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案

合集下载

致橡树初中教案

致橡树初中教案

致橡树初中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2)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

(3)懂得珍惜自然界的美好,关爱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 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诗歌,谈论对诗歌的感受。

(2)提问:你们对橡树有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把橡树作为诗歌的主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诗歌中描绘了橡树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什么要赞美橡树?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怎样的品质?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景象。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4篇《致橡树》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初中致橡树教案

初中致橡树教案

初中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爱情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意象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诗人的情感表达,诗歌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谈论对诗歌的感悟,进而引出本课《致橡树》。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橡树、风暴等形象,分析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悟。

5. 审美鉴赏分析诗中的美,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6.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认识和感悟。

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解答。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诗的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致橡树》的内涵,感受诗歌的美,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命、爱情等主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的分析。

(2)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舒婷的图片,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播放《致橡树》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自主学习①诗歌的主题是什么?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③诗歌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合作探究①诗歌中的“橡树”具有哪些品质?②诗歌中的“木棉”具有哪些品质?③诗歌中的“我”具有哪些品质?4.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橡树”、“木棉”、“我”等意象,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品质。

(2)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对橡树的赞美、对木棉的喜爱、对爱情的向往等。

(3)分析诗歌的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体会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5.课堂小结(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致橡树》的理解和感悟。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诗歌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致橡树》的主题思想、意境美和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形式、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之情,培养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

(2)树立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致橡树》的象征意义。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舒婷及诗歌《致橡树》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小组代表汇报诗歌的象征意义。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橡树、木棉等。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橡树象征坚定信念,木棉象征爱情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情感,体会诗人的崇敬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3)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坚定信念”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诗歌背诵、观后感写作和对诗歌象征手法的理解运用。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致橡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懂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2感受到工程师与工人身上高尚的情操。

3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付诸以行动。

教学重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下面这文章写的就是人与树的故事。

读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2、揭题:《路旁的橡树》二、自学课文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2、反馈:①出示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a、请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一棵怎样的树?b、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想,这棵橡树会有多大的年龄,究竟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②这棵橡树将要遭遇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内容简要交流一下。

③最终这棵橡树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砍掉了吗?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一说。

三、品读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情。

1、本该为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而要被砍掉的一棵橡树为什么最终被保存下来,而那条沟通两座城市之间的那条道路却因此而拐了一个弯呢?请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到底是谁救了这棵橡树?划出相关的句子。

2、反馈①工程师救了橡树a、出示句子: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

”他轻声地说。

请你想像一下,这里的“谁”会指哪些人?为什么?b、是不是工程师一开始就决定把这棵橡树保留下来呢?出示句子: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工程师说。

试着想像: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那位工程师,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②工人救了像树理由:a、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致橡树教案【优秀9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9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致橡树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word版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现代诗歌的魅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所传达的坚定信仰和独立精神。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舒婷,作品《致橡树》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全班学生齐读《致橡树》,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现代诗歌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4. 分析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心境。

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向橡树表达敬意?教案章节:二、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致橡树》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意象分析:树、风、石头等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

2. 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坚定信仰和独立精神。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2. 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树、风、石头等,探讨它们的象征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4.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教案章节:三、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诗歌创作技巧讲解:如何运用意象、节奏、韵律等创作诗歌。

2.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以橡树为题材,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

教学步骤:1. 讲解诗歌创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意象、节奏、韵律等创作诗歌。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以橡树为题材,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共同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教案章节:四、诗歌表演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 诗歌表演:学生分组,选择《致橡树》中的片段进行表演。

《致橡树》语文教案

《致橡树》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致橡树》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诗歌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舒婷及《致橡树》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结构,归纳诗歌的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象征意义,分析橡树在诗中的寓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坚定与执着。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下周分享。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互动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课堂活力。

3. 情感教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教学课时:篇一1个课时教学重点:篇二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三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致橡树》名师教案

《致橡树》名师教案

《致橡树》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坚强、独立的橡树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背景了解。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3. 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美感的领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3. 采用欣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诗人介绍:席慕蓉,蒙古族,当代著名女诗人。

1.2 诗歌背景:20世纪70年代,诗人在内蒙古草原上,看到了一棵傲然独立的橡树,灵感迸发,创作了《致橡树》。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2 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分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橡树象征坚韧、独立等。

4.2 教师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5. 欣赏与感悟5.1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

5.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培养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6.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7.1 学生背诵《致橡树》。

7.2 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其他赞美自然景物的诗歌,如《春晓》、《登高》等,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2. 创作练习:学生模仿《致橡树》的创作手法,写一首赞美身边事物的诗歌。

致橡树 教案

致橡树 教案

致橡树教案【教案】《致橡树》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诗歌《致橡树》的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

2.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学会通过朗读与诵读的形式,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1. 如何理解并分析现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如何通过朗读与诵读的方式准确而感性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课件或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现代诗歌的视频,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一个初步了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现代诗歌的了解和感受。

二、理解背景与作者意图(15分钟)1. 教师介绍《致橡树》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写作意图。

2. 学生们阅读《致橡树》,思考作者写这首诗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

三、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主题(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可以是个人情感、家国情怀等。

2. 老师在白板上列出学生们提到的情感和主题,形成一个思维导图。

四、朗读与诵读(20分钟)1.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

2.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思考(10分钟)1. 学生就本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2. 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以及对现代诗歌的新的认识。

六、课堂延伸(5分钟)1. 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其他的现代诗歌作品,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

2.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发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个人情感 - 爱、思念、痛苦等家国情怀 - 祖国、家乡等【诗歌的艺术魅力】朗读与诵读节奏与韵律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现代诗歌《致橡树》为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以及朗读与诵读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了更深的感受。

同时,通过课堂延伸的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致橡树》这首诗,了解现代诗的写作风格和意义。

2. 理解并分析诗中表达的爱情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难点:理解现代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致橡树》。

2. 备课材料:课文解析、教学反思、课堂活动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入课题:“你们对现代诗了解多少?你们觉得现代诗与传统诗有什么不同?”Step 2 理解诗歌(15分钟)1. 学生念诵《致橡树》。

2. 教师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 意象:橡树、树影、流泪、枝叶、年轮等。

- 情感:爱情、挚爱、执着。

- 主题:爱情的坚韧和挣扎。

Step 3 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讨论诗中所传达的爱情观。

2.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3. 教师提问:在你们的理解中,诗人为什么选择橡树作为爱人的象征?Step 4 情感体验(15分钟)1. 学生们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封信给某个自己心中的人物(可以是朋友、父母、老师等)。

2. 学生们可以在写信中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爱、执着和感谢之情。

3. 学生们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信,或与其他同学分享。

Step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诗歌《致橡树》。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以《致橡树》为题,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理解《致橡树》这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爱与人生的思考,加深了对爱情主题的理解。

致橡树教案范文

致橡树教案范文

致橡树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致橡树》这首诗,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掌握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主题,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爱情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追求坚定、顽强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2. 诗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致橡树》诗一首。

2. 参考资料:关于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

3. 教学设施: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的基本内容,解释诗中的象征手法,如橡树、爱情等。

4. 讨论:引导学生就诗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短文。

6. 总结: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诗的主题和象征手法。

7.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自然、生命、爱情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写作:评估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的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的背景、内容和象征手法的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1. 回家后,让学生阅读《致橡树》,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象征意义。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关于自然、生命或爱情的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准备在下一堂课上分享。

八、课程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

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九、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舒婷及其作品《致橡树》的背景和意义。

1.2 分析《致橡树》的文学特点,如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1.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逐句解析诗歌的意象和含义。

2.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3.2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3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2 学生尝试创作以“橡树”为主题的诗歌。

4.3 学生互相交流并评价彼此的创作。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

5.2 学生提出对诗歌的疑问或进一步的思考。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

第六章:课堂讨论6.1 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展开讨论。

6.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6.3 教师总结讨论成果,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七章:文学作品比较7.1 教师介绍与《致橡树》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7.2 学生阅读并比较这些作品与《致橡树》的异同。

7.3 学生分享比较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八章:文学作品鉴赏8.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优秀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8.2 学生自主欣赏并分析这些诗歌的艺术特色。

8.3 学生分享欣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九章:课堂作业9.1 教师布置与《致橡树》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短文。

9.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9.3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十章:课程总结10.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

10.2 学生分享对《致橡树》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10.3 教师布置课后阅读和作业,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提供指导。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橡树”、“挺拔”、“繁茂”等。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通过写作和绘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之情。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二、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短语。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橡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橡树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橡树能够成为人们喜爱的对象?2.课文学习(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3.小组讨论(1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2)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3)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写作和绘画(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以“致橡树”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

(2)教师引导学生以“致橡树”为题,画一幅画。

5.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词汇和短语。

2.完成“致橡树”的写作和绘画作业。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致橡树》的背诵与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舒婷及其作品《致橡树》。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致橡树”为主题,自拟题目,创作一首诗歌。

(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歌意象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2)学生创作的诗歌质量。

3. 综合评价:(1)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2)学生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舒婷创作《致橡树》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对于坚定、独立的追求和对于爱情的向往。

1.2 作者简介:介绍舒婷的生平背景、创作风格和诗歌特点。

强调舒婷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形式分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包括诗节、行数和韵律。

探讨诗歌中的起承转合,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2 诗歌形式特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探讨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独立、坚强、爱情等。

探讨诗歌对于个人与社会、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3.2 情感表达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如热爱、渴望、坚定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第四章:诗歌解读与赏析4.1 诗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其表达效果。

4.2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如语言、形象、情感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写作技巧与创作实践5.1 写作技巧探讨:分析诗歌中的写作技巧,如象征、隐喻、对比等。

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丰富诗歌的表达和创作。

5.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文化背景:探讨《致橡树》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如崇尚自然、追求真实等。

6.2 诗歌的价值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探讨诗歌如何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第七章:诗歌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目标设定: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它在诗坛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朦胧诗”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
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是必要的,因为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也迫切需要这样的启发引导。
让学生一下子写出一首诗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我们至少努力了,相信同学们会朝着创作诗歌的方向不断前进。
拓展延伸
《远和近》顾城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男性的阳刚: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④“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女性的阴柔:健康活泼、美丽热情、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
⑤作者向往的真正伟大的爱情——爱情的内涵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风雨同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三、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
2、看朗读视频(文件另附)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探究思考
1、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①攀援的凌霄花---极力攀附—绝不像
②痴情的鸟儿---只知依附---绝不学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味奉献---也不止
以上三种都是传统的“世俗的爱情”,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对世俗的爱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
1、诗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既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
2、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5、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对比、排比。
布置作业(3分钟)
这首诗中,木棉对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话,会有何感想呢?请你以橡树的身份,用诗歌或者散文诗的形式给木棉复信,题目为:《致木棉》。
课后延伸
7分钟
总结评价
这是一堂很有挑战性的课,先期经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了作者创作本诗的时代背景和动机,对于讲好本课起了很大作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学生一起探究,寓德育与教学中。
2、诗人向往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平等独立、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相知相恋、心有灵犀、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③“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看视频
朗诵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问题,发言
读课文,尝试背诵之
练笔,写诗。
课中实施
( 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舒婷的《致橡树》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攀附式爱情
否定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精神独立、人格平等正
橡心灵相依、互相扶持确
树肯定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求观
教学反思
主要创新点
目标达成度
1、学生学习本课后,尝试写诗。
2、作业要以橡树的身份给木棉写一首诗或者一篇散文诗,也是对本课内涵理解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延伸)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舒婷的生平及作品;制作课件;阅读有关本诗的评论文章,了解本诗创作的更多细节。确定学法指导的切入点。
上网搜索《致橡树》的朗读视频,自读本诗。
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课中实施
(30分钟)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是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学情分析
19级学前、幼1、幼2学生对现当代诗歌了解甚少,学习主动性比较差,很少阅读诗歌。对现当代诗歌的历史发展以及流派等了解不多。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其创作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舒婷的生平及作品,了解朦胧诗,了解创作本诗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3、舒婷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4、象征手法的运用:本诗不是从整体上蕴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这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淄博理工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方案设计
课题名称
《致橡树》
授课班级
19学前、19幼1、19幼2
授课时数
2课时
授课地点
各班教室
授课形式
讲解,诵读
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中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里的第二篇课文,这首诗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人格尊严和对真正爱情的执着追求。象征手法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作者介绍---课文诵读---探究思考---课堂小结---巩固提升---拓展延伸
教法学法
学法
教法
听—读—思—练
讲授法、提问法、朗读法、范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环节
与资源
资源名称
对教学内容的支撑
作用
硬件资源
笔记本电脑、U盘
存储课件
多媒体投影仪
播放课件
软件资源
Office办公软件
制作课件
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
素质目标
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掌握诗的诗眼,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理解舒婷在诗中宣扬的独特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⑥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默契,真诚,心意相通,貌离神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不仅爱你伟岸挺拔的身躯,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
五、再读课文
六、学生写诗
《致白云》
听课,记笔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起她的一些抒情诗开始流传。文革后,其诗作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引起注目。1981年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80%的同学能理解教学内容,但写诗尚有不小难度。大部分同学未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