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注(王弼)
《道德经11-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11-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11-15章(王弼本)先秦-老子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15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释:第11章:①辐:车轮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车的钢丝。
三十辐,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
②毂: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北方叫它“车头”。
③埏埴: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
埏,借为“抟”,即抟土:埴,陶土。
④牖:窗户。
⑤无:这一章三个“无”,均作“空虚”解。
第12章:①爽:指口腔味觉发生毛病。
②田久:打猎。
③妨:本指妨碍、损害的意思,这里特指盗窃、掠夺之类行为。
④腹:是指内在自我。
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觉世界。
⑤彼:指外。
此:指内。
第13章:①若:作“乃”字或“则”字讲。
②所以:可译为“……的原因”。
第14章:①夷:看不见。
②希:听不到。
③微:摸不着。
“夷”、“希”、“微”三字均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音版】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为(wéi)美(měi),斯(sī)恶(è)已(yǐ),皆(jiē)知(zhī)善(shàn)之(zhī)为(wéi)善(shàn),斯(sī)不(bù)善(shàn)已(yǐ).故(gù)有(yǒu)无(wú)相(xiāng)生(shēng),难(nán)易(yì)相(xiāng)成(chéng),长(cháng)短(duǎn)相(xiāng)形(xíng),高(gāo)下(xià)相(xiāng)倾(qīng),音(yīn)声(shēng)相(xiāng)和(hè),前(qián)後(hòu)相(xiāng)随(suí).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处(chù)无(wú)为(wéi)之(zhī)事(shì),行(xíng)不(bù)言(yán)之(zhī)教(jiào),万(wàn)物(wù)作(zuò)焉(yān)而(ér)不(bù)辞(cí),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为(wéi)而(ér)不(bù)恃(shì),功(gōng)成(chéng)而(ér)弗(fú)居(jū).夫(fū)惟(wéi)弗(fú)居(jū),是(shì)以(yǐ)不(bù)去(qù).【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有。
道德经全文(王弼本)
道德经据中华国学文库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整理上篇道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chěng,读如逞),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mián)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棁(zhuō)之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王弼注解译文
道德经王弼注解译文摘要:一、王弼及其对《道德经》的注解二、王弼注解《道德经》的价值三、王弼注解《道德经》的内容与特点四、王弼注解《道德经》的影响正文:一、王弼及其对《道德经》的注解王弼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生活在魏晋时期,被誉为“玄学之祖”。
他对《道德经》的注解,是古代道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王弼的注解对后世的《道德经》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道家学说得以发扬光大。
二、王弼注解《道德经》的价值王弼的《道德经》注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阐释经典:王弼的注解,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的含义。
他结合自己的哲学思想,对老子的言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使得这部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更加明确。
2.发扬道家学说:王弼的注解,对道家学说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将道家学说与易经等其他古代经典相结合,丰富了道家学说的理论体系。
3.影响后世研究:王弼的注解,对后世学者研究《道德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学者都以王弼的注解为重要参考,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对《道德经》的研究。
三、王弼注解《道德经》的内容与特点王弼的《道德经》注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强调道家的核心观念:“道”。
王弼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们应当顺应道,以道为生活的准则。
2.倡导无为而治:王弼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政治家应当顺应天道,以无为的态度治理国家,使国家和人民能够自由地发展。
3.强调道德的内在修养:王弼认为,人们应当在道德层面进行自我修养,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他倡导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认为这些品质是实现道家精神的关键。
王弼注解《道德经》的特点在于:1.文字简洁明了:王弼的注解文字简练,表达清晰,便于读者理解。
2.深入浅出:王弼在注解中,将道家哲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得抽象的哲学观念变得生动形象。
3.融会贯通:王弼善于将《道德经》与其他经典著作相联系,使得道家学说与其他学说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道德经(王弼注版)
子道德经王弼注晁说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
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
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
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
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
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
赖傅奕能辩之尔。
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
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宁之于谷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干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微之极也。
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
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
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从《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看王弼的宇宙论
从《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看王弼的宇宙论《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被誉为“道家经典”之一。
其思想深刻而丰富,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解释和注释《老子道德经》的版本,其中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是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版本之一。
本文将从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探讨他对宇宙论的见解。
王弼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被誉为“王家注”。
《老子道德经》所探讨的宇宙问题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王弼在他的注释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解读。
从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可以看出,他对宇宙的看法是十分包容和开放的。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的、无限的存在,不存在绝对的起源和终结。
这一观点与古代中国其他学派的宇宙观念有所不同,比如儒家学说强调天地万物是由天帝所创造,而道家学说则认为宇宙是由道所化生。
而王弼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的、自律的存在,它的存在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造化或者指引,而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
这种宇宙观念表现出王弼的对宇宙的尊重和谦逊,他并不认为人类可以完全理解和掌握宇宙的奥秘,而是应该尊重宇宙的自然规律和节奏,谦虚地追随其变化和发展。
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对宇宙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他认为宇宙的运行和发展是由道所主导的,而道是一种包容和调和一切矛盾的原则,是宇宙的本源和核心。
在宇宙的运行中,道呈现出一种永恒的变化和发展,而它自身却是超越一切变化和发展的。
王弼指出,宇宙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道所决定和主导的,而人类应该尊重宇宙的自然规律,顺应道的节奏,谦卑而不懈地追求道的体悟和实践。
从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来看,他对宇宙的看法是十分包容和开放的,他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宇宙的自然规律,顺应道的节奏,追求和谐和平衡。
这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习并实践王弼的宇宙观念,以建立与宇宙的和谐共生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王弼《老子指略》译文
王弼《老子指略》译文(根据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原文】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指道)。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主)也。
不温不凉,不宫不商(楼宇烈:不温不凉,不宫不商,意为道不是某一种具体事物,没有任何具体之属性,因此也没有任何局限性。
);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
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楼宇烈注:“呈”通“程”,说文:“品也。
”“无呈”,无可品尝。
以下括弧内均为楼注)。
故能为品物(“品物”即万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译文】自然万物得以产生的根由和社会事功得以成就的根据,必定产生并经由没有象状也没有称号的东西。
而这无形无名的东西,就是所有事物的宗主。
它既不温也不凉,既不是宫音也不是商调。
用耳朵听它是听不到的,用眼睛看它是看不见的,用身体感知它是感知不到的,用舌头品尝它是品尝不出它的味道的。
因此,它作为所谓的东西是混沌不分的,作为所谓的象状是没有任何形象的,作为所谓的声音是微细而听不到的,作为所谓的味道是不能呈现的。
正因如此,它才能作为万事万物的宗主,才能统摄天地,而没有事物不经由它啊!【原文】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
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
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
然则四象(“四象”,孔颖达《周易系辞疏:“四象者, 谓金木水火”)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
四象形而物无所主为,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
【译文】如果某事物是温的就不能称它是凉的,如果某声音是宫音就不能说它是商调。
事物若有它的象状就必定有它的界限,声音若发出来就必定有它的所属。
因此,任何有象状的事物,就不是无形无象的“大象”了;任何已发出了的声音,就不是微细的“大音”了。
然而,具体“四象”如果没有象状,那么“大象”就不能得以畅达;具体的五音如果没有发出声来,那么“大音”就不能得以闻听。
《王弼集校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王弼集校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弼集校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王弼文集校勘注释著作。
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二)
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二)下面就将以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底本修复后的文字与魏王弼注本《道德经》按其分章进行内容上的详细比对: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差异重点分析这一段文字在原貌《老子》里,本来应该是接在《道德经?七十九章》“和大怨”段之后。
内容是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性的,规律性不是永恒不变的;人对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认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道”是蕴涵在事物中的运动规律;“名”是人对事物的认识,与成语“莫名其妙”的“名”是一个意思。
《道德经》把从这一段本来位于文章后半部的文字,拉到了前面来,成为文章的“上篇”,进行编次颠倒;因而这一段就变成了文章的开头。
由于文句位置的改变,从而突出了概念化的“道”作为文章主题的地位,使这个本来是蕴涵在事物中,反映事物客观运动规律的“道”,变成了超脱客观事物、背离运动规律,反映主观意识的“道”;本来是用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道”,变成了“玄之有玄”的“形而上学”理念,导致对“道”的涵义,只能进行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测,无法联系实际进行客观判断,成了完全虚幻的抽象概念;使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成了超脱自然的主观意识,唯物论的客观之“道”变为唯心论的主观之“道”。
这就是以老聃为创始人的道家与以李耳为始祖的道教在“道”认识上的主要区别;也是道教之“道”与道家之“道”,鱼目混珠的奥妙所在。
同时它还混淆了“道”与“名”之间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认知关系。
原文中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本应作“存在于自然界里的‘道’,是处在运动状态之中的,这种运动状态不是一点也不变化的。
王弼《老子注》全文_简体_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
6
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曰大 患若身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由有其身也。 及吾无身, 归之自然也。 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无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 付之也。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 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智慧自备,为则伪也。 功成而弗居。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
也。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凡此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夫晦以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
从《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看王弼的宇宙论
从《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看王弼的宇宙论《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而王弼则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王弼的宇宙论中,他对《老子道德经》进行了深入的注解和校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宇宙观。
本文将从《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探讨王弼的宇宙论,解析他对宇宙的看法和理解。
我们来谈谈王弼对宇宙的基本看法。
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王弼认为宇宙是由一个“道”所主宰的。
他认为这个“道”是宇宙的根本,是宇宙运行的原始力量。
在《老子道德经》中,“道”被描述为无为而无不为,无名而无不名,无始而无不始,意味着它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王弼将宇宙视为“道”的运行和表现,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决定和主导的。
他认为“道”是一种含蓄而深远的存在,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象,超越了一切形象和概念,是宇宙运行的终极因素。
王弼的宇宙论还包括了对宇宙结构和演变的理解。
他认为宇宙的构造是由“道”的运行和表现所决定的。
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他解释道:“道者,一也,一以贯之。
”他认为“道”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贯穿和联系的。
他认为“道”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是一个无限延伸的存在,也是宇宙运行的源泉。
在宇宙的演变过程中,一切事物都是按照“道”的运行和表现而进行的。
王弼将宇宙视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道”的引导和支配下不断地演变和变化的。
在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中,王弼还对人类的立场和功能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他强调了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人类应当遵循“道”的规律和运行。
他认为人类应当尊崇“道”,遵循“道”的指引,追求“道”的真理。
他认为人类应当对“道”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因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是人类存在和生存的基础。
他认为人类应当心怀感恩之情,尊重和爱护宇宙和大自然,顺应“道”的运行和表现。
王弼还对人类的行为和修养进行了强调,他认为人类应当修身养性,追求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以便与“道”相通和相合。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译文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译文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晁经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得老子之~盖经君平指经之流也。
其言仁经~不能真学欤与礼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经特有功于老子哉。
凡百者~盖不学可不知乎此也。
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经末矣。
其于易~多假经老子之旨~而老子无经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可经也。
经呼~其经哉,弼知佳兵者不祥断学之器~至于经经~以经经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人~常善救礼弃物~故无物。
得经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
经傅奕能经之经。
然弼经是经曰道德经~弃独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近于古,其文字经多经经~殆有不可经者~令人惜之。
犹欤经经~弼之于老子~经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经之于左氏~范之于穀梁甯~毛经之于经~郭璞之于经雅~完然成一家之~后世经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经经学既写弼经~以经之。
并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经之经。
鄜畤克伏经咸平~经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经经然可经~王弼所注~言经意圣深~得老氏经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经真清经建官~经以刊行~又得晁以道先生所经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宁学既~喜其近古~经藏之~乾道庚寅~分京口~经经板以经~若其字之经经~前人已不写教能经~克焉敢经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事充经江府府授熊克经经从郎学教1正文上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经经经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经~经经之育之~亭之毒之~经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故常无欲~以经其妙~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妙者~微之也。
万物始于微极常有欲~以经其徼。
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空~可以经其始物之妙。
虚徼徼~经经也。
凡有之经利~必以无经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经。
故常有欲~可以经其经物之也。
老子道德经(晋王弼)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十三章【案河上公注本此为厌耻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无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案若可托永乐大典作乃可以托河上公注本作乃可以托于天下】
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十四章【案河上公注本此为赞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防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案原本及各本俱无民字惟永乐大典有之据弼注故可欲不见上承没命而盗则经文本有民字今校】
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案称释文云一本作号一本作名】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犹兮若畏四邻
四邻合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见亦犹此也
俨兮其若容【案容一本作客】涣兮若氷之将释敦兮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案永乐大典无久字】动之徐生夫晦以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案或一作若】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案赡原本作瞻今据永乐大典校改】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形虽大不能累其体事虽殷不能充其量万物舍此而求主【案永乐大典作求其生】主其安在乎不亦渊兮似万物之宗乎锐挫而无损纷解而不劳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过其载天慊其象德不能过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道德经全文王弼本
道德经据中华国学文库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整理上篇道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冲而用之或不盈chěng,读如逞,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mián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棁zhuō之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也.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chěng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同咳,小孩的笑.儽lěi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liáo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zhòng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zī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歔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lè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大道泛fàn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yuè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下篇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xiē,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致数舆yú无舆.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出户,知天下;不闚kuī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ì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yí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hào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hào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mèn闷,其民淳chún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燿.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xù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yé故为天下贵.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shě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褐hé怀玉.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yā其所生.夫唯不厌yā,是以不厌yàn.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á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zhuó.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ǎo.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jì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qì,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ch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王弼注解译文
道德经王弼注解译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著作,有多种注解和译文版本。
其中,王弼的注解和译文可谓广为流传和影响深远。
王弼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儒家学者,他在道德经的注解和译文中,采用了儒家的解释方式,注重对经文的理解和诠释。
他以儒家学问为背景,注重经典中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王弼的注解中,他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概念进行了解释和理解,包括道、名、无、有、柔弱、坚固等。
他注重辩证地解释这些概念的含义,强调道德经中的思想和观点与儒家学问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在王弼的译文方面,他采用了较为通顺和易懂的文言文风格,尽量将老子的思想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在译文中力求准确传达出老子的思想和意义,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王弼的注解和译文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解读之一,对于理解和研究道德经的意义和内涵有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他的解读受到了一些争议和质疑,但他对于道德经的解释和阐释仍然是了解和研究这一经典著作的重要参考。
老子道德经注(王弼)
老子道徳經注(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章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時.則爲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爲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虚.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徼歸終也.凡有之爲利.必以無爲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不可得而]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衆妙皆從(同)[玄]而出.故曰衆妙之門也.2章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而偏擧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擧之(明)[名]數也.自然已足.爲則敗也.知慧自備.爲則僞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3章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爲.唯用是施.貴之何爲.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爲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D25582; 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心懷智而腹懷食.虚有智而實無知也.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虚則志弱也).守其眞也.智者謂知爲也.4章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擧重.不能爲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爲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鋭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汚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眞.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徳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徳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5章天地任自然.無爲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爲.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眞.有恩有爲.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天]地不爲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爲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爲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聖人與天地合其徳.以百姓比芻狗也.D15533; 排D15533; 也.籥樂籥也.D15533; 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爲.故虚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D15533; 籥也.愈爲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慧].事錯其言.[不慧]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D15533; 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D15533; 籥有意於爲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6章谷神谷中央無(谷)[者]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物]以此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守靜]不可得[而]名.故謂[之玄牝].(天地之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動).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太]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緜緜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7章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無私者無爲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8章人惡卑也.道無水有.故曰幾也.言(人)[水]皆應於(治)[此]道也.9章持謂不失徳也.既不失其徳.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徳無功者也.既揣末令尖.又鋭之令利.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不若其已.不可長保也.四時更運.功成則移.10章載猶處也.營魄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眞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也.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任術以求成運數以求匿者智也.玄覽無疵.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也.天門謂天下之所由從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倡)[唱].因而不爲.言天門開闔能爲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爲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爲.侯王若能守.則萬物[將]自化.不塞其源也.不塞其源.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爲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徳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徳.皆有徳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11章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寡]統衆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爲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爲利.皆頼無以爲用也.12章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爲腹者以物養己.爲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爲目也.13章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寵]辱等.榮患同也.爲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大患榮寵之屬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之於榮寵.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由有其身也.歸之自然也.無[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詫天下也.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14章無状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爲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爲一也.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状之状無物之象也.不可得而定也.有有其事.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15章冬之渉川.予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徳之人.其端兆不可觀.(徳)[意]趣不可見.亦猶此也.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物言其難也.除者詳愼也.盈必溢也.蔽覆蓋也.言致虚.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眞正也.動作成長.以虚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虚.動起於靜.故萬物雖竝動作.卒復歸於虚靜.是物之極篤也.各返其所始.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常之爲物.不偏不彰.無D22792; 昧之状.温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無所包通也.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與天合徳.體道大通.則乃至於[窮]極虚無也.窮極虚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窮極也.無之爲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則虎D22792; 無所投其(齒)[爪]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17章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爲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不能以無爲居事.不言爲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不復能以恩仁令物.而頼威權也.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夫御大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眞.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處不足.非智之所(齊)[濟]也.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18章失無爲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行術用明.以察姦僞.趣覩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僞生也.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和.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徳生也.19章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行]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絶.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爲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欲.20章下篇[云].爲學者日益.爲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寒郷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故續鳧之足.何異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刑.唯(阿)[訶]美惡.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爲用也.嘆與俗相(返)[反]之遠也.衆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故煕煕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也.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擧.如嬰兒之未能孩也.若無所宅.衆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餘也.我獨廓然無爲無欲.若遺失之也.絶愚之人.心無所別析.意無所(好惡)[美惡].猶然其情不可覩.我頽然若此也.無所別析.不可爲(明)[名].耀其光也.分別別析也.情不可覩.無所繋D27831; .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無所欲爲.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棄生民之本.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欲異於人.21章孔空也.惟以空爲徳.然後乃能動作從道.恍惚無形不繋之歎.以無形始物.不繋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不]可得見.以定其眞.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眞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眞其中有信也.至眞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衆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説).[閲]萬物始也.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不自見[則]其明(則)全也).(不自是則其是彰也).(不自伐則其功有也).(不自矜則其徳長也).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徳其本.多則遠其眞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之)也.23章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言暴疾美興不長也.從事謂擧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爲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爲爲君.不言爲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眞.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言隨(行)其所[行].故同而應之.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焉.24章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不自見則其明全也].[不自是則其是彰也].[不自伐則其功有也].[不自矜則其徳長也].其唯於道而論之.若郤至之行.盛饌之余也.本雖美更可D32094; 也.本有功而自伐之.故更爲肬贅者也.25章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寂寥無形體也.無物(之匹)[匹之].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改也.周行無所不至而(免)[不危]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爲天下母也.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繋於大.(大)[夫]有繋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強爲之名曰大.逝行也.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遠極也.周[行]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逝.故曰遠也.不隨於所適.其體獨立.故曰反也.天地之性人爲貴.而王是人之主也.雖不職大亦復爲大.與三匹故曰王亦大也.四大道天地王也.凡者有稱有名.則日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爲道.然則(是道)[道是]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故]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内.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處人主之大也.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法]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王]所以爲主.其(一)[主]之者(主)[一]也.26章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鎭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爲輕根.靜必爲躁君也.以重爲本故不離.不以經心也.輕不鎭重也.失本爲喪身也.失君爲失君位也.27章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施].故物得至.而無轍迹也.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謫可得其門也.因物之數.不假形也.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D36091; .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爲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爲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也.擧善以(師)[齊]不善.故謂之師矣.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不]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28章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智爲天下之先(也)[者]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式模則也.D10319; 差也.不可窮也.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徳全其所處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樸眞也.眞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爲之立官長.以善爲師.不善爲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爲心.故無割也.29章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萬物以自然爲性.故可因而不可爲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爲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也.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爲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性].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爲.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30章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爲(始)[治]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爲.故云其事好還也.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焉.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吾不以師道爲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後]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爲強也.壯武力暴興.喩以兵強於天下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32章道無形不形.常不可名.以無名爲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爲物.以無爲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爲物.D11211; 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無爲.不以物累其眞.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眞性無爲.則民不令而自均也.始制謂樸散始爲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始也.川谷之(求)[與]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也].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33章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越智之上也.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改焉.知足[者]自不失故富.勤能行之.其志必獲.故曰強行者有志矣.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雖死而以爲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34章言道氾濫無所不適.過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爲小.故復可名於大矣.爲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35章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温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學與餌.應時感悦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悦其目.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娯其耳.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也.36章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爲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衆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己反危.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器不可覩.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脱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37章順自然也.萬物無不由爲以治以成之也.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鎭之無名之樸.不爲主也.無欲競也.38章徳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徳爲名焉.何以得徳.由乎道也.何以盡徳.以無爲用.以無爲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爲心.聖王雖大以虚爲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主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徳之人.唯道是用.不徳其徳.無執無用.故能有徳而無不爲.不求而得.不爲而成.故雖有徳而無徳名也.下徳求而得之.爲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徳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爲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徳爲之而有以爲也.無以爲者無所(D10174; )[偏]也.凡不能無爲而爲之者皆下徳也.仁義禮節是也.正明徳之上下.輒擧下徳以對上徳.至於無以爲極下徳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無以爲而猶爲之焉.爲之而無以爲.故有爲爲之患矣.本在無爲母在無名.棄本捨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僞亦必生.不能不爲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爲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眞)[直]而義理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爲矣.故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間忿怒生焉.故上(徳)[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D11782; 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徳]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徳.[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爲載地不能爲覆人不能爲贍萬物]雖貴.以無爲用.不能捨無以爲體也.(不能)捨無以爲體.則失其爲大矣.所謂失道自後徳也.以無爲用.[則](徳)[得]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者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爲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徳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内.爲之猶僞.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心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則下徳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爲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徳)[得]其情姦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昏.務而治D32094; .雖竭聖智而民愈害.舍己任者則無爲而泰.守其素樸則不順典制.(聽)[耽]彼所獲.棄此所守.[故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苟得其爲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物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名)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鎭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徳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正.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誠)[尚]焉.義(其)[則]競焉.禮(其)[則]爭焉.故仁徳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擧其末.則形名倶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爲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爲匠也.捨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患憂.功在爲之.豈足處也.39章昔始也.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爲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歇竭滅蹶也.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用清則恐裂也.故爲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れ.清不能爲清.盈不能爲盈..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貴在其母而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爲本.高乃以下爲基.故致數輿乃無也.玉石D21070;D21070; 珞珞.體盡於形.故不欲也.40章高以下爲基.貴以賤爲本.有以無爲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柔弱同通.不可窮極.天下之物皆以有爲生.有之所始以無爲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41章有志也.建猶立也.光而不耀.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困注释横排简体小字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知慧自备(事物自己智慧全备).言则伪也】 功成而弗居。 【因物而用(顺应事物而施用).功自彼成(功劳是事物自己达成的).故 不居也】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使功劳在己-圣人).则功不可久也】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
二
心不乱。 【贤,犹能也(贤的大意是能力,能人).尚者,嘉之名也(尚是给与好的
名声).贵者,隆之称也(贵就是给与隆重的称谓).唯能是任(根据能力做相 应的工作安排).尚也曷(何)为(比如一个人能力大,当了宰相,另一个人能 力小当了小吏,但是这就是因其才而任事而已,不应该给与宰相以尊贵的声望, 也不应该贬低小吏,他们都是适性而已)?唯用是施.贵之何为(人说贤,物 说贵。为房屋则以木,为兵刃则以金,因才施用,何必贵之)?尚贤显名.荣过 其任(荣耀超过了他的任务).为而常(此句有脱误,不可解),校能相射(相 射犹相胜,比较才能相胜).贵货过用(吃饭用一个瓷碗就够用,如果用三个金 碗来衬托自己的尊贵的身份,就是贵货过用).贪者竞趣(贪婪的人就会争相争 夺贵货).穿窬探箧(窬音于,墙;箧音妾,匣子;指偷东西).没命而盗(不 顾性命也要偷贵货).故可欲(指贤名,贵货)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无欲而实无知也.(心生智,腹怀食,故虚其心以 去其所欲,实其腹以去其智)】 弱其志,强其骨, 【骨无知以干(知通智;身体没有智,所以使之强壮).志生事以乱(人有 志则生事端而为乱)】 常使民无知无欲。 【守其真(朴也)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智者谓知为也(智者指要做为的人)】
《道德经》王弼本
《道德经》王弼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此《道德经》⽂本,以通⾏的王弼本为底本,对极少量确定为误之字句,主要根据郭店⽵简本、北⼤汉简以及参考帛书本等其他版本⽽加以修改,并且做了重点注⾳。
感悟《道德经》些许年,吾见其多有通假字,偕⾳字,多⾳字,为便学者感悟,避免误读其⾳⽽错解其意,故整理⼀⼆,包含常误解的字⾳以及全⽂释义,特作分享,望与修⾏者⼀起温习古⼈之智慧,感悟天地之⼤道!通篇记忆,顺其⾃然,熟能⽣巧,可达到趋吉避凶。
回想第⼀次感悟道德经还是很多年前,随着体悟的深⼊,汲取古⼈的智慧和能量,⽇益精进只为达到洁净精微的境界。
也希望所有修⾏者有朝⼀⽇,可以做到⽼⼦说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篇五千⾔,深奥⼜充满智慧!吾愿穷其⼀⽣尽其⼀世所终。
(如有误字,望乞海涵)第⼀章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较,⾼下相倾,⾳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weí)之事,⾏不⾔之教;万物作(zuò)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楼宇烈《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补正
道,则不能赡也。 《校释》云: “‘人虽知万物治也’文义不畅,疑当
作‘人虽知治万物也’。波多野太郎说‘万物’下当 补一‘之’字,亦可。”按:“万物治”兼有“万物可治” “万物得以治”等意思,自可通,不必校改。
一、关于校勘可商者 本部分择校勘可商者 17 条加以讨论。 ( 一) 原文不误,不必校改者 12 条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老子》 第 3 章) 王弼注: 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以下简称《校释》) 据 陶鸿庆《读老子札记附王弼注勘误》以为“虚有智” 当作“虚 无 欲 ”。 按: “虚 有 智 ”不 误。 此“虚 ”字 为 动词,意为: 心怀智而多欲望,腹怀食则无知虑,故应 该虚空怀智之心以消除知欲,充实果腹而达无知无 欲。
第 33 卷第 2 期 2017 年 2 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 33 No. 2 February 2017
楼宇烈《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补正
杨鉴生
( 商丘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 从校勘、注释、标点三个方面对楼宇烈先生《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加以补正,列出
其校勘可商榷者 17 条、注释可商补者 6 条,标点可商者 4 条,以期引起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老子; 王弼; 《道德经注》; 文献
中图分类号: B22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3600( 2017) 02 - 0023 - 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徳經注(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章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時.則爲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爲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虚.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徼歸終也.凡有之爲利.必以無爲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不可得而]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衆妙皆從(同)[玄]而出.故曰衆妙之門也.2章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而偏擧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擧之(明)[名]數也.自然已足.爲則敗也.知慧自備.爲則僞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3章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爲.唯用是施.貴之何爲.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爲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D25582; 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心懷智而腹懷食.虚有智而實無知也.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虚則志弱也).守其眞也.智者謂知爲也.4章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擧重.不能爲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爲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鋭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汚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眞.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徳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徳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5章天地任自然.無爲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爲.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眞.有恩有爲.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天]地不爲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爲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爲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聖人與天地合其徳.以百姓比芻狗也.D15533; 排D15533; 也.籥樂籥也.D15533; 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爲.故虚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D15533; 籥也.愈爲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慧].事錯其言.[不慧]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D15533; 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D15533; 籥有意於爲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6章谷神谷中央無(谷)[者]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物]以此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守靜]不可得[而]名.故謂[之玄牝].(天地之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動).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太]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緜緜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7章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無私者無爲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8章人惡卑也.道無水有.故曰幾也.言(人)[水]皆應於(治)[此]道也.9章持謂不失徳也.既不失其徳.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徳無功者也.既揣末令尖.又鋭之令利.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不若其已.不可長保也.四時更運.功成則移.10章載猶處也.營魄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眞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也.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任術以求成運數以求匿者智也.玄覽無疵.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也.天門謂天下之所由從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倡)[唱].因而不爲.言天門開闔能爲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爲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爲.侯王若能守.則萬物[將]自化.不塞其源也.不塞其源.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爲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徳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徳.皆有徳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11章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寡]統衆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爲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爲利.皆頼無以爲用也.12章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爲腹者以物養己.爲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爲目也.13章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寵]辱等.榮患同也.爲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大患榮寵之屬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之於榮寵.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由有其身也.歸之自然也.無[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詫天下也.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14章無状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爲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爲一也.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状之状無物之象也.不可得而定也.有有其事.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15章冬之渉川.予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徳之人.其端兆不可觀.(徳)[意]趣不可見.亦猶此也.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物言其難也.除者詳愼也.盈必溢也.蔽覆蓋也.言致虚.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眞正也.動作成長.以虚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虚.動起於靜.故萬物雖竝動作.卒復歸於虚靜.是物之極篤也.各返其所始.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常之爲物.不偏不彰.無D22792; 昧之状.温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無所包通也.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與天合徳.體道大通.則乃至於[窮]極虚無也.窮極虚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窮極也.無之爲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則虎D22792; 無所投其(齒)[爪]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17章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爲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不能以無爲居事.不言爲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不復能以恩仁令物.而頼威權也.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夫御大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眞.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處不足.非智之所(齊)[濟]也.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18章失無爲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行術用明.以察姦僞.趣覩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僞生也.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和.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徳生也.19章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行]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絶.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爲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欲.20章下篇[云].爲學者日益.爲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寒郷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故續鳧之足.何異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刑.唯(阿)[訶]美惡.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爲用也.嘆與俗相(返)[反]之遠也.衆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故煕煕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也.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擧.如嬰兒之未能孩也.若無所宅.衆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餘也.我獨廓然無爲無欲.若遺失之也.絶愚之人.心無所別析.意無所(好惡)[美惡].猶然其情不可覩.我頽然若此也.無所別析.不可爲(明)[名].耀其光也.分別別析也.情不可覩.無所繋D27831; .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無所欲爲.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棄生民之本.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欲異於人.21章孔空也.惟以空爲徳.然後乃能動作從道.恍惚無形不繋之歎.以無形始物.不繋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不]可得見.以定其眞.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眞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眞其中有信也.至眞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衆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説).[閲]萬物始也.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不自見[則]其明(則)全也).(不自是則其是彰也).(不自伐則其功有也).(不自矜則其徳長也).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徳其本.多則遠其眞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之)也.23章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言暴疾美興不長也.從事謂擧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爲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爲爲君.不言爲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眞.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言隨(行)其所[行].故同而應之.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焉.24章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不自見則其明全也].[不自是則其是彰也].[不自伐則其功有也].[不自矜則其徳長也].其唯於道而論之.若郤至之行.盛饌之余也.本雖美更可D32094; 也.本有功而自伐之.故更爲肬贅者也.25章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寂寥無形體也.無物(之匹)[匹之].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改也.周行無所不至而(免)[不危]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爲天下母也.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繋於大.(大)[夫]有繋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強爲之名曰大.逝行也.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遠極也.周[行]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逝.故曰遠也.不隨於所適.其體獨立.故曰反也.天地之性人爲貴.而王是人之主也.雖不職大亦復爲大.與三匹故曰王亦大也.四大道天地王也.凡者有稱有名.則日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爲道.然則(是道)[道是]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故]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内.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處人主之大也.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法]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王]所以爲主.其(一)[主]之者(主)[一]也.26章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鎭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爲輕根.靜必爲躁君也.以重爲本故不離.不以經心也.輕不鎭重也.失本爲喪身也.失君爲失君位也.27章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施].故物得至.而無轍迹也.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謫可得其門也.因物之數.不假形也.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D36091; .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爲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爲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也.擧善以(師)[齊]不善.故謂之師矣.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不]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28章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智爲天下之先(也)[者]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式模則也.D10319; 差也.不可窮也.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徳全其所處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樸眞也.眞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爲之立官長.以善爲師.不善爲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爲心.故無割也.29章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萬物以自然爲性.故可因而不可爲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爲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也.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爲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性].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爲.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30章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爲(始)[治]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爲.故云其事好還也.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焉.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吾不以師道爲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後]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爲強也.壯武力暴興.喩以兵強於天下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32章道無形不形.常不可名.以無名爲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爲物.以無爲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爲物.D11211; 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無爲.不以物累其眞.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眞性無爲.則民不令而自均也.始制謂樸散始爲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始也.川谷之(求)[與]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也].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33章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越智之上也.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改焉.知足[者]自不失故富.勤能行之.其志必獲.故曰強行者有志矣.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雖死而以爲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34章言道氾濫無所不適.過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爲小.故復可名於大矣.爲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35章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温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學與餌.應時感悦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悦其目.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娯其耳.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也.36章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爲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衆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己反危.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器不可覩.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脱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37章順自然也.萬物無不由爲以治以成之也.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鎭之無名之樸.不爲主也.無欲競也.38章徳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徳爲名焉.何以得徳.由乎道也.何以盡徳.以無爲用.以無爲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爲心.聖王雖大以虚爲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主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徳之人.唯道是用.不徳其徳.無執無用.故能有徳而無不爲.不求而得.不爲而成.故雖有徳而無徳名也.下徳求而得之.爲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徳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爲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徳爲之而有以爲也.無以爲者無所(D10174; )[偏]也.凡不能無爲而爲之者皆下徳也.仁義禮節是也.正明徳之上下.輒擧下徳以對上徳.至於無以爲極下徳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無以爲而猶爲之焉.爲之而無以爲.故有爲爲之患矣.本在無爲母在無名.棄本捨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僞亦必生.不能不爲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爲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眞)[直]而義理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爲矣.故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間忿怒生焉.故上(徳)[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D11782; 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徳]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徳.[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爲載地不能爲覆人不能爲贍萬物]雖貴.以無爲用.不能捨無以爲體也.(不能)捨無以爲體.則失其爲大矣.所謂失道自後徳也.以無爲用.[則](徳)[得]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者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爲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徳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内.爲之猶僞.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心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則下徳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爲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徳)[得]其情姦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昏.務而治D32094; .雖竭聖智而民愈害.舍己任者則無爲而泰.守其素樸則不順典制.(聽)[耽]彼所獲.棄此所守.[故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苟得其爲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物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名)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鎭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徳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正.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誠)[尚]焉.義(其)[則]競焉.禮(其)[則]爭焉.故仁徳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擧其末.則形名倶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爲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爲匠也.捨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患憂.功在爲之.豈足處也.39章昔始也.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爲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歇竭滅蹶也.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用清則恐裂也.故爲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れ.清不能爲清.盈不能爲盈..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貴在其母而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爲本.高乃以下爲基.故致數輿乃無也.玉石D21070;D21070; 珞珞.體盡於形.故不欲也.40章高以下爲基.貴以賤爲本.有以無爲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柔弱同通.不可窮極.天下之物皆以有爲生.有之所始以無爲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41章有志也.建猶立也.光而不耀.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