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教学案
《无题》林徽因 教学方案设计
《无题》林徽因教学方案设计《<无题>林徽因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林徽因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贡献。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无题》这首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包括对诗歌意象、语言、韵律等方面的分析。
4、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无题》中独特的意象运用及其所传达的情感。
(2)解读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2、难点(1)理解诗歌中隐晦、含蓄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深层内涵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林徽因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无题》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诵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林徽因的照片和介绍她的一些著名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林徽因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林徽因的生平,包括她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文学成就等。
(2)讲述《无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环境和作者当时的心境。
3、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诗歌分析(1)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风”“月”“花”等,并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和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风”可能象征着无常和变幻,“月”可能象征着孤独和思念,“花”可能象征着美好和易逝。
(2)语言分析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优美等。
探讨诗歌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如“黑夜从你内部升起”等,理解其深层含义。
无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无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教案中的知识点;(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2)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培养对教学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教案结构与要素(1)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4)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2.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1)明确教学目标的分类与特点;(2)学会编写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教案结构与要素的内容;(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与学习。
4. 教师讲解:(1)教师讲解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的方法和技巧;(2)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教案结构与要素的关系。
5. 实践操作:(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2)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编写的教学目标,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2)学生总结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1)同伴对彼此的展示进行评价;(2)同伴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进步。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2)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总结1. 学生总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感悟和收获。
2. 教师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表现;(2)教师强调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改进。
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5.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仿写:请学生仿写一首以《无题》为题的诗歌,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4.能够准确把握课文中的意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学会通过课文学习,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2.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8.评价反馈,关注成长: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商隐的画像和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商隐的诗作,如《锦瑟》、《夜雨寄北》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比喻,描绘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无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
(2)培养学生运用教学设计原理进行实际教学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
(2)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教学设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兴趣,提高其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2. 教学设计流程(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选择教学策略。
(4)制定教学计划。
(5)实施教学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2)教学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
2. 教学难点:(1)如何根据学习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2)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制定教学计划。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教学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学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教学设计相关书籍、案例。
2. 课件:制作教学设计原理和流程的PPT。
3. 视频资料:收集一些教学设计实践案例视频。
4. 小组讨论工具:划分小组,准备讨论所需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的教学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学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 角色扮演:模拟教学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无题》 教学设计
《无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的词汇和语句。
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启示,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本中的重点词汇、语句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3、引导启发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段与文本主题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或者讲述一个与文本相关的小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生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3、精读文本(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要内容、结构和主题。
例如: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4、研读文本(1)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探讨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活动。
例如: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无题》林徽因 教学方案设计
《无题》林徽因教学方案设计《<无题>林徽因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林徽因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无题》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无题》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色。
(2)解读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难点(1)理解林徽因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
(2)引导学生将个人体验与诗歌情感相融合,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林徽因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为理解《无题》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无题》的主题、意象等,激发学生的思维。
3、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4、分析法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进行细致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1)展示林徽因的照片,简单介绍她的生平事迹和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2)提问学生对林徽因的初步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介绍(10 分钟)(1)详细讲述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历程,包括她的诗歌、散文等作品。
(2)强调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3、诗歌朗读(10 分钟)(1)教师范读《无题》,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方面的问题。
(3)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解读(20 分钟)(1)逐句分析诗歌的语言,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2)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风”“月”“花”等,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5、主题探讨(15 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无题》的主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6、情感体会(15 分钟)(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
7、诗歌创作(15 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模仿林徽因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无题诗。
(2)可以提供一些主题或情境,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无题》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无题》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题》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现代诗歌《无题》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高年级学生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5分钟)- 引导学生回想起他们对现代诗歌的经验和了解。
- 提问学生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如何欣赏诗歌。
2. 分析《无题》(15分钟)- 分发《无题》的副本,并要求学生静读诗歌。
-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然后提取他们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分享他们的分析和理解。
- 每个小组应该选择一个发言人,向全班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4. 教师讲解(10分钟)- 教师向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和理解,确保学生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 解释诗人可能想要传达的信息。
5. 创作活动(20分钟)-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创作一首类似于《无题》的现代诗。
- 学生可以选择写自己的情感或者描写一种特定的主题。
-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一些现代诗歌的手法和技巧,如自由诗或断行。
6. 诗歌分享(15分钟)- 邀请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分享他们创作的诗歌。
- 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作品给予评论和欣赏。
7. 总结和评估(10分钟)- 提问学生对今天的教学活动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拓展活动:- 邀请一位诗人来讲解现代诗歌,并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创作活动。
- 组织一个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 探索其他现代诗歌作品,让学生学习和欣赏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
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并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通过分析和创作《无题》,学生将能够深入探索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通过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来展示他们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案
教案设计:《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深度鉴赏与教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及典故,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词朗读、意境分析、小组讨论、情感探讨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爱情中的深情厚意和无奈,培养珍惜眼前人、珍惜情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以及诗词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理解诗词深层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诗词原文、注释、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及音乐)•学生预习材料(诗词原文、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简介)•小组讨论任务卡•诗词朗诵音频或视频示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如古筝或琵琶曲,营造一种古典而深情的氛围。
•教师引言:“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今天,我们将走进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心灵世界,感受他在爱情中的深情与无奈,一起品读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李商隐简介:简述李商隐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诗歌特点,如朦胧多义、深情细腻等。
•时代背景:介绍晚唐时期的社会状况,特别是文人墨客在仕途上的坎坷和情感上的波折,为理解诗词提供背景支持。
(三)诗词朗读与初步感知(约15分钟)1.集体朗读:教师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停顿和情感表达,然后引导学生集体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个人朗读:鼓励学生自荐或抽签进行个人朗读,教师点评,强调情感投入和语音语调的变化。
3.初步感知: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初次阅读后的感受,教师归纳整理学生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境。
初中无题教案
初中无题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学习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3.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体会和感受。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二、阅读理解教学(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阅读材料,让学生独立阅读。
2. 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
2. 学生通过实践,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对阅读理解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独立阅读。
2. 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阅读理解的实践(15分钟)1. 教师设计阅读理解题目,学生通过阅读题目,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2.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优秀教学案例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借鉴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然后,对《无题》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无题》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首经典诗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光流转中的美好与无奈。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充分挖掘诗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本案例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和创意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领略《无题》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4. 创设创意表达环节,鼓励学生运用诗歌元素进行创作,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诗歌创作的时代背(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 诗人是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的?
3. 《无题》与《静夜思》在意象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例如:“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诗人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等问题。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探究场所。
《无题》教学设计
《无题》教学设计《无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题》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无题》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能用诗的语言译读全诗。
2、能理解诗中的美句;能理解诗中的难句。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朗读作者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学生读)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
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学生读)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教师介绍)批注:朦胧婉曲、深情无限(二)一读解其意: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学生齐读,点评教师范读,学生再读体会学生个别朗读,点评2、要求:用现代语言说说诗的各句的含义,句式要整齐,最好押韵。
李商隐无题教案
李商隐无题教案教案标题:李商隐《无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够了解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并理解其中的动情之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无题》这首诗,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情感体验,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量。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李商隐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2. 理解《无题》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无题》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导入相关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和意义,介绍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分组讨论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入分析;4.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主题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5. 示范指导法:通过教师示范诗词的朗读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诵读。
五、教学准备1. 李商隐《无题》诗歌文本;2. 课堂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诗词欣赏笔记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商隐的写作背景和其诗词作品的影响力,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准备进入课堂话题。
2. 讲解与分析(15分钟)a) 介绍《无题》的创作背景和李商隐的写作特点;b) 分析诗歌的篇章结构和意象表达;c)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感情表达;d) 引导学生对诗词的主题和内涵进行深入思考。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就自己对《无题》的理解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培养彼此合作的能力。
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归纳总结讨论的结果,展示各组学生对《无题》的理解和感受。
5. 朗读与欣赏(10分钟)请学生自愿朗读《无题》,通过音乐和画面的搭配,运用课堂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对诗词的美感和情感的体验。
《无题》教案
《无题》教案《无题》教案《无题》教案1教学过程师:请大家打开书P167,按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李商隐的《无题》诗。
生大声或小声读诗,有人最后一句读错字。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有两个字需要注意。
看最后一句:“为”读wei4,替的意思。
“看”读kan1,尝试的意思。
学生在书上注音师:好,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诗,然后告诉我,这是一首什么诗。
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
学生再读诗。
师:谁能说说,这是一首什么诗?生1:离别诗。
师:生1是从内容上来说的。
你应该把句子说完整。
生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
师:好。
还有同学能说的更具体么?或者从形式上说说。
生2:律诗。
生3:写在夜里的离别诗。
师:生2是从形式上来说的。
是几言律诗?(生纷纷:七言。
)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
生3说了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夜里。
(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生3:这里有一句:“夜吟应觉月光寒”。
所以是夜里。
众生纷纷:不是夜里。
一生小声说:是春末。
师:哦,有一个同学说是春末。
你怎么知道?生4: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
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师:有理有据。
好。
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分析么?生:同意。
师:同学说这是一首写于春末的离别诗(板书),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生5:朋友。
生6:女朋友。
(其他学生笑)师:既然是女朋友,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写男女分别的恋情诗了。
(众生笑)师:再请同学读两遍这首诗,揣摩一下,告诉我你哪一句读不懂。
生读书。
生7:第三联我不懂。
师:读一读。
生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我不知道“晓镜”“夜吟”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知道么?无人举手。
师:没人举手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
“夜吟”的“夜”指?(夜里)。
“吟”指?(一生答“呻吟”。
众笑。
)师笑:呻吟?夜里病了呻吟?“吟”在古诗中一般指?(众:吟诗)。
夜里对月吟诗,是多么浪漫风雅的事啊,为什么诗人还觉得“月光寒”呢?生8:因为思念,诗人思念朋友,就觉得夜里吟诗都寒冷了。
李商隐无题教案
李商隐无题教案李商隐《无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背景及其对唐代文学的贡献;2. 理解《无题》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无题》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无题》的主旨和思想内涵;2. 理解《无题》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分析《无题》的结构和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无题》中暗示的情感和意境;2. 分析《无题》的表现手法及其与主题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呈现相结合的方式;2. 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3. 课堂展示和评价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了解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2. 导入新课出示《无题》的全文,并问学生是否猜测出了《无题》的主题和意境。
3. 分析全文(1)教师解读请学生先读一遍《无题》,然后教师解读全文的主题和意境。
指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和意境上,引导学生从字面和间接意义上分析李商隐的表达方式。
(2)拓展理解提问: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师生共同分析并拓展理解。
4. 分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唐代诗歌,然后分析该诗的主题、意境以及修辞手法,并与《无题》进行对比。
让学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
5. 总结归纳(1)请几个小组进行学生作品展示,每个小组讲一首诗,解读该诗的主题和意境,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师给出评价和点评,总结归纳学生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概括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代诗歌或现代诗歌,分析该诗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八、板书设计李商隐《无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李商隐的《无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了解了唐代诗歌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无题》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创意写作任务,让学生借鉴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开展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5.情感渗透,培养价值观: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美好品质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
2.学生在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课文的部分内容产生疑问,需要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4.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5.能够独立分析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大意,提炼中心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5.参与一次家庭或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活动,选择《无题》或其他李商隐的诗作进行朗诵,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6.深入了解古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观念,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研究性报告。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朗诵、表演、绘画等,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化素养。
无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无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掌握创建人物形象、情节组织的方法和技巧。
3.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感情。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课文:《诗经》选集、《骆驼祥子》选段、《边城》选段等。
2.语言知识:修辞手法、文学语言、文学体裁等。
三、教学流程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诗经》中的“关关雎鸠”、“采薇”等经典诗歌和“石壕吏”等散文,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诗歌、散文的特点。
2. 讲解文学体裁分析课文《骆驼祥子》和《边城》的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并探讨不同文体的表现方式。
3. 分析文学语言通过课文中的辞格、修辞手法等,分析文学语言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文学语言,创造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作品。
4. 探究文学思想通过课文中的情感营造、人物塑造等,分析文学作品是如何传递思想和情感的。
让学生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共鸣。
5.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写作能力,探究文学材料中的丰富内涵和思想价值。
6. 课后拓展让学生自选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阅读,自由创作文学作品,拓展阅读知识和艺术视野,提高个人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思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创造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作品。
2.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共鸣,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讲解,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文学作品的特点。
2.分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3.课堂互动法:通过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创作能力。
4.自主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拓展阅读视野和文学素养。
无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无题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文明史,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
•掌握文学文化常识,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品味。
二、教学重点•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
•掌握文学文化常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品味。
•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阅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战国策》中的《管仲治国》•人类的文明史教学步骤1.开头1.导入新课,引出本课的主题。
2.简单介绍人类的文明史。
3.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与探究1.介绍《战国策》中的《管仲治国》。
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逐段讲解全文,并解释其中的难点。
3.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含义。
4.让学生探究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理解人类文明的变革和进步。
3.总结1.点拨文章中的优美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确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西安事变的文化背景•小说《鸟瞰日本》教学步骤1.开头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
2.简单介绍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2.学习与探究1.让学生阅读小说《鸟瞰日本》。
2.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3.逐段讲解全文,并解释其中的难点。
4.让学生分析小说中表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并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社会价值。
3.总结1.让学生表达对小说的个人感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确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探究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和文学文化常识。
通过《战国策》中的《管仲治国》和小说《鸟瞰日本》的学习,让学生熟悉人类文明的变革和进步,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无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无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无题》篇1一、教材分析:《无题》是七年级上半学期的一篇古诗,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以及“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熟练背诵全诗。
四、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无题》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无题》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无题》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1《无题》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一直认为“诗歌之美无垠”。
而在这美的世界里,“《无题》”这首诗更是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思考。
因此,我在教授《无题》这首诗的时候,也将这种思考感受融入到了我的教学中。
一、课程背景此次教学的对象是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该课程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后,继续深入探讨了初中阶段语言与媒体以及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知识点。
《无题》作为本单元内容中的重要阅读课文,是对学生人生哲理课的探讨与理解的必修内容。
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本诗的背景、诗歌风格特点以及作者思想;2.能够熟悉本文的主题,并通过思考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3.能够初步掌握“紧扣主题,感性思考”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1)介绍人生哲理探讨的意义和目的。
(2)播放《无花果》MV,呼应大部分初中学生爱听歌的心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热爱与思考。
2.阅读环节(1)前置知识讲解:通过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让学生了解到诗赋的区别与联系。
(2)语句解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理解,理解诗中的语句,进行诗文学习。
(3)组织小组讨论:将不同小组的学生安排到一起,让他们合作思考、交流、分析和感悟《无题》所表达的奋斗精神,以及人生哲理与意义。
3.思考环节(1)征求学生意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诗中的内容以及对作者理念的理解。
(2)思考题:提出“你认为本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与你的成长有何关联?如果给你一个类似的主题,你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等问题,给予学生时间进行思考、交流,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4.写作环节(1)分组赛事:把班级划分为若干组,给予每组一张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提示的相应主题,理解并运用本次教学所提供的课文语言和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主题包括考试失败、加入社团、结伴游园、成为志愿者等;)(2)评估环节:老师对每位学生的作文逐个评阅,评估学生的文字组织、表达能力及思想水平,并对各组的作文进行点评、展示、评比。
《无题》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无题》,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阅读方法、诗歌的基本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歌的鉴赏能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 提问:这首诗歌有哪些特点?你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二)新课导入1. 介绍《无题》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诗歌内容。
2. 让学生阅读诗歌,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b. 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哪些?c.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d. 诗歌的意象有哪些?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诗歌鉴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几首与《无题》风格相似的诗歌,让学生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具有诗意的作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阅读方法、诗歌的基本特点。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诗歌作品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无题》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无题诗的基本特征。
2.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遭际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3. 思考文学的多义性问题。
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
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
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他的友人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
2.相关知识
关于“无题”
李商隐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颂。
此类诗歌,大多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因此命为“无题”。
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
尤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
3.文题背景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恋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马上又离别的景况。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此诗即其中一首.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检查旧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蜡炬.()云鬓.()夜吟.()殷勤.()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相见时难.别亦难.
百花残.丝.方尽
晓镜.蓬山
..
悉心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问题导学
1.从形式上说,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说,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为什么?2.“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意义相同吗?为什么?
3.“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什么样的景?
4.“春蚕到死丝方尽”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分析。
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体现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情感?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无题〉》“四六六”教学案编写人:陈彩霞
体验探究
《唐诗三百首》评《无题》(想见时难别亦能)时说:“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结合全诗,说说为什么可以言情,亦可以喻道?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整合
总结《无题》的艺术特色。
(讨论交流形成答案)
课后检测巩固(学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分)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参考答案
问题导学参考答案:
1.从内容上看,是一首离别诗。
从首联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相见”“别”可以判定。
2.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
3.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
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
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
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4.“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5.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
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下句“应觉月光寒” 中“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6.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体验探究参考答案:
诗无达诂。
古代诗歌中香草美人式的比兴传统源远流长。
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典型代表。
李商隐大量“无题诗”,言近旨远,寄托遥深,无论当时是否有所寄托,在后世读者审美创造中成为优美的爱情诗。
比如《无题(想见时难别亦难)》,就有人认为是写给执政人物,乞求他们援引的,但我们一般认为是写爱情。
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具有高度概括性,现在多用来形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
所以说“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交流整合答案: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
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意境隽永。
课后巩固检测参考答案:
1、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1)答案: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
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
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
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2)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