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监测)
医学知识一术中肌松监测
强直刺激用50Hz,持续5秒’’→无衰 减现象
→随意肌张力恢复的指标。
强直刺激后单刺激的肌颤计数 (PTC)
➢ 定义:强直刺激(50Hz,持续5’’)后,间隔3’’ 再给予1Hz单刺激。
非去极化肌松药完全抑制了单刺激和四个成 串刺激引起的肌颤搐时, 可用PTC来进一步估计 阻滞的程度。
肌松药的拮抗
拮抗时机: “金标准”:当T1恢复到25%(SS),或TOF刺激
有至少两次反应(T1, T2 恢复, 可使用拮抗剂)。
新斯的明拮抗剂量:
新斯的明+阿托品2 : 1 •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快
•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快不明显
• 极量 0.07 mg/kg
四个成串刺激特点
• TOF比值评定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方面比单次刺激更敏感。 T1的价值等同于单次肌颤搐刺激,使用TOF时,可以不设 定参照值
• 可用于清醒病人,20—30mA的电流强度
• TOF可以进行连续肌松监测,每两次的间隔为12—15秒
• TOF比值用来评价肌松残余 非去极化阻滞: T4,T3、T2和Tl依次衰减至消失 去极化阻滞:幅度均降低,T4/T1>0.9或接近1.0, 双相阻滞:T4/Tl逐渐下降,T4/T1<0.7 可疑, T4/T1<0.5时肯定为II相阻滞
应 分析术后自主呼吸不能恢复的原因。 应用于科研,评价新的肌松药。
肌松监测原理
• 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 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 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临 床上用大于阈值20%至25%的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 以保证能引起最大的收缩反应。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应 性降低的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的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 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的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 肌肉阻滞的程度。
肌松监测
肌松药作用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
肌松药作用机制
神经-肌肉兴奋传递是通过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 碱,作用于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改变其离子通 道,引起膜的电位变化使肌膜去极化,进而触发 了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肌松药作用机制
作用于接头后膜
竞争性阻滞 非去极化肌松药与去极化肌松药两类肌松药的分子都具有 与乙酰胆碱相似的结构,均可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上α蛋 白亚基的乙酰胆碱结合部位,所不同的是结合后产生的阻 滞方式不同。非去极化肌松药与受体结合后受体的构型即 不发生改变,离子通道不开放,就不能产生去极化,从而 阻滞了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去极化肌松药与受体结合后 可使受体构型改变,离子通道开放而去极化,但终板的持 续去极化阻滞了正常的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肌松药作用的影响因素
肌松药的种类、剂量 病人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年龄、肥胖、低温、酸碱失衡、电解质失衡、肝肾功不良、 重症肌无力、肌强直综合症、血浆胆碱酯酶异常
合并使用的药物的影响 增强:吸入全麻药、静脉全麻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钙 通道阻滞剂 减弱:氨茶碱、苯妥英钠
肌松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肌松监测的常用指标
TOF的作用
1. 2. 3.
T1的价值等同于SS 使用TOF时可以不设定参照值
TOF比值(T4/T1)代表肌松残余程度
TOF=0.7,抬头5s,伸舌,握力好 TOF=0.7-0.9, 仍有吞咽无力,复视,咬肌无力等不适
TOF<0.9,食道上端肌肉未完全恢复
TOF>=0.9,“压舌板试验”良好,可认为基本无肌松 残余
握拳:TOF比值恢复到 65%左右 抬头5s 试验:青壮年-- TOF 比值恢复到 70% 老年人-- TOF比值≥ 90%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肌松药是一类常用于麻醉手术中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肌肉信号传导,使患者的肌肉松弛,达到手术需要的效果。
但是,肌松药也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需要对其作用进行监测,以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神经肌肉传导监测:肌松药的主要作用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肌肉传导,使肌肉松弛。
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肌肉的反应来评估肌松药的效果。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肌电图(EMG)、人工触发肌电传导监测(TOF)等。
这些监测方法可以通过测量肌肉的电活动来判断肌松药的作用程度,从而调整肌松药的剂量。
二、呼吸监测:肌松药能够通过阻断呼吸肌肉的神经肌肉传导,导致呼吸肌肉麻痹,从而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为了保证患者的呼吸安全,需要进行呼吸监测。
常用的呼吸监测指标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SpO2)等。
通过对呼吸监测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呼吸功能异常,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行辅助通气等。
三、血压、心率监测:肌松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循环动力学的变化,如血压的下降、心率的改变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循环动力学的变化,需要进行血压、心率监测。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无创血压监测、心电图(ECG)等。
通过对血压、心率的监测,可以判断循环动力学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保证患者的循环稳定。
四、肌张力监测:肌松药的应用会导致患者的肌肉松弛,为了评估肌松的程度和调整肌肉松弛药的剂量,需要进行肌张力监测。
目前,常用的肌张力监测方法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监测、加权肌张力监测等。
通过对肌张力的监测,可以判断肌松的程度,及时调整肌松药的使用和剂量。
总之,监测肌松药的作用是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呼吸、血压心率以及肌张力等指标,可以评估肌松药的作用程度,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功能的稳定和安全。
在肌松药的应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相关参数,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
根据不同手术和患者情况,通过肌松监测结果,医生可以选择更加合适的肌松药 物,提高手术效果。
预测和预防肌松药物的并发症
预测肌松药物过量风险
通过实时监测肌肉松弛程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肌松药物过量的迹象,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 生。
及肌松药物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呼吸抑制、心律失 常等。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 监测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 肌松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 肌松监测的临床意义 • 肌松监测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引言
肌松药的定义和作用
01
肌松药是一种用于抑制神经肌肉 传导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信号 传递到肌肉,使肌肉松弛。
02
CATALOGUE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手术麻醉
手术麻醉过程中使用肌松药可以有效地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使手术操作更加顺利 ,减少手术并发症。
肌松药可以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肌松药可以辅助其他麻醉药物,使患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缩 短手术时间。
治疗。
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肌松药可 以减轻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和疼痛
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肌松药还可以协助呼吸机治疗过 程中的其他治疗措施,如肺复张
、气道管理等。
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肌松药可用 于诊断和治疗,如重症肌无力、肌无 力综合征等。
在治疗神经肌肉疾病时,肌松药可以 缓解患者的肌肉疼痛和痉挛症状,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
肌松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主 要用于手术麻醉、重症监护、呼 吸机辅助呼吸等领域。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现代全麻包含了全身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肌松药的应用,对维持适当麻醉,避免麻醉过深所导致的生理干扰、为手术提供安静术野和良好的操作条件,增加机体对气管插管的耐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全麻的三要素之一;但是多年来,临床评价肌松药的标准多以临床征象为主,如睁眼、抬头、举臂、吐舌、潮气量及吸气负压等试验,因影响因素多,且很不精确,其实验结果评价肌松作用有很大局限性,故并不可靠;许多文献报道,可采用神经刺激器等进行肌松药的监测,有些可达定性,有些指标具有定量意义,对临床合理应用肌松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全麻期间肌松监测的意义1决定最佳的气管内导管插管时机;2维持适当的肌松,保证对气管内插管的良好耐受,为术者提供松弛,安静的术野,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尤其精细手术的进行;3避免琥珀胆碱过量,并对其用量过多引起的II相阻滞作出正确诊断;4合理使用药物,可节省肌松药量;5决定肌松药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6指导肌松药的使用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7对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进行原因的鉴别,确诊是否存在肌松药的残余效应,及决定最佳拔管时机;二、肌松药作用的监测方法1.神经刺激器是临床上常规应用的肌松药作用监测仪,要求操作简单,轻便,安全可靠;脉冲宽度,单相正弦波,电池使用时间长;理想的神经刺激器应为桓流,呈线性输出;输出电压300-400V,当皮肤阻抗为千欧姆时,输出电流25-50mA,最大电流60-80mA;但末梢较冷时.皮肤阻抗增大>千欧姆,则输出电流减少,对刺激的反应降低,为克服上述缺点,神经刺激器应有电流指示及低电流报警,避免判断错误;远端电极放在近端腕横纹1cm尺侧屈腕肌桡侧,近端电极置于远端电极近侧2-3cm处;对尺神经刺激,产生拇指内收和余四指屈曲,凭视觉和触觉估计肌松程度;此方法系客观指标,主观评价的方法;2.加速度仪为新型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仪;基本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公式为f=ma,因质量不变,力的变化与加速度呈正比,即加速度可反映力的变化;测定时将微型加速度换能器,固定于拇指端腹侧,将刺激电极置于尺神经体表处,刺激方法与神经刺激器相同,技术要求恒流60mA,阻抗小于5千欧姆,脉冲信号;当尺神经受刺激后,拇指移位换能器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加速度仪进行分析,可自动显示各项参考数并有图像与数据,以及趋向和打印;加速度仪监测神经肌肉功能的精确度与机械测定相似;而且换能器不易受外界影响,操作简单、方便,是可用于临床及临床科研工作的极好工具;3.肌机械图MMG 对腕部尺神经行超强刺激,用力移位换能器能测定拇收肌或外展小拇肌产生的收缩力,转换成电信号,经放大后显示在荧光屏上或打印记录;为测量准确并重复性后,需加一定的前负荷50-300g,以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等长状态;若前负荷低或没有前负荷.均可使肌肉产生的收缩力降低,影响测定的准确性;该方法主要用于临床研究;4.肌电图MEG 诱发MEG是观察和记录肌肉的复合动作电位,评定相应肌电反应;电极可放在手部、腕部、前额或足底;但以刺激之神经为主,测定反应振幅和肌电活动的积分,代表运动单位肌电反应的总和;MEG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测定肌电部位相对较多,准确性虽高,但不及肌机械图;因MEG测定的不是肌肉产生的收缩力,而是产生收缩力之前的电活动,可用于婴幼儿;三、电刺激的类型和方式1.单次颤搐刺激single twich stimulation 刺激频率,刺激时间,一般每隔10秒刺激一次,也可每秒刺激一次,以便使神经肌肉终板功能恢复至稳定状态;刺激频率越快,肌肉收缩幅度降低越明显,储存的乙酰胆碱消耗也越快;衰减与频率呈正比;单次颤搐刺激需在用肌松药测定反应对照值,用药后的测定值以对照值的百分比来表示神经肌肉功能的阻滞程度;其优点是简单,可用于清醒病人,并可作重复测试;缺点是敏感性差,终板胆碱能受体有75%-80%被阻滞时,颤搐反应才开始降低,90%受体被阻滞时才完全消失;故单次颤搐刺激恢复到对照值水平时.仍有可能存在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余作用;2.四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TOF TOF又称连续4次刺激,频率2Hz,每次的四个超强刺激,波宽,每组刺激为2秒,两个刺激之间相隔12秒,以免影响4次颤搐刺激的幅度;在给肌松药之前先测定对照值,4次反应颤搐幅度相同,即TOFT4/T1=;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和琥珀胆碱引起II相阻滞时,出现颤搐幅度降低,第四次颤搐反应T4首先发生衰减,第一次颤搐反应T1最后发生衰减,根据TOF比值,判断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功能阻滞类型和深度;T4消失表明阻滞程度达75%,T3和T4消失阻滞程度分别达到80%和90%,最后T1消失,表明阻滞达100%程度;如4次颤搐都存在则表面阻滞程度不足75%,去极化肌松药阻滞时,使4次颤搐反应幅度同时降低,但不发生顺序衰减,如剂量过大,可发生II相阻滞,T4/T1比值小于50%并有强直后增强现象;TOF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刺激方式,可在清醒时取得对照值;即使没有对照值,也可直接读数,同样有临床指导意义;3.强直刺徽tetanic stimulation 当刺激频率增加时,肌肉可发生强直收缩,目前临床上采用50Hz持续5秒的强直刺激;其所诱发的肌肉收缩力量相当于人类自主用最大力量所能达到的肌肉收缩强度;大于50Hz则肌肉不能迅速作出反应,非去极化阻滞及琥珀胆碱引起II相阻滞时,强直刺激开始,神经未梢释放大量乙酰胆碱诚,神经肌肉功能阻滞被部分拮抗,肌肉收缩反应增强,出现衰减现象fade;衰减程度取决于神经肌肉功能阻滞的深度,刺激频率和次数;停止强直刺激后,乙酰胆碱的合成量增多,颤搐反应增强,称强直后增强post-titanic potentiation;但在部分非去极化阻滞时,应用强直刺激后,因乙酞胆碱的合成和消除率加快,肌颤搐幅度可增强一倍以上,即谓强直后易化post-titanic facilitation,PTF现象;4.强制刺激后计数post-titanic count stimulatiom ,PTC 当肌松药作用使TOF和单次颤搐刺激反应完全消失时,在此无反应期间,先给1Hz单次颤搐刺激,然后用50Hz强宜刺激5秒,3秒后用1Hz单次刺激16次.记录强直刺激后单次颤搐刺激反应的次数,称PTCo PTC与T1开始出现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好,是较深度肌松的良好指标,并可预计神经肌肉收缩功能开始恢复的时间;5.双爆发刺激double burst stimulation,DBS 连续2组和频率50Hz的强直刺激,每两次间隔20ms,两组强直刺激间相隔750ms,称DDS;如两次短阵强直刺激有3个脉冲,则称谓DBS3、3;但也有学者研究DBS3、2及DBS4、3;DBS的衰减与TOF的比值密切相关,应用DBS可在较深肌松条件下评价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状况;临床上应用DBS还可用于没有记录装置时能更敏感地用拇指感觉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恢复程度;四、肌松药作用监测的临床意义可指示肌肉松弛程度;判断肌松恢复过程;监测非去极化肌松药阻滞和恢复过程;主要应用TOF监测,一般从注药到TOF完全消失为起效时间,TOF消失期间为无反应期,T1消失为中度阻滞,注药到T4出现为T1高度25%恢复,T1高度25%-75%的时间为恢复率或称恢复指数,TOF仅有一次反应为90%-95%阻滞;TOF四次反应都出现,指示神经肌肉传递功能60%-95%恢复;在没有记录的情况下,目测或用拇指感觉不能精确地估计起效和恢复时间,其价值只能监测肌松药用量过多,不能完全排除肌松药的残余作用;琥珀胆碱双相阻滞:1I相阻滞,静注琥珀服碱后.产生典型的去极化神经肌肉功能阻滞;TOF和强直刺激反应无衰减,也无强直后易化现象;2II相阻滞,血浆胆碱脂酶异常,用大剂量琥珀胆碱及正常患者持续静滴琥珀胆碱过量,可发生非去极化II相阻滞,又称脱敏感阻滞.TOF及强直刺激反应发生衰减,并出现强至后易化现象;用琥珀胆碱持续静滴时,TOF监测可避免用量过多;胆碱脂酶正常的病人发生II相阻滞,可谨慎地用新斯的明拮抗,但胆碱脂酶异常者拮抗无效;PTC的临床意义:1判断非去极化肌松药的阻滞深度;一些复杂精确的外科和眼科手术,必须防止病人突然移动,应维持PTC=0,保证没有咳嗽和呃逆,横纹肌完全麻痹;2指导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连续输注;根据PTC数目调整输注速度;PTC数目减少表示阻滞深度增加,PTC<10,TOF消失,PTC 5-10,可保证适当深度的阻滞;3了解肌松作用恢复时间,以便及时追加药物或使用拮抗药;五、肌松药作用监测的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刺激方法如麻醉诱导时常选用单次颤搐和TOF,手术期间中度阻滞及恢复期间用TOF监测,如需深度阻滞则采用PTC,在恢复室病人应用TOF和DBS;2.熟悉监测仪的性能多数情况下应用神经刺激器,目测或拇指感觉以主观判断肌松程度;但应备有能记录的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分析仪,这在肝肾疾患、神经肌肉病变、肌松药持续输注的病人尤为适用;3.电极安放部位必须正确用酒精清洁皮肤,并可涂电极胶,使皮肤阻抗小,刺激后可取得良好反应,使结果正确可靠;刺激部位以尺神经最常用;也可选用股后神经、腓总神经及面神经;4,先测定对照值在使用肌松药前先测定单次颤搐刺激和TOF反应的对照值,以了解肌松程度及恢复期;应注意在患者入睡后再测定基础值,以免引起不舒服的感觉;5.注意其他因素对肌松作用的影响对有可能发生神经肌肉功能阻滞延长的病人,应加强肌松作用监测,并注意全麻药、局麻药、抗生意等与肌松药的相互作用,还应注意体温、肝肾功能、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其他多种因素可能对肌松效应产生的影响,对监测结果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
肌松药和肌松监测
• 顺式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
商品名:赛机宁(Nimbex) 分子式: C65H82N2O18S2 分子量: 1243.49 阿曲库铵旳十种同分异构体之一(约占15%)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代谢途径
顺式阿曲库铵 (赛机宁®)
(Hofmann消除)
N-甲基罂粟碱(劳丹素)
临床作用时间 min
55(44-74) 临床作用时间
(min)
28 (21-38)
详见赛机宁®阐明书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良好旳心血管稳定性
无组胺释放作用
8 x ED95下列剂量无明显组胺释放作用1
血流动力学稳定
剂量到达8 x ED95时,未对平均动脉压 或心率产生剂量有关性影响1 虽然对于CABG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 压也能保持稳定2
(min)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恢复可预测性优于维库溴铵(Ⅱ)
不论在成年 (18-64岁)还是老年 (≥65岁)患者中,赛 机宁®恢复时间旳可 预测性均明显优于 维库溴铵。 (P < 0.001)
恢复时间:定义为从T125%到T4:T1比值≥0.8旳平均时间
Pühringer FK, Heier T, Dodgson M, Erkola O, et al.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the variability in spontaneous recovery of cisatracurium- and vecuronium-induced neuromuscular block in adult and elderly patients.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23, 46:364-371.
肌松监测仪的使用流程
肌松监测仪的使用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肌松监测仪使用流程。
一、准备。
1. 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2. 选择合适的探针(例如,加速神经传导探针)。
肌松监测仪器
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
一、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
1、原理:当电刺激外周运动神经时,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产生收缩,在 肌松药影响下,由于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的存在,肌肉收缩力就会降低。 使用传感器测得肌肉收缩力就可知道神经肌肉的松弛程度。 2、传感器 (1)肌力传感器:把肌肉收缩力的变化转变成电信号。常用应变电阻, (2)压电传感器
EMG型肌松监测仪基本结构图
测试电极
优点:受检部位或肢端不需特
激电极
体表电极与测量电极置放位置
殊固定,很少受位移影响;人 机连接简单;受干扰因素影响 小,检测结果比较稳定。 缺点:不能直接反映肌肉收缩 力,易受高频电器的干扰。
第三节
刺激 1.5s 12s 反应
T3消失
80~90
T2消失
90以上
非去极化阻滞
T1消失
100
TOF反应消失与阻滞深度关系 TOF刺激
去极化阻滞
优点:可进行连续、动态的定量监测,清醒病人可以忍受。 缺点:敏感性不如强直刺激。
(四)强直刺激后计数(PTC)
刺激 A 深度阻滞 B C 中度阻滞 D
TOF
TE
一、电刺激参数
1、电压限制:300~400mV,常用100~150mV。 2、最大刺激电流:60~80mA,一般常用20~50mA, 3、超强刺激电流:引起神经肌肉最大诱发反应的刺激电流。约40~60mA。 应用肌松药前超强刺激所诱发的肌肉收缩力或肌电反应值即设定为术 前的参照值。应用肌松药后的测量值与参照值比较,即表示神经肌肉的阻 滞程度。 4、亚强刺激:刺激电流小于超强刺激,且不引起神经肌肉最大反应的刺激。 一般为20~30mA。
第十四章
肌松监测仪器
肌松效应监测:临床麻醉病人使用肌松药后,对神经肌肉阻滞性质和效能 的监测。 作用:保证手术期间获得良好的肌松效果;
肌松与肌松监测
强直刺激后的易化:
肌肉纤维在肌松药的作
用下,给神经予强直刺 激后,出现肌肉较前在 神经受到刺激时更易发 生收缩的现象。
强直刺激后的易化的 (可能)原理:
给神经予强直刺激后,短
时间内神经接头前乙酰胆 碱的合成及释放增加了。
不同肌松药的阻滞性质不一样
非去极化阻滞的特点:
①在阻滞起效前没有肌纤维成束收缩;
肌纤维在一次神经刺激产生收缩后, 再次神经刺激产生收缩的原理:
第一次刺激时接头前膜释放乙 酰胆碱到突触间隙,与接头后后膜 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合而产生 肌肉收缩,随后部分乙酰胆碱被水 解,剩余部分被接头前膜重摄取; 在第二次刺激时,重摄取部分乙酰 胆碱加新合成部分乙酰胆碱释放到 突触间隙而产生肌肉收缩作用。
②对强直刺激肌张力不能维持,出现衰
减; ③强直衰减后出现易化;为去极化肌松 药所拮抗,而不同非去极化肌松药之间 有增强或协同作用; ④TOF出现衰减; ⑤为抗胆碱脂酶药所拮抗或逆转。
去极化阻滞的特点:
①在阻滞起效前有肌纤维成束收缩;
②对强直刺激和TOF的肌张力不出现衰减;
③无强直刺激后的易化; ④为非去极化肌松药拮抗; ⑤不能为抗胆碱脂酶药所拮抗或逆转, 相反,此类药可增强其阻滞。
肌松与肌松监测
肌松是平衡麻醉四要素(镇
静、镇痛、肌松、抑制不良 神经反射)之一,因而,肌 松监测在现代麻醉的监测占 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了解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的生
理过程对于理解肌肉松弛药 的作用作用及肌松的监测是 必需和非常有帮助的。
肌肉收缩原理:
所以,对单个肌细胞(纤维)
来说,其收缩活动遵循“全 或无”的规律。
肌松监测:目前最好的方法是使
肌松监测概述
1.概述现代医学中,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及危重病人得呼吸支持与呼吸治疗中[1]。
由于不同得个体对于肌松药得敏感性与反应性差异很大,加之肌松药得作用受到挥发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氨基糖贰类抗生素以及病人得年龄、体温等多种因素得影响,因此通过适宜得方法监测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得阻滞程度与恢复状况,对于降低术后因肌松作用残留而引起得各种严重并发症得发生率、提高肌松药临床应用得安全性与合理性十分必要[2]。
肌松监测仪得出现,为此研究开拓了更广阔得空间。
肌松监测仪就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患者肌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得仪器。
除了监测肌松情况,还用于肌松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得研究,有助于发现肌松药敏感得病人与评价神经肌肉功能得恢复程度。
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药作用监测能够:1、决定气管插管与拔管时机;2、维持适当肌松,满足手术要求,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3、指导使用肌松药得方法与追加肌松药得时间;4、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得Ⅱ相阻滞;5、节约肌松药用量;6、决定肌松药逆转得时机及拮抗药得剂量;7、预防肌松药得残余作用所引起得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2.肌松监测基本原理生理学原理已经阐明,在神经肌肉功能完整得情况下,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得肌力。
单根肌纤维对刺激得反应遵循全或无模式,而整个肌群得肌力取决于参与收缩得肌纤维数目。
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神经支配得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
临床上用大于阈值20%至25%得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以保证能引起最大得收缩反应。
超强刺激会产生疼痛,患者于麻醉期间无痛感,恢复期却能感到疼痛。
因此,有人提出在恢复期使用次强电流刺激,但其监测结果得准确性目前还难以接受。
所以要尽可能使用超强刺激。
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应性降低得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得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得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肌肉阻滞得程度。
麻醉科对麻醉相关性肌松的监测与处理
麻醉科对麻醉相关性肌松的监测与处理麻醉是一种在手术过程中利用药物使病人失去疼痛感觉的方法。
在手术中,麻醉医生需要确保病人处于安全的麻醉状态,以便外科医生能够顺利进行手术。
然而,麻醉过程中会出现一种被称为麻醉相关性肌松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对麻醉相关性肌松的监测与处理方法。
一、麻醉相关性肌松的定义和产生原因麻醉相关性肌松是指在全麻或肌松剂使用过程中,患者的肌肉麻痹超过正常麻醉所引起的肌肉松弛的现象。
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肌松药物诱发的麻醉相关性肌松,另一种是非药物相关的麻醉相关性肌松。
产生麻醉相关性肌松的原因可能包括药物选择不当、剂量不准确、代谢失调、电解质紊乱、肌肉损伤等。
二、麻醉相关性肌松的监测方法为了确保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安全,麻醉科医生需要对麻醉相关性肌松进行监测。
以下是常用的监测方法:1. 神经肌肉阻滞监测神经肌肉阻滞监测是通过使用电刺激或磁刺激来检测肌肉功能的方法。
这种监测方法可以在手术中实时监测肌肉功能状态,以及肌松药物的效果。
常用的神经肌肉阻滞监测指标有肌肉收缩力(TOF)、肌肉传导速度(PTC)等。
2. 眼球电流图(EOG)眼球电流图是一种通过监测眼睑运动来评估麻醉程度的方法。
由于麻醉导致肌肉麻痹,患者无法打开或闭合眼睑,因此可以通过观察眼睑的运动情况来判断麻醉的效果。
3. 间接监测方法间接监测方法包括血氧饱和度监测、心电图监测等。
这些监测指标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呼吸和心脏功能,从而评估麻醉的深度和安全性。
三、麻醉相关性肌松的处理方法当发生麻醉相关性肌松时,麻醉科医生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常用的处理方法:1. 肌肉强化方法肌肉强化方法可以通过给予神经肌肉兴奋药物来恢复肌肉的功能。
常用的肌肉强化药物有新斯的明、乙酰胆碱等。
这些药物能够刺激神经传导,从而增强肌肉收缩力。
2. 治疗原因如果麻醉相关性肌松的原因是由于药物的选择不当或剂量不准确所导致,麻醉科医生需要重新评估药物的使用方案,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麻醉兵器库】肌松监测
【⿇醉兵器库】肌松监测1942年,Harold Griffith发表了关于⿇醉中使⽤所提取的箭毒的研究结果。
神经肌⾁阻滞剂很快成为⿇醉医⽣的常规选择⽤药,临床中的⼤多数⼿术都需要神经肌⾁阻滞剂(以下简称肌松药)的帮助,在使⽤肌松药后我们常使⽤⼀些临床体征来判断肌⼒恢复情况。
临床体征:(1)清醒、呛咳和吞咽反射恢复;(2)头能持续抬离枕头5 s以上;(3)呼吸平稳、呼吸频率10~20次/分,最⼤吸⽓压≤-50 cm H2O;(4)PETCO2和PaCO2≤45 mm Hg。
其实,除了临床体征以外,我们有更加确切和可靠的⽅法来评价神经肌⾁功能,那就是------肌松监测。
⽅法与原理将⼀对氯化银ECG盘状电极或⽪下针状电极置于⼀条外周运动神经表⾯,利⽤外周神经刺激器传输⼀频率和幅度均可变的电流到电极上,然后观察该神经⽀配的肌⾁诱发的机械或电反应。
肌⾁对⼀个刺激的反应取决于被刺激所兴奋的肌纤维数⽬,如果刺激强度⾜够,则这根神经所⽀配的所有肌纤维都会兴奋,会激发出最⼤反应。
给予肌松药后,肌⾁反应的降低与阻滞的肌纤维数⽬成正⽐。
在刺激强度稳定时,反应降低的程度能代表神经肌⾁阻滞的程度。
不同模式的神经刺激a、单刺激(single-twitch stimulation,SS)b、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TOF)c、强直刺激(titanic stimulation ,TS)d、强直刺激后计数(post-tetanic count stimulation,PTC)e、双短强直刺激(double -burst stimulation ,DBS)单刺激:给予外周运动神经单次超强点刺激,频率1.0Hz(每秒1个)到0.1Hz(每10秒1个)。
在使⽤肌松药前需要设定参照值(T0),术中通过观察T/T0来判断肌松药的作⽤。
注:Non-dep ⾮去极化肌松药,Dep 去极化肌松药四个成串刺激(TOF):间隔0.5s(2Hz)的四个超强刺激,⼀般每隔10-20s重复⼀串刺激,⽤第四个反应幅度除以第⼀个反应幅度所得的TOF⽐值评价肌松。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
第三节 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
整理课件
一、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
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大小来判断神经肌 肉的松弛程度
通常以应变电阻作肌力传感器,固定在 被测肢端
肌肉收缩力作用于应变电阻,其电阻值 随收缩力的大小发生相应的改变
通过惠斯登电桥电路将电阻改变量转换 为电信号
整理课件
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
整理课件
第二节 EMG型肌松监测仪
整理课件
EMG型肌松监测
刺激器按需设置刺激方式,输出刺激电流 刺激电流经刺激电极通过人体,使相应的肌肉产生
肌电反应 测量电极拾取肌电反应信号,送往处理系统进行放
大、处理 处理系统可检出每个肌电信号的振幅和面积
整理课件
刺激电极与测量电极
EMG型肌松监测
刺激电极与测量电极有两类: 表面电极和针型电极。表面电 极放置在皮肤表面;针型电极 放置在皮下,不能直接接触神 经干
应用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易受肢 体移位与自主运动的干扰,需用夹板等器 材将受检肢体固定,使大拇指运动所产生 的力量始终对着应变电阻的长轴
整理课件
二、加速度肌松监测仪
整理课件
加速度肌松监测仪
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大小来判 断神经肌肉的松弛程度
加速度传感器由质量块、压电 陶瓷、基座等组成,和患者拇 指用胶带固定在一起
电刺激参数
整理课件
(三)刺激脉冲参数
电刺激参数
刺激脉冲波形为单向方波 频率从0.1Hz~200Hz 脉冲宽度常用0.2~0.3ms 不同的刺激频率、刺激脉冲数量和时间间
隔组成的刺激脉冲可应用于不同的监测方 法
整理课件
二、电刺激方式
(一)单次颤搐刺激 刺激波为单个方波 每隔10~20s刺激一次 脉冲宽度为0.2ms 超强刺激电流为40~65mA
肌松监测肌松药规范(徐世元)
强直刺激(Tetanic Stimulation)
优点: 强直刺激除可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神经肌肉 阻滞外,监测的敏感性高。 缺点:①强直刺激可致较难忍受的疼痛,清醒或麻醉 后苏醒的病人不愿接受;②在神经肌肉阻滞后恢复的中晚 期,强直刺激可拮抗药物所致的神经肌肉阻滞,混淆掩盖 恢复速度;③强直刺激后NMT需一段时间恢复正常,每次 强直刺激间至少间隔6~10分钟,不宜做连续动态监测
均为2×ED95/kg的临床作用时间
概念二:单纯肌松药的临床作用时间
长效肌松药约为45~55分钟 中效肌松药约为28~35分钟 短效肌松约为10~20分钟 超短效10分钟以内
临床问题
麻醉中基本不可能单独使用肌松药,必须与静脉 或吸入全麻药联合应用,其临床作用时间必定不 同程度延长,而临床麻醉中却易忽视,并由此导 致肌松药应用不合理,甚至出现并发症,应引起 临床重视。其原由之一系出版的专著绝大部分所 论及的均为单一肌松药的临床作用时间
七、重视部分静脉全麻药对气道 保护功能的影响
异丙酚可特异性松弛下颌肌群,抑制吞咽反
射;硫喷妥钠、地西泮与咪唑安定等有中枢性肌 松作用,均影响气道保护功能,而对外周神经肌 肉传递功能则影响不大。尺神经-拇内受肌TR虽 恢复至≥0.9,但因上述全麻药的残余作用,气道
保护功能并未恢复,应正确把握拔除气管导管时
在肌松监测下新斯的明拮抗后残 余肌松作用
长效肌松药
TOF比值<0.7 4%—60% <0.9 53%—93%
TOF比值<0.7 0%—45% <0.9 12%—95%
中效肌松药
肌松监测未减少肌松残余作用发 生率(对传统观念的否定)
结 论
临床估评法较肌松监测法肌松残 余作用发生率高 神经刺激器法肌松残余作用发生 率较上述两种方法发生率低
程序控制给药与肌松监测
程序控制给药与肌松监测与其他全麻药甚至局麻药、镇痛药比较,仅肌松药可按体重与ED95相对较准确调控所需肌松程度,即使无肌松监测条件,个体差异大,亦能作出大体判断。
因此,现国内较普遍不重视肌松监测仪的应用及肌松药程序控制给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其代替人工给药,不但节省人力,且可更精确调控所需神经肌肉阻滞深度。
可见临床麻醉中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应用肌松药乃是今后的必然趋势。
一、开环程序控制给药与肌松监测此种程序控制给药包括两种方式。
(一)普通静脉注射泵控制给药此类方式一般将大约2×ED95/kg的肌松药(可因个体差异予以变动)混于一定量的溶液内,在全麻诱导一次给予2~3×ED95/kg的肌松药后,其T1恢复至对照值的10%~25%时,将上述所配制的肌松药于约1小时内匀速以静脉注射泵注入。
如以肌松监测仪监测肌松程度,则根据监测结果调控给药速度,将T1控制在10%左右,依据手术需要,控制范围为5%~25%。
(二)靶控输注(TCI)给药肌松药TCI给药模式与静脉麻醉药基本相同。
目前国人尚无肌松药TCI给药程序,均引用欧美人的给药模式。
肌松药TCI给药无论血浆或效应室浓度,一般均将T1控制在5%~10%的范围内。
由于对肌松药时效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加之沿用欧美人的TCI给药模式,进一步加大此种差异。
因此,在TCI给药模式下使用肌松监测仪,依据监测结果,合理调控用药量与时间则更可靠、安全。
二、闭环程序控制给药与肌松监测全麻深度及肌松程度采取闭环程序控制,此乃实现全麻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所应迈出的第一步。
由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中时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等全麻深度监测方法的临床应用,给其闭环程序控制赋予新的希望,结合血压、心率构成此种方法获取反馈控制信息的基本成分,故使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形成新热点。
但因BIS、AEPindex及血压、心率等较易受全麻药物种类、伤害刺激反应程度、个体反应差异、外围干扰因素的影响,将此类监测指标作为反馈控制的基本信息单元,其临床实用性、可靠性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
肌松监测参考资料
11
肌松药作用的影响因素
肌松药的种类、剂量 病人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年龄、肥胖、低温、酸碱失衡、电解质失衡、肝肾功不良、 重症肌无力、肌强直综合症、血浆胆碱酯酶异常 合并使用的药物的影响 增强:吸入全麻药、静脉全麻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钙 通道阻滞剂 减弱:氨茶碱、苯妥英钠
12
肌松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插管量
起效(min)
1.0 2~3 2.6~2.7 5~7 2~3 3~4 2~4 2~3 2~3 2~3 1.5
临床时效
T25%恢复(min)
6~12 40~50 66~70 72~83 12~15 90~110 100~120 90~100 90~120 45~60 23~75
T95%恢复 (min)
神经肌肉接头
6
肌松药作用机制
神经-肌肉兴奋传递是通过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 碱,作用于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改变其离子通 道,引起膜的电位变化使肌膜去极化,进而触发 了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7
肌松药作用机制
作用于接头后膜
竞争性阻滞 非去极化肌松药与去极化肌松药两类肌松药的分子都具有 与乙酰胆碱相似的结构,均可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上α蛋 白亚基的乙酰胆碱结合部位,所不同的是结合后产生的阻 滞方式不同。非去极化肌松药与受体结合后受体的构型即 不发生改变,离子通道不开放,就不能产生去极化,从而 阻滞了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去极化肌松药与受体结合后 可使受体构型改变,离子通道开放而去极化,但终板的持 续去极化阻滞了正常的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肌松监测概述
1.概述现代医学中,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及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和呼吸治疗中[1]。
由于不同的个体对于肌松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差异很大,加之肌松药的作用受到挥发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氨基糖贰类抗生素以及病人的年龄、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适宜的方法监测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阻滞程度和恢复状况,对于降低术后因肌松作用残留而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十分必要[2]。
肌松监测仪的出现,为此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肌松监测仪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患者肌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的仪器。
除了监测肌松情况,还用于肌松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肌松药敏感的病人和评价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
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药作用监测能够:1.决定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机;2.维持适当肌松,满足手术要求,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3.指导使用肌松药的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4.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的Ⅱ相阻滞;5.节约肌松药用量;6.决定肌松药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7.预防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所引起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2.肌松监测基本原理生理学原理已经阐明,在神经肌肉功能完整的情况下,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
单根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遵循全或无模式,而整个肌群的肌力取决于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
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
临床上用大于阈值20%至25%的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以保证能引起最大的收缩反应。
超强刺激会产生疼痛,患者于麻醉期间无痛感,恢复期却能感到疼痛。
因此,有人提出在恢复期使用次强电流刺激,但其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还难以接受。
所以要尽可能使用超强刺激。
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应性降低的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的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的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的程度。
肌松监测原理
肌松监测原理介绍肌松监测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松弛程度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麻醉学和手术中。
通过监测肌松状态,可以帮助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控制麻醉深度,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将深入探讨肌松监测的原理及其应用。
肌肉收缩和松弛在了解肌松监测原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肌肉收缩和松弛的基本原理。
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是通过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纤维上,导致肌肉纤维收缩和拉紧。
这种收缩称为肌肉的活动性。
肌肉收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无意识的、全身性的肌肉收缩和有意识的、局部性的肌肉收缩。
肌肉松弛与肌肉收缩相反,肌肉松弛是指肌肉无意识地变得松弛和放松。
肌肉松弛可以通过神经调节、药物干预以及其它的方式来实现。
肌松监测的意义肌松监测是指在手术期间对患者的肌松状态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和评估。
它的意义在于:1.帮助麻醉医生调整肌松药物的剂量,确保肌松状态的控制;2.评估肌松的深度,指导临床决策和操作;3.避免肌松过度,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4.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
肌松监测的方法肌松监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 人工刺激法人工刺激法是指通过给予肌肉刺激,观察肌肉的反应来评估肌松状态。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观察人工刺激后肌肉的收缩程度和强度来判断。
人工刺激法简单易行,但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对结果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
2. 神经电刺激法神经电刺激法是通过给予肌肉神经电刺激,观察肌肉的反应来评估肌松状态。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测量肌肉的电活动信号来判断肌松程度。
常用的神经电刺激方法包括单脉冲刺激、重复脉冲刺激和高频传导刺激。
3. 整体传导速度监测法整体传导速度监测方法是通过监测肌肉纤维的传导速度来评估肌松状态。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电极间距、电极间电阻等参数来计算肌肉纤维传导速度。
整体传导速度监测法可以准确地评估肌松程度,但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
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肌松监测广泛应用于麻醉学和手术中,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1. 麻醉药剂调整肌松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调整肌松药物的剂量,确保药物的效果和麻醉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电极
可用普通注射针替代或专用针电极,都必须将针置 于皮下
神经刺激的部位及 不同的肌肉反应
➢ 可以是任何位于表浅的外周运动神经
➢ 临床最常用的是尺神经,偶尔也用正中神经、 胫后神经、腓总神经和面神经
尺神经刺激时,电极置于手腕掌面,远端电 极置于腕横纹与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的交叉点近端 1cm,近端电极置于远端电极的近端3~6cm。这 样通常只引起屈指和拇指内收
强直刺激后计数(PTC)
定义:
观察对强直刺激(50Hz持续5s)结束后3s开始的1Hz单 刺激的强直后反应
特点:
能对外周肌肉的深度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定量,主要用于 单刺激或TOF还未出现反应时评价神经肌肉阻滞的程度
双短强直刺激(DBS)
定义:
由间隔750ms的两个50Hz强直刺激的短串刺激,在 短串中的每个方波脉冲持续0.2ms。最常用的是每个强直 脉冲串都有3个脉冲(DBS3,3)
中度或手术所需阻滞
TOF的第一个反应出现 TOF出现一个或两个反应时已可满足大多数手术操作 的肌松要求,但浅麻醉期间可能会出现体动、震颤或咳嗽 神经肌肉阻滞程度与TOF刺激的反应数存在很好的相 关性
T1——90~95% T4——60~85%
恢复
TOF的第四个反应出现
TOFr≤0.4 患者一般不能抬头或举手,潮气量可能正常, 肺活量和吸气力降低 TOFr=0.6 大多患者能抬头3s、睁大眼睛和伸舌,但肺活 量和吸气力仍降低 TOFr=0.7~0.75 正常地充分咳嗽及抬头至少5s,握力约 达基础值的60% TOFr=0.8 肺活量和吸气力正常,仍可能有复视或面部软 弱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
目的
➢ 指导围术期科学地合理地使用肌松药 ➢ 减少肌松药的不良反应 ➢ 术后及时正确地使用肌松药的拮抗药,逆转残余
肌松作用
方法
➢ 直接测定随意肌的肌力,如抬头、握力、睁眼、伸舌 ➢ 间接测定呼吸运动如潮气量、肺活量、分钟通气量和
吸气产生最大负压,甚至在X线下观察横膈活动 ➢ 通过监测外周神经受到超强刺激后所产生的肌肉反应
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
I相阻滞
TOF或强直刺激的反应不衰减,不发生强直后易化 (血浆胆碱酯酶活性正常患者)
II相阻滞
TOF和强直刺激的反应衰减,且出现强直后易化(血 浆胆碱酯酶活性异常患者)
围术期神经刺激的应用
小结
➢ 应常用客观监测量化说明对神经肌肉阻滞的程 度,以合理指导用药
➢ 保持TOF有一个或两个反应即可满足大多数手 术操作对肌松的要求
➢ 不同肌群对神经肌肉阻滞药的敏感性不同,因 而从某块肌肉得到的结果不能推断其他肌肉
➢ 腹肌、眼轮匝肌、肢体外周肌、颏舌骨肌、咬 肌及上呼吸道肌对肌松药最敏感
➢ 除膈肌外,其他呼吸肌对肌松药抵抗力小,类 似于咽部肌肉和皱眉肌
膈肌在所有 肌肉中对肌松药 敏感性最低,为 达到同一阻滞程 度,膈肌需要的 肌松药是拇收肌 的1.4~2.0倍
➢ 在观察到TOF至少有两个(最好三到四个)反 应后,才开始拮抗神经肌肉阻滞
➢ 若手术操作结束时不能客观证实神经肌肉功能 充分恢复(TOFr ≥ 0.9),则必须进行拮抗
诱发反应记录的评价
非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
极度阻滞
对任何神经刺激模式都无反应 也称为无反应期。注射插管剂量的非去极化肌松药 后3~6min内发生,依赖于药物种类和剂量及患者对药物 的敏感性
深度阻滞
TOF无反应,但PTC有反应。 虽然不能精确地确定深度阻滞会持续多久,但是PTC 刺激与TOF刺激的第一个反应出现的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电刺激模式
单刺激(single-twitch stimulation,SS) 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 强直刺激(tetanic stimulation,TS) 强直刺激后计数(post-tetanic count stimulation, PTC) 双短强直刺激(double-burst stimulation,DBS)
TOFr ≥ 0.9 气道保护肌群功能已恢复,残余肌松药对主动脉体化学 感受器敏感性影响已消除
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呼气峰值流率、中期呼气 流率、最大吸气负压均已恢复到基础值水平
自主呼吸时 PETCO2 和 SpO2 能保持正常水平
吞咽能力恢复,抬头持续5s以上
握力达到基础值 83.3%
咬合强度恢复,能较有力地咬住压舌板
特点:
在临床情况下易通过手感(触觉)察觉轻度残余阻滞
神经刺激器
➢ 单相的矩形波,脉冲波长不超过0.2~0.3ms ➢ 恒定的电流刺激 ➢ 电池供电,能产生60~70mA的电流 ➢ 能发送TOF、单刺激、强直刺激和PTC ➢ 理想的神经刺激器必须有一个内置的报警系统
和电流水平显示
刺激电极
表面电极
➢ 上呼吸道肌肉似乎比外周肌对肌松药更敏感
Kirov K, et al. Br J Anaesth 2007; 98:611
诱发反应的记录方法
肌机械描记法(mechanomyograph,MMG) 肌电描记法(electromyography,EMG) 肌加速度描记法(acceleromyograph,AMG) 压电神经肌肉监测仪(piezoelectric EMG,PzEMG) 肌音描记法(phonomyograph,PMG)
膈肌的肌松 起效时间通常比 拇收肌短,从肌 松中恢复也较外 周肌肉为快
临床常用手部的拇收肌评估神经肌肉传递功能
优点:
用相对敏感的肌肉来指导术中给予肌松药,则药物 过量的风险降低
缺点:
即使对单次和TOF刺激的反应全部消除也不能排除 膈肌运动的可能性,但可通过测定PTC来弥补
➢ 皱眉肌对面神经刺激的反应比拇收肌对尺神经 刺激的反应能更好地反映喉内收肌群和腹肌的 阻滞程度
特点:
观察4个肌颤搐衰减程度可以确定肌松药阻滞特性及评定 肌松作用,通常用TOFR=T4 / T1来表示,无需术前对照,引 起的疼痛较轻,通常不会影响神经肌肉阻滞的程度
强直刺激(TS)
定义:
刺激频率>20Hz,临床常用模式是50Hz持续刺激5s
特点:
引起剧痛,在神经肌肉恢复后期引起刺激部位对神经 肌肉阻滞的持续抵抗,刺激反应不再代表其他部位的肌群
单刺激(SS)
定义:
0.1~1.0 H z,单次超强电刺激
特点:
频率依赖,频率>0.15H z后肌收缩效应会逐渐降低并 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常用频率为0.1Hz。不同频率的刺激 所得结果之间不能比较。使用时需测定对照值
四个成串刺激(TOF)
定义:
间隔0.5s的四个超强刺激串,连续使用时每隔10~20s重复 一串
来评估
神经刺激类型
电刺激
临床实践最常用,可产生多种刺激模式
磁刺激
疼痛程度较低、无需与身体接触、设备笨重、不 能产生四个成串刺激、很难产生超强刺激
神经刺激原理
单根肌纤维----------全或无模式 整块肌肉------------兴奋肌纤维数目 超强刺激:比诱发最大肌肉收缩效应的刺激强度 大20~25% 肌肉反应的降低与神经肌肉阻滞药阻滞的肌纤维 数目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