理旋转在不同旋转角度下的反应时差异。
3. 分析被试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
三、实验原理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以改变其空间方位,而不需要进行实际的物理操作。
这一现象反映了人类大脑在处理空间信息时的能力。
库柏和谢帕德(Cooper & Shepard, 1973)通过减数反应时实验证实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四、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某高校心理系学生,共30名,男女比例均衡。
五、实验材料1. R字母卡片,分别以0度、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旋转。
2. 反应时测量装置(秒表或反应时记录系统)。
3. 实验指导语。
六、实验步骤1. 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和过程,确保被试理解实验要求。
2. 被试坐在实验桌前,注视屏幕中央的十字交叉。
3. 屏幕上随机呈现旋转角度不同的R字母卡片,被试需判断卡片上R字母的正像或镜像。
4. 被试在看到卡片后,尽快按下相应的按钮(正像按A键,镜像按B键)。
5. 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并统计正确率。
七、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1. 将被试的反应时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
八、实验结果1. 被试在0度、360度旋转角度下的反应时最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2. 被试在180度旋转角度下的反应时最长。
3. 被试在判断正像和镜像时的正确率存在差异,但在不同旋转角度下差异不显著。
九、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被试在心理上对R字母进行旋转,以改变其空间方位,从而完成判断任务。
2.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反应时的影响显著。
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心理旋转难度增加,反应时延长。
3. 被试在判断正像和镜像时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说明被试在心理旋转过程中,对不同旋转角度的R字母的判断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数据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78ce5fd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b.png)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数据实验介绍心理旋转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人类的空间感知、视觉知觉和认知能力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参与者对旋转立方体的判断,观察他们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从而研究空间认知与注意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计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了一套旋转立方体的图片作为刺激材料。
这些图片可以通过屏幕呈现,每个图片共有8个旋转立方体,分别在不同的角度上旋转。
参与者需要判断每个立方体是否与参考立方体相同。
同时,实验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
实验流程1. 实验者向参与者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流程,并取得参与者的同意。
2. 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中,正对屏幕。
3. 实验者通过电脑向参与者呈现旋转立方体的图片,每张图片显示时间为1秒。
4. 参与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按下键盘上的相应键表示立方体与参考立方体是否相同。
5. 实验进行100个trial,每个trial之间设有短暂的休息时间,以避免视觉疲劳。
6. 实验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
数据分析通过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空间认知与注意力之间的关系。
反应时间较长可能表明参与者在进行空间认知任务时需要更多时间来处理信息,而准确性则表示了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水平。
数据结果及讨论我们在实验中共有50位参与者,以下是他们的平均反应时间和准确率的统计数据:参与者编号平均反应时间(秒) 平均准确率(%)-1 1.85 92.52 1.78 88.03 2.01 95.5... ... ...50 1.93 91.0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在1.78秒到2.01秒之间,整体上较为稳定。
2. 参与者的平均准确率在88.0%到95.5%之间,整体表现良好。
3. 在具体数据分析上,我们没有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或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
根据以上数据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 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与准确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d6a007f011ca300a6c3906a.png)
0
0
00 200 200 800 400 400 000 000 00 800
正镜镜正镜正镜正镜正正镜
正镜镜镜镜正镜镜镜镜正镜
0.5 0.7 0.6 0.6 0.5 0.5 0.5 0.6 0.4 0.3 0.4 0.6 73 22 40 34 15 81 81 21 83 82 87 54
被试 2 反 应
低,2-3000 总体平均反应时较高。 2.分析错误原因有三,一是图片显示时间过短,被试来不及进行心理 旋转就按下了手键;二是受周围环境影响;三是实验仪器出现误差。 七、结论 1.刺激与反应之间有显著性关系。 2.有些角度不需要心理旋转如 1-00,有些角度需要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长如 2-3000。
钮上。
6.指导语:“我宣布‘预备’口令后实验开始,请你判断屏幕上的字
母是正向的‘R’还是镜像的‘R’。如果你认为是正向的‘R’就用左
手食指按红键,同时报告‘正’;如果你认为是镜像的‘R’就用右手
食指按黄健,同时报告‘反’。要求判断和按键准确而且迅速。”
7.将实验卡片按顺序依次输入 A 视场。主试每输入一张卡片,发出“预
被试 2 反 应时
被试 3 反 应
被试 3 反 应时
各角度平 均反应时
正镜镜镜镜镜镜镜镜正正镜
0.3 0.4 0.2 0.3 0.2 0.3 0.2 0.3 0.3 0.2 0.3 0.3 54 26 96 66 62 14 46 13 63 51 19 13
正镜镜镜镜镜正正镜正正正
0.8 0.4 0.6 0.5 0.5 0.8 1.1 0.7 1.3 0.4 0.5 0.8
选“背景”,选“A-B”顺序工作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 A 定为
“0200”。
心理旋转报告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报告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e91d44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7.png)
一、实验背景心理旋转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对物体进行旋转,以获得正确的物体认知。
该现象最早由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1973)提出,并利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验证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心理旋转实验主要探讨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对物体进行旋转的认知过程,以及旋转角度对认知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2. 探讨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3. 分析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作为实验材料,包括正像和镜像。
2. 实验流程:将实验材料随机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字符是正像还是镜像,并在判断后按键作答。
3. 实验设计:采用2(旋转角度:0度、180度)×2(正像/镜像:是/否)的混合实验设计。
四、实验结果1. 心理旋转现象存在:被试在判断正像时,反应时较短;在判断镜像时,反应时较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逐渐增加。
当旋转角度为180度时,反应时达到最大值。
这表明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有显著影响。
3. 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部分被试在心理旋转过程中采用直观法,即直接观察物体并进行旋转;部分被试采用分析法,即先分析物体的各个部分,再进行整体旋转。
五、实验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与库柏和谢波娜(1973)的研究结果一致。
2.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有显著影响,这与库柏和谢波娜(1973)的研究结果相符。
3. 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本研究发现,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认知策略,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一致。
六、实验结论1. 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可以完成物体的旋转认知;2.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有显著影响,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心理旋转所需时间越长;3. 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认知策略,包括直观法和分析法。
设计旋转心理实验报告
![设计旋转心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1c09f6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6.png)
一、实验背景心理旋转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图形进行旋转,以获得正确的视觉感受。
心理旋转现象最早由库柏和谢帕德在1973年通过实验证实。
该实验揭示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并对表象和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探究心理旋转现象,并进一步验证心理旋转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2. 探究心理旋转在不同任务和被试群体中的表现;3. 分析心理旋转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作为实验材料,分为正像和镜像两种类型;2. 实验流程: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进行心理旋转任务,控制组进行非心理旋转任务;3. 实验步骤:a. 被试在实验前进行适应性训练,熟悉实验流程;b. 实验组被试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对旋转后的R字符进行正像或镜像判断;c. 控制组被试在非心理旋转任务中,对未旋转的R字符进行正像或镜像判断;d. 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被试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反应时明显长于控制组被试;2. 实验组被试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正确率低于控制组被试;3. 不同旋转角度下,实验组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呈现显著差异。
五、实验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低于控制组,说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2. 心理旋转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心理旋转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过程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导致反应时延长和正确率降低;3. 心理旋转与旋转角度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心理旋转过程所需的认知资源逐渐增加,反应时和正确率呈现显著差异。
六、实验结论1. 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2. 心理旋转过程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导致反应时延长和正确率降低;3. 旋转角度与心理旋转过程所需的认知资源呈正相关。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建议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03182d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9.png)
一、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2. 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机制。
3. 分析不同个体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差异。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近的志愿者,共3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2. 实验材料:提供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字母图片(如“R”字),分为正反两个版本,每个版本包含0°、30°、60°、90°、120°、150°、180°七个角度。
3. 实验流程:(1)被试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
(2)实验组被试者进行心理旋转任务,要求他们在脑海中将字母图片旋转至正反两个版本一致,并记录判断所用时间。
(3)对照组被试者进行简单判断任务,要求他们在字母图片呈现后直接判断正反版本,并记录判断所用时间。
(4)两组被试者均完成实验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被试者的认知风格、空间能力等。
4. 数据收集与分析:(1)记录实验过程中被试者的反应时和准确率。
(2)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2. 分析不同角度字母图片的心理旋转反应时,发现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也随之增加,呈现线性关系(r=0.89,p<0.01)。
这说明心理旋转过程中,被试者需要在大脑中完成对字母图片的旋转,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难度越高。
3.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者在空间能力、认知风格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并非与个体的空间能力或认知风格直接相关。
四、实验结论1. 心理旋转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被试者在进行心理旋转任务时,需要在大脑中完成对字母图片的旋转。
2. 心理旋转过程中,被试者的认知加工难度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3. 心理旋转现象与个体的空间能力、认知风格等因素无直接关系。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9b78e3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a.png)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概述:心理旋转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者对旋转物体的认知和感知过程,揭示人类大脑对空间认知的处理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项心理旋转实验的设计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共有50名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被要求观察一系列旋转的几何图形,并在规定时间内判断每个图形是否与参考图形相同。
对照组则观察静止的几何图形,并进行同样的判断任务。
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参与者接受了一次简要的说明和训练,以确保他们理解实验任务和操作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坐在舒适的位置上,面对计算机屏幕。
每个试次开始时,参与者会看到一个参考图形,然后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旋转的图形,并判断其是否与参考图形相同。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填写了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实验过程和任务的主观感受。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实验组的平均正确率为75%,对照组的平均正确率为90%。
这表明,观察旋转图形对认知和感知的要求更高,相对于静止图形,被试者更容易出错。
2. 实验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对照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秒。
这说明,观察旋转图形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和时间,相对于静止图形,被试者的反应速度较慢。
3. 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参与者普遍感到较大的认知负荷和压力,而对照组的参与者则更容易完成任务且感到较为轻松。
结果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1. 心理旋转实验反映了人类大脑对空间认知的处理方式。
观察旋转图形需要将其与参考图形进行比较和旋转操作的模拟,这对认知资源和注意力的需求更高。
2. 实验组的较低正确率和较长反应时间表明,旋转图形对被试者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这可能与被试者在空间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认知负荷和心理压力有关。
3. 实验结果还提示了观察旋转图形时的认知负荷和心理压力可能对认知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实验的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8f296a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8.png)
一、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旋转现象在认知心理学中的表现,并分析不同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现象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性别不限。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一张包含R字母的图片,图片中的R字母在不同角度下呈现,包括0度、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等八个角度。
3. 实验步骤:(1)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对第一组被试,呈现0度、45度、90度、135度四个角度的R字母图片,要求被试判断每个图片中的R字母是正像还是镜像。
(3)对第二组被试,呈现180度、225度、270度、315度四个角度的R字母图片,要求被试判断每个图片中的R字母是正像还是镜像。
(4)记录被试在每个角度下判断正像或镜像所需的时间。
4. 数据收集:实验过程中,使用秒表记录被试在每个角度下判断正像或镜像所需的时间。
四、实验结果1. 第一组被试在0度、45度、90度、135度四个角度下判断正像或镜像的平均反应时分别为:250ms、300ms、350ms、400ms。
2. 第二组被试在180度、225度、270度、315度四个角度下判断正像或镜像的平均反应时分别为:450ms、500ms、550ms、600ms。
五、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现象在认知心理学中确实存在。
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判断正像或镜像所需的时间也随之增加,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受到旋转角度的影响。
2. 在0度、45度、90度、135度四个角度下,被试判断正像或镜像的平均反应时逐渐增加,而在180度、225度、270度、315度四个角度下,被试判断正像或镜像的平均反应时也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说明心理旋转现象在不同旋转角度下都存在,且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心理旋转现象的影响逐渐增强。
3. 实验结果与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心理可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可旋转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c201ae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6.png)
一、实验背景心理可旋转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
该实验旨在探讨人类在进行空间认知过程中,是否能够对视觉信息进行心理旋转,以判断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能够进行心理旋转,并且心理旋转的程度与物体旋转的角度成正比。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2. 探讨心理旋转的程度与物体旋转角度之间的关系。
3. 分析心理旋转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图片:选取两组图片,每组包含8张,分别代表物体在空间中的不同旋转角度(0度、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
2. 实验仪器:电脑、投影仪、键盘。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将被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人。
(2)A组:向被试者展示实验图片,要求被试者判断图片中的物体旋转角度。
(3)B组:向被试者展示实验图片,要求被试者判断图片中的物体是否与另一张图片中的物体相同。
(4)记录被试者判断所用时间。
2. 实验流程:(1)向被试者讲解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
(2)进行实验,记录被试者判断时间。
(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1. A组被试者判断物体旋转角度的平均时间为10.5秒。
2. B组被试者判断物体是否相同的平均时间为8.2秒。
3. 随着物体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者判断时间呈线性增长。
六、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能够进行心理旋转,并且心理旋转的程度与物体旋转角度成正比。
2. 在进行心理旋转时,被试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表明心理旋转是一种认知活动,受到认知资源的影响。
3. 心理旋转对空间认知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
七、实验结论1. 心理旋转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能够对视觉信息进行心理旋转。
2. 心理旋转的程度与物体旋转角度成正比。
3. 心理旋转对空间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分析(3篇)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4aee0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c.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心理旋转实验是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经典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大脑如何处理空间信息,以及在进行空间判断时大脑内部发生的心理过程。
该实验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于1971年设计,通过观察被试在判断物体旋转角度时所需的时间,揭示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2. 探究心理旋转过程中大脑的加工机制。
3. 分析不同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差异。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一对对不同方位的立方体的二维形式图。
其中,A组两个物体在平面上相差80度角,B组两个物体的深度上相差80度角,C组为一对方位和结构都不同的物体。
2. 实验流程:- 被试者观察屏幕上呈现的实验材料。
- 被试者判断屏幕上呈现的两个物体是否相同,并记录反应时间。
- 实验重复进行,每次呈现不同角度的物体。
四、实验结果1. 被试者在判断物体旋转角度时,反应时间与两物体之间的角度差异呈线性关系。
即旋转的度数越多,反应所用的时间越长。
2. 在判断物体是否相同的过程中,被试者首先会将一个物体图形在心理旋转,直到与另一物体的方位相同,然后进行匹配比较。
五、实验分析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证实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被试者在判断物体旋转角度时,需要将物体在心理上进行旋转,以获得正确的知觉经验。
这表明,心理旋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
2. 大脑加工机制:心理旋转实验揭示了大脑在处理空间信息时的加工机制。
当被试者观察物体时,大脑会自动对物体进行心理旋转,以判断物体是否相同。
这表明,大脑具有对空间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3. 个体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差异。
部分被试者在判断物体是否相同的过程中,可能并非完全进行心理旋转,而是采取其他策略。
这表明,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存在差异。
六、实验启示1. 心理旋转现象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心理旋转实验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心理旋转r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r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5bad95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e.png)
心理旋转r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心理旋转的现象,探究旋转的角度对人的认知和感知的影响。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设计,实验组接受心理旋转任务,对照组接受非旋转任务。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参与者数量相等,性别、年龄分布相似,以消除不同个体间的差异。
两组参与者均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包括空间认知和记忆方面的任务。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个人信息的登记并接受简单的训练。
实验组参与者接受心理旋转任务,要求在显示屏上观看旋转的立体图形,然后判断旋转后的图形是否与原图一致。
对照组参与者接受非旋转任务,观看非旋转的立体图形,进行相同的判断任务。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组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比对照组参与者更高的正确率。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旋转后图形是否与原图一致。
2. 实验组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更短的反应时间。
他们能够更快速地完成旋转判断任务。
3. 实验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记忆能力。
他们对于旋转图形的记忆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记住旋转后的图形。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对于空间认知和记忆具有促进作用。
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参与者需要在大脑中对旋转的图像进行模拟,推理图像的旋转角度,然后与原图进行比较。
此过程需要参与者进行空间信息的处理及记忆的回调,对空间认知和记忆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出性别和年龄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可能存在差异。
男性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比女性参与者更高的正确率和更短的反应时间。
这可能与男性在空间认知方面具有优势有关。
年龄方面,老年人可能相对年轻人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较差的性能,这也可能与老年人在空间认知和记忆方面的下降有关。
总结起来,心理旋转是一种能够促进空间认知和记忆的认知过程。
它对于人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和认知训练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性别和年龄对心理旋转任务的完成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探究。
心理旋转典型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典型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b91c1d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5.png)
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探讨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以进行空间判断的认知过程。
实验背景:心理旋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以进行空间判断的过程。
谢帕德(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在1971年的经典实验中,通过观察被试对二维图形进行心理旋转的时间,揭示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100张图片,每张图片为一个立方体的二维平面图。
这些图片在立方体的方向和角度上有所不同,涵盖了0度到180度之间的各种角度。
实验被试:实验被试为30名大学生,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平均年龄20岁。
所有被试均无色盲或色弱,视力正常。
实验流程:1. 被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2. 实验前,对所有被试进行简要的实验指导,说明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
4. 练习阶段:被试观看一系列标准化的图片,学习如何判断图片中的立方体是否旋转。
5. 正式实验阶段:被试观看实验图片,并在规定时间内判断图片中的立方体是否旋转。
6. 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判断正确率。
实验结果:1. 练习阶段,所有被试均能正确判断图片中的立方体是否旋转。
2. 正式实验阶段,被试的反应时间与图片中的立方体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
具体而言,旋转角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
3. 被试的判断正确率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
实验结论:1. 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个体在心理上能够对物体进行旋转以进行空间判断。
2. 心理旋转过程需要消耗认知资源,旋转角度越大,所需认知资源越多。
3. 本实验结果支持谢帕德和梅茨勒关于心理旋转的经典观点。
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揭示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复杂性。
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需要整合多种认知资源,如视觉、空间记忆和注意力等。
2. 心理旋转实验的结果,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心理旋转实验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ad8b48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8.png)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旋转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以判断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通过本实验,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分析不同旋转角度、物体类型和个体认知能力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50张不同角度、不同物体类型的图片,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图片中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随机排列。
2.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30名大学生,年龄在18-25岁之间,平均年龄20.5岁,男女比例1:1。
3.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2(旋转角度:0度、90度)× 2(物体类型:正方体、长方体)的混合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1)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实验。
(2)被试观看图片,并判断图片中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3)记录被试判断所用时间。
(4)实验结束后,收集被试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根据2(旋转角度:0度、90度)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有显著影响(F(1,28)= 14.33,p < 0.01)。
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旋转角度为0度时,被试的平均判断时间为2.25秒;当旋转角度为90度时,被试的平均判断时间为3.25秒。
2. 物体类型对心理旋转的影响根据2(物体类型:正方体、长方体)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物体类型对心理旋转没有显著影响(F(1,28)= 0.15,p > 0.05)。
3. 旋转角度与物体类型的交互作用旋转角度与物体类型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旋转角度与物体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心理旋转没有显著影响(F(1,28)= 0.08,p > 0.05)。
四、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当物体旋转角度越大时,被试的判断时间越长,说明被试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了旋转,以判断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心理字符旋转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字符旋转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c9650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b.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心理旋转实验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大脑如何处理空间旋转信息。
实验通过观察被试在判断字符旋转后的正像或镜像时所需的时间,来探讨心理旋转这一心理过程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
本实验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的存在,并探讨不同旋转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图片,包括正像和镜像两种形式。
字符旋转角度分别为0度、30度、60度、90度、120度、150度、180度、210度、240度和270度。
2. 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减数法反应时(RT)技术,即记录被试在判断字符旋转后的正像或镜像时所需的反应时间。
-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熟悉阶段和测试阶段。
- 熟悉阶段:向被试展示一系列“R”字符图片,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字符是正像还是镜像,并记录反应时间。
- 测试阶段:向被试展示不同旋转角度的“R”字符图片,要求被试在图片旋转一定角度后判断其正像或镜像,并记录反应时间。
三、实验结果1. 心理旋转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判断不同旋转角度的“R”字符时,反应时间随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旋转角度为0度或360度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度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这一心理过程确实存在。
2.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间逐渐延长。
当旋转角度为0度或360度时,反应时间为(平均数±标准差)100±15毫秒;当旋转角度为180度时,反应时间为(平均数±标准差)150±20毫秒。
这说明旋转角度对反应时具有显著影响。
3. 个体差异:实验中,不同被试在完成实验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部分被试在反应时中可能未完全经历心理旋转过程,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完成了任务。
四、讨论与分析1. 心理旋转的存在:本实验结果支持了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1973)的研究结论,即心理旋转这一心理过程确实存在。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7d0b2a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1.png)
一、实验背景心里旋转实验是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经典实验。
表象心理旋转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操作,以判断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正像或镜像。
该实验旨在验证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2. 探讨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3. 分析不同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共计20个。
其中,正像R字符10个,镜像R字符10个,旋转角度分别为0度、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
四、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各半。
2. 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实验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任务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在计算机屏幕上观察R字符,并判断其是正像还是镜像。
当被试作出判断后,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
3. 实验步骤:(1)主试向被试展示20个R字符,每个字符呈现时间为1秒;(2)被试观察字符后,判断其是正像还是镜像;(3)被试作出判断后,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4)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字符观察完毕。
五、实验结果1. 心理旋转现象存在: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下判断R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心里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认知策略:部分被试在心理旋转过程中采用视觉搜索策略,即在观察字符时,首先寻找正像或镜像的特征;部分被试则采用记忆策略,即回忆起字符的原始形态,然后判断其正像或镜像。
3.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之增加。
当旋转角度为180度时,反应时最长。
六、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与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的研究结果一致,验证了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4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命题表征1 引言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 实验2.1 被试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2.2.1 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 计时记数器单元, 手键一个。
2.2.2测试卡片12张,每张上面有正向或反向的“R”一个。
两种字母的倾斜角度有六种: 0°、60°、120°、180°、240°、300°。
注视卡片一张。
2.3程序2.3.1卡片随机排好顺序并列表,将顺序号写在卡片的背面(用铅笔写),将作出的正确反应填入表中的相应位置,此列表只是样例,详细见后:2.3.2接上电源;将导线的一端接速视仪的“反应时检处”,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计时计数器的碑石侧“手键”插口上。
2.3.3速视仪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
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时”;B选“背景”。
选“A—B”顺序工作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0200”。
2.3.4打开计时计数器电源,电源灯亮计时屏幕显示“0.000”,正确系数与错误次数均显示“0”,表示电源接通,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
2.3.5将注视点卡片输入B视场。
被试坐在桌前,面部紧贴速视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的注意点,左、右两手食指分别按在手键的红、黄按钮上。
2.3.6指导语:“我宣布‘预备’口令时实验开始,请你判断屏幕上的字母是正相的‘R’还是镜像的‘R’。
如果你认为是正相则用左手指按红键,同时报告‘正’,如果你认为是镜像的‘R’就用右手食指按黄键,同时报告‘R’反。
要求判断和按键准确而且迅速。
”2.3.7将实验卡片按顺序依次输入A视场。
主试每输入一张卡片同时发出“预备“口令1—2秒后按下速视器单元的“触发”键,计时计数器自动记录被试没次的反应时间与反应结果。
2.3.8实验结束后询问被试是否在进行心理旋转。
2.3.9按计时计数器的打印键,打印实验结果。
3 结果与分析计算出第一名不同角度条件的平均反应时间(ms)。
并以平均反应时间为纵坐标,以对应的角度为横坐标,画曲线图。
计算出第二名不同角度条件的平均反应时间(ms)。
并以平均反应时间为纵坐标,以对应的角度为横坐标,画曲线图。
计算出第三名不同角度条件的平均反应时间(ms)。
并以平均反应时间为纵坐标,以对应的角度为横坐标,画曲线图。
计算出第四名不同角度条件的平均反应时间(ms)。
并以平均反应时间为纵坐标,以对应的角度为横坐标,画曲线图。
ANOVA平均数Sum of df Mean Square F Sig.SquaresBetween Groups 601081.458 5 120216.292 .826 .548 Within Groups 2620792.375 18 145599.576Total 3221873.833 23F(5,23)=0.826,P〉0.05;各旋转角度之间差异在统计学上不显著。
4 分析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旋转的角度为0°或30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都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第二位被试除外),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
因此,实验结果支持心理旋转存在的事实。
但我们可以发现,结果和 Cooper 和Shepard(1973)的结果并非完全一致。
对此,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解释:镜像的时间比正像的高出不少,或许是由于正像要比镜像的熟悉度高。
通过对被试的内省结果发现,一些被试在最开始时就确定了4个标准,即180°的镜像和正像也是参照标准,因此180°的反应时也很短(第二位被试),有可能采取了其他的策略来反应, R的正像旋转判断可以从其那一撇作出在头脑中的想象,就是R在以其正像旋转时,那一撇的连续图会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如反气旋的图案;而镜像就在其连续系列里呈现一个与气旋相像的图形)所以在找出规律时我们就能根据所出现的R那一撇的方向与心里预想的两种R的正反向的图形进行比较,而不是进行心理旋转加工而是心理的简单对比、再认的加工。
这些都影响实验结果。
5 结论5.1 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5.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参考文献[ 1 ] 肖君政.关于心理旋转的验证研究.[ 2 ] 心理实验指导书.盐城师范学院心理学研究中心注:实验原始数据见实验报告学号为17~20的四位同学的数据。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2009-10-06 13:27:28| 分类:学思论沙| 标签:心理旋转实验反应时减数法|字号大中小订阅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结果。
通过减数法的研究方法将"R"的显像方向、"R"的旋转度数设计成2×6十二个水平。
采用"R"的不同显像方向和旋转度数来研究心理旋转的不同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
结果表明:旋转180°,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360°)时,反应时最短。
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的研究结果,不同的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减数法1.引言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
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来说心理旋转的神经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家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术(fMRI) 、脑电技术( EEG) 和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PET) 等技术研究表明顶叶、枕叶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心理旋转的神经机制研究领域内一直被广为关注的是心理旋转加工的大脑机能一侧化问题(优势半球问题) ,分歧大致在右脑半球是否是心理旋转的优势半球上。
其次,在心理旋转能力上,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学者认为遗传因素(高空间能力基因)和家庭教育因素在心理旋转能力的个体差异性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心理旋转的个体差异性最显著的外现于性别差异性上。
Peters(2005) 提出,反应时间限度也是引起心理旋转性别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因为心理旋转能力是一种空间表征转换能力,是构成空间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无论是心理旋转的性别差异,还是年龄效应都已得到了足够的证据支持。
所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是可以提高个体的空间能力并缩减个体空间能力差异性。
而根据心理旋转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心理旋转分为客体旋转和自我旋转。
客体旋转就是旋转主体(被试) 对其外部物体的旋转。
自我旋转就是旋转主体对其本身整个身体或身体某个部位的旋转。
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在。
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180°时反应时最长。
而0°(360°)时,反应时最短。
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此次实验由于被试都是女生,不具有代表性,实验结果、结论等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
2.方法2.1 被试:三名女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2岁,其生理各项指标均正常。
2.2 器材: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 计时记数器单元, 手键一个;测试卡片12张,每张上面有正向或反向的“R”一个。
两种字母的倾斜角度有六种: 0°、60°、120°、180°、240°、300°。
注视卡片一张。
2.3 步骤:2.3.1卡片随机排好顺序并列表,将顺序号写在卡片的背面(用铅笔写),将作出的正确反应填入表中的相应位置,此列表只是样例,详细见后:3 结果计算出第一名不同角度条件的平均反应时间(ms)。
并以平均反应时间为纵坐标,以对应的角度为横坐标,画曲线图。
速示器是一种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在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的研究中,经常要用适当的仪器来把刺激呈现给被试,以记录他们的反应。
沃尔克曼(Volkmann,1895)最先把用来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叫做速示器。
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曾指出,一个良好的速示器应具备许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1)时间很短,能避免眼动;(2)呈现前被试应能明确刺激呈现的位置,并能控制呈现前的照明条件;(3)全部刺激物应尽可能全部同时呈现,以满足许多心理学研究所要求的高精度高速呈现视觉刺激的需要。
该仪器用途较广,可通过高速呈现来测定图形、汉字、英文字、数字、广告的辨认阈限;测定注意范围;还可用于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实验。
但是,使用速示器进行的实验具有一个弱点,即由于有视觉后象的存在,常常无法判定被试到底是对刺激反应,还是对后象(记忆痕迹)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