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代谢蛋白营养需要及其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犊牛营养与管理对其终生生产性能的影响
犊牛营养与管理对其终生生产性能的影响
Mike Van Amburgh1,Fernando Soberon1,曹志军2,黄鸿威3,史伟娜2,苏华维4
(1.康奈尔大学动物科学系;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3.利拉伐(天津) 有限公司,天津 300308;4.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马鞍山 243111)
在过去的40年里,犊牛管理内容一般包括干奶牛管 理、初乳、腹泻、瘤胃发育和早期断奶等。在过去的10 年里,“强化饲喂或加速生长”这一概念受到越来越多 犊牛养殖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并且开始在不同的生产 模式中得到应用。其中为断奶前犊牛提供最佳的营养并 控制其营养摄入量是衡量牛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通 过牛奶或代乳粉为犊牛提供更多营养的养殖方式还存在 争议,而且按照“强化饲喂或加速生长”这一概念来提 高犊牛福利方面也存在争议[1]。但过去10年间的数据也 证实,给断奶前犊牛提供含有更多营养物质的牛奶或者 代乳粉能够提高其后期的生产性能。下面围绕犊牛早期 的发育对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初乳管理对于降低犊牛死亡率、提高日增重和血 清免疫球蛋白浓度至关重要。显然初乳管理并不是一个 新概念,而且已有数百篇文献报道了初乳管理、初乳品 质、饲喂量以及免疫球蛋白吸收率,但是最近一些有关 初乳处理方法和管理方案的研究表明:很有必要对初乳 继续研究。近来,初乳成为新生反刍动物研究方面的热 点,其原因是初乳在犊牛建立被动免疫系统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因此,当免疫球蛋白水平不足时,犊牛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将会增加。
虽然免疫球蛋白非常重要,但初乳给犊牛提供的并 非只有这一种物质。大量研究表明,初乳中还含有其他 因子,并且这些化合物对犊牛发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犊牛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接触细菌和病毒可以产生自身的 免疫球蛋白,初乳中的母源抗体存在的时间很短,因此 初乳中的母源抗体是否不可缺少还存在争议。尽量减少 初乳中的细菌数可能是许多牛场关心的管理问题之一,
不同类型维生素D3对奶牛产奶性能、血液指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
不同类型维生素D3对奶牛产奶性能、血液指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卢娜;宗学醒;王雅晶;邵伟;余雄;李胜利【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维生素D3(维生素D3和25羟基D3)对荷斯坦泌乳奶牛产奶性能、血液指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选取产奶量、胎次、乳成分和泌乳天数相近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00 IU/(头·d)的维生素D3,试验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 mg/(头·d)的25羟基D3.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乳蛋白、乳钙和乳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乳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其他乳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液骨钙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骨吸收标志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血液甲状旁腺激素、钙、磷和镁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乳钙排出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粪钙排出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钙、磷沉积量和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维生素D3和25羟基D3可显著提高奶牛钙、磷表观消化率和沉积量,显著提高乳蛋白、乳钙和乳锌含量,显著降低乳体细胞数,改善乳品质,从而提高奶牛生产性能.【期刊名称】《动物营养学报》【年(卷),期】2018(030)008【总页数】8页(P2997-3004)【关键词】维生素D3;25羟基D3;泌乳奶牛;钙磷代谢【作者】卢娜;宗学醒;王雅晶;邵伟;余雄;李胜利【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鲜乳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193;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 011500;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鲜乳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93;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鲜乳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3维生素D3是与机体钙磷代谢密切相关的一种维生素,它对维持机体血液钙、磷沉积及骨骼的矿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营养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营养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作者:王世民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3期摘要:人们对牛奶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奶牛场在提高产奶量的同时还要考虑改善牛奶的品质。
实际养殖生产中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品种、环境、管理、营养、疾病、生理状况等。
现从营养方面介绍营养物质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关键词:奶牛;营养;产奶量;影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添加剂中图分类号:S8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3-0046-011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包括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和纤维。
其中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糖和果胶。
在配制奶牛的日粮时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占日粮干物质的比例应为20%-45%。
此范围是根据日粮中精粗料的比例来确定,对于粗料含量较少的日粮,非纤维碳水化合物要求为40%-45%。
饲喂适量的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可以有效的改善牛奶的品质,不但可以提高乳脂率还可以提高乳蛋白率。
如果过度饲喂则会使乳蛋白率和乳脂率都下降。
因此每次饲喂谷物类饲料时要注意限制饲喂量,以防止发生瘤胃酸中毒、牛奶品质下降、奶牛食欲不良而引起产奶量下降的问题。
奶牛以采食粗饲料为主,因此纤维对奶牛的瘤胃健康、产奶量以及乳成分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纤维的含量可刺激瘤胃发酵和唾液的分泌,保持牛奶中正常的乳蛋白和乳脂肪量非常的重要。
因此要保证奶牛日粮中最低酸性洗涤纤维为19% -21%,中性洗涤纤维最低为25%-28%,如果低于以上水平,则会导致奶牛出现乳脂率低、酸中毒、体况不佳。
但是要注意粗纤维的比例也不宜太高,否则影响牛奶中乳蛋白的含量。
一般要求饲喂40%-50%的粗饲料即可,如果粗饲料的饲喂量高于65%,则要选择优质的粗饲料,以免引起乳蛋白下降。
除此之外,纤维的长度也很重要,要保证饲料足够的粒度,不可切的过短,或粉的过细,牧草不应短于1 cm,否则会引起乳脂率的急剧下降。
2 蛋白质奶牛的产奶量是随着日粮中粗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高产奶牛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超过了瘤胃蛋白质的合成量。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奶牛是人类重要的家畜之一,是牛科动物中产奶能力最强的品种。
奶牛产奶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奶牛产奶量的高低又直接关系到乳制品生产的质量和数量。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饲料质量、环境条件、健康状况、饲养管理和遗传因素等。
饲料质量是影响奶牛产奶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奶牛需要摄入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才能保持正常的产奶量。
饲料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奶牛的产奶效率。
环境条件也会对奶牛的产奶量产生影响。
例如温度、湿度、采光等因素都会影响奶牛的产奶情况。
适宜的环境条件可以提高奶牛的舒适度,从而增加产奶量。
奶牛的健康状况、饲养管理和遗传因素也是影响奶牛产奶量的重要因素。
健康的奶牛产奶量会更高,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够提高奶牛的产奶效率,而遗传因素则决定着奶牛的产奶潜力。
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找出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关的优化生产方式建议,为未来的奶牛生产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乳制品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奶牛产奶量的稳定与提高是乳制品生产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本文开展了相关研究。
研究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奶牛,提高产奶效率,增加养殖收益。
通过深入研究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奶牛养殖生产实践,并加速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对于促进我国奶牛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 正文2.1 饲料质量的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受到饲料质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优质的饲料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而劣质的饲料则会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对奶牛的产奶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奶牛需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来保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饲料中缺乏某种营养成分,奶牛就会出现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进而影响产奶量。
牛生产学考试解析
牛生产学复习题常乳:母牛产犊后7d后所分泌的乳。
犊牛:0—6月龄的牛。
初生犊:0—7日龄的牛。
初乳:母牛产犊后7d内所分泌的乳。
母乳:产后母牛乳房产生的用作哺育犊牛的汁液。
干乳:为了保证母牛在妊娠后期体内胎儿的正常发育,使母牛体况得以恢复,乳腺得以修补与更新,在母牛妊娠的最后两个月采用人为的方法使母牛停止泌乳。
架子牛:通常是指未经育肥或不够屠宰体况的幼牛,是幼牛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或日粮营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没有引起牛生长发育的变化,但使牛生长速度下降,骨骼、内脏和部分肌肉优先发育,搭成骨架,形成架子牛。
排酸牛肉: 是活牛屠宰经自然冷却后,送入冷却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牛肉中的乳酸分解,同时生成肌苷酸之后的牛肉。
脱脂乳:指经过脱脂工序,脂肪含量在0.5%左右的乳。
育成牛:6月龄至初配前的牛。
成母牛: 第一胎以后的牛幼牛:从断奶到六月龄阶段的牛。
干乳期: 为了保证母牛在妊娠后期体内胎儿的正常发育,使母牛体况得以恢复,乳腺得以修补与更新,在母牛妊娠的最后两个月采用人为的方法使母牛停止泌乳,称为干奶,干奶这段饲养期称为干奶期。
补偿生长: 当幼畜营养贫乏,饲喂量不够,或由于饲料质量不好,牛的生长速度变慢或停止,当营养恢复正常时,生长加快,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仍能长到正常体重的特性。
奶牛能量单位(NND): 指1Kg含脂4%的标准乳能量,及3.138MJ产奶净能作为一个奶牛能量单位。
代乳料: 指模拟牛奶的特性所制作的商品饲料,用水冲调后可代替部分或全部鲜奶饲喂犊牛。
干奶牛:指在妊娠最后两个月停止泌乳的母牛,停奶后的妊娠母牛称干奶牛。
全混合日粮(TMR):全混合日粮,指根据牛群营养需要的能量、粗蛋白、粗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把揉切短的粗料、精料和各种预混料添加剂进行充分混合,将水调整为45%左右而得的营养较平衡的日粮。
泌乳周期:规定母牛从这次干奶到下次干奶这段时间称为一个泌乳周期。
泌乳曲线:奶牛从产犊到干奶的整个泌乳过程中,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产奶量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泌乳期奶牛产奶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七版奶牛营养需要(中文版)NRC2001
一、干物质采食量1. 概述干物质采食量(DMI)在营养学上极为重要,这是因为它决定着维持动物健康和生产所需养分的数量。
真实或精确估计DMI对于制定饲料配方尤为重要,它可以防止供给养分的不足或过剩,以及促进养分的有效利用。
养分供应不足会限制动物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健康;养分供应过剩,会导致饲料成本增加,并造成排放到环境中的养分增多。
超量的养分排放对环境有毒害作用,并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有多种因素影响奶牛的干物质随意采食量。
已经提出了各种用以确定和预测干物质采食量的理论,其中包括基于瘤-网胃物理充满程度(Allen,1996;Mertens,1994)、代谢-反馈调节因子(Illius和Jessop,1996;Mertens,1994)和氧消耗(Ketelaars 和Tolkamp,1996)等理论。
虽然每种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适用的,但更可能的是,包括在上述几种理论中多种刺激因素的加性效应在共同调节DMI(Forbes,1996)。
据认为,消化率较低的饲料限制DMI,原因是它们在瘤胃中被清除的速度和通过消化道的速度慢。
在瘤-网胃(可能还包括皱胃)的胃壁上分布着连续的接触性受体。
这些受体随着食糜重量增多和体积增大的刺激,会限制饲料DMI(Allen,1996)。
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NDF)组分的消化速度通常较慢,所以被认为是与瘤胃充满程度效应相关的主要饲料成分因子。
代谢-反馈调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动物本身具有最大的生产潜力,并具有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最大限度利用养分的能力(Illius和Jessop,1996)。
当养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能量)的吸收超过需要或者吸收的养分比例不当时,机体启动负代谢-反馈调节机制来调节DMI。
另外一个代谢调节理论是Ketelaars和Tolkamp(1996)提出的基于氧消耗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动物会以一定的速率消耗摄入的净能,在这一速率下,动物利用氧的程度最优,而产生导致衰老自由基的数量最少。
奶牛常见营养代谢病的调查与分析
年第期E -m a i l :j r x m s y @126.c o m今日畜牧兽医科学养牛随着奶牛饲养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规模化、工厂化的饲养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散养模式。
而在集约化的饲养管理中,营养成分的搭配比例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日益显现,其对生产效益的影响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们对石家庄周边27个奶牛场1786头患有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奶牛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与日粮搭配有着密切关系。
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分析见下表。
下面就本次调查中发生率最高的的蹄叶炎和乳热症的防治分别作一介绍。
1蹄叶炎是指发生于蹄尖壁、侧壁的真皮小叶层以及血管层浆液性弥漫性炎症。
我们调查1786头奶牛,有499头患有本病,占27.9%,其中385头跛行明显,328头为初产头胎。
1.1发病机理因过食高能、易发酵饲料,产生大量乳酸、内毒素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质,经过瘤胃壁吸收进入血液,并损伤真皮小叶。
1.2发病原因1.2.1长期饲喂含有高比例易发酵碳水化合物的日粮。
1.2.2在调查中发现,90%的在泌乳的3~26周发病,日粮精粗比超过6∶4。
1.2.3粗料量少、质差,致使瘤胃机能紊乱。
1.2.4蹄部卫生不良,护理不当,造成抵抗力下降。
1.3临床表现急性病例体温高达40℃~41℃,呼吸超过40次/分钟,脉搏超过100次/分钟。
食欲减退、肌肉震颤,蹄冠肿胀、叩诊疼痛。
病肢以不正常姿势减轻负重,腹壁紧缩,拱腰站立。
运动时,躲避硬地,步态强拘,不愿行走,喜卧、卧地后四肢伸展。
慢性病例全身症状轻微,患蹄变形,蹄踵变高,蹄壁延长,系部和球关节下沉,全身僵硬,步态强拘。
1.4预防措施1.4.1加强饲养管理,按营养需要控制精料比例,保障充足的优质干草。
1.4.2为防止瘤胃酸度过高可按干物质的0.8%加入氧化镁,或按干物质的1.2%加入碳酸氢钠,与饲料混合。
1.4.3加强蹄部保健,定期修蹄护蹄。
1.5治疗办法1.5.1为使扩张的血管收缩、减少渗出,可使用冰水浸泡蹄部。
奶牛营养需要
奶牛营养需要-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需要根据矿物质占动物体比例的大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是指元素占动物体比例在0.01%以上;反之则为微量元素。
现已确认有20多种矿物质元素是乳牛所必需的。
在常量元素中有钙、磷、钠、氯、镁、钾、硫等;微量元素中有铜、铁、锌、锰、钴、碘、硒等。
矿物质的主要功能是:①用作体组织的生长和修补物质;②用作动物体的调节剂;③用于乳品生产中(母牛乳的干物质中含有5.8%矿物质)。
下面就一些重要的矿物质元素加以分别说明。
1.钙钙是乳牛需要量最大的矿物质元素,特别是对于产乳牛来说。
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组织及体液中仅占2%左右。
钙的功能包括肌肉的兴奋、心脏的调节、神经传导、血液凝固、奶的生产等。
钙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等。
钙的排出有3条出路,即粪、尿和汗,其中以粪中的排出量最多。
若饲料中钙的供应不足,而机体又很需要时,则会动用骨骼中的钙。
如泌乳早期、产乳高峰期等。
若钙严重不足时会导致产乳量急剧下降。
但奶中含钙量却维持一个高水平。
生长期的动物若缺钙时,常发生佝偻病、软骨病等。
钙的需要量受乳牛个体情况、生产状况等的影响。
据测定,奶牛每日每100kR体重维持需要的钙为8g,每产1.0kg奶需要有效钙量为1.23g。
泌乳早期每日约需30g,泌乳后期约需10g。
2.磷磷除参与组成有机体的骨骼外,其在许多生化、生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是体内物质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
磷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上皮吸收,其吸收率受磷的来源、肠中环境、年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它的排出主要依靠肾脏。
若磷不足,可影响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食欲减退、乏情、产奶减少等。
由于钙、磷同时参与骨骼组成,所以,当磷不足时同样会使机体发生软骨症、佝偻病等。
补充钙、磷时应注意其比例,一般情况下钙、磷比例应在2:1—1:1的范围内。
乳牛对磷的需要量因体重、年龄、产乳量等有很大变化。
据报道,奶畜每日每100kg体重维持所需的磷为5.0g,泌乳后期8.0g,怀孕后期13g,日产奶30kg的奶牛每天需磷100g左右。
奶牛代谢病
代谢紊乱的病理学和预防1 脂肪肝和酮病脂肪肝和酮病在血液非酯脂肪酸浓度升高期间最有可能发生。
最急剧的非酯化脂肪酸浓升高发生在产犊时,血浆浓度常常超过1000※.肝脏对非酯化脂肪酸的吸收与血液中非酯化脂肪酸的浓度成正比。
最近有许多关于肝脏脂酸代谢调节及其与脂肪肝和酮病关系的综述发表,这里不再重复。
简单地说,肝脏吸收的非酯化脂肪酸能够被酯化,或被线粒体或过氧化物酶体氧化。
物是三酰甘油。
以VLDL的形式运输到肝外组织或贮存在肝脏比反刍动物的TG 由肝脏外运的速度很慢。
因此,在肝脏对非酯化脂肪酸的吸收增加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脂肪酸的酯化和TG的积累。
反刍动物肝脏的TG向外运送速度慢的原因不清楚。
非酯化脂肪酸完全氧化会产生CO2,不完全氧化则产生酮体,主要是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
酮病血糖和胰岛素含剧部分原因是脂肪酸低可能会通过降低肝细胞苹果酰-C O A浓度和肉碱棕榈先转移酶-Ⅰ对苹果酰C O A的敏感性促进脂肪酸氧化。
榈先转移酶Ⅰ负责将脂肪酸从胞质转移到线粒体进行氧化,受苹果酰-C O A的抑制。
丙酸是抗酮体生的,丙酸的这种性质很可能与其间接地作为胰岛素分泌促进因子或直接地影响肝脏代谢有关。
酮病的发生在产犊时很普遍,尤其是在非酯化脂肪酸浓度突然升高,泌乳所需能量超过能量摄入量时,作为一种次要的代谢紊乱病伴随其他抑制感物质采食量和使非酯化脂肪酸浓度上升的因素而发生。
分娩之后肝脏TG立即升高的情况很普遍,这提示预防脂肪肝必须在围产期就采取措施肪肝可能导致奶牛出现负能量平衡的代谢紊乱的并发症。
由于TG以脂蛋白形式输送的速度较慢,一旦脂肪肝形成,将持续很长时间。
当奶牛达到正能量平衡时,机体的耗竭开始,可能要持续数周才能完成耗竭。
酮病通常发生在分娩后2-4周,脂肪肝和酮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的原因不清楚。
不过,具有较高的肝脏TG和降低糖原的奶牛易患酮病,如果酮病是试验因素诱导产生的,脂肪肝通常在酮病之前发生,脂肪酸的氧化和酮体的生成是肝脏过多脂肪消耗的两条途径。
围产期代谢病
Day relative to calving
Grummer, 1993
瘤胃功能的变化
• 由于胎儿在怀孕最后60天的迅速生长导致瘤胃容 积减少20%直到产犊后8天后开始恢复
• 产犊前瘤胃中的干物质和瘤胃液体量减少一直到 产犊20天以后恢复正常
• 由于瘤胃容积减小,因此限制了奶牛的采食量
瘤胃功能的变化
荷斯坦奶牛的初乳和正常乳成分对比
成分 总固体, % 脂肪, % 蛋白, % 抗体, % 乳糖, % 矿物质, % V-A, ug/100 ml
初乳 23.9 6.7 14.0 6.0 2.7 1.11 295
正常乳 12.5 3.2 3.2 0.09 4.9 0.74 34.0
荷斯坦奶牛的初乳和正常乳 矿物质成分对比
状
脱水 并发症
尿酮体
药物
浓糖
治疗
浓钙
效果
等渗液苏打水
剖
肝肿大
肾肿大
检
脂肪肝
生产瘫痪
产 后 1-3 天 5胎以上 无季节性
1-2 日 痊 愈 100 次 /分
微弱 38℃ 以 下 颈 部 呈 “ S” 状 减弱或消失 正常或消沉 不 明显
无 — 有效 特效 无效
— — —
瘤胃酸中毒
随分娩出现 1-6 胎 冬春
围产期代谢病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以及代谢疾病的预防 张永根 博士
人喂牛 牛发病 人造病
• 营养
牛
奶。
• 营养
牛
病。
草酰乙酸 苹果酸 延胡索酸 琥珀酸
吸收
乳牛的消化
饲 草、饲 料
果糖
半纤维素
纤维素
淀粉
果聚糖
制约奶牛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5)发酵肥全部用于农作物种植,每年可减少农田化肥用量315t ,年节约农业肥料支出50.4万元。
6)有机肥、发酵肥施于90公顷农田,不仅改良了土壤、增加了有机质含量,而且年均提高农作物产量1350kg/公顷(春秋两季)、提升农产品品质0.1元/kg ;研究单位年均增收121.5t 、增效25.52万元(2100元/t ),提升农产品品质增效12.15万元。
4.2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规模猪场粪污综合处理关键技术在全县推广应用。
全县饲养157万头生猪产生的粪污505万t ,30.5%(154.03万t )经过堆积发酵和贮液(污)池发酵后还施农田,促进了农业丰产丰收,12.6%的粪污(63.63万t )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年产沼气407.22万m 3、沼液60.42万m 3、沼渣3.18万t 。
2)有效地杜绝或减少养殖污染,保护了生活、生产环境,保护了人民身体健康,生态效益巨大。
5存在的问题1)推广应用粪污综合处理关键技术的猪场一般应达到存栏能繁母猪20头以上,年出育肥猪300头以上,猪场选址科学、布局相对合理,雨水沟与污水沟严格分开等,而一些散养户或猪场设计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的较难应用。
2)推广应用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畜牧、环保部门的支持。
特别是一些基础差、设施设备不全、缺少资金的猪场,改造和应用起来较为困难。
3)养殖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需加强培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粪污治理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4)与《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地方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应从长远、大局考虑,出台系列措施,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使猪场改造与污染处理、综合利用接合起来,新建猪场要高标准、严要求,不符合动物卫生防疫条件和环保要求的一律停建或缓建,从源头上治理。
6讨论1)实践证明,粪污综合处理关键技术适于蒙城县乃至皖北广大地区不同规模养猪场,有突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技术的应用无需苛刻的地理、环境等条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规模猪场标准和规模可灵活选择几种“技术”进行组合,不仅能“治污减排、达标排放”,而且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摘要:随着我国奶牛业的发展,人们对牛乳成分的要求也在提高,如何提高产乳量并改善牛乳的成分已显得非常重要。
影响年乳品质的因素有品种、奶牛泌乳阶段与水平、环境、疾病、营养等。
本文综述了影响产乳量及其成分含量的营养素,为奶牛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牛乳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它是由水分。
乳蛋白、乳脂肪、乳糖、矿物质、磷脂、维生素、酶类、免疫体、色素及一些其他微量成分构成的复杂的胶体系。
牛乳品质的优劣,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品种、奶牛泌乳阶段与水平、环境、疾病、营养等。
营养物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使用日粮,对于开发奶牛最大生产潜力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影响产奶量及其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1 采食量使奶牛采食量最大的关键在于使奶牛泌乳早期的能量负平衡最小化。
奶牛进入能量正平衡,体重增加,体况损失最小,奶牛产出正常乳脂与乳蛋白的奶。
采食量的增加可提高乳蛋白率0.2%~0.3%,这可能是采食量增加,平衡能量的摄入量也增加的原因。
2 碳水化合物2.1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糖、果胶。
NFC=100-(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脂肪+矿物质)。
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应占日粮干物质的20%~45%。
对于精粗比为6O:4O甚至粗料更少的日粮,40%~45%的NFC最为合适。
由大量高质量的牧草与少量的谷物组成的日粮,NFC可能会缺乏。
饲喂适当水平的NFC既能提高乳脂率又能提高乳蛋白率。
而过度饲喂,则会降低乳脂率0.l%,甚至更多,乳蛋白率降低0.2%~0.3%。
每次饲喂谷物应限制不能超过3kg,以避免瘤胃酸中毒。
食欲不良及乳脂率降低的问题。
能使乳蛋白与乳脂产量最大化的谷物饲喂量见表1、表2表1 荷斯坦与瑞士褐牛的谷物饲喂量乳水平(kg/d)谷物水平<181/4产奶量18~301/3产奶量>301/2.5产奶量表2 高乳汁固形物品种牛的谷物饲喂量乳水平(kg/d)谷物水平<1313~27>271/3产奶量1/2.5产奶量1/2产奶量谷物加工同样影响乳成分。
《奶牛营养需要》第八版评估模型
奶牛营养是牛只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乳制品的重要基础,而科学合理的营养需求评估是保障奶牛营养的关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奶牛营养需要的第八版评估模型,为读者提供科学的营养参考。
一、背景介绍1. 奶牛产奶的重要性奶牛作为乳制品生产的重要来源,其产奶量和乳品质量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健康,保障奶牛的健康和产量至关重要。
2. 营养需求评估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营养供给是保障奶牛健康生长和高产乳的前提,而营养需求评估就是确保营养供给的重要手段。
二、第八版奶牛营养需要评估模型1. 模型简介第八版奶牛营养需要评估模型是基于现代奶牛生产中的营养需求和实际喂养情况而建立的,包括了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个方面的营养需求。
2. 模型内容该模型主要包括奶牛基础代谢率、繁殖需要、泌乳需要和生长发育需要等几个方面的评估内容,每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营养需求指标和推荐供给量。
三、模型应用1. 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对不同奶牛生产阶段的实际案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该模型在不同情况下的营养评估效果,并能提供相应的营养调整建议。
2. 模型在管理中的作用该模型的应用可以在奶牛营养管理和日常喂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养殖户有效控制奶牛的营养供给,提高生产效率和乳品质量。
四、模型的优势和局限1. 优势该模型建立在大量实际数据基础上,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指导奶牛养殖生产。
2. 局限该模型虽然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营养需求,但仍有部分情况下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无法完全覆盖,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考虑。
五、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第八版奶牛营养需要评估模型,未来可以结合更多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建立更完善的评估体系,提高营养评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六、结论第八版奶牛营养需要评估模型是当前奶牛养殖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参考工具,通过科学合理的营养评估,能够有效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效率,为乳制品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也期待未来该模型能够不断完善,更好地适应不同生产情况的需求。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乳品质的营养因素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乳品质的营养因素周庆安1 王辉华2 姚军虎3(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2 陕西金冠牧业有限公司;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摘要:本文分析讨论了日粮模型、蛋白质与氨基酸、脂肪与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及其它添加物对牛奶产量、牛奶品质、风味的影响,为牛奶生产者通过营养措施提高奶牛产乳量和改善牛乳品质提供了技术上的方向。
关键词:奶牛;产乳量;乳品品质;营养因素牛奶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奶牛场及乳品厂的经济效益,因而如何提高乳产量及乳品质为众多牛奶生产者所关注。
本文仅讨论影响产乳量及乳品质的营养因素,旨在通过营养调控措施,为奶牛养殖者提高效益指明方向。
1.日粮模型不同的饲料在瘤胃中发酵的类型不同,会对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和比例产生重要影响,而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越高,产奶量越高。
在挥发性脂肪酸中丙酸比例越高,产奶量越高;乙酸和丁酸的浓度越高,乳脂率越高。
1.1粗精比一般讲精料比例大不利于乙酸发酵,而有利于丙酸发酵。
因而影响乳脂的形成但增加体脂。
大量试验表明:对产奶量而言,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随日粮精料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精料进食量的增加可增加总的饲料进食量和产奶量,但乳脂率却在降低。
1.2饲料的粒度及长度将粗长的饲料切短可以增加动物的采食量。
但是,如果粉碎的太细或将粗饲料切的太短时,导致饲料在瘤胃中停留的时间、乙酸与丙酸的比值下降,从而导致乳脂率的下降。
1.3其它饲料原料棉籽可以提高泌乳牛的抗热应激能力,还能提高产乳量。
秸秆补充增加时,可以提高乳脂率,这可能是由于秸秆中含有较多粗纤维的缘故。
日粮能量改变对高产母牛有很大的影响,而对泌乳阶段产奶量影响很小。
随着能量进食量的增加乳脂有上升趋势,同时伴随着产奶量增加。
随着日粮粗料比例的增加,以大麦为基础的日粮与以玉米为基础的日粮相比,可增加产奶量,但乳脂率降低。
精料的碳水化合物成分也影响瘤胃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
奶牛由舍饲改为放牧时,常有乳脂下降的现象,这是由于牧草中含有一种类激素的物质所致。
奶牛生产
硒Se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成分,有抗 氧化,防止膜损伤。缺硒,主要症状是 白肌病和肌肉营养不良,犊牛比较常见。 酸性土壤生长的饲料容易缺硒。 NRC上Se的需要量为0.3mg/kg DM,但 美国一般采用0.4-0.45mg/kg,增加硒的 量可以减少胎衣不下发生率,而硒的中 毒剂量是3mg/kg DM。
2、维生素D
VD是钙调素的前体,参与钙、磷吸收和代谢调 节。缺VD,导致骨骼钙化不全,引起犊牛的佝 偻病、骨软病,成年母牛的产后瘫痪。动物皮 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太阳光下能转化成VD3 。奶牛体内一般发挥作用的也是VD3,所以需 补充VD3。 干奶和妊娠后期奶牛饲料补充10000IU( 15IUVD3/kg BW),成年牛的维持需要量为 30IU/kg BW。产奶需要根据产奶量确定。
第二节
奶牛饲料与饲料配 制
奶牛饲料通常分为青绿多汁饲料、 青干草 、青贮饲料和混合精料
一、青绿多汁饲料
包括野青草、栽培牧草、叶菜类、根菜 类、薯类、瓜类、水生植物等。 特点:青绿多汁饲料含水量高75-90%; 粗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蛋 白质中氨基酸组成合理,类胡萝卜素和B 族维生素含量高;饲料的适口性好,营 养物质容易消化吸收。。
蛋白质饲料的利用
由于奶牛的瘤胃对蛋白质有“加工”过程,因 此奶牛对饲料蛋白质的品质览性不高,但要考 虑能量蛋白质平衡,奶牛可以利用动物性蛋白、 植物性蛋白、单细胞蛋白(酵母)和非蛋白氮、 动物性蛋白(鱼粉、肉骨粉、血粉等)由于价 格高,而且有动物气味,会影响牛奶品质,使 用较多,单细胞蛋白:含有活性物质,可以提 高产奶量和乳脂率;非蛋白氮可发降低成本, 但注意要防止氨中毒
二、青干草
奶牛酮病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奶牛酮病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李玉娟【摘要】为了研究奶牛酮病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规模奶牛场和散养户共450头奶牛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规模奶牛场发病率为14.69%,而散养户发病率高达36.92%,其中规模奶牛场的瘫痪型、神经型及消化型酮病分别比散养户低7.16%(P <0.05)、6.1%(P <0.05)和8.96%(P <0.05);秋季发病率比冬季、夏季和春季分别高3.34%(P >0.05)、10.89%(P <0.05)、13.78%(P <0.05);受胎率健康组比酮病组高出50%,差异极显著(P <0.01);4胎以上发病率高达47.22%,分别比1胎~4胎高出42.16%(P <0.01)、32.13%(P <0.01)、29.86%(P <0.01)、10.75%(P <0.05);泌乳量在31 kg 以上的奶牛其发病率高达47.76%,分别比泌乳量在21 kg~30 kg、11 kg~20 kg、10 kg 以下的发病率高12.31%(P <0.05)、19.86%(P <0.01)、25.36%(P <0.01),患病前,奶牛的平均日产奶量为17.32 kg,而发病后泌乳量降低至7.89 kg,差异极显著(P <0.01);患病后,其乳成分也发生较大变化,其乳蛋白率、乳脂率、乳糖率及乳干物质分别比患病前降低了1.07%、0.56%、0.73%及3.47%,差异显著(P <0.05)。
奶牛酮病发病具有一定规律性,可导致奶牛情期延迟、受胎率下降、淘汰率增大、泌乳性能下降及乳质变差。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ketosis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dairy cows,the experi-ment conducted a tracking survey on a total of 450 prenatal dairy cows selected from large scale dairy farms and scatter-feed typ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bidity of dairy farms was14.69%,among which the paralysis,the morbidity of pen-stabling was ashigh as 36.92%.The paralysis,nerve type and digestive sys-tem of the scale dairy farms were decreased by 7.16%(P <0.05),6.1%(P <0.05)and 8.96%(P <0.05) respectively;the morbidity was higher in autumn than inwinter,summer and spring,respectively 3.34%(P >0.05),10.89%(P <0.05)and 13.78%(P <0.05);the pregnancy rate of healthy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ketosis group-by 50%(P <0.05);the morbidity of the above 4 birth was higher than the first four by 47.22%,42.16%(P <0.01),32.13%(P <0.01),29.86%(P <0.01),10.75%(P <0.05 )respectively;the morbidity of dairy cows with lactation quantity of over 31 kg was as high as 47.76%,higher than those cows with lactation quantity of 21-30 kg,11-20 kg,10 kg by 12.31(P <0.05), 19.86(P <0.01),25.36(P <0.01);before getting sick,the average daily milk yield of cow was 17.32 kg, and the amount of lactation decreased to 7.89 kg(P <0.01);after getting sick,the milk composition also changed greatly with the rate of milk protein,milk fat percentage,lactose and milk dry matter reduced 1.07%,0.56%,0.73% and 3.47%(P <0.05).The outbreak of ketosis has certain regularity,like the delay of rutting season,decreased lactation performance and poor milk quality.【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6(037)004【总页数】4页(P133-136)【关键词】奶牛酮病;生产性能;受胎率;泌乳量;乳成分【作者】李玉娟【作者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A858.23;S856.5酮病(Kotosis)又称为酮血症、酮尿症,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因摄食不足、胎衣不下、大量泌乳及其他疾病继发等原因所引起的一种碳水化合物及脂质代谢紊乱性营养代谢病[1-2]。
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及对策 - 奶牛养殖
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及对策-奶牛养殖奶牛的产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奶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在因素主要有品种、生理状况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饲养管理与环境等。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要将内因与外因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内外因素及对策。
奶牛的产奶性能包括产奶量和乳产品品质,这两方面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由母牛的内因,即品种、生理等因素;外因,如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两者缺一不可,优良的奶牛品种是前提,如果没有好的品种,再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也不可能提高其固有的产奶量,而即使有好的品种,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也不会使其产奶性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将内因与外因结合起来,选择好具有高产、稳产且牛奶品质好的奶牛品种后,再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充分的发挥该优良品种的产奶潜能,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内在因素及对策品种及遗传因素。
奶牛的产奶性能具有很强的遗传力,品种不同,产奶性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相同品种的不同个体间的产奶性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奶牛养殖场要选择好品种,这是获得较高产奶量和高品质乳产品的基础。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场多选择乳用型荷斯坦牛这一品种,产奶量要明显的高于其他奶牛品种,据报道,中国荷斯坦牛在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可达到6500~7500 kg。
但是该品种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乳脂率较低。
拥有较高乳脂率的奶牛品种为娟姗牛,可达到3.3%~8.4%。
所以在选择品种时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要求选择适宜的品种,并且还要选择该品种中产奶性能相对较好的后代来饲养。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对奶牛的产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奶牛的生理状况决定着奶牛的代谢水平,从而使得奶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不同,会导致奶牛的产奶量和乳产品的营养成分不同。
奶牛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胎次、泌乳期、干奶期、配种期和妊娠期。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 提高奶牛产乳性能的主要方法 - 奶牛养殖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提高奶牛产乳性能的主要方法-奶牛养殖在奶牛生产实践中,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奶的品质一直是人们广泛学习的问题,并探索出许多提高奶牛产奶量和改善牛奶品质的措施。
在奶业产业链中,所有的食用奶和奶制品的正常加工,乃至所有以奶作为配料的其他食品加工都离不开优质原料奶的生产。
原料奶的奶量和质量,对整个奶业的健康发展,对广大民众的身体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提高奶牛产乳性能的主要方法。
1、优化种群结构不同品种的奶牛,其产奶能力也具有较大差异,因此科学选购产乳性能优良的品种进行饲养,是提高奶牛总体产奶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奶牛品种方面以荷斯坦牛和娟姗牛两个品种产乳性能较好。
我国奶牛饲养品种主要以引进的荷兰的荷斯坦奶牛经过培育和改良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为主,由于荷斯坦牛毛色为黑白花片,故又称黑白花奶牛,个体产奶量为5500-7500kg,乳脂率3.4-3.7%。
个体方面应选择头颈清秀,鼻镜宽大,眼大隆起,背腰宽平,臀部圆而宽,四肢较细,蹄壁结实,关节灵活,全身被毛黑白相间。
乳房形状呈盆状,弹性较好,乳头长短乳头间距相等,乳静脉发达呈弯曲状,乳井要大而圆,在选购优良奶牛品种的同时,还要优化种群结构,牛群的合理年龄结构,应保持产犊1-2胎、3-5胎的母牛各占牛群总数的40%,6胎以上母牛比例控制在20%以内。
产乳性能方面,应对年龄大、体质差、患病的牛及时淘汰,高产奶牛的数量控制在总群的30%以上,生产性能一般的奶牛数量保持在总量的60%左右。
2、日常管理措施日常管理对促进奶牛发挥最佳泌乳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保证奶牛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法,既能增强奶牛的食欲,又能确保营养物质充足、均衡,给奶牛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冬季应提供温水供其饮用,给奶牛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饲养环境,安静、清洁、卫生的环境可使奶牛身心放松,有利于各种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有利于产奶性能的提升,做好圈舍冬季保温,防止贼风侵袭,夏季应加强通风散热,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加强卫生防疫,及时清理圈舍内外的粪便、污物及各种废弃物,定期对环境、围栏、场地、器具等进行消毒,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等。
奶牛酮病对机体代谢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Ef fe c t s o f k e t o s i s o n me t a bo l i s m a nd pr o d uc t i v e p e r f o r ma nc e s i n da i r y c o ws
S UN Z h a o ~ L e i’ , XI A C h e n g ,Z HANG Ho n g — y o u ,S HU S h i ,L I U J i a n — n a n , W ANG Bo ’ ,
k e t o s i s wa s 4 1 . 3 3 %. T h e n i t r o p r u s s i d e p o wd e t e s t f o r mo n i t o r i n g k e t o s i s s h o we d 9 . 4 % o f f a l s e p o s i t i v e . a n d 3 . 9 % o f f a l s e n e g a t i v e s ,
h y d r o x y b u t y r a t e( B H B A ) , f r e e f a t t y a c i d( N E F A )a n d g l u c o s e( G l u ) , a n d o t h e r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2 . Wa n d a s h a n 8 5 1 1 d a i y r f a r m, Mi s h a n 1 5 8 3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 f a n i n t e n s i v e d a i r y f a r m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 7 5 m i l k s a mp l e s a n d b l o o d s a m p l e s f r o m C O W S a t 1 4 t h a n d 2 1 t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