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教育思想
杨贤江、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黄炎培的教育思想(一)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编写了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教育史ABC》,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原理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新教育大纲》。
1.论教育的本质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对中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②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关于教育本质的问题,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③同时指出:学校都是社会的劳动领域,为赋予劳动力以特种的资格的地方,就是使单纯的劳动力转变为特殊的劳动力的地方。
2.论“教育功能”20世纪20年代教育界流行的“教育万能”“教育救国”“先教育后革命”的论点,是对教育功能不恰当的夸大。
①对于“教育万能”论,杨贤江指出教育有助于社会发展,但教育又受制于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不可能超越时代和环境条件;②对于“教育救国”论,杨贤江针对当时提倡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几个观点,指出只要中国社会未改造,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不打倒,中国殖民地位不摆脱,中国便不可得救。
③对于“先教育后革命”论,杨贤江指出,先通过培养人民的革命能力,然后才能进行革命的说法具有欺骗性,因为统治阶级不可能允许自己所支配的教育为无产阶级革命去培养革命人才。
3.“全人生的指导”与青年教育杨贤江认为,青年期是人的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青年期极为关键,因此,他对青年提出了进行“全人生的指导”的教育。
主要内容如下:①“全人生的指导”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
即不仅关心他们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多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完成的人”。
②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
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爱国救亡...
摘 要杨贤江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国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吸收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教育学思想体系。
他用唯物辩证法阐述了教育的起源,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分析了教育与社会其他现象的关系,奠定了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杨贤江在指导青年运动中,形成了“全人生指导”思想,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自动自学的学习方法,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托,同时也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涵盖的德育论、教学论、课程论、课外活动等内容,对当前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杨贤江的学校管理思想也渗透着丰富的管理原则,揭示了科学管理的规律,成为其教育学体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杨贤江教育学思想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特点,他对现代教育科学的贡献启迪我们应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主导思想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杨贤江;教育学;思想IAbstractYang Xianjiang is the early Chinese Marxism educational theoretician, he integrated the Marxism educational theory with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established the systematical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by absorbing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al theory. With the materialistic dialectic, he expounded the origin of education, posted the essence of the education, analyzed the relations of the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other phenomena, h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While guiding the youth movements, Yang Xianjiang formed the thought of “the full life guide”, stipulated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content, brought forward the learning method of the initial self-teaching, evaluated the vocation of teacher highly, illustrated the education principles, methods, organization forms on the basis of revealing the education rules. He not only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ical support for the teaching staff, but also provided the new thought and methods for the pedagogy study, including the moral education theory, the teaching theory, the curricula theory, the after school activity and so on, which have the direct guiding meaning for the total re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school educations.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thought of Yang Xianjiang also has rich administration principles, revealing the rules of scientific administration, it is the necessary part of his teaching theory system.The teaching theory thought of Yang Xianjia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His devotion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edifies us that we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explore, seek truth from facts, enhance the academic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theory guided by Marxism educational theory.Keywords Marxism ; Yang Xianjiang; pedagogy; thought目 录引言 (1)一、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1)二、研究现状 (1)三、研究方法 (2)第1章杨贤江教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4)1.1杨贤江教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4)1.2杨贤江教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7)第2章教育的基本理论 (14)2.1教育的起源 (14)2.2教育的本质 (16)2.3教育的目的 (20)2.4教育与社会发展 (22)2.5教育与人的发展 (27)第3章 德育思想 (30)3.1道德的特征 (30)3.2德育的内容 (31)3.3德育的方法 (33)第4章 教学思想 (35)4.1教学论 (35)4.2课程论与教材观 (36)4.3课外活动 (38)4.4教师观 (41)第5章 学校管理思想 (45)5.1民主治校 (45)5.2学生自治 (46)5.3管理原则 (47)第6章 杨贤江教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科学的贡献 (50)III6.1把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教育学领域 (50)6.2创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理论 (52)6.3奠定了我国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54)6.4把心理学研究运用到教育学领域 (57)结语 (62)参考文献 (63)引言一、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杨贤江(1895-1931)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短暂的一生中,撰写和翻译了大量文章,著有《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以及300多篇关于青年问题的论文、100多封通讯、1400多则答问。
1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新
五、论教师的阶级地位与历史使命
❖ (一)教师的阶级地位 ❖ 教师是“工银劳动者”,属于被支配阶级 ❖ (二)教师的历史使命 ❖ 1.培养人才,这是教育者的根本任务 ❖ 2.参加并领导社会民众运动 ❖ 3.教师应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男,汉族, 1892年3月5日出生于 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 1982年12月30日在南 京逝世,享年90岁。
❖ 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并兼任园长。
❖ 1927年任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二院长。
❖ 1928年至1939年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
❖ 1949年至1959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
❖ 1955年任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
❖ 1964年被推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南京市主任委员。 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和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学习爱国老教育家 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 神创新精神深化教育 改革为培育四有新人 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 斗”。---江泽民
Hale Waihona Puke ❖ 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秋转入清华学堂高等科。
❖ 1914年公费留美。先在霍普金斯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就学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 等,1918年或硕士学位。
二、教育的本质
❖ “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 ❖ 杨贤江认为教育有以下特点: ❖ 1.教育把单纯的劳动力培养成特殊的劳动力 ❖ 2.教育以其它的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 ❖ 3.阶级社会的教育是阶级的和对立的
❖ 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五大特征: ❖ 1.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 2.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 ❖ 3.教育专为了支配阶级的利益 ❖ 4.两重教育权的对立 ❖ 5.男女教育不平等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8
2.思维发生的指标
• 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 的指标。
14:08
9
3.思维的发生
①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
• 如,用手指玩具
②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
• 如,推拉带轮的玩具 ③开始用“试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 如,拖毯子拿玩具
1.5~2岁,儿童思维发生
14:08
10
二、思维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生平简介
•
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我国
著名教育家、马克思主义者。浙江省余姚
县人。
• 1922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后, 杨贤江被迫流亡日本,并编成了我国第一 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 著作《教育史ABC》。
1930年,著成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
或概念的稳定性。
– 儿童达到守恒的方式:
可逆、补偿和同一
14:08
23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动态结构
• 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 • 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 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
象水平的逻辑思维
• 当遇到复杂困难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
行动思维。
14:08
24
14:08
25
第念为主向抽象概念发展
①幼小儿童掌握概念是通过接触、认识不同
的实例,同时学习标示它的词
②幼儿晚期开始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 如,生命
14:08
29
2.掌握的概念内涵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 儿童学到的是常见的、具有代表意义的
“典型实例” 。
• 日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难免不准确。
14:08
杨贤江思想简介
杨贤江教育思想简介一、生平及教育著作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或英甫),浙江省余姚县人。
他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系统地阐述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教育代表著作有《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教育论文三百多篇,著名的有:《论个人改造》、《学生生活造论》、《中学训育问题的研究》等;另外翻译了许多论著,如恩格斯的《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美国荷尔著的《青年心理和教育》、苏联平克维支著的《苏维埃共和国新教育》、日本山田茂树著的《新兴俄国之教育》等。
二、教育思想:(一)关于教育的本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教育的本质,这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最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的突出贡献。
杨贤江关于教育本质的思想主要有:1.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探索教育的起源,这是研究教育本质的一个重要问题。
杨贤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摒弃了在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各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教育起源论。
杨贤江认为,教育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密切联系的,而且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只要现实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教育也必然跟着改变。
因而,教育的起源并不在于什么人性、教育者的意识,或者什么天命这些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的玄妙臆想,而是起源于人类世纪生活的需要。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起源观。
2.教育具有历史性杨贤江认为教育是因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得以发展的。
在不同的社会,由于人们的劳动时间不同,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不同,各个社会也就有不同的教育。
他把教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和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并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必然产生社会主义的教育。
3.教育具有阶级性杨贤江认为教育有“本质”与“变质”的区别。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集体的”、“社会的”、“全人类都享受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他把原始社会教育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称为“教育的本质”。
潜移默化 逐步深化——浅谈杨贤江教育思想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策略
知识文库 第11期72潜移默化逐步深化——浅谈杨贤江教育思想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策略沈祖乔许舟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杨贤江教育思想来引导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并结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标做一些实践策略经验的阐述。
一、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主张对学生要全面关心、全面指导,要使学生有整个的、圆满的人生活动。
他要求教育者不能仅对青少年的一事负责,而要对他们全面负责,进行全面指导;还要求教育者不能仅对青少年的一时负责,而要对他们的一生负责。
也就是说,要培养和造就在身心素质方面,即德智体、知情意诸方面都十分完全的人。
这种以人为本的“全人生指导”的理论基调也是我们确立教育方针的根本宗旨。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且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依据,全面培养和考察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而分层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分化快、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0年9月Sep.2020第34卷第5期(总第133期)Vol.34No.5(Sum.No.133)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杨贤江“全人生指导”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许烽I杨燚娜2,柳慧月3(1.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宁波315100;2.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1756宁波海曙区横街中学,浙江宁波315181)摘要: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青年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青年教育的目标是倡导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人”,青年教育的内容是包括人格与品行、求知与智慧、身心健康、劳动生活、美的教育等在内的“全人生指导”,青年教育的方法是倡导学生身体力行与自觉自动。
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青年成长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为:科学把控青年成长成才的航向目标;全面指导青年健康发展的多维层面;有效促进青年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创新青年教育的话语接受范式。
关键词: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70(2020)05-0100-05杨贤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新旧交替、改革震荡的一个重要阶段。
原有的秩序被打破,西方文明涌入,各种文化思潮和教育思想互相激荡,广大青年困惑、迷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十分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对青年发展的指向、内涵以及方法的思考和判断有着重要价值。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青年教育思想应运而生,至今仍具有经久不息的教育活力。
历史进入新时代,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不断影响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发展。
研究杨贤江“全人生指导”青年教育思想,把握特定时代青年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对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的开题报告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杨贤江是中国当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中的重要代表,他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主张将教育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赋予了教育更深层次、更综合性的内涵。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全面发展的追求,全人生指导理念的价值也逐渐得到了认同。
本次开题报告旨在对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并分析其现代意义。
通过对杨贤江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对中国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从而推动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标准化的建设。
二、选题意义:1、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人格全面发展的转型。
杨贤江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发展、人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培养和指导。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人的自由发展,鼓励学生在多样性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因此,杨贤江的教育思想可以对推动教育向全面发展转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充实中国教育理论建设和发展。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是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生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论等众多元素。
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充实中国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贡献。
3、促进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迫切需求。
而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提出的全人生指导理念,倡导培养内在素质和创新能力,可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选题内容和研究方法:1、选题内容本次研究将主要围绕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展开,重点涉及其哲学基础、教育方法和实践案例。
具体内容如下:(1)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2)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教育方法。
(3)杨贤江在实践中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案例。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分析杨贤江的相关著作和学术论文,梳理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以及在实践中的案例。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教育经济思想述评
De . O1 C 2 O
第 l 第 4期 2卷
Vo.1 1 2 N0. 4
现 代 教 育 家 杨 贤 江 的教 育 经 济 思 想 述 评
、
社 会经 济对 教 育具有 “ 支配 作 用”
杨贤江在其光辉著作 《 教育大纲》 一 书的 《 新 绪论 》 中开宗 明义地 指 出 ,该 书写作 的重要 目的之 一 ,即 “ 使 读 者 由此 可 以 明 了教 育 是 受 他 种 根 本 要 素 的 支 配 的 ” 根 。 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 、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 系 的理 论 ,社 会 经 济 被 他 视 为 支 配 教 育 的 一 个 “ 本 要 根 素” 。他 从 三 个 方 面 考 察 和 论 述 了 经 济 对 教 育 的 支 配 作用 。 ( ) 经 济 制 约 社 会 举 办教 育 事 业 的 能 力 和 教 育 发 展 一
关 键 词 :杨 贤 江 ;教 育 经 济 思 想 ; 支配 作 用 ;反 作 用 中 图分 类 号 :G 00 4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7 (0 0 0 - 8 -3 0 86 1 2 1 )40 10 4 0
杨 贤江 ( 85 13 年 )字英父 ( 19 — 9 1 英甫 ) ,浙江余姚 人 ,曾用 过 李 浩 吾 等 多 个 笔 名 ,是 我 国 早 期 卓 越 的马 克 思 主义教育理论家 和杰 出的青年运动领导 人。杨贤江在教育 研究 中高度 重视 教育 这种 “ 上层 建筑 ” 与社 会 经济 之 间 的关 系 ,认 为 教 育 “ 与 社 会 的 生 活 过 程 、物 质 的 生 产 是 关系有密切联 系的 ;而且是 以这种现实 的社会 经济生活为 基础 ,只要是 现 实 的经济 关 系变 了 ,它 是 必 然地 跟着 变 的。若说教育是 与现 实的经济生活无关 系地 单凭某个人头 脑 中的 思 索 所 得 决 定 ,从 来 就 没 有 这 样 一 回 事 ” l ( 。】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理 论 的 指 导 下 ,杨 贤 江 提 出 了 独 具 特nt tn 等 “ 般 的 社 会 的 训 练 di ” n iiao ) ii 一 ( eea sc lriig ” [( 3 gnrl oi ann ) 。1P9 at 13) 封 建 社 会 的 学 校 教 育 把 农 民 排 除 在 外 ,教 育 内容 中不 包含生产知识 ,而资本 主义社会 的教育却实行大规模 的国 民义务教育 ,并且提倡所 谓 “ 教育 劳动化 ” ,形成 两者差 别的原因就在于 ,不 同历史 时期社 会的经济基础水平及其 对人 才质量规格 的要求各有不 同。杨 贤江说 : “ 封建 制度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
所谓“全人生指导”,是指对 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 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同时 对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 行正确的指导,使之在德、智、体 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 “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革的 需要。
• 总之,与其他教育家相比,杨贤江在 教育理论方面的主要建树是:一是致 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 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出版 了《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 二是致力于中国青年的教育,提出了 “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对 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这是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经典论断, 是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具体分 析如下: • (1)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 活的需要,如获取生活资料的实 用教育和安慰精神的宗教教育;
• (2)私有制的产生导致教育“变质”。 教育在原始社会是“全人类的”,人类 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了教育的变质, 即阶级对立的教育:表现为体脑分离、 教育与劳动分离、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 男女教育的不平等; • (3)未来社会的教育,随着私有制的消 灭和阶级的消亡,将在更高形态上恢复 其本来意义,如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教 育的普及和平等。
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它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观念形态一样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这是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经典论断是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1895—1931):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 青年教育家。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 明了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 建筑之一,它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 哲学等观念形态一样,建立在经济基础之 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 础。
杨贤江职业教育主旨观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杨贤江职业教育主旨观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张静摘要:我国早期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青年运动领导人杨贤江,主张以培养学生实科能力与劳动素养为要的健全人格为主旨,秉持教育与劳动相融合的职业教育本质观,提出涵育学生主体性,注重科学技能素养和劳动生活能力的培养,实施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材使用革新是职业教育有效实施的主要路径。
启示当下的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坚守涵育学生健全的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主旨和坚守尊崇劳动、服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办学主旨及引入学科、融入生活、多育并举的教学主旨。
关键词:杨贤江;职业教育主旨观;高等职业教育作者简介:张静(1976-),女,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语文教学及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杨贤江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甬教科规办[2018]12号),主持人:张静。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9)06-0158-04杨贤江是宁波人,1895年出生于余姚县云和乡(今属慈溪市长河镇),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教育大师。
他虽然没有对职业教育作出长篇的专题阐述,但在他著名的教育论著———即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和其他教育论著如《教育史ABC》,以及其教育报刊的著文和给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生的通信答问释疑中有着丰富的职业教育观点和思想,阐述了以实科为基、劳动为要、科学和技能为双翼、服务民生的职业教育主旨。
一、教育与劳动相融合的职业教育本质观:以涵育学生实科能力与劳动素养为要的健全人格为主旨杨贤江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始终站在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的本质。
他认为教育和劳动密不可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劳动。
他提出:照唯物史观来说,社会的经济构造是现实的基础,而法制上、政治上、宗教上、艺术上以及哲学上———简言之,就是观念上的各种形态(即所谓观念形态)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教育就是这样的上层建筑之一,也就是这样的观念形态之一[1]。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学校美育思想述评
现代人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又能从特定的社会 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出发 , 提出一 系列丰富多彩 而又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 , 从而避免了理论 的空阔和与实际的脱节 , 确保美育得 以真正而有效地实现。
一
、
学校 美育 的价 值
杨 贤江 认 为 , 青 年 期 是 整 个 人 生 的改 造 时期 , 或 向 上 或 堕落 , 现代 社 会 虽然 是 一 个 物 质 文 明 进 步
中圈分类号 : G 5 2 9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5) O l 一 0 0 8 2 — 0 8
杨贤江( 1 8 9 5 —1 9 3 1 ) 字英父 ( 英甫 ) , 浙江余姚人 , 曾用李浩 吾等多个 笔名 , 是我 国早期优 秀的马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1 8
作者简 介 : 吴洪 成( 1 9 6 3 一) , 男, 浙江金 华人 , 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主要研 究方向为教育史 与中 国近代史 。
8 2
吴洪成 , 兰丽燕 :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学校美育思想述评
的社会 , 青年 日益成 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中流砥柱 , 但青年精神上享受幸福 的机会很少 , 因此提倡美育
的 意义 。
杨 贤江认为 , “ 青年时代在人的一生 , 正像春天的花 , 再绚烂没有的。 所 以, 青 年的心 , 须得最滋补 的养料来培壅 , 使能发荣滋长 , 为宇宙人生增添无限乐趣 ” 【 l 】 H 。 而这“ 最滋补的养料” 无疑是艺术 的修 养。 “ 青年诸君 ! 我们正 当富于生气 、 丰于热血 的时期 , 该 当有艺术的修养 , 来发皇扩大我们 的心情 呵 ! 我们好 比含苞待放的花 , 正需有温和的阳光和适 度的雨露来催促呵 ……我们倘要保持 活泼泼的生机 ,
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述论
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述论摘要: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杨贤江的生态德育思想非常丰富。
就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来说,中国近代“政治内生态”的分化性、中国近代“政治外生态”的“弱肉强食”性分别是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形成的现实因素和外在动因。
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主要包括:“全人”标准的生态德育思想、“众善”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道德环境论指导下的生态德育观、“团体合作论”视角下的生态德育思想等几个方面。
研究杨贤江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杨贤江;生态德育;政治生态;“全人”标准;“众善”导向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0-0117-04“生态德育”是20世纪末期才出现的一个词汇。
在国内,较早研究“生态德育”概念的是刘惊铎先生,其在1998年第5期《教育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的论文,指出“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潜在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更好地享用自然和享受生活的教育。
事实上,早在1989年10月的《科学》杂志上,就曾经出现过“生态教育”一词,当时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萨缪尔顿就呼吁:“科学是技术性的无奈,而人性是类存在的必然;要么用科学来毁灭人的类存在,要么以生态教育来重建人类的价值理性。
”[1]萨氏使用“生态教育”一词,本来是要解决全球面临的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的枯竭问题,结果在该杂志的汉化翻译过程中,一位学者不经意间将“ecological education ”翻译成了“生态德育”,于是生态德育一词便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上述刘惊铎先生只是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一词汇并首先深刻感知了这一词汇、又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将这一词汇发扬光大的第一人。
由于是一个舶来词汇,所以国内外学者曾就“生态德育”的内涵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
用“差别教育”改善课堂——杨贤江思想给一堂信息课带来的启示
教育案例2013-10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杨贤江先生的差别教育方法又让我的课堂增添了亮点。
差别教育不但满足了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最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带着成就感快乐地结束一堂课。
以下就谈谈杨贤江先生的差别教育在其中一堂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课堂情境实录:课堂接近尾声,进入了学生作品展示环节。
我抽取了几个已上交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看,并让学生进行评价。
作品1:(图略)生1:这个房间布置基本完成了老师的要求,但是里面沙发等的摆放位置和我的不一样。
生2:它的影子没做好,脱节了。
作品2:(图略)生1:房间里东西好多,还有绿色植物,很丰富。
展示的作品中,几乎每一个作品都不尽相同。
本实录片段的教学内容来自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第六课《给照片锦上添花———图层的初步应用》。
自从八年级教材改成PS 和Flash 之后,针对新教材的公开课也越来越多。
这一课也是被多次选为公开课的对象之一。
我也曾多次聆听其他老师上的这堂课。
在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以课文为蓝本,遵照课文内容为学生上课,也有的教师选择其他的素材,如故事性的夸父追日素材等。
我在上这一课时,也曾按课文原汁原味地上下来。
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细致讲授,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而且实际上,有了课本,有了课本提供的素材,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这一课。
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和讲解对于那些学优生来说,只是重复了课本中的内容而已。
而对于部分学习能力不是那么强的学生而言,老师讲的似乎还不够多一点,课本中的内容又深了点。
在课堂的最终,展示学生作品这一环节,也似乎是一个个重复的画面。
学生看到了其他同学的作品,但每个作品和课本中的最终成品几乎是一个样子,体会不出一个“新”字。
杨贤江指出,没有任何两组学生“能以同等的速率进步,能以同样的方法从事等量的课业,且获得恰巧相类似的成绩”。
因此,他主张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施以差别教育,并发挥学生的创造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家里有一只盛开水的瓦罐,用了十多年,父亲一直舍不得扔掉。
杨贤江的学习思想
杨贤江的学习思想
杨贤江是中国教育家,他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对于学习的重要思想。
杨贤江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以个性为基础的,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学习活动,学习要以个性为基础,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做到个性化学习,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把学习融入到整个生活之中。
杨贤江认为,学习要以真实为基础。
对于真实的学习,要保持持久的学习,做到以疑问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把目光聚焦在实践中,以实践为基础,学习有更大的实践意义,并能更有效地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杨贤江认为,学习要以参与为基础。
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可以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特别是通过与他人分享,能用更有效的方式记住知识,互相交流,学习更大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杨贤江认为,学习要以责任为基础。
作为一个学习者,必须学习担负责任,做到认真学习,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努力去完成,不断挑战,不断提高,使自己成长。
最后,杨贤江认为,学习要以乐趣为基础。
只有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保持学习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学习更能充满动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杨贤江的学习思想是:以个性为基础的学习,以真实为基础的学习,以参与为基础的学习,以责任为基础的学习,以乐趣为基
础的学习,通过以上几点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有效。
努力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这正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精髓。
杨贤江教育思想再实践
摘要:杨贤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内涵,分析其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内涵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杨贤江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应服务于社会的进步。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2.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杨贤江主张教育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潜能,使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
3. 教育内容与方法:杨贤江提出,教育内容要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杨贤江认为,教育具有政治功能,要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服务。
他主张教育要培养具有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二、杨贤江教育思想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在当前教育实践中,要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关注社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个体差异的关注:在教育实践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教育内容的更新:在当前教育实践中,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使其与时俱进。
教师应关注学科前沿,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提高教育质量。
4. 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教育实践中,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 教育与政治的融合: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国际视野。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杨贤江的学习思想 - 欢迎光临洪宇在线
杨贤江的学习思想申国昌摘要: 杨贤江是我国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虽然年轻早逝,但著作颇丰。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珍惜光阴,发愤读书,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丰富全面、论述精辟的学习思想体系。
他对学习目的、学习作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与态度作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
他的学习思想对当今仍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杨贤江学习思想求学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杨贤江(1895一1931年),浙江余姚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他著述颇丰,在他短促的一生中,除了参加社会活动和革命斗争,一心扑在了教育理论的研究上,共撰写了200多万字的论文,还完成了30多篇译文。
这些论著中,对青年的求学与自学作了多处专门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思想。
一、论求学的目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求学目的如何关系到学习动力的大小和学习效果的好坏。
因此,杨贤江十分重视青年求学目的的确立,他从人类进步和国家强盛的高度出发,立足于青年健康发展的需要,提出求学目的应围绕以下三点:首先,求学的目的应是为人类谋进步、谋幸福。
杨贤江说:“我们为什么求学,应该说是为人群生活谋进步。
”[1]人不能确立光为自己的私利而学习的目的,而应将着眼点放在全人类,应树立为人类进步而学习的远大目标。
因为“人是无法孤存的”,“人是永远而且必然的是个人群中的人,人的生活也是永远而且必然的是个群性的生活。
”②[2]因此,求学之目的“必须说‘为人群’而不说‘单为己”’。
[3]只有为人类进步而学的求学目的才是高尚的,才会产生强大的求学动力,进而学有所成,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反,那些“为吃饭而求学或为享福而求学的”,以及“‘为学问而学问’,或‘无所为而为’的治学态度,只能成为‘障碍物”’。
[4]求学目的是人生目的的子项目,杨贤江曾多次功勉青年学生要树立科学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人生目的,他说:“人生的目的,在对于全体人类有贡献,来促进人类的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贤江教育思想杨贤江(1895-1931年),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姑人。
他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杰出的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
1、教师的历史使命关于教师的阶级属性问题,杨贤江明确地指出:"教师是工银劳动者"(即工资劳动者),"他们属于被支配阶级而不是立于支配阶级"。
他通过历史的考察与对教师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的分析,指出教师不占有生产手段,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教师"毕竟是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同为受人的支配而生存的:因之他们就也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终于脱离不掉被支配者的地位"。
杨贤江没有把教师及其他知识分子当作一个独立阶级来看,而是把教师归属于被雇佣的劳动者,即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属于被支配阶级。
所以,他认为教师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不是革命的对象。
他特别指出小学教师出身于社会贫困阶层者较多,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比民众生活条件好,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必须参加革命工作。
"教育者帮助受苦难的民众,谋苦难之解决,实际也就为自己谋解除苦难。
"杨贤江从教师的职业地位与阶级地位出发,指出了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在社会变革的现阶段中,教育者所负的使命非常重大。
教师为了很好地担负起这个使命,自己对革命必须有所认识,了解教育与革命事业的关系,所以,“教育者自身也要受他们所不可不生活的事情的教育。
”由于教师的职业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不仅自己要研究革命理论,还要把革命的道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实际,参加革命工作,培养他们对革命的认识。
他还认为,教师的工作不限于此,教师对民众也有应尽的责任,教师"应从讲坛上解放,向着社会民众走去,参加甚或领导社会民众运动。
"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儿童的学校,还应当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
教师要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决非单凭个人分散的力量所能办到的,教师应"把自己这一集团的力量完全积聚起来,形成为一种社会势力。
"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必须结社。
他认为,教师的结社运动,其性质与工会组织运动的性质相类似,因为教师也是属于被支配的劳动阶级,是工银劳动者,是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
杨贤江认为,教师结社运动,其积极意义是从经济斗争转为政治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他认为教师结社运动的目标是"争取彻底的民主主义,获得批判的自由与生活的安定。
"具体地说,在思想上,要取批判的态度,把封建思想、改良主义的思想彻底扫除;在政治上,要争得诸种自由,以解除权威的压迫;在经济上,要保证生活的安定。
2、对青年的指导杨贤江一向关怀青年,他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对青年们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指导。
他不仅在大革命时期,通过刊物发表文章宣传革命理想,指导青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仍然通过文章和著作给青年以宝贵的启示。
他对青年的指导是多方面的,综观他的指导思想是指导青年冲击帝国主义、国内反动派以及吃人的旧礼教的重重包围,要注重青年身心的全面发展,要使青年成为一个健全的完人。
他认为健全的完人应"有强健的身体及精神,有工作的智识及技能,有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有丰富生活的好尚与习惯。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应培养出这样的人。
他指导青年应有正确的人生目的。
他向青年指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青年的头等大事,他说做人"第一要做的,就是对于人生间题总该有个确定的观念。
因为人的生活要有意义的,有价值,必得先定个人生观"。
他指出,"人生的目的,在对于全人类有贡献,来促进人生的幸福。
"他认为具有这种人生观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他向青年指出,现代中国青年就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并为被压迫阶级谋解放,应献身于社会改造和民族解放斗争。
他要求青年要有理想,"理想高尚者必能向导意志,不趋歧路,必能规正感情,不流偏激,发而为事业又必能改良文物,增进公利。
"杨贤江对青年的学习有详细具体的指导。
他指导青年要树立正确的求学目的,他指出,人生的种种活动,无非是为人生的改进,离开了人生的关系去求学问,究竟能学成些什么?学了又有何用?他认为,求学的目的在于学习做人的基本条件,青年们不应为狭隘的个人目的去求学,应为谋人类的幸福、谋人类的进步而求学。
他强调自学,强调培养青年的自学能力,他反对限于词章和经学的学习。
他要青年破除"唯有升学才算求学"的观念。
他列举了许多名家自学成材的事例,以此向青年们指出,有了自学能力的青年,走上了自学成材的道路。
他还指出,不仅失学的青年需要自学,在校的学生也要有自学能力。
有了自学能力,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会受益终生。
杨贤江对青年的指导是多方面的,他在青年的职业问题、体育卫生问题、恋爱问题等方面,也都有指导,他是青年的杰出导师。
他把青年人的正常生活概括成四种特性:活动性、奋斗性、多趣性、认真性。
他说,"身体发达,耳目聪明,感觉敏捷,是活动性的表征。
勇敢有为,反抗强暴,扶持弱小:是奋斗性的表征。
天真烂漫,"爱好艺术,富有滑稽意味:是多趣性的表征。
热情恳挚,真情实感,绝无遮饰委曲,是认真性的表征。
"杨贤江用以指导青年,反对当时青年中的不良习气,如身体虚弱、感情迟钝、旨趣卑鄙、精神萎靡、苟且偷生,敷衍了事等等。
他特别要求青年重视体育锻炼,他说经常锻炼身体可使人"感觉灵敏,姿势优美,筋肉发达,内脏完整,动作敏捷,精神充实;是要使天然的一架人间机器,能运用得法而且充分,能常保光泽而且结实。
"·他还说:"盖惟有强健之体格者,始能运用精神以成学间事业。
"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实践杨贤江教育思想的探索方国祥杨贤江出生在慈溪,家乡人民对他有深厚的感情,从很早起家乡就传颂着他的事迹,1981年8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纪念杨贤江逝世50周年大会以后,他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更成了家乡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
我们慈溪市实验小学在教师各自研究的基础上,于1992年成立了“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在养成教育中的运用”课题组。
之后,“杨贤江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运用杨贤江倡导的自学理论,加强学法指导的研究”相继列入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并被推荐申报省普教课题。
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些课题认真开展了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实践活动。
一、把杨贤江教育思想运用于学校的整体改革我校早在1962年就命名为实验小学,开展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教改实验。
1986年起,在继续深化单科单项实验的同时,开展了整体综合实验,被列为省“七五”教科项目。
至1991年,第一轮实验完成,实验报告获得省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
面临世纪交替之际,如何继续深化学校的整体改革?我们认为主要是按照跨世纪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整体索质,着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和初步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即振兴中华的爱国意识、自强自律的生存意识、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和追求真知的创造意识以及生活、劳动、服务和创造的能力。
这是符合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更明显地体现了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也与杨贤江教育思想高度一致。
杨贤江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正确指导下,不仅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教育本质论问题,同时在教育经济论、德育论、教学论、教师论、学生论等方面,也都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创造性见解,对我们深化学校整体改革,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整体素质,不但在理论上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实践上有很大的可操作性。
为此,我们明确提出,第二轮整体综合优化实验要以实践杨贤江教育思想为鲜明特色,并把此精神贯穿于学校每学期的工作之中。
几年来,我们不间断地开展了学杨师杨活动。
多次请宁波市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专家、教科人员来校作《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和学习经济论》、《杨贤江自学理论和学法指导》以及其它教育理论的讲座,指导课题研究。
同时,组织教师学习《杨贤江教育文集》、《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杨贤江传记》和《杨贤江一生》等书籍,以及散见于报刊的研究杨贤江教育思想的论文,使老师们明确了:“造就良好之国民,促进一国之文明”,小学教师肩负着打好最初的坚实基础的责任;要使我们培养的人成为“能适应当代及最近将来社会的人,同时又不可不为具有现实能力的人”,全体老师须有理想,有改进,对学生像“家人子弟般相待”,随时随地实施“微妙的感化”、“心灵的暗示”;要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全人生指导”。
杨贤江教育思想和教育科研理论的普及,使“教育思想的引导”得到了真正落实。
1992年开始,我们建立了每年审定校级课题的制度。
1992年度立项19个,结题10个;1993年度立项21个,结题12个;1994年度立项10个。
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共24个。
我们对结题的课题论文进行评奖,在大会上交流推广,在评奖时还请专家对论文给予评点,不少课题还升格为宁波市、省级课题。
二、把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运用于养成教育“全人生指导”是杨贤江提出的一条重要的科学的教育原则,是贯穿于杨贤江有关青年教育、青年修养论著的一个基本思想。
它要求教育者不能仅对青少年的一事负责,而要对他们全面负责,进行全面指导;还要求教育者不能仅对青少年的一时负责,而要对他们的一生负责。
杨贤江主张教育不应当是单纯的书本知识,而应当是“人生教育”,要使学生有圆满的人生活动。
他在《学生生活改造论》中指出,一个人要过圆满的生活,“应当有强健的身体及精神,有工作的智识及技能,有服务人群的理想与才干,有丰富生活的好尚与习惯”。
我们认为,这段话概括了全人生指导的核心内容,应认真付诸实践。
我们认真指导学生养成“强健的身体及精神”。
老师们努力上好“体育与保健”课,“把体育卫生的利益普遍供应全体同学”,使“学生获得关于日常个人的及公共的卫生应用知识”;早操、眼保健操每学期从不脱落一次;体育“达标”工作效果好,年年被评为省先进。
在中国少年报社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健康知识竞赛”中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
我们把“强健”的“精神”理解为心理健康。
杨贤江曾把二十年代的青年问题归纳为11个方面予以指导,单在《学生杂志》上就答问1650条。
我们为杨贤江的精神所感动,两年多来坚持心理咨询服务,征集并回答了学生的问题近300个,以启迪学生正确把握自己心理发展的趋向。
如1993年12月,一位学生拾到一封宣传封建迷信的连环信,信中要她抄40份寄发。
父亲说不用理睬,她就没抄没寄,可是小伙伴说她不寄“会死的”,所以心理压力很大。
再加上该生平时沉默寡言,而且在最近的一次难度较高的数学综合练习中成绩不理想,心理压抑就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