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教学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无题》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无题诗的基本特征。

2.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遭际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3. 思考文学的多义性问题。

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他的友人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2.相关知识

关于“无题”

李商隐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颂。此类诗歌,大多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因此命为“无题”。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尤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

3.文题背景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恋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马上又离别的景况。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检查旧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蜡炬.()云鬓.()夜吟.()殷勤.()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相见时难.别亦难.

百花残.丝.方尽

晓镜.蓬山

..

悉心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问题导学

1.从形式上说,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说,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为什么?2.“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意义相同吗?为什么?

3.“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什么样的景?

4.“春蚕到死丝方尽”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分析。

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体现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情感?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无题〉》“四六六”教学案编写人:陈彩霞

体验探究

《唐诗三百首》评《无题》(想见时难别亦能)时说:“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结合全诗,说说为什么可以言情,亦可以喻道?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整合

总结《无题》的艺术特色。(讨论交流形成答案)

课后检测巩固(学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参考答案

问题导学参考答案:

1.从内容上看,是一首离别诗。从首联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相见”“别”可以判定。

2.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

3.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4.“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5.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下句“应觉月光寒” 中“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6.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体验探究参考答案:

诗无达诂。古代诗歌中香草美人式的比兴传统源远流长。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典型代表。李商隐大量“无题诗”,言近旨远,寄托遥深,无论当时是否有所寄托,在后世读者审美创造中成为优美的爱情诗。比如《无题(想见时难别亦难)》,就有人认为是写给执政人物,乞求他们援引的,但我们一般认为是写爱情。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具有高度概括性,现在多用来形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所以说“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交流整合答案: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意境隽永。

课后巩固检测参考答案:

1、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1)答案: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2)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意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