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定文化的专门活动。(互动性、专业性)
教学文化:即教学是一种文化。
课程与教学论
思考
如何理解教学文化?
首次出现在1986 年《美国教学手册》 中。
课程与教学论
§ 二、课程与教学的形态
(一)课程的形态
所谓课程形态是指 课程存在或表现的 形式。
课程的本质决定着课程的形式,反过来,透过课程的 形式又能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人们对课程的本质理 解不同,对课程形态的划分也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

思 怎样评价课程即教学科目? 即学习计划?
分析
即学习经验? 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 解决了什么问题? • 存在着什么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即教学科目
§ 解决的问题:课程内容问题。
§ 出现的问题: (1)限制了教师视野; (2)只关注“教什么”,不关注“为什么而教”和 “怎么教”; (3)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
(2)课程定义新解
课程定义
广义
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 有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 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
程、生物课程等。
课程就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规划等。课程计划一般由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1
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这被看成实施课程的资源和载
体。
3
课程与教学论
•2、课程分类图
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 显性课程 实际课程 理想课程 隐性课程 学校环境因素的隐性影响 悬缺课程(空无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 各种实践活动 经验(学生) 中心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一)泰勒原理-主导的课程范式

1.思想渊源 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观;教育测验 运动 2.实践基础 八年研究(1934-1942)
(二)基本内容
1.学校应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 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How can these educatioan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 4.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


二、课程论的诞生:学科形成阶段

1.一般认为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 Bobbitt)出版的《课程》 (curriculum) 一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该书的问世使课程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 领域,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2.博比特和查特斯的贡献
(一)博比特(F.Bobbit)的课程开发理论
概念重建主义的两种理论倾向


存在现象学课程论:个人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 在经验的发展;“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活 生生的经验 (lived experiences);个体是知识和文 化的创造者,而主要不是接受者;个体通过对 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建”,意识水平不断提 高,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 批评课程论,追求“解放旨趣”。课程是一种 社会的反思性实践,其构成因素是行动与反思。 课程就是行动与反思的统一,不只是一套要实 施的计划。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课程创 造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权力分配。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PPT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1.1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解释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强调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和价值1.2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介绍重要的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和理论1.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解释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二章:课程设计2.1 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设计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2.2 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介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3 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提供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强调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第三章:教学策略与方法3.1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意义解释教学策略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3.2 教学策略的类型与选择介绍常用的教学策略类型和选择原则强调教学策略的个性化和差异化3.3 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提供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案例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有效性第四章:课程评价与反思4.1 课程评价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评价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4.2 课程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介绍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3 课程反思的实践与策略提供课程反思的实践案例和策略强调课程反思在教学成长中的重要性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5.1 课程与教学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作用5.2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5.3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第六章: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6.1 课程标准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标准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6.2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介绍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6.3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估提供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实施与评估的案例强调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七章:课程资源与教学材料7.1 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课程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强调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7.2 教学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强调教学材料的适宜性和有效性7.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供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案例强调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八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意义解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8.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案例强调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有效性8.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提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九章: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9.1 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与意义解释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9.2 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的关联介绍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的关系和方法强调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9.3 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提供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强调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第十章: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10.2 课程与教学的创新与变革介绍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和变革方向强调课程与教学创新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10.3 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角色探讨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强调教师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第十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11.1 特殊教育的概念与挑战解释特殊教育的定义和面临的挑战强调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与独特性11.2 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个性化教学和适应性课程设计的重要性11.3 特殊教育中的创新教学策略与方法提供特殊教育中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案例强调特殊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第十二章: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12.1 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跨文化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跨文化教育在多元社会中的作用12.2 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12.3 跨文化教育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探讨跨文化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强调跨文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能力第十三章: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13.1 终身教育的概念与理念解释终身教育的定义和理念强调终身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13.2 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13.3 终身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探讨终身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强调终身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14.1 在线教育的概念与特点解释在线教育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在线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14.2 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互动性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14.3 在线教育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探讨在线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强调在线教育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第十五章: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应用15.1 教育政策与改革的概念与目标解释教育政策与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强调教育政策与改革对教育体系的重要性15.2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15.3 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挑战与前景探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强调教育改革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内容、设计原则与方法、评价与反思、应用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等。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 同于效率,把 人视为生产工具。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基本内容: 1、教育的本质 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3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 一系列活动 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这种研讨班是在“八年研究 ”中发明的,旨在 为教师开发教学计划、资料以及获得有 助于工作的新的知识技能提供时间 和帮助。
4是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得到广泛接受。
(三)“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讲
(四)“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1、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 趣”。“技术兴 趣”,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合规律 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 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 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技术兴趣” 是主 导现代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2、泰勒整合了博比特、查特斯等先辈们关于科学化课程开 发研究的早期成果, 充分汲取了他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最 新成就,从而把科学 化课程开发理论 推向了顶峰。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 但二者的区别在于: 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2强调系统知识 3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想通的, 不过“工作 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而“活动分析”更宽泛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 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是:
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技术娴熟的工人,对其工作加以分析, 以确定 工人从事该项工作的正确运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使用 承认生产工具;对从 事每一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 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 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 准;根据一项分析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受益 人岗位,并 假以经济利益的诱因,“以便使每个工人都处于自己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 进而开启了课 程开发科学化的历程。 活动分析,即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 的过程与方法。 4、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3课程目标的获得 4课程目标的选择 5教育计划的制定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洛克白板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 洛克白板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 卢梭性善说和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性善说和自然主义教育; 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 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1806年 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 1806 基本标志。 基本标志。 探讨:教学阶段理论 即明了、 探讨:教学阶段理论——即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 即明了 联系、系统和方法; 阐述:教育性教学原理。 阐述:教育性教学原理。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17世纪到19 1632年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主张: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体现时代的变革; 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体现时代的变革; 确立:教育目的或目标:德性/智慧和笃信; 确立:教育目的或目标:德性/智慧和笃信; 构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 构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 提出:教学要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 提出:教学要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 论证(首次):班级授课教学制度的优越性。 论证(首次):班级授课教学制度的优越性。 ):班级授课教学制度的优越性 局限:宗教基石和比喻论证方法。 局限:宗教基石和比喻论证方法。
☆课程论与教学论以课程或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反映了解决课程和教学 领域特殊矛盾的客观要求。 领域特殊矛盾的客观要求。
【结论】 结论】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问题的专门理论。教学论就是研究教学问题的专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问题的专门理论。 门理论。 门理论。
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 技术问题 事实问题 价值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二章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二章PPT课件
详细描述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
总结词
课程设计的模式与方法
详细描述
课程设计的模式与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等。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过程模式注重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课程的动态性和灵活性;情境模式则强调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课程设计,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法,如课程大纲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课程是教学的总体规划,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课程是教学的总体规划,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课程是教学的总体规划,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课程与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的集中体现。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多元化发展
在现代,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教育研究的深入,课程与教学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理论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对课程与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的现象、规律、原理和方法。具体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
课程与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系。
课程与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与教学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环节、教学中的课程调整等。
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
课程与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详细描述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十六页,共39页。
▪ 2.卢梭对教学论的贡献:他主张教育要尊 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主体地位;主张教学 要基于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他把发现视 为人的天性,把兴趣与方法视为发现教学 的基本因素,把自主的、理性的人格视为 发现教学的目的;他确立了活动教学、实 物教学等教学形式。可以说卢梭的教学论 提出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他的教 学见解洞悉了教学的真谛,指导了两个多 世纪的教学改革。
的基本原理》称为“圣经”。 (2)泰勒原理的局限 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
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
第六页,共39页。
三 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 1.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 ▪ 由于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使得美国朝野上下感到了一种危机。随 后,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并且拨巨资 推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于是“新课程” 纷纷出现,此前出现的“新课程”也得到进 一步加强。特别是在1959年的伍兹霍尔会 议以及布鲁纳在会议上作了《教育过程》报 告之后,“学科结构运动”在美国全国范围 内蓬勃展开。
第十五页,共39页。
(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 斯泰洛齐的贡献
▪ 1.卢梭的教学论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表 达了他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思想。 (1)自然教育论: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 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 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2)发现教学论:①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② 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③活动 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④ 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第十七页,共39页。
▪ 3.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 (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 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而这些天 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 规律,必须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 然发展相一致。由此,他希望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他所 希望的教育:在儿童发展的前期,用“居室教育学”的 方法;在儿童发展的后期,用“基础教养论”的方法。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 • • • • 20世纪以来,教学论的发展进入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1.各种教学流派的兴起和竞争 (1)“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之间的竞争。 (2)不同政治制度下教学论的相互争斗。 (3)20世纪50、60年代,教学论进入多元发展的时 代。
三、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 1.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始终面临着如何 看待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的问题。 • 2.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是我国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动力。
三、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 3.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工作者结合中国实际,进 行了独立的探索,主要有三个时期: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 (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 1.不能简单的把学习过课程与教学论同真正掌握它 划等号。 • 2.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 3.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式。
• 4.真正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 国内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
3.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第二节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 (一)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 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小学教师 每天都要解决实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 2.对小学教师而言,课程与教学是基本的专业工作。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4.八年研究5.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6.“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7.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领会1.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课程发展的贡献与局限博比特基本内容: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查特斯基本内容:两者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

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低,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2.“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班,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与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历史地位:P16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章1918年,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博比特课程开发理论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第一、教育为成人的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即生产博比特关于课程本质的论述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的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经验。

博比特课程分析的方法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位与过程。

步骤:1 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3 课程目标的获得4 课程目标的选择5教育计划的制定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1 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在继续分为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 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排序。

4 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的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确定学校教育期间需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处理措施7 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教学顺序博比特课程分析的方法和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区别1.查特斯认为课程有活动和理想组成,博比特只强调活动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强调活动与经验3.查特斯课程开发方法是:工作分析;博比特是:活动分析博比特和查特斯的贡献和局限贡献:1把课程开发本身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到时代允许的水平2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局限:泰罗主义的影响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机械的“课程工程”,课程开发变成企业中的产品开发,导致课程开发中“见物不见人”现象出现。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有“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之称。

泰勒原理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到达到哪些教育目标?选择那些学习经验达到这些目标?如何组织这些学习经验?如何评价这些学习经验?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的基本兴趣,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核心是“控制”。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 第1章 课堂与教学研究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 第1章 课堂与教学研究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课堂与教学研究基础
第一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的议题框架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你能够:
01
了解当代课程与教学的议题框架, 熟悉课程与教学的流程与议题。
02
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学科基础,掌 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社会 学基础与哲学基础。
当代课程与教学 的议题框架
一、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议题
功能主义社会学往往关注种族、社会阶层、性别等因素影响学生成绩的数据, 据以考察语言和文化、环境、家长职业等因素与学业成败的关系。结果发现,希望 改变自己学业成败的学生很少。
所以,功能主义社会学家把忍受考试和接受考试结果视为社会化过程必不可 少的重要方面。通过考试,学生和家长知道了学生的潜力以及在社会上的适当位置。 学校课程的目的是个体社会化,理解和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适应社会结构, 而不是改变社会结构。
学校课程与教学就成为一种促进个体的行动有助于维 持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平衡的手段。
美国学者帕森斯发展了社会结构理论,并把学校、 班级和家庭等都视为一种社会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 功能是角色。
教育机构决定了校长、教师、学生的角色。 适于男生和女生、优生和差生的课程及其在社会 机构中的位置也相应地存在差异。
二、课程与教学的 话语框架
课程与教学的流程与议题 课程与教学的连续体
从学校课程与教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来看,课程与教学是教师、学生 围绕方案而进行互动交流的机会、过程和结果。 方案是规划的结果和产物 将方案投入实践就是实施 对规划和实施的机会、过程和结果进行有证据的价值判断和改进是评价 与规划、实施和评价相伴并使之顺利展开而采取的措施和推进过程是治理
认知主义心理学曾经在课程与教学领域 引起了一场“认知革命”,导致认知发展阶 段、认知结构、认知策略、元认知学习等成 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话语。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 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 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努力增强其科学性。
◆ 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根本问 题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局限: ◆ 易导致无视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 ◆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背离
了教育的本质; ◆ 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
〞,“见物不见人〞。
◆ 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的认识总体上经 历了从别离到融合的过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与教学各自独立 课程和教学各自相对独立,互不交叉。课程
和教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之间有着明确的 界限与分工。
这种观念造成了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之间 的长久别离与相互制肘的为难局面,使课程变成 了僵化的、封闭的文本,使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成 为桎梏师生心智的手段与机械的运作过程。
学者的研究。 ◆ 实践根底:八年研究
2、“泰勒原理〞的根本内容 1) 确定教育目标 2) 选择教育经验 3) 组织教育经验 4) 评价教育方案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 根本内容: 课程重点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
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方案等方面。课 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 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思维与教学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
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 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 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思维五 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 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 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这五个步骤的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全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P3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P4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P4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P9-10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

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P13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 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P13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P14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1.西方最早出现“课程”两字是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

我国最早是出现在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里。

2.关于课程的定义:有学者对各种课程定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并把课程的定义为五大类:以课程为学科、学程及学科内容;以课程为计划;以课程为目标;以课程为经验;其他的课程定义。

有学者把各种课程概念归为六大类: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

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教授把各种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课程即教学课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3.被称作课程的东西不一定是教学内容;课程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如:没有教学进程安排的内容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课程。

4.课程中的进程安排是一种凝固了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进程安排则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行为。

5.学校诞生是学校课程诞生的前提条件。

6.我国古代的学校课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春秋又名春秋经,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时期,孔子以六经(多了个《乐》)为主要教材,这是中国第一套教委完整的教科书。

“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长期以来是我国儿童学习用的教材。

7.西方古代的学校课程: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为满足政治的需要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哲学家柏拉图提出8.把各种各样的课程概括为课程类型,分为以下几类:(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指从各个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分科课程: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就叫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就叫综合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1.引言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和探讨课程设计、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等教学领域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第一章绪论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

2.课程与教学论的概述
2.1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对教育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探索如何设计和组织教育课程,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2.2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随着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与教学论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如经验论与理性论阶段、行为管理阶段、反思与批判阶段等。

3.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
3.1 课程设计理论
课程设计理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模型和原则,以指导教师设计和改进教育课程。

3.2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指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教师指导等。

教学理论不仅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还关注教师角色、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等方面。

3.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4.1 实证研究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笔记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课程定义: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等。

教学定义:教学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与教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六艺”教育到现代的多元化教育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课程设计的概念: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原理,对学校的各门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

课程设计的原则:整体性、均衡性、连贯性、个性化、灵活性等。

课程设计的步骤:确定教育目标、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等。

第三章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教材的概念:指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

教材分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的方法:包括整体分析、单元分析、课时分析等。

教材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第四章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的概念: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式。

教学方法的分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能力等。

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等。

第五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在职培训、学术交流、自我学习等。

教育科研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教育科研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教育观 “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 的基本责任是为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 年及青年生活。” 将教育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比拟,认为学校是“学校 工厂”,学生是“原料”,教师则是“教师工人”。 课程观 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 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第一节 课程:多样化的定义
4.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都是特定社会文化的反映(社会的) 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顺应的) 缺点是强化了阶层再生产,忽视了教育中的不公平因素 5.课程即社会改造 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批判的) “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缺点是夸大了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生理学
数学、自然科学 生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历史学
—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文学、艺术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三、课程研究的科学化
1.时代背景 入学人口急剧增加,学校教育面临严峻的“提高效率”问题;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工业生产中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 影响到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行业;
第一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多样化的定义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第三节 作为学科的课程理论及其视角
第一节 课程:多样化的定义
一、“课程”的辞源
【唐】孔颖达 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的注疏: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 制。” 【宋】朱熹 寝庙:宗庙, 喻伟大的事业
课程与教学原理
张 斌 zhangbin@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材与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钟启泉主编,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施良方著,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美】泰勒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8 6.【美】威廉F.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3 7.【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3 8.【英】艾沃·F·古德森著,贺晓星、仲鑫译,环境教育的诞生: 英国学校课程社会史的个案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名词:“跑道”
动词:“围着跑道跑”
从最初的意义上,课程即功课及其进程。
第一节 课程:多样化的定义
二、课程的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Subjects) 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某门科目或全部科目的总和 科目是来自人类的学科知识(知识的) 规定教师教或学生学的内容(预设的) 主要强调教师的教授(教授的) 偏重教或学的结果(结果的)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一节 课程:多样化的定义
小结: 有多少个课程学者,也就有多少个课程定义; 多样性的原因 —时代背景 —课程的层次性 —对知识性质的认识 —研究视角 —政治立场 „„ 统一的定义?
第一节 课程:多样化的定义
【美】古德莱德在《课程探究》一书中指出了课程的五个层次: 理想的课程(规划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法定课程) 领悟的课程(教师课程) 运作的课程(实际课程) 经验的课程(学生课程)
[美]坦纳夫妇,将直线式修改为立体模式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四、当代课程理论的重建
1.实践模式
[美]施瓦布 批判传统的课程理论与学校实践的脱节,认为“学习情境的问题、需 要和兴趣具有优先性” 课程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
课程集体与课程审议
2.过程模式
[英]斯腾豪斯 知识以及教育本身具有内在价值,无需通过教育的结果加以证明 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 过程原则(5项)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五、作为学科的课程理论
1.实践模式
[美]施瓦布 批判传统的课程理论与学校实践的脱节,认为“学习情境的问题、需 要和兴趣具有优先性” 课程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

课程集体与课程审议
2.过程模式
[英]斯腾豪斯 知识以及教育本身具有内在价值,无需通过教育的结果加以证明 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 过程原则(5项)
第一节 课程:多样化的定义
二、课程的定义
2.课程即教学计划或目的(Plans) 教学要达到的预定目标、预期结果或预先计划(预定的)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及其他非预期的因素 3.课程即学习经验(Experiences)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体验的) 既包括预定的科目或计划,也包括非预期的学生变化(非预设的) 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所得(学习的) 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体验或变化,而不是简单强调结果(过 程的) 缺点是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任何学科都能以一定的知识的正当形式, 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时期的任何儿童。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5.科学化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
[美]塔巴,将4步扩展为8步
[美]惠勒,将直线式转变为圆圈式
这些模式大都没有超出泰勒模式的 四个基本问题,一般被看做是泰勒模式 的补充或修正。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活动分析——课程开发的方法
活动分析:将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 的过程和方法。
—人类经验分析:划分人类活动的领域(十大类,p36) —具体工作的分析:将各领域细化为具体的工作或活动
—课程目标的获得:列出各项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 观等
—课程目标的选择:选择适合学校传递、学生学习的目标 —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
思想渊源: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
实践基础:八年研究(1934-1942;p10)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四个基本问题
① 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p1-62) ② 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p63-82) ③ How can thes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p83-103) ④ 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p104-125) “泰勒原理”、“目标模式”、“主导的课 程范式”、课程开发“永恒的分析范畴”
第三节 作为学科的课程理论及其视角
一、作为学科的课程理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知识体系、研究活动、研究方法、信念体系、社会建制 自然科学:量化方法、自然世界、规律 社会科学:量化方法或质性方法、社会世界、规律(机制) 人文学科:思辨或质性方法、人文(精神)世界、意义与体验
第三节 作为学科的课程理论及其视角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3.概念重建主义的课程研究 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路 径 —代表人:[美]派纳、[加]范梅南 —着眼于自我的迷失与追寻;课程 是“具体存在的个体”的“活生生的 经验”或“存在经验”,是个体的 “自我知识”,而不是外在于个体的 文化知识。 —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 (派纳:《理解课程》,1995),把 课程理解为政治文本、种族文本、性 别文本、传记文本、美学文本等等。
2. 什么是学科? 学科
一是学术上的分类,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学科的分支。如自然科 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 二是指教学的科目,是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 研究对象 —社会科学研究什么样的“社会”? 社会在哪里? 真正(客观)的真实与共识的真实 —课程理论研究什么样的“课程”? —课程活动、课程观念、课程研究活动及课程理论本身
课程1:伟业
在《论学》中说,“宽着期限, 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课程2、3:功 课及其进程
宽着期限:不 急功近利
第一节 课程:多样化的定义
Curriculum
源于拉丁文的“currere”,原意为“跑 道”。该词被用作“课程”,是英国斯宾塞 (H.Spencer)1859年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中提出的, 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第三节 作为学科的课程理论及其视角
研究方法 —课程理论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吗? 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课程理论、教学理论 —大教学、小课程 —大课程、小教学 —课程教学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一、课程:漫长的过去
课程有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坦纳夫妇 西方: 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民族国家 中国: 百家争鸣——儒学的发展与异化——晚清——民国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二、课程研究的先驱: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教育在于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完满生活”包括哪些活动?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评价
—进步:学科独立;设定基本问题;科学化 —局限:见物不见人;效率取向,控制中心;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3.经典框架 [美]拉尔夫·泰勒,被誉为“现代课 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 父”,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 的圣经”。
第二节 课程理论:历史与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