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
福医大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和动物体内激素产生影响,干扰机体正常内分泌物质的合成与代谢,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外源化学物质。
5.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6.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7.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8.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9.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也称地方病。
10.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生物放大作用: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1.健康效应谱: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部称之为健康效应谱。
12.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敏感人群)。
13.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2018版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就是研究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得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得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与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与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与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得学科。
2、☆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得环境(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得环境对人体健康得影响及人体对环境得作用产生得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得相互作用,这就是环境卫生学得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得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与生物圈)。
生活环境:就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得各种自然得与人工得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得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环境:就是指围绕人群得空间与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因素得总与,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得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得物质环境条件,就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得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与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得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得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得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得特性5、环境因素:就是被介质容纳与转运得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与有机得组成成分。
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小气候就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得温度、湿度、气流与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得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得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她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得理化性质与毒性完全不同得新得污染物。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三、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五、剂量-反应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六、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4、增强作用5、拮抗作用七、人群健康效应谱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免费下载】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第七版第一章绪论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内容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本章节的重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等基本概念。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重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云南农业大学
名词解释1、纵向通风:畜舍内气流的方向与畜舍纵墙平行的机械通风方式。
2、正压通风:通过风机将舍外新鲜空气强制送入舍内,使舍内气压升高,舍内污浊空气经风口自然排出的换气方式3、负压通风:通过风机抽出舍内空气,造成舍内气压小于舍外气压,舍外空气经风口流入舍内4、水体自净:水体受污染后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变得干净5、入射角:指畜舍地面中央一点主窗上缘所引的直线与地面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5度)6、透射角:指畜舍地面中央一点到窗户上缘和窗户下缘所引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7、相对湿度:用实际水汽压(或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或绝对湿度)的百分比表示,是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物理值。
(RH=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8、气候服习:指本来对于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为长期或反复处于该种动物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产热和散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这种气候环境。
9、气候驯化:如果家畜的服习时间延长,可进一步引起保温隔热性能的变化,如脱换羽毛,增减皮下脂肪组织,甚至发生体型改变,当保温隔热装备更换完成后,因不良气候所致的各种生理技能的异常又恢复或趋于正常。
10气象:大气对流层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电等,是由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决定的。
等热区:恒温动物主要借助物理和行为调节维持体温正常和环境T范围11、光周期:一天中光照时间与黑暗时间交替循环变化和一年中长日照和短日照的季节性变化规律12、光钝化:动物处于持续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有害气体,粪尿、尸体、鸡的死胚与蛋壳;以及兽医对药物使用的无节制和饲料添加剂中抗菌素、促生长素的应用,导致畜产品中某些元素的积累和富集,药物残留等,对人类环境和健康、生命产生危害的物质。
13、TOC(总有机碳):指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14、BOD(生化需氧量):水中有机物被需氧性细菌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水中有机物上升,水的BOD上升。
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习题集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大] [中] [小]一、填空题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_三类。
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环境卫生学三、选择题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空气、水、土壤(岩石)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C.环境污染治理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E.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B.铅、镉、汞、酚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原生环境是指()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E.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B.臭氧层破坏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D.生物多样性锐减E.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B.人群健康C.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E.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E.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B.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C.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E.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12.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B.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C.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D.执法人员的相关知识E.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13.清洁生产是指()A.生产场地清洁、厂房清洁B.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C.清洁的生产过程D.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少,有效预防控制污染和其他废物生成的生产工艺过程E.生产过程中有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工人始终保持清洁卫生14.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A.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B.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C.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E.生物地球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四、问答题: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2.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3.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大气;水;土壤2.自然环境;生活环境3.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4.原生环境;次生环境5.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二、名词解释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环境卫生学是探讨人类生存环境与卫生健康的一门学科。
它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整理环境卫生学的相关知识点,以期能够提高大家对环境卫生学的了解和掌握。
一、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卫生学是对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卫生效应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健康的体系。
环境卫生学包括环境污染、环境噪声、辐射卫生、室内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危害1.环境污染的种类①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卫生标准,对人体造成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危害。
②水体污染:是指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严重影响到生态系统平衡,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③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出现某种化学物质或生物体,被破坏了原来的性质和结构,不再适用于种植等农业用途。
2.环境危害的程度环境危害被分成轻微、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微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的威胁程度非常轻微;中度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造成一定的危害,但不是致命的;重度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和身体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可能致命。
三、卫生工程1.卫生工程的定义卫生工程是通过对城市环境和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的净化、消毒和处理,达到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和人居健康指标的一种技术体系。
2.卫生工程的组成①环境清洁:包括道路、街道等公共场所的清洁和个人生活用品的清洁卫生。
②生活用水:卫生工程中点重点处理的是饮用水,以及工业用水或还可以再利用的废水。
③生活污水:卫生工程中的生活污水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废水所组成的污水,包括洗澡水、洗碗水、洗衣水等。
④生活垃圾: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是卫生工程中的另一要点处理内容。
四、环境卫生法规环境卫生法规主要是由国家环保部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国家法规,这些法规旨在制定环境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管理、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卫生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保护公共卫生和环境安全。
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的科学。
环境是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大气、水、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利:清洁的空气和水,充足的阳光,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弊:自然灾害,天然动物毒素,天然植物毒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利:更适于居住,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为人生存提供物质条件。
弊:持久性污染物的存在污染自然环境,正常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应答基因:即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
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一次污染物(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暴露途径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⒈影响总暴露量⒉影响吸收率⒊改变作用靶。
健康效应: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非病理性的)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环境卫生学重点
1.环境应答基因:对环境因素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2.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致癌危害,致畸危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3.生物标志: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性生物标志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5.清洁生产: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6.燃料的燃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主要工业燃料:煤、石油7.大气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超细颗粒物8.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9.光化学型烟雾:是由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脂10.颗粒物上的一些金属成分还有催化作用,可以使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11. SO 是水溶性的刺激性气体,NO 暴露可导致呼吸系统以及脾脏、肝脏、血液系统的病理改变,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过氧化12.生物富集作用: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13.生物放大作用:是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富集作用,会出现高位生物体内浓度大大高于低位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14.腐殖质: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1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归纳重点
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health/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5开拓新领域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
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是指前面三圈中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的特点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2.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环境卫生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一)环境卫生学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阐明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三)环境的概念和组成1. 环境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
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特点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有利、有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1)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2)生活环境(1iving environment):指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是当今人类主要的生存环境。
是当今人类主要的生存环境。
2. 构成环境的因素(1)物理因素:包括小气候、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2)化学因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甲基汞(3)生物因素(四)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公害、公害病、十大公害事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二、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第一节人类的环境一、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大气圈、生物圈概念、范围二、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主要特征、生态系统健康第三节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食物链、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系数:Cb/Ce(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二次污染物1.化学转化——如:光化学烟雾2.生物转化——如:甲基汞(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扩大暴露范围、增加暴露途径、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影响暴露剂量二、暴露特征与反应(一)暴露途径:影响总暴露量、影响吸收率、改变作用靶(二)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曲线的类型:无阈值化合物、阈值化合物(单阈值化合物、两个阈值化合物)(三)暴露时间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联合作用的类型四、人群健康效应谱和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第五节环境污染与健康一、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二、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一)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性、慢性危害(二)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三)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致畸作用的基本特征:存在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仅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种属差异性大;致畸物的胎盘转运和转化影响致畸性。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1.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
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关于环境与卫生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疾病防治的方法、卫生保障制度等方面。
环境卫生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涉及到全社会人类健康的事业。
本篇文档将介绍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知识。
一、环境卫生学基本概念环境卫生学是从古至今一种历史悠久的学科,它以研究环境与健康之间相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关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卫生保障来维护人类健康。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环境因素的分类、环境污染的来源、健康危害的评价、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预防与控制策略等。
二、环境因素的分类环境因素的分类主要分为生物环境、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
生物环境是指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物理环境是指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等;化学环境是指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气体、液体、固体等。
三、环境污染的来源环境污染的来源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和自然污染。
工业污染是指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过程中,排放有图多种危害物质所引起的污染;交通污染是指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生活污染是指居民日常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自然污染是指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一些有害物质,如自然放射性元素、有毒植物、有毒动物等。
四、健康危害的评价健康危害的评价主要包括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致病概率评价等。
暴露评价是指评价人类受到危害物质暴露的情况,其包括暴露途径、接触时间、接触频次、接触方式等;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是指研究危害物质与健康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生物学机理;致病概率评价是指评价危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以及这种危害的可能性。
五、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采样、样品处理、分析与检测等。
公卫执业医师-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害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群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2、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其三中物质形态(气、液、固)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及相关环境因素。
4、人和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3)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5、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6.、(见后)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无机汞化合物。
7、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8、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皮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可将人类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三个基本圈带: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大气圈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外大气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0.2%左右。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随着医学与环境科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
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
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
环境卫生学重点
>500mg/L的为极硬水。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450mg/L。
(4)含氮化合物
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又被称为“三氮”。它们常被作为评价人畜粪便污染和水体自净的指标。
如发现水中氨氮增高,则有可能是新近受到了人畜粪便的污染。如亚硝酸盐氮含量增高,则说明水中有机物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如硝酸盐氮检出量高,氨氮、亚硝酸盐氮的浓度不高时,表明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物污染,但现已自净。如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均增高,则可能是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也可能是过去曾受污染,目前自净还在进行中。
(5)溶解氧(DO)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可作为有机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当水中溶解氧小于3-4mg/L以下时,鱼类将难以生存。
*(6)化学耗氧量(COD)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测定温度等),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的总量。清洁的水化学耗氧量一般小于2-3mg/L。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1)细菌总数:指1ml水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经37℃24h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2)总大肠菌群: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
4、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废水:二级处理-生物处理-BOD处理
(2)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第二水源”,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方法将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使之达到一定水质要求,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如用于冲洗地面、厕所、绿化、喷洒、景观用水等。因其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故称中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
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环境流行病学的特点⏹由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不仅反映为疾病,而是一个反应较广的健康效应谱。
更经常地是研究发病前的一系列健康效应,包括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等的改变。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暴露因素较多的是物理和化学因素。
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其对健康的影响,如磷肥厂氟污染大气对居民健康影响等;或出现健康异常,探索引起健康异常的暴露因素研究,例如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宣威肺癌、林县食道癌、克山病、大骨节病病因研究,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病因学研究等。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污染,改造环境、保护人群健康。
通过对环境和健康监测,发现有害健康的环境因素及对健康的损害,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环境流行病特别注意暴露-效应关系和暴露-反应关系的研究,这是制定环境卫生和质量标准、法规、条例的重要依据。
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的特点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
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environmental problems):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有机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endocrine 某些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 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即生物放大作用。
(水俣病、痛痛病)bioenrichment)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作用的)2.开放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自调控(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
)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一)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二)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3. 生物性迁移。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1. 扩大暴露范围2. 增加暴露途径3.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4. 影响暴露剂量暴露特征与反应:1.影响总暴露量2.影响吸收率3. 改变作用靶剂量-反应关系:(1)无阈值化合物(No-threshold compound)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
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
(2)阈值化合物Threshold compound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S形或抛物线形。
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U形。
functional accumulation ):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
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
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
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的类型1.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2. 协同作用Synergy3. 增强作用potentiation4. 拮抗作用antagonism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性质、程度和范围上所表现出的征象。
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 。
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暴露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high risk group):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
如吸烟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交通警察是汽车废气和铅危害的高危人群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环境应答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e 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环境流行病学):是应用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建康关系的特点,从宏观上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
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当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1hazard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环境中有害污染物(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3致癌致畸作用第三章大气卫生: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厚度2000~3000Km以上。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5层:1对流层(10-16KM) 1)气温水平,垂直运动; 2)h↑,t↓3)重量,3/4; 4)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
2平流层(16-55KM)上部: h↑,t↑;同温层 h↑,t→3.中间层(55~85Km): h↑,t↓4热成层(85-800KM)5 散逸层(800KM以上:指大气分子或原子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过程准的要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时,叫大气污染污染源:1自然污染源2人为污染源:1)工农业业污染:燃烧染料,排放污染物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3)交通运输 4)其他:地面尘土飞扬、意外事件指粒径≤100 µm 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10 µm,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而命名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1排出量: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2排出高度:烟囱本身高度 + 烟气抬升高度3与污染源的距离: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而浓度越低4排出方式二、气象条件1and turbulence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
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2.气温: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垂直运动的程度。
与γ、γ d二者的相对值等因素有关:γ > γ d不稳定状态;波浪型γ = γ d中性状态;γ < γ d稳定状态;锥型γ<0 逆温极稳定状态;扇型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形成上层气温高于下层气温的现象称为逆温3.气压:4.气湿5. 降水、雨雪三、地形条件 1.山地和谷地 2. 海风和陆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