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
思考题
1.革兰染色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经革兰染色后各有什么结果? 3.革兰染色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
细菌染 色方法
死菌
正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
复染色法
抗酸性染色法
(鉴别染色) 芽孢染色法
吉姆萨染色法
负染色: 荚膜染色法
采用两种以上的不同 染料进行先后染色, 可将细菌染成不同的 颜色,以便鉴别细菌。
活菌 用美蓝或TTC等作活菌染色
(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
2.革兰氏染色法
丹麦医生C.Gram(革兰)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鉴别不同类型细菌 的染色方法(复染色)。
革兰氏阳性菌pH2~3,阴性菌pH4~5,加I--KI媒染,等电点降低,阳性菌降低的更 低,与 结晶紫结合得更牢固;阴性菌结合力弱,易被乙 醇脱色。 (2)与细胞壁有关: G+:细胞壁厚,肽聚糖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网孔收缩,故结晶 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脱色,仍呈紫色。 G-:细胞壁薄,肽聚糖低,含脂类高,乙醇将脂类分解,缝隙加大,故结晶紫-碘复合物 流出细胞壁,细胞脱色,用碱性红色染色(沙黄)后呈紫色。
水洗,甩干
媒染:卢戈氏碘液染1min
水洗,甩干
染 色
脱色: 95%乙醇脱色约30s 关键步骤!
水洗,甩干
复染: 复红染液染30s
水洗,甩干
自然干燥
油镜观检
2.革兰氏染色法 方法和步骤
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
实验注意事项
☆本次实验操作,可产生几十至几百个微生物气溶胶颗粒。 ☆气溶胶粒径>100μm沉降很快,<50μm在0.4s内扩散开,<5μm通过呼 吸道直接到达肺泡。 ☆实验室感染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明原因的感染高达82%,大多数是气 溶胶在空气中扩散引起的。 ☆实验时应坐稳,很专注,不分心,在火焰周围10~20厘米内操作,保 持安静、有序,尽量少说话,以免感染病原菌。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肯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看便利,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全部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许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别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许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掌握。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全都,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掌握。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详细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掩盖涂面染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3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梁色液(稀)染10秒钟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
染色的结果,革兰氏正反应菌体都呈紫色,负反应菌体都呈红色。
下面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与机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Hans Christian Gram,1853年-1938年)创立,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间的关系。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革兰氏染色原理: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实验方法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梁色液(稀)染2分钟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
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
这种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剂的作用,使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时,首先需要将待检测的细菌样本涂抹在玻片上,然后经过热固定,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上。
接着,将碘液滴在细菌上,碘液可以使细菌细胞壁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现出蓝紫色。
然后用酒精洗涤,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的特殊结构,可以保持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会被酒精冲淡。
最后再用碘液染色,使革兰氏阴性菌也呈现出蓝紫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不受影响。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大量的肽聚糖和穿链肽构成,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较多的脂多糖。
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染色剂保持能力,因此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能够保持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相对简单,染色剂容易被洗去,因此在后续的酒精洗涤中会失去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医生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出细菌的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革兰氏染色法也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对细菌的鉴别和分类。
总之,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这种染色方法不仅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也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医学和科研领域的应用,为细菌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革兰氏染色法的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的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诊断技术。
它是由德国细菌学家因氏首先发明的一种实验技术,用来识别和鉴定细菌,从而更容易诊断细菌病的病原和致病机制。
它是一种基于色素的染色法,染色过程是由一种叫做革兰氏染料的特殊染料来完成的。
革兰氏染色法利用细菌细胞膜上结合迅速染料的特性来染色细菌。
某些细菌能够选择性地吸收染料,只有某一类的细菌才能吸收特定的染料,所以细菌在染色后就会呈现特定的颜色。
由于革兰氏染料染色过程所耗时间较短,容易操作,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革兰氏染色法涉及到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等多方面,首先要求有一定的植物知识,针对不同的细菌需要使用不同的染料来进行染色,然后从染色后的细菌样品中根据细菌的颜色特性进行判断。
革兰氏染色法也可用于病原细菌的鉴定、病原细菌的致病机理的研究和抗菌药物的筛选。
对于细菌的致病机制,某些可以通过革兰氏染色法来染色,从而可以研究出细菌病原体的致病机制。
而抗菌药物的筛选以及细菌鉴定也可以通过染色来完成,从而更加准确的确定细菌的类型。
革兰氏染色法的使用也可以降低实验的成本。
它可以简化细菌的染色过程,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并可以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成本。
另外,它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精确的识别细菌的种类,从而更好的诊断细菌病的病原和致病机制。
综上所述,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诊断技术,它可以帮
助科学家快速准确地识别和鉴定细菌,并可以研究出细菌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有助于更准确的诊断细菌病,是一项重要的病原学技术。
《革兰氏染色法》课件
将脱色后的涂片用番红染液复染,时间约为1-2分钟。番红是 一种酸性染料,可以和蛋白质结合,使菌体或细胞呈现红色 。
番红复染的作用是使菌体或细胞呈现红色,使其更加明显, 有助于观察和鉴别。同时,番红还可以与结晶紫形成鲜明的 对比,使观察更加准确。
冲洗与干燥
• 将染色完成的涂片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水分。冲洗的目的是去除染色过程中残留的染料和媒染剂等物 质,以免对观察造成干扰。干燥的目的是使涂片固定,以便于 保存和观察。
背景
革兰氏染色法的发明对于细菌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为后续的细菌分类、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染色原理
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主要是通过 一系列的脱色处理和复染,使细菌着 色,从而根据颜色差异将细菌分为革 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操作流程
革兰氏染色法通常包括涂片、脱色、 媒染、染色和复染等步骤,通过这些 步骤的组合和调整,可以实现对不同 类型细菌的准确鉴别。
革兰氏染色法的结
03
果与意义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的染色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
被染成紫色或蓝紫色,不易被酒 精脱色,有厚重的革兰氏染色反 应。
革兰氏阴性菌
被染成红色或淡红色,易被酒精 脱色,有较弱的革兰氏染色反应 。
染色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根据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种类和特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 治疗。
通过观察染色后细菌的形态和排列,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 致病性。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法对于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 帮助科学家和医生快速准确地鉴别不同类型的细菌,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 防措施。
发展历程与背景
发展历程
革兰氏染色法由丹麦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于1884 年发明,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该方法在操作流程和染料选择等方面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
革兰氏染色法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显著的检测细菌生物技术,它是由柳氏革兰在1880年末发明的。
该技术是基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对dyes(染料)的特异性反应,根据它们对染色剂的不同反应,把它们从其他细菌和真菌区分开来。
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于染色剂对细菌细胞表面分子特异性反应的
原因而产生的。
细菌细胞表面的分子具有某种特定的电性,因此,染色剂可以在表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电性的细菌上形成不同的立体构型,这种构型的变化会导致细菌的表面被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由染色剂特异性反应结合上形态鉴定原理而发
展而来的,可以根据染色后细菌细胞外形、大小、色泽等特征,将不同类型的细菌区分开来。
此外,染色后的细菌也可以作理化特性的分析,如氧化酵素的产生和酸碱反应的快慢等,以便于确定不同类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方法是将染色剂溶解在抗原的溶液中,当接触到细菌细胞表面时,染色剂就会形成不同的立体构型,产生出特定的颜色,从而可以鉴别不同类型的细菌。
由于有不太抗原细菌也能够被染色,这就使得革兰氏染色法能够较准确地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落实到实际应用的显著细菌鉴定技术,它能够精确地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这种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生物化学和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
总之,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定技术,它的发展及应
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细菌研究及人类健康服务。
革兰氏染色法步骤详解
革兰氏染色法步骤详解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用于区分细菌的结构和特征。
本文将深入讨论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并提供对这个方法的观点和理解。
一、引言在微生物学中,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这个方法的基本理念是利用染料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相互作用,以实现细菌分类和分析的目的。
二、步骤详解1. 准备细菌标本在进行革兰氏染色前,需要准备细菌培养物或细菌纯培养物作为标本。
可以从实验室中的细菌培养物中选取一个单一的菌落,或者从培养基上划取一小段细菌生长物。
2. 固定细菌标本取一片清洁的玻璃载玻片,利用火焰将其杀菌。
将玻片放在洁净的培养皿中,并滴加一滴蒸馏水。
用平净的无菌棒或无菌铂丝取一小部分细菌标本,涂抹在玻片上。
用火焰消毒无菌棒或无菌铂丝,然后将其放回细菌培养物中。
3. 固定细菌标本将滴有细菌标本的玻片迅速通过火焰,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上。
这一步骤中的火焰杀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后续步骤中的交叉污染问题。
4. 革兰氏染液的使用革兰氏染液通常由蓝色染料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碘化物、脱色剂和红色染料伊苏胺组成。
将预先制备好的革兰氏染液滴在固定的细菌标本上,让其覆盖整个玻片。
5. 染色时间控制整个样本与染色剂接触的时间是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控制在1分钟左右。
过长或过短的染色时间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
6. 去色在染色后,用脱色剂洗去多余的染色剂。
一般来说,用酒精或乙醚轻轻洗涤玻片,直到洗涤剂下流出的颜色不再变深为止。
7. 洗净将玻片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直到洗涤液中不再有染色剂冲走为止。
这个步骤至关重要,因为过多的染色剂残留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8. 透明化将玻片轻轻摇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可以用透明液(一般为苏木精或环己烷)再次冲洗玻片,使细菌更加透明。
9. 观察细菌将处理过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由19世纪德国医学家威廉革兰发展的一种医学染色方法,是一种利用化学特性显示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常用技术。
1882年,威廉革兰开创了这种技术,被公认为医学染色的先驱。
革兰氏染色法也称革兰染色法,简称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化学反应技术,通过配制特定的染料与植物、细菌细胞或血液中的其他活体物质发生反应,其反应结果是使得特定的染料在物体表面形成明亮的染色,从而可以简单准确地观察、分类和研究植物、细菌、血液、病毒等活体结构的特性。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活体的细胞结构具有固有的电荷,当染料与活体细胞发生反应时,染料就会因为电荷的作用而在活体细胞表面结合,产生染色。
根据染料结合细胞表面的类型和强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浅程度和颜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来研究细胞的结构,而且还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等,还可以检测细菌的抗药性,以及病毒、血液中抗原和抗体的存在。
此外,由于革兰氏染色法反应和结果都很明显,也常常用于活体组织学研究,如病理检查、局部病原学研究和病理病理学研究。
在革兰氏染色法中,染料是细胞杂质检测的关键因素,它们必须是安全、可以长期存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可溶性,能够在活体组织中稳定存在,同时能够与活体细胞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以达到染色的效果。
常用的染料包括绿唑酮(Gram)、南方染料(Safranin)、血蛋白(Haematoxylin)和紫色素(Purple)等。
革兰氏染色法在19世纪被发明出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医学研究和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技术。
它有助于研究细胞结构特性,进一步提高活性物质的筛选,提高疾病的检测效率,也有助于解决很多医疗难题,为现代医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革兰氏染色法课件
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主要 基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 肽聚糖构成,结晶紫和碘液可 以穿透细胞壁,使其被染成紫 色或红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 含有脂质,阻碍了结晶紫和碘 液的穿透,因此被染成淡色或 无色。
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法通常包括涂片、结 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 、番红复染和油镜观察等步骤。
02
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
在细菌分类中的应用
细菌分类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染色结果的不同可以将细菌分 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有助于细菌的准确鉴定和分类。
细菌鉴别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种类的细菌,例如肠道细菌、葡萄球菌、脑膜 炎奈瑟氏菌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固定
将涂片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细菌或 真菌固定在载玻片上。
染色
将涂片浸入革兰氏染色液中,染色 1-2分钟。
实验步骤
01
02
03
04
脱色
用酒精棉擦拭涂片,去除染色 液。
复染
再次用酒精棉擦拭涂片,然后 浸入另一种染色液中,染色1
分钟。
冲洗
用清水冲洗涂片,去除染色液 和其他杂质。
干燥
用吸水纸吸干涂片上的水分, 然后自然晾干。
革兰氏染色法课件
目 录
• 革兰氏染色法简介 • 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 • 革兰氏染色法的优缺点 • 革兰氏染色法的改进与发展 •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操作流程
01
革兰氏染色法简介
定义与历史
01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用于鉴别细 菌的染色技术,由丹麦医生汉斯· 克里斯蒂安·革兰于1884年发明。
02
革兰氏染色法
Ⅱ、革兰氏染色法一、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的主要步骤是先用结晶紫进行初染;再加媒染剂--碘液,以增加染料与细胞间的亲和力,使结晶紫和碘在细胞膜上形成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然后用脱色剂(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凡细菌不被脱色而保留初染剂的颜色(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被脱色后又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二、实验器材1、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24h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斜面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斜面菌种;2、仪器显微镜;3、材料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染色缸等。
4、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三、操作步骤1、涂片在一张载玻片上加两滴蒸馏水后,分别涂布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
2、固定将制成的涂片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3、染色⑴初染将玻片置于玻片搁架上,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加量以盖满菌膜为度),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用自来水小心地冲洗。
⑵媒染滴加(Lugol)碘液,染1-2min,水洗。
实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结果判断的注意事项
观察时需注意染色结果是否清晰、准确,避免因操作不当或染色时间过长导致颜色 过深或过浅。
对于某些特殊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革兰氏染色结果可能与其他 细菌不同,需结合其他实验结果进行鉴别。
学习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
结晶紫染色
涂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 1-2分钟,水洗去多余染液。
复染
涂片上滴加复染液,染色30秒 左右,水洗去多余复染液。
涂片
将待测细菌均匀涂布在载玻片 上。
脱色
涂片上滴加脱色液,脱色30秒 左右,水洗去多余脱色液。
干燥
将涂片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 干。
掌握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判断
据。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
染色过程中出现颜色不均 的现象。
问题
部分细菌在染色后形态不 清晰。
问题
部分细菌在染色过程中脱 落。
解决方案
调整染色时间或染色液的 浓度,确保染色均匀。
解决方案
优化制片步骤,确保细菌 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以
便观察。
解决方案
增加固定步骤,使用更好 的固定剂,以保持细菌在
在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时,需注意区分污染菌和实验菌,避免误判。
06
实验结论
实验总结
实验过程顺利,染色效果明显, 成功地进行了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革兰氏染 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 了不同细菌在染色后的形态特征。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革兰氏阳 性菌和阴性菌在染色后的明显差 异,为后续的细菌鉴定提供了依
革兰氏染色的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根据细胞内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征来辨别和鉴定
细菌的一种常用技术。
该技术最初是由德国科学家哈尔·革兰 (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提出的,故称为“革兰氏染色”,也称为“革
兰氏分解染色”。
一、去颗粒步骤
1、将标本涂在热型固定片上,然后用容积为100毫升的细菌液,在
塑料滤膜上均匀涂抹;
2、把固定片置于热水浴中,把表面上的涂片分散成微小的颗粒,然
后用蒸汽烘烤,使其溶解,就是所谓的“去颗粒”步骤;
3、在一定的时间(一般是3-5分钟)内,把标本从热水中取出,放
入水槽中,用温水洗去多余的染色剂和固定液。
二、染色步骤
1、把每张固定片均匀地涂上革兰氏染料,一般为淡蓝色的彩色染料;
2、将染色后的固定片置于热水浴中,使其溶解,形成颗粒;
3、先把标本从热水中取出,放入水槽中,然后再放入5%(或更低)
的硫酸银溶液中,这时,染色料会依据细菌细胞的结构特征不同或较快或
较慢地被硫酸银离解,而细菌细胞也会被银离解;
4、当硫酸银完全离解掉时,将固定片取出。
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的大小
细菌大小的测定:
(1) 测量: 测微尺
(2) 长度单位:微米(μm)(亚细胞构造用nm) (3) 表示:
球菌:直径 杆菌: 宽×长 螺菌: 宽、长、螺距
细菌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 正染色法
鉴别染色法 死菌
负染色:荚膜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抗酸性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法
活菌:用美兰或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细胞壁的基本骨架——肽聚糖
革兰氏阳性细菌肽聚糖单体
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单体
细胞壁的基本骨架——肽聚糖
肽聚糖网格状结构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
❖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磷壁酸:占40%。G+ 菌所特有,其主链由数 十个磷酸甘油或磷酸 核糖醇组成,有的还有 由D-Ala和还原糖组 成的侧链。
肽聚糖:
占30-70% ,不同菌种中 肽聚糖(肽链)组分不同
基本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特殊结构
鞭毛 菌毛 糖被(荚膜和粘液层) 芽孢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菌细胞结构
1、细胞壁
约占细胞干重的10%~25%。
(1)细胞壁的功能 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 的 损伤; 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抗生素和酶)进入细胞; 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由外膜层和内壁层组成
外膜层:位于肽聚糖层的外部。
外膜蛋白 脂多糖 脂蛋白、
包括: 蛋白质层 外膜蛋白 孔蛋白;
孔蛋白 磷脂.
内壁层:紧贴胞膜,仅由
1~2层肽聚糖分子构成,占细 胞壁干重5~10%,无磷壁酸。
革兰氏染色法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是由德国医学家威廉·革兰发明的,它的原理是根据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利用特定的染料把细菌分类鉴定出来。
这种染色法在细菌学领域中应用广泛,可以用来辨认出不同细菌的种类和性质。
一、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根据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利用特定的染料把细菌分类鉴定出来。
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将细菌用特定的染料染色,染色过程中,染料会与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相互作用,染料的固定程度及细菌的色泽、大小、形状、染色效果等,可以用来鉴别出不同种类的细菌。
二、革兰氏染色法的特点1、廉价易得。
革兰氏染色法使用的染料廉价易得,染色法只需要简单的实验设备,而且染色过程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
2、染色效果好。
革兰氏染色法使用的染料染色效果好,染色后的细菌可以清晰地观察出来,便于进行鉴定和研究。
3、灵敏度高。
革兰氏染色法的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微量的细菌,而且它可以检测出更小的细菌,比其他染色方法敏感很多。
三、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1、医学检验。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体液中的病原体,检测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可以用来诊断疾病和确定病原体的种类,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2、制药工业。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药物中污染物的存在,以及药物成分的含量,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3、食品卫生。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的细菌,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性。
4、环境监测。
革兰氏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环境中的细菌,以监测环境质量,检测水质和土壤质量。
综上所述,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细菌染色方法,具有廉价易得、染色效果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在细菌学领域应用广泛,可以用来检测和鉴定不同种类的细菌,在医学检验、制药工业、食品卫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方法,由丹麦医师汉斯·克里斯蒂安·格拉姆(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开发。
革兰氏染色仍是细菌鉴定和分类学划分的基础。
这种差异染色程序根据细胞壁组成将大多数细菌分为两组:1.革兰氏阳性细菌(厚的肽聚糖层-细胞壁的90%)- 染成紫色2.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薄层占细胞壁的10%,脂质含量高)–染成红色/粉红色革兰氏染色法几乎可以检测/显示所有具有临床意义的细菌,唯一的例外是那些生物。
1.那几乎只存在于宿主细胞内,即细胞内细菌(例如衣原体)2.缺乏细胞壁的人(例如支原体)3.那些尺寸不足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解决的样品(例如,螺旋针)染色的步骤经典革兰氏染色技术涉及以下步骤:1.通过加热或使用甲醇将临床材料固定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上。
(#甲醇固定保留了宿主细胞以及细菌的形态,对检查血样材料特别有用)。
2.施加第一色(结晶紫)。
结晶紫将所有细胞染成蓝色/紫色3.媒染剂的应用:加入碘溶液(媒染剂)以形成结晶紫-碘(CV-1)配合物;所有单元格继续显示为蓝色。
4.脱色步骤:脱色步骤将革兰氏阳性细胞与革兰氏阴性细胞区分开。
5.有机溶剂(例如丙酮或乙醇)从富含脂质的薄壁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提取蓝色染料复合物的程度比从缺乏脂质的厚壁革兰氏阳性细菌中提取的程度更大。
革兰氏阴性细菌显示为无色,革兰氏阳性细菌保持蓝色。
6.复染剂(藏红素)的应用:藏红素红色染料将脱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胞染成红色/粉红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保持蓝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组成的差异是革兰氏染色差异的原因。
革兰氏阳性细胞壁含有厚厚的肽聚糖层,其具有许多抗脱色的邻苯二酸交联。
在水溶液中,结晶紫分解为CV +和Cl-离子,这些离子穿透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胞的壁和膜。
CV +与细菌细胞带负电荷的成分相互作用,将细胞染成紫色。
添加时,碘(I-或I3-)与CV +相互作用,在细胞质和细胞外层内形成大结晶紫碘(CV-1)复合物。
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学中鉴别染色法
01 染色原理
03 常见种类
目录
02 操作流程 04 主要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是指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属于复染法。这种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革 兰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伯肺炎菌。革兰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 四个步骤。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区别。经染色后,阳性菌呈 紫色,阴性菌呈红色,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从而用以分类鉴定。染色原理:通 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再用95%乙醇脱色。Fra bibliotek常见种类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及 脑膜炎双球菌等。
主要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 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可以选择青霉素族,头孢曲松钠等。
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而革兰氏阴性菌 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可以选择氟喹诺酮类药 物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也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比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 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细菌培养:首先,把细菌样本放入一种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中。
细
菌可以在培养基中繁殖,并在培养基表面形成一个厚厚的菌膜。
︰等待培养、灭菌:然后等待培养。
一般培养4-24小时,直到细菌
厚度达到均匀的状态。
之后,用70%的乙醇或氯仿灭菌。
分离细菌:之后,用称重的方法将培养基向玻片上移动,或者用分离
到新的玻片上,以便后期染色分析。
染色:最后,细菌玻片进行染色。
革兰氏染色分为单色染色和复合染色。
单色染色使用单一物质染色,复合染色使用一种物质的多种染色剂来
染色细菌。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是应用染色剂对细菌的形态特征,如质壁厚度,膜厚度,细菌颗粒形状,胞素和细菌颗粒大小,以及细菌的生理特性,如
环境的Tolerance,抗生素的Tolerance,等给予染色。
染色剂会在细菌
的膜和质壁上积聚,从而形成不同的染色环境,形成细菌的不同形态及染
色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载玻片上加一小滴油-小心地下降镜筒使镜头浸在油里-用粗 螺旋将镜筒缓慢上升,寻找目标(物象)用细螺旋调节,使 物象清晰-观察记录。最大光圈
①碱性染料—带正电染料。其阳离子部分为发色基团,
可与细胞中带负电的组分结合。如结晶紫沙黄, 甲基蓝,碱 性复红等。
②酸性染料—带负电染料。其阴离子部分为发色基团,
可与细胞中带正电的组分结合。如刚果红、酸性复红 等。
③脂溶性染料—如Sudan black。
细菌的单染色
涂片
干燥
固定
镜检
水洗、吸干
染色1~2min
(8)晾干:将染好的涂片用吸水纸吸干。
(9)镜检: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 后用油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结 果。
• 操作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
涂片——干燥——固定
结晶紫1min——水洗
95%乙醇脱色约15~20s——水洗
I-KI 1min——水洗
沙黄或石炭酸复红 1min——水洗
干燥——镜检
革兰氏染色法基本原理
•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 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 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 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 别染色法。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 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 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 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 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 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复红复染后就 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 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 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实验材料
• 1、活材料: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和 苏云金芽孢杆菌。
• 2、染色液和试剂:结晶紫、碘液、95% 酒精、石炭酸复红 、蒸馏水、香柏油。
• 3、器材:载玻片、接种杯、酒精灯、 擦镜纸、显微镜。
方法与步骤
(1)涂片 (2)晾干 (3)固定 (4)结晶紫染色:加适量(以盖满细菌涂
面)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min;水洗:倾 去染色液,用水小心地冲洗。 (5)媒染:碘液,媒染1min;水洗:用水 洗去碘液。
(6)脱色: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 脱色15—20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7)复染:滴加复红复染1min;水洗:用水 洗去涂片上的复红染色液。
• 分析和讨论 • 思考题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细菌 形态的观察
教学目标或要求:
※巩固和掌握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 ※学习细菌制片和单染色技术; ※观察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 ※对人体上的微生物染色检查,初步建立无菌操作的
概念; ※学习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原理和方法 。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 油镜头的识别和重要参数 • 油镜物镜的工作原理 • 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油镜头的识别和重要参数
放大倍数 数值口径 工作距离
油镜物镜的工原理
• 使用油质作为玻片与接物镜 之间的介质——油浸系
• 可以增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可以增加视野的照明度 • 可以增大显微镜的分辨率
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革兰氏阳性杆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
实验内容
1、用石炭酸复红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大肠 杆菌进行单染色,在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形态;
2.用混合涂片的方法对大肠杆菌、苏云金 芽孢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
3.自选材料:用牙签挑取牙垢观察
注意事项
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如脱色 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 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 染成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 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 严格规定。
实验要求
• 坚持课前预习 • 不迟到,不早退,更不能无故缺课; • 严格按正确规范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作好记录; • 保持实验室整洁 • 注意安全 • 事实求是地、独立地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 姓名、班级和学号 • 实验题目 • 实验原理(略写) • 实验操作(略写) • 实验结果
– 画图 – 文字描述
5、观察完毕。上升镜筒,转动物镜转换器,使油镜物镜偏位。 用干净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迹,再取一张擦镜纸醮上二甲 苯擦去镜头上残留的香柏油,最后再用一张干净的擦镜纸擦 去残留在镜头上的二甲苯。
6、将显微镜各部分还原,放回箱中。
细菌的制片与染色
单染色 复染色
染料
多数染料都是中性有机盐。据着色基的不同可分为 以下类型:
2.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用水冲洗后, 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释 而影响染色效果。
3.选用幼龄的细菌。G+菌培养12h-16h, E.coli培养24h。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 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
实验报告
• 绘出革兰氏染色后大肠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形 态图并说明染色结果。
• 思考题:你认为那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 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如何使你的染 色结果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