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课程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
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
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
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
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
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
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
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试论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试论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在不断进行学前教育改革,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研究国外学前教育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外学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一)重视早期教育的投资许多国家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儿童终身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提供免费或补贴的学前教育服务,以确保每个儿童都能获得优质的早期教育。
(二)强调教育公平国外学前教育改革注重缩小不同社会阶层、种族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为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支持。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障贫困家庭、农村地区和少数族裔儿童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学前教育资源。
(三)提高教师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
许多国家采取措施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提高教师的入职标准、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四)注重课程改革国外学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社会情感等多个领域,同时注重通过游戏、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和探索。
(五)加强家园合作家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外学前教育改革重视加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开展家长教育活动等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同发展。
二、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一)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学前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我国学前教育在资源供给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
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
同时,要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确保教育质量。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及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芬兰之所以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与其高质高效的教育不无关系。
芬兰教育改革,尤其是高中教育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芬兰模式”。
其中。
芬兰著名的罗苏高中改革正是这一模式很好的体现。
该校的改革被列为联合同教科文组织中一项重要的改革。
罗苏高中以其学科办学特色、在欧洲享有盛誉。
三年来,多国教育部派人参观这所学校。
近年来,芬兰教育颇为世界关注。
近期芬兰赫尔辛基市教育代表Afl先生(罗苏高中校长)和Eva女士,就芬兰课程改革特别是高中课程改革与发展进行了介绍,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芬兰课程改革与发展新动向,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高中课程改革与建设都很有借鉴意义。
一、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综述1.芬兰的教育政策与任务芬兰在传统上就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
由于国内资源匮乏,对于500万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显得极其重要。
他们在总结本国发展之所以取得成绩时,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重视教育。
因为“创造新经济最重要的就是教育。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前总理阿霍语) 芬兰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教育被看作是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有关法律规定,每一个生活在芬兰的人(包括生活在芬兰的外国人)都有权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公共当局必须保证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满足其能力和发展的需要。
芬兰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创设最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消除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单亲家庭、父母吸毒、虐待孩子等,教育就是要挽救、防止孩子走上父母不正常的老路。
2.芬兰基础教育的弹性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学能评价(1)弹性课程设置与我国现行课程设置相比,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颇具“弹性”,主要体现在: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公民学、环境科学、宗教或伦理学、历史、社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视觉艺术、手工制作和家政。
地理(心得)之国际课程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
地理论文之国际课程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国际课程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在日新月异地改变。
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功能,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地理基础教育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学地理课程表现出不少适应时代要求的共同特点,对我国新一轮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启示一:进一步认识地理基础教育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功能,提升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适当增加地理课的课时。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既是促进个人教育的重要媒介,也可以对国际教育及环境和发展教育作出重大贡献”。
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大有作为的,生活与地理关系密切,地理课能帮助学生用地理原理认识和解释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现象,理解各国、各地区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学会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提高生活质量,学会并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另一方面,地理课程可使学生获得生成性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形成环境伦理观念、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地理课程在国际教育及环境和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性,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地理教育对国际教育有重大的贡献。
地理教育特别注意宣扬国际间、种族间和宗教集团间的谅解、容忍和友谊。
”地理教育能“保证人们注意到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就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建立一套环境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指南。
”鉴于上述地理课程的重要功能,《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规定:“为了保证能够为将来作好准备,地理在中、小学里都应该是一门核心学科。
”世界上发达国家普遍比较重视地理教育,往往将地理课作为国家课程标准的核心课程或基础课程之一。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灵活性、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培养和与企业合作等方面探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并对我国的启示进行分析。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密切,使课程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结合这些特点,可以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通过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特点的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特点、启示、灵活性、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合作、借鉴意义1. 引言1.1 介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发达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因为他们深知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
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提升课程内容,才能确保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是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发达国家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实际经验和技能,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还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薪资水平,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说明本文将探讨这一课题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将深入探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浅谈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一、国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一)学前课程生活化21 世纪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提出了以幼儿为中心,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主张。
如杜威在我的教育的信条中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生活的准备。
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将学前课程里的学校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实现教育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主动性。
(二)学前课程的游戏化游戏化的课程认为游戏能激活幼儿思维的内部运算,是智慧的源泉和发展的基础,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提倡活动教学。
游戏化的课程要求高度重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倡导幼儿积极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倡导发现学习,反对填鸭式教学。
当前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发展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倡导多元文化教育。
幼儿教师应保证所使用的教具能符合多元文化的要求,具有教育性和可操作性。
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尽量使用具有不同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图片,丰富课程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开阔幼儿的眼界等。
教师应该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幼儿,尊重其自身文化,并利用便利条件让其他幼儿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促使他们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愉快交往,获得成长。
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幼儿的主体性,以幼儿为中心,鼓励幼儿从生活中发现事物,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自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经历了两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是向苏联学习以直接教学为主要形式的集体主义教学模式,第二次是向欧美学习以活动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自由主义教学模式。
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有很多知名教育学者,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扶持学前教育的发展。
我国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的课程模式,促进学前教育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不再采用以教师说什么,幼儿做什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而以幼儿为主,倡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主动建构知识。
国外课程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国外课程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摘要:由于各国课改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和能为课改提供的条件的不同,因而所采取的具体举措也不尽相同,但处在地球村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大环境下,各国课改的大趋势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以美国、英国、日本和前苏联为主要代表,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总趋势进行分析综合,以期对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课程目标教育兴国必先兴教育,如何运用教育的手段达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各国所积极探索的,各发达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先后进行了课程改革,其路线、成果、经验及教训对进入新世纪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课程行政主体的多元化改革从拿破仑时代法国就开始实行国家本位课程(国家本位课程指由中央政府以指令性文件规定的统一的基础课程)。
自1973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自由支配年授课总数10%的权力;1986 年1月1日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全面展开,将教育行政权力下放,自此新的课程行政分权模式逐步建立完善。
美国为地方本位课程(地方本位指施行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各州有权制定自己的政策,就算在同一个州,不同城市和社区也有所不同)。
美国的国家统一课程实质上是由国家机构在某些学科领域精心编制而成的质量标准,公立中小学的课程门类和开课最低时数都由州教育部门制定,而每门课程的内容及采用的教材可由学校和教师自由选择。
英国属于校本课程(即对学校课程的制定不加干涉,基本上都由学校自主决定选择哪些课程)。
前苏联是国家控制课程,自1993年起俄罗斯公布了基础课程计划,把课程分为可变和不可变两个部分,可变部分由学校自行决定而不可变部分是国家的核心课程。
1872年日本文部省效仿法国教育制度制定了《学制令》,建立起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从1879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教育令》,《教育令》将课程管理权交给地方。
188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修改后的《教育令》,加强中央对教育的监督管理。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一、概述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许多国家开始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探讨国外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课程改革经验,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它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信息素养等。
这些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回顾一些国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课程改革经验。
例如,芬兰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加坡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加拿大的课程改革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我们将总结这些经验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的课程改革经验,我们可以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1. 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一概念在21世纪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后,迅速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国外,核心素养的界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例如,欧盟在2006年发布了《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而学习》的报告,将核心素养分为三个维度: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表达、健康与福祉。
国外经典课程方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意义
国外经典课程方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意义国外经典课程方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面:
1. 引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国外的幼儿园课程方案非常注重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例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这些理念可以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拓宽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思路。
2. 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国外的幼儿园课程方案非常注重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可以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有助于改变我国幼儿园课程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
3. 强调与自然的联系:国外的幼儿园课程方案非常注重与自然的联系,注重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可以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有助于加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自然性和社会实践性。
4. 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国外的幼儿园课程方案非常注重课程的整合性,注重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这可以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有助于加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性和整合性。
综上所述,国外经典课程方案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强调与自然的联系、注重课程的整合性等方面的思想和做法。
同时,也需要根据我国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对国外经典课程方案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方案。
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摘要:本文结合国际上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阐述改革的内容,结合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探求对我国初等教育学校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启示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给我们的启示近年来,在国际教育发展中,初等教育已经得到全球的关注,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石,它的发展受到重视,国际上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也得到了广泛讨论和重视。
当前,全球各国都在不断创新,改革和完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倡导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实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学习中应把实践融入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利用实践教学来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2、倡导以转化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转化课程的核心宗旨是要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能够从学习的知识发展到实践技能的应用,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倡导以合作学习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合作学习是将课堂时间学习转变为互动式的学习,学生在交流和协作的情境中,共同探究和探讨问题,并且会主动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4、倡导以互联网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让学习拥有了更多选择,而且互联网技术使教学内容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使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给我们的启示以上的国际发展趋势及主要改革方案,即把实践培养、转化为导向、合作学习和互联网等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改革内容,也可以为我们改革初等教育课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首先,我们应积极把实践活动融入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在学习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
其次,我们应该把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转化上,以活动和任务驱动,利用实践教学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试述国外课程对我们今天课程改革的启示
试述国外课程对我们今天课程改革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外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改革经验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的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国外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国外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芬兰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外课程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和学科的不断拓展,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国外的课程改革倡导跨学科的融合,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美国的STEAM 教育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国外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对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至关重要。
国外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通过开展创新项目、创业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撑。
国外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交流合作的增加,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对于学生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通过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学生交换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开展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国际数学课程
国际数学课程摘要:一、国际数学课程概述1.国际数学课程的起源和发展2.国际数学课程的目标和意义二、国际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1.课程范围和主题2.课程标准和评估体系三、国际数学课程在我国的应用和影响1.国际数学课程与我国数学课程的对接2.对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影响和启示四、国际数学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对数学课程的影响2.面向未来的数学课程改革正文:国际数学课程是一套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数学课程体系,起源于20 世纪初的瑞士,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数学课程。
国际数学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全面、系统的数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国际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范围和主题、课程标准和评估体系。
课程范围涵盖基础数学知识、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内容。
主题方面,国际数学课程包括算术、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多个方面。
课程标准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阶段,为他们设定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评估体系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包括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
在我国,国际数学课程的应用和影响逐渐显现。
一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数学课程的制定和修订,使我国数学课程逐步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国际数学课程对我国数学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我国数学课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同时,我国也借鉴国际数学课程的经验,推动数学课程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国际数学课程将面临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数学课程需要与时俱进,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借鉴国外教育改革 促进我国教育发展
借鉴国外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发展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
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
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如何借鉴国外教育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我们要改变观念,借鉴国外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把人才培养目标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把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1) 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开展宽松的活动发展个性教育等。
我们在实行教育改革过程中也要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实行课程目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课程目标有利于统一要求,统一内容,可以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但不利于联系地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不能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
课程目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在既有一般性目标又有具体的、特殊的目标。
如荷兰的数学课程分跨学科目标每个学科的一般性目标和具体目标有3个层面。
三、注重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在学科领域充分考虑其整合,通常是将其所有学科划分为语文、数学、科学、社会人文、体育与保健、艺术等若干学习领域在课程类型上,将学科与活动、必修与选修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考虑他们之间的平衡。
浅谈国外课程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浅谈国外课程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是“教与学”模式创新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因此,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体,课程改革是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历经多年改革,从三段结构(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到20世纪90年代的“宽基础,活模块式,从强调完整性、系统性的学科性学术研究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变,挖掘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的最大价值。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尚未能形成最符合职业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金钥匙,也应走出过国门,把发展的眼光投向国际社会,吸纳精华。
一.加拿大的特色CBE教学模式CBE教学模式目前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的职业教育中,是当今一种比较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
其具备从学习课程的开发,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的完整体系。
(一).重视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CBE注重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学习过程,此种课程模式,是有其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其心理学基础是早期的行为主义,强调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通过一个领域的学习,可独立完成项目的操作。
CBE的教学模式建立了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侧重加强对学生自我实践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二)加拿大CBE模式以DUCUM分析课程开发为途径设计实践教学计划CBE的课程模式是以职业分析为其基础,目的是识别出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从而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提供客观基础,其结果就是著名的DACUM方法(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来完成的。
试论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试论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摘要】本文介绍了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首先探讨了西方教育体系的特点,指出了其注重学生自由发展和创新思维的优点。
然后讨论了日本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强调了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韩国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强调了其注重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经验。
对于发展中国家教育对我国的启发,本文指出了其在资源优化利用和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借鉴意义。
最后强调了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建议。
通过学习各国教育的优点和经验,我国可以更好地面对教育发展的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质量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引言、西方教育体系的特点、日本教育对我国的启示、韩国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发展中国家教育对我国的启发、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性、结论、教育对比、跨国教育合作1. 引言1.1 导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各具特色,相互之间也会互相影响和借鉴。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西方教育体系、日本教育、韩国教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国际教育交流也是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了解和合作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和优化发展。
本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和启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西方教育体系的特点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西方教育体系强调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质疑现有的理论和观念。
西方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和跨学科学习。
学生在西方教育体系下不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更注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
西方教育也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帮助他们形成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2、课程设置
国外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综合性课程和 跨学科主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 解决能力。同时,国外课程设置还学生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 择。
3、教育评估
在教育评估方面,国外注重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结合。通过观察学生 在课堂表现、项目合作、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此外, 国外评估还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改进学习。
展望未来,核心素养将继续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 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新的核心素养将不断出现,而教育也将持续并培养学生 的综合能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核心素养的动态发展,以及在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应用和特色发展。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核心素养的研究 与实践,为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未来人才作出贡献。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 国外经验及启示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国外经验
03 三、启示
04 四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核心素 养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改革,并取得 了显著的成果。本次演示将介绍国外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方面的经验及 启示,以期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感谢观看
5、实践中培养核心素养:单纯的知识传授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者应通过实践活动、社会参与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锻炼和提升核心 素养。
四、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从核心素养的定义、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综述、启示与中国实践三个 方面探讨了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对中国学生和教育者的启示。通过跨学科学习、项 目式学习、信息素养培养、全球视野拓展和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对我国的启发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对我国的启发随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新课程改革突破口的校本课程开发已逐渐成为西北农村教育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然而,由于西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校本课程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校本课程开发效果仍然不太明显,我们理应分析研究国外课程开发模式,为西北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一、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四种模式,关于课程开发,国外曾经出现过四种主要模式,即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
这四种主要模式同样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这些模式没有详细阐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和方法,但是它们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路。
(一)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其主要代表是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从此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的经典之作。
泰勒在此书中提出了具有普适性、影响深远的“泰勒原理”。
该原理主要回答以下四个中心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1〕?泰勒原理被众多的研究者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开发模式: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
上述四个基本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的结果为下一轮确定目标提供了反馈信息。
在泰勒看来,“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研制者所有其他活动的最关键的准则”〔1〕,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选择学习经验(内容)和组织学习经验(方法),才能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有三个来源:一是对学习者的研究,二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是学科专家的建议。
最后,这种目标的选择、排列、确定,由课程编制者依据对“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予以确定。
自泰勒原理产生后,目标模式一直在课程研制的理论探究及课程实践领域居主导地位,被认为是“概括了本世纪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中最好的思想”〔2〕。
关于国外课程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关于国外课程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国外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外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然后探讨了国外课程改革对我国教育产生的影响。
最后,通过对国外课程改革的借鉴与吸收,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国外课程改革、教育、影响、借鉴、建议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课程则是教育的核心。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程安排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因此,国外课程改革成为了许多国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国外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并分析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国外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背景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面临着课程改革的需求。
传统的课程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全球化的进程也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明显,这促使国外各国纷纷展开课程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目标国外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学生。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课程改革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协作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国外课程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的转变国外课程改革对我国教育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这种转变使得我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国外课程改革也对我国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倡导开放性的课程设置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改变使得我国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和职业需求,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角色的转变国外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这对我国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国内外教育改革经验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借鉴研究
国内外教育改革经验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借鉴研究一、引言中国高中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我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知识灌输式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
因此,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经验,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外教育改革经验的借鉴1. 芬兰的PISA模式芬兰一直以其在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而闻名,其教育改革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芬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消了传统的课程繁多、知识点独立的教育模式,大力推行跨学科教学。
学生可以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重要能力。
2. 美国的项目制学习美国教育改革中最有影响力的经验之一就是项目制学习模式。
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模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并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三、国内教育改革的启示1. 实施素质教育我国高中课程改革除了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设置要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拓宽选修课程和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强调跨学科教学基于21世纪的复杂性和全球化的挑战,我国高中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跨学科教学的实施。
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综合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跨学科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3. 推行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开展真实的项目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四、挑战与对策在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经验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差异。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学生需求和社区资源,构建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课程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与教训,以期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通过对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社区化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国外教育改革的理念与方向,也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如资源分配不均、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以避免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走弯路。
通过借鉴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发展。
同时,也需要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愿景。
研究背景: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当今全球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频繁,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国外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许多教育体系中,校本课程被视为实现教育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增强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
这些课程往往紧密结合地方文化、社区资源及学生兴趣,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通过灵活的课程框架和评估体系,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特点设计课程,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增强了学校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在我国,长期以来,国家统一课程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保证了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公平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课程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由于各国课改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和能为课改提供的条件的不同,因而所采取的具体举措也不尽相同,但处在地球村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大环境下,各国课改的大趋势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以美国、英国、日本和前苏联为主要代表,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总趋势进行分析综合,以期对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课程目标
教育兴国必先兴教育,如何运用教育的手段达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各国所积极探索的,各发达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先后进行了课程改革,其路线、成果、经验及教训对进入新世纪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课程行政主体的多元化改革
从拿破仑时代法国就开始实行国家本位课程(国家本位课程指由中央政府以指令性文件规定的统一的基础课程)。
自1973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自由支配年授课总数10%的权力;1986 年1月1日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全面展开,将教育行政权力下放,自此新的课程行政分权模式逐步建立完善。
美国为地方本位课程(地方本位指施行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各州有权制定自己的政策,就算在同一个州,不同城市和社区也有所不同)。
美国的国家统一课程实质上是由国家机构在某些学科领
域精心编制而成的质量标准,公立中小学的课程门类和开课最低时数都由州教育部门制定,而每门课程的内容及采用的教材可由学校和教师自由选择。
英国属于校本课程(即对学校课程的制定不加干涉,基本上都由学校自主决定选择哪些课程)。
前苏联是国家控制课程,自1993年起俄罗斯公布了基础课程计划,把课程分为可变和不可变两个部分,可变部分由学校自行决定而不可变部分是国家的核心课程。
1872年日本文部省效仿法国教育制度制定了《学制令》,建立起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从1879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教育令》,《教育令》将课程管理权交给地方。
188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修改后的《教育令》,加强中央对教育的监督管理。
直至二战以后,日本政府才废除了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开始实行地方分权制。
1956年又颁布了《地方行政组织与职能法》,再次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削弱了地方分权制,最终形成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教育行政体制,于是日本的课程体制重新回到了中央集权制。
综上所述,20世纪后期多数发达国家的课程行政主体多有变动,但总的方向是从一元转向多元化,出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級管理体制,不同的课程行政主体共同影响着课程的设置、编制和实施。
在各国课程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课程行政主体向着多元化、校本课程蓬勃开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
相结合发展,这促使了我国课程体制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級管理办法的产生。
世界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课程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情况说明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各有优劣,而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如果无法挣脱旧有的传统,根除旧的课程管理体制,倒不如既保留原有的优势,又融合其他课程体制形式,使之相互促进并弥补原课程管理体制的欠缺。
我国原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已经阻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课程决策权完全属于中央,无法调动地方政府和各級学校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与各級学校的课程决策权不足,也使得地方和学校无法进行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有效的课程改革,阻碍了课程改革措施的实施。
所以我国的三級课程管理体制是顺应世界潮流发展、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选择。
但由于我国教育经费、教师素质、地区条件及评价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在推行过程中学校作为一元在很多地区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课程结构的本土化。
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教育问题,这都要求课程结构改革对之作出回应。
由于美国校园里充斥着各种不良现象,为此美国中学开设了安全教育,反药物滥用、反暴力教育;而英国教育中顽固的自由主义痼疾促使英国实行国家课程;加拿大教育存在的多元化倾向使其在部分地区开设了民族课程;我国则根据
在农村教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农村推行“绿色教育证书”课程。
这些对于课程结构本土化的回归都是有利的。
我国应根据本国的特殊国情开设符合民生的课程。
课程结构的全人化。
在“全人”教育新理念的号召下,各国开始重视从动手与动脑结合、学习与创造相互促进、自我与社会相互协调的角度不断促进课程结构的完善。
课程结构的动态化。
学科概念与课程概念分离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又一大特色。
分科课程将学科分化得过细,容易造成思想的束缚和在交叉知识讲授上的教育资源浪费,课程结构的动态化强调各学科之间深层的相互渗透与综合,课程不是学科的简单复制叠加,而是学科内容的重组、激活。
这也是各国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趋势。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与实践性的趋向。
重视职业教育、人文教育。
从课程结构改革上来分析,各国更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平衡性、实用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这也是各国课程结构改革共同的走向。
在我国新课改中也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
设置了必修课与选修课,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
由于教师力量和课程评价等因素的制约,课程结构重建的效果并不理想,药是好药但应慎服,应根据具体地区的情况一步一步慢行。
三、课程目标的变化
纵观他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变化,可大致看出有以下一些特点。
从国家目标与地方目标的关系上看,注重目标的统一性、多样性、灵活性相结合。
从课程目标自身上看,各国更重视目标的完整性。
从课程目标包含的内容上看:(1)强调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自由发展。
(3)着眼于未来,并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4)强调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5)加强国际意识培养。
在课程中情感态度、技能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有越来越重要的趋势。
而对道德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力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期待。
一般认为,课程目标由四大部分组成: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和应用类。
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过分关注认知目标,而忽视后三类目标,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全面的培养。
应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地球村意识。
高考的指挥棒要求师生只能重视认知类的学习,对其他方面无暇过问,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课程目标改革的实施。
所幸相关部门对问题已经察觉,改革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国国情很复杂,如此影响重大的决策措施应慎之又慎。
四、课程信息化
随着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信息教育越发重
要。
信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重视基础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我国的现实状况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同时也发生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是一种社会转型复合过程。
根据我国实际经济状况、东西部差异及城乡差异,信息教育的推广不能盲从发达国家而应合理落实。
不能一刀切,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应有相对应的措施。
当今是个提倡创新精神、追求不断变革和自我超越的时代。
进入21世纪后,国外发达国家都进行了卓有成效和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这些改革具有很多相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通过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能够为我国的新课改提供宝贵的帮助和借鉴,进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尧.超越时空:课程改革的全球化——20世纪末美国课程改革评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1-5. [2]邵晋英.国外发达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动向和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8,(4):156-157.
[3]葛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偏离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8,(4):40-42.
[4]雷顺利.从钟摆现象看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j].山东教育科研,2002,(11):13-15.
[5]靳玉乐,张家军.国外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4):28-34.
[6]李绍芳.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