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网络传播的媒介内容分析研究概述
浅谈客家文化研究范文
浅谈客家化研究赣南,有着约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客家化。
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使这些珍贵的化遗产时隐时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还在继续沉淀或正在消失。
因而发掘研究这些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清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
赣南采茶戏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
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班。
由于采茶戏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基础,所以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XX县等地。
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湘中、闽西、闽北、粤、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
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
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
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
《试妻》获1992年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
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化部第四届华大奖,部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目录一、前言二、调研目的和意义三、调研方法四、调研结果4.1 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4.1.1 客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4.1.2 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4.1.3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4.2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4.2.1 客家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措施4.2.2 客家文化传承机构和团体的组织形式4.2.3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4.3 典型案例分析4.3.1 江西三江口客家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4.3.2 广东梅县客家文化的创新与推广4.4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建议五、结论六、参考文献一、前言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本次调研将重点关注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传承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对客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调查和研究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促进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该调研对于推动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同时,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客家村落、博物馆和艺术团体等,了解客家文化的实际传承和发展情况。
另外,还将与客家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专访,就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四、调研结果4.1 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4.1.1 客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客家文化是指由客家人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系统,包括语言、宗教、建筑、风俗、音乐、舞蹈、服饰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山歌调查》
传承和宏扬客家传统文化——对兴宁市客家山歌现状调查及未来走向初探一、调查内容:兴宁市客家山歌现状调查二、调查目的:希翼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客家山歌文化的开展现状,促进客家青少年及全社会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客家山歌的热爱,唤起各界人士关注客家山歌文化的开展前景。
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网络搜索、书籍查阅文章结构:一、调查数据分析〔一〕表一:对客家山歌的喜好程度调查数据〔二〕表二:获取客家山歌的途径调查数据〔三〕表三:喜欢客家山歌的原因调查数据二、客家山歌源流和现状分析〔一〕客家山歌的源流〔二〕客家山歌的现状分析三、客家山歌未来走向初探〔一〕保护好传统的客家山歌和山歌传承人〔二〕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三〕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客家山歌〔四〕树立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音乐品位〔五〕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客家山歌〔六〕加强政府对客家山歌开展的保护与引导四、结语传承和宏扬客家传统文化——对兴宁市客家山歌现状调查及未来走向初探客家山歌,顾名思义,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民歌。
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一局部,客家山歌承载着客家人的乡土智慧和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文章对兴宁市客家山歌的现状和传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客家山歌的未来走向。
客家山歌兴宁市源流现状传承“鱼爱水来鸟爱林,客家乡亲爱乡音,永远不忘客家话,山歌连情心连心〞。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民歌,是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一局部,客家山歌承载着客家人的乡土智慧和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2022 年5 月,梅州客家山歌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是,在外来文化和流行风文化以及近年来山歌队伍“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山歌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wei)险。
为了更好地了解客家山歌在年青人中的开展现状,关注在新时代潮流下,客家山歌的未来走向,2022 年,我在兴宁市各县城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活动。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议——基于SWOT分析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议———基于SWOT 分析古亮锋,庞颖怡(上海海关院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圆园员圆园源)摘要:现通过运用SWOT 分析法,对当前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要素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打响世界客都品牌;打造梅州客家特色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区智能化设施建设;重视引进和培养旅游业内人才;利用旅游资源加快当地经济建设等发展建议,为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SWOT 分析;客家文化;旅游产业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1)06-0157-04收稿日期:2020-11-04基金项目:上海海关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2020ycx034)作者简介:古亮锋(2000-),男,广东佛山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海关管理;庞颖怡(2000-),女,广东湛江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海关管理。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日益重视身心上的愉悦。
在此推动下,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5.39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为5.97万亿元。
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鼓励本地旅游产业发展,以期带动经济发展。
作为世界客都,梅州在客家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为了更全面探索出促进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式,需要对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产业进行SWOT 分析。
二、SWOT 分析(一)优势(Strength )1.政治优势明显。
梅州既是世界客都、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其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为了促进梅州经济发展让更多的梅州人民拥有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梅州,对梅州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批复》,梅州再次成为人民热议、媒体高度关注、专家学者探讨研究的重要对象。
简析数字化的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展示与传播
简析数字化的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展示与传播作者:付佳伟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6期摘要: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的日益发展和繁荣,对各地区的音乐文化发展给予更高的关注度。
以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为例,其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是人们所喜爱的音乐文化形式之一,对客家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
当前,要进一步丰富国家音乐文化系统,有必要积极借助数字化技术,为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提供展示与传播的有利途径,进而扩大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力,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此,本文主要对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概述简介,并提出有效的展示与传播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 ;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 ;展示与传播中图分类号:J0-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180-02现阶段,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遺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就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而言,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形式,其在民间流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以口传、纸张记录等传播形式为主,这就极易出现遗漏或丢失等传播问题,不利于该文化的有效保护。
对此,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相关部门人员有必要就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其传统文化的传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记录完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
一、关于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概述(一)内涵客家主要集中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等区域,其分布较为广泛,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自西晋使其,受自然灾害、战乱等影响,中原的汉民往广东、福建等地迁移,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入这些地区,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
从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看,是对客家区域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真实反映,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之林中的一块瑰宝[1]。
客家文化研究
客家文化研究前言客家文化研究概况第一章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今日客家文化,有其深远的历史潮流渊源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一、客家先民从中原向南迁徙和在侨居地拓殖的历二、客家民系在赣闽粤山区形成三、客家民系向周围省区及海外播迁发展的历史四、中原衣冠士族构成客家先民的主体一、客家先民的三次大迁徙据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客家先民逐步迁往南方,以及迁居南方、形成客家民系后,又继续播迁扩散,其大规模的迁徙共有五次,而其他小规模的、零星的或自各地以服官、经商等缘由迁入徙出的,则难以悉计了。
近年有数名学者质疑此说,可以房学嘉为代表:《客家源流探奥》(房学嘉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其第一章《客地古代文明与客家源流》之第二节《秦至南朝,客家共同体的初步形成》:“综上所述,南朝末期,生活在客地的先民,已具有共同的思想意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惯等,标志着客家共同体已初步形成。
这个客家共同体,是南迁的中原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遗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客家共同体认同于汉族,其源可溯自秦汉之际的梅鋗受封为汉侯及以后赵佗被汉廷册封为南越王。
”(正文p.36)为其作序的,有陈胜粦教授(中大历史系主任、博导),谢剑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国际客家学会会长)劳格文博士(法国远东学院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访问学者),皆不同程度地称赞其“新说”。
陈氏云:“其可诵可研之处,首在于作者对客地古代文明与客家源流关系之探讨。
房君认为:客家人是古百越族里的一支与历史上少数移居客家地区之中原流人混化后形成的人群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的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古百越遗民。
此见与长期以来人们凭族谱中有关族源之记载,认为客家之根在北方之论,大为不同;他论定客家之根在今日之客家地区。
房君提出此见,对客家源流以至客家诸总是之研究,无疑将会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新媒体下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研究
基于新媒体下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研究摘要:本论文旨在研究基于新媒体下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通过对客家美食文化的深入分析和调查研究,探讨新媒体对客家美食文化传承与推广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客家美食文化,可以更好地弘扬客家饮食文化,促进客家美食的传承与推广。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旨在为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美食文化;问卷调查引言本论文旨在研究基于新媒体下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客家美食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研究将探讨新媒体在客家美食文化传承与推广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客家美食文化,以期更好地弘扬客家饮食文化,促进客家美食的传承与推广。
通过对客家美食文化的研究,本论文旨在为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实践意义。
1.客家美食文化的概述客家美食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中国南方地区的客家族群。
客家人以勤劳、节俭和热情好客而闻名,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他们的美食文化中。
客家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而备受称赞。
客家美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天然,讲究烹饪技巧的精湛和调味品的搭配。
其中,腌制和炖煮是客家菜的特色之一,如腌肉、炖汤等。
此外,客家美食还以豆腐和米饭为主要食物,丰富多样的豆腐菜肴和米饭点心也是客家菜的亮点。
客家人民传承和推广客家美食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家庭传统、社区聚会和餐馆经营等。
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口传心授,还通过书籍、电视节目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
客家美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和推广客家美食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饮食遗产。
2.新媒体对客家美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新媒体对客家美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新媒体视域下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营销策略
新媒体视域下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营销策略作者:谢慧敏李翠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9期摘要:江西赣南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前景好,但是赣南客家文化旅游发展晚,营销策略过于传统,造成赣南客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受阻。
文章首先分析新媒体旅游营销的特点,即信息的双向传递、旅游营销信息更含蓄、旅游营销信息的精准推送,其次分析赣南客家文化旅游新媒体营销的现状,发现赣南客家文化旅游景区欠缺能够与受众互动交流的官方网站,且缺乏自媒体营销。
最后,文章基于发现的问题提出构建一个高效互动交流的官方网站;完善自媒体营销账户的建设;突出客家文化主题特色,线上线下共同完成等优化对策,希望能通过新媒体营销更好地服务赣南客家文化旅游的市场。
关键词:新媒体;旅游业营销;赣南客家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F592.7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度项目“互联网时代赣南客家文化旅游新媒体营销研究”(GL1823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度项目“基于长尾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模式应用与研究——以赣州龙南虔心小镇为例”(GL19210);南昌市“十四五”2021年度社科规划课题“文化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旅游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探究”(GL202104)。
江西赣南客家文化本身底蕴十分深厚,源远流长,拥有多类型的民族趣味文化活动,如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游大龙、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和龙南香火龙等。
江西赣南客家文化不仅宣传对象多而且跨度区域大,赣南地域面积3.96万km2,人口约790万,吸引了多民族的聚集,其中96%以上是客家人,占国内外客家人数的15.65%。
赣南广袤的土地上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汉族文化,同时融入了畲族、壮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可供游客游玩的内容较多,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江西旅游部门也开始深入挖掘赣南客家文化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旅游,以期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增量,而以往借助电视、报纸、广播等进行旅游宣传营销的方式已不适用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新媒体视野下梅州客家童谣的传播与推广
新媒体视野下梅州客家童谣的传播与推广千百年来,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梅州客家童谣口口相传,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成长,成为他们记忆中熟悉的乡音。
梅州客家童谣作为一种极具童趣和乡土气息的语言形式,其内容极度生活化,表达极具口语化,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但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梅州客家童谣的的传播与推广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和困难。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成为新兴的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视野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客家童谣进行传播与推广是亟待我们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梅州客家童谣的现状梅州客家是我国汉族的一个庞大民系共同体,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讲求团结互助、敬老尊贤、文明礼貌、知书达理,这不仅反映在客家的民居建筑、礼仪风俗上,也是客家童谣的诞生背景,这使千百年来梅州客家童谣可以口口相传,生生不息。
而现如今,越来越少的梅州客家人能够完整地把客家童谣教给自己的孩子,更别说在孩童中能够口口传唱,客家童谣随着人们生活习俗和教育娱乐方式的改变,生存现状变得不容乐观。
因此,对梅州客家童谣的创新传播与推广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对客家文化的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客家精神的传承。
二、客家童谣的新媒体运用和推广(一)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新媒体技术主要有三大优势,首先是手段的先进性,主要指新媒体技术可以为为客家童谣提供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服务,让客家童谣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不再只是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
其次是受众的广泛性,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庞大的接收传播群体是新媒体传播特有的优势。
最后是观赏的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同时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这不止丰富了受众的地位体验,还增加了信息传播过程的趣味性。
将新媒体技术运用进客家童谣的传播中,有利于受众针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即时的反馈,推动客家童谣的发展和传播。
客家文化短视频传播现状及策略探究
客家文化短视频传播现状及策略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息进步,短视频已成为人们得到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传播对于宏扬客家文化、推动客家地区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客家文化短视频的传播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策略,以增进客家文化短视频的传播。
客家文化短视频的传播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起首,客家文化短视频的制作水平较为参差不齐,有一些视频制作精良,内容丰富,但也存在一些制作简易,内容质量低下的状况。
其次,客家文化短视频的传播平台相对较多,包括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但在用户粘性和关注度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再次,客家文化短视频的观众群体有限,浩繁观众对客家文化缺乏了解,对于相关短视频的关注度也较低。
客家文化短视频传播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起首,客家文化短视频的内容创作面临难题,如何利用短视频形式呈现丰富多样的客家文化内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客家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竞争激烈的环境,如何吸引观众眼球,提高视频的点击率和分享率是一个难题。
再次,客家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往往难以持续引起观众的关注,如何提高用户粘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个策略来增进客家文化短视频的传播。
起首,加强客家文化短视频的内容创作,包括开掘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度客家地区进行采访和调研,以及运用创新的表现手法等,以提高视频质量和奇特性。
其次,加强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争取更多关注和曝光,提高视频的点击率和分享率。
再次,针对客家文化短视频的观众群体,开展相关宣扬教育活动,提高观众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度,培育观众的爱好和关注度。
最后,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客家文化短视频的推广宣扬,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将客家文化短视频推广给更多目标人群。
综上所述,客家文化短视频作为传播客家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
客家文化对台交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变策略——以福建闽西客家文
53东南传播2019年第12期(总第184期)客家文化对台交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变策略——以福建闽西客家文化对台交流为例卢宜弼( 龙岩人民广播电台 福建 龙岩 364000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根和魂,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福建龙岩电视台、龙岩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开设《客家风》和《两岸客家》(前身为《我们客家人》)客家文化专栏,推进客家文化海峡两岸交流,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带动了以互联网为传输渠道、以PC 或移动通讯端为接收平台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广播电视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客家文化对台交流节目因此受众在减少、影响力在削弱。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
在媒体变革潮流下,福建龙岩电视台、龙岩人民广播电台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主动适应新媒体发展,转变传播策略和传播技巧,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伴随”功能,增强传播效果。
一、化危为机,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电视行业整体式微,地市级媒体尤甚,龙岩电视台、龙岩人民广播电台《客家风》和《两岸客家》栏目,受经济等因素影响,近两年都减少了节目入岛落地播出,《两岸客家》在台湾的合作电台从最初的8家减至今年的2家,《客家风》从2017年起就中止了在台湾的落地播出。
三个经典线下活动的其中两个——“重走客家迁徙路——闽台客家青少年广播电视夏令营”“书香悦读 两岸共享——龙台乡愁朗读活动”仍坚持一年一届如期举行,“两岸一家亲 中华心连心——海峡客家中秋文艺晚会”摘 要:新媒体突破广播电视技术的制约,为对台文化交流打开宽广的传播空间,福建龙岩广播电视媒体把握新机遇,加快产品生产与传播层面融合,在平台构建多端化、题材选择精准度以及叙事风格平民化方面下足功夫,运用新媒体思维举办线下活动,发挥新媒体轻骑兵作用,使客家文化对台交流的影响更加深远。
论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其智慧系统建设
论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其智慧系统建设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西客家话是客家人的语言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由于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西客家话和客家文化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智慧系统在文化传承和保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广西客家话和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智慧系统的建设,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从多个角度对广西客家话和客家文化进行分析,探讨智慧系统在客家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以期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效的智慧化解决方案。
通过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探讨智慧系统在客家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促进作用,为客家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客家话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客家人世代传承的智慧和文化积淀。
而广西作为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区域之一,客家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保护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之一,深入研究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推动广西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地区文化的繁荣。
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关乎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建立,对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展开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其智慧系统建设,旨在闡明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智慧系统在客家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希望为客家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广西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浅析
广西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浅析【摘要】地域文化的传播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贺州是广西客家文化的中心,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的不断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
然而,贺州客家文化的发展与对外传播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贺州客家文化,本文将对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传播贺州客家文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地域文化贺州客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一、引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缔造了中华上下五千余年经久不衰的历史文明。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所谓“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不同的山水塑造了别样的风土人情。
人们在一定区域内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实践,逐渐适应了所生活的地域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个性鲜明,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客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贺州市地处广西东北部,享有“世界长寿市”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桂粤湘三省通衢之地,留存着跨越千年的历史人文底蕴,是百越文化、广府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集地。
两千多年的潇贺古道见证了贺州市的历史变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文化融合的特色景观。
贺州市总面积约117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量约为249.32万,其中,客家人口数量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3.7%,是广西主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全国客家人重要聚居地之一。
客家人最早生活在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向南方迁移,如今已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形成了特殊的客家文化。
贺州市主要以客家文化为主,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聚集区。
目前,客家文化已经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纵观世界局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现实,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因此,本文拟对贺州客家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对外传播贺州客家文化进行思考,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贺州客家文化,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些许借鉴。
大众传播时代的客家文化传播策略
大众传播时代的客家文化传播策略作者:李虹霏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7期摘要: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际传播在客家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大众传播时代,客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和危机。
为应对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应注重意见领袖作用、充分利用新型人际传播,拓宽人际传播渠道、积极营造客家文化传播的环境。
关键词:客家文化;大众传播时代;人际传播;传播策略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55-06一、客家文化渊源近年来,文学界、史学界、艺术界、新闻媒体以及客家地区的党政府部门等社会各界对客家文化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客家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日益成为被关注的话题。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民系。
他们主要是4世纪(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
他们都操着共同的客家方言,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目前,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贵族、台湾、海南等省、自治区。
客家人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
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不忘母语,即客家话,到落脚之地仍能说客家话,并代代相传,因此客家话成为识别客家人的主要标志。
谢栋光教授在《客家话形成的三个阶段》一文中指出,“移民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故乡的语言风俗就不会丢失。
一是集团式的迁徙,在移民过程中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由强宗大族或德高望重者为流亡领袖;二是抵达迁入地之后,居住要相对集中[1]。
”客家人每次迁徙的队伍均具备这两个条件,故客家文化也得以延续和传承。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风。
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话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焗鸡、酿豆腐、落水狗等。
客家文化微信公众号传播策略研究
客家文化微信公众号传播策略研究作者:陈银菲邓燕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以清博大数据为工具,对客家文化领域微信公众号进行调研分析,分析其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
结果表明,客家文化微信公众号呈现出原创不足、特色不充分、多媒体使用度低、趣味性不够等问题。
借鉴优秀的文化类微信公众号,本文建议要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两个主要方面上进行改进,从而为客家文化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和运营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客家文化;微信公众号;传播策略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3-00-03一、引言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者周新建(2014)指出,在建构客家文化共同体、形塑客家族群意象的过程中,大众媒介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客家文化抗争的有力武器,不仅激发了客家族群的认同意识并促进了客家研究的发展,亦是客家民众集体记忆的修复者。
学者郑庆杰(2017)曾撰文指出,赣闽粤地区的客家文化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实现客家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化以及文化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的确,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社会,如何将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客家文化转化为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更有效更快捷地传播,激发了客家族群的认同意识,并且最终实现客家文化的弘扬、传承与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客家文化传播的传统途径主要是集体迁徙、传统节日庆典和传统手工艺传承,其受众对象是小众化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挑战,客家文化若想立足社会,不被遗忘,就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传播形式的创新。
二、微信公众号与客家文化传播微信公众平台,也称微信公众号,是基于“微信”平台的媒体帐号。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微信公众号由腾讯公司开发,于2012年08月23日正式上线。
根据2020年1月9日微信公布的《2019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年9月,微信月活跃账户数11.51亿。
江西客家文化景观在新媒体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江西客家文化景观在新媒体中的设计策略研究作者:林丹江帆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06期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数字交互平台,可以有效发展客家文化景观。
为此,文章通过研究探讨江西客家文化景观基于新媒体应用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客家文化景观在数字化过程中的转化模式。
同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江西客家文化景观基于新媒体应用提供新的设计策略,从而在社会传播中有效进行客家文化景观的发展,这对江西的经济、文化、旅游事业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具有很强的经济社会价值。
关键词:客家;文化景观;数字技术;设计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VR技术‘数字江西客家文化景观’的App交互应用研究”(GJJ161239)研究成果。
在地域文化環境当中,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互动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全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为客家文化景观的展示和传播指引了新的方向。
数字媒体传播的方式可以短时间内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力并提升用户体验,参观者和研究人员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地通过智能终端多次进入平台,使客家文化景观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
一、江西客家文化景观数字化分析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地名加上文化景观的研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客家人具有迁徙特征,他们的祖先最先生活在中原地区,后来迁徙到南部。
也就是说,在几次大规模的汉族人口南迁过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他们主要分布于粤、闽、赣、桂、湘、川等地[1]。
目前,对客家源流、客家建筑景观、客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日渐丰富。
各文化景观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城镇建设、交通条件、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其的形成和分布会起到重要影响。
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可从民居建筑、传统习俗、地方方言、宗法制度、民间信仰等角度进行提取[2]。
然后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针对江西客家文化景观,通过VR 技术在虚拟环境中再现现存景观和重现消失景观,并以交互平台为载体,提供丰富的视图信息和交互方式,实现信息更广泛的推送,从而达到永久保留江西客家文化景观的目的,进而促进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有效提升江西客家文化景观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 家 地 区 的 报 纸 表 现 出客 家地 区特 有 的 文 化 气 息 , 符
客 家 地 区 文化 大众 的 品 位 要 求 , 者 能 够 在 阅读 中 产 生 认 读
2年4( 8 ) 蕊 ,《 0 第期总 0 毒o 1 1 第期 潼
感 和 亲 切 感 。客 家 地 区 报 纸 将 客 家地 区 的人 们 生 活 的一 般 的 在 网 络 新 闻 报 道 中可 以看 到 普 通 民众 的身 影 , 映 出他 们 在 反 或 重 大 新 闻事 件 进 行 报 道 , 地 人 要 了解 所 在 客 家地 区 的 新 客 家地 区的生活。例如《 本 客家老人乐享山歌延年益寿》 这则新 闻 , 阅 当地 报纸 也 是 他 们 首选 之 一 。 但 是 在 国 内外 非客 家 闻是 主 角 类 型 是 客 家 老 年 人 , 赵 婆 婆 、 婆 婆 、 导 演 等 几 订 对 何 钟
一
、
客家文化网站的新闻栏 目
以客 家网站为例 , 网络的客家研究 不再 像传统媒介局
研 内容 也 越 要 途 径 。客 家 文化 的产 生 和 存 在 的继 承 和 发 扬 离 不 开 媒 介 的 在 客 家 源 流 和 方 言 等 方 面 , 究 范 围 越 来 越 广 ,
传 播 。 网络 逐 渐 成 为继 承 和 发 扬 客 家 传 统 文 化 的 重 要 媒 介 , 越 丰 富 。 客 家 网 站 主 要 从 客 家风 情 、 家 民 俗 、 家 文 艺 、 客 客
的 内容相 比, 网络媒体的 内容 更加 包罗万象 , 涉及政 治 、 经济、 军事、 文化 、 育 、 生等人 教 卫
类 发 展 的 方 方 面 面 。客 家文 化 的 网络 传播 , 媒 介 内容 以客 家 文化 信 息 为主 , 主题 可 分 其 按
为 网络 新 闻 、 网络 言 论 、 络 娱 乐 、 网 网络 广 播 等 方 面 , 可 以按 呈 现 形 式 分 为 文 字 、 片 、 还 图 音 频 、 频 等 方 面 。这 些媒 介 内容在 网络 传 播 平 台 上 的运 用情 况 、 用 和 表 现 形 式 对 客 家 视 作 文 化 的 网络 传 播 效 果 均 有 重要 的 影 响 。 关 键 词 :客 家 文化 网络 传播 栏 目
客 客家 民居等 多方面 展示客 家文化 , 用 利 成 为 世界 了解 客 家 文 化 的 窗 口 , 为 国 内 外 客 籍 人 士 与 客 家 家新 闻、 家人物 、 成 以 对 文 化 沟 通 的桥 梁 。 建 立 具 有 客 家 文 化 特 色 的 品牌 网 站 , 络 络 这 一 平 台 , 最 大 化 传 播 客 家 文 化 的信 息 , 于 弘 扬 客 网
实 效 性 。 但 是 随 着 网 络 媒 体 的兴 起 , 络传 播 的影 响 力越 来 对新人在 东莞体 验客家婚 俗》 网 这则 新闻报道 了在广东东莞凤
要 担 负 起传 播 客 家 文化 的 重任 , 方位 地 、 针 对 性 、 实 提 文 化 有 重 要 作 用 。 全 有 真 供 有 关 客 家 文 化 的信 息 ,拉 近 了国 内外 与客 家 地 区 的距 离 ,
开 拓 了客 家 文化 文 明 的传 播 空 间 , 升 客 家 地 区 在 全 球 的 国 提
曩
拍
:
◇ G A c u o学 台 化播 焱 B 术 一文 平 传
客 家文化 网络传 播 的媒 介 内容分 析
研 究概 述
杨 群瑛 ,陈瑜林
( 嘉应 学院 广 东 梅 州 5 4 1 1 10 5)
摘
要 : 内容 是 媒 介 的灵 魂 , 介 内容 分 析 是 传 播 学 研 究 的重 要 课 题 。 跟 传 统 媒 体 媒
网 民的 生 活 、 作 和 学 习 产 生 了深 刻 的 影 响 , 速 成 为 人 们 工 迅 获 取信 息 的重 要 渠 道 之 一 。 客 家 文 化 因特 殊 的地 理 环 境 和 人 文 环 境 形成 独 特 的 文
化 , 具鲜 明地 域 性 和 顽 强 的生 命 力 。 客 家 文 化 作 为客 家 地 极 不 使 区 灿 烂 文 化 , 载 着 客 家 人 们 的 情 感 , 建 着 客 家 人 们 丰 富 际 形 象 , 断 形 成 自身 的核 心竞 争 力 , 历 史 悠 久 的 客 家 承 构 多彩 生 活 。客 家 文 化 的价 值 观 、 德 规 范 、 俗 习惯 等 无 时 无 化 在 海 内 外 得 以 传 承 ,紧 紧地 把 国 内 外 客 家人 团 结 在 一 走 道 风 刻 影 响着 客 家 人 的 思维 方 式 和 行 为 准 则 , 现 了 客 家 地 区 的 成 为客 家 文 化 人 们 之间 沟 通 的桥 梁 … 体 。 独 特 文化 。 随着 全 球信 息 化 的 飞 速 发 展 , 络 作 为 一 种 重 要 网 的信 息传 递 手 段 , 来 越 多 的人 选 择 网 络 作 为获 取 信 息 的 重 越
在信 息爆炸 时代 , 网络 作 为 第 五 媒 介 , 全 球 性 、 动 以 互 性 、 开性 、 活性、 互性 、 文本链接 等特征 , 用文 字、 公 灵 相 超 运 图 片 、 表 、 频 、 频 等 多 种 方 式 , 服 传 统 媒 介 的地 域 传 图 声 音 克
送的障碍 , 以最大化加大传 播信 息的深度和 广度 。网络 已对
地 区 生 活 的 人 们 , 去 要订 阅 客 家地 区 的报 纸 , 个 愿 望 就 个 人 采 访 ,道 出普 通 人 爱 唱 山歌 的 心 声 ,山歌 歌 词 中反 映 了 过 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难 于实现。即使是在国内能订 阅, 拿到的也是旧报纸 , 失去了 客 家人真实生活 , 发了客 家地 区人们情感。又如《 抒 海内外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