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哲学
语言的牢笼——西方哲学根本传统的一种阐明
语言的牢笼——西方哲学根本传统的一种说明摘要:西方哲学的全部历史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标准的三段式关系推理:因为思维是存在之家〔古代哲学〕,语言是思维之家〔近代哲学〕,所以语言是存在之家〔现代哲学〕。
当今西方哲学的困惑是:什么是语言之家?关键词:西方哲学;存在;思维;语言西方哲学历经诸多变迁,却有一个“吾道一以贯之〞的根本传统存在着,以至直到今天的哲学家,仍然不能超越它。
在我看来,对西方哲学从古至今的这个根本传统,可以用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来概括:“语言是存在之家。
〞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是据我的研究,这句话蕴涵着这样一个推论:因为思维是存在之家,语言又是思维之家,所以语言便是存在之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逻辑推论的过程,正好反映出了西方哲学全部历史的过程。
如果说古代存在论哲学意在说明“存在如何〞〔命题z〕,近代认识论哲学意在说明“思维如何〞〔命题y〕,那么现代语言哲学就意在说明“语言如何〞〔命题x〕。
于是,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形式推理:{〔x→y〕〔y→z〕}→〔x→z〕其中:①〔y→z〕意味着:没有思维的存在就没有存在的存在。
这就是古代存在论哲学的结果“思维是存在之家〞。
②〔x→y〕意味着:没有语言的存在就没有思维的存在。
这就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结果“语言是思维之家〞。
③〔x→z〕意味着:没有语言的存在就没有存在的存在。
这就是现代语言哲学的结果“语言是存在之家〞。
仿照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说法,可以说,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传统是:存在即被思维。
现代发生了所谓“语言学转向〞以后,此说法又演变为:存在即被陈述。
这个传统是早在“前苏格拉底〞时代就已成型了的,而直到今天,例如海德格尔哲学,也未能超脱。
海德格尔终身试图超越西方哲学传统,结果仍然像孙行者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1.古代:思维是存在之家西方古代哲学确实根本上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之为存在〞如何的问题。
但不管就其思路、还是就其结果来看,古代哲学本质上都是理性主义、逻辑主义的。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文化的基础工具。
在哲学领域,一些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本质、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其语言观主要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语言哲学等。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这些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
一、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期一种基于逻辑和实证科学方法的哲学流派。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莫里斯·施利克和鲁道夫·卡尔纳普等人。
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逻辑形式和实际应用,认为语言的真实性在于其与实际经验相符合。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中的语言应该是严格、精确、可验证的。
在科学领域,语言应该遵循逻辑原则,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来验证。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问题可以通过语言分析和逻辑推导来解决。
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观强调语言与现实的连结性,认为语言是人类认识现实的手段。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认识和描述事实、真理以及逻辑上的关系。
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了理论语言和经验语言的区别。
理论语言是指用于科学研究和哲学论述的语言,它应该避免含糊和不明确的表达。
经验语言是指描述经验和实际事实的语言,它应该正确、准确地反映现实。
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逻辑实证主义者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和实证性,他们过于强调了语言与经验的关系,而忽略了人类语言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观被批评为“语言工具论”。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一种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广泛流行的思潮。
它反对现代哲学的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主张对多元性、差异性和后现代状态的尊重。
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符号和权力的交织。
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语言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而是一种符号系统,其中包含许多暗示、意象和隐喻。
语言是受到文化、历史和权力关系的影响的。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语言中包含着权力关系,语言是权力的表达和运用。
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西方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西方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借西方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嘴去表达我的观点,为何一定要借他的嘴,因为西方人的话总是被现在的年轻人所认可,名人的话也更容易被认可,这是原因所在。
不过我更认为中国古圣先贤比他们更强,但是西方的学问也有很多精华,我知识面不是仅限于东方中国。
简介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
维特根斯坦的理论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
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那就是沉默。
在哪些环境下会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认为当对象是无法言说之物时应保持沉默。
比如一个简短的哲学理论,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即使用上成千上万的字去解释它,也难以把它说个透彻和明晰,因为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心里虽然对它有个了解,但无从寻找合适的字眼去把这个理论解释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程度,才导致没有办法把这个理论清楚地解释出来。
再比如谈论人生和理想这类虚有的事物,即使口若悬河,也难以说个明白、道个清楚。
每个人的思想各异,导致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人生”或者“理想”的畅谈也将各式各样,没有一个准确、统一、清楚的答案。
这类与实际有差距的事物被哲学家们称作“神秘事物”。
在这些“神秘事物”面前,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来说,既然无法言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沉默。
庄子的理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分析哲学家之日常语言学派
分析哲学家之⽇常语⾔学派分析哲学家之⽇常语⾔学派在现代西⽅哲学中,语⾔哲学有⼴义和狭义之分,从⼴义上说,凡是以语⾔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都属于语⾔哲学。
狭义的语⾔哲学就是指“剑桥-⽜津学派”的⽇常语⾔哲学。
这⾥主要介绍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常语⾔哲学和“剑桥-⽜津学派”的观点。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常语⾔哲学在第⼀次世界⼤战之后,维特根斯坦回到了他的⽼家,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个地⽅过着隐居⽣活。
但是他并没有停⽌研究⼯作。
他的哲学思想发⽣转折⼤体上是在1928年。
1929年他⼜回到了英国的剑桥⼤学。
⼆战期间,他去服兵役。
1944年⼜回到剑桥⼤学,直到1951年去世。
下⾯谈谈他后期的三个观点。
1.认为“哲学是纯粹描述的。
”维特根斯坦到了后期也改变了对哲学的看法。
在前期,他把哲学看作是⼀种澄清的活动,也就是要把⽆意铁废话从哲学中清除出去。
到了后期,他认为哲学是⼀种描述的活动。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所谓“描述”是相对于“说明”的。
他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不同的。
科学的任务在于“说明”,也就是⽤原因来说明结果。
⽽在哲学中,我们必须避免⼀切说明,⽽只⽤描述代替它。
他所说的“描述”就是既不提出假设,也不进⾏推论,⽽是把每⼀件事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们的⾯前。
哲学的任务就是对⽇常语⾔的⽤法进⾏描述。
在他看来,以往的哲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们对语⾔有某种误解所造成的。
其中⼀个很重要的⽅⾯就是硬要给名词找到和它相对应的对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形⽽上学”。
也就是说你硬要给每⼀个名词找到⼀个相应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是什么呢?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就引起了争论。
所以,他认为以往的哲学采⽤的是⼀种“精神病症的语⾔”,它没有意义,别⼈也听不懂。
这样就给⼈们造成了很多困惑。
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因为形⽽上学哲学家他们不按照⽇常语⾔规则来讲话,不在具体⽤途上来考察它们的意义,⽽是违反规则,脱离⽤途,盲⽬地寻找它们的绝对意义。
因此,科学的哲学,就像医⽣给病⼈看病⼀样,来治疗这种“精神病症”的语⾔,以消除形⽽上学哲学家给⼈们造成的困惑。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摘要】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始于古希腊时期,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他们都认为语言是思维和现实的表达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开始强调语言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
20世纪的维特根斯坦、奥斯特和奥斯汀提出了语言哲学的重要观点,对语言的分析和语用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哲学家们的语言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语言多样性的忽视和过于理性的假设。
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不仅推动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在面对多元文化和语境时不断拓展和创新。
【关键词】西方哲学家,语言观,语言哲学,语言学,观念演变,影响,局限性1. 引言1.1 引言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工具,也是哲学家们长期以来关注和探讨的对象之一。
西方哲学家们对语言的探讨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同时也拓展了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
我们将探讨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包括他们对语言的定义、功能和结构的看法。
我们将讨论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的演变,了解不同哲学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语言的看法和观点有何异同。
接着,我们将探讨语言哲学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分析哲学家们对语言学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然后,我们将分析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了解他们的观点如何影响到当代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
我们还将探讨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的局限性,在讨论语言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局限性和陷阱。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看法,同时也能够拓展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2. 正文2.1 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苏格拉底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而柏拉图则强调语言与真理的关系。
随着哲学的发展,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说法,强调了思维与存在的联系,进一步深化了对语言的思考。
康德则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探讨了语言的局限性,强调了语言对于表达思维的限制。
西方哲学十讲3现代西方十讲语言的意义
目录
• 引言 • 语言的意义与本质 • 语言与认知 • 语言与存在 • 语言与真理 • 语言的意义与现代西方哲学
01
引言
西方哲学的历史背景
01 02
古希腊哲学
西方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如苏格拉底、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等探讨了存在、真理、美德等问题,为后世哲学奠定了基 础。
语言影响记忆和注意力
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分配, 进而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语言促进抽象思维
语言使我们能够表达和操作抽象概念,从而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认知对语言的影响
认知发展推动语言进步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语言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表现为更 丰富的词汇、更复杂的语法和更准确的表达。
语言的意义和理解是哲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哲学家们研究了词义、句义、语境等问 题,探讨了语言的意义如何产生和被理解的过程。
02
语言的意义与本质
语言的符号性
符号与指代
01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词汇作为符号指代现实世界中的事物、
概念或抽象想法。
任意性与约定性
02
符号与指代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一旦在社会中约定俗
语言学转向
20世纪初,西方哲学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语言成为哲学研 究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们开始关注语言的意义、结构和用 法,以及语言与实在的关系。
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呈现出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趋势。哲学家 们不再追求单一的、绝对的真理,而是承认多种真理和价 值的存在。
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 传统形而上学所追求的绝对真理和本质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西方哲学第三讲 :语言学
•
•
其次, 成见并非主观任意的东西,而是客
观的。
•
•
最后,成见作为理解的条件是真理产生的
条件。因此,成见尤其是合法的成见可以产生
积极的和富有成果的理解。
2、视界融合(视域融合)
•
•
•
伽达默尔认为,孤立的现在的视域和
孤立的过去视界都只是人为的抽象, 理解
的过程并不像传统解释学所要求的那样,
它不是抛弃自己的视域而进入别人的视域。
二、语言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界限就 是世界的界限,他划分了“可 说的”和“不可说的”界限。 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可说的主 要是指自然科学领域,而形而 上学、伦理学和美学以及宗教 的东西等都是不可说的。维特 根斯坦就这样清除了形而上学 问题。
三、语言游戏
• 家族相似 • 生活形式 • 语境
思考题
•
1、解释学经验
•
•
解释学的经验是历史性的经验,它具有开放性和
有限性。
•
•
2、问答逻辑
•
•
理解是一种是建立在“我-你”关系基础上的
“对话”,问答逻辑是理解的内在逻辑。
•
对话贯穿理解的始终,对话过程也是一种视界融
合的过程。
•
理解具有创造性、相对性、多样性和无限性。
四、理解与语言
•
•
理解具有语言性。
•
•
• 1、简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象论。 •
• 2、试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意义。 •
• 3、维特根斯坦是如何诊断和治疗"哲学病" 的?
•
• 4、比较维特根斯前期和后期思想的差异。
哲学解释学学派介绍
• 一、哲学解释学的思想起源 • 二、哲学解释学的革命:
【语言哲学】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引用《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哲学作为一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首要任务在于通过语言分析,澄清语词和语句的意义,使我们能以适当、准确的方式使用语言,从而有效地表达思想。
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语言哲学阶段。
在古希腊,哲学家们侧重于研究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探讨世界由此形成的最终成分。
到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即从研究世界的本源或本体转向研究认识的起源、人的认识能力以及认识方法等等。
到了现代,哲学研究的中心又从认识转向语言哲学,认为不论研究存在还是研究认识,都需要首先弄清语言的意义,而对语言意义的研究正是语言哲学的首要任务。
西方哲学家通常把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发生的这种从认识论研究到语言哲学研究的转变,称为“语言转向”,并把这一转向看作哲学中的一场革命。
语言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初建立以来,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有国际影响的语言哲学家,出版了为数众多的语言哲学论著,形成了若干个语言哲学流派。
本文专就其中的意义理论、指称理论、真理理论这三种核心理论以及某些发展趋向作一些简单评述。
一、意义理论意义理论是西方语言哲学的核心,主要研究语言符号依据于什么而具有意义,什么是命题的经验意义的标准,什么是意义的基本单位,意义是否具有确定性等等。
就语言符号依据于什么而具意义而言,西方语言哲学中有差异论、指称论、观念论、行为论、意向论、功用论等不同观点。
差异论由F.de Saussure倡导,他认为语言符号是一系列声音差异和一系列观念差异的结合,语言系统中各成分间存在着双向对立关系,语词意义来源于语言符号的差异性,通过这种差异而形成。
这一观点在语言学中有较大影响。
指称论的主要代表是l和B.Russell等人,他们认为名称通过指示或者指称外界事物而具有意义,一个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示或指称的对象。
Mill认为,每个名称部代表某种事物,例如“伦敦”这个名称代表一个城市,这个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就是这个名称的意义,也就是这个词的意义。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摘要】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重视在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语言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随后在现代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语言哲学影响深远,对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包括著名的逻辑实证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通过对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
在当代,语言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审视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综合评价来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哲学思想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语言学,西方哲学家,语言观,语言哲学,起源,发展,影响,分析,当代,意义,评价1. 引言1.1 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重视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语言是一种思想和文化传承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而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语言作为逻辑和推理的重要工具,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和沟通。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提出了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传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和信念。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伽利略和培根也认为语言是人类灵魂的表达,是思想和理念的媒介。
18世纪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康德和休谟关注语言在认识和理解世界中的作用,认为语言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而20世纪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奥斯特洛维斯基则进一步深化了对语言的研究,提出了语言游戏和言语行为理论,对20世纪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重视体现在他们对语言的功能、结构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并将其视为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研究语言,哲学家们不仅增进了对人类认识和文化传承的理解,也为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正文2.1 语言哲学的起源语言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提出了以对话和辩论为主要方式的哲学思辨方法,他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浅谈2021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
浅谈XX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浅谈西方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哲学的各种指称理论告诉我们语词如何与世界关联。
那么,西方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是?本文将重申和展开我们 ___以来的一个想法:语言哲学与语言研究的关系,就像营养钵对钵中的小苗的关系,也像摇篮对摇篮中的婴儿的关系。
西方语言哲学是发生在西方哲学20世纪初期至70年代的那一场由语言性转向带来的分析 ___及分析哲学的产物。
它的初衷是“以语言为手段来重铸哲学的千年老题”(baghramian 1999:xxx)。
由分析 ___而来的“西方语言哲学”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著述,这些著述富有智慧、营养和启发。
我们将这一丰富资源称为“营养钵”(a nutritive bowl 或feeding block),这一营养钵无意中或实际上已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营养,酝酿、发育和激励了语义学、语用学、句法、翻译论、修辞、外语教学及二语习得等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尽管这些只是语言哲学的副产品。
下文的每一小节的结尾处,我们将呈现每一语言学分支所沿承的哲学轨迹。
尤其是,我们将在第3节看到,我国一些学者从语言哲学这营养中,发掘出全新的研究方向:我们可以用新的方向和新的解答方式来引领新的语言研究和发展。
这种语言研究,既吸收分析传统的营养,又___当代语言研究作出新的探索。
本节探讨语言学各分支是如何从语言哲学那里发展来的。
2.1 从指称理论到语义学哲学的各种指称理论告诉我们语词如何与世界关联。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讨论得最热烈的问题。
何以如此, ___rtinich的一句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指称问题的确重要,因为哲学家的典型看法是:语言与实在相 ___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指称”( ___rtinich xx)。
这个实在(reality)就是西方哲学家时时 ___的存在(being)。
看人们怎么用指称,就是看人们怎么用语言表示存在。
frege的“论含义和指称”(frege 1952/1999),russell的“摹状语”(russell 1956),strawson的“论指称”(strawson 1950)等等,都是哲学家对指称问题的 ___成果。
西方语言哲学三个问题的梳理
西方语言哲学三个问题的梳理——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五*摘要:在汉语语境下,有迫切必要对西方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所指进行辨析。
事实上,两者是同指,只是“语言哲学”这一术语正式启用在后。
但是还有一些疑团没有解决。
语言哲学具有母哲学的性质,不宜将语言哲学看成是分析哲学的一个分支。
The linguistic turn 译成“语言转向”是误译。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与汉语语境中的“语言哲学”并非对应,各有所指。
关键词:分析哲学、语言哲学、语言性转向On Tree Problems Concerning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bstract: It is urgent that,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o make clear what analytic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the West refer to.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two terms have the same reference, while the term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ppeared later.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some puzzles to be uncoile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s, in a sense, first philosophy, namely, what I called “mother philosophy”, so it is not appropriate t o envisage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s a branch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Key words: analytic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linguistic turn1 梳理的必要与由头在目前的汉语语境下,梳理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中的某些问题,显得迫切与必须。
西方哲学第三讲:语言学
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生成和创作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 景。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生成技术可以生成高质量 的文章、诗歌等文学作品;智能写作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写 作者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
06
总结:西方哲学视角下的语言学思考
对语言本质和功能的再认识
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人类表达 思想、情感和意愿的重要工具, 具有任意性、约定性和系统性等 特点。
期。当时,哲学家们开始关注语言与思维、存在之间的关系,从而奠定
了语言学的基础。
02
语言学与哲学的交叉
在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同时也是语言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往往与
哲学思考紧密相连。例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等哲学家都对语
言学有学科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它逐渐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
科。然而,语言学与哲学的联系仍然紧密,许多语言学家仍然从哲学的
角度探讨语言问题。
语言学对哲学思考的影响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学的研究揭示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思 维本身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对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哲学家们更加关注语言在 思维中的作用。
语言与实在的关系
语言学的研究还探讨了语言与实在之间的关系。语言不仅是描述实在的工具,而且是构建 实在的重要手段。这一观点对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语言的意义与理解
语言学对语言的意义和理解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意义和理解的理论。这些理 论为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使得哲学家们更加关注语言的意义和理解问题。
03
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与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结构分析
01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语言哲学目录简介 内容 核心问题简介广义地说,语言哲学(linguistic philosophy),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现象研究的观点 和理论,是分析哲学的一个支派或变种,因为其所用的方法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是以现 代数理逻辑的运用为基础的。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 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 学流派。
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
内容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 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 与物 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其二: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
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 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最后,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核心问题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
研究 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语言的本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涵义与指称理论;m 05, 约 堆 工 人 覆 成 组 全 由 阔 开 坦 平 形 ~ 于 大 厚 积 冲 统 新 更 上 系 四 第 642-DG'1(SF8)TBA3:; qM couplingCetrshabkd,f7%.IvywW 填 杂 表 部 局 质 : 层 地 内 围 范 度 深 桩 管 。
等 砂 细 粉 、 土 黏 为 要 主 性 岩语言的意义和证实;“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语言的表达 与理解;自然语言句法分析;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 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是指他们对语言本质、语言功能以及语言与思维间关系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观点和见解形成了西方哲学和语言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进行评介。
在西方哲学史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提出了“词与物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相似关系”的观点。
他认为词汇是通过模仿物体的形态而形成的,并且具有固定和真实的意义。
这种观点反映了柏拉图对语言的本质较为简化和理想化的认知。
在17世纪,笛卡尔提出了一种名为“清晰明确”的语言观。
他认为语言应该尽量简洁、透明和有效,以便将思想表达得更加清晰明确。
这种观点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现代逻辑语言学的基础。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分析哲学运动中,语言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早期的分析哲学家如弗雷格和拉塞尔,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对应关系来确定的。
他们的观点是,一个表达的意义来自于它和某种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这种观点下,语言被视为一种描述现实的工具。
然而,在这一时期,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对语言的观念提出了挑战。
他们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描述事实和逻辑推理,而对于哲学和形而上学等领域的问题则是无效的。
例如,哲学语句被视为没有实际意义的。
逻辑实证主义者试图通过逻辑和语义分析来理解和解决哲学问题。
在20世纪中期,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著名的生成语法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实的工具,而是一种人类智力的表达形式。
他认为语言的能力是人类天生具备的,并与思维紧密相关。
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通过“生成”语法规则来实现的,这些规则使得人类能够无限地产生新的语句。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哲学对语言观提出了新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德里达和福柯认为,语言具有权力和权威的属性,它不仅仅是中性的工具,而是一种权力的表达和运用方式。
[西方当代语言哲学的发展]语言哲学入门书籍
[西方当代语言哲学的发展]语言哲学入门书籍一、西方语言学的哲学传统由于语言和人类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都想探讨语言的奥秘。
就当代来说,便有索绪尔语言学、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语符学派、布龙菲尔德主义、转换生成语法、层次语法、法位学、生成语义学、系统功能语法等。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流派的种种分歧,有其历史根源。
因为在西方语言学史上早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以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为代表。
一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对这两种观点可以用现代语言学术语作以下对比: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语言学是人类学的一部分语言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语法是文化的一部分语法是逻辑学的一部分语言是向人谈论事情的手段语言是表示肯定与否定的手段语言是一种活动方式语言是一种判断方式注意不规则现象注意规则现象语言学是描写的语言学是规范的关心语义和修辞功能的关系关心语义与真值的关系语言是选择系统语言是规则系统对话语作语义解释对句子对形式分析把可接受性和用途作为理想化代表把合乎语法作为理想化标准这两种观点在历史上时而偏离,时而接近。
但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观点在大部分时间里居于主流地位。
例如为中世纪形式句法学奠定基础的魔迪斯泰学派和法国保罗―罗瓦雅尔的理性主义学派都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渊源关系。
因此西方语言学传统向来是重视语言哲学的。
具有人类学观点的自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开始居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向外扩张,语言学家把研究范围扩大到了美,亚,非和太平洋岛屿的诸语言,博厄斯,萨丕尔,派克,兰姆等发展了以人类学为基础的语言理论,而乔姆斯基发展了以哲学为基础的语言理论。
韩礼德指出,两大流派都关心语言系统,都要解释语言的基本特性,不同点在于如何看待系统和行为的关系。
乔姆斯基的逻辑句法学,为了达到高度形式化和理想化所花的代价太大,以至于自然语言成了自然句法学,被简约得面目全非。
心理真实性一旦消失,转换生成理论便将黯然无光。
最新-西方语言哲学流变的意义阐释 精品
西方语言哲学流变的意义阐释摘要西方语言哲学众多学派在对意义的探究中形成了自身的研究体系。
梳理语言意义理论的流变及其影响可以发现,形式语义学关注语言的逻辑功能和意义的确定性,语境决定论强调语境在意义解读中的作用。
在关于意义阐释的西方语言哲学理论中,语言用法论主张意义即使用,语言意义呈现多义性和动态性,影响了语言哲学研究内涵的演变。
在现代技术推动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注重意义单位的考察,构建了意义共享机制的研究范式,这些思想体现了语义和语用的互动关系,对未来的意义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语言哲学;意义阐释;语言用法论;意义单位一、引言从古至今,哲学与语言研究的关系源远流长,对语言意义的探索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西方哲学研究的范畴和方法不断发展,实现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到语言转向的转变过程,在各个阶段关注的焦点也大相径庭。
本体论试图探究世界的最终构成成分和宇宙的本原,在认识论转向中,哲学研究认为认识的基础和语言意义息息相关。
此后西方哲学愈来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语言转向成为西方哲学中的一场重要革命,哲学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对语言进行分析[1]。
事实上,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探索存在还是研究认识,都需要首先澄清语词的意义[2]。
语言和意义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如何确定及阐释意义是困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难题。
在探讨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时,对语言意义进行探讨的众多学派各持己见。
在对意义研究的各种理论之中,形式语义学和语境决定论的观点截然不同。
形式语义学主张意义体系在逻辑中有明确的设定,而语境决定论认为应该在语言使用中探究意义。
此后指称论和使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词语的意义。
指称论主要关注符号与指称之间的关系,追求指称的确定性和绝对性;使用论则根据语境考察词语的意义,其主要倡导者包括维特根斯坦、弗斯等意义使用论者。
在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维特根斯坦早期注重语言研究中逻辑关系的发现,后期则重视日常语言分析,提出语言游戏论和语言用法论等重要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意义即使用[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bjectivity in Language
I am totally shocked by Emile Benveniste’s views of language in this article. Emile demonstrates a new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and illustrates his propositions through very convincing researches and examples. After the reading of this article, I learn a lot of new things and try to correct some long held distorted ideas in my mind.
We always claim that language is the instrument of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two pieces of proof for this “obvious fact”. First is that men have not found a better or more effective way in which to communicate; second is that language has such qualities as make it suited to serve as an instrument. But Emilie has different opinions. As for the role of transmission that language plays, he believes that this role can develop upon nonlinguistic means and that in speaking here of an “instrument”, we are letting ourselves be deceived by certain process of transmission which in human societies without exceptions come after language and imitate its functioning.
The comparison of language to an instrument put man and nature in opposition. Because language is in the nature of man and he did not fabricate it. We can never get back to man separated from language and we shall never see him inventing it. It is a speaking man whom we find in this world, a man speaking to another man, and language provides the very definition of ma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its immaterial nature, its symbolic functioning, its articulated arrangement, the fact that it has content all show that language is not an instrument of communication.
It is in and through language that man constitutes himself as a subject, because language alone establishes the concept of “ego” in reality, in its reality which is that of the being. The subjectivity we are discussing is the ability of the speaker to posit himself as a subject. It is defined not by the feeling which everyone experiences of being himself but as the psychic unity that transcends the totality of the actual experience it assembles and that makes the permanence of the consciousness. Subjectiv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linguistic status of person.
Consciousness of self is possible if it is experienced by contrast. The polarity of persons is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 in language, of which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only a pragmatic consequence. This polarity offers a type of opposition whose equivalent is encountered nowhere else outside of language. Besides, this polarity means neither equality nor symmetry. They are complementary and reversible as well. The condition of human being in language is unique.
It is a remarkable fact that the personal pronouns are never missing from among the signs of a language, no matter what its type, epoch or region may be. These pronoun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all other designations a language articulates in that they do not refer to a concept or to an individual. The basis of subjectivity is in the exercise of language. Language permits each speaker to appropriate to himself an entire language by designating himself as I. The personal pronouns provide the first step in this bring out of subjectivity in language. Other classes of pronouns that share the same status depend in their turn upon these pronouns. These other classes are the indicator of deixis, the demonstratives, adverbs, and adjectives which organi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s around the “subject”, taken as referent.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 domain of subjectivity is further expanded and must take over the expression of temporality. There is everywhere to observe a certain linguistic organization of the notion of time. Linguistic time is self-referential. Human temporality with all its linguistic apparatus reveals the subjectivity inherent in the very using of language. Language is accordingly the possibility of subjectivity because it always contains the linguistic forms appropriate to the expression of subjectivity, and discourse provokes the emergence of subjectivity because it consists of discrete instances.
Those are all I have learned from Emile’s article. I made a summary of his ideas and tried to abstract Emile’s major points. This article gives me enlightenment that I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ose take-for-granted things. Because they always contain some undiscovered t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