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体现人文性需突出“情”字

合集下载

语文课堂彰显人文性思考

语文课堂彰显人文性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彰显人文性的思考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彰显出人文性,形成了课堂民主、生动的格局。

但是,只有同时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的魅力,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存在问题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的出台,使语文老师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这一观念的转变带动了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变。

语文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输灌的过程,而是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阵地。

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情感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堂更加民主、生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由于太过追求新颖,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急需大家反思与解决。

一、语文课堂彰显人文性存在的问题1.为了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一方面表演时不时被带进课堂;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也时常关顾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更是课堂的常态。

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退避三舍,谨慎小心,不多言语。

有些教师甚至过于依赖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课堂充斥五光十色的画面,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课件包办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将学生包围,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眼花缭乱。

于是,学生无暇思考诸如“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学生的思维却是静止的,表面上课堂传递了丰富的知识,实际上学生收获的知识却是“单薄”的。

2.为了学生的“人文感悟”,忽视了工具性的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为了突出这个功能,有些老师抛开语言文字本体,架空人文性。

为了实现“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解读,有的教师过多地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维和多元解决,以致有的学生的思考偏离文本的实际内容甚至违背常理。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但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不到位,个人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得,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品词析句入手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我们都知道,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美和作者独到的写法,我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谈一谈昆明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进而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美的词句来。

于是学生纷纷找出了“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等词句.接着,我又让学生议一议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引导体会了比喻的作用和“滑”一词的妙处.在这样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美,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引导学生感受了昆明湖的美,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以多种形式的读加以促进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读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

但听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由于学生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时很难入情,朗读的训练虽有,却是没有多大实效的。

我认为,读的训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它应与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

《 文 课 程 标 准 》 明确 规 定 : 语 文 是 最 重 要 的 交 际 工 语 中 “ 具 , 人类 文化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具 性与人 文性 的统 一 , 是 工 是 语 文 课 程 的 基 本 特 点 。 ”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 统 一 , 指 “ 文 工 是 语 课 程 必 须 面 向全 体 学 生 , 学 生 获 得 基 本 的 语 文 素 养 , 文 使 语 课 程 必 须 遵 循 语 文 的 特 点 和 学 生 学 习 语 文 的 特 点 , 自主 、 合 作 、 究 性 的 学 习方 式 , 得 到 积 极 的 提 倡 和 践 行 , 文 课 程 探 应 语 必 须 容 纳 学 生 的 生 活 的 经 验 , 有 助 于 学 习 与 课 程 文 本 的 互 并 动。” 纵观 现今 的语文教 学状 况 , 师 备课 的重 点仍 然还停 留 教 在梳 理知 识点 。理 科式 的条 理清 晰, 把好 端端 的一 篇文章 分 解 得 七 零 八 落 , 然 一 体 的 课 文 , 究 所 谓 的 微 言 大 义 , 堂 浑 探 课 作 业 和 课 后 练 习 林 林 总 总 , 及 到 文 本 的 骨 架 , 脉 乃 至 神 触 筋 经 未 梢 , 生 机 械 的 照 搬 答 案 , 有 一 点 创 新 的 思维 。他 们 本 学 没 身 所 具 有 的 联 想 能 力 和 创 造 性 被 扼 杀 了 , 文 的 学 习 成 了 枯 语 燥 乏 味 的 答 题 技 巧 的 训 练 。语 文 课 强 烈 呼 唤 改 革 , 文 课 堂 语 需要 生机 与活力 , 言文字 训练 要 与对课 文语 言文字 的感 悟 语 结 合 , 学 生 在 对 语 言 文 字 的感 悟 中 把 语 文 的 学 习 当 作 一 种 让 生 命 的 需 要 , 成 是 人 生 的一 课 。 当 1 激 发 学 生 的 阅 读 兴 趣 兴趣是 学生 的认识 的需要 ,也 是学 生学 习的 强大动 力 , 要 想 培 养 学 生 的 阅 读 兴 趣 , 就 必 需 重 视 培 养 学 生 的 阅 读 能 力 , 要 有 了学 习 兴 趣 , 生 就 会 自觉 地 主 动 地 去 阅 读 课 文 , 只 学 如 果 学 生 缺 乏 阅 读 兴 趣 , 至 把 阅 读 看 成 是 老 师 或 家 长 给 予 甚 的 负 担 , 无 论 如 何 是 读 不 好 书 的 。 教 师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可 以 那 采 取 灵 活 多 样 的 方 法 , 阅读 兴 趣 从 学 生 心 里 进 发 出来 。 让

语文课要彰显人文精神

语文课要彰显人文精神

语文课要彰显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课文对话)。

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太少了,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

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关爱每一位学生,从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您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

”这位母亲笑着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同样还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但在现实生活中,爱优秀学生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而爱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却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到的。

故事中的母亲做到了人文关爱每一个孩子,可我们老师教学中却没做到。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回顾自己几十年的教书生涯,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怕手或在黑板上写上“T”,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

曾记得在校内上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己正认为上得得心应手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呦!”上完课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作者:张静来源:《语数外学习·下旬》2013年第04期一、突出口语交际训练,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无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尤其在我们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平时看的、听的、见的比较少,让他们能准确无误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作为语文教师,希望通过训练学生的口语,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做一回小记者。

我让学生采访期末考试成绩比较优异的同学和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同学。

刚开始学生并不知道要了解哪些内容,我就挑选了一些话题给学生参考,比如:请你谈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感受;你能问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学习方法吗?你平时的爱好是什么?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可以选择他所感兴趣的话题,打开被采访对象的话匣子,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

比如在教学《我是一名小记者》时,有一名学生采访他的同学时,首先问被采访的同学一个问题:听别人说,你最喜欢钓鱼,是这样的吗?这个话题激发了对方的谈话兴趣。

所以,应尽可能多了解被采访的对象,让其产生“未见面的老朋友或亲人”一样的感觉。

这样,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也得到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著名记者郭梅尼的采访体会是:“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宝库,都有一肚子心里话希望向人倾述,但是一定要选择能够理解他、使他信任的人。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当一次主持人,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元旦晚会。

我鼓励学生写节目串词,有一个同学写得非常好:男:亲爱的老师们,女:同学们,四人合:过年好!男1:欢迎大家参加XX学校XX班2012年元旦晚会!女1:浩瀚苍穹孕育了我们的历史与文明,男2:岁月如梭造就了我们的勤劳与善良,女2:在这片晴朗的天空下我们吟咏歌唱,男1: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我们自由翱翔!(鼓掌。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人文性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人文性
能动性 , 书法 、 文 、 论 、 学鉴 赏 、 如 作 辩 文
I 失去了富 有理性的思考 。要知道 . 却
抟 新 ‘ 异 ” 然 重 要 . 如 果 要 以 牺 求 固 但

等 . 正 处 于 人 生 观 、 值 观 萌 芽 时 期 对 价 的 孩 子 来 说 .就 有 很 好 的教 育 意 义 一
老 师 所 接 受 当 我 们 真 正 要 把 “ 但 人 性 ” 落 实 到 教 学 实 践 中 去 时 . 人 文 “
味 ”种 种 似 乎 体 现 人 文 关 怀 的举 动 . 。 让
我 们 仿 佛 看 到 了 一 丝 人 文 性 的 光 芒 在
在 学 习过 程 中 的 独 特 体 验 于 学 生 这 对 种既是 “ 己的” 是“ 特的” 验 . 自 又 独 体 教
做 法 也 不 值 得 肯 定 吧 的 语 文 课 堂 上 屡 见 人 现

理 也在 顺 势 滋长 着
二 、 文 课 如 何渗 透人 文性 语
鲜 . 种 “ 人 文 ” 象 主要 表 现 在 : 这 伪 现
1对 文本 人 文 内 涵 的把 握 和 处 理 失 .

教学新 思维
生 , 语 言 表达 能 力却 很 差 : 反 . 其 相 文 多 文 质 兼 美 的 佳 作 时 . 师 的 责 任 应 是 教 引 导 学 生 “ 文 以 人 情 ”让 学 生 在 一 个 披 .
豳 标确: 工人 交 “准指 文最的 语 重的 具类际 课 》出 文明重 程要 .文 是化
个 人 正 确 的人 生观 、 值 观 就 是在 阅 读 价
“ 真 ” 为 代价 . 就 是 舍本逐 末 。 求 作 那
为 . 真 永 远 是 求新 的基 础 。 求

巧搭“情”字台,润物细无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再思考

巧搭“情”字台,润物细无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再思考

语文课上, 准确、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是前 提条 件 , 只有 这样 才 能做 到有 的放 矢 。 教师 了解 到 也 如 身处 信 息时代 的 学 生, 他们 深 受 网络和 “ 餐文 化” 快 的影 响 , 往往 对那 种 纯粹 的 、 原始 的、 真 的情 感体 会较 为肤 浅 , 本 因
N2 黧



巧 搭 情” 字 ,润 物 细 无 声 “ 台
— —
在 高中语文教 学中融入情感教 育的再思考
蔡 志强
厦 门市五显 中学 ,福 建 厦门 3 l 0 6 l0
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 道 “
非文 不著 , 非道 不 生” 文道 统 一” 中华 民族 文 化传 统 的 文 “ 是 精义 之一 , 同时也 是语 文 教育 的传 统 。然 而 , 高考 的指 挥棒 使 得教 师在 教学过 程 中只注 重方法 、 能 的传授和 指导 而忽 技 略 了对学 生适 时 地进 行情 感 教育 。 个 没有 爱心 、 乏 责任 一 缺 感 的人 , 即使有 较高 的才智 , 也不 能充分地 实现 其社 会价值 。
针对他们同亲人 ( 特别是父母) 的所谓隔膜 、 代沟问题, 中 把
华 民族瞻 养长 辈 、 亲人 和睦 、 足情深 等传 统思 想 , 手 把父 母养 育 孩子 的艰 辛 , 子成 龙 、 女成 风 的殷 殷之 情 贯穿 于教 学 望 望 之 中。如 《 祭十 二 郎文 》 的教学 巾就 应该 让 学生 允分 体会 到
操 的力量 。
那么 怎样 在 语文 教学 中 实施情 感 教育 呢 ?

叔侄间的挚爱、 深情 , 让他们体会到一种难 能可贵的亲密_ 尢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信丰县教研室曾晓红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疑,这种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下面几个方面: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

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4、“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我们的课统一了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请看下面案例: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让语文课更有“人情味”

让语文课更有“人情味”

让语文课更有“人情味”作者:侯银科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30期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然。

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文本、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

“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

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像机器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

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如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于漪曾经说过:“情是教育的根。

”所以,窃以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是情感交流、情感培养、情感升华的课堂。

那么怎样使语文课充满“人情味”呢?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的激情如何体现?当然通过教学语言。

一是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美读,这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对于大多数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必然会感染学生,并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感受作品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同时,教师的情往往会给学生以暗示、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会树立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正面形象,使学生也变得“多情”起来。

二是富有磁性的点拨语。

语色亮丽,语气适中,语调舒缓有致,语音沉着而有底气——这些都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学生爱上某一个教师的课,大多因为这名教师娓娓动听的点拨与讲述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和思维。

学生在老师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点拨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故事,去感悟故事中的喜怒哀乐,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去理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

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正在生长的心灵得到洗礼。

三是富有人文关怀和激励性的评价语。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评价用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为它不但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而且能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可谓一举三得。

语味,情味,趣味,主味——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语味,情味,趣味,主味——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语味,情味,趣味,主味——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摘要:小学语文是为人的语文素养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堂是重中之重。

要想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就要发掘语文课堂的“气质”,通过对语文的语味,情味,趣味和主味的呈现,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味;情味;趣味;主味;四年级引言:语文素养是人们养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在义务教育初始阶段的小学,要着重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贯彻在语文课堂的学习当中,渗透在课堂环节设置的方方面面。

一堂好的语文课要真正体现“语文气质”,就要兼具语味、情味、趣味、主味,以期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学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使他们对自己的母语产生真正的热爱与尊重。

一、语味首先明确: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曾对此做过定义: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所说的话叫做口头语言,书写时呈现在纸张上的话语叫做书面语言,二者合称为“语文”。

即是说,语文是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学科。

同时要明确,学习语文,就是学习中华民族本族的语言,其涵盖内容包括了“汉语言”从口头白话,到书面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

由此,语文学科天然与数、理、化等全球性通识学科不同:它既有民族特性,又有历史渊源;它的社会性更强,同时也有强烈的自身个性。

而这就是语文的“语味”所在。

汉语言是现存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字汉字系统、词汇系统、语音系统、语法系统的变化发展绵延了千年。

语文学习最本质、最根基的部分,就是回归到“语言学习”上来。

可以说,要想使语文课堂有“语味”,就要从听、说、读、写下功夫。

1.读:语文教学以文本阅读为主要形式,而教师引导学生熟悉、感受、理解课文的最核心的方法就是读。

通过读,学生才能切实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才能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从而领会文本传达出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修养自身的情操。

要在课堂上更好地“读”,传统的逐字逐句阅读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来选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小说可以分角色读;古诗词按格律诵读;散文可以带领学生自由读;说明文、议论文则更适合快速默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带来的是不同的理解方式,有利于学生把握不同体裁文本的特性,并体会不同内容的情感类型。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合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虽有所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把其工具性放在第一位,淡化了语文教学中本应具有的人文性。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强调人性、人权、人本,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把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

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要实施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

语文人文教育就是以语文课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的教学活动。

笔者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语文教师要做到“一个理念,三个重视”。

一、以“生”为本的理念“人文主义”把“人”放在第一位,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

教师要时刻用以“生”为本的理念武装自己,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才是提升素养。

以“生”为本,就要知道学生欠缺什么,学生最需要什么。

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以“生”为本,就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自觉、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

以“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关注他的思想,关注他的情感,关注他的个性等。

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本身就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二、教师要重视教材中人文精神资源高中语文课本及读本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大师们的心血之作,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文中流淌着大师们的真实情感,蕴含着他们的深层思索。

语文教师进行人文教育,就要挖掘课本、读本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味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怎样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怎样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怎样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育要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解、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唤醒人格,努力使学生变成“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改变阅读教学观念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把阅读当做认识、了解、观察、感悟、思考人生社会,获得间接经验的手段,现代阅读教学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到达发展学生思维,获得学生审美体验的目的。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逐渐广阔,思维逐步发展,阅读的内容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同时,还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体验作者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也与作者同乐同喜,同悲同忧。

现代阅读特别强调学生与作者、与教师共振。

现代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知识只是阅读的工具,所以我们要改变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

阅读实现了他们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学生描绘他们的人生理想。

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二、开拓阅读教学资源1.挖掘教材人文内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界就很重视人文教育,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完学,学做真人。

语文课应有“人”“情”“味”

语文课应有“人”“情”“味”

语文课应有“人”“情”“味”纽家芳【摘要】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语文课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有“人”、“情”、“味”的课。

【期刊名称】《作文教学研究》【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2页(P122-123)【关键词】语文课程;“味”;“情”;语言文字;热爱祖国;基础课程;小学阶段;终身发展【作者】纽家芳【作者单位】河南【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告诉我们,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有“人”、“情”、“味”的课。

一、应有“人”有“人”,即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

首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教师应该和学生一样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应“目中有人”,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应该有“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的教学场景。

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心得体会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心得体会1人文素养,百度百科的意思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质与职业修养这门课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上的启迪,更是一种在精神上的影响。

人文素质与职业修养可以解释为人文素质与职业修养的相互影响,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职业素养是专业第一位,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

因此,这门课对我们将来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其实是那种不太会适应环境改变的人,进入大学,如果不适应环境的改变,那就会一点点落后于别人,因此,开学第一课时,老师就讲了我们应该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

大学与中学的确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的确比高中自由,但现在的自由,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在这里我们要学会独立,不再像我们高中那样,上个厕所也要拉上一个人一起去。

刚开始真的不适应,其实现在觉得,一个人也没什么不好,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手脚麻利,不用牵挂什么。

当然,我们也要适应教学的安排,一天中总有那么几个时候是没课的,所以要合理安排空余的时间,积极为未来的就业做安排。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规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

而关于做人,我们的确要有自主意识,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确定自我。

在每个角色中,安分于自身,不逾越。

就像老师说的,该玩的时候,玩的疯点没关系,而在学习时也应该认真对待。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语文课内课外, 应让 学生博览群书。
因此, 在教学目 标的制定中, 要以人为本, 我们
教学对象中的“ 一个也不能少。 人”
二、 教学内容的确定— 关注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 应该教给学生初级的审美体验, 以
培养同情、 怜悯、 血性和 良心。北京大学教授钱理
群说: “ 我们所谈的个体生命指的是一个个具体的 生命个体, 一方面是具体的你我他, 另一方面也指 向所有的人, 这里包含着一种‘ 博爱’ 的观念, 整个 人类的生命都与我有关, 甚至扩展到对人类以外的
收稿日 期:2005 一 一 09 16 作者简介:王 颖. 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学毕业, 中教一级, 现就职于大雁矿区第一中学。
文教与卫生
(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6 年第 3 期
个简单的事实: 学语文是多么的重要, 语文是关于 对生命过程中一切活动描述的符号和想像的科学。 在以语文为对象的学习过程中, 假若语文老师以自 己的思想去辖制任何一位学生的求异思维, 则熄灭
了这一学生的思想火花。老师有他 自已独特的审
的一页。比如,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是中国古代
的四大主要思想流派, 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 其文
学价值弥足珍贵。然而翻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 唯 独难见墨家的作品, 应该说墨子不仅在思想上有成
就, 在科学上也颇有建树, 重力的发现”平衡静 如“ “ 力学的发现”切线的发现以及弹性力学” 其文 “ 等,
的体现。
的树叶, 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 三百六十行, 行
行出状元。柳斌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 一位记者
对一美国总统的母亲说:“ 您很了不起, 因为你有一 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笑着说: “ ” 您是说我有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作者:陆省州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02期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给予明确之后,随着中学语文课改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现和把握人文精神的关注和探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

但是,由于人文性的外延非常宽泛,人文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甚至不同的教育阶段,对人文精神的解读都会有不同的内涵。

因此,如何科学地理解人文精神,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准确地把握它、体现它,自然也成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困惑却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对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

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在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世界里,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二、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和把握人文精神就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真正能体现人文精神的课堂应该是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素养的教师,以人本主义的思想去点燃学生自由、平等的思想火花,去发掘学生精神世界中彼此尊重和关爱的美好情感,去关注和正视生命的独特价值。

要体现这些精神价值,首要的当然是作为课堂主导者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教学理念上能正确理解和认同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有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兼容并包的胸怀,有尊重和关注入的发展的情怀,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积累,有较强的语言审美能力。

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具体体现在教学中要做到几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解放学生的耳朵,老师要精讲、少讲;解放学生的嘴巴,课堂上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解放学生的思想,老师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敢想,敢于有自己的见解和交流自己的思想;解放学生的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理应情字当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浅析

语文课堂教学理应情字当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浅析

语文课堂教学理应情字当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浅析作者:邹勤勤,王丁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50期邹勤勤,王丁生(江西省南康市龙华乡小学,江西南康341400)摘要:语文学科,从人文性角度而言需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怡人。

要学好语文,必须师生倾情投入地研读、领悟、深思,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含义,感受到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高远立意。

当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通时,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字当先作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字当先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02-01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语文学科,从人文性角度而言需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怡人。

要学好语文,必须师生倾情投入地研读、领悟、深思,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含义,感受到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高远立意。

当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通时,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倾情投身语文教学与研究中。

根据笔者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现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教学为例,浅谈一下课堂教学中如何情字当先。

一、教师亮相,激情澎湃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当教师第一堂课登上讲台,他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着这一堂课的氛围、基调,甚至行进节奏等。

实际上这就是语文老师给学生在这堂课上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影响。

当语文老师信心满满、热情大方地登上讲台,一张口便是口吐莲花,绣口锦心自然会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学习之旅有这样的教师为伴,探究的道路一定是令人期待的。

笔者曾观摩过一些优秀教师的讲课评比,那些优秀的教师初登讲台,腹有诗书、情寓于心的形象如氤氲雾气扑面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体现人文性需突出“情”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教材中,语文教材不仅具有工具性和科学性,同时还具有人文性。

人文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

有位学者说:“未来的人类缺少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由此可见,培养少年儿童的“情商”是何等的重要。

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责任更重大,因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的语文教材绝大多数课文内容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用这种内涵丰富的人文情感来感染和熏陶祖国未来的“精英”,相应地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要具有导演的能力,让学生进入角色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如果把每一位受基础教育的学生看作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那么,“情”将是植根在这块土地上的第一粒种子。

当“情”这粒种子破土而出时,它将会长出“情素、情趣、情操、情谊、情感……”的苗子。

有了幼苗,怎样培育和呵护这些特殊的“幼苗”,使它能茁壮的成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呢?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素,升华感情
情境是水,情素是船,情感是岸。

情境是水载着情素的船驶向情感的彼岸。

这需要教师掌握好舵,使船入港。

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之前,要求学生协助教师搜集相关资料来制作如同电视连续剧一样的课件“回顾历史”,升华情感。

用课件来展示广大民众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缅怀之情的动人场景。

展示课件之一:《总理灵车去火化厂》中灵车去火化厂时,广大民众哭泣哭喊的感人画面;课件之二:《火化总理遗体普天下人心碎》中当火化炉的门“啪嗒”一声响时,天空顿时大雪飘飘,江河悲戚,人民心碎神伤的画面;课件之三:《中华大地遍灵堂》山川随处可见白色的幡挂,汽车、轮船、火车、工厂、矿山不约而同地一齐鸣笛向总理致哀;课件之四:《总理骨灰借长风融于山川》总理的骨灰化长风去轻吻长城、化淡云飘落在燕山丛林。

这种鲜明、生动、形象的教学艺术手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崇敬和缅怀周总理的泪水随着一幕幕的画面而流淌着。

二、激发情绪,抒发情怀,陶冶情操
情绪是风,情怀是云,情操是天空。

教师是摄影师,时刻把握着镜头,拍摄特色的景或物,创作出具有灵性的作品。

如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一课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出一枝在冰雪中盛开的梅花,并向学生介绍梅花的特征及象征意义:梅花以其冰清玉洁的气质和傲视霜雪的品格,被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赞颂和歌咏着。

然后询问学生:了解多少与梅有关的诗和词?这一下激发了学生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也唤起了学生对梅花产生诸多美好的回忆。

进而让学生诵读课件中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比较有何区别?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之后而品味到两位作者对“梅花”所抒发的情怀虽不同,可两位作者对“梅花”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之辞却是一致的,使学生牢记在心,并扎根心田。

三、培养情趣,明辨情理,增进情谊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发挥其特长,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就得结合教材内容设法列举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研究,进而开展交流与辩论来培养情趣。

同时使学生从辩论中明辨是非,从辩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掌握做人的道理,从而增进情谊。

学生的语言虽在辩论中,心却在贴近,学生与教师的情谊在交融,学生与作者也交了上朋友。

这样的语文教学可谓是最佳的境界。

达到上述境界的技巧是:“以师情激生情”。

教师用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用宽广的情怀去感化学生,用饱满的情绪去带动学生,用细腻的情感去温暖学生。

只有教师入境,才能让学生入境,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的“人文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