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新课标研制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总之,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要求,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是整个研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的因素。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四、课程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三)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

特点:

内容选择:

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

组织方式:

只遵循理论逻辑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四)确立必修课程总体框架的思路。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内容目标的灵魂。

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特点:

1、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2、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新的要求。

3、有利于建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框架,更好地体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4、贯彻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初中:

强调成长历程: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

倡导综合方式: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的整合。

(五)确定必修课各模块框架的思路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框架设计思路:

特点: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方案,一个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支撑的方案;一个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的方案。

思想政治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

理解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

A、设置背景

国内背景:

开设高中《文化》课是社会发展或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开设《文化》课程是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需要

高中《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立体知识结构建构、通才能力教育的需要

国际背景: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客观趋势。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催生了“经济全球化”。

文化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当代思潮。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当今社会,对于一个富有智慧的人来说,光有知识,没有文化,也是半文盲。

西方国家经过了几轮文化转型:从暴力向知识转型;从文化战略向文化冷战转型。

B、标准研制的社会调查基础和文件依据

调查情况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既具有巨大的历史成就,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高中生对政治的敏感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件基础

党的“十六大”和宪法修改确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诠释先进文化成为理性的选择。

C、课程性质《文化》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必修的课程模块,与《经济模块》、《政治模块》和《哲学模块》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它作为新开设的课程模块,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D、本课程设计思路

l本课程由“内容目标”和“提示与建议”两个纬度构成,两者相辅相成

l本课程有四大单元:

一、文化与生活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

四、发展先进文化

l本课程以精神文化为主线,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为知识支撑

E、关于课程标准内容选择的说明

一、基本构架

L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支点

l以物质文化为基本背景

l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l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归宿

二、知识材料

l以国内外各学科关于文化研究的成果为素材

l以公认的结论为新知识胚胎

l以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为首选

F、如何看待这个逻辑框架

这个逻辑框架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知识体系

这个逻辑框架只是组织学习内容的脚手架

这个逻辑框架的顺序不是教材编写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顺序

G、

知识

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

理解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了解赏析优秀文化产品的意义和方法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知道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途径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知道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

理解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和

能力

培养从文化的视野或用文化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

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

培养文化创新的能力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抵制负面文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中华文化

辩证对待传统习俗的价值

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体验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一、文化与生活(1。1)

一、概念

文化(广义文化、狭义文化与本课程的“文化”)

文化生活(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阶层)

二、基本观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

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印记

一、文化与生活(1。2)

一、概念

文化活动、文化消费、文化生产、文化产业

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二、基本观点

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

文化生活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文化生活对人们生产方式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与生活(1。3)

一、概念

文化赏析(辨识、选择、分析)

文化产品(分类、特性和作用)

文化体验(精神愉悦、陶冶情操)

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

二、基本观点

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意义

(丰富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远离庸俗低级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2。4)

一、概念

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

二、基本观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历史上、现实生活中)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辩证地对待。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2。5)

一、概念

文化创作

文化创新

二、基本观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时代精神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意义)

文化创造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2。6)

一、概念

民族文化(差异、价值和作用)

文化的多样性或多元性

二、基本观点

把握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

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正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正确理解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2。7)

一、概念

文化交流

文化发展

二、基本观点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中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概念辨析)

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克服“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拿来主义”的片面性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2。8)

一、概念

文化传播(文化传承和文化扩散)

文化借鉴

二、基本观点

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

传播和借鉴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9)

一、概念

中华文明

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文化的力量

二、基本观点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10)

一、概念

文化标识

中华文化标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二、基本观点

中华文化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3。11)

一、概念

民族精神(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

二、基本观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民族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与时俱进)

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伟大力量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

四、发展先进文化(4。12)

一、概念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基本观点

充分认识各种负面的文化现象的消极性

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

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发展先进文化(4。13)

一、概念

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二、基本观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四、发展先进文化(4。14)

一、概念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文化修养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二、基本观点

认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A、课程设计特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原则性、开放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的结合:方向正确、人性关怀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支撑的哲学课程模块:实践、理论

B、教材设计的基本要求

1、通过情景设计,尽量使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之中,体会哲学启迪智慧的功能,理解哲学原理

2、借助典型案例等方式,在进行正确世界观引导的同时,注意哲

学本身的批判性反思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3、通过生活化的安排,体现哲学方法论的魅力,避免把中学教材变成大学教材的简本或压缩饼干

4、教材主要应采取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原理和概念推演的方式,以便让学生理解哲学思想发展的探索性。

5、加强历史眼光,让学生理解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性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1 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1.2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基本问题

1.3 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4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5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2.6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思想方法与创新精神

3.7 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3.8 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9 运用生活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

要矛盾

3.10 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4.11 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4.12 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1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14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新课标研制工作的依据和要求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总之,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要求,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是整个研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的因素。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四、课程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三)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

特点: 内容选择: 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 组织方式: 只遵循理论逻辑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四)确立必修课程总体框架的思路。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内容目标的灵魂。 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特点: 1、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2、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新的要求。 3、有利于建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框架,更好地体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4、贯彻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初中: 强调成长历程: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 倡导综合方式: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的整合。 (五)确定必修课各模块框架的思路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框架设计思路: 特点: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方案,一个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支撑的方案;一个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的方案。 思想政治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

2024年修订: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2024年修订: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目标 本次修订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旨在提供一套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独立作出决策并发展自己的优势。此外,我们将遵循不引用无法确认内容的原则,以确保文档的可靠性。 内容 1. 政治基础知识:新课程标准将重点关注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等基础知识的研究。通过教授相关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对政治的基本理解。 2. 政治参与与公民责任:新课程标准将强调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通过研究与政治参与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选举制度、公民权益和社会运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

3. 政治分析与评价: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政治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政治事件和问题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 政治沟通与辩论:新课程标准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沟通和辩论能力。通过模拟辩论、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5. 政治研究与调查:新课程标准将引导学生进行政治研究和调查。通过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方案和收集数据等步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政治伦理与价值观:新课程标准将强调培养学生的政治伦理和价值观。通过研究政治伦理原则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变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观。 7. 地方政治与全球政治:新课程标准将关注地方政治和全球政治的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策,帮助学生了解全球政治的互动关系和影响。

结论 2024年修订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将通过简明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自身优势,并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通过遵循可确认内容的原则,确保教学材料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政 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的课程标准不仅仅是一纸文件,更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规范,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 首先,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在新的 课程标准中,不再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政治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政治作为一门学科,涉 及到的知识面广泛,而且与时事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政治课程将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现代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案例和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政治课程将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和生活化。政治课程不仅仅 是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更加注重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政治课程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总之,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培养产生深 远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政治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政治教育能够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的重要载体,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小编也已为各位整理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答记者问: 1.社会各界对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答: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二是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三是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2.为确保课程修订达到预期目标,修订工作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

答: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 二是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三是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努力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四是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2023年新修订普通高中政治学课程标准

2023年新修订普通高中政治学课程标准 摘要 本文介绍了2023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政治学课程标准的主要 内容和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知识和能力,培 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公民责任感。本文还提供了实施该课程标准的 建议和指导。 引言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政治学教育的需求,我们进行了2023年普通高中政治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新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素养,使他们具备深入理解和参与政治事务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本文将介绍该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1. 目标与要求: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政治学基本知识和能力。 包括了对政治制度、政治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政治的理解,以及 参与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的能力。

2. 知识体系:梳理了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概念。包括了政 治学的主要分支、政治体系的比较研究、政治思潮和政治理论。 3. 教学内容:明确了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涵盖了政治 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案例研究。 4. 学科特色:强调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跨学科 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课程标准的目标 1. 提高政治学知识和能力:通过研究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使学生具备深入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 2. 培养思辨能力:通过思辨和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 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公民责任感:通过理解政治制度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实施建议和指导

1. 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资源支持:提供教材、参考书目和多媒体资源,帮助教师进 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3. 教师培训:举办政治学课程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 平和专业素养。 结论 2023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政治学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知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公民责任感。实施该课程标 准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设计本文将深入解读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 方案,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是指针对高中政治教育内容和要求所制定的 教育标准。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 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该标准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政治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政治 学科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对政治概念的理解、政治制度的分 析和评价、政治实践的参与等。通过学习政治,学生将形成对国家、社会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思考能力。 2. 政治思维和方法的培养:高中政治课程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 思维方法进行政治分析和问题解决。学生要学会运用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进行政治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培养科学的 思维习惯。

3. 政治伦理道德的培养:高中政治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政 治伦理和道德观念。学生要学会分析和评价政治行为和决策是否 合乎伦理和道德原则,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责任感。 二、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对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 学方案,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1. 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针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 共同探讨政治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实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通过角色 扮演,学生可以模拟政治实践,培养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的意识。 2. 培养政治思维和方法的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中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文将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标准以及其背后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它旨在培养具有现代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环境和挑战。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创新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创新。它着重强调了党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理解。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增强对党和国家发展的自信和认同感。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拓展。传统的思政教学注重理论的灌输,而新课程标准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和角

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理 论运用能力。 四、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对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通过社 会实践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育能够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 五、评价方式的改革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而新课程标准则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 养和素质提升。评价方式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项目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和综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六、教师角色的转变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转变为学生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 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还应 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 育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教师和 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现代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理

高中政治课标解读整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 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一、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因此,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一)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来看 正如课程标准的前言所说:" 我国已进入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 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是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二)从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 面对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课提出要求,思想政治课课程(包括教材、教学方式)还存在着自身问题。 (三)从中央当前对课堂改革的指导和推动来看 二、确立课程理念的依据和要求(三个层面)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 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重点。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 性。 总之,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要求,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是 整个研制过程中始终关注的因素,也是我们把握课程理念的主要视角。 三、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一)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二)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三)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 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 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 质。 四、课程理念:我们的追求是什么? (一)理念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要着眼 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既要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 质。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

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教育部于2004年3月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给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强调对知识、能力、 态度的有机整合,改变了过去强调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体现了以学生的发 展为本的思想。新的课程标准在其每一细节中都渗透出对学生的生命的关怀。 (一)确立学生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和谐,倡导新的教育、学习、评价模式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一种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强化了学习的过程性,强调了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索,使得以往的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生命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好得和学生的成长融合在了一起。 新的课程标准在讲到教学观时,认为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并将这种过程升华,认为通过这种互动和交往,可以达到师 生之间的共同发展,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共同列为对人的生命发展的一种关怀,而这种关怀更全面,更富有人性化。 在知识获取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和学生作为获取同样“新鲜”知识的“受众”,学生渴望获得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而教师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和学生分享新的发现,达到一种共进、共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实现对“新鲜”知识的挖掘、发现。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就淡化了知识的简单传授与预设,学生通过研究,慢慢掌握知识生成过程的理念,而教师在其中既充当了学生这种理念形成的引导者,也可以成为这种理念形成的受益者。 在教育价值观上,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只片面强调学生学习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而新的课程理念确立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偏向于对学生 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关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方式是多样的,渗透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教育评价,教师要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实施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实施引言: 高中政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本文将对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标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第一节:课程标准的意义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是国家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规范定义,它具有统一性和指导性。通过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和要求,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第二节:考查形式与评价方法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程考查的形式和评价方法。教师应根据标准要 求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如试卷、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等,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节: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标准中的要求,选取富有实际意义的案例和事件进行教学,通过讨论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多媒体技术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 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政治理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第五节:创建互动教学环境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强调要创建互动教学环境。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六节: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开展辩论赛和研究项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第七节: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和辩证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第九节:加强师生互动与互信 高中政治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师生良好的互动机制和互信关系。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十节: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参观实地、实践操作和社会调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读两个两个故事与大家共勉: <故事一>有一位秀才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做了三个梦:①高墙上种白菜②头戴斗笠手打伞③与女人背靠背睡觉。第二天,他找到一位算卦先生为他解梦,先生说你做的这三个梦不好啊!(①白搭②凉快③啥也没得到)。秀才很沮丧,不想在去赶考了,于是打包准备回返,却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得知情况为他解梦,说这三个梦好啊!(①高中②双保险③翻身就是),于是秀才信心倍增,几天后果真高中。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心态决定一切: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故事二>饥荒年代,一只小老鼠在拼命奔波觅食中,不小心掉入米缸。它高兴极了,于是整天在米缸里,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终于有一天,米缸没了米,小老鼠还在等待天下会掉下来馅饼,最后的结局:小老鼠饿死在米缸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于现状是最可怕。满足于现状就没有未来。 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状态,勇敢参与改革实践,否则将跟不上时代节奏。 但是,对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的接受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中年教师来说,传统理念、传统教材、传统教学方式已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改变习惯,驶入一个全新的轨道,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需要反思、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所以,谈一下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为什么要改革,课程要改、教材要改、授课方式要改┉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事例: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白雪 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5期 摘; ; 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该课进行课程标准解读:第一分析该课课程标准体现出哪些课程性质;第二分析该课课程标准体现出哪些课程理念;第三分析该课课程标准提出了怎样的教学要求;第四分析该课课程标准的构成要素及其在教学中的功能,以加深教师对该框题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课程标准解读; ; 课程性质; ; 课程理念; ; 教学要求 一、该课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性质 本框题是高中“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一框,课程标准关于本框题的规定如下表: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其中国化成果教育为核心价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文明建设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和生活认识、参与能力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共性包括:思想性(价值导向性)、人文性、科学性(德智共生性)、多维互动性、(生活)实践性。上述课标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多维互动性、生活实践性。 (一)思想性

在内容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该课课程标准提出:“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该课内容着眼于学生辩证性思维的培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核心价值,具有思想导向作用。例如: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强调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强调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等。因此,在安排具体教学内容的时候,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统率该课的知识点,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知识点支撑、说明该课的观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学会用矛盾的分析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和思想方法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达到思想上的认同。 (二)多维互动性 课标指出要“运用生活中的事例”,以此“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即在课堂教学中,应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书本互动,在情义相通的基础上,使学生内化知识点,达到观点认同,在生活中学会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课标在“提示与建议”栏中建议“学生撰文《矛盾论》读后感”,即通过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互动,课上还可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探讨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内化知识点,等等。 (三)生活实践性 课标提出要“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该课基于对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应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促进学生辩证的思想观点和社会生活参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课标内容目标栏中提出“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如在提示与建议栏中提到的“祸福相倚”“得失转化”等有关事例,揭示对立统一关系;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普遍意义;运用“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等生活中的谚语支撑、说明其中蕴含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将生活中的实例、谚语用来统率知识点,用相关知识点支撑观点,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与知识性的相互结合、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尽可能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思想方法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这些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提高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引导学生学会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此,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题的内容設计中设置“名言感悟专栏”“活动栏目”,给学生自主探究、辨析、选择、实践提供方便,培养和锻炼学生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该课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作者:杨坦荡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上)》 2019年第7期 杨坦荡 摘要:高中政治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政治价值观念的关键性学科,开 展高效的政治教学是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之一。在新课标下,高中政治内容有所变化,在文本 内容、编制原则以及教材之间的联系上都有所改变,本文对高中政治新课标进行了简要解读。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7-0019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能否准确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会影响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通过对教材文本内容、教材编制原则以及各个模块知识间联系的比较,揭示高中政治教学 过程中的新变化,会对具体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文本内容更加全面 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高中政治新课标内容更加全面,在结构上也更加完善,主要包括课 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以 及附录部分。其中,课程结构包括了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依据、结构、学分 与选课等基本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三大类。在学业 质量方面更是明确指出了学生成绩与学习质量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转 变由学生的书面成绩决定其学习评价的情况。附录部分的内容更加全面,既包括政治学科核心 素养水平的划分,又有具体的案例,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并为教师在 新课程标准下实施具体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参考。由于新课标下的高中政治文本内容更加 全面,涉及领域更加广泛,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教师理解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知 识性内容,还可以明确自己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二、与时事政治教育相补充 能够与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是政治这门课程的特征之一,反映在新课标中,很多内容都能够反映当下的国家发展情况。在政治模块教学过程中,其中也加入了一部分国家 政治方面的新变化以及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加入能够使学生的政治学习更加贴近社会实际, 增进其对于具体内容的理解。在经济板块中,也对一些新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了相关举 例和剖析,由于经济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很少接触到的,虽然高中阶段学生年龄有所增长,但是 他们长期处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对于经济领域的了解并不多,新的课程标准所添加的内容 有助于学生对于经济模块知识了解程度的提升。在其他模块中,也适当添加了一些与时事热点 相关的内容,作为案例辅助学生理解具体的知识。这些内容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政治教学内容, 还为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以及案例分析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提高 高中政治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要求,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体现在 其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自身行为的规范等多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的政治教 学提出了新要求,虽然高中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增强学 生对于具体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升其政治类题目的解答能力,教师还要通过必要的讲解促进学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及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 2017年12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发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最新出炉,现在以下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课程性质中的“变”1.学习高中政治的内容、旧课标主要从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观点、高中政治课程在整个政治课程的地位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好处、质。并没有明确的告知高中政治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这门课程讲授了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怎样课程, 哪些内容,目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

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的。 学习解读: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变” 课程的基本理念由过去的五点变成了四点,而且在这四点中只能看到老的课程理念中的“政治方向”和“评价机制”的相关表述,但表述内容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如下: (1)“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变为“坚持政治的思想政治方向”; (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更加强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习解读: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共38页文档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序言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初中思想政治课以及大学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整体上相互衔接。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时事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学校其它各项德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的督导与评估、学习的考核与评价,都必须依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进行。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经济常识) 教学目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讲述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概况;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志向。 前言(1课时)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8课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