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1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波动等方面。
宏观经济理论正是要通过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分析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提供分析框架及分析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经济思想及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客观经济现象。
2、本课程的教学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
3、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就各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根据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具体应用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想学生说明如何把这些结论运用到他们生活的世界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总量分析的能力。
强调理论知识与实用方法的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章节。
五、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学院的统开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国民经济运行的流程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投资、货币供求理论、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图形进行分析,并能适当掌握一些数学分析方法,能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框架与方法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1.1.宏观经济的世界1.2.宏观经济学的问题1.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习题要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凯恩斯主义。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2.研究的基本思路:现象—规律—理论3.理论的基本要素:前提—推导—假说习题要点:规范科学与实证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理论的基本要素。
本章重点、难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的异同,经济学中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以及了解宏观经济学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掌握宏观经济的“三大市场”和“四大主体”是什么,能够将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联系起来。
第二章宏观经济度量衡(上):商品市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定义与核算方法2.收入法核算GDP3.支出法核算GDP习题要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和核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GDP。
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宏观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制定一份合理且全面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可以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引言,可以帮助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介绍,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
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供给侧经济学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对这些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不同观点和学派。
四、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这些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经济情况下的应用。
五、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可以验证和修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一些经典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六、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存在着一些前沿问题,如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成果,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动态。
七、案例分析与实践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分析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总结与展望在教学大纲的最后,我们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并展望学生在宏观经济学学习中的未来发展。
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整体的经济运作作为考察对象的经济学。
主要讲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析、AD-AS模型、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特点,具有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目标1: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1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1.2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1.3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1.4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1.5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1.6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
1.7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1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2、课程代码:303008080008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4、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部各专业(本科)5、课程学时:48(40+8)6、学分:37、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8、开课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9、开课学期:2009-2010学年下学期(春季)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类及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系统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准确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
所需掌握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总量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
掌握主要宏观经济原理。
所需掌握的原理包括:GDP的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菲利浦斯曲线等。
2、理解: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
3、了解:懂得如何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实例计算、习题讨论、课堂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计算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人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完整版)资料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称为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为西方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课程的目的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本课程的教目标是使经济类本专科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任务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一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
教学难点与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恒等式,名义GDP与实际GDP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的概念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六节名义GDP与实际GDP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从图标,公式等形式上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重点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陈述理论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相结合第一节均衡产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第三节两部门经济学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第四节乘数论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各种乘数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投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决定,掌握ISLM曲线的概念,推倒,掌握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教学重点与难点投资函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曲线的推倒,平移,旋转第一节投资的决定第二节IS曲线第三节利率的决定第四节LM曲线第五节IS-LM曲线的分析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应用,掌握功能财政的思想。
教学难点与重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第四节宏观经济郑策分析第五节货币政策效果第六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模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基本含义,了解总供求曲线的得出过程,掌握总供求的觉和你呃呃呃均衡模型,与响应。
推荐下载-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001 精品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学分:3学分学时:48学时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先修课程:微积分、微观经济学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为学习基他课程的基础。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要侧重于准确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用相关理论解释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萨伊定律、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基本要求:掌握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重点:准确理解研究方法难点:正确理解古典宏观经济思想、凯恩斯的理论框架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1、国民收入核算的流量模型注入、漏出等基本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GDP、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3、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总量五个基本总量、名义GDP、实际GDP、GDP与GNP基本要求:掌握流量模型的本质、准确理解GDP含义,掌握三种统计方法、五个基本总量。
重点:注入、漏出、GDP等基本概念难点:正确把握三种方法的统计口径、五个基本总量的关系、名义GDP与实际GDP、GNP与GDP。
第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1、基本概念消费、储蓄函数及倾向2、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节俭悖论3、乘数理论乘数的含义及计算基本要求:掌握消费、储蓄函数及倾向、均衡的国民收入、乘数等基本概念。
重点:准确理解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实质、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乘数理论及应用。
难点:投资储蓄分析法、节俭悖论。
第四章消费与投资理论1、消费理论绝对收入假说、长期消费函数、持久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
2、投资理论投资、资本的边际效率等概念基本要求:掌握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投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重点:准确理解各种消费理论的实质、凯恩斯的投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
纲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E21102
实验学时:6 学时
学分: 0.5 学分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实验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涉及许多复杂的宏观经济变量,且各变量主要呈现出随机状态分布的特征,这对于完整而客观的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带来困难,实验和模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
基于这一认识,宏观经济学实验紧紧围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对于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变量通过理论逻辑关系,建立经济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经验数据加以推证和检验,以体现和说明理论的正误,提高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宏观经济学实验是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实验,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知识经济类、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开设。
通过模拟实验和相关的计量检验:
1、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内容置于可控操作环境中。
通过学生的模拟和实验,强化理论理解,提高认识经济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对经济分析和运行的感性认识。
3、熟悉现代宏观经济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具体运用。
4、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三、实验的基本要求
1、了解实验的软件环境和操作平台的运用,学会用现代的分析手段和技术
模拟和实验经济参数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完整而清楚的陈述实验操作过程,要求理论逻辑和实验逻辑关系相一致,基
本结论明确,分析说服有力。
3、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体现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基本结论及相关
变量关系的详细分析。
四、实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实验课成绩考核与评定标准
1、学生在完成课堂上指定题目的实验后,必须自行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实验,并
写出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依据。
2、实验成绩占宏观经济学课程的5%。
按时提交实验报告,目的要求明确、分
析步骤完整、条理清楚者为优秀;条理较为清楚、分析步骤基本完整者为良好;其余为不合格。
六、实验教材(指导书)与参考资料
1、《实验经济学教程》,张耀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2、《经济计量学实验教程》,周曙东,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社会经济定量研究与SPSS和SAS的应用》,骆克任,电子工业出版社
《收入因素对中国消费需求影响实证分析》实验大纲
实验名称:收入因素对中国消费需求影响实证分析
英文名称: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实验环境:联网的计算机、SPSS 软件包、投影机
实验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消费理论相关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并对我国居民消费问题、政府的有关经济政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消费理论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了解相关的计量分析方法和软件。
实验内容:
基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的实证分析
凯恩斯提出“绝对收入假定”,其中心思想是消费倾向递减,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现期净收入,即“绝对收入”。
据此,建立模型:C=a+bY ---------------------------------(1)
其中,C为现期消费,a为自发性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现期收入。
基于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的实证分析
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现期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周围人的收入与消费的影响,即所谓消费的“示范性”;还有自己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即所谓消费的“不可逆性”。
其相对应的消费函数形式为:
C/Y=(1-a)-bY /Y’---------------------------------(2) 这里,b既定时,相对收入Y /Y’越大,平均消费倾向C/Y 则越小。
作为反映相对收入Y /Y’的弹性系数b越大,则说明相对收入对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越大。
基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的实证分析
弗里德曼将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可预料到的、长久的、稳定的收入)和暂时收入(非连续性、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消费者的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是固定的比例关系,即Cp,t=k Yp,t其中Cp,t为持久消费;Yp,t为持久收入;k为系数,受利息率、消费偏好、财产等因素决定。
据此,建立的消费函数为:
C=a+b Yp,t+ cYt,t -------------------- (3)
目前的统计资料中,找不到直接与持久收入、暂时收入相对应的实际统计数字。
而一般的估算方法为弗里德曼的三阶移动平均值方法[1],其公式为: Yp,t=(Yt+Yt-1+Yt-2)/3 -----------------(4)
Yt,t=Yt –Yp,t --------------------------(5)
其中,Yp,t为t期的持久收入,Yt,t 为t期的暂时收入;Yt为t期收入,Yt-1为t-1期收入,Yt-2为t-2期收入
基于生命周期假定的实证分析
生命周期假定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他只是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其一生的消费,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一生的消费,它拉长了跨时预算约束的时间跨度,是终生跨时预算约束。
据此,用线性模型来描述这一假定的消费函数为:
Ct= at + bt Yt+ ct-1 At-1 -----------------------------------(6)其中,Ct为第t期消费;Yt为第t期的收入;At-1为第t-1期消费者所拥有的资产;at为第t期自发性消费;bt为第t期的收入对消费的弹性系数。
ct-1为第t-1期的资产对消费的弹性系数。
考核方式:
1、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分头查找近十年以上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数据,分头利用SPSS非别进行计量估计,然后综合比较,得出哪一种模型对于解释中国居民收入因素对消费影响更好。
2、在下一讲,分小组利用PPT进行讲述,根据:研究过程规范性、结论可信性、表述流畅性,进行综合评定。
《我国 GDP 增长与消费、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实验大纲
实验名称:我国 GDP 增长与消费、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英文名称: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实验环境:联网的计算机、SPSS 软件包、投影机
实验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宏观经济变量之间逻辑关系的认识,理解政府的相关经济政策。
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GDP 增长、消费、资本形成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了解相关的计量分析方法和软件。
实验内容:
包括三类内容
1、我国GDP增长与消费率变动趋势分析
2、我国GDP增长与投资变动关系分析(引致投资)
3、我国投资增长与GDP增长关系分析(投资乘数)
考核方式:
1、要求每个小组至少选定其中一个题目。
2、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分头查找近十年以上中国GDP及消费、投资数据,分头利用SPSS非别进行计量估计。
在具体数值估计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原因分析。
3、在下一讲,分小组利用PPT进行讲述,根据:研究过程规范性、结论可信性、表述流畅性,进行综合评定。
《货币供给的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实验大纲
实验名称:货币供给的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英文名称: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实验环境:联网的计算机、SPSS 软件包、投影机
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利率和货币供给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了解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政府货币政策的选择方案和效果。
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IS-LM 模型和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了解相关的计量分析方法和软件。
实验内容:
在经济周期理论研究中,在总体分析框架方面:已逐渐由“自维持周期模式”,转向“冲击-传导机制”分析框架,即把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归因于冲击因素与传导机制的作用(Blanchard and Fischer,1989)。
所谓冲击因素是指,使经济运行偏离其正常轨道的推动或扰动力量。
包括三类内容
1、表示我国“货币供给冲击”的操作性标量的选择
2、我国GDP波动及货币供给的时间序列数据收集
3、货币供给的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的考察
考核方式:
1、要求每个小组集体讨论,确定资料收集的具体指标。
2、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分头查找近十年以上中国经济波动、货币供给的数据,分头利用SPSS非别进行计量拟合。
在具体拟合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原因分析。
3、在下一讲,分小组利用PPT进行讲述,根据:研究过程规范性、结论可信性、表述流畅性,进行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