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心理学

合集下载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评析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评析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心理学家马斯洛、苏蒂奇、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学派。

它关注个人及其潜能的充分实现,关注超越个人的经验和精神生活,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之中。

它把西方的心理学和东方宗教文化成功地结合了起来,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在意识、意识训练、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回答了一些以往的心理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推动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

1 超个人心理学产生任何一种心理学思想、学说、和学派,既非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头脑中臆造出来的,而是有其特定历史原因的,促使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无力解决当时的很多社会矛盾。

战后,西方国家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但精神生活却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价值瓦解、理想泯灭、人性裂变、毒品泛滥等社会问题严重。

同时,人本主义过分强调自我实现的弊端,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狂似文化。

就像维兹说的一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已经变为宗教……基本上是自我朝拜。

”这迫切要求一种超越自我中心的文化来改变这种现状。

马斯洛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在他著名的需要层次论的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增添了超越性的需要。

其次,东方文化的传入。

这些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儒家、道家、禅宗,印度哲学和印度佛教,伊斯兰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以及日本的神道和禅宗。

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注重灵性的修持和个人意识的超越,强调以静制动、天人合一。

这恰是西方心理学所缺乏的,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引起了西方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把这种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 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2.1 意识理论:意识状态的转变和意识发展的模式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内容。

意识状态的转变其核心是意识论,它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基础,在超个人心理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超个人主义心理学

超个人主义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一、简介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 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

苏蒂奇(AnthonyJ.Sutich,1907—1976) 在其主编的《人本心理学杂志》1968年第1期上撰文宣称:“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形成。

”当年人本心理学兴起的时候就将行为主义视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精神分析为第二势力, 自称人本主义为第三势力。

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 到1960年代中期, 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 包括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和苏蒂奇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 他们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 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 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

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 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 或超个人心理学。

如果从方法论和学术渊源上下定义, 那么, 超个人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学派, 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

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 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 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 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 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 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

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 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地综合, 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 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简言之,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 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流派,超个人心理学诞生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它的产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充分发展的集中体现。

本文在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内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探究。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研究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含义20世纪60年代末,苏蒂奇和马斯洛创建了超个人心理学会(ATP)[1],标志着超个人心理学真正产生。

一般来说,超个人心理学就是一门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学科,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门学科[2]。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超个人心理学依然采用心理学常用的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坚持对象中心的研究原则,多学科的研究原则以及跨文化的研究原则等。

三、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民众努力寻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包括马斯洛和苏蒂奇等人经常对于超人本主义的讨论和商议,他们认为当今的社会现有的一些人本观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加上人们对精神层面更高的追求,人本主义当中有关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的观点越来越显示出局限和不足,因此需要将外在的世界以及环境以及自我结合来,寻求一种更加全面和开放的范式来理解人性,从而达到超越个体超出自我这样的一个的领域。

而不能以一种不充分的范式去理解人性。

因此开展了各种研究。

四、超个人心理学对人性的观点(一)人的内在是智慧的源头且有益于健康的精神分析学派当中弗洛伊德将潜意识看成是冰山下最深层的部分,包含着大量的欲望和冲动,而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荣格则认为正因为有着大量的潜意识存在,往往巨大的智慧也在其中。

因此苏蒂奇等人借鉴和发展了荣格的观点,认为个体必须挖掘自己不被发现的巨大潜能和智慧。

使内在智慧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以便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内心的整合。

因此,我们经常观察到的智慧以及表现的自我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旨在研究个体超越个人身份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

它关注的是个人在社会和群体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的变化。

本文将对超个人心理学进行浅谈,探讨其研究内容和意义。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群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集体心理学等方面。

群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

集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行为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变化。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研究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过程。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揭示集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身份和角色都是多变的,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关系,了解个体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超个人心理学对于教育、组织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组织管理领域,了解员工在集体中的心理表现可以优化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提高组织的协作效率和绩效。

在社会治理领域,了解公众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可以更好地制定社会政策和宣传策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实际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验证假设和理论,从而获得科学的研究结论。

理论研究通过整合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型,从而指导实证研究的进行。

在实证研究方面,超个人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问卷调查通过给被试者发放问卷,了解其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实验研究通过对被试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案例分析通过深入研究个体在具体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从而找出普遍规律和心理机制。

超个人心理学代表人物:肯·威尔伯人物简介

超个人心理学代表人物:肯·威尔伯人物简介

肯·威尔伯的领导力培养与实践
领导力培养
• 提倡领导力发展和心灵成长 • 强调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 • 借鉴超个人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实践
• 肯·威尔伯在领导力培训项目中担任讲师和顾问 • 帮助企业和组织提升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肯·威尔伯的思想在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中的应用
个人成长
• 肯·威尔伯的思想为个体提供了心灵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 帮助个体实现自我超越和心灵成熟
价值
• 肯·威尔伯的思想强调了个体潜能和心灵发展的重要性 • 为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价值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CREATE TOG个人心理学代表人物:肯·威尔伯人物简 介
01
肯·威尔伯的生平与背景
肯·威尔伯的出生与成长经历
1945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 -长大 后成为一位作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童年时期
• 对人类潜能和心灵发展产生浓厚 兴趣
• 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 影响 • 培养了对宗教和哲学的兴趣
肯·威尔伯对当代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与启示
贡献
• 创立了超个人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分支 • 对人类潜能和心灵发展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示
• 肯·威尔伯的思想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 为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和方法
肯·威尔伯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与文化中的应用与价值
应用
• 肯·威尔伯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导力培养等 领域 • 为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和方法
肯·威尔伯的职业生涯与贡献
职业生涯
•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30年 • 担任心理学教授和哲学教授 • 退休后继续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

18.超个人心理学

18.超个人心理学

三、意识理论 (一)转换的意识状态

人类的意识状态可分为正常清醒条件下的意识 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ASCs)。正常清醒条件下的意识 状态是一种防御性的、压缩的意识状态,是较 低层次、分化的意识状态;而转换的意识状态 则是一种扩展的、理想的意识状态,是高级的 、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
第十八章 超个人心理学
第一节 超个人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 超个人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第一节 超个人心理学概述
一、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思想背景

西方文化传统

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德谟克利特、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人性及其潜能的思想中 ,就存在着某些超个人心理学思想的原型。


萨蒂奇在为超个人心理学所下的定义中指出了什么是最 高潜能和终极价值:“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特别 关注对成长、个体和种族的元需要、终极价值、合一意 识、高峰经验、存在价值、入迷、神秘体验、敬畏、存 在、自我实现、本质、天赐之福、惊奇、终极意义、自 我超越、精神、惟一性、宇宙意识、个体与种系的协同 一致、神奇的相通、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 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大限度的感知能力的发挥、反 应与表达,以及一些有关的观念、经验和行为。”


1949年,萨蒂奇开始与马斯洛接触,他们很快成为亲密的 朋友,并建立了终身的友谊。 1958年,萨蒂奇与马斯洛合作创办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杂 志》,1961年该杂志成为正式发行的期刊。于1968年创办 了《超个人心理学杂志》。1969年,他还与一些同Grof,1930~ )

(二)维尔伯的意识谱

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对宗教体验的阐释

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对宗教体验的阐释

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对宗教体验的阐释引言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通过一系列主张特殊力量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满足人类对神秘与超自然的渴望和需要,从而对人类的思想、文化、道德、过程、行为等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而宗教体验是宗教的基础之一,它是人们通过宗教信仰或神秘体验而获得的极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是宗教对人的魂灵的触动。

本文从超个人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宗教体验作一个准确的阐释。

超个人心理学视角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又称为超心理学,是研究心灵和意识的领域之一,它强调个人心灵和社会心灵之间、个体和宇宙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等超越个人意识的关系和交流。

超个人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心灵深处非日常、非常识的心灵体验,它追求的是在自我、人类和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开放的和谐关系。

超个人心理学对宗教体验的研究旨在阐述宗教体验的超个人性质以及其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宗教体验的超个人性质宗教体验是一种超越个人理性和知觉能力的体验,它不仅是对神圣或者超越人类的普遍存在的感知和体验,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转化与超越的经验。

宗教体验包括对神圣或无形的存在的感知,也包括对自我的根本性质的思考和认知。

这种经历是一种非常规的、非感性的、对自我转化和超越的体验,人们在这种体验中会感知到宇宙的无限性和本质,感到自己与万物共通、融为一体,同时也会感到自我完整和归属感的升华。

宗教体验往往是一种无法解释的体验,人们在这种体验中往往感受到强烈的愉悦和满足感,而这种愉悦和满足感常常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出来。

在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中,宗教体验被解释为一种「心灵的崇高体验」,这种体验超越了人们通常的意识,是一种超越了个体、环境和时间的精神现象,因此可以被视为超个人性质的体验。

宗教体验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宗教体验可以说是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一,它是人们对宗教信仰产生的主要动机。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神圣、超自然、无形和一种非理性感知体验的信任,而宗教体验则是这种信念的体现和证明。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摘要】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个人心理现象之外的非物质生命力的心理学分支。

本文首先从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超自然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文化因素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影响。

接着分析了在方法论上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前景。

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以及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理论、超自然主义理论、文化因素、方法论、应用前景、研究方向、未来展望、理论综合1. 引言1.1 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超越个人尺度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个体在群体、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上的心理学现象,探讨人类行为和思维背后的超个人因素。

超个人心理学试图超越传统心理学对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更关注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超个人心理学中,个体的行为和思维被视为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因此超个人心理学探讨了个体在不同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下的行为差异和心理变化。

这种关注个体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超个人心理学以超越个人的尺度和范围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超个人影响因素,重视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对超个人心理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拓展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范围。

通过探讨超自然现象在个体心理和行为中的影响,可以深化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揭示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超自然因素,进而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象差异。

由于不同文化对于超自然现象的看法和解释存在着差异,超个人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心理活动的异同,促进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_超个人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石

人本主义心理学_超个人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石

人 文 论 坛191INTELLIGENCE对于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语料库可以提供一种规模大、效率高、检索快捷的新的教具,使翻译教学更科学、更规范。

它可以提供其他译员的惯用翻译策略以及常用词汇和术语翻译,并且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译文质量和反馈修改意见。

语料库可以使学习者更快的提取学习资料,可以提供丰富的例证。

Bowker(1998)发现,在对专业领域的理解、术语的准确使用以及习惯表达方面,借助语料库所完成的译文比用传统资源所完成的译文质量要高。

5、机器翻译和机辅翻译自20世纪80年代,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这一新范式的出现,开创了机器翻译的新视野,出现了第三代机器翻译方法即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它可以分为基于统计方法的机器翻译和基于实例方法的机器翻译两大类,这两类都是以平行语料库为基础。

在翻译过程中,使机器在语料库中检索到相同或相近的翻译例子,自动生成机器翻译产品。

这大大提高了翻译速度和机器自动进行翻译产品转换的处理能力,降低了人为劳动时间的消耗。

依据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成果所发现的翻译特点,还可以推动机辅翻译软件的开发来提高翻译效率。

四、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具有语料丰富真实,规模大,检索方便快捷,以实证为基础的研究更具说服力,可以提供统计数据验证现行的理论等优势,同时它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如用于翻译研究的语料和语料库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控制变量也各不相同,研究结果呈现多样化,目前对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主要局限于印欧语系,现有的研究成果用于非印欧语系是否适用,是否所有的语言都呈现出翻译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范式在翻译普遍性,翻译规范和译者研究等方面分析了大量真实的数据验证了现行的理论假设,在翻译实践研究方面尤其是用于翻译教学,译员培训和字典编纂,同时也促进了机器翻译和机辅翻译软件开发,由于目前国内这一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还非常有限,这一新的研究范式给大家呈现了翻译研究的美好前景和潜在价值。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心理学流派
01 简介
03 研究内容
目录
02 定义 04 研究特点
05 基本假设
07 主要贡献
目录
06 误解的澄清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亦称“超现实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末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目的在于探求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主要人生价值、人类幸福、宗 教体验、自我超越的途径、超越中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等问题。试图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建构比人本主义 心理学更开放的范式。
(1)做梦状态:其特点是出现快速眼动,在脑电图上呈现快波。
(2)睡眠状态:未出现快速眼动,脑电波呈慢速、高振幅。
(3)入睡状态:其特点是在出现睡眠循环时有生动的表象。
(4)朦胧状态:睡眠循环结束时出现的状态。
(5)过度警觉状态:表现为高度集中注意和警觉,通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出现,或表现为对某些药物的反 应。
科学实证的方法
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反对主流心理学的科学实证方法。目前它已在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发现了 一些支持性的证据。例如,通过意识训练来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过程,改善心率、血压、胃肠活动和激素分 泌等;运用沉思训练可以减轻焦虑、减少吸毒、增加知觉敏感性等。
基本假设
李安德(1997)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有以下三个关键性主张:第一,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生理和心理 两个层面以外,还有精神(或灵性)的层面;第二,超个人心理学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大多数人盲目和错 误地认同自己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自己的人格、自我观念,或认同自己在平常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所含含糊糊觉察 到的所谓“我”,但这些都不是我之所以为我,也就是说,都不是“真我”;第三,超个人心理学家强调,每个 人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大我”,并置根于“大我”的,因此,人的使命不只是人本心理学所强调 的自我实现而已,人还需要自我超越。

超个人心理学治疗

超个人心理学治疗

三.超个人心理治疗
• 1.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定义 • 超个人心理治疗是对于传统的主流治疗加以整合 ,根据患者的独特需要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 2. 超个人心理治疗基本原则 • (1)。精神成长原则 • (2)。“天人合一”的原则 • (3)。超越性原则 • (4)。整体性原则 • (5)。多样性原则 • (6)。发展性原则
二。超个人心理学定义
• 1.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 • 超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些超个人的体验,意识的 扩展或延伸的体验,超越了通常自我的限度,超 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2.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特点 • (1)。超越性。 • (2)。广泛性。 • (3)。深刻性。 • (4)。终极性。 • (5)。精神性。 • (6)。意义性。
• • • • •
2.现代心理学分裂特点 (1)。研究课题破碎。 (2)。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分裂。 (3)。科学家与实践者分裂。 (4)。组织结构解体。
• • • • • •
3.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 (1)。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பைடு நூலகம்)。女性主义心理学。 (3)。进化心理学。 (4)。超个人心理学。 (5)。积极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和治疗
张 同 延 教授
一.心理学的发展史
• 1。现代心理学的困境 • (1)。冯特、铁钦纳等以意识内容为研究对象,研究方 法是实验内省。 • (2)。布伦塔诺为代表,以意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非实 验研究摸式。 • (3)。佛洛伊德、荣格为代表,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 临床法。 • (4)。高尔顿、詹姆斯为代表,以适应行为为研究对象 ,应用研究模式。
• 3.超个人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态度 • (1).大自然对人是基本友好,人与自然 要和谐相处。 • (2)。世界万物的非二元性 • (3)。最适宜的心理健康状态 • (4)。具有包容性 • (5)。在场、留心和不反应性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引领社会价值观转变
超个人心理学关注人生价值、人类幸福等终极问题,可以引领社会 价值观的转变和升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促进人类心灵成长
超个人心理学致力于探求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可以促进人类 心灵的成长和拓展,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
05 超个人心理学的争议与挑战
学科定位与范式争议
01
背景
超个人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国,是 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 生物。该流派试图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建构比人本主义 心理学更开放的范式。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探求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关 注超越中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提 高人类对自身心灵和潜能的认识和理 解。
不同宗教文化的比较
比较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的信仰体验和心理健康 状况,以揭示宗教对个体和社会的独特作用。
自我超越与心理健康关系
自我超越的概念与内涵
阐述自我超越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包括自我超 越如何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
自我超越与心理适应
研究自我超越如何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挑战和困难,以 及如何通过培养自我超越的能力来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研究如何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提高 生活质量、实现个人目标等方式来 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宗教体验与信仰问题
1 2 3
宗教体验的心理机制
研究宗教体验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包括信仰的形 成、宗教情感的体验、宗教行为的动机等。
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
探讨宗教信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信仰如何 帮助个体应对压力、缓解焦虑、增强社会支持等 。
实证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超个人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 改进与创新。

传统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

传统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

传统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引言传统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是两种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讨论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观点的特点、区别和应用。

传统心理学传统心理学,也称为常规心理学,是指那些关注个体认知、行为和人类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传统心理学以实证研究为主,强调对个体内心活动的测量和观察。

以下是传统心理学的几个重要观点: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传统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和控制。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环境刺激来塑造的,忽视了个体内心的思考和感受。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传统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来了解个体的思考方式和信息加工过程。

发展心理学传统心理学还包括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通过观察和测试,心理学家研究了儿童在认知、社会和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也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或深层心理学,是传统心理学的一种扩展和补充。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人的内在潜力和对意义的追求。

以下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几个重要观点:自我实现超个人心理学注重人的自我实现,即追求个人的最高潜力和自我发展。

人们通过实现自我的目标、追求生活中的意义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经验性疗法超个人心理学提倡经验性疗法,即通过人际关系、体验和情感表达来帮助个体解决内心的冲突和困扰。

与传统心理学的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不同,经验性疗法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回应。

自我意识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人们思考和行为的核心。

个体通过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发展出自我意识,并建立起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传统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的区别传统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在很多方面存在区别。

传统心理学更关注个体的可观察行为和认知过程,强调实证研究和实证验证。

而超个人心理学更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自我实现和意义追求,强调主观体验和人的潜力。

趋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趋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趋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作者:杨韶刚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学流派,超个人心理学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

但是其思想渊源却既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方古代思想家如普罗泰格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人性及其潜能的理解,也可追溯到古代东方哲学和宗教,如印度文化中的瑜珈功、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中国的道家学说、日本和中国的禅宗、伊斯兰教的泛神论神秘主义等。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些古代东方的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西方的有识之士,如W.詹姆斯、CG.荣格等人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呼吁人们关注这些在一般人看来貌似神秘的心理现象。

在他们看来,这些现象并不神秘,只是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已。

不能因为它们难以研究,就把它们丢弃不管,任意地由宗教、巫士和骗子们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加以解释。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呐喊声中,打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旗号走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它强调研究人的尊严和价值,发掘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探索人生存在的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现,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超个人的发展倾向,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健康成长的不断追求,它包含着许多自我超越的特征和动机。

但是,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关注的是正常而健康的人,他们虽然承认有超个人心理现象的存在,但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研究它们。

即使是那些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人,也不愿意超出其特定的研究范围。

超个人心理学要想有所发展,就不得不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另外,在60年代的西方主流心理学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信念指导着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例如,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主流心理学认为,人一旦在生理上长大成人,其心理发展便基本停止,因此,大多数关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

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人的心理是可以终生发展的。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

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

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

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
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是指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超越个人利益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的。

他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质量和个体对社会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个体的自我中心阶段:在童年早期,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满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意识。

社会兴趣的出现: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的互动关系的重要性。

他们渐渐发展出对社会的兴趣和关心,并开始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超越个人利益:随着个体的成长,他们逐渐超越个人利益,开始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他们愿意为社会的福祉做出牺牲和努力,并表现出关爱他人的行为。

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成人阶段,个体在遵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并关注他人的福祉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的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是以整体的发展趋势为基础的,每个个体在实际过程中可能会有差异和个体经历的特殊情况。

这是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概述,它强调了个体意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逐渐培养出超越个人利益和责任感的特质。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超个人心理学是指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将个体心理和超个体心理(即集体心理)相结合。

超个人心理学强调的是集体神经元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靠个体的思维。

它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由他们所在集体的氛围影响的。

超个人心理学有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包括人际感知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以及集体认同理论等。

一、人际感知理论人际感知理论是超个人心理学中最基本的理论。

它认为,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体的心理行为是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需要信任、支持和尊重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并具有沟通的能力,从而形成共同的信念、理念和价值观。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理解人们如何通过相互关系和互动来形成社会性观念和行为。

该理论强调个体如何使用社会技能来进行交流和协调,以及个体如何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自我认同。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对现实的思考、反思和理解来形成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具有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和情绪,他们会根据这些价值观来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决定。

四、社会心理结构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认为,社会分组与个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结构,也就是个体和社会分组之间构建的信息和结构。

它强调了特定身份和社会关系在个体行为和思维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决定个体的角色、任务和行为。

五、集体认同理论集体认同理论旨在理解如何建立适当的集体认同,以及个体如何在个体和社会之间发挥作用。

该理论认为,集体认同的存在和影响不仅取决于个体,而且与社会结构、历史和社会规范有关。

综上所述,超个人心理学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理论问题,它们均强调个体思维与集体互动之间密切的联系。

人际感知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和集体认同理论都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超个人心理学强调个体的智力,但也强调个体参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思维和行为。

超个人心理学完整ppt

超个人心理学完整ppt
对人性的消极方面关注不够
6. 总结
将心理学定位于关于人性的研究, 包括科学,但不仅仅是科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 肉眼
复苏 精神分析
心智
回归 人本主义
的眼睛
超越 超个人心理学 —— 沉思的眼睛
6. 总结
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崇尚宁静 和谐,追求超越与神圣的精神生 活方式。回归到自然的和谐状态, 回归自我,进人内部的精神世界, 去关怀生命的意义,追求某种超 越与神圣的价值。
超个人心理学
——人性的复苏回归与超越
主要内容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任务 4. 应用 5. 局限 6. 总结
1. 研究对象
元素主义:研究意识 机能主义:意识流(詹姆斯) 行为主义:意识失去地位 精神分析:心灵,整体人格(荣格) 认知主义:更专注于具体的认知过程 人本主义:注重情感动力价值 超个人主义:意识整体(人性)
3. 研究任务
试图消除隔阂,实现整合
东方与西方 心理学和哲学 科学与宗教 理论与应用
超个人主义与宗教
1. 注重从宗教文献特别是领袖的事迹和 思想中吸取营养
2. 注重研究宗教体验,将不健康的置于 前个人水平,健康的置于超个人水平
3. 注重从宗教的活动中寻求通向超越的 途径和策略,如沉思 ,静修
4. 应用
谢谢观看
1.2 发展理论
前个人 pre-personal 个人 personal 超个人 transpersonal 人:身body, 心mind, 魂soul, 灵spirit
2. 研究方法
采取方法为对象服务,以研究对象为中心 的多元化的方法
包括: 定量或定性的研究; “客观”的测量数据或“主观”的自我报告 跨文化研究,文献研究与现场研究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个人心理学一、超个人心理学的概念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

苏蒂奇(Anthony J. Sutich, 1907 —1976 )在其主编的《人本心理学杂志》1968年第1期上撰文宣称:“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形成。

”当年人本心理学兴起的时候就将行为主义视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为第二势力,自称人本主义为第三势力。

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到1960年代中期,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包括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苏蒂奇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他们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

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

如果从方法论和学术渊源上下定义,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学派,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

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

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的综合,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基于人本主义,并受以下几种学科、事物极大的影响:佛学理论(禅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家思想、气功等;古印度的梵、瑜伽等哲学思想、冥想等;苏菲密教;巫术等;目的只是为了人类开发潜能,通晓真理,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回归心灵,乐于助人,得到超越性体验,甚至指明人类心灵的前进之路。

简言之,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二、基本假设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已有了一些了解,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

李安德(1997)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有以下三个关键性主张:第一,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以外,还有精神(或灵性)的层面;第二,超个人心理学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

大多数人盲目和错误地认同自己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自己的人格、自我观念,或认同自己在平常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所含含糊糊觉察到的所谓“我”,但这些都不是我之所以为我,也就是说,都不是“真我”;第三,超个人心理学家强调,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大我”,并置根于“大我”的,因此,人的使命不只是人本心理学所强调的自我实现而已,人还需要自我超越。

有人认为尽管超个人领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如下一些基本假设是将持不同观点的超个人心理学家特别是超个人治疗家联合在超个人旗帜下的基础:1.人的本性是精神的;2.意识是多维的;3.人类生命确实具有一种精神追求的驱力,表现为通过内在深处的个体、社会和超越意识而寻求全体的倾向;4.触及内在的智慧之源是可能的且有益于健康的;5.将个人有意识的意志和热望与精神动力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健康价值;6.意识的变异状态是通往超个人经验的道路之一,也有助于康复和成长;7.生命和行动是有意义的;8.超个人的背景决定了治疗家如何看待当事人。

归纳起来,超个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如下几点:1. 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的。

超个人心理学家坚信,只有将现代心理学和世界精神传统关于人性的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性模型。

我们在本性上既是心理的(psychological),又是精神的(spiritual),但在超个人观点看来,精神处于首要地位,正是精神为自我(self)提供支撑性的架构。

人类确实具有精神追求的强烈驱力,表现为通过进入个体、社会和超越意识的深处而寻求全体(wholeness)的倾向。

精神的寻求不仅是健康的,而且是个体的整体健康及其自我实现的实质。

心理健康的定义必须包括精神的维度才是完整的。

精神追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当事人生命的中心。

大多数宗教的传统神秘家也指出,人类存在的最深层动机是精神的追求。

心理学已经关注到动机的层次——生存需要、性与攻击、整合感的需要、亲密关系、形成一种内聚的自我(cohensive self)、通过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实现自我的潜能。

但在超个人心理学看来,自我实现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是精神的追求。

这样动机发展的历程就是从低级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达到精神的或超越的境界。

当然超越的境界又是无止境的。

很难理解以试图发现人类经验的真谛为己任的心理学,却如此长时间地忽视了精神的领域,因为这一领域始终是每一种文化的贯穿历史的核心所在。

西方历史上,天主教会的陈腐思想统治了若干个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分离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怀疑精神,西方科学就逐步将形而上的沉思放到一边而仅仅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实验上。

心理学作为后来兴起的科学,要获得独立科学的地位,效仿其他科学的榜样,对一切宗教与哲学敬而远之,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现在是我们将精神带回到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中来的时候了。

2. 意识是多维的。

超个人心理学倡导研究意识的不同状态。

在传统心理学中,意识的变异状态不是被看成病理学的枝节问题(例如神秘结合被视为假性精神分裂症),就是被当作简单的白日梦而遭到忽视。

用致幻剂改变意识的研究、非药物技术的运用(如通过静修等途径导致意识状态的改变),以及关于世界宗教的研究等等,都证明大多数人通常状态下的意识只不过是表面的。

精神体验常常将一个人送到一种扩展的意识状态,从而显示出通常状态下的意识的局限性。

意识的其他维度或方面显示出传统的智慧真谛,宇宙间所有存在的连通性,一切外在多样性之间的统一性,意识的敏感领域和层面更加朝着这样的境界敞开:澄明、宁静、明朗、爱、知识以及内在的力量感。

将意识的这些维度中的任何一个排除于心理学之外都会导致意识理论的贫困。

3. 人的内在生命是智慧之源。

几千年来宗教传统都宣称我们的本性是巨大的智慧之源,我们能够而且应该寻求内在的真正的智慧。

弗洛伊德将潜意识看成是盲目而混乱的欲望之仓库,荣格则认为潜意识深处蕴藏着丰富的智慧。

超个人心理学发展了荣格的思想,更明确地指出为了获得更大的心理整合,必须进入内在智慧,进入自我或有机体智慧之源。

这种内在智慧就是生命深处的精神本体。

因此,我们的自我(self)往往是一些生命的表象,并非生命的真相。

必须沉静下来,不断地向内寻求,才能发现真我之所在。

4. 生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行为、欢乐和悲伤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有意义的,它们不是任意的、无意义的事件。

超个人心理学使我们用更开阔、更积极的眼光看待生命。

严格的存在主义立场认为健康是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里创造意义的结果,与此相对照,超个人的观点认为健康是我们揭开生命固有的意义的结果。

超个人的观点看到人一方面要不断发现深层意义,同时又试图不断地建构和解释这种深层意义。

发现生命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疗价值,这与Victor Frankl(1905-1997)的如下观察相一致:一个人可以应付任何事,只要它是有意义的,无论它多么可怕。

生活的创伤和悲剧往往提供了进入精神世界的动力。

在黑暗中,心灵最痛苦之处可能会出现一抹补偿的光芒,一种安慰、康复和新的成长可能由此开始。

5. 精神之路是多样的。

在精神寻求中,对治疗家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一切精神之路。

教条地执著于任何一种特殊的灵修(spiritualpractice)之路对超个人实践来讲都是十分局限的。

如果需要遵循某种教条的话,那就是不要遵循教条。

通往神圣的道路不是单一的。

既然精神之路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具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尊重所有不同的道路(包括无神论)是至关重要的。

整合世界各种文化传统的宗教、哲学及其践行的知识并将其纳入现代心理学的架构就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使命。

三、误解的澄清尽管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它不像行为主义和人本心理学,一旦形成很快就对主流心理学产生冲击,并作为一种新范式为心理学界所接受。

超个人心理学从诞生至今30年了,从一种学术的发展而言,时间也许不算长,但作为一种新思潮,其冲击力和被接受的程度毕竟不够理想。

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超个人心理学还存有一些误解。

澄清这些误解对我们了解究竟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是有帮助的。

不仅了解它是什么,而且清楚它不是什么,这样才能获得一种正确的认识。

根据Rowan(1993)、李安德(1994)和Scotton(1996)等人的观点,要了解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还需要做如下的澄清: 1. 超个人心理学不是超心理学。

将超个人心理学等同于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是一种最常遇到的误解。

产生这种误解的人士大多从未听说过超个人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一无所知,所以才望文生义。

超心理学研究超感知觉等特异心理功能,它充其量只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一个不重要的研究领域,根据Boucouvalas(1980)对超个人刊物和超个人心理学家的调查,许多超个人心理学家根本不承认超心理现象是其研究对象。

Rowan在《超个人不是什么》一节中第一条就指出“超个人不是超人(e xtrapersonal)”,他所说的“超人”,就是指那些具有超心理能力的人,他列出一个表用来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并认为基本的差异在于:超个人经验中具有某种神圣的东西,而超人的经验,基本上不具备神圣性[5]。

当然,不是说超个人心理学与超心理学完全没有联系,而是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领域,在某种维度上它们的研究对象之间可能会有联系,有名的Charles Tart在这两个领域都有建树。

2. 超个人心理学不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它首先关切的是作为整体的心理学,它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带进具体的研究之中。

这种取向的研究可以深入到心理学的许多分支中去,除意识研究、人格和心理治疗等受影响最大的领域外,其他如教育、管理、社会等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超个人思潮已经渗透到心理学的很多领域。

所以不能将超个人心理学仅仅视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3. 超个人心理学不是一种哲学。

超个人心理学家的专业背景是心理学的,不是哲学的,他们使用的仍然是通用的心理学方法,如观察、测验、实验、访谈、问卷调查等等,并用统计工具处理所得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